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下语文精品教案第一单元.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194648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73.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下语文精品教案第一单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四下语文精品教案第一单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四下语文精品教案第一单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四下语文精品教案第一单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四下语文精品教案第一单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下语文精品教案第一单元.docx

《四下语文精品教案第一单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下语文精品教案第一单元.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下语文精品教案第一单元.docx

四下语文精品教案第一单元

瓯海丽岙茶堂小学

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

 

学科:

语文    

班级:

四年级 

任课教师:

夏燕    

第一单元教案

本组课文,作者用生动优美的语言,并以他们独特的感受,描绘了大自然令人神往的景观。

那富有诗情画意的江南山水,那充满神奇色彩的天然溶洞,那风景如画的桂林山水,那奇特的新疆天山风光,犹如一幅幅画卷,带我们走进祖国的万水千山。

古诗词、散文游记,多样化的文章体裁,丰富多彩的语言,一定能引起孩子们阅读的兴趣。

语言是文学作品的主要表现形式。

课文中准确、鲜明、生动的语言,有着很强的表现力,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仔细咀嚼,余味无穷。

教学本组课文,应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品味,激发美感,感受语言的魅力。

对于精彩的语段,要熟读成诵,积累优美的词句。

本组教材除课文外,还在“语文园地”中安排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如积累描摹自然风光的古诗名句,搜集自然风光的图片、文字资料。

通过这些语文活动,进一步拓宽学生视野,感受大自然的美。

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2—14课时,其中精读课文6—7课时,略读课文1—2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2课时,“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宽带网”2课时。

 

1、古诗词三首

教材分析:

《独坐敬亭山》这是李白于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秋游安徽省宣州时所作。

当年,诗人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了人间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

诗人通过对敬亭山景象的描写,抒发了因怀才不遇而产生孤独寂寞的感情,也正是诗人投身到大自然怀抱,以山为伴,寻找安慰的真实写照。

全诗的大意是:

仰望天空,只见几只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影子;一片白云也慢悠悠地越飘越远,四周一片寂静。

我静静凝视着山,觉得山也在看着我,好像在互相交流,彼此总是看不够。

此时此刻,我的心里似乎只有那座敬亭山了。

《望洞庭》诗人以轻快的笔触,勾勒出一幅优美的洞庭湖秋月图。

明月当空的夜晚,诗人经过洞庭湖,记下所见的景象。

故名为“望洞庭”。

全诗的大意是:

湖光秋月互相辉映,显得多么和谐,平静潭水无风,如一面没经过打磨的迷蒙的铜镜,那月下洞庭湖里苍翠的君山,从远处看,就好像在白银盘里盛放着的一枚青螺。

《忆江南》这首词是白居易离开杭州,回到洛阳以后怀念杭州时写了三首《忆江南》中的第一首。

“忆江南”,词牌名。

词的内容也是回忆江南。

白居易曾经当过杭州刺史。

词中所回忆的是诗人曾经观光游览当地风景时所留下的印象。

教学目标:

1、读懂三首古诗,感悟每首诗中描绘的独特景色,体会表现手法。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并由此想象画面。

 3、会认读本课中“螺”“谙”等生字,会写“亭”“庭”“潭”“螺”“谙”5个生字,理解“闲”“厌”“和”“谙”等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5、搜集、背诵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教学重难点:

1、感悟诗中描写的景色,想象美好画面。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教学准备:

1、自学生字,读熟三首诗。

  2、借助注释试讲诗意,画出有疑问的地方。

  3、搜集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独坐敬亭山

课时目标:

1、读懂这首古诗,感悟诗中描绘的独特景色,体会表现手法。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并由此想象画面。

  3、会写“亭”字,理解“闲”“厌”在诗句中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独坐敬亭山》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祖国的千山万水是那么多姿多彩,那奔流不息的江河,那连绵起伏的丘陵,那直插蓝天的雪峰,那辽阔的草原……真是江山如画。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

  2、首先让我们到安徽省宣州市郊去游览“敬亭山”

二、学习课文

  1、出示小黑板,全班齐读古诗正音

  2、复习学习古诗方法:

  解诗题,知作者

  抓字眼,明诗意

  多诵读,悟诗情

3、解诗题,知作者

  

(1)、独:

独自一人独自一人坐着看敬亭山

  

(2)、李白:

李白(701-762),字太白,后人称为诗仙,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

他的诗对后人有深远的影响。

4、抓字眼,明诗意

  

(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古诗

  ①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②结合上下诗句理解词语意思

  ③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四人小组交流讨论

  

(2)、检查合作学习情况

  ①指名读

  ②汇报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众鸟:

鸟儿们;高飞尽:

都飞远了(孤帆远影碧空尽)

  孤云:

孤独的白云(孤帆远影碧空尽);

独去闲:

独自飘来飘去悠闲自在

  ③师小结:

从这两句诗句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李白很孤单、孤独)

  ④介绍背景:

这首诗是李白被迫离开长安后,经过了长达十年的飘泊生活,来到宣城时所写。

在长期的飘泊生活中,他饱尝了世态炎凉的滋味,增添了孤独寂寞之感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相看:

对看;厌:

满足只有“我”和敬亭山对看总不感到满足

  ⑤指名完整叙述古诗概意:

天上几只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影子;天上的那片云也悠闲地飘向远方。

此时此刻,只有敬亭山和我互相看着,怎么看也不觉得满足。

  ⑥师小结:

其实,这首试诗不只是表达了李白孤独的感情,同时还表达了他对生活的坚定和乐观。

为什么呢?

当世界上的一切都远离李白的时候,他不是颓废痛苦地生活,而是乐观、坚定地和敬亭山悠闲地“相看”。

5、多诵读,悟诗情

  ①过渡:

学了这首诗歌,让我们进行下一个步骤:

多诵读,悟诗情

  ②复习朗读方式:

表演读、轮读、叠诵、唱诵、小组读、配乐读……

  ③自己带着感情读

  ④四人小组读古诗

  ⑤汇报:

指名读、小组自选方式读   

  ⑥全班再齐读古诗

板书:

独坐敬亭山

【唐】李白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第二课时 《望洞庭》

课时目标:

1、读懂这首古诗,感悟诗中描绘的独特景色,体会表现手法。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并由此想象画面。

  3、会认读本课中“螺”等生字,会写“庭”“潭”“螺”3个生字,理解“谙”在诗句中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望洞庭》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

前不久大家游了一回敬亭山,感受颇深。

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望洞庭》

二、学习古诗:

1、出示小黑板,指名读古诗,师正音,然后全班齐

  2、复习学习古诗方法:

  解诗题,知作者

  抓字眼,明诗意

  多诵读,悟诗情

  3、解诗题,知作者

  ①望洞庭:

望着洞庭山水。

洞庭湖:

位于湖南省北部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②刘禹锡:

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与白居易并称“刘白”。

  4、抓字眼,明诗意

 

(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古诗

①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②结合上下诗句理解词语意思③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四人小组交流讨论

  

(2)检查合作学习情况

  ①指名读②汇报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和:

和谐,这里指水色和月色融为一体

  秋月:

点明时间——秋天

  洞庭湖水色和秋天的月色融为一体

  潭面:

湖面

  湖面上没有一点风吹过,就像一面还没有磨过的镜子(运用比喻,我们还学过什么古诗中也有比喻手法?

  师强调“潭”字笔画

  ③指名小结: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洞庭湖水色和秋天的月色融为一体,湖面上没有一点风吹过,就像一面还没有磨过的镜子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遥望:

远远地看;翠:

苍翠

  青螺:

这里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也用上了比喻的手法

  远远地看去,洞庭湖山水苍翠,就像银盘子里放着一只青青的田螺。

  ④同桌互相用自己的话解释整首古诗的意思

  ⑤指名复述:

  洞庭湖水色和秋天的月色融为一体,湖面上没有一点风吹过,就像一面还没有磨过的镜子。

远远地看去,洞庭湖山水苍翠,就像银盘子里放着一只青青的田螺。

  ⑥师小结:

诗人以奇特的想象,准确的比喻,生动地描绘出了洞庭湖那美妙的秋月风光。

你们说,作者此时的心情会是怎么样的呢?

(轻松、自然)

  ⑦朗读想象诗歌画面

  全班齐读古诗,边读边想象诗歌画面

  你们想用自己手中的彩笔把它画出来吗?

  ⑧把优秀图画展示在黑板上

  5、多诵读,悟诗情

  ①师:

现在黑板上有好几张洞庭湖月夜图,让我们看着这些图,自己美美地读一读《望洞庭》好不好?

(全班自读古诗)

  ②师:

说想当一会大诗人,上来吟诵这首古诗?

(指名读)

  ③师:

有很多同学还想上来读,但是时间不够了,你们在四人小组里读给其他组员听。

板书: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第三课时 忆江南

课时目标:

1、读懂古诗,感悟诗中描绘的独特景色,体会表现手法。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并由此想象画面。

  3、会认读本课中“谙”等生字,会写“谙”字,理解“谙”在诗句中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默写《忆江南》

5、搜集、背诵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教学过程:

一、古诗导入:

  背诵自己喜欢的古诗,大家欣赏。

说说古诗的特点:

有五言诗、七言诗。

诗的字数很整齐。

二、初步理解词与诗的区别

  1、自读“预习”。

读后明白了什么?

还有什么问题。

  2、谁能找到诗与词的区别?

三、自读词,提出疑问。

四、细读《忆江南》理解词意

  1、《忆江南》的作者是谁?

哪个朝代的人?

  2、自学、对照注解或字典理解带点字的意思。

  江南好旧曾谙红胜火忆江南

  好:

美好旧曾:

以前、过去谙:

熟悉

  胜:

胜过、强过忆:

想念、想起

  3、理解全首词的意思。

  如诗如画的江南,风景还是以前熟悉的那样。

太阳光下,江边的鲜花比火还要红艳。

春光里,江水碧绿如蓝。

如此美丽的江南,教人怎能不想起它!

五、总结升华

  1、读《忆江南》(边读边想江南美景的画面)

  2、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江南美景大自然)

板书:

忆江南

【唐】白居易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教学反思:

 

2、桂林山水

教材分析:

本文以生动形象的笔触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写景佳作。

开头引用名句“桂林山水甲天下”,点明桂林是闻名遐迩、令人神往的游览胜地,于是很自然地产生了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的欲望。

一个“甲”字高度概括了桂林山水的奇丽之景堪称天下第一,此句为全文的总领。

下文就围绕这一名句,分别从山和水两个方面作具体描绘。

第二、三自然段分别写漓江的水、漓江的山。

通过学习,一是使学生通过阅读感受桂林山水之美,热爱祖国大好河山;二是通过品味词句,反复诵读积累语言,从中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背诵课文,了解桂林美丽的山水,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啊”的音变,读好比喻句及排比句。

  3、学习通过对看到的、感到的、想到的进行描写的方法,把句子写具体。

  4、学会本课10个生字,积累词语。

重点理解“拔地而起”、“连绵不断”、“波澜壮阔”、“形态万千”、“危峰兀立”等词。

  5、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感受漓江江水、桂林山水独特的美。

 2、通过自读自悟,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准备:

PPT课件、桂林山水的挂图或有关录象等。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学习课文1、2自然段,了解桂林山水总的特点和漓江水的特点。

  3、对照课文观察图,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桂林山水》这一课。

桂林是世界闻名的游览胜地。

那里的山青,水秀,洞奇,石异,园美。

"桂林山水甲天下"道出了她独特的美和人们对她的由衷赞叹。

  1、出示书中插图(或投影);

  2、播放《桂林山水》录像;

  3、教师范读课文;

  4、学生谈谈感受。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大家思考:

文中哪些词语引起我们对桂林山水的向往呢?

这一段在全文起了一个什么作用?

  2、重点体会"人们都说:

'桂林山水甲天下'"

  (提示:

这里的"都"字,道出了桂林山水在人们心中的位置。

那么,桂林山水是不是人人赞美呢?

还要我们在亲身感受后才能得出结论。

"甲天下"就是天下第一,本段作者抓住了桂林山水总的特点,在文中起了总起的作用。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朗读第二自然段,思考:

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

  2、默读课文,用笔画出漓江水的特点,想一想课文是怎样把这些特点写具体的。

  3、交流讨论

  静:

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感觉)

  清:

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视觉)

  绿:

仿佛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想象)--(板书)

   4、体会词语和句子。

  投影:

"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这是什么句?

说说"无瑕、翡翠"的意思。

  (这是比喻句,从色彩和质地上突出了漓江水的美。

无瑕:

没有一点斑点,非常纯净;翡翠:

一种绿色的硬玉,有光泽。

  5、练习朗读,读出漓江水的美来,读出对漓江水喜爱赞美之情。

 6、检查朗读,注意指导"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中"啊"的正确读法。

四、作业:

  1、背诵第一、二自然段。

  2、朗读第三、四自然段。

 板书:

桂林山水

桂林山秀

甲天下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第三、四自然段,了解桂林山的特点。

  2、背诵全文。

  3、检查生字、新词。

  4、总结作者的观察方法和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三自然段

  1、读文,看桂林的山与别处的山有哪些不同?

把桂林山的特点画下来。

  特点:

奇(拔地而起,形态万千)

  秀(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

  险:

(危峰兀立,怪石嶙峋)

  2、结合课文解释:

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奇峰罗列、形态万千;屏障;危峰兀立、怪石嶙峋。

  拔地而起:

指桂林的水不像一般的山逐渐高上去,而是仿佛从地面上突然高出来的似的。

拔:

高出、超出。

  各不相连:

指桂林的山不像一般的山连绵起伏,接连不断。

而是各自都平地崛起,互不相连。

  奇峰罗列:

罗列:

排列。

奇形怪状的山峰沿江排列。

  形态万千:

各有各的样子。

有的像,有的像……

  屏障:

起遮挡作用的东西。

指桂林的山像屏障似的遮挡着这一带。

  危峰兀立:

高高的山峰直挺挺地耸立着。

危:

高,兀:

高高突起。

  怪石嶙峋:

奇形怪状的石头,重重叠叠的样子。

  3、练习朗读(可小组中互相读)读出桂林山的特点和喜爱之情。

    

  4、小结:

作者在观察桂林山时用了什么方法?

描写时又用了什么方法?

  观察:

抓特点。

观察时注意了山的形与色并进行了丰富的想象。

  描写:

运用比较的方法突出了桂林山的特点,比喻句、排比句式的使用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桂林山形美、色美,使人读起朗朗上口,富有诗韵。

二、学习第四自然段

  朗读第四自然段。

想象一下:

"这样的山围绕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是怎样的一种景象?

体会"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感觉,然后说一说。

三、检查生字预习。

四、指导背诵

  1、朗读练习。

  2、熟读后再练习背诵。

背诵时先求熟练,后求有感情。

五、指导课后思考·练习第三题。

六、作业

  1、抄写字、词。

  2、背诵全文。

板书:

1、桂林山水

漓江水清

绿舟行碧波上

甲天下

奇人在画中游

桂林山秀

教学反思:

 

  

3、记金华双龙洞

教材分析:

《记金华双龙洞》是篇游记,全文按游览顺序记叙,可分为三段。

第一段即第一自然段,写“我”游双龙洞的时间和出发地点;第二段从“出金华城”到“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写从金华到双龙洞的路上;第三段从“在洞口抬头望”到结束,写游洞。

全文脉络清楚,层次分明,满篇皆画。

学习这一课,培养学生用文字描述景物的能力是重要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第5自然段。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2、理清课文的条理,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3、理清课文的条理,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通读全文,了解游览顺序,理清文章条理。

  2、了解路上景物的特色。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指名分段读课文,正音。

  2、同桌两人轮流读文,议自然段意。

  3、指名说说作者按什么顺序游览双龙洞的。

   板书:

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二、学习游览路上看到的景色。

  1、哪几个自然段是讲路上景色的?

     (2——3)

  2、自由朗读第二三段,想想路上景色有什么特点。

  3、讨论。

  

(1)“新绿”“映山红”什么意思?

   

(2)“或浓或淡”什么意思?

   (3)“明艳”什么意思?

你从哪些语句体会出来?

   (4)“时而”什么意思?

三、练习朗读第二三段。

  1、各人自由读,想象景色。

  2、指名有感情朗读课文。

四、作业:

  预习,想想外洞和内洞各有什么特点。

板书:

3、记金华双龙洞

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通过自学,了解外洞和内洞及孔隙的特点。

  2、体会祖国山河景色的秀丽。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记金华的双龙洞》的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游览的?

  2、去双龙洞的路上,作者看到的景色是什么样的?

二、布置自学

  1、提出自学要求:

   认真读读下面的课文,想一想,外洞和内洞各有什么特点?

作者是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2、学生按要求自学,可在书上圈圈画画,同桌也可讨论讨论。

三、讨论外洞特点。

  1、课文中怎样介绍外洞的?

谁能把有关的语句找出来读一读?

  2、外洞的主要特点?

(大)从哪儿体会到的?

四、讨论内洞的特点。

  1、课文怎样介绍内洞的?

  2、从刚才读的语句,可以看出内洞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变化多端”什么意思?

“颜色各异”什么意思?

  3、为什么说“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4、你知道它为什么叫双龙洞吗?

    “蜿蜒”什么意思?

五、讨论作者是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1、课文哪一部分写的?

  2、这一段讲了哪几层意思?

  3、作者进洞时的感受是怎样的?

   从作者的感受中,你体会到什么?

六、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

  边读边想象外洞、内洞的特点,想象乘船进入内洞的情景。

七、布置作业

  练习背诵从外洞进内洞的那一段。

板书: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有感情朗读课文,理解泉水流经的路线。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

  1、指名背诵从外洞到内洞这一部分。

  2、指名说说外洞和内洞的特点。

二、理解泉水流经的路线。

  1、启发思考:

  溶洞都是由于流水的常年冲刷而形成的,有洞就必然有水。

本文作者不仅写了洞,而且写了水。

请同学们把课文中写水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再想一想泉水是从哪儿流到哪儿的。

  2、学生阅读思考,同桌互相讨论。

  3、集体讨论。

   板书:

深黑的石洞——内洞——外洞——洞口——流下山

三、小结:

课文把双龙洞的特点写得很具体,我们读了,仿佛身临其境。

四、学生轻读课文。

五、复习生字词。

六、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

背诵你喜欢的自然段。

  2、预习《七月的天山》。

板书:

3、记金华双龙洞

深黑的石洞——内洞——外洞——洞口——流下山

教学反思:

 

4、七月的天山

教材分析:

本文节选自《天山景物记》,作者碧野。

作者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展示了天山景物三个不同的方面:

一是从高到低,由远及近,运用形象的比喻,依次描绘了天山的雪峰、雪水和雪水汇成的溪流。

一方面向读者展示了天山的无限生机,另一方面解释了为什么盛夏季节进入天山会有秋天般的凉爽的原因。

二是描绘了天山密林幽静的美景:

茂密的森林,细碎的日影和马蹄溅起的水声相映成趣。

三是描写天山深处的景象:

山色柔嫩,山形柔美;重点写了五彩缤纷的野花,溪流两岸,满地鲜花,犹如进入了春天的花园。

作者就是这样重点从天山的水、树、花三个方面展示了天山的景物。

整篇文章的字里行间流淌着大自然的美,洋溢着作者的赞美之情。

入编本文的目的是通过对美文的诵读,感受天山之夏的美景,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同时积累文中优美语句,增加文化积淀。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美丽富饶的大好河山的感情,体会作者通过记叙游览天山的见闻所流露出来的热爱祖国、热爱新生活的深厚感情。

  2、学习抓住景物特点,按照一定的表达顺序写景状物的方法。

  3、体会课文精当、华丽的语言特色,揣摩文中比喻、衬托等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

教学重难点:

1、掌握组织材料的顺序和方法,可以比喻、映衬等表现手法为讲析重点,学习运用贴切、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

  2、培养热爱祖国边疆的情感。

  3、学习如何按照一定的顺序把材料组织得井井有条;

 4、体会并学习使用绚丽多彩的语言风格。

教学准备:

学生借助课前“阅读提示”充分预习,借助工具书正字正音和解词,收集相关资料,初步了解课文的写景状物顺序和特点。

  教师制作演示课件,附配乐课文朗诵。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引入课题

一说到新疆,你会联想到什么?

(吐鲁番、葡萄、维吾尔族、新疆舞、冬不拉、大草园、羊肉串……)其实,就在同学们的联想和交流中,我们已经初步感受到了一种独特的西北风情,并且多少有些向往,是吗?

我也一样,一说起天山,我就会想起一座山,板书“天山”,自然,我就会想起一位著名的作家——碧野,他写了一篇非常有名的散文——《天山景物记》(课件出示图片)。

文章一开头,作者这样写道:

朋友,你到过天山吗?

天山是我们祖国西北边疆的一条大山脉,连绵几千里,横贯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之间,把广阔的新疆分为南北两半。

远望天山,美丽多姿,那长年积雪高插云霄的群峰,像集体起舞时的维吾尔族少女的珠冠,银光闪闪;那富于色彩的连绵不断的山峦,像孔雀开屏,艳丽迷人。

  如果你愿意,我陪你进天山去看一看。

一、骑马上天山

1、板书课题:

七月的天山

(在我们这儿,七月是最炎热的夏季,不知道天山怎么样。

2、课件出示:

七月的新疆,最理想的是骑马上天山。

这是全文的开场白,简洁明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