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重庆市八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196279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187.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重庆市八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学年重庆市八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学年重庆市八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学年重庆市八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学年重庆市八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重庆市八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docx

《学年重庆市八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重庆市八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重庆市八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docx

学年重庆市八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

重庆市八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

1.输液时使用生理盐水,其目的主要是

A.提供水B.提供无机盐离子

C.提供能源物质D.维持正常的渗透压

【答案】D

【解析】

【分析】

细胞中无机盐主要以离子形式存在,许多无机盐对于维持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具有重要作用,有的无机盐能维持细胞酸碱平衡和渗透压。

【详解】生理盐水是人体细胞的等渗溶液,在此溶液浓度下细胞既不失水皱缩,也不吸水膨胀。

在给病人输液时,使用生理盐水,其目的维持细胞渗透压,故选D。

2.人在演讲、排尿、呼吸时所涉及的神经中枢依次位于

A.大脑脑干脊髓B.小脑大脑脊髓

C.大脑脊髓脑干D.大脑脊髓下丘脑

【答案】C

【解析】

【分析】

各级中枢的分布与功能:

①大脑:

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结构基础。

其上由语言、听觉、视觉、运动等高级中枢。

②小脑:

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

③脑干:

有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中枢,如心血管中枢、呼吸中枢等。

④下丘脑:

有体温调节中枢、渗透压感受器(水平衡中枢)、血糖平衡调节中枢,是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总枢纽。

⑤脊髓:

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

【详解】演讲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排尿的低级神经中枢在脊髓,呼吸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脑干,故选C。

【点睛】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反射弧的结构和功能,识记和理解各神经中枢的结构和功能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3.人体的泪液对一些病原菌有抑制作用,这属于

A.体液免疫B.第一道防线C.第二道防线D.特异性免疫

【答案】B

【解析】

【分析】

人体的三道防线:

第一道防线是由皮肤和黏膜构成的,他们不仅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如乳酸、脂肪酸、胃酸和酶等)还有杀菌的作用。

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溶菌酶和吞噬细胞。

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扁桃体、淋巴结、胸腺、骨髓、和脾脏等)和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吞噬细胞等)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

其中第一道和第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而第三道防线属于特异性免疫。

【详解】A.体液免疫属于特异性免疫,A错误;

B.泪液能杀死病原微生物是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B正确;

C.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溶菌酶和吞噬细胞,C错误;

D.泪液能杀死病原微生物属于非特异性免疫,而不是特异性免疫,D错误。

故选B。

4.下列关于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A.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内环境中也含有酶

B.内环境稳态指的是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固定不变

C.内环境中不仅含有激素,还含有抗体和神经递质,但不含有尿素

D.剧烈运动时会产生乳酸,但由于Cl-、SO42-的存在,血浆pH能够保持稳定

【答案】A

【解析】

【分析】

血浆、淋巴、组织液中物质:

①小肠吸收的物质在血浆、淋巴中运输:

水、盐、糖、氨基酸、维生素、血浆蛋白、甘油、脂肪酸等。

②细胞分泌物:

抗体、淋巴因子、神经递质、激素等。

③细胞代谢产物:

CO2、水分、尿素等。

【详解】A.内环境中存在酶,如神经递质作用后需要内环境中的酶将其分解,A正确;

B.内环境稳态指的是内环境组成成分及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B错误;

C.内环境中不仅含有激素,还含有抗体和神经递质,也含有尿素,C错误;

D.剧烈运动时会产生乳酸,但因缓冲物质的作用,血浆中的pH保持相对稳定,D错误。

故选A。

5.下列关于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神经系统的某些结构也能释放激素

B.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是由导管运输的

C.体液调节除了激素以外,还有其他调节因子

D.在恐惧、焦虑、失血等紧急情况下,肾上腺素的分泌会增多

【答案】B

【解析】

【分析】

1、下丘脑的部分细胞称为神经分泌细胞,既能传导神经冲动,又有分泌激素的功能;

2、外分泌腺分泌的物质通过导管进入消化道,而内分泌腺分泌的化学物质直接进入血液。

【详解】A.神经系统的某些结构也能释放激素,如下丘脑神经细胞可以释放多种促激素释放激素,A正确;

B.内分泌腺没有导管,分泌的激素直接进入血液,随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处,B错误;

C.体液调节以激素调节为主,还包括CO2等,C正确;

D.在恐惧、焦虑、失血等紧急情况下,肾上腺素的分泌量会增加,提高应激性,D正确。

故选B。

6.下列关于动物或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炎热环境下,机体通过收缩毛细血管以增加散热

B.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能使大脑皮层产生渴觉,进而主动饮水

C.青霉素作为抗原引发的自身免疫病,具有一定的特异性和记忆性

D.注射疫苗属于免疫预防,目的是促进机体产生大量的记忆细胞和抗体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动物或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相关知识,主要考查考生神经调节,免疫调节等基础知识,题目难度不大,重点在于基础知识的识记和理解。

【详解】A.炎热环境下,机体通过舒张毛细血管以增加散热,A错误;

B.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能使大脑皮层产生渴觉,进而主动饮水,B错误;

C.青霉素作为过敏原引发的免疫反应,为过敏反应,C错误;

D.注射疫苗属于免疫预防,目的是促进机体产生大量的记忆细胞和抗体,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动物或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能力,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

7.下图表示HIV感染人体后,体液中HIV浓度和人体内T细胞数量的变化过程。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据图分析可知,艾滋病患者如果不进行治疗,大约能生存9年

B.淋巴细胞包括T细胞.B细胞和吞噬细胞,HIV专门破坏T细胞

C.HIV入侵人体后会使免疫系统受损,患者将无法产生抗体

D.免疫抑制剂的应用,给艾滋病患者带来了福音,对治疗艾滋病有一定的作用

【答案】A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

HIV最初侵入人体时,T细胞参与的免疫可清除大多数HIV,但随着HIV浓度增加,T细胞不断减少,使免疫能力降低,最后丧失免疫能力,导致人无法抵抗其他细菌、病毒的入侵,让人死亡。

【详解】A.由图可知,艾滋病患者如果不进行治疗,大约能生存9年,A正确;

B.免疫细胞包括淋巴细跑和吞噬细胞,淋巴细胞又包括T细胞和B细胞,B错误;

C.HIV入侵人体后攻击的是T细胞,B细胞正常,患者仍能产生部分抗体,C错误;

D.艾滋病患者是属于免疫缺陷病,使用免疫抑制剂对其作用不大,D错误。

故选A。

【点睛】艾滋病是一种免疫缺陷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HIV主要攻击T淋巴细胞,使人体几乎丧失一切特异性免疫能力。

本题以艾滋病毒为背景,考查了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相关知识,题目难度不大,主要在于识记和理解。

8.下列有关突触的叙述,错误的是

A.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后,会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

B树突增大了神经细胞膜面积,利于细胞间进行信息交流

C.当神经未梢有神经冲动传来时,突触前膜可能释放肾上腺素

D.突触释放的神经递质,只能作用于神经细胞,不能作用于肌肉

【答案】D

【解析】

【分析】

突触是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构成的,突触小体含有突触小泡,内含神经递质,神经递质有兴奋性和抑制性两种,受到刺激以后神经递质由突触小泡运输到突触前膜与其融合,递质以胞吐的方式排放到突触间隙,此过程需要能量,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的兴奋或抑制。

【详解】A.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后,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即引发一次新的神经冲动,A正确;

B.树突增大了神经细胞膜面积,利于细胞间进行信息交流,B正确;

C.肾上腺素可作为神经递质,C正确;

D.突触释放的神经递质,也能使肌肉收缩和某些腺体分泌,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有关突触的相关知识,识记和理解神经递质的类型、作用以及某些特殊的突触类型等知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9.下列与生长素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科学家在研究植物向光性的过程中,发现了生长素

B.在植物体内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往形态学下端

C.生长素是由色氨酸经过一系列的反应转变而来的

D.植物的幼芽、幼叶和发育中的种子都能产生生长素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

1、生长素的产生部位:

幼嫩的芽、叶、发育中的种子;

2、生长素的运输方向:

横向运输:

向光侧→背光侧;极性运输:

形态学上端→形态学下端(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

3、生长素的分布部位:

各器官均有,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位如芽、根顶端的分生组织、发育中的种子和果实。

【详解】A.生长素的发现源于人们对植物向光性的研究,A正确;

B.生长素的运输主要是极性运输,也有非极性运输,B错误;

C.色氨酸是合成生长素的原料,植物分生组织中的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可转变为生长素,C正确;

D.生长素合成的部位主要是细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D正确。

故选B。

【点睛】对生长素的概念理解、生长素的产生、运输以及分布等知识的理解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0.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对种群特征描述的是

A.某块农田中的水稻呈均匀分布

B.二孩政策调节了人口的出生率,改变了人口的年龄组成

C.经调查发现某个池塘中共有13个不同的物种构成的种群

D.每年都有一些乌鸦从外地飞到北京,又有一些乌鸦飞离北京

【答案】C

【解析】

【分析】

种群的数量特征:

1、种群的密度2、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3、种群的年龄组成4、性别比例5、迁入率和迁出率。

种群的空间特征:

1、均匀分布,2、随机分布,3、集群分布。

【详解】A.某块农田中的水稻呈均匀分布,这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A正确;

B.二孩政策调节了人口的出生率,改变了人口的年龄组成,这属于种群的数量特征,B正确;

C.经调查发现某个池塘中共有13个不同的物种构成的种群,这属于群落的物种组成,不属于种群的特征描述,C错误;

D.每年都有一些乌鸦从外地飞到北京,又有一些乌鸦飞离北京,这属于迁入率和迁出率,属于种群的数量特征,D正确。

故选C。

11.下列有关种群数量增长的叙述,正确的是

图A图B

A.图A为“J”型增长,增长速率始终不变

B.图B为“S”型增长,是一种理想条件下的种群增长模型

C.对濒危动物的保护,应改善其栖息环境,从而提高环境容纳量

D.渔业捕捞过后的种群数量应该在D点左右,此时种内竞争不激烈,种群增长最快

【答案】C

【解析】

【分析】

图A表示种群的J型增长曲线;

图B表示种群的S型增长曲线,曲线中的两个关键点:

E点时,增长率达到最大,它意味着种群的繁殖力最强;F点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这时种群增长率最小,它意味着出生率与死亡率或迁入率与迁出率接近于等值。

【详解】A.图A为“J”型增长,增长速率逐年增加,A错误;

B.理想条件下的种群增长模型为“J”型增长模型,B错误;

C.对濒危动物的保护,应建立自然保护区,给他们提供更宽广的生存空间,改善其栖息环境,从而提高环境容纳量,C正确;

D.渔业捕捞后剩余量应该在E点左右,以保持最高的增长速率,D错误。

故选C。

12.下列关于生物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毁林开荒、围湖造田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

B.“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描述的是初生演替

C.极地冻原生态系统的分解者种类多,分解作用旺盛

D.群落中动物的分层现象与食物条件有关,而与栖息空间无关

【答案】A

【解析】

【分析】

1、群落演替: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初生演替:

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次生演替:

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详解】A.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A正确;

B.“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描述的是次生演替,B错误;

C.极地冻原生态系统的分解者种类少,分解作用较弱,C错误;

D.群落中动物的分层现象与食物条件有关,也与栖息空间有关,D错误。

故选A。

13.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食物链上一般不超过5个营养级

B.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C.食物网中的生物和无机环境共同构成一个生态系统

D.“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描述的是一条完整的食物链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生态系统由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组成,主要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

组成成分主要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营养结构生长食物链和食物网。

【详解】A.营养级越多,在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就越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一般不超过4~5个营养级,A正确;

B.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B错误;

C.食物网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没有分解者和无机环境,C错误;

D.食物链要从生产者开始,“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不是一条完整的食物链,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营养结构、和生物进化的实质等内容,回顾和梳理相关知识,认真分析各个选项,即可正确作答。

14.下列关于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在冰川、沙丘上进行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B.捕食和竞争不利于群落内生物种类的稳定

C.生物的群落一般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

D.细菌在生态系统中可作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

【详解】A.在冰川、沙丘上进行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A正确;

B.捕食和竞争有利于群落内生物种类的稳定,B错误;

C.生物群落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C正确;

D.在生态系统中,有些细菌能进行化能合成作用作为生产者、有些寄生在宿主内作为消费者,还有些是作为分解者,D正确。

故选B。

15.下列关于遗传学概念的叙述,正确的是

A.杂合子自交后代不会出现纯合子

B.纯合子自交后代一般不会出现杂合子

C.隐性性状是指生物体不能表现出来的性状

D.D和D,D和d,d和d都是等位基因

【答案】B

【解析】

【分析】

纯合体是指由含有相同基因的配子结合而成的合子发育而成的个体,纯合体能稳定遗传。

杂合子是由两个基因型不同的配子结合而成的合子,亦指由此种合子发育而成的生物个体,杂合子不能稳定遗传,其自交会发生性状分离。

等位基因是位于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上、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一般来说杂种子一代表现出的性状是显性性状,未表现出的性状是隐性性状。

【详解】A.杂合子自交后代会出现纯合子,如Aa自交后代出现纯合子AA、aa,A错误;

B.纯合子减数分裂只能产生一种配子,自交后代性状不出现性状的分离,B正确;

C.隐性性状是指纯合体杂交子一代不能表现出的性状,C错误;

D.D和d是等位基因,D和D、d和d是相同基因,不是等位基因,D错误。

故选B。

16.下列关于同源染色体的叙述,错误的是

A.同源染色体的形状、大小不一定相同

B.形状、大小相同的染色体不一定是同源染色体

C.在减数分裂中配对的两条染色体是同源染色体

D.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的染色体一定是同源染色体

【答案】D

【解析】

【分析】

同源染色体是指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形态和大小一般都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

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叫做联会,所以联会的两条染色体一定是同源染色体,据此答题。

【详解】A.同源染色体的形态和大小一般相同,也可能不同,如X和Y这对性染色体,A正确;

B.形态和大小相同的染色体不一定是同源染色体,如着丝点分裂后形成的两条染色体,B正确;

C.同源染色体的两两配对叫做联会,所以配对的两条染色体一定是同源染色体,C正确;

D.同源染色体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但一条来自父方和一条来自母方的染色体不一定是同源染色体,D错误。

故选D。

17.下列关于人类性染色体

叙述,正确的是

A.性染色体上的基因都可以控制性别

B.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只在生殖细胞中表达

C.女性的生殖细胞中都含有X染色体

D.男性的生殖细胞中都含有Y染色体

【答案】C

【解析】

【分析】

1、决定性别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但是性染色上的基因不都与性别决定有关。

2、决定性别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但性染色体上的基因不都决定性别,性染色体上的遗传方式都与性别相关联,称为伴性遗传。

3、X和Y为同源染色体,减数第一次分裂的过程中会发生联会和同源染色体分离;在初级精母细胞中一定含有Y染色体;但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由于发生了同源染色体的分离,次级精母细胞中只含X或Y这对同源染色体中的一条,所以精细胞有的含X染色体,有的含Y染色体。

【详解】A.决定性别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但是性染色上的基因不都与性别决定有关,如人类的红绿色盲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但其与性别决定无关,A错误;

B.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在生殖细胞不一定表达,比如决定色盲的基因不会再生殖细胞中表达,B错误;

C.女性的体细胞和生殖细胞中都含有X染色体,C正确;

D.男性的体细胞都含有Y染色体,但是生殖细胞中不一定含有Y染色体,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的易错选型A,错因在于对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理解不准确,性染色体上的基因遗传与性别相关联,但并不都与性别决定有关。

18.下列有关DNA复制和转录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A.都需要消耗能量B.碱基配对原则相同

C.主要在细胞核中完成D.都需将两条螺旋的双链解开

【答案】B

【解析】

【分析】

真核细胞中,DNA复制主要发生在细胞核中,需要的条件:

(1)模板:

DNA的两条母链;

(2)原料:

四种脱氧核苷酸;(3)酶:

解旋酶和DNA聚合酶;(4)能量(ATP)。

转录主要发生在细胞核中,需要的条件:

(1)模板:

DNA的一条链;

(2)原料:

四种核糖核苷酸;(3)酶:

解旋酶和RNA聚合酶;(4)能量(ATP)。

【详解】A.DNA复制和转录都需要ATP提供能量,A正确;

B.DNA复制和转录两种过程都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但碱基配对原则不全相同,复制是A-T配对,转录是A-U配对,B错误;

C.真核细胞DNA的复制和转录都主要发生在细胞核中,C正确;

D.DNA复制和转录都需将两条螺旋的双链解开,DNA复制以DNA的两条链为模板,转录过程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D正确。

故选B。

19.下列关于翻译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A.每种tRNA只能识别并转运一种氨基酸

B.翻译过程中核糖体沿着mRNA移动,读取密码子

C.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是在宿主细胞的核糖体上合成的

D.一个mRNA上可结合多个核糖体,同时合成多种肽链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其中转录是以DNA分子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而翻译是以m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的过程。

2、一种密码子只能编码一种氨基酸,但一种氨基酸可能由一种或多种密码子编码,即密码子具有简并性。

【详解】A.一种氨基酸可以由多种tRNA转运,但一种tRNA只能识别并转运一种氨基酸,A正确;

B.翻译时,核糖体沿着mRNA移动,依次读取密码子,B正确;

C.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是在宿主细胞的核糖体上合成的,并利用宿主细胞的原料,C正确;

D.一条mRNA上同时结合多个核糖体进行翻译,但只合成一种肽链,D错误。

故选D。

20.下图为双链DNA分子的结构示意图。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双链DNA分子中,(A+G)/(T+C)等于1

B.DNA复制过程中解旋酶催化化学键①的断裂

C.DNA复制过程中DNA聚合酶催化化学键②的合成

D.双链DNA分子中每个磷酸基团都连接两个脱氧核糖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

图示表示DNA分子片段,部位②为磷酸二酯键,是限制酶、DNA聚合酶和DNA连接酶的作用部位;部位①为氢键,是解旋酶的作用部位。

【详解】A.双链DNA分子中,A=T,G=C,故(A+G)/(T+C)等于1,A正确;

B.解旋酶作用的部位是氢键,使氢键断裂,DNA双链打开,B正确;

C.DNA复制过程中DNA聚合酶使单个的脱氧核苷酸通过磷酸二酯键连接,C正确;

D.双链DNA分子中每条链的一端的磷酸基团只连接一个脱氧核糖,D错误。

故选D。

21.现有DNA分子的两条链均只含有31P(表示为31P31P)的大肠杆菌,若将该大肠杆菌在含有32P的培养基中繁殖一代,再转到含有31P的培养基中繁殖两代,则理论上DNA分子的组成类型和比例分别是

A.有31P31P和32P32P两种,其比例为1:

1

B.有31P32P和31P31P两种,其比例为1:

3

C.有31P31P和31P32P两种,其比例为1:

1

D.有31P32P和32P32P两种,其比例为3:

1

【答案】B

【解析】

【分析】

DNA复制是以亲代DNA分子为模板合成子代DNA分子的过程。

DNA复制条件:

模板(DNA的双链)、能量(ATP水解提供)、酶(解旋酶和聚合酶等)、原料(游离的脱氧核苷酸);DNA复制过程:

边解旋边复制;DNA复制特点:

半保留复制。

【详解】DNA分子的两条单链均只含有31P,该大肠杆菌在含有32P的培养基中繁殖一代,形成2个DNA,每个DNA都为31P32P。

再转到含有31P的培养基中繁殖一代,每个DNA为31P32P形成的子代DNA中,3个DNA为31P31P,1个DNA为31P32P,故繁殖两代后形成的8个DNA分子中6个是31P31P,2个是31P32P,比例为3:

1,故选B。

22.如图为某动物一个精原细胞中两对等位基因的位置分布,若该细胞产生了一个基因型为dR的配子(不考虑基因突变),则同时产生的另外3个配子的基因型为

A.DR、DR、dRB.dR、dr、DRC.DR、Dr、drD.dR、Dr、dr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

图示细胞有一对同源染色体,其上含有2对等位基因,其中DR在一条染色体上,dr在一条染色体上。

【详解】图示细胞减数分裂形成一个dR配子,说明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发生过程交叉互换,则另外3个配子为DR、Dr、dr,故选C。

23.下图是某生物体(2n=4)正常的细胞分裂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该细胞中含有4对同源染色体

B.该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C.若图中染色体②表示X染色体,则③表示Y染色体

D.若染色体①上有基因B,则染色体④上可能是基因B或b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

细胞中着丝点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由于移向细胞两极的染色体为4条,而该生物体的细胞中2n=4,且进行正常的细胞分裂,所以该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

【详解】A.该细胞上下两极各含2对同源染色体,共含4对同源染色体,A正确;

B.根据分析,该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B错误;

C.X和Y染色体是同源染色体,形态大小不同,②和③形态大小不同,C正确;

D.若染色体①有基因B,则染色体④是其同源染色体,所以其上有基因B或b,D正确。

故选B。

24.下图中,a、b、c表示一条染色体上相邻的3个基因,m、n为基因间的间隔序列,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案例设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