高二地理周末限时训练2.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210396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18.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地理周末限时训练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二地理周末限时训练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二地理周末限时训练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二地理周末限时训练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二地理周末限时训练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地理周末限时训练2.docx

《高二地理周末限时训练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地理周末限时训练2.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二地理周末限时训练2.docx

高二地理周末限时训练2

2017年11月高二年级地理学科组编制

周末限时训练

(二)

一、选择题

下图为我国西北某区域示意图。

读图,回答1~2题。

1.⑤地形成草原景观的主要原因是(  )

A.热量充足

B.水源充足

C.降水丰富

D.光照充足

2.仅考虑降水量,该地治理沙漠化措施可行的是(  )

A.①②③④全部种树

B.①②种草、③种树

C.①种树、②③种草

D.①种树、②③④种草

降雨被植物茎叶拦截的现象叫植物截留,其主要影响因素是植物疏密程度、植物种类、季节以及降雨特性。

下图示意植物截留与降雨量、降雨历时关系图。

读图,回答3~4题。

3.植物截留总量大的条件是(  )

A.植物密,降雨量大,历时短

B.植物疏,降雨量小,历时短

C.植物密,降雨量大,历时长

D.植物疏,降雨量小,历时长

 

4.从地域分异规律角度考虑,下列地形区的植被水土保持效益最好的是(  )

A.春季的东南丘陵B.夏季的黄土高原C.秋季的山东丘陵D.冬季的天山山脉

农牧交错带是我国的生态屏障,也是生态集中表现的地带。

下图为清代鄂尔多斯地区农耕推进的界限和幅度示意图。

据此完成5~6题。

5.影响图示农耕推进幅度地区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植被B.水分

C.地形D.土壤

6.清代鄂尔多斯地区农耕推进会导致(  )

A.河套平原水土流失加剧

B.长城西北草地面积扩大

C.河套平原土地盐碱化加重

D.长城东南森林面积增加

土壤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水分和空气两者的组成比例随外界气候条件及其他因素的变化而此消彼长。

下图为我国某地区不同演替阶段下的植物群落与特征变化图。

据此,完成7~8题。

注:

牛肝地发育在以红层软岩为主的区域,是以密集侵蚀沟和风化壳裸露为标志的红层荒漠。

7.在该地区植物群落演替的过程中,土壤特征发生的变化是(  )

A.土壤厚度增大B.土壤中空气含量减少

C.土壤中矿物质比重增大D.土壤肥力提高

8.导致植物群落演替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A.气候变异B.地表形态的变化C.土壤肥力变化D.过度的农业活动

甘肃永昌县喇叭泉林场,位于石羊河一级支流西大河流域中段,是永昌县北部的主要生态防护屏障。

20世纪90年代开始,树木随着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而大量死亡。

2003年起,林场在规划改造区域实施外围乔木、灌木和内部枸杞、沙棘(白榆)配置的林带建设(如下图)。

据此完成9~11题。

9.喇叭泉林场树木大量死亡的主要原因是(  )

A.生产能源短缺,过度砍伐B.全球变暖,蒸发量增加

C.西大河上游人口、经济规模扩大D.植被新陈代谢,群落自然更替

10.喇叭泉林场树木大量死亡的明显影响是(  )

A.可开垦耕地面积增加B.荒漠化范围缩小

C.区域土壤肥力增加D.固定的沙丘再度被激发或活化

11.关于2003年起喇叭泉林场开始的林带建设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防风效能显著,风速明显降低

②虽没有经济效益,但生态效益突出

③使得农田蒸发量增加,空气湿度增加

④使林场土壤熟化速度加快,提高林业经济效益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森林界线简称林线,指高纬度地区或高山,由于低温(月平均气温最高在7℃以下)和风及土壤等条件而不能形成森林的界线。

下图是我国局部地区林线海拔高度分布图。

据此完成12~13题。

12.影响我国东北地区林线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纬度

B.地形

C.夏季风

D.海陆位置

13.下列有关图中甲、乙、丙、丁四地主要环境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地——石漠化

B.乙地——沙漠化

C.丙地——水土流失

D.丁地——土壤盐碱化

下图反映黄河下游花园口站在三个不同时段内年径流量及输沙量的变化范围。

据此完成14~15题。

14.花园口站年径流量及年输沙量总体变化趋势是(  )

A.年径流量和年输沙量都增大

B.年径流量增大,年输沙量减小

C.年径流量和年输沙量都减小

D.年径流量减小,年输沙量增大

15.产生图示水沙变化的原因最可能是

A.全球气候变暖(  )

B.中上游植树造林

C.流域降水增多

D.中上游修建水库

土壤在水和风力等外力作用下被破坏、剥蚀、搬运的过程,称为土壤侵蚀。

读印度土壤侵蚀强度空间分布图,完成16~17题。

16.甲、乙、丙、丁四地中,土壤侵蚀危害最大的是(  )

A.甲B.乙

C.丙D.丁

17.为防治土壤侵蚀,甲地区可采取的措施是(  )

①平整土地,大力发展种植业

②将坡耕地改为水平梯田,减轻水土流失

③造林种草等生物工程措施

④进行大规模生态移民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河西走廊是中国沙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目前河西走廊北部的沙漠加速向南入侵,绿洲沙漠化日趋严重。

右图为河西走廊各种沙丘形成因子分析图。

据此完成18~20题。

18.图示最有可能是流动沙丘的是(  )

A.①B.②C.③D.④

19.河西走廊中的绿洲主要分布于(  )

A.河流上游地区B.山麓地带

C.冲积扇D.河流出山口

20.目前河西走廊北部的沙漠加速向南入侵,

主要原因是(  )

A.气温升高,岩石风化增强

B.冬季风势力增强

C.绿洲地带水源枯竭

D.降水减少,雪线升高

鱼鳞坑是在山坡上修筑的半月状蓄水小坑,呈鱼鳞状品字形排列。

下面是鱼鳞坑景观图和鱼鳞坑纵剖面模式图。

读图回答21~22题。

21.建鱼鳞坑的主要作用不包括(  )

A.拦截坡面径流B.提高植被存活率

C.保持水土,涵养水源D.增加地表粗糙度,减小风力

22.下列地区中最适合建鱼鳞坑的是(  )

A.华北平原B.黄土高原C.内蒙古高原D.云贵高原

下图为某区域环境变化示意图。

读图,回答23~24题。

23.造成该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是(  )

A.乱砍滥伐B.不合理灌溉C.过度开发沼泽D.过度城市化

24.图示地区森林资源的主要生态意义是(  )

A.保护耕地B.调节大气成分C.涵养水源D.保持水土

风经过森林后,速度会有所降低。

下图表示四类,不同结构的森林对风速的影响。

读图,完成25~26题。

25.距地面6米以内,防风效果最好的森林是(  )

A.①B.②

C.③D.④

26.从地域分异规律的角度考虑,在华北平原营造农田防护林,宜选择(  )

A.①B.②

C.③D.④

读下图,完成27~28题。

27.一日内CO2浓度变化最大的地面高度范围是(  )

A.0~5m

B.10~15m

C.20~25m

D.30~35m

28.根据图示信息推测,一年内森林周围常出现CO2不足现象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北半球季风气候区内某湖泊与其外流河干流存在“吞吐”关系。

下表为该湖泊水位和TSS(TSS为总悬浮质,是指在水流中悬浮运动的泥沙量)通量随季节变化统计表,流入为正、流出为负。

读表,回答29~30题。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水位(m)

42.1

41.9

41.7

41.5

41

42.1

45

46

44

42.9

42.5

42.2

TSS(106kg)

-200

-150

-100

-60

-40

200

1300

2350

820

-300

-360

-310

29.下列对该湖泊TSS通量变化产生的影响,叙述错误的一组是(  )

①湖畔土壤肥力下降 ②湖泊航运条件变差 ③湖泊湿地生物多样性增多

④湖泊调蓄功能不断改善⑤湖泊对周围局地气候调节作用减弱

A.①②④B.①④⑤C.①②④⑤D.①③④

30.该湖泊可能位于我国(  )

A.华北平原B.长江中下游平原C.珠江三角洲D.四川盆地

二、综合题

3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荒漠化是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主要表现为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红色荒漠化和次生盐碱化等。

其中,“石质荒漠化”主要是指我国西南喀斯特地貌区的土地退化现象;“红色荒漠化”主要是指在我国南方低山丘陵红壤分布区的土地荒漠化现象。

下图是我国土地荒漠化地区分布示意图。

(1)说出甲、乙两地土地荒漠化相同的自然原因。

 

(2)指出造成甲、丙两地土地荒漠化外力作用的差异。

 

(3)说明乙地荒漠化带来的影响。

 

(4)简述甲、乙、丙三地土地荒漠化治理的相同措施。

 

3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艾比湖位于天山北坡,曾经是一个淡水湖,现在是新疆第一大咸水湖。

20世纪50年代流入艾比湖的大小河流有23条;但随着大规模农垦及修建水库,70年代后期至今,入湖的河流只有博尔塔拉河和精河,导致湖泊面积不断缩小,大片湖区干涸。

下图为艾比湖地理位置示意图。

(1)分析艾比湖湖水由淡变咸的原因。

 

(2)推测艾比湖湖面最大的季节,并说明理由。

 

(3)分析艾比湖大片湖区干涸带来的影响。

 

(4)请你就艾比湖的生态环境保护提出建议。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五大热带雨林分布图。

材料二 在茫茫的南中国海上,南海诸岛的一片片绿色雨林,如同荒漠上的绿洲。

南海诸岛年降水量在2000至3000毫米,多大风天气,特别是夏秋两季还常受台风影响。

由于岛屿成陆时间不长,土壤受海水影响盐分含量高,加上海拔低、面积小,植物独立演化的条件相对较差,导致植物习性与大陆雨林不同。

岛上的植被呈环状分布,高低有致,内部是高大的麻枫桐林,外侧是灌木植物带,最外侧是沿着海岩的低矮草木植物带。

(1)墨脱位于北纬29°附近,是中国最北的热带雨林分布区,请分析原因。

 

(2)指出南海诸岛热带雨林的生态意义。

 

(3)与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相比,分析南海诸岛热带雨林的特点及原因。

 

34.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每年6月至8月苏门答腊岛上山脉的东侧,当地民众在森林山地放火烧荒,浓烟殃及马来半岛的旅游业。

某跨国纸业集团在苏门答腊岛建成了林、浆、纸一体化生产基地,产品主要销往亚洲、欧美等地区。

目前苏门答腊岛大部分的原始森林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材料二 下图为苏门答腊岛所在位置示意图。

(1)简述苏门答腊岛上山脉东部民众烧荒的原因。

 

(2)分析苏门答腊岛烧荒对马来半岛旅游业的影响。

 

(3)分析跨国纸业集团在苏门答腊岛建立生产基地的原因。

 

(4)针对苏门答腊岛原始森林遭破坏的现状,提出保护措施。

 

2017年11月高二年级地理学科组编制

周末限时训练

(二)·参考答案与解析

一、选择题

1.B 2.C【解析】第1题,该地区位于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大部分区域为荒漠景观,只在⑤地出现草原景观,说明该地水源充足。

第2题,该地位于我国西北地区,且坡向朝向西北方向,为西风带(西南风)的迎风坡,①地海拔较高,降雨较多,可以种树;②③两地海拔较低,降雨相对较少,可以种草;④地地形平坦、海拔低,降水稀少,不适合植树种草。

3.C 4.A【解析】第3题,图中显示相同降雨历时,降雨量越大截留总量越大;相同的降雨量,降雨历时越长,截留总量越大;而植物越密,植物截留能力越强。

故C项正确。

第4题,东南丘陵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春季植被较密,所以截留降雨能力较强,地表受雨水冲刷较弱,故植被水土保持效益最好。

山东丘陵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秋季植被较稀疏,截留降雨能力弱,不利于水土保持;黄土高原植被稀疏不利于水土保持;冬季天山山脉植被稀疏,不利于水土保持。

5.B 6.C【解析】第5题,题目设问角度为:

推进幅度地区差异的主要因素。

据图中信息可知,图示农耕推进幅度最大的地区是有黄河水源可供灌溉的河套平原,而推进幅度小的区域位于鄂尔多斯地区的干旱且缺少水源的地区。

所以可以推断出,影响图示农耕推进幅度地区差异的主要因素是水分。

第6题,清代鄂尔多斯地区农耕推进会导致河套平原引黄灌溉面积扩大,而该地区蒸发旺盛,容易加重土地盐碱化。

7.C 8.D【解析】第7题,该地出现了牛肝地(红层荒漠),说明演化过程是由常绿阔叶林到荒漠的过程,因此土层厚度减小,土壤肥力降低;图示过程随着常绿阔叶林到牛肝地的变化,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含水率不断下降;而土壤是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则土壤中矿物质比重和空气含量增大了。

第8题,这种演替过程,直接表现的是地表植被的破坏,最可能的原因是过度的农业活动。

9.C 10.D 11.D【解析】第9题,喇叭泉林场位于干旱区,植被依靠地下水生存,上游人口、经济规模扩大,引水过多,使林场来水量减少,地下水水位下降,树木死亡。

第10题,树木大量死亡,使林场的整体防护功能大幅度衰退,林地内原已固定的沙丘再度被激发或活化,流沙开始南侵,沙化土地面积扩大,区域土壤肥力降低。

第11题,在外围和内部进行林带建设,使林场防风效能增强,风速明显降低;林带的建设使农田蒸发量减少,树木蒸腾增加,空气湿度增加;在枸杞和沙棘(白榆)之间耕作低秆农作物,促使林地间土壤熟化速度加快,促进沙棘和枸杞的生长,提高了林业经济效益。

12.A 13.C【解析】第12题,影响林线的主要因素是低温(月平均最高温在7℃以下),其次是风及土壤等条件,而影响温度的主要因素是地形、纬度等。

读图可知,东北地区林线分布的主要特征是向北逐渐降低,且与纬线大致平行,所以主要因素是纬度因素,A正确。

第13题,读图并结合中国地形图可知,甲地位于内蒙古高原,主要环境问题是土地荒漠化;乙地位于华北平原,主要环境问题是旱涝、风沙、土地盐碱化;丙地位于黄土高原,主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丁地位于三江平原,主要环境问题是湿地减少、水土流失。

故答案选C。

14.C 15.D【解析】第14题,花园口站20世纪50、60年代的年输沙量为5亿~27亿吨,年径流量为200亿~860亿立方米;20世纪70年代年输沙量为6亿~18亿吨,年径流量为260亿~570亿立方米;20世纪80、90年代年输沙量为2亿~13亿吨,年径流量为130亿~620亿立方米,故年径流量及年输沙量总体变化都呈减小趋势。

第15题,全球变暖会导致中纬度变得干旱,致黄河水量减少,但水量不会减少太多。

中上游植树造林能涵养水源,调节径流,可以减沙,但不会减少水量。

流域降水增多会导致水量增加。

中上游修建水库可以大量蓄水,发挥水库的灌溉、供水功用,加上水库水下渗,会导致流量大量减少;水库蓄水会导致泥沙大量淤积,所以修建水库可大量减水减沙。

16.B 17.B【解析】第16题,土壤侵蚀危害程度与侵蚀强度、带来的经济损失有关,图中乙处土壤侵蚀强度小于甲,大于丙、丁;但乙位于恒河中下游平原地区,该地区是印度经济发展程度最高的区域,故乙处土壤侵蚀危害最大。

第17题,甲地区土壤侵蚀强度大,为山地地形,降水量大,故可采取②③两项措施防治土壤侵蚀。

18.D 19.C 20.C【解析】第18题,在风力大、沙源供给相对较少、植被覆盖率较低的条件下,沙丘易流动,三角坐标图显示④恰好是风大且沙源不多的情况,符合要求。

故D项符合题意。

第19题,河流上游地区、河流出山口处地下水埋藏较深,难以形成绿洲;山麓地带未必有河流,地下水埋藏不稳定,只有冲积扇处地下水埋藏浅,多绿洲。

故C项正确。

第20题,沙漠“加速”向南入侵,主要是人为原因导致。

过度樵采、过度开垦、过度放牧、水资源利用不当、工程建设不注意环保问题等都导致绿洲地带水源枯竭、土地荒漠化,表现为沙漠“加速”向南入侵。

故C项正确。

21.D 22.B【解析】第21题,建鱼鳞坑是坡面水土保持的一项工程治理措施,坑内可以植树种草。

鱼鳞坑在拦蓄地表径流、保持水土、促进林木生长等方面作用比较显著,而在增加地表粗糙度、减小风力方面作用较小。

第22题,鱼鳞坑的主要作用是防治水土流失,所以最适合建鱼鳞坑的地区是黄土高原。

23.A 24.C【解析】第23题,由图可知,沙漠面积随着森林面积的减小而扩大。

第24题,由图示信息可判断,随着森林的大面积减少,该地区河水数量减少,流程变短,沙漠面积扩大,因此森林的主要生态意义是涵养水源。

25.A 26.B【解析】第25题,观察四幅图中距地面6米高度以内风速的大小,最大风速依次约1.3千米/小时、3.2千米/小时、3千米/小时和6千米/小时,因此该范围内防风效果最好的是下层有灌木的针叶密林。

第26题,华北地区位于中纬度的大陆东岸,为温带季风气候,该气候条件下,典型植被是温带落叶阔叶林;根据地域分异规律可知,针叶林主要分布在亚寒带针叶林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区。

27.A 28.B【解析】第27题,结合图中的等值线可知,在地面附近0~5m一天中CO2最高浓度介于360~370,最低浓度介于310~320,CO2浓度变化为40~60;在10~35米高度范围内,CO2浓度变化都不超过40。

第28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在白天森林CO2浓度最低,会出现CO2不足的现象,在一年内,夏季的白昼时间长,因而会经常出现CO2不足的现象。

29.D 30.A【解析】第29题,从表中数据可看出,该湖泊TSS通量总体为正,说明湖泊泥沙不断增加,湖畔由于泥沙淤积使土壤肥力升高,故①错误;泥沙淤积而湖泊面积减小,会使湖泊湿地功能弱化,生物多样性减少,故③错误;湖泊泥沙淤积而蓄水量变小,则调蓄功能减弱,故④错误。

第30题,该湖泊水位从6月开始升高,7、8月达到最大,表明该时段河流水补给湖泊,而季风区河流水补给以降水为主,该地降水以7~8月为主,结合我国东部雨带推移规律,可判断该湖泊可能位于华北平原。

二、综合题

31.【答案】

(1)多山地丘陵,地形起伏较大(坡度大);降水集中,多暴雨;土层浅薄。

(2)甲地:

流水侵蚀作用。

丙地:

风力侵蚀和堆积作用。

(3)土层变薄,土壤养分流失(肥力下降);河流含沙量增加,泥沙淤积加重,洪涝威胁加大;生态环境恶化。

(4)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合理利用土地;植树种草,恢复植被;发展农业技术;因地制宜地解决农村生活用能问题。

【解析】第

(1)题,注意甲、乙两地都位于我国南方丘陵地区,这里地势起伏大,多暴雨,土层浅薄,植被破坏,容易导致土地荒漠化。

(2)题,甲地主要是流水侵蚀,丙地位于干旱地区,主要为风力作用。

第(3)题,乙地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会造成河流泥沙淤积,洪涝灾害加剧,土壤肥力降低。

各地荒漠化的成因虽各不相同,但是提高人口素质、植树造林、合理利用土地等都是治理荒漠化的有效措施。

32.【答案】

(1)艾比湖地处西北内陆,干旱少雨,蒸发旺盛,导致湖水盐分不断累积;气候变化,使该地区气候趋向暖干化,蒸发量加大;大规模农垦及修建水库等人类活动使入湖水量大大减少,导致对湖水的稀释作用减弱等。

(2)夏季。

 理由:

艾比湖主要补给方式是大气降水和冰川融水,其汛期出现在夏季。

(3)湖水自净能力减弱,水质变坏;蒸发量减少,调节气候的能力下降;渔业资源减少,鸟类栖息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湖底裸露面积不断增加,盐渍化和沙化加重,影响北疆地区的生态环境。

(4)调整农业结构,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发展循环经济,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解析】第

(1)题,可从盐分增加、水分减少角度分析,注意结合材料信息回答。

(2)题,湖泊面积大小取决于水量多少,可从湖泊补给水源角度分析。

注意材料中提及位于天山北坡,有多条河流注入,则水源来自冰川融水和大气降水;冰川融水量取决于气温,故夏季水量最大、湖泊面积最大。

第(3)题,可从对气候、水质、生物、土壤,以及生态环境的影响等角度回答。

第(4)题,该地生态环境问题的关键在于水资源的短缺,故可从节水角度采取措施。

33.【答案】

(1)位于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热量条件好;西南季风沿谷地深入,带来印度洋的水汽,降水丰沛。

(2)为众多动物提供栖息地;为海洋生物提供食物;保护土壤(促成土壤的形成)。

(3)特点:

生物量小;物种数量少;耐盐碱(耐旱);抗风能力强。

 原因:

成陆时间短、面积小;海拔低,地势起伏小;土壤盐分高;多大风天气。

【解析】第

(1)题,苏门答腊岛位于热带雨林气候区,岛上耕地少、土壤贫瘠,但是人口多,粮食需求量大,烧荒可以增加土壤肥力、获得耕地,满足人口增加对粮食的需求。

(2)题,从气压带、风带移动对烟尘飘散方向的影响方面分析即可。

第(3)题,可以从原料、水源、劳动力、土地、交通等方面分析。

第(4)题,森林资源开发的同时要注重保护,采育结合,可以建立自然保护区,发展生态旅游等。

【答案】

(1)处在热带雨林地区,土壤贫瘠,烧荒可增加土壤肥力,获得耕地,满足人口增加对粮食的需求。

(2)6~8月为北半球夏季,气压带、风带北移,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向右偏转,形成西南风,苏门答腊岛烧荒产生的烟尘会被吹到其东北方的马来半岛上,污染空气,使马来半岛旅游业受到影响。

(3)热带雨林区,原料丰富;水源充足;发展中国家,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且廉价;临海,海运便利;土地租金低(内部交易成本低)。

(4)建立自然保护区;采育结合;发展生态旅游;提高民众的环保意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电子电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