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小康社会调研报告.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202712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2.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设小康社会调研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建设小康社会调研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建设小康社会调研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建设小康社会调研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建设小康社会调研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建设小康社会调研报告.docx

《建设小康社会调研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设小康社会调研报告.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建设小康社会调研报告.docx

建设小康社会调研报告

建设小康社会调研报告

小康社会是一个历史范畴,指的是财产丰富、生活宽裕、上下.序、家庭和睦、讲究礼仪的社会状态,本文是为大家整理的建设小康社会调研报告,仅供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小康生活,是老百姓梦寐以求的幸福生活;而小康社会,则是共产党苦苦奋斗、孜孜追求、一心想为老百姓创造的一种幸福社会。

经过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20世纪末,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

为此,党中央在十六大上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基本任务和总体要求,为我们描画了今后二十年的幸福生活,这是全党的共同任务,我们每一个共产党员都.义不容辞的责任,特别是农村党员责任更是重大,因为农村党员是农民群众致富奔小康的带头人、领头羊,只.农民实现了全面小康,全国人民才能算得上实现了全面小康。

  一、什么是全面小康社会

小康社会是一个历史范畴。

指的是财产丰富、生活宽裕、上下.序、家庭和睦、讲究礼仪的社会状态。

尽管这种社会理想从来没.实现过,但在老百姓中却影响深远,成为普通百姓对富裕生活追求的目标。

实际上,小康生活和小康社会的标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标准。

在旧社会,人们对小康生活和小康社会的理解就是吃饱穿暖住好房子,根本不敢奢望上学读书干大事业。

新社会,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小康标准越来越高,万元户甚至十几万元户都不是什么新鲜事,人们不仅追求物质上的享受,更加注重文化和精神上的享受。

而且由于经济发展在地域上的不平衡,不同地区.不同地区的评判标准。

因此党中央提出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仅要让人们享受丰富的物质生活,还要享受丰富的精神和文化生活;不仅仅让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实现宽裕的小康目标,还要让西部经济不发达地区也实现宽裕的小康目标;不仅让城市居民过上小康生活,更要让广大农村群众也过上小康生活。

这就是党中央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建设小康社会,是由小平同志提出的。

1979年,邓小平同志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方的时候说,实现现代化的最低目标是实现小康社会。

后来,小平同志又进一步说小康社会就是要在20世纪末,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800美元。

小平同志后来又提出了一个时间表,说实现小康要分三步走,第一步从1980年算起,用10年时间,使我们的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翻;第二步再用10年时间到2000年再翻一翻,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800美元,进入小康社会,我们现在已经进入了小康社会,但是这个小康是很不宽裕的小康、在全国也是很不平衡的小康;所以,下一步也就是第三步,从现在起再经过50年的发展,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那个时候,我们国家就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一种比现在的小康水平要高得多的宽裕型小康社会。

上世纪末,我们已经实现的小康社会.一个基本特征,这就是低水平的小康社会。

因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800美元,在世界上还处于中下收入水平。

根据世界银行的分类标准,人均国民生产总值500多美元为低收入国家,2000美元为中等收入国家,6000美元以上为高收入国家。

我们实现的小康离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还远的多。

邓小平所提出小康社会目标,重点是人民生活水平的初步提高。

这是符合当时经济社会现实的,也是符合当时人们的思想认识水平的。

后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如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施第三步战略部署的问题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战略思考。

在此基础上,1997年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提出从21世纪开始“进入和建设小康社会”的设想。

十五大初步地把第三步战略部署具体化,提出2010年即“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建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的努力,至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至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这实际上是提出了一个新的“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按照这个战略规划,我们在本世纪末进入小康社会后,将分2010年、2020年、2050年三个阶段,逐步达到现代化的目标。

2002年,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上又作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报告,进一步明确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党的总体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旨是要建设全面的小康社会,是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

对此,十六大不仅规定了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任务,也规定了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国防和军队建设,以及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目标和任务。

报告提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的总体要求,因此,我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要在“全面”二字上下功夫,始终要坚持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基本原则。

不能只注重发展经济而忽视制度建设,也不能片面追求平均水平,而忽视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

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各项制度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解决收入分配差距扩大,城、乡和东、中、西部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

如果不抓住重点,不解决难点,我们在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就不可能真正体现“全面进步、全面发展”的原则和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从而也不可能建成真正高标准的社会主义小康社会。

今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又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构想,对于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赋予了新的含义,那就是: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那么,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指标是什么呢?

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是一个综合性的指标,它的指标体系包括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人口素质、生活质量、民主法制、环境六个方面的18项指标:

一是农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000元(或农民人均纯收入≧8000元)。

二是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35%。

三是农村小城镇人口比重≧35%。

四是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90%。

五是农村养老保险覆盖率≧60%。

六是万人农业科技人员数≧4人。

七是农村居民基尼系数达到0.30.4。

基尼系数是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按照国际惯例,基尼系数在0.2以下,表示居民之间收入分配“高度平均”,0.2~0.3之间表示“相对平均”,在0.3~0.4之间为“比较合理”,同时,国际上通常把0.4作为收入分配贫富差距的“警戒线”,认为0.4~0.6为“差距偏大”,0.6以上为“高度不平均”。

八是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9年。

九是农村人口平均预期寿命≧75岁。

十是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40%,这个“恩格尔系数”,反映居民富裕程度和生活水平及质量的重要指标,它等于居民用于食物消费的支出与总消费支出之比。

十一是农民居住质量指数≧75%。

十二是农民文化娱乐支出比重≧7%。

十三是农民生活信息化程度≧60%。

十四是农民对村政务公开满意度≧85%。

十五是农民对社会安全满意度≧85%。

十六是常用耕地变动幅度≧0。

常用耕地变动幅度=(常用耕地变动面积/常用耕地基期面积)×100%。

十七是森林覆盖率≧23%

十八是万元农业GDP用水量≦1500立方米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意义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概括了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是与加快推进现代化相统一的目标。

符合我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符合人民的愿望,令人鼓舞,催人奋进,具.重要的现实意义。

具体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强国富民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实现强国富民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但这一美好愿望的实现并不是轻而易举的,特别是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而言就更是如此。

虽然我国目前的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六位,但就人均水平而言,我们还只是从总体上初步达到小康,这种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我国目前的生产力和科技、教育还比较落后,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还.很长的路要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还没.改变,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扭转,也就是说城市就是城市,农村就是农村,差别太明显,生活水平的差距也太明显,要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现状,就是要缩小城乡差别,缩小工农差别,今后可能再没.城市户口和农村户口的区别了,国家实行统一的管理;人口总量继续增加,老龄人口比重上升,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大;生态环境、自然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我们仍然面临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经济体制和其他方面的管理体制还不完善;民主法制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等等。

所.这些,都要求我们必须在现.小康水平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客观需要。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共产党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

这两个转变,来之不易,经过了80多年的奋斗,但是要长期执政,并不是那么一帆风顺的。

作为一个大国的执政党,要想巩固执政地位,就必须高度重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优化人民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只.把人民群众的生活改善了,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才能.坚实的执政基础。

国内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表明,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往往是决定一个执政党政绩合法性的基础,直接关系到人心向背、事业兴衰。

离开发展,坚持党的先进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都无从谈起。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早就精辟地指出,社会主义之所以优于资本主义,关键是它能比后者创造出更高的社会生产率。

这种更高的社会生产率,必然表现为人民.更高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水平与质量。

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们党长期执政的需要,是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需要。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们人人.责,不能使自己置身事外。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

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就是要求党必须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要贯彻上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坚持党的先进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而把目前这种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推进到更高水平、更全面和发展更平衡的小康,无疑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

因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本质上就是要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

也就是说,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历史的、逻辑的统一。

(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凝聚人心、鼓舞斗志,加快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行动纲领。

实践证明,能不能立足国情而又面向世界,能不能解放思想而又实事求是,能不能尊重发展规律而又不因循守旧,制定一个符合人民愿望、体现人民利益的奋斗目标和行动纲领,是关系到我们党能不能团结和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产生强大凝聚力和向心力,万众一心去夺取胜利的关键。

回顾我们党的奋斗历程,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是根据人民的意愿和事业发展的需要,提出具.感召力的目标,从而团结和带领广大人民为之奋斗并取得了胜利。

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奋斗目标,无疑也是一个符合国情而又顺应时代,代表着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又体现了事业发展的需要,实事求是而又充满创新精神的奋斗目标,它必将起到凝聚人心、鼓舞斗志,加快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巨大作用。

  三、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的进展和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更直接、更.力的惠农措施,农业与农村经济呈现良好的发展局面,粮食生产出现重要转机,农民收入实现较快增长,农村改革迈出重大步伐,农村社会事业加快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农村全面小康建设进程。

2004年我国农村综合实现小康程度为21.6%,其中:

经济发展实现程度为12.1%;社会发展实现程度为15.6%;人口素质实现程度为15.0%;生活质量实现程度为20%;民主法制实现程度为70%;环境为22.4%。

十八项指标分别为:

农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32

元;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48.5%;农村小城镇人口比重19.5%;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22.5%;农村养老保险覆盖率8.1%;万人农业科技人员数1.7;农村居民基尼系数0.37;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7.7年;农村人口平均预期寿命69.5岁;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47.2;农民居住质量指数34%;农民文化娱乐支出比重4%;农民生活信息化程度39%;农民对村政务公开满意度76%;农民对社会安全满意度77%;常用耕地变动幅度0.7;森林覆盖率18.2%;万元农业GDP用水量2100立方米。

  四、然而,在成绩的背后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体发展不平衡。

从2004年全国各省市的农村全面小康实现程度看,上海、北京、天津全面小康实现程度已经超过60%。

但全国尚.近三分之二的省(区、市)农村全面小康实现程度小于30%。

新疆、宁夏、甘肃、贵州、青海、西藏6个西部省(区)的农村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为负值,即尚未达到总体小康的水平。

在我们宁夏,地区之间、农户之间的经济发展差异性也很大,川区的农民收入较高,山区的农民收入较低;城市郊区既种地又打工的农民收入较高,远离城市纯粹靠种地的农民收入较低。

全区还.52.7万人口没.解决温饱问题,占全区农村人口的9.4%,扶贫攻坚的任务还很艰巨。

二是农村人口多,比重大,劳动力转移任务艰巨。

2004年我国农村人口7.57亿,占人口总数的58.2%,我区农村人口379万,占全区总人口的67.57%,也就是说三分之二的人口是农村人口,而且65%的劳动力还主要是从事农业生产的。

要使这么多的农村劳动力实现转移,任务还很艰巨。

三是农民收入基础低,增长缓慢。

2004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2936元,距8000元的小康目标还差5064元。

我区农民人均纯收入2320元,与全国2936元相差616元,居全国第23位,距8000元的小康目标还差5680元。

从2005年起,年均增长速度必须达到8%,到2020年才能超过8000元。

如果物价出现较大回升,那么增长速度就必须超过8%以上。

但从近几年的情况看,2001—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速度只.7.75%,距上述年均增长速度还差0.25个百分点。

以灵武的农民人均纯收入来说,2004年是3210元,高出全国274元,但是增长速度只.6.7%,要达到8000元的标准,还.4800元的差距,困难还相当大。

四是农村与城市发展差距较大。

2004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是同期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31.16%,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7.2%而同期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却已降低到37.7%。

我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仅是同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0.9%;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2%,而同期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却降低到36%。

从2005年起,只.每年平均下降0.4个百分点,15年后我区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才能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标准。

不仅如此,全区城乡居民收入收入差距还.不断拉大的趋势。

至于农村的文化、科技、教育、卫生、体育等现代文明更是大大落后于城市。

五、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相对滞后。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应当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不可或缺的基本组成部分。

目前,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已落后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已经成为一个相对严重的问题。

2004年,全国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为22.5%;农村养老保险覆盖率8.1%;远远落后于城镇社会保障覆盖率,在这种情况下,农民就业难、就医难、养老难,成了制约农村社会发展和农民生活进步的瓶颈。

六、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严重制约着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比较淡薄,.的地方只注重经济发展,轻视环境保护,还.的地方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发展经济。

我国森林面积已大幅度减少,2004年,我国森林覆盖率为18.2%仅为世界平均数的一半。

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全国.2000多万个中小企业成了巨大的污染源,使全国的江河、湖海、土壤、空气等生态环境面临着巨大的危害。

水短缺日益明显,且地域分布很不平衡,我国人均水占.量居世界第110位,已被联合国列为13个贫水国之一。

全国.18个省区、30%的国土,60%的人口处于严重缺水的边缘。

全国.1800万公顷农田缺乏灌溉用水,.15.6万平方公里土地饱受干旱之苦而退化。

耕地数量和质量也在不断锐减,一些地区盲目兴办开发区,大量圈占耕地,加上水土流失严重造成耕地面积减少;农村对耕地的粗放经营、掠夺经营、污染经营更使耕地质量大大下降,耕地每年净流失达400多万亩。

以上问题,都是我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不容忽视的重大问题。

  五、农村如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1、要大力推进农村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培育主导产业,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首先,选准结构调整的突破口,对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进行全面的优化升级。

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遵循广开思路、广辟渠道、多种经营、突出特色、搞活经济、提高效益的原则,按照调高、调优、调出质量和效益的方向,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和两个市场,通过区域布局调整,优化配量,发挥优势,尽快形成优势产区和产业带;通过产品结构调整,加快实现农产品由产量型向质量型、专用型和高附加值型、高回报率型发展;通过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服务业,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城市转移,广泛合理地利用农业,促进农业内部结构的合理化和产业化的良性循环。

1/21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