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练习第二阶段能力训练卷三.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186159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52.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练习第二阶段能力训练卷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练习第二阶段能力训练卷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练习第二阶段能力训练卷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练习第二阶段能力训练卷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练习第二阶段能力训练卷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练习第二阶段能力训练卷三.docx

《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练习第二阶段能力训练卷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练习第二阶段能力训练卷三.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练习第二阶段能力训练卷三.docx

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练习第二阶段能力训练卷三

阶段能力训练卷三 世界史

(满分:

100分 时间:

60分钟)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60分)

1.柏拉图建议的理想公民人数是5040人,他特别指出:

“共同体的领土应当足以维持一定数量的最有节制的人的生活,但不要再大了,共同体的人口应当能够足以保护自己,反对侵略。

”亚里士多德也强调城邦人口不宜太多或太少。

他们这种构思的主要依据是(  )

                

A.雅典生产力水平低下

B.雅典土地与资源匮乏

C.政治运作的客观需要

D.殖民扩张会带来灾难

2.“随着商业和(罗马)帝国的发展,生活日益复杂,原先的法律不能再满足需要……”为了能够适应新的社会发展要求,万民法逐步取代了公民法。

因为万民法(  )

A.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贵族的专横和特权

B.内容侧重于国家事务和法律程序

C.体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自然法原则

D.能较好地理顺各种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

3.有学者评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夕国王詹姆士一世与议会的冲突时说:

“双方同样地相信各自所主张的权利是合法的,彼此都决计毅然加以坚持。

”当时议会一方认为自己权利合法的依据是(  )

A.《权利法案》

B.中世纪以来的议会传统

C.1787年宪法

D.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说

4.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

“中世纪后期,十分重要的香料贸易并没有受到什么影响,关键问题是,意大利人和阿拉伯人垄断香料贸易引起了其他欧洲人极大的不满,他们热切地寻找能直接抵达东方的途径,以分享这笔厚利。

”由此可见,地理大发现的现实原因是(  )

A.西欧封建社会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B.欧洲对东方商品的渴求

C.垄断贸易引发激烈的商业竞争

D.奥斯曼帝国隔断东西方主要商路

5.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米兰多拉说:

“(造物者)创造了人,并对他说:

‘我将你置于世界的中心,使你能够更好地观察世界上的一切;我创造了你,使你成为非上天的、非人间的、非永恒的。

你也许会蜕化,变成无理性的牲畜;但是,如果你愿意,也可以升华,变得神圣。

’”材料表达的主旨是(  )

A.肯定人和人性

B.否定教皇权威

C.反对君主专制

D.提倡“因信称义”

6.很久以来,糖在欧洲只是作为药用并被视为一种舶来奢侈品,直到美洲被发现后,欧洲人在加勒比海地区大量种植甘蔗并加工制糖,这种情况才得以改变。

由此推断在下表中,英国人均糖消费量与欧洲其他国家相比呈现明显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人均糖消费量(磅)

欧洲(除英国外)

英国

1680年

0.85

4

1750年

1.90

10

1800年

1.98

18

A.新航路开辟之初英国率先进行殖民掠夺活动

B.英国逐步控制了海上霸权从而占据贸易优势

C.圈地运动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D.工业革命的完成促使英国的生产力飞速提高

7.下表所示的英国议会改革的内容,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年代

议席分配

选举资格

1832

取消一些衰败选区,给予新兴工业城镇代表名额

降低了选民和候选人的财产资格限制

1867

取消了64个“衰败选区”

城市拥有单独住宅的户主和每年缴纳10镑以上的房客,并在选区内居住一年以上者;在郡区,每年缴纳地租12镑以上的租佃者和每年收入5镑以上的土地所有者,都有选举权

1884

按人口将全国统一划分为617个选区,基本实现了每区有1个议席

把城市中的“房主选举权”原则扩大到各郡区,使部分农业工人获得了选举权

A.议席分配制的公平

B.公民选举制的进步

C.公民普选权的实现

D.代议制民主的完善

8.有学者认为:

1787年美国宪法是原则和妥协的产物。

下列1787年美国宪法内容中属于“妥协”表现的有(  )

①实行联邦制,各州拥有一定的独立性 ②参议员每州都是2名 ③总统由选举产生 ④允许保留奴隶制度

A.①②B.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9.格拉斯在《再见,西方文化》中写道:

如果有人问我现在的欧洲需要什么,我会说需要能不依赖他人自己形成想法的人,是能独立思考,而不是按照别人的意愿思考的人,是能摆脱惯常的思维轨道,能用新的视角思考周围发生的事情的人。

与材料中对“人”的认识持相似观点的思想家是(  )

A.伏尔泰B.薄伽丘

C.康德D.马丁·路德

10.新航路开辟后,欧洲社会的价值观念、风尚习俗全都变了:

水手成了最令人羡慕和尊敬的职业;各种游记成为畅销书;商业精神大大加强。

而这些观念、习俗变化的轨迹都强调了人的价值作用。

下列对该现象本质原因的分析最准确是(  )

A.新航路开辟导致欧洲价值观念、风尚习俗巨变

B.新航路导致欧洲职业选择巨变

C.文艺复兴为探险家提供精神动力——人文主义

D.资本主义萌芽引起欧洲社会广泛变化

11.亚当·斯密在1759年出版的《道德情操论》中说:

“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那么它在道义上将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风险的。

”作者当时担心的主要问题是(  )

A.工人捣毁机器,进行罢工斗争

B.贫富悬殊扩大,威胁社会稳定

C.经济危机发生,经济进入“滞胀”状态

D.垄断组织出现,中小企业破产

12.《从曼彻斯特到硅谷》中这样写道:

“英国→西欧:

比利时、法国→中欧:

德国(包括奥地利)→东欧:

俄国→日本。

与法德同时的还有美国,这样的一条工业化浪潮扩散的路线是颇堪玩味的……为什么不是美国→法国→西班牙、葡萄牙……呢?

难道比利牛斯山太高了吗?

但阿尔卑斯山并不低。

为什么工业化浪潮不是在法国之后穿过地中海而席卷突尼斯、阿尔及利亚呢?

是地中海太宽了吗?

果真如此,那么大工业为什么又能横渡大西洋而到北美生根开花?

”这段话的含义是(  )

A.地理位置影响工业革命的传播

B.工业革命沿主要贸易线路蔓延

C.工业革命需要一定的社会条件

D.代议制民主是工业革命的前提

13.根据1871年开始生效的德意志帝国宪法文本,这个新的民族国家称为“德意志联邦”,其最高首脑为“联邦主席”。

直到威廉一世加冕时,人们才从发布的皇帝宣言中得知,“联邦主席”改成了“德意志皇帝”。

原来,威廉一世希望自己被称为“德国皇帝”,这一要求遭到巴伐利亚国王和符滕堡国王的反对,最后威廉一世接受了“德意志皇帝”称号。

上述材料表明(  )

A.德意志帝国不适合建立联邦制

B.德意志帝国仍是封建专制政体

C.德意志帝国分裂割据局面仍没有消除

D.德意志帝国存在集权与分权主义之争

14.右图是列宁在1917年8月9日越过俄、芬边境时使用的假身份证,证上化名是伊万诺夫,职务是火车机车司炉。

当时列宁持此证越境最直接的背景是(  )

A.罗曼诺夫王朝被推翻

B.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建立

C.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被推翻

D.彼得格勒笼罩着临时政府的白色恐怖

15.下图是1914年跨国投资分布图,其中图A按投资来源国划分,图B按吸收投资的各大洲划分。

它反映出(  )

A.资本输出主要流向亚非拉地区

B.英、法因工业优势造就投资优势

C.欧洲资本加速了美国经济发展

D.日本并未真正进入到世界市场

16.学者李述森在一篇文章中论述道:

“俄罗斯传统的核心是民族主义,是强国的诉求。

要强国就必须大力发展工业,尤其是重工业。

为了在短时间内达到这一目标,就必须以强制措施将全体居民控制起来,特别是要控制农业,榨取农业。

”材料论及的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赫鲁晓夫改革

D.斯大林模式

17.有学者认为:

“东德解体的主要根源在于当其面临1970年世界经济的结构性危机(石油危机、高失业率与通货膨胀、以美元为基准货币的固定汇率制度的失调等)时,试图通过国有化与中央集权等传统方式来化解危机,最终却因此而失败。

”在他看来,东德解体的根本原因在于国际条件,国内条件不过是一个影响外部环境的次级因素。

该论点的合理性体现在(  )

A.从全球化的角度分析东德体制的失败

B.从经济层面分析政治体制的缺陷

C.强调外部环境对发展模式的决定作用

D.否定国有化和中央集权体制

18.现在有网友认为,“你的粉丝超过了100,你就是一本内刊;超过1000,你就是个布告栏;超过1万,你就是一本杂志;超过10万,你就是一份都市报;超过100万,你就是一份全国性报纸;超过1000万,你就是电视台。

”这从侧面反映了互联网(  )

A.受众面广,渗透性强

B.保存信息的力量强

C.信息容量大、时效性强

D.受众选择的主动性大

19.下图揭示了美国1929~1942年间(  )

A.失业人数的变化情况

B.对外贸易的发展状况

C.工业生产的基本情况

D.银行信贷的增减状况

20.阅读关于20国集团(全球经济合作的主要论坛)峰会的时事漫画和卡片资料。

对其主题概括最准确的是(  )

2011年11月20国集团峰会发表公报说:

与会各成员重申相互协作的承诺,并已作出决定以重振经济增长、创造就业、确保金融稳定、推动社会包容(指社会对某些特定弱势群体的纳入程度)。

A.全面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B.加强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建设

C.扩大经济全球化的综合社会效益

D.发展“福利国家”,维护经济安全

二、非选择题(21题13分,22题12分,23题15分,共40分)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汴京是当时世界人口最多的城市,它的面积34平方千米,比唐长安城要小,但是人口总数却达到140万左右,密度之高非常惊人。

城内有8万多名各类工匠以及2万多家商店。

流传至今的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以生动而细致的笔触定格了当时的繁荣景象。

材料二 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商人的贸易活动从早先的地中海地区,进而扩展到大西洋沿岸以至世界各地。

一些从未在欧洲出现过的海外产品,如烟草、可可、咖啡和茶叶等,开始进入欧洲市场,并且很快就成为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

过去欧洲人较少食用的稻米、白糖等,销售量也连年增长。

畅销于欧洲国家的东方香料,如胡椒的年平均进口量,由210吨增加到7000吨之多。

材料三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出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罕见的持续性的高速度增长。

在信息技术部门的带领下,美国自1991年4月份以来,经济增长幅度达到了4%,而失业率却从6%降到了4%,通胀率也在不断下降。

如果食品和能源不计在内的话,美国1999年的消费品通胀率只有1.9%,增幅为34年来的最小值。

1998年,美国出现29年来的首次财政盈余;2000年,财政盈余达到1310亿美元。

这种经济现象就被人们表述为“新经济”。

美国经济发展状况图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当时促进汴京城商业繁荣的政策性因素。

(3分)

 

(2)材料二从哪些方面体现了欧洲“商业革命”的内涵?

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新航路的开辟对人类历史进程的影响。

(6分)

 

(3)结合材料及所学分析材料三中美国的“新经济”现象。

(4分)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从其产生之日起,其组织机构就具有多民族、大一统的性质,其职能就具有维护、推动、发展和形成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历史任务。

如果这一制度被削弱,此国家准出问题。

传统农业对水利有着更多的依赖,从大禹治水到清代多次治理黄河,无不集中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这是靠一家一户的小农无法实现的……秦凭借从中央到地方较为完善的统治机构,做到了“书同文”。

文字统一对形成共同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对中国的民族融合、国家统一、疆域拓展、历史延续,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摘自《凤凰网》

材料二 新英格兰出现的骚乱,我们商业上的不景气以及笼罩全国各地的那种普遍的低迷消沉情绪,在很大程度上(如果不是完全的话)归咎于最高权力机构的无权。

——华盛顿1787年的一封信

材料三 中央对地方实行严格管理,国家官员在君主面前,永远只能处于被管理被驱策的地位,决不能按自己的意图或根据客观条件运用独立的治理权。

——《中国政治制度史》

(1)依据材料一,概括这一制度对推动中华民族发展的作用。

(4分)

 

(2)依据材料二指出美国独立之初面临什么问题?

是如何解决的?

(4分)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和美国的中央集权制度的不同。

(4分)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路德的宗教改革学说不同于中世纪天主教神学的关键在于,路德认为灵魂获救完全是信徒个人的事,而中世纪的理论则认为灵魂获救需借助中介人或代祷者。

——李平晔《人的发现》

材料二 梁启超在引进、介绍近代资本主义价值、道德观念时,总是与国家紧紧连在一起,“欲使吾国之国权与他国之国权平等,必先使吾国中人人固有之权皆平等,必先使吾国民在我国所享有之权利相平等”。

——梁启超《新民说》

材料三 五四运动前,国民性改造的思想家普遍摆脱了民族主义情绪的纠葛,把国民性改造运动推向全新的“立人”阶段,如胡适说:

“争你们的自由,便是为国家争自由!

争你们的人格,便是为国家争人格!

——胡适《介绍我自己的思想》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学者将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称为“人的发现”的原因。

(3分)

 

(2)概括材料二中梁启超的主要观点,并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重大史实,分析该观点产生的背景。

(6分)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马丁·路德、梁启超和胡适对人的关注分别摆脱了什么因素的束缚?

在不同历史时期,他们对人文主义的追求有什么共同点?

(6分)

 

##

一、选择题

1.C 解析:

从材料信息看,柏拉图的构思既要保证“共同体的人口应当能够足以保护自己”,又要能够保证“一定数量的最有节制的人的生活”,即该构思既能保证国家独立,又能够保证人的权利。

可见,该构思是政治运作的客观需要,故选C项。

2.D

3.B 解析:

詹姆士一世1603~1625年在位,A、C、D三项均出现在1625年以后,且1787年宪法是美国的法律,故选择B项。

议会依据中世纪以来的议会传统——议会拥有征税权和请愿权,并借此来反对詹姆士一世的君权神授。

4.C 解析:

由“意大利人和阿拉伯人垄断香料贸易引起了其他欧洲人极大的不满,他们热切地寻找能直接抵达东方的途径,以分享这笔厚利”,可知这是垄断贸易引发的激烈的商业竞争。

A、B两项在材料中无相关信息,可排除。

D项与材料不符,材料里提到的是“意大利人和阿拉伯人”,故排除D项。

5.A 解析:

材料将“人”置于世界的中心,且主张“人性可以升华”,这充分体现了文艺复兴的核心——人文主义。

B、D两项与宗教改革有关,C项与启蒙运动有关。

故正确答案为A项。

6.B 解析:

由统计表可知,英国人均糖消费量比欧洲其他国家多,这说明英国从美洲进口糖比其他国家便利,故答案选B项。

新航路开辟之初,率先进行殖民掠夺活动的是西班牙与葡萄牙,故排除A项。

圈地运动的影响主要集中在英国国内,故排除C项。

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是在1840年前后,故排除D项。

7.D 解析:

表格反映了英国议会改革使议席分配日趋合理、公平,对选举资格的限制逐渐降低,也使拥有选举权的范围不断扩大,这些反映了英国民主政治日益完善,因此D项正确。

8.D 解析:

①是联邦政府对州的妥协;②体现大小州之间的妥协;南方盛行种植园经济,④体现了南方蓄奴州与北方自由州的妥协。

③不属于内部妥协,故排除。

因此正确答案为D项。

9.C 解析:

本题的关键信息是:

“我会说需要能不依赖他人自己形成想法的人,是能独立思考,而不是按照别人的意愿思考的人”,这符合启蒙运动代表人物康德的主张——“人应该运用自己的理智,独立的思考,理性判断”。

10.D 解析:

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强调人的价值作用,其根本原因要从生产力角度考虑,即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故选D项。

11.B 解析:

把握材料“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会导致财富的分配不均,贫富悬殊扩大,故选择B项。

当时工业革命还没有开始,还没有开始大规模机器生产,故排除A项;“滞胀”是在1973年经济危机后出现的现象,故排除C项;垄断组织是19世纪末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故排除D项。

12.C 解析:

材料指出工业革命突破地理条件的限制,而向世界扩展,工业革命发生在具备特定的历史环境、社会条件的国家和地区,因此这段话反映了工业革命需要具备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故C项正确。

13.D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德皇与巴伐利亚等王国的矛盾,这些矛盾属于国家统一后,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故选D项。

A、B两项与史实不符;1871年德国已经完成国家统一,排除C项。

14.D 解析:

注意题干时间“1917年8月9日”是在“七月事件”后,当时临时政府大肆逮捕和杀害布尔什维克党人,列宁等人被迫转入地下活动,故D项正确。

A、B两项发生在二月革命时期,不是直接背景。

C项是指十月革命,此时尚未爆发。

15.C 解析:

1914年时,美国工业生产总值跃居世界首位,结合图中信息可知来自欧洲的资本输出有利于美国经济发展,C项正确。

从材料信息看,向亚非拉地区的资本输出只有44%,而向欧洲和北美的资本输出达到51%,排除A项。

英、法因海外殖民地较多造就投资优势,故B项不合史实。

D项与史实不符。

16.D 解析:

关键信息有:

“大力发展工业,尤其是重工业”“短时间”“以强制措施将全体居民控制起来,特别是要控制农业,榨取农业”。

这些信息均符合斯大林模式的特点,斯大林模式通过牺牲农民与农业,优先发展重工业,快速实现工业化,D项正确。

17.A 解析:

20世纪70年代世界经济的结构性危机体现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材料主要从全球化进程中分析东德解体的原因,故A项正确。

材料不是分析其政治体制的缺陷,也不是论述其发展模式的原因,故排除B、C两项。

“试图通过国有化与中央集权等传统方式来化解危机,最终却因此而失败”,并不是否定国有化和中央集权体制,排除D项。

18.A

19.A

20.C 解析:

图片反映的是20国集团金融峰会与金融危机的关系,强调了20国集团之间合作应对经济危机的重要性,故C项正确。

参与20国集团金融峰会的并不都是资本主义国家,A项不符合题意;20国集团不属于经济区域集团化组织,排除B项;D项“发展‘福利国家’”与20国集团宗旨无关。

二、非选择题

21.参考答案:

(1)坊市制度被打破;取消了对商业的时间、地点的限制;政府不再直接监管商业活动。

(2)内涵的体现:

欧洲贸易中心的转移和扩大;商品贸易种类的增多,丰富了欧洲人民的物质生活;密切了欧洲与亚洲、美洲之间的经济联系。

影响:

打破了各大洲之间相对孤立的状态,世界日益成为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世界市场开始形成;西方国家开始对外殖民扩张,东方国家日益贫困落后。

(3)以经济全球化为背景,受高新技术推动而出现;使美国的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降低了美国通货膨胀率、财政赤字、失业率,使美国经济出现了长达十年左右的持续增长。

22.参考答案:

(1)作用:

奠定了中国古代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基础,有利于国家的统一;集中人力物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有利于农耕经济的持续发展;有利于各地区的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有利于中华文明的延续。

(2)问题:

政治上的松散状态(邦联制)无法形成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来稳定统治秩序,保护国家的利益与主权。

解决:

召开制宪会议,制定1787年宪法(联邦宪法);宪法规定实行联邦制。

(3)中国:

权力高度集中,地方无独立的权力;美国: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国家主权属于联邦,中央政府与州政府实行分权)。

解析:

(1)问依据材料一概括即可,注意多角度概括。

(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概括面临的问题,最高权力机构的无权是指邦联导致的松散状态,使之缺少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来稳定统治秩序,保护国家利益与主权。

第二小问联系教材所学知识回答。

第(3)问,应根据材料三的内容及相关的教材知识来归纳其不同点,不能漫无边际地寻找其差异,可从中央、地方权力的大小、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等方面来回答。

23.参考答案:

(1)宗教改革前,欧洲人的精神生活被教会控制,人成为了封建教会的附属品。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主张“因信称义”学说,认为只要信仰上帝灵魂即可得救;《圣经》高于教皇和教会,人人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阅读和理解《圣经》;简化宗教仪式。

这就把人从教会的束缚中解脱出来。

(2)观点:

中国的强盛需要先实现国人的解放。

背景:

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中国民族和国家危机空前严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戊戌变法运动后,民主思想进一步发展。

(3)马丁·路德摆脱了天主教会对人的束缚;梁启超摆脱了封建伦理道德对人的束缚;胡适摆脱了民族主义情绪对人的束缚。

共同点:

符合人文精神的内涵即可。

解析:

(1)问,要结合所学知识理解“人的发现”的意思。

结合所学知识,罗列路德主张中的有利于把人从教会束缚中解放出来的内容即可。

(2)问,梁启超是维新派代表人物,第一小问其观点从材料中“欲使吾国之国权与他国之国权平等,必先使吾国中人人固有之权皆平等,必先使吾国民在我国所享有之权利相平等”这句话可以体现。

第二小问结合这一时期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思想实际回答该观点产生的背景即可。

第(3)问,第一小问路德是要将人从教会束缚中解放,梁启超提到“人人固有之权皆平等,所享有之权利相平等”即要摆脱封建束缚,胡适的观点材料中较明显,“摆脱了民族主义情绪的纠葛”。

三人思想都体现了一定的人文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