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讲义 超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204919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128.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学理论讲义 超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文学理论讲义 超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文学理论讲义 超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文学理论讲义 超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文学理论讲义 超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学理论讲义 超好.docx

《文学理论讲义 超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学理论讲义 超好.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学理论讲义 超好.docx

文学理论讲义超好

绪论

一、从文学到文学理论

文学理论一词,顾名思义,涉及关于文学的各种理性谈论。

当作家不满足于仅仅写作文学作品而是要直接告诉人们自己这样写的意图时,当读者不局限于只是阅读一部文学作品而是想把它同对于别的文学作品的阅读体会联系起来比较时,文学理论就已经出现了。

可以说,文学理论是就那些不满足于仅仅写作或阅读文学作品、而是渴望了解更多的人们的行为而说的。

对于这个问题的完整的解答,可以从研究对象、学科归属、内容构成、学科品格、研究方法等。

二、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

•文学理论又叫文学概论或文学原理,它以文学为研究对象。

研究文学的本质和规律的科学统称为文艺学。

那么文艺学与文学理论有什么关系呢?

“文艺学”这一名称是1949年建国以后从俄文翻译过来的,实际上他正确的名称应是“文学学”,即关于文学的学问。

但这一说法不太符合汉语的语法习惯,人们也就普遍接受了文艺学的说法,所以大家不要一提到文艺学,就认为是与文艺舞蹈有关。

这一名称甚至一直延续到我国现行的教育和科研体制中。

不过,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英语世界“文学理论”(literarytheory)概念在中国文学研究界广泛传播,逐渐取代“文艺学”而流行开来,成了当今中国文学研究界的一个通行语了。

•人类科学领域的三大系统:

•自然科学:

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

•社会科学:

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教育学等

•人文科学:

宗教学、伦理学、历史学、美学、文艺学(其中包括文学理论)等。

(一)三分法

文学史、文学理论、文学批评

(二)五分法

文学理论、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文学批评史、文学史

三、文学理论的对象和任务

文学理论的任务:

1、文学活动论2、文学作品构成论3、文学接受论4、文学创作论5、文学活动本质论

艾布拉姆斯文学四要素说

作家——世界——读者——作品

1.文学作品总会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再现”人类生活世界,从而总要涉及人对世界的反映问题。

所以,在东西方文学观念中,文学活动与世界的关系问题一向受到高度重视。

村晚

(宋)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如果按古希腊“摹仿”说,它成功地再现了生活情状;而按中国“观物取象”说,它是诗人观照生活事物而从中提取形象的结果。

这个例子表明,文学作品的价值是无法离开对于生活世界的反映的。

同时,真正有价值的诗歌作品总是善于以恰当、准确而生动的词语去反映生活世界。

•古希腊文艺摹仿说的基本含义是,文艺起源于人对宇宙事物的摹仿。

它内部存在两种对立观念:

•一种是以柏拉图为代表的否定性摹仿说,认为艺术仅仅摹仿世界的“影子的影子”,因而没有真理价值;

•另一种是以亚里斯多德为代表的肯定性摹仿说,与柏拉图的主张相反,认为艺术摹仿世界同样能达到真理境界,这一主张后来成为现实主义文艺观的圭臬。

•“观物取象”表明,中国人虽然没有古希腊那种“摹仿说”,但也认识到,文艺的起源是与人“观”天地鸟兽的运动变化并加以摹仿的行为有关的。

2.作者

•文学作品总是由特定的人即作者来完成的,作者在写作时总会表达他个人的感受,也总是想唤起读者的相同感受,因此,文学作品也可以视为作者的表现活动的产物。

•与雷震的《村晚》着力“反映”外部现实而仅仅含蓄地表情不同,陶渊明的《饮酒》同样写田园生活,却借助田园生活描绘而更直接地抒发作者的内心情感活动: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以忘言。

现代诗人艾青的诗《我爱这土地》(1938):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具体说来,强调文学是作者的表现的产物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一个重要传统,这典范地体现在早先秦就形成的“诗言志”说中。

“诗言志”说认为,诗歌是作者的情感和志向的表现。

但中国古代文论的一个突出特点在于,这种作者表现观往往是与“观物取象”所代表的反映世界的观念和谐共存的。

•表现说与摹仿说的区别:

一是在文学本质问题上,表现说不是突出被摹仿的世界的决定作用,而是突出作者的决定作用;

•二是在文学批评问题上,更为强调作者对作品意义的创造作用;

•三是在文学创作问题上,不是强调文学创作对客观规律的遵循,而是突出文学创作中“天才”的巨大作用。

3.作品

•文学作品的创造性体现在它对世界的再现和对作者情感的表现,但这必须通过作品的形式展现出来,这样,作品与形式的关系就具有了重要性。

李商隐《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首诗的形式本身就是一个奇妙的语言组织,正是这种语言组织的奇妙才造成了表情达意上的奇妙。

所以,文学作品的形式是文学作品的意义和价值得以实现的基础。

没有它,意义和价值就无从谈起了。

形式在文学中具有无可争辩的重要性,但是,不应把它同对世界的再现和对作者的表现割裂开来,更不应强调到极端地步。

4.读者

读者在文学活动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只有通过读者的阅读,作者创造的本文才能实现其价值,而文学活动才能获得完整的形态。

而如果没有读者的参与,作者创造的本文就没有人阅读,作者作为作者的身份和价值就无法确定,从而文学活动就是不完整的。

 唐代诗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诗人在一个寒冷的夜晚在芙蓉山中遇到风雪,不得已投宿在一个贫苦的人家。

日暮、山远、天寒、屋贫、柴门、狗叫、风雪、归人,语词简练而形象地共同组成一幅山村风雪图。

读者阅读作者创作出来的文学本文,既然是一种接受也是一种创造。

一方面,阅读是读者了解作者的情感、思想及被描写的世界的过程,从而带有有条件地接受的特点;但另一方面,阅读也是读者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运用想象和联想而使被描写的东西具体化的过程,从而带有能动的再创造特点。

因此,读者阅读既是一种有条件的接受,也是一种能动的再创造。

5.对文学活动的整体观照

•文学活动不是仅仅由某个单一因素组成的,也不是几个因素的简单组合,而是由世界、作者、作品和读者四个要素共同构成的有机整体。

所谓有机整体,在这里是说,这四要素在文学活动整体中不是彼此孤立地或静止地存在着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的,它们可以说构成了一个浑然一体的系统。

文学活动正是由世界、作者、作品和读者构成的一个螺旋式的循环结构。

上篇文学是什么

第一部分文学的构成

第一章文学是什么?

•“文学是什么”是文学理论的核心问题。

不同时期不同的人们对这个问题有各种不同的看法,形形色色的文学理论便是对这一问题的回答。

一、关于文学的主要观念

(一)摹仿论

这是一种认为文学是对世界或外物进行模仿的理论体系。

v艺术模仿论

Ø文学活动是一种意识反映行为

Ø文艺起源于人对宇宙或者世界的模仿

Ø西方模仿论传统

赫拉克利特、德谟克利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达芬奇、车尔尼雪夫斯基、奥尔巴赫、卢卡奇、柏拉图

v宇宙间的三类事物

Ø理式

Ø感觉世界中的各种事物

Ø镜子、艺术等

v艺术与理念世界隔了三层,是“影子的影子”

亚里士多德

v艺术模仿的世界可以达到真理

“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发生了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即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可能发生的事”

——亚里士多德:

《诗学》

奥尔巴赫(ErichAuerbach)

一个(《荷马史诗》)是详尽的描述,着墨均匀,各部分连接紧密,表述自如,发生的一切均在幕前,一目了然,在历史发展和人类问题方面有局限;另一个(《圣经》)是突出几个部分,淡化其他部分,支离破碎,未完整表达的东西具有强烈的作用,后景化,含义模糊,需要诠释,世界历史的要求、历史观念的形成及问题的深化。

——《论模仿:

西方文学中所再现的现实》

中国的摹仿论传统

《周易》、钟嵘、司马迁、刘勰、荆浩、叶燮、白居易、梁启超

《周易》:

“观物取象”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周易•系辞下》

荆浩

Ø五代大画家荆浩说:

“画者,画也,度物象而取其真。

叶燮

Ø《原诗》中说:

“文章者,所以表天地万物之情状也。

钟嵘

Ø《诗品》:

“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行诸舞咏。

刘勰

Ø《文心雕龙》:

“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

(二)实用论

•这是一种强调文学对社会的功能和效果的理论体系。

中国古代儒家的教化理论就是一种实用论。

•《论语》: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诗大序》:

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曹丕《典论·论文》: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杜甫: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白居易《与元九书》: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西方的文学实用理论:

•柏拉图要求文学要有道德教育意义

•古罗马贺拉斯提出“寓教于乐”

•法国古典主义理论家布瓦洛张扬理性

•法国萨特主张以文学介入社会

(三)表现论

这是一种认为文学是作家情感的表现和内心世界的外化的理论主张。

Ø《尚书·尧典》中的“诗言志”

Ø《毛诗序》中的“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Ø《荀子·乐论》中的“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

Ø“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

——华兹华斯

(四)客体论

•这是一种将文学从其他外界事物中孤立出来进行考察的理论,强调文学是一种语言的构造。

突出语言在文学创作、语言建构、文学解读中的地位,使语言以及作为语言系统的文学成为文学理论的焦点。

20世纪以来,西方发生了语言学转向。

•俄国形式主义

•文学的本质在于文学的形式,文学研究的对象是“文学性”

•“陌生化”效果(Verfremdungseffekt)

•强调作品的形式之于作者的意义

•英美新批评

•兰塞姆创造了一个术语:

文学本体论

•文学本体论:

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或作者

•结构主义

•对作品进行整体的模式研究,追踪作品的“深层结构”

•注重二元对立的分析方法

共时与历时/横组合关系与纵组合关系/语言与言语/代码与信息/能指与所指/秩序与序列等

•卡勒的“结构主义”文学作品观

•兰塞姆的“构架-肌质”理论

•罗兰•巴特的文本理论

•罗曼•雅各布森对文学性的语言学阐释

(五)游戏论

•这是一种从文学创作的发生、性质以及功能的整体上将文学归结为无功利的自由活动的理论。

艺术是“自由的游戏”,其本质特征就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或自由的合目的性,换言之,艺术作为自由的游戏,就是合目的性和无目的性、有意图性和无意图性、艺术和自然的统一。

——————康德

“过剩精力”是文艺与游戏产生的共同生理基础。

动物的游戏局限在身体运动的方式,而人还有想像力的游戏。

人的艺术活动是一种以审美外观为对象的游戏冲动。

游戏冲动创造了一个活的形象。

——席勒

•文学是无功利的

Ø无功利(disinterested,又译无利害),指人的活动不寻求实际利益的满足

Ø审美的无功利性(disinterestedness)表现在,审美并不寻求直接的实际利益满足

Ø文学的无功利性集中体现在作家的创作活动和读者的阅读过程中

我们观察一切事物,有三种方式——实际的、理论的和审美的。

一个人若从实际的观点来看一座森林,他就要问这森林是否有益于这地区的健康,或是森林主人怎样计算薪材的价值;一个植物学者从理论的观点来看,便要进行有关植物生命的科学研究;一个人若是除了森林的外观没有别的思想,从审美的或艺术的观点来看,就要问它作为风景的一部分其效果如何。

——勃兰兑斯:

《十九世纪文学主流》

中国人看小说,不能用赏鉴的态度去欣赏它,却自己钻入书中,硬去充一个其中的角色。

所以青年看《红楼梦》,便以宝玉、黛玉自居;而老年人看去,又多占据了贾政管束宝玉的身份,满心是利害的打算,别的什么也看不见了。

——鲁迅:

《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

(六)文化论

这是近30年来对文学做社会文化思考的理论。

文学文化论留意到新的文学经验与文学变异形态,有助于从多方面看待和理解文学在文化活动中的地位,也有助于观察文学与社会文化的多重关系,但它又有模糊文学与一般文化、文学与非文学边界的危险。

二、文学的再现

•“文学的再现”观念包含了过去中国现代文学理论中的“再现”、“表现”双重含义。

超越了传统摹仿论和表现论的主客观二分法,有助于我们从文学的语言、技巧、修辞等再现形式出发,观察文学作品所呈现的东西,从中思考文学相对独特的运作规律。

(一)文学作品呈现出来的首先是一种经过作家精心组织的语言文字系统;

(二)作品的形式特征体现了它与特定时代或民族的文学传统或惯例之间的关系;

•(三)作品的语言及其形式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文学传统或文学惯例

•文学惯例,指人们在使用文学概念时,有意或无意地遵循或建立的某种未经言明而又约定俗成的规范。

便条

我吃了放在冰箱里的梅子,他们大概是你留着早餐吃的,请原谅。

它们太可口了,那么甜,又那么凉。

我吃了Ihaveeaten

放在theplums

冰箱里的thatwerein

梅子theicebox

它们andwhich

大概是你youwereprobably

留着saving

早餐吃的forbreakfast

请原谅forgiveme

它们太可口了theyweredelicious

那么甜sosweet

又那么凉socold

举世瞩目

中国球迷挂心的

四十一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

赛制有变

•判断文学与非文学的标准

文学的语言富有独特表现力

文学总是要呈现审美形象的世界,这种审美形象具有想像、虚构和情感等特性

文学传达完整的意义,本身构成一个整体

文学蕴含着似乎特殊而无限的意味

伊格尔顿论文学与非文学

第二章作者

一、文学与作者个性的关系

(一)中国古代文论中

1.先秦两汉,强调外在环境的作用,不关注作家个性的因素;

2.魏晋时期,开始关注文学创作与作家个性的关系,但“感物抒情”中“情”的内涵不明确。

如:

曹丕《典论.论文》,陆机《文赋》

3.唐以后,复古倾向突出,作品是否表达个性并不重要。

如:

严羽《沧浪诗话》

文学艺术是情感表现的观点贯穿始终

Ø《尚书·尧典》:

“诗言志”

Ø《乐记》:

“情动于中,故发于声”

Ø《毛诗序》: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Ø陆机《文赋》:

“诗缘情而绮靡”

Ø刘勰《文心雕龙》:

“缀文者情动而辞发”

Ø严羽《沧浪诗话》:

“诗者,吟咏情性也”

曹丕《典论.论文》:

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

……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南宋)严羽《沧浪诗话》:

夫学诗者以识为主,入门须正,立志须高,以汉魏晋盛唐为师,不作开元天宝以下人物。

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

然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极其至,所谓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上也。

诗者,吟咏情性也。

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近代诸公乃作奇特,解会遂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夫岂不工?

终非古人之诗也。

(二)西方文论中

1.早期,摹仿论占优势,作家个性的作用只有在特殊的情况下才会被重视。

如:

柏拉图的迷狂说

2.十八九世纪,浪漫主义把作家个性提高到很高的位置。

提倡天才、想象和个性。

3.20世纪后,文学的非个人化倾向突出,不重视文学与作家个性的关系。

艾略特的非个人化理论

艾略特(1888-1965)原籍美国后加入英国国籍,是后期象征主义文学最大的代表,也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最有影响的诗人和评论家。

1949年因“对当代诗歌作出的贡献和所起的先锋作用”获诺贝尔文学奖,“英王劳绩勋章”。

1955年获歌德奖。

艾略特是英美新批评派的奠基人之一,被称为“现代文学批评大师”。

他早年提出的创作和批评的“非个人化”理论,对现代文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它的基本内容是:

生活与艺术不能等同,它们之间有不可逾越的界限,因此作家的个人感情经验必须经过非个人化的过程,将个人的情绪转变为宇宙性、艺术性情绪,才能进入文学作品。

艾略特的主要批评论蓍有《传统与个人才能》(1921),《玄学派诗人》(1921),《批评的功能》(1923)。

结构主义的非个人化理论

v结构主义的基本特征:

非个人化和非历史化。

结构主义非个人化理论的基本观点:

写作不是作家心灵的自由运动,相反,作家不由自主受到了文学的结构模式、文学成规的潜在控制。

罗兰.巴特甚至提出“作者已死”的极端观点。

二、以作者为中心的文论范式

v范式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理论体系。

是一种公认的模型或模式。

范,有典范、规范之意。

v

(一)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

v1.浪漫主义

v这个术语暗示出西方对待艺术和人类创造力态度的深度转换。

浪漫主义文论主要突出的是激情、想象力和个体表现的自由,把真挚性、自发性和独创性作为文学的新标准。

浪漫派转向了直接的个人经验,转向了无限的想象力和美感,成为重要的文学理论思潮。

华兹华斯:

“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

它起源于在平静中回忆起来的情感。

雪莱:

“诗人的职责就在于:

把他自己从这些形象和感觉中所得到的愉快和热诚传达于他人。

v2.唯美主义

口号:

为艺术而艺术。

其实质是要求艺术“再现”自身。

强调超然于生活的纯粹美,追求形式完美和艺术技巧。

把艺术的形式美作为绝对美,是“美的至上主义”。

“生活对艺术的模仿远远多于艺术对生活的模仿……生活是艺术做好的学生,艺术的唯一的学生。

王尔德《谎言的衰落》

唯美主义:

艺术不与生活相关、艺术为本质、艺术为原本生活为摹本、原本与摹本倒置

自然主义:

复制生活现象、现象即本质、生活为原本艺术为摹本、原本与摹本趋同

(二)作者中心的现代文论

v以作者为中心范式中的现代文论,大致包括象征主义、直觉主义、精神分析文论等。

1.象征主义

v是19世纪末在法国及西方几个国家出现的一种艺术思潮。

不直接表述自己的意思,往往采用象征和寓意的手法,在幻想中虚构另外的世界,抒发自己的愿望。

象征派强调主观、个性,以心灵的想象创造某种带有暗示和象征性的神奇画面,他们不再把一时所见真实的表现出来,而通过特定形象的综合来表达自己的观念和内在的精神世界。

2.表现主义

v20世纪初叶发端于德国。

文学上,有斯特林堡、布莱希特、奥尼尔、卡夫卡。

在文学理论和批评史上,一般指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和英国美学家科林伍德为代表的以艺术为表现的理论。

v主要观点:

“艺术即直觉”、“直觉即表现”。

认为艺术再现的是人的直觉,艺术家以这种激情来表现事物的“幻象”。

科林伍德:

“艺术是在想像中表现自己的感情,真正的艺术就是情感的表现。

3.直觉主义

v以柏格森为代表,认为艺术家的心灵在于能以直觉超越理性,在其最高的境界上可统万端为一体。

认为直觉是比抽象的理性更基本、更可靠的认识世界的方式。

这种学说或思潮通常带有强烈的反理性主义、反实证主义和反唯物主义倾向。

历史上不少哲学家都重视直觉,但到20世纪初才真正形成为一种学说或思潮。

4.精神分析文论

v精神分析文论是最具代表性的作者中心的现代文论,主要思想资源是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

这种理论把性本能作为艺术的根本动源,认为艺术是人的本能冲动的产物,是被压抑的需求的一种替代性心理补偿。

在《作家与白日梦》中,弗洛伊德认为,被压抑的欲望释放有三个途径:

一是日常生活中一些不经意的言行,如口误、笔误等;二是做梦,梦是无意识欲望的主要释放渠道;三是升华,如全身心投入工作或从事文艺创作,转移被压抑的东西。

v以作者为中心范式文论的共同特点:

v1.从“作者中心”的角度出发来考察“文学与世界”的问题;

v2.主要的倾向是将文学视为一种幻象、直觉或白日梦境;

v3.把主体的直觉、表现、乃至原欲作为文学的根本动源。

第三章文本

一、从作品到文本

1.本事

本事指的是原发性、原态性的事件,它可以是实际发生的事件,也可以是虚构的事件;它存在于日常生活、神话传说,历史、文学艺术领域中。

本事来源可以为特定文本解读提供相应的背景材料;本事迁移就是指特定的原发性事件被其他文本扩展、改写、转换等过程的方法。

本事迁移是文学史流变的最为基本的方式之一。

2.文学作品(work)

根据以作者为中心的文学观,用work指称某部文学作品。

v其基本含义通常指:

有目的的某种活动、根据某种目的做出来的产品等。

v文学作品意味着它是作者有目的的创造物、是作者意图的体现。

3.文本(text)

v文本是20世纪文学理论的新兴概念,指由语言文字组成的文学实体。

“文本”这一概念的使用是20世纪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一场革命。

v文学作品是已被读者阅读并赋予其一定意义的语言产品,文学文本是有待于读者阅读并赋予意义的语言产品。

一部由作者创作出来的“语言艺术品”,当其未经过读者阅读时,就还只是文学文本,而不是文学作品。

而只有经过读者阅读以后,这文本才真正变成了作品。

区分文学作品与文学文本的意义在于:

第一,破除单纯的作者决定论和意义单一论;第二,突出文学的基本的语言特性;第三,倡导在语言系统基础上的自主性和开放性阅读。

v王一川先生认为,要清楚地认识文学文本,可以首先参考几种文学文本观念:

v其一是“新批评”的文学文本观;

v其二是结构主义的文学文本观;

v其三是后结构主义的“互文本性”理论。

这几种文学文本观念各有其得失,但共同地说明:

文学文本具有区别于文学作品的独特内涵。

v张法教授认为,“文本”是后现代视界中“文艺作品的理论定性”。

v从作品到文本,进而从现代文本到后现代文本,有一个非常曲折的演进历程:

v首先是作品的独立,可以用20世纪前期俄罗斯形式主义和英美新批评在文艺理论上掀起的作品独立运动为代表;

v其次是作品成为文本,可以以20世纪中后期的结构主义运动为典范。

从作品到文本,引起了两个方面的转变:

一是把文艺作品的基础建立在语言哲学的模式上,二是打通了文学与其他艺术的关系,也打通了文艺与非文艺的关系。

文本概念具有超语言学的普遍性,用文字写出的东西是文本,非文字的东西也可以称为文本,绘画是绘画文本,电影是电影文本,建筑是建筑文本,整个世界就是一个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文本。

从作品到文本,一方面是从文艺领域向非文艺领域的扩展;另一方面又使非文艺领域带上了文艺的特征。

世界文本化了,文艺文本要有这个文本化的世界来说明。

可见,当我们用文本来称呼文艺作品的时候,不仅呈现了一种文艺的新质,而且也意味着文艺与世界关系的新质。

二、以文本为中心的文论范式

(一)俄国形式主义文论

这是1914-1930年在俄罗斯出现的一种文学批评流派。

俄国形式主义文论反对只根据作家生平、社会环境、哲学、心理学等文学的外部因素去研究文学作品,认为文学研究的对象应该是文学作品本身,文学评论者要去探寻文学自身的特性和规律。

也就是说,去研究文学作品的语言、风格和结构等形式上的特点和功能。

俄国形式主义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表格类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