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地铁34号线环评.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207185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85.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兰州地铁34号线环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兰州地铁34号线环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兰州地铁34号线环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兰州地铁34号线环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兰州地铁34号线环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兰州地铁34号线环评.docx

《兰州地铁34号线环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兰州地铁34号线环评.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兰州地铁34号线环评.docx

兰州地铁34号线环评

国环评证甲字第3611号

兰州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2016~2021年)

环境影响报告书

(简本)

 

建设单位:

兰州市轨道交通有限公司

评价单位:

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二零一五年十二月西安

目录

1总论2

1.1规划名称及项目背景2

1.2编制目的2

1.3评价技术路线3

2规划方案概述5

2.1兰州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概况5

2.2与相关政策、规划的符合性或协调性分析7

3环境现状10

3.1自然环境概括10

3.2兰州市环境质量现状14

4规划实施环境影响评价15

4.1振动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15

4.2地下水环境影响16

4.3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17

4.4环境空气影响评价17

4.5声环境影响评价18

4.6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19

4.7轨道交通规划景观影响19

5规划方案的优化调整建议及环境影响减缓措施20

5.1规划方案优化调整建议20

5.2城市建设用地规划控制建议20

5.3减缓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措施20

5.4对工程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建议24

6执行总结25

1总论

1.1规划名称及项目背景

规划名称:

《兰州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2016~2021)》(2015年12月)。

2011年4月,兰州市编制完成了兰州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2011-2020年)》,该规划经多方案比选,确定2011~2020年建设1号线一期工程(陈官营~东岗)和2号线一期工程(东方红广场~雁北路),全长36公里。

依据该建设规划,兰州市城市轨道交通公司委托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于2011年10月编制完成了《兰州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及线网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2011年5月环境保护部以环审〔2011〕169号文通过对该报告书的审查。

2014年兰州市根据第四轮城市总体规划及城市近期建设发生的重大变化,启动了《兰州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修编)》的编制工作,修编后的线网规划方案由5条线组成,其中3条中心城区线路,2条市域快轨线,总长为218km。

根据修编后的线网规划,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铁一院”)于2015年12月又编制了新一轮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即《兰州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2016-2021年)》。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政府部门对其组织编写的专项规划,应当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为此,兰州市城市轨道交通有限公司于2014年11月委托铁一院承担兰州市城市城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修编(2016-2021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铁一院接受委托后,调查并收集了大量资料,广泛征询了兰州市民、专家及地方管理部门的意见,于2015年12月编制完成了《兰州市城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2016-2021年)环境影响报告书》(初稿)。

1.2编制目的

(1)分析本规划与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的相容性,与兰州市土地利用、综合交通、环境保护等专项规划的协调性。

(2)分析本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实施的环境资源的承载能力,以及规划实施的环境制约因素,对建设规划的总体布局、实施方案进行环境优化,确保轨道交通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3)识别本规划涉及的主要环境问题,分析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实施后可能产生的不良环境影响,提出规划优化调整建议和相应的措施,从环境保护角度论证建设规划的合理性,为今后规划实施中的环境保护工作提出指导性的意见,为规划部门提供依据。

(4)明确轨道交通建设的主要环境问题,为规划实施阶段的项目环评提供技术参考。

1.3评价技术路线

轨道交通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程序

2规划方案概述

2.1兰州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概况

2.1.1规划范围

《兰州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2016-2021)》是在《兰州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的基础上编制的。

线网规划共包含5条线路,本次建设规划建设其中3号线一期工程(火车站~碧桂园东站)及4号线一期工程(雁滩路站~科技新城站)。

2.1.2规划年限

建设规划的规划年限为2016-2021年。

2.1.3建设规划概况

本规划包括3号线一期工程及4号线一期工程两条线路组成,线路总长为45.8km。

其中地下线30.6km,地面线及过度段2.6km,高架线12.6km;共设车站22座,换乘站7座。

车辆段2座,停车场1座、主变电站4座。

2.1.4规划主要内容

1、线路

(1)3号线一期工程

3号线一期工程起于火车站,沿火车站西路~白银路~中山路~靖远路~雁北路等布设,终止于碧桂园东站,线路全长19.0km,其中地下线、高架线、路基及过渡段分别长约14.3km、4.0km、0.7km;高架站2座,地下站13座。

设1座车辆段,设主变电站2座(分别与2、5号线共享)。

(2)4号线一期工程

4号线一期工程起于雁滩路站,沿雁滩路~雁东街~东岗东路~东金公路~和平大道~312国道等布设,终止于科技新城站,线路全长26.8km,设站11座,其中,2座高架站,9座地下站。

最大站间距8.77km,为东岗至和平区间,最小站间距0.87km,为雁滩路站至雁滩什字站区间,平均站间距2.63km。

城区段(雁滩路~东岗段)平均站间距1.11km。

2、车站

建设规划车站及换乘枢纽站布置见下表。

3号线一期工程规划车站一览表表2.1-1

序号

车站名称

中心里程

站间距

车站形式

备注

1

起点

AK0+000.000

 

367

2

火车站

AK0+367.000

地下三层侧式

与2、5号线换乘

1180

3

和政路站

AK1+547.000

地下二层岛式

 

970

4

五泉广场站

AK2+517.000

地下二层岛式

 

1172

5

永昌路站

AK3+689.000

地下二层岛式

 

1223

6

西关什字站

AK4+912.000

地下四层岛式

与1号线换乘

2051

7

庙滩子站

AK6+963.000

地下三层叠落

 

1184

8

草场街站

AK8+147.000

地下三层岛式

 

799

9

盐场堡站

AK8+946.000

地下三层岛式

 

1300

10

新港城站

AK10+246.000

地下三层岛式

与5号线换乘

789

11

雁西路站

AK11+035.000

地下二层岛式

 

956

12

雁北路站

AK11+991.000

地下二层岛式

与2号线换乘

1029

13

联合大学站

AK13+020.000

高架侧式

 

3056

14

银河国际站

AK16+076.000

高架侧式

 

1518

15

碧桂园站

AK17+594.000

地下三层一岛一侧站

支线接轨站

1215

16

碧桂园东站

AK18+809.000

地下二层岛式

出入线接轨站

194

18

终点

AK19+003.000

 

 

 

 

4号线一期工程车站表表2.1-2

序号

车站名称

中心里程

站间距

车站形式

车站位置

起点

YAK0+000.000

409.239

1

雁滩路站

YAK0+409.239

地下二层岛式

在建T603#路与天水北路交叉口

848.687

2

雁滩什字站

YAK1+257.926

地下二层岛式

雁西路与雁滩路交叉口

944.154

3

雁园路站

YAK2+202.080

地下二层岛式

雁园路与雁滩路交叉口

959.33

4

雁兴路站

YAK3+161.410

地下二层岛式

雁兴路与雁滩路交叉口

1348.59

5

雁东街站

YAK4+510.000

地下二层岛式

雁南路与雁东街交叉口

1150

6

范家湾站

YAK5+660.000

地下三层岛式

烂泥沟西侧,飞天家园小区南侧

1412.153

7

东岗

YAK7+072.153

地下二层岛式

店子街与东岗东路路口西侧

8791.441

8

和平站

YAK15+863.594

地下二层岛式

薇乐大道与和平大道路口

2353.95

9

和平东

YAK18+217.544

地下二层岛式

G109与和平大道路口

5642.456

10

定远站

YAK23+860.000

高架三层侧式

大名城规划纬十一路与经十五路路口之间

2351

11

科技新城站

YAK26+211.000

高架三层侧式

大名城规划经十二路与规划纬十五路路口北侧规划绿地

终点

AK26+800.0

2.2与相关政策、规划的符合性或协调性分析

兰州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及线网规划与相关政策、规划的符合性或协调性分析汇总见下表。

与相关政策、规划的符合性或协调性分析表表2.2-1

序号

相关政策、规划

主要目标或内容

符合性分析

结论或建议

1

《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

节约和替代石油工程

轨道交通采取电力牵引,且单位能耗远低于常规公交汽车,兰州市大力发展轨道交通符合国家能源政策的要求,通过这一绿色交通建设规划的实施,将减少兰州公共交通对燃油的依赖,促进兰州市能源结构的优化调整。

符合

2

《建设部关于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意见》

优先发展由公共汽车、电车、轨道交通和出租汽车等交通方式组成的公共客运交通系统,为城市居民提供安全、方便、舒适、快捷和经济的出行方式。

轨道交通作为一种快速、便捷、环保的公共出行方式,符合《建设部关于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意见》相关要求。

符合

3

《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

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以“契合空间发展战略和市域发展特征,形成“双城五带多片区”的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并形成“一河两岸三心七组团”的城市空间结构。

本规划涉及的1号线西起河口南组团,经西固核心组团、安宁-七里河组团,东至城关核心组团;2号线西起河口南组团,经安宁-七里河组团、彭家坪组团,东至城关核心组团;3号线南起城关核心组团,北至盐场-九州组团;4号线西起城关核心组团,经和平组团、定连组团,东至榆中;5号线南起城关核心组团,经盐场-九州组团,北至兰州新区。

线网规划5条线的线路走向完全符合城市形态特点及未来城市空间结构特征和发展方向。

相容

4

《兰州市土地利用规划(2006-2020年)》

兰州市土地资源保护利用遵循的原则为:

坚持严格保护耕地,控制非农建设用地;坚持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统筹兼顾各类各业和各区域用地;坚持节约用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与地质灾害治理力度,确保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兰州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将有效的连接兰州未来发展的各个功能区,既满足交通增长的需求,同时又能有效的引导城市未来土地利用,促进城市新骨架的形成,加快城市功能结构的调整,而城市功能结构的优化又会促进城市轨道交通周围用地的整合,促进轨道交通建设的良性发展。

相容

5

《兰州市综合交通规划》

城市综合交通规划提出的“建立以轨道为骨干,公交为辅助的客运系统”的城市骨干客运系统规划策略,并符合“网络形态与城市客运需求相适应,双心之间需两条轨道支撑;枢纽布局衔接城市中心、对外枢纽站点、重大公用设施的服务、与市域系统的衔接”的线网布局原则。

本规划的线路走向基本与城市交通中的主客流方向一致,线路基本沿城市干道布设。

2、3、5号线经过兰州客运枢纽站;1、2号线经过兰州西客站客运枢纽。

本规划与城市对外公交客运系统衔接紧密,重点突出,换乘方便。

因此,兰州市轨道交通规划与兰州综合交通规划具有较好的协调性,它的实施将促进兰州市综合交通的迅速发展。

相容

6

《兰州市“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

要坚持以人为本,立足兰州市情,以环境保护为手段优化经济社会发展,以污染减排为抓手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着力改善环境质量,防范环境风险,突出大气污染防治和水污染防治,服务兰州市跨越式发展战略,积极探索适合兰州特色的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互促共进的新机制,建设可持续发展、人民群众满意、环境优良的生态文明城市。

兰州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和线网规划的实施,将建立起兰州市公共交通的整体框架,引导城市有序扩张、减少老城区的人口分布,缓解交通拥堵、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所以,本规划的实施有利于促进城市功能布局的生态化。

此外,轨道交通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交通,以电力资源为动力的地铁作为城市骨干交通,具有污染小、快捷、安全、舒适、方便等特点,是改善城市环境尤其是大气环境、控制温室效应的重要途径,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是建设适宜人类居住的生态环境城市的基础。

因此轨道交通规划与《兰州市“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有较好的协调性。

协调

7

声环境功能区划

根据不同区域功能划分为不同的声功能区

线网规划线路总长度207km,其中高架线110km,地下线97km。

由于轨道交通地下线不存在轨道运行噪声问题,避免了对沿线区域声环境质量的影响,其敷设方式与沿线的声环境功能区划相协调。

高架线路噪声对环境功能区有一定影响,但在下阶段加强声环境保护措施,或者优化线路敷设方式等措施后,可以满足评价区声环境功能区划要求

加强声环境保护措施或者优化线路敷设方式

8

环境空气功能区划

根据不同区域功能划分为不同的环境空气功能区

轨道交通采用电力动车组,无废气排放,有利于吸引地面公交客流,减少地面公交、出租车、摩托车尾气排放,对改善兰州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起着积极的作用,与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划相协调。

协调

 

3环境现状

3.1自然环境概括

3.1.1地理位置

兰州位于甘肃省中部,是甘肃省的政治、经济、文化、商贸、科教及信息中心。

地处我国西北部黄河中上游的黄土高原地带,位于东经102°30′~104°30′、北纬35°5′~38°0′之间,为中国陆域版图的几何中心。

3.1.2地形地貌

兰州市位于陇西黄土高原的西部,是青藏高原向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区。

境内大部分地区为海拔1500~2500m的黄土覆盖的丘陵和盆地。

石质山地是祁连山的余脉,分布在市境的南北两侧。

榆中县南部和永登县西北部的石质山地海拔都在3000m以上,其中马啣山海拔3670m、兴隆山海拔3021m,犹如镶嵌在黄土海洋中的两个岩石岛屿。

兰州地势西部和南部高,东北低,黄河自西南流向东北,横穿全境,切穿山岭,形成峡谷与盆地相间的串珠形河谷。

峡谷有八盘峡、柴家峡、桑园峡、大峡、乌金峡等;盆地有新城盆地、兰州盆地、泥湾一什川盆地、青城一水川盆地等。

还有湟水谷地、庄浪河谷地、苑川河谷地、大通河谷地等。

兰州黄河谷地盆地西起青石关,东至桑园峡,东西长60余公里;南北最宽约9公里,最窄处不足1公里;平均海拔1500m~1550m。

根据该区地貌成因类型,可划分为构造-剥蚀、山麓斜坡堆积及河流侵蚀堆积三类,形成山地、丘陵、山间盆地及河谷四种地貌单元。

3.1.3气象特征

兰州地区地处中纬度大陆内部,为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

其特点是冬季受蒙古高压控制盛行西北风,造成极地寒流南侵,气候干冷;夏季受大陆低气压控制盛行西南风,太平洋热带气团可以抵达本区,气候相对温热为季风气候。

但由于距海较远,太平洋热带气团到本区强度减弱,大陆性增强,因此为大陆性季风气候区。

风向常年偏东,多年平均风速0.9m/s,最大风速16.0m/s。

本区年平均气温为9.8℃,最冷月为一月份,月平均气温为-6.9℃;最热月为七月份,月平均气温为22.2℃。

极端最高气温为39.8℃,极端最低气温为-19.7℃,气温年较差29.1℃,年平均日较差13.4℃,地面平均冻结日期为11月29日,解冻日期2月5日。

最大冻土深度以一月份为最高,达103cm。

兰州地区年平均降水量仅311.7mm,单日最大降水量96.8mm,而且降水量集中在七7、8、9三个月,占全年降水量的60.5%,12月份至次年2月份的降水量不足全年的1.6%;夏季的东南风是本区水汽的主要来源,夏季降水变化很大,多发暴雨形式出现,最大年降雨量为546.7mm,最小降雨量为189.2mm,最大日降雨量为96.8mm。

年平均蒸发量为1446.4mm,其中5、6、7月份蒸发量占全年的45.2%。

3.1.4土壤特征

兰州市的自然植被和土壤类型属黄土高原西部荒漠草原—灰钙土带。

南部和西部山地形成植被土壤带的垂直分布:

2100-2800米为山地草原-栗钙土带,2400-2900米的为山地针叶林-灰褐土带,2700-3000米为亚高山灌丛草甸-亚高山草甸土带,3000米以上为高山草甸土带,植被覆盖度由荒漠草原的5%过渡到森林灌木丛的90%以上,土壤有机质含量由灰钙土的0.3%-0.8%到山地土壤的8%以上;在河谷川地形成较肥沃的灌淤土;海拔1600-1800米范围的梁峁地和坪台阶地形成长期耕种的黄绵土。

3.1.5地层岩性

兰州地区地表大部分被第四纪松散沉积物所覆盖,基岩主要出露在南部、西部和北部边界一带的山区。

兰州地区出露的地层有:

前古生界、古生界、中生界和新生界等。

其中出露面积最广的是中生界下白统河口群、新生界第三系红层和第四系黄土等。

3.1.6地质构造

兰州市在大地构造上属于昆仑一秦岭地槽褶皱系祁连中间隆起带,区域上断裂发育。

兰州市自前长城纪至早元古代末的地壳运动最为强烈,沉积了巨厚的海洋碎屑岩、碳酸盐岩夹火山岩,并伴有大规模的岩浆活动。

末期的祁连运动结束了祁连海槽的发展史,使所有老地层褶皱成山,奠定了兰州市基本构造骨架,并且形成大体呈线性的紧闭褶皱,正、逆断层发育,表现为地槽型特征。

从晚古生代到新生代,形成了山间坳陷、山间盆地和海陆交互相沉积,地壳水平运动不甚剧烈,褶皱平缓,具地台特征。

燕山运动在兰州市广泛发育,形成了平缓的短轴状褶曲。

另外,由于兰州市紧邻青藏高原东北缘的转弯部位,又是几个不同形式构造的交汇部位,复杂而强烈的新构造运动使青藏高原隆起,造成了兰州市基底与盖层产生大幅度、大面积的不均匀升降,使古老的隆起继续隆起,新、老沉降区不断下沉。

3.1.7水文特征

兰州深居大陆腹地,地处干旱、半干旱气候地带,位于陇西黄土高原,地表大部分是被黄土覆盖的丘陵、沟谷和盆地,只有南部和西部是祁连山东延的石质山地。

降水量稀少,年均降水量为311.7mm,自产地表水资源十分贫乏,年平均量约为2.39×108m3,全市地下水资源总量为2.74×108m3,允许可开采量为1.59×108m3,可利用水资源量十分有限,是严重缺水城市之一。

兰州地区降雨多集中在6、7、8月,属半干旱气候区。

河流短小,多为间歇性的河沟,大多数河沟,只有雨季才有水流通过,其他时间,多为干涸的河床。

境内植被稀少,加上人为的破坏,使裸露的黄土,遇到暴雨,造成山洪暴发,水土流失严重,给河流带来大量的泥沙。

兰州黄河以北广大地区,年降水量在300mm以下,而年蒸发量高达1800mm左右,地表年径流深度很小,大都在5~10mm,不少地区经常无径流产生,水资源十分缺乏,人畜饮水也经常发生困难。

兰州地区属黄河流域,黄河干流贯穿全境,又有支流湟水、大通河、庄浪河注入,给兰州地区不仅带来丰富的水资源,而且峡谷地带还蕴藏着大量的水力资源。

兰州市区河流主要有黄河干流及其支流湟水、庄浪河、雷坛河、寺儿沟和一些季节性支流西果园沟、黄峪沟、李麻沙沟等。

黄河是兰州的主要过境河流,从八盘峡进入河口、西固、七里河、城关区至桑园峡流经50公里。

据兰州水文站1935~1968年间的观测资料,黄河多年平均径流量为345.9亿立方米,多年平均流量为1080m3/s,最小流量为60.2m3/s,最小流速0.42m/s,相应按年内逐月流量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

(1)每年6~10月为丰水期,各月平均流量大于1000m3/s;

(2)每年4~5月、11月为平水期,各月平均流量600-1000m3/s;

(3)每年12月至次年3月为枯水期,各月平均流量小于600m3/s;

黄河历年平均含砂量为3.56kg/m3,最大含砂量为303.5kg/m3,最小含砂量仅0.049kg/m3。

河流水文动态时空变化较大,特别是河流来水量和含砂量的时空变化较大,主要是与上游流域地区的区域降水及流经水土流失较严重的黄土和红层地区有直接关系。

黄河兰州段的特点是川谷相间河道一束一放,川(盆)地河段河面较宽,一般在200~500m之间,水深1.5~3m,流速1m/s左右,峡谷河段河面较窄,一般在60~100m之间,水深4~5m,流速3~4m/s左右。

据兰州水文站1971~1983年间观测资料统计:

黄河兰州段平均流量在997m3/s,最大流量为5600m3/s,最小流量为213m3/s。

自刘家峡水库蓄水后,黄河兰州段河道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原来在雁滩、七里河、西固等河段有许多支岔河道、河心滩岛和河漫滩地,由于水库调节了最高洪水位而相应减少了淹没范围。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用地不断扩大,与河争地,使水域面积较五十年代减少5km2。

兰州地区的地下水按其埋藏条件可分为潜水和承压水两大类。

其中潜水分布广,储量多;按其含水层的条件,又可分为基岩裂隙水、黄土丘陵区潜水、河谷潜水、山前倾斜平原潜水等。

(1)基岩裂隙水:

基岩裂隙水是赋存于各类基岩风化裂隙及构造裂隙中的地下水。

地下水主要赋存于前寒武系变质岩的孔隙裂隙中,以潜水为主,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渗透性弱,径流缓慢,最终以泉的形式排泄,富水性弱,水量贫乏,枯季地下径流模数小于0.1L/s·km2,地下水水质较差,矿化度多大于3.0g/L;

(2)黄土丘陵区潜水:

兰州黄土丘陵区气候干燥,植被稀少,又多暴雨,因此水土流失严重,很少有水流渗入地下,补给潜水,因此黄土丘陵地区的潜水储量少,水质差。

(3)河谷潜水:

沟谷潜水是贮存于沟谷冲积、洪积层中的一种地下水。

这种潜水在兰州地区分布比较普遍,主要靠周围山地的基岩裂隙水和黄土丘陵区的潜水补给,另外大气降水和洪水的渗入,也是重要的来源。

(4)山前倾斜平原潜水:

主要有榆中盆地潜水和秦王川盆地潜水,前者地下水主要来自马啣山和兴隆山区的河流和潜水补给,向北排入苑川河谷。

后者潜水主要存于盆地东西两侧,古河道的全新统的砂碎石层中。

3.1.8地震烈度

兰州市地质条件相对较稳定,地震活动活跃,据记载兰州1125年发生7级地震,1629年在水挂庄发生5.5级地震。

破坏性大。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兰州市区(4个市辖区)与永登县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设计基本加速度值为0.20g;榆中县、皋兰县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加速度值为0.15g。

3.2兰州市环境质量现状

3.2.1兰州市水环境质量现状

1、地表水水质

2013年黄河兰州段地表水水质总体较好,监测的5个断面中扶河桥和新城桥断面达到二类水质标准,水质状况优;包兰桥和什川桥断面达到国家三类水标准,水质状况良好;支流湟水桥断面为四类水质,水质较差。

2、饮用水源地表水水质

兰州市饮用水水源地地表水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水质标准,其监测断面设置在岸门桥。

根据兰州市2011、2012、2013年兰州市环境质量简况,兰州市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均为100%。

3.2.2兰州市声环境质量现状

一、区域环境噪声

2013年,城区区域环境噪声平均等效声级为54.7分贝,比上年下降2.6分贝,噪声声源构成比例为:

交通25.9%、工业3.3%、生活42.9%、施工噪声0.4%、其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IT认证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