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洲导游词.docx
《子洲导游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子洲导游词.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子洲导游词
序言
榆林市副市长井剑萍
榆林旅游局响应市委、市政府提出的要努力实现西部经济强市、特色文化大市和绿色生态名市“三大目标”的号召,在振兴旅游事业上,通过行政引导,统筹规划,整合旅游资源,创新发展机制,串联精品旅游线路,塑造榆林旅游总体品牌,从而使榆林旅游事业取得长足发展。
为了提高旅游服务质量,提升我市知名度,规范旅游景点的导游,市旅游局特邀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特约研究员、陕西作协会员何志刚,榆林学院教授郭冰庐,市文联青年作家霍文多和榆林日报记者李苗苗编写《榆林市导游词》。
在编写过程中得到各县区旅游局和文体办等部门及各界人士的大力襄助。
从酝酿到付梓,历时一年有余,编写者和原撰稿者付出了极大的心血,终于打造成这本耐读、实用的好书。
在此表示深深的谢意。
榆林是旅游景点富集市,有一千多处景点。
本书是对精选的首批七、八十处景点的解说。
编写者用生动流畅的口语,描述了各景点的的悠久历史、优美景观和神奇传说,既给游人以丰富的历史知识,又陶冶了游人亲近自然的情感。
对于一般读者来说,本书有着极强知识性、可读性和资料性,读时心境愉悦,读后获益匪浅,是市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所以,这本书的
出版必将受到旅游界和广大读者的欢迎。
毛泽东曾深情地说过:
“陕北是个好地方!
”作为陕北之北的榆林,因其独特的自然环境、深厚的人文底蕴、罕见的矿产资源、淳朴的民俗风情正日益成为世人瞩目之地。
本书所解说的这一批富有魅力的旅游景点,也是对“陕北是个好地方”的极好诠释。
可以预见,这本书的出版将进一步提升我市的知名度,吸引越来越多的旅游者探访这块神奇的土地上的迷人景观,使旅游业成为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
同时,我希望各旅游景点、旅行社以这本书为样本,规范导游解说,增强旅游服务理念,使游人对景区留下全新而完美的印象。
忆往昔,意情满怀;望未来,信心百倍。
我深信,随着旅游景点的大力整治和旅游线路的科学开发,我市必将迎来旅游业蓬勃发展的大好局面。
不远的将来,我市将会跻身于全国旅游名市。
让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以科学发展为指导,励精图治,开拓创新,共同开创榆林旅游美好灿烂的明天!
为构建和谐榆林而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榆林欢迎您
榆林市旅游局局长雷亚星
“陕北是个好地方!
”毛泽东的名言令陕北声名远扬。
陕北之北的榆林人杰地灵、物华天宝是一方神秘的圣土。
其独特的自然环境、悠久的历史渊源、众多的著名人物、深厚的人文底蕴、淳朴的风俗民情、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罕见的能源宝藏,集中凸显了榆林骄人的特点,展现了榆林无限的魅力!
榆林独特的自然环境。
榆林市地处陕西北端,位于东经10728—11115,北纬3657—3934之间,气候属暖温带和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0℃,平οοοο均降水量400毫米左右。
榆林市榆阳、神木、府谷、定边、靖边、横山、米脂、绥德、子洲、佳县、吴堡、清涧1区11县,总人口350多万,面积43578平方公里,位于毛乌素沙漠和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长城横跨东西,黄河纵贯南北,地域广阔,平均海拔1000至1500米。
榆溪河、无定河两岸水田连片,堪称“塞上江南”;长城沿线有防护林带,牛羊成群;红碱淖和诸多沙湖鱼肥水美,景色迷人;黄河岸边广植枣树,盛产杂粮。
榆林悠久的历史渊源。
著名的“河套人”就是以靖边小桥畔和横山石马土瓜等地发现的古人类化石而命名的。
旧石器
时代,榆林鱼河堡和横山油房头一带就有了人类活动。
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五千年前的龙山文化遗址遍布无定河两岸和黄河边。
据《水经注》载,帝源水即当今榆溪河,学者称榆林是黄帝部族的重要发祥地。
公元前241年,秦在此设置上郡,修筑长城。
公元407年匈奴首领赫连勃勃在统万城建立大夏政权。
北宋时期这里是中原与西夏和契丹族角逐的焦点地带。
质言之,从远古时期起,在这方神圣的土地上就有汉民族与少数民族共同生息繁衍着,并且演出了一幕幕威武雄壮的历史长剧。
榆林城1986年已被国务院命名为历史文化名城。
榆林众多的著名人物。
历史上秦朝扶苏和蒙恬,汉朝李广,唐朝尉迟敬德、郭子仪,宋代范仲淹、杨家将、折家将,明朝余子俊等名将都曾镇守于此。
本市先后涌现出大夏国建立者赫连勃勃,西夏王朝建立者李继迁,北宋杨家将杨继业、南宋抗金将领韩世忠,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张献忠、王嘉胤等一批有重要影响的英雄人物。
榆林是革命老区,民主革命时期为中国革命做出重大贡献。
1924年在绥德师范建立了陕北第一个中共党组织,1927年发动的清涧起义是西北地区向反动派打响的第一枪。
1935年中央红军到陕北后成为抗日战争总后方。
毛泽东等转战陕北期间在我市8个县30多个村庄战斗生活一年多。
革命战争年代,榆林涌现出李子洲、高岗、刘澜涛、马文瑞、张达志、阎揆要、郭洪涛、贾
拓夫等一批重要的职业革命家。
榆林深厚的人文底蕴。
从最近榆林毛乌素沙漠腹地和吴堡后寨子峁等处的龙山早期文化遗存、秦直道、秦天象台、长城、汉墓出土的大批画像石和壁画,唐宋以后修凿的寺庙、石窟和摩崖石刻等,都彰显着古代深厚的人文气息。
唐杜甫诗《塞芦子》、韦庄诗《绥州》是咏榆林山川抒发情怀的佳作。
宋代范仲淹镇守延绥时写下《渔家傲?
麟州秋词》。
科学家沈括驻守绥德时写就名作《梦溪笔谈》,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给石油命名的人。
康熙帝巡榆林写有《出塞》诗。
毛泽东在清涧写下千古绝唱《沁园春?
雪》。
《大公报》主笔张季鸾发表大量时评。
李健侯著作《永昌演义》。
柳青创作《种谷记》、《铜墙铁壁》。
路遥写作《人生》、《平凡的世界》。
还有人民歌手李有源的《东方红》,以及民间的信天游、榆林小曲、清涧道情、白云山道教音乐、秧歌、唢呐、道情、剪纸、石雕、泥塑等,都承载着榆深厚的人文底蕴。
榆林淳朴的风俗民情。
榆林是中原文化和游牧文化的结合处,千百年来这里是民族斗争与民族融合的前沿,从而形成独特的风俗民情,至今古老的习俗还有残存。
榆林民勤耕牧,俗尚鬼神,眷恋故土,不肯远徙,安于故习,不善经商。
一般都忠厚善良,勤劳俭朴,待人诚恳,好客守信,平素极能吃苦,也极能忍耐,坚韧不拔,敢于斗争,一旦奋起,坚强果敢。
北部六县区受草原文明影响畜牧业发达,群众住柳篇二:
红石峡导游词
红石峡导游词
红石峡是历史文化名城榆林的第一胜景,不仅有着优美的边塞风光,更因它是一处大型摩崖石刻群而闻名遐迩,被誉为“塞上碑林”。
它同时又是中共陕北党的重要革命活动地点之一。
1992年,陕西省人民政府将其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申报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2年3月27日,江泽民同志饶有兴趣地游览了红石峡。
红石峡东西两壁对峙,鬼斧神工,峭拔如削,榆溪河水势湍急,穿峡直达榆林城西。
因为此地山皆红石,故而得名红石峡。
又因山势雄伟,峡峰高耸,亦被称为雄石峡。
大家面前的这个俊秀的门楼,其门洞上额镌刻着“红石峡”三个字,它是我国著名美术家、教育家王森然先生89岁时的墨宝。
王森然先生早年曾在榆林中学执教,是刘志丹烈士的导师。
此门楼是红荷峡的入口处,请大家随我进去。
站在这里,方圆不是很大的峡谷内,亭台楼谢,叠石悬崖,石室古桥,洞壑清泉,尽收眼底,我们也已置身于绝妙的艺术画廊了。
这边东崖高12米,长250米;对面西崖高18米,长248米。
两壁双峰对峙,依壁凿石成窟,史载有明代所创石窟叫窟,窟内原有石造像、泥塑像、浮雕石刻、碑刻题记等,“文革”中遭受严重破坏。
现存大小石窟33处,大多分布在东崖,西崖仅有5窟,部分窟以隧道连通。
红石峡东西两壁除石窟外,还在石窟间、殿壁、石崖上就石摹刻,题匾相连,布满东西两壁,琳琅满目,几无空隙。
原有摩崖石刻160多幅,由于自然风蚀及人为破坏,现仅存大小题刻120余幅,其中东崖85幅,多为明清以来官吏儒士文人所题。
题刻笔力雄健遒劲,诸家书法并存,真、草、隶、篆俱全,还有难得的满文题刻,笔法各异,镶刻有别。
字大者丈余,小者不及寸。
形制以横幅为主,兼有楹联、条屏。
石刻有题诗、纪功、纪游、题咏等,内容多抒发爱国豪情,赞誉秀美山川。
红石峡实为一大书法艺术宝库,历来让慕名而来的游客叹为观止。
我们沿东壁坡路下行。
东壁原建有红山寺,寺内有隧道可通“天门”、“地门”。
从“天门”
登峡顶,中有翠然阁,“地门”即临榆溪河谷。
据石窟内1487年碑刻《创建石佛殿记》记载,红石峡最早开凿至少可追溯到宋代,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
明成化年间维修后,改为雄山寺。
到清康熙年间又重修,更名镇远寺。
现在寺庙石窟大多为明成化年间至嘉靖间开凿修建的。
1673年,因洪水冲毁翠然阁而重建,复称“雄山寺”。
后经多次维修。
解放后,红石峡得到人民政府的度重视和关心,曾多次加固修复。
经过我的介绍,想必大家对红石峡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识,下面,我们就一同来欣赏红石峡的书法艺术和石窟风我会将其中的重点向大家作详细的讲解。
“河山千古”为田玉广、王守基在游览雄山寺时所题。
玉厂为贵州人,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任延绥镇总兵。
王守基为山东人,任延绥镇守营郡司,后成为田玉广的副将该题刻赞美雄秀山河永存,寓意联防守边、精诚团结之情永垂青史。
“功在名山”为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李棠所书。
李棠,14岁时在榆林考中秀才,18岁赴长安中了举人。
民国年,出任陕西靖边县县长,在执事三年期间,深受百姓爱戴,百姓称颂其“两袖清风,廉洁奉公”。
1899年,书写“功在名山”,赞誉刘宗周、高折五两位老先生德高望重、业绩昭著。
“大漠金汤”为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延绥总兵龙得胜所题。
题词寓意红石峡关雄地险,坚不可摧。
“力挽狂澜”,这块石刻为1924年4月榆林中学丁级班学生毕业题刻纪念。
当时正处于大革命时期,李子洲同志担负着在陕北点燃革命火种的重任来到榆林中学执教,他提议题刻“力揽狂澜”于红石峡,全班同学通过后,校长杜斌丞推荐教务主任崔焕九书写。
题词显示了革命青年立志挽救中华民族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凌云壮志。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东壁上的第一个石窟——圣母殿,它的门楣上刻有“地祗”二字,窟顶刻八卦图。
传说故事中,把天比做父亲,把地比做母亲,殿内供奉的三尊神像被称做三霄圣母,她们是由中国上古传说中创造了人类的女姆娲娘娘演变成的。
此神可以保平安、吉祥,并主管婚姻、子嗣。
相传明成化年间,延绥总兵陈辉年过四十仍膝下无子,有一年三月十六日,他携妻来到圣母殿跪拜求子,并立“子嗣牌”,捐资金装圣母,粉饰庙殿,大兴土
木,扩建雄山寺。
次年,陈总兵果然喜得贵子。
从此以后,每年的三月十六日便成为雄山寺的庙会期,其间香火不断。
第二个石窟是“三教殿”,供奉的是佛、道、儒的三位始祖释迦牟尼、老子、孔子。
有人会纳闷,这三人怎公会和平共处呢?
因为谁都知道,儒、道两教历来水火不容。
但在繁荣昌盛的唐代,道教的“无为而治”思想很适合于历代的拨乱反正,儒教的“仁”、“礼”之风及“君子”之态有利于和平年代的发展,佛教的轮回说、因果说则又非常符合中国人的心态。
唐太宗时期,为了扼制外来宗教产生的巨大影响,把道教定为国教。
尊奉李聘为教主。
可是唐代君臣醉心佛学,尊的虽然是道教,实际上却心向佛教,于是献出现了佛、道、儒三教鼎立的局面。
宋元时期,由于连年战乱,国家四分五裂,理学家认为各民族应该和谐统一,不分彼此。
一些人主张将佛、道、儒三教合一,以示宗教信仰大融合,从此以后,中华大地上才出现了三教殿。
这是一座石牌楼,其上书“榆阳胜景”四个字,为2004年依照原样修复而成。
1872年,榆林总兵刘厚基出边征伐途经雄山寺,见其破败不堪,人难行走,为使胜境重现昔日光辉,便捐资修葺,拓宽道路,筑堤植柳。
岂料第二年夏,洪水泛滥,石岩崩塌,道路坠毁。
刘公又捐资开山凿道,直达洞门,游人探幽寻胜始能自由徘徊,并在河滩栽种杨柳,在此处建造牌楼一座,并刻书以壮观瞻。
同年秋,寺下堤防又为洪水所淹,树木无存。
刘公再消岩筑堤,并请陕甘总督左宗棠邮寄“榆溪胜境”四字和“白云初晴如月之曙,黄唐在独与古为新”楹联,嵌刻于崖壁。
经刘公三次修筑,雄石峡这一名冠塞上的风景名胜才得以保存。
“威震九边”为一品顶戴抚陕使者叶伯英巡视榆林时所题。
1888年,英军冲破清廷边防侵人西藏,朝野上下一片恐慌。
第二年,朝廷派出多名官员巡视各边,叶伯英奉命巡视的就是九边(辽东、宣化、大同、宁夏、甘肃、蓟镇、太原、固原、延绥)重镇之一的延绥(即榆林)。
当看到榆林军事力量雄厚,戒备森严时,挥笔书写“威震九边”赞誉红石峡关隘险要,军事威严,声名震撼北域边疆全线。
“汉蒙一家”是1913年10月陕西观察使者崔云松等游红石峡时所题。
蒙汉民族在历史上长期纷争不休,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灾难。
民国初年,民族统一,题词意指蒙汉人民和睦共处,
情同一家。
“还我河山”,这两幅百刻均出自抗日爱国将领马占山之手。
马占山,吉林怀德县人,原任东北边防军骑兵师师长和黑河警备司令。
1937年,在他驻防府谷时,曾在榆林设东北挺进军驻榆办事处,其间常来榆小住。
1941年冬,马占山将军陪同晋陕绥边区总司令邓宝珊将军来红石峡赴朱绥光宴请,看到祖国山河破碎,不禁感慨万千,遂题写“还我河山”,表达了他驱逐日寇、统一祖国的宏伟大志。
在我们抬眼看到的那个凌空修建的阁楼便是翠然阁,晚清时又称“凌云阁”。
历代文人雅士在这里把酒临风,品茗赏酒,即席赋诗,别有情趣。
经翠然阁出天门达崖顶,崖顶原建有罗汉殿,清末时坍毁。
翠然阁曾是中共陕北党的重要革命活动地点之一。
1928年5月,中共榆林县委在此召开了党的活动分子会议。
次年8月,中共陕北特委第二次扩大会议又在此召开,白明善、刘澜涛、贾拓夫、刘志丹等同志参加了会议。
会上批判了“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在陕北革命斗争史上写下了重要的一页。
接下来,我们看到的这个石窟叫慈仁殿,窟顶浮雕八卦及龙、风、牛、马、羊、鹿、狗、鸡、花草等藻井,图案清晰,充分显示了中原文化与草原文化相交融的特色。
我们将要经过的这几个石窟有通道相连,其下有一条涓涓流淌的渠水,它叫“广泽渠”,出“地门”就会看到。
1473年,延绥镇治所由绥德迁至榆林,巡抚余子俊为改善百姓生活,安定驻边军心,亲率将士在红石峡半山腰开凿渠水以利灌溉。
明万历年间重修,清时扩修。
清光绪六年(1880年),开凿普渡桥涵洞石壕建成东西二渠,新中国成立后多次改建。
渠全长1000余米,其中五分之一于石壁中穿凿而过,其工程之浩大,修建之艰辛,在榆林水利工程史上实属罕见。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到现在,它依然灌溉着城郊16个行政村的一万亩出地。
2001年,央视《东方时空》栏目组来此拍摄《大漠红峡》,著名节目主持人敬一丹介绍了广泽渠。
过普渡桥,来到西崖下。
西崖石窟毁坏严重,摩崖题刻幅面较大,剥蚀较重。
“中外一统”是康熙年间御史三朝林天擎所题。
题词慨叹汉族与少数民族同为华夏民族,理当和平共处、一统河山。
“天成雄秀”,是红石峡唯一的一块满文题刻,清乾隆年间由榆林知府白德明题写。
题词赞美红石峡两岸风光绮丽,景色宜人。
通过以上参观,我们看到,红石峡确为一处集摩崖题刻、石窟古刹、水利枢纽、军事要塞为一体的游览胜地。
随着榆林文化大市的建设、榆林旅游业的发展,红石峡将以更美的面貌、更优质的服务迎接五湖四海的游客朋友!
篇三:
湖南导游词
湖南导游词
湖南,顾名思义就是在湖之南,什么湖呢?
就是指洞庭湖了,洞庭湖以前号称八百里洞庭,可惜现在由于围湖造田如今仅剩下四百里,是仅次于江西鄱阳湖的中国第二大淡水湖。
(江浙太湖/江苏洪泽湖/安徽巢湖)湖南有个简称叫“湘”,又是从何而来的呢?
湘江纵流我省,湘江流域的沙谷地带历来是湖南政治、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地带,所以简称“湘”。
现在小孙想问问大家,有谁知道湖南的别称?
这是与一种花有关,就由小孙告诉大家,湖南的省花是芙蓉花,也叫荷花,木莲,因为湖南境内河流纵横,遍植荷花,唐诗中有“秋风万里芙蓉国”。
后来就用“芙蓉国”借指湖南,毛主席的一句“芙蓉国里尽朝晖”使这一别称更加有名了。
另外,人们常用“三湘四水”泛指湖南,它指的是哪三湘哪四水呢?
“三湘四水”的由来有许多种说法,其中按地域上湘、中湘、下湘说,按地名有湘乡、湘潭、湘阴之说,按水系有潇湘、蒸湘、漓湘之说。
“四水”就是指湘江、资江、沅江、澧水这四水了。
湖南总面积是21.18万平方公里,居全国各省区第十位,湖南总人口是6500万,主要集中在湘中、湘南和湘北,而湘西人数较少,同时湖南也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境内有土家、苗、侗、瑶、回、维吾尔等42个民族。
湖南的气候是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由于这种气候湿润多雨使得本省雨量充足,可喜的是雨量充足使得植物适合生长,本省森林覆盖率高达51.4%,远远高于世界人均水平和国内人均水平。
不有喜也有忧,由于洞庭湖面积缩小,吞吐量减小,加上河流密布,雨量过多容易引发洪涝灾害(洪水54、96、98年)。
湖南省是一个多山的省份,有了大量的森林,高山流水,自然就形成了许多的风景名胜了。
如五岳中的南岳衡山,中国四大名亭之一的爱晚亭(北京陶然亭.浙江杭州湖心亭.湖北醉翁亭),千年学府岳麓书院,江南四大名楼之一的岳阳楼(黄鹤楼\江西腾王阁),钟灵毓(yu)秀的韶山毛泽东故居以及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自然遗产的武陵源风景名胜区。
美丽的山山水水使得湖南的历史源远流长,自战国成为楚地,汉代成为长沙国,唐代设道,宋代设潭州(即长沙)管辖,明清成为行省。
而优秀人物更是层出不穷,宋代理学大师周敦颐,书法家欧阳询等,一直到近代更是了不得。
近代史不可不提的湘仔子(湖南人)曾国藩(fan),由于率领湘军消灭太平天国而成为自康熙以后汉人做官最大的一位。
也正是由于他和湘军大获全胜,入朝为官人士数不胜数,后来又出了抗击侵略的大英雄左宗棠,到了现代更是涌现了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一大批人物,首推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还有刘少奇,十大元帅中的三位:
贺龙、彭德怀、罗荣桓,十大将军中六位:
粟裕、谭政、黄克诚、许光达、肖劲光、陈赓等一大批高级将领。
(注:
中国十大将军县湖南平江52人,浏阳30人)湖南是一个农业大省,旧时俗称“湖广熟,天下足”。
农产品以水稻为主,所以湖南又有“鱼米之乡”的美誉。
同时湖南矿产资源十分丰富,素有“有色金属之乡”著称。
如此好的地方当然有大量的特产,那么来到我们湖南可以带一点什么东西回去呢?
那首推的应该是湘绣了,湘绣是苏绣、蜀绣、粤绣四大名绣之首,其浓郁的湘楚文化特色和高超的制绣技艺不但令世人叹为观止,且已成为海内外众多收藏家的珍藏的物品之一。
主要表现为形象生动自然、逼真、质感强烈,它是以画稿为蓝本,以针代笔,以线润色,在刻意追求画稿原貌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再创造。
它以绣工精湛,颜色鲜美而独树一帜。
还有醴陵的瓷器,益阳的水竹凉席,浏阳的菊花石雕,常德的芙蓉王烟,湘西的酒鬼酒,岳阳的毛尖茶等都是湖南的特产了,当然来到湖南不可不说的便是湘菜了,湘菜是中国的八大菜系之一,基特点是是用料广泛、重油、重辣,湖南人特别喜欢吃辣椒,人们都说,湖南人不怕辣,四川人辣不怕,贵州人怕不辣。
湘菜注重形象美,强调先“色”夺人,强调原汁原味,具有清香,浓鲜,脆嫩的特点。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们将有机会去亲自品尝湖南的湘菜了。
湖南呢,小孙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那说了湖南,就不能不说一说湖南的省会城市长沙了。
长沙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城,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和第一批对
外开放的旅游城市之一,长沙是湖南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教和商贸中心。
长沙面积1.18万平方公里,人口约613万,辖五区三县一市,五区是:
芙蓉区、天心区、开福区、雨花区、岳麓区,三县是杨开慧的故乡长沙县,雷锋的故乡望城县,还有我们今天要去第一站刘少奇的故乡宁乡县,一市是指全国闻名的花炮之乡浏阳市(谭嗣同,胡耀邦)。
长沙市区面积为556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170平方公里,人口约200万。
长沙市区的整体情况可用8个字概括:
“东协西读,南帝北丐”,听起来像是武侠小说,究竟是怎么回事,请听小孙慢慢道来,政府要在东部建成政治、经济中心,因此政策全部向东分倾斜,比如现在省政府、市政府,火车站,机场都是在河东。
而西部呢高校林立,湖南几所有名的的大学都在西区,如湖南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湖南第一师范学校的新校区都在河西,河西环境优雅是个读书的好地方,南部的商业非常发达,土地非常珍贵,寸土寸金,现在的几大商圈:
五一、候家塘、东塘商圈都集中在南部。
而北部是厂矿企业集中地,现在的经济已经不景气了,下岗职工比较多。
长沙又名星沙,这个名称是怎样的呢?
影响较大的是星象说,古代的时候,人们将天上的星星划为28宿,其中南宫朱雀所属的七宿之一轸宿“长沙星”对应的地方就叫长沙,正由于长沙是如此和一颗星联系在一起,才有了这个别致的名字叫星沙。
所谓长沙,到处有沙,长沙地表之中大多为沙层,古人在这块长沙之上祭祀、生产、生活,根据地貌之说长沙之名又因此而来。
在许多人的心目中长沙是一个消费城市,可是在历史上,长沙地区的教育和科技发明曾经辉煌一时。
从长沙出土的文物看,有距今7000多年的古陶器,中国目前最大的商代铜铙、有最早的古地图、有中国第一枝毛笔和第一把钢剑,有闻名于世的铀下彩陶瓷等,有薄如蝉翼的汉代素纱褝衣,连现在的尖端科技都无法仿造。
1996年,在走马楼出土的三国孙吴纪年简牍,全面记录了当时这座城市的发展规模与脉搏,被称为研究中国古代史上第五大惊世发现。
长沙教育自古代发达,历史上,岳麓书院、城南书院桃李满天下。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不枉其名。
解放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长沙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江南人才之最,出于潭州,这渐渐又成了事实。
长沙现有各级学校达四千所,其中高校37所,占全省高校的42%,在校学生27万人,科研开发机构97个,各类科技人员27万多人,特别是在系统工程、信息工程、生物工程、材料工程等方面拥有一批高尖人才,专利申请量居全国省会城市前列,杂交水稻、银河巨型计算机、试管婴儿、遗传工程、磁悬浮列车等技术均达国际领先水平。
高校之多,在中南、西南十二个省份城市中仅次于武汉和广州。
国防科大、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等综合性大学在全国大学中师资力量和研究开发能力相对雄厚。
岳麓山从南边到北面已经组成了一个国家批准的中国(岳麓山)大学科技园,包括中南大学、湖大、师大等高校,这个体现什么呢?
体现省委和长沙市委市政府对科学技术,这个与经济建设的关系有了一个跨越的认识。
现在我们的车行驶在繁华的五一路上,五一路是东西方向的,从火车站到岳麓广场全长6.2公里。
(就是1972年为迎接美国总统访华时国务院拨款1600万而修建的)。
于2000年9.20日正式通车。
是长沙市区东西向主干道。
街道两旁高楼环立,长沙市内6家大商场,其中有五家座落在五一路沿线。
街道两旁各有两排树,最里面的一排小叶子树是香樟树,这树本身能发出一种香气,有抑菌杀菌的作用。
香樟树是长沙的市树。
而杜鹃花是长沙市的市花。
长沙立交桥有两个特点,不知大家发现没有,第一长沙立交桥是向下延伸,向下发展的。
主要是因为长沙是个多雨的城市,是为了排水的原因。
第二呢,也许细心的朋友已经注意到了,立交桥上有红绿灯,这也是其他城市立交桥上所可见的。
好了,现在请大家看左前方向有一栋大楼,上面画有白、绿两种颜色的鸽子,显然是和平之意,它是中外(日)合资的湖南省最大的商业楼,叫平和堂,不过中国和日本不同,是颠过
来说的。
中国讲和平,日本讲平和,为什么说法不一样呢?
大概是过去的留学生在中国学习词句之后,乘船归途中,由于船的颠簸使头脑混乱,次序颠倒了。
还有许多例子,如中国讲贤妻良母,中国讲政法大学,日本讲法政大学,中国讲“千年仙鹤,万年龟”,日本讲“万年仙鹤,千年龟”。
文章和意思完全是一样,只是顺序不同而已。
湘江一桥全长1250米,湘江是湖南母亲河,发源于关系灵川县海洋山,全长856公里,苏轼曾有诗云:
“大江东区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大家可能认为河流都是自西向东的,而湖南的河流都却偏偏是由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