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总复习 专题八 文言文阅读教学方案 新人教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188150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170 大小:735.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语文总复习 专题八 文言文阅读教学方案 新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0页
高三语文总复习 专题八 文言文阅读教学方案 新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0页
高三语文总复习 专题八 文言文阅读教学方案 新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0页
高三语文总复习 专题八 文言文阅读教学方案 新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0页
高三语文总复习 专题八 文言文阅读教学方案 新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语文总复习 专题八 文言文阅读教学方案 新人教版.docx

《高三语文总复习 专题八 文言文阅读教学方案 新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语文总复习 专题八 文言文阅读教学方案 新人教版.docx(17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语文总复习 专题八 文言文阅读教学方案 新人教版.docx

高三语文总复习专题八文言文阅读教学方案新人教版

专题八 文言文阅读

[复习建议] 本专题建议用时19课时

课时划分

教学内容

教学方式

对应课时

第1课时(讲授课)

掌握通法——“实词”考点解读及推断技法

师生互动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课时11

第2-5课时(习题课)

回扣教材——120个实词积累练习

同桌互检 教师点评

习题讲评课时13-16

第6课时(习题课)

直面高考——“文言文”满分精读方案

(一)

教师批阅 查漏补缺

习题讲评课时17

第7课时(讲授课)

掌握通法——“虚词”考点解读及推断技法

师生互动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课时12

第8-9课时(习题课)

回扣教材——18个虚词积累练习

同桌互检 教师点评

习题讲评课时18-19

第10课时(习题课)

直面高考——“文言文”满分精读方案

(二)

教师批阅 查漏补缺

习题讲评课时20

第11课时(讲授课)

“文言句式”类型盘点

师生互动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课时13

第12课时(讲授课)

“词类活用”类型盘点

师生互动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课时14

第13课时(习题课)

直面高考——“文言文”满分精读方案(三)

教师批阅 查漏补缺

习题讲评课时21

第14课时(讲授课)

如何译准文言文

(一) “直译”方法例析

师生互动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课时15

第15课时(讲授课)

如何译准文言文

(二) “意译”方法例析

师生互动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课时16

第16课时(讲授课)

“文言文断句”技法示范

师生互动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课时17

第17课时(习题课)

直面高考——“文言文”满分精读方案(四)

教师批阅 查漏补缺

习题讲评课时22

第18课时(讲授课)

如何做对“分析综合题”——比对技法例析

师生互动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课时18

第19课时(习题课)

直面高考——“文言文”满分精读方案(五)

教师批阅 查漏补缺

习题讲评课时23

[考题试做]

(2012·江西高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21分)

彻里,燕只吉台氏。

曾祖太赤,为马步军都元帅,从太祖定中原,以功封徐、邳二州,因家于徐。

彻里幼孤,母蒲察氏教以读书。

至元十八年,世祖召见,应对详雅,悦之。

从征东北边还,因言大军所过,民不胜烦扰,寒饿且死,宜加赈给。

帝从之,乃赐边民谷帛牛马有差,赖以存活者众。

二十三年,奉使江南。

时行省理财方急,卖所在学田①以价输官。

彻里曰:

“学田所以供祭礼、育人才也,安可鬻?

”遽止之。

还朝以闻,帝嘉纳焉。

二十四年,桑哥为相,引用党与,钩考天下钱粮,民不胜其苦,自裁及死狱者以百数,中外骚动。

廷臣顾忌,皆莫敢言。

彻里乃于帝前,具陈桑哥奸贪误国害民状,辞语激烈。

帝怒,谓其毁诋大臣,失礼体,命左右批其颊。

彻里辩愈力,且曰:

“臣与桑哥无仇,所以力数其罪而不顾身者,正为国家计耳。

苟畏圣怒而不复言,则奸臣何由而除,民害何由而息!

且使陛下有拒谏之名,臣窃惧焉。

”于是帝大悟,即命帅羽林三百人往籍其家,得珍宝如内藏之半。

桑哥既诛,复奉旨往江南,籍桑哥姻党江浙省臣乌马儿、湖广省臣要束木等,皆弃市,天下大快之。

彻里往来,凡四道徐,皆过门不入。

进拜御史中丞,俄升福建行省平章政事。

汀、漳剧盗欧狗久不平,遂引兵征之,号令严肃,所过秋毫无犯。

有降者,则劳以酒食而慰遣之,曰:

“吾意汝岂反者耶,良由官吏污暴所致。

今既来归,即为平民,吾安忍罪汝。

其返汝耕桑,安汝田里,毋恐。

”他栅②闻之,悉款附。

未几,欧狗为其党缚致于军,枭首以徇,胁从者不戮一人,汀、漳平。

九年,以疾薨,年四十七。

薨之日,家资不满二百缗,人服其廉。

(选自《元史·彻里》,有删改)

[注] ①学田:

旧时办学用的公田。

②他栅:

其他营寨。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民不胜烦扰,寒饿且死,宜加赈给给:

供给,施与

B.则劳以酒食而慰遣之劳:

烦劳

C.民不胜其苦胜:

能够承受,禁得起

D.即命帅羽林三百人往籍其家籍:

登记,没收

解析:

选B B项,劳:

慰劳。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卖所在学田以价输官 樊哙侧其盾以撞

B.且使陛下有拒谏之名不出,火且尽

C.得珍宝如内藏之半长幼之节,不可废也

D.其返汝耕桑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解析:

选C A项,第一个“以”,介词,用;第二个“以”,连词,表修饰。

B项,第一个“且”,连词,况且,表递进;第二个“且”,副词,将要。

C项,两者都是结构助词,“的”。

D项,两个都是语气词,但第一个表委婉语气,还是;第二个表反诘语气,难道。

3.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能表现彻里“爱护百姓”和“廉洁无私”的一组是(3分)(  )

A.帝从之,乃赐边民谷帛牛马有差

所以力数其罪而不顾身者,正为国家计耳

B.号令严肃,所过秋毫无犯

具陈桑哥奸贪误国害民状,辞语激烈

C.则奸臣何由而除,民害何由而息

彻里往来,凡四道徐,皆过门不入

D.今既来归,即为平民,吾安忍罪汝

薨之日,家资不满二百缗

解析:

选D A项,第一句是皇帝的行为,从侧面表现彻里爱护百姓;第二句表现彻里忠于朝廷,不计个人得失。

B项,第一句表现彻里爱护百姓;第二句表现彻里敢于直言进谏。

C项,第一句表现彻里爱护百姓;第二句表现彻里克己奉公。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2分)

(1)学田所以供祭礼、育人才也,安可鬻?

(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谓其毁诋大臣,失礼体,命左右批其颊。

(4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吾意汝岂反者耶,良由官吏污暴所致。

(4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涉及一词多义、同义词连用、古今异义和省略句。

(1)“所以”是古今异义词,表凭借,用来……;“安”是副词,表示疑问,相当于“岂”“怎么”;“鬻”是动词,出售、卖。

(2)“毁诋”是同义词连用、诽谤、诋毁;“失”是动词,丧失;“左右”是古今异义词,侍从。

(3)“意”是动词,料想,猜想;“良”是副词,确实、果然;“致”是动词,导致。

答案:

(1)学田(收益)是用来供给祭祀典礼、培育人才的,怎么可以卖掉?

(2)(世祖)说他诽谤诋毁大臣,丧失了礼节规矩,命令侍从打他的脸颊。

(3)我猜想你们怎么(会)是造反的人呢,确实是由于官吏的贪污暴虐造成的。

参考译文:

彻里,燕只吉台氏。

他的曾祖太赤,担任马步军都元帅,跟从太祖平定中原,因为有功劳,太祖封赏他徐州和邳州,于是在徐州安家。

彻里自幼丧父,母亲蒲察氏教他读书。

至元十八年,世祖召见了彻里,他在回答世祖问题时周详雅正,世祖很高兴。

彻里跟随世祖的大军征讨东北边境,回朝后,就向世祖陈述大军所过之处,百姓不能忍受干扰,饥寒交迫接近死亡,应该加以救济施与。

世祖听从了彻里的意见,于是赐给边关的百姓粮食、布帛、牛、马等不一,依赖这些得以活下来的人很多。

至元二十三年,彻里奉命出使江南。

当时行省上交的钱粮正紧缺,就出卖所在之处办学用的公田,用这些钱款缴纳给官府。

彻里说:

“学田(收益)是用来供给祭祀仪式、培育人才的,怎么可以卖掉?

”马上制止了这件事。

回朝将此事禀告给世祖,世祖称赞他并接受了他的意见和决定。

至元二十四年,桑哥担任丞相,引荐重用他的党羽,探求考核(搜刮)天下钱粮,百姓不能忍受这种痛苦,自杀及在狱中死的数以百计,朝廷内外都动荡不安。

朝廷中的大臣顾虑畏忌,都不敢直言。

彻里却在皇帝面前详细陈述了桑哥做坏事、贪污误国、祸害百姓的罪状,言辞激烈。

世祖大怒,说他诽谤诋毁大臣,丧失了礼节规矩,命令侍从打他的脸颊。

彻里辩解得更加有力,并且说:

“我与桑哥没有仇怨,之所以极力列举他的罪状而不顾自身安危,正是因为替国家考虑罢了。

如果害怕圣上发怒而不再直言,那么奸臣怎能清除,百姓的祸害又怎能平息!

况且要让陛下蒙受拒绝直言进谏的名声,我私下里很恐慌啊。

”于是世祖明白醒悟,立即命他率领羽林军三百人去没收桑哥的家产,所抄出的珍宝多至朝廷府库所藏的半数。

桑哥被杀后,彻里又奉旨到江南清查桑哥的姻族,有江浙省臣乌马儿、湖广省臣要束木等,他们都被斩首示众,大快人心。

彻里往返江南,总共四次途经徐州,都过家门而不入。

彻里被晋升为御史中丞,不久升迁为福建行省平章政事。

汀州、漳州的大盗欧狗长久以来未被平定,彻里率领军队征讨他,号令严明,所过之处秋毫无犯。

有来投降的人,就用酒食来犒劳并抚慰、打发他们离开,对他们说:

“我猜想你们怎么(会)是造反的人呢,确实是由于官吏的贪污暴虐造成的。

现在既然归来,就是普通百姓,我怎么忍心加罪你们。

还是让你们回去耕田、采桑吧,安于你们的农事,不要担心。

”其他营寨听说这样,都诚心来归顺。

不久,欧狗被同党捆绑送到彻里的军中,彻里将欧狗斩首示众,被威胁跟从欧狗的人没有一个被杀的,汀州、漳州的叛乱至此被平定。

大德九年,彻里病逝,享年四十七岁。

寿终之时,他的家产不满二百缗,人们都敬服他一生廉洁奉公。

[锁定考向]

一、考纲在线

《考试说明》规定“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

1.理解 B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2.分析综合 C

(1)筛选文中的信息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二、命题分析

近几年,江西省对文言文的考查情况如下:

年份

选材

考点分布

赋分

2012年

《元史·彻里》

实词(给、劳、胜、籍)、虚词(以、且、之、其)、筛选信息、翻译

21分(翻译12分)

2011年

《纲鉴易知录》

实词(比、矫、指、夺)、虚词(以、而、为、于)、断句、翻译

21分(翻译12分)

2010年

王安石《临川文集·王德用》

实词(薄、除、属、愀然)、虚词(而、于、之、乎)、筛选信息、分析与概括、翻译

22分(翻译10分)

2009年

魏禧《卖酒者传》

实词(数、吾侪、捐、立)、虚词(为、所、之、乃)、筛选信息、分析与概括、翻译

22分(翻译10分)

2008年

《左传》

实词1(克、如、贿、鄙)、实词2(病)、筛选信息、分析与概括、翻译

22分(翻译10分)

综观近几年江西高考文言文试题,呈现出以下几种规律:

1.命题形式

江西高考文言试题题型相对比较固定,2011年开始分别考查实词、虚词、信息筛选、断句、文言翻译。

其中三个选择题,共赋分9分;三个翻译,共赋分12分。

2.选材特点

选材紧扣考纲规定的“浅易”要求,但是大胆突破“传统”,每年均有新意。

人物传记、人物故事类仍会是考查的重点,而抒情性、议论性散文会越来越受到关注。

3.考查内容

宏观上考点稳定,但是微观上会做细微的变化调整。

通观近五年的题目,可以看出各考点基本上覆盖了该考点的所有的文言现象。

如文言实词的考查:

2012年涉及名词活用,2011年涉及通假字,2010、2009、2008年涉及一词多义。

4.答案设置

从编制上来看,题目出在“课外”,但答案在“课内”。

“课外”一般指“选材”是学生没有学过的,题目是学生没有做过的;“课内”的含义有二:

一是考查的知识是我们在教材中已学过的,二是利用我们所学过的知识加以推断即可知道的。

所以,巩固好课内文言文的基础知识是复习的关键。

      

一、考点要求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主要考查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

文言实词的考查,是指考查在文章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

其范围包括文言文中的常用字和次常用字,主要包括考纲上所举的120个实词,还包括初高中课本及学生尚未接触到的传世名篇中经常出现的实词。

二、命题规律

高考文言文阅读对文言实词的考查,命题形式十分灵活,从设题内容方面来看,主要有以下规律:

(1)考查以单音节词为主,这与文言文的特点是一致的,文言文中的词语也是以单音节词为主。

(2)主要考查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以及偏义复词等。

(3)从近几年来看,文言实词的考查大多数是在《考试说明》上的120个实词范围之内。

三、考点解读——从教材说起

文言实词主要包括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以及偏义复词等。

(一)一词多义

古代汉语中的单义词比现代汉语多,但是往往比较生僻。

常用词大多是一词多义的,这也符合语言的一般规律。

词义有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之分。

例如:

“本”的本义是“树木的根”,由此引申出“根本、本来、原本、基本”等含义;“手足”本义是“手和脚”,由此产生比喻义“兄弟”。

词的本义与引申义、比喻义之间有一定的联系,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理清词义的发展演变过程,有助于掌握词义。

1.解释下面一词多义的字。

例 句

解 释

从骊山下,道芷阳间行(《鸿门宴》)

名词作状语,_从小路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口技》)

动词,夹杂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动词,参与

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

名词,期间

小结

规律

“间”有“jiān”“jiàn”两个读音,本义为“空间”“时间”,后来引申为“机会、夹杂、从小路”等

例 句

解 释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雨霖铃·寒蝉凄切》)

经得起,忍受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能够,可以

不堪吏人妇,岂合令郎君(《孔雀东南飞并序》)

胜任

小结规律

“堪”的本义是“经得起,受得住”,引申出“胜任”之义;虚化成动词“可,能够”

(二)古今异义

古代汉语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即古今异义词。

古今异义词有以下几种类型:

1.词义扩大。

比如“江”“河”古义专指“长江”“黄河”,现在扩大为用于泛指的通名了。

2.词义缩小。

比如,“金就砺则利”(《劝学》)中的“金”,原泛指一切金属,现在专指黄金。

3.感情色彩变化。

比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中的“卑”原指地位低下,“鄙”原指知识浅陋,并没有贬义;现在的“卑鄙”则指品质恶劣,已变为贬义词。

4.词义转移。

比如,“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中的“烈士”,本指有操守有抱负的男子,现在则专指为革命事业献身的人。

2.指出下列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例 句

古 义

今 义

古之学者必有师(《劝学》)

求学的人

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穷且益坚(《滕王阁序》)

困厄,处境艰难

贫穷

小学而大遗(《师说》)

小的方面要学习

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请指示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指给……看

上级对下级申明处理问题的原则和方法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廉颇蔺相如列传》)

父母兄弟等亲属

有婚姻关系或血缘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三)词类活用

在古代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又可以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他类词。

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就叫做词类活用。

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主要有:

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或名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数词活用为动词,数词的使动用法等。

此外,名词用作状语的现象在古代汉语中也很常见。

名词用作状语,并不是词类活用,但是在现代汉语中,普通名词一般不能用作状语,古今有别。

3.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都是词类活用的字,请你将相对应的两项用直线连起来。

(四)通假字

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通假字包括三类,即古今字、假借字和通用字。

 

类别

内涵阐释

举例

古今字

  古今字是历史上先后产生的、表示某种同一读音和意义的一组形体不同的字。

先产生的叫古字,后来造的叫今字。

“莫”通“暮”“说”通“悦”

假借字

  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而意义毫不相干的字,古代有时可以借代。

假借字中“本有其字”而古人不用的情况比较突出。

“蚤”通“早”(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通用字

  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也相通的字,在古代可以写这个,也可以写那个,这两个字就叫通用字。

“有”通“又”

通假字和本字本来没有意义上的联系,但是,在阅读时遇到这种情况,如果按该字的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都解释不通时,那么它可能就是通假字了。

4.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写出其本字,并解释含义。

例 句

通假字

本字

含义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教授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陈情表》)

散失

此小大之辩也(《逍遥游》)

区别

(五)偏义复词

所谓偏义复词,是说一个复音词由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语素构成,但整个复音词的意思只取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另一个语素只是作为陪衬。

例如在“好歹你都要来一趟”这句话中,正反两面的意思都有,但在“万一有个好歹”这句话中,“好歹”指的只是“歹”,没有“好”的意思,“好”仅是一个陪衬。

由此可以看出偏义复词和一般并列复合词的区别。

5.指出下列句子中的偏义复词,并加以阐释。

(1)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异同:

偏义在“异”,“同”是衬字

(2)去来江口守空船(《琵琶行并序》)去来:

偏义在“去”,“来”是衬字

(3)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鸿门宴》)车骑:

偏义在“骑”,“车”是衬字

(4)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出入:

偏义在“入”,“出”是衬字

文言实词推断6法

1.代入检验法

代入检验法是指把解释的意思代入原文,联系上下文看其是否恰当。

此方法简单易操作,是推断文言实词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例1]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张玄与王建武先不相识,后遇于范豫章许,范令二人共语。

张因正坐敛衽,王孰视良久,不对。

张大失望,便去,范苦譬留之,遂不肯住。

范是王之舅,乃让王曰:

“张玄,吴士之秀,亦见遇于时,而使至于此,深不可解。

”王笑曰:

“张祖希若欲相识,自应见诣。

”范驰报张,张便束带造之。

遂举觞对语,宾主无愧色。

(选自《世说新语》)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后遇于范豫章许       许:

住处

B.张因正坐敛衽,王孰视良久孰:

仔细

C.范是王之舅,乃让王曰让:

谦让

D.范驰报张,张便束带造之造:

拜访

解析:

选C 本题可运用代入检验法。

A项代入义项译成“后来在范豫章的住所相遇”,成立。

尽管“许”的这个义项在课本中没有出现过,我们仍可用此法判定该义项是正确的。

B项代入义项译成“王建武仔细地看了很长时间”,成立。

此“孰”与《廉颇蔺相如列传》“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中的“孰”同,都通“熟”,作“仔细”讲。

C项代入义项译成“范豫章是王建武的舅舅,于是谦让地对王建武说”,语句通,但是不合理,因为范豫章是长辈,而且从上文看,王建武的做法又不当,作为长辈不可能“谦让”。

由此推断此项不正确,它应解释为“责备”。

D项代入义项译成“张玄便穿好服装去拜访他”,成立。

2.识别推断通假法

首先,当遇到某字的本义、引申义都讲不通时,便可以从通假字角度考虑。

然后根据通假字与本字大多音同、音近,字形也相近的特点推知本字。

如“君子生非异也”中的“生”,通“性”,翻译成“资质,禀赋”,意思才讲得通。

[例2]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宣帝即位,久之,渤海左右郡岁饥,盗贼并起,二千石不能禽制。

上选能统治者,丞相御史举(龚)遂可用,上以为渤海太守。

时遂年七十余,召见,形貌短小,不副所闻,心内轻焉。

谓遂曰:

“渤海废乱,朕甚忧之。

君欲何以息其盗贼,以称朕意?

”遂对曰:

“海濒遐远,不沾圣化,其民困于饥寒而吏不恤,故使陛下赤子盗弄陛下之兵于潢池耳。

今欲使臣胜之邪,将安之也?

”上闻遂对,甚说,答曰:

“选用贤良,固欲安之也。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二千石不能禽制    禽:

通“擒”,捉拿

B.时遂年七十余,召见召:

通“诏”,皇帝的命令

C.不副所闻副:

相称

D.上闻遂对,甚说说:

通“悦”,高兴

解析:

选B 本题可采用识别推断通假法。

以上四个选项中A、D两项都含有通假字,A项“二千石不能禽制”中“二千石”是官职名称,“禽制”是对前文所言“盗贼并起”的处理办法,“禽”字按本义、引申义都讲不通,可考虑其为通假字,“禽”即通“擒”,意为“捉拿、擒获”;D项“上闻遂对,甚说”中“甚说”是皇上听到龚遂的回答后的愉悦心理,“说”即通“悦”,意为“高兴”;B项“召见”是文言文常见的词语,“召”就是“召”,不通“诏”,因而B项错误;C项“副”的解释正确。

3.语法分析推断法

根据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形容词充当;谓语大多是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是由名词、代词、形容词充当;状语是由副词充当。

可以根据词在句子中的语法地位来推断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词义,这种方法就叫“语法分析推断法”。

[例3]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解析:

选C 此题主要运用语法分析推断法。

A项,①名词,将领,作“有”的宾语;②用在名词前作使动词,译为“使……为将领”。

B项,①用在“弓”前,意为“拉”;②在文中由“退却”的义项派生出“离开、躲避”之义。

C项中两个“下”均为使动用法,“使……掉下”。

D项中两个“孽”的意义虽都源于“灾祸,戕害”,但语境意义并不相同:

①用于判断句,作名词,意为“受伤的鸟”;②用于被动句,作动词。

4.语境推断法

语境可分为句子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

所谓内部环境是指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

所谓外部环境就是针对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言的大语境,即上下文的语言环境。

有些句子中的实词义我们可借助这些语境推断。

例如:

①“项伯许诺,谓沛公曰: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鸿门宴》)②“项王曰:

‘壮士!

——赐之卮酒。

’则与斗卮酒。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鸿门宴》)①句联系前面语境可知,项羽对刘邦的做法不满,要攻打他,这里是项伯对刘邦的劝告之语,可知“谢”是“道歉,谢罪”之意。

②句联系上文可知,项羽赐给樊哙斗卮酒,因此这里的“谢”应是“感谢”之意。

[例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孟浩然,字浩然,襄州襄阳人。

少好节义,喜振人患难,隐鹿门山。

年四十,乃游京师。

尝于太学赋诗,一座嗟伏,无敢抗。

张九龄、王维雅称道之。

维私邀入内署,俄而玄宗至,浩然匿床下,维以实对,帝喜曰:

“朕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人力资源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