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判断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184730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4.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三判断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必修三判断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必修三判断题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必修三判断题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必修三判断题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必修三判断题及答案.docx

《必修三判断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三判断题及答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必修三判断题及答案.docx

必修三判断题及答案

高中生物判断题(必修三)

一、测一测

1.细胞内液是内环境()

2.健康机体内环境保持不变()

3.体内的液体属于内环境,胃液属于内环境()

4.DNA、呼吸酶、消化酶、血红蛋白、麦芽糖不属于人体内环境物质()

5.人体内环境的稳态是在神经调节、体液调节与免疫调节下由各器官、系统协调作用下实现的。

()

6.静息状态时神经元的细胞膜内外没有离子进出()

7.正常机体内兴奋在反射弧的传入(出)中的传导是双向的()

8.在膜外,兴奋传导的方向与局部电流方向相同,在膜内,兴奋传导的方向与局部电流方向相反。

()

9.在突触后膜处发生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10.突触后膜所在神经元中无递质()

11.一个由传入与传出两种神经元组成的反射弧中只含有一个突触结构。

()

12.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靶细胞是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的靶细胞是甲状腺,甲状腺激素的靶细胞是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包括垂体与下丘脑。

()

13.激素间的作用包括协同与拮抗作用,促甲状腺激素与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甲状腺激素间的关系属于协同关系;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间具有拮抗作用。

()

14.植物生长素能促进植物生长是通过促进细胞的分裂与生长实现的;生长素的作用具有双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

15.顶端优势现象、根的向地生长、茎的背地生长都说明了生长素作用的双重性。

()

16.植物生长素在胚芽鞘尖端部位的运输会受光与重力的影响而横向运输,但在尖端下面的一段只能是极性运输,即只能从形态学的上端向形态学的下端运输,这种运输是需要能量的主动运输。

()

17.两种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都不具有促进植物细胞生长的作用,其原因一定是其中的一种溶液浓度过高,另一种溶液浓度过低。

()

18.效应B细胞不能直接识别抗原,而B淋巴细胞可以直接识别抗原()

19.甲型H1N1流感的病原体因基因重组而容易变异,所以需要不断研制新疫苗.()

20.记忆细胞再次受到相同抗原的刺激后都能迅速产生抗体()

21.抗体的主要功能是将侵入机体的病原体吞噬掉()

22.B淋巴细胞与体液免疫有关,而与细胞免疫无关;T淋巴细胞与细胞免疫有关,而与体液免疫无关()

23、种群中的个体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24、在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增长率先慢后快()

25、在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种内斗争减弱()

26、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

27、亚热带生长的常绿阔叶林组成一个种群()

28.马尾松林地中所有树木构成了生物群落()

29、群落结构多样性有利于生态系统稳态的维持()

30、能量可以在生物群落中循环流动()

31、动物群落的演替与光照条件无关()

32、群落演替的结果是低等生物消失()

33.蘑菇属于生产者()

34.生产者都是植物()

35、我国南方桑基鱼塘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对能量的循环利用()

36、生态农业的建立不能提高各营养级间能量的传递效率()

37、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得到的能量必然大于消费者得到的()

38、在生态系统中,能量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群落中流动()

39、在生态系统中,各营养级中总有一部分能量被分解者利用()

40.利用泥浆生物反应器处理污染土壤,原理是将污染土壤用水调成泥浆状,同时加入部分营养物质和菌种等,在有氧条件下剧烈搅拌,使污染物块速分解。

由此推知,该反应器能够实现物质循环。

()

41.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就是沿着这种渠道进行的。

所以,物质循环就发生在各营养级之间。

()

42.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物质是能量的载体,能量可驱动物质循环。

()

43.碳循环产生温室气体,不依赖水。

()

44.南岭是广东省面积最大的森林公园,尽管远离工业化城市,但调查发现终生未离开过南岭的小灵猫体内的含铅量较30年高出近50倍,这说明铅循环具有全球性特点。

()

45.适当增加生物个体的数量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

46.草原生态系统的种群密度和群落结构常常会发生剧烈的变化。

()

47.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强。

()

48.森林生态系统比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高。

()

49.当生态系统达到最稳定状态时,他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克服和消除外来干扰,保持自身的稳定。

()

二、判断题

1.预实验是非正式实验,对实验的要求可以适应放松

2.探究不同浓度NAA溶液对插条生根的影响,需要设置有蒸馏水的空白对照

3.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细胞,先将培养液滴于计数室,再盖上盖玻片,置于显微镜下计数

4.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

5.设计人工生态缸需要考虑不同营养级生物比例,还需要将生态缸置于阳光直射的地

6.顶端优势是指顶芽的生长素含量高,优先生长

7.效应器是指传入神经末梢与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8.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在神经纤维上传导,这种电信号也叫神经冲动

9.神经细胞在静息状态时,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这称为静息电位

10.人脑的高级功能包括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功能

11.人体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存在分级调节,也存在反馈调节

12.体液调节是激素调节的主要内容

13.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成分和理化性质是恒定不变

14.人体的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液、淋巴和组织液

15.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或其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

16.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叫抗原

17.免疫功能过弱会表现出过敏反应、自身免疫病等

18.吞噬细胞和T细胞既参与体液免疫,又能参与细胞免疫

19.患者通过注射抗体消灭体内抗原的过程称为主动免疫

20.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1.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属于群落空间结构

22.一定的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生物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

23.在同一时间内同一区域中所有动植物的集合叫做群落

24.群落中生物个体数的多少称为物种的丰富度

25.草食性动物一定是次级消费者

26.森林中群落的垂直结构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

27.一个生态系统被另一个生态系统代替的过程叫做演替

28.在沙丘上进行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29.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非生物的物质与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30.碳循环主要是指二氧化碳在生产者与分解者之间的循环,具有全球性

31.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主要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与输出

32.生态系统中的物理信息只能来自无机环境

33.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叫恢复力稳定性

34.生物圈内所有的生物以及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共同构成了生物的多样性

35.湿地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等方面的作用属于直接价值

三、测基础

101.内环境中含有多种成分,激素、抗体、淋巴因子、血浆蛋白、葡萄糖、尿素等都是内环境的成分。

对。

内环境就是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主要含有水、无机盐、血浆蛋白 (包括抗体)、血液运输的物质(气体、氨基酸、葡萄糖、尿素、激素等)。

102.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的结合,各种激素与激素受体的结合,抗体与抗原的作用都发生在内环境中。

错。

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发生在突触间隙(组织液);抗原与抗体结合主要发生在血清,在内环境中完成。

激素的受体有些在细胞膜上(蛋白质类激素),有些在细胞膜内(脂溶性激素,如性激素),所以不一定在内环境中。

103.人体饥饿时,血液流经肝脏后,血糖的含量会升高;血液流经胰岛后,血糖的含量会减少。

对。

在饥饿时血糖浓度低,为维持血糖的平衡,通过神经体液调节,产生的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增多,主要是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

血液流进肝脏后,由于肝糖原的分解,血糖浓度升高;流经胰岛后血糖由于被胰岛细胞吸收,血糖浓度降低,同时由于胰岛 A 细胞的分泌,胰高血糖素浓度升高。

104.红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毛细血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与组织液;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与血浆。

错。

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

105.人体内环境的稳态是在神经调节、体液调节与免疫调节下由各器官、系统协调作用下实现的。

对。

内环境的稳态是在神经、体液、免疫调节下完成。

 

106.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是由五个基本环节构成的。

对。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 :

反射。

反射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末梢)、传入神经(其上有神经节)、神经中枢(位于脊髓、大脑皮层、下丘脑等处)、传出神经、效应器(传出神经末梢及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107.一个由传入与传出两种神经元组成的反射弧中只含有一个突触结构。

错。

神经元之间相互接触的突触就只有两个,但还存在传出神经与效应器之间的突触(如神经肌肉突触)。

108.神经元接受刺激产生兴奋或抑制的生理基础是 Na+Na+的内流或阴离子( Cl-Cl-)的内流。

对。

兴奋时产生动作电位,是由于 Na+内流引起的;抑制是由于阴离子(如 Cl-)内流使得膜内负电荷更多,更不容易兴奋。

109.在完成反射活动的过程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是双向的,而在突触的传递方向是单向的。

错。

在反射活动中,由于刺激产生的兴奋是在神经纤维的一端,只能单向向另一端传(不同于刺激神经纤维的中端可以双向传导);在突触位置(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因为递质只能从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110.激素调节有三个特点:

一是微量高效;二是通过体液的运输;三是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对。

激素是由内分泌细胞产生具有微量高效调节作用的物质(蛋白质类、氨基酸的衍生物、脂质);这些物质是通过体液的传送作用于特定的靶器官或靶细胞,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方式(其他化学物质,如二氧化碳、H+、组织胺等也通过体液传送进行调节);激素只能作用于特定的靶器官、靶细胞(因为其上有特异性的受体),作用完以后就被灭活。

促激素释放激素的靶器官是垂体;抗利尿激素的靶器官是肾小管、集合管;促甲状腺激素的靶器官是甲状腺;促性腺激素(雌雄之间没有差异)的靶器官是性腺(睾丸或卵巢);生长激素的靶细胞是全身的组织细胞;甲状腺激素的靶细胞是全身的组织细胞(包括可以反馈抑制下丘脑和垂体);胰岛细胞之间受下丘脑有关神经控制,垂体不产生相应的促激素作用于胰岛细胞。

 

111.所有的活细胞都能产生酶,但只有内分泌腺的细胞会合成激素。

错。

除了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不能合成酶以外,所有细胞均能合成酶;只有内分泌腺才能产生激素;同一内分泌腺能产生不同的激素。

112.细胞产生的激素、淋巴因子以及神经递质等都属于信号分子,在细胞间起到传递信息的作用。

对。

激素、递质、免疫活性物质均是信息分子,在细胞之间传递从而参与调节机体的生命活动。

113.在饮水不足、体内失水过多或吃的食物过咸的情况下,人体血液中的抗利尿激素的含量会增加。

对。

饮水不足、体内失水过多、吃的食物过咸都会使得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从而刺激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一方面下丘脑分泌由垂体后叶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多,作用于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尿量减少;另一方面下丘脑将兴奋传导到大脑皮层产生渴觉,增加饮水。

114.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靶细胞是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的靶细胞是甲状腺,甲状腺激素的靶细胞是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包括垂体与下丘脑。

对。

115.激素间的作用包括协同与拮抗作用,促甲状腺激素与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甲状腺激素间的关系属于协同关系;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间具有拮抗作用。

错。

协同作用是指对同一生理功能起相同的作用,从而达到增强效应;拮抗作用是指对某一生理功能起着相反作用。

TRH 促进垂体的生长发育,并调节 TSH 的分泌;TSH 是促进甲状腺的生长发育,调节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所以 TRH 和 TSH 之间无协同作用。

协同作用的包括:

甲状腺激素和生长激素协同调节生长发育;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协同调节升血糖;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协同调节促进新陈代谢增加产热,维持体温的平衡。

拮抗作用的主要有 :

胰岛素(唯一降血糖)和胰高血糖素。

 

116.下丘脑是内分泌腺调节的枢纽,也是血糖调节、体温调节以及水盐平衡调节的中枢。

对。

下丘脑直接或间接调节其他内分泌腺,是内分泌腺调节的枢纽,参与血糖平衡、体温平衡、水盐平衡的调节中枢,还是内分泌腺(产生激素)和感受器(传导兴奋)。

117.特异性免疫是人体的第三道防线,是在后天获得的,对特定的病原体起作用。

对。

人体免疫包括特异免疫和非特异醒免疫。

非特异免疫是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的屏障作用)和第二道防线(吞噬细胞和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是与生俱来针对所有抗原的免疫;特异性免疫是第三道防线(免疫系统),是后天在抗原的刺激下建立起来的针对特定抗原的特异性免疫。

118.具有对抗原特异性识别的细胞包括 T 细胞、B细胞、效应 T 细胞、记忆细胞以及浆细胞(效应 B 细胞)等。

错。

由于一些免疫细胞(除浆细胞外)表面有抗原识别受体,对抗原具有识别作用,但吞噬细胞属于非特异性免疫,对抗原的识别不具有特异性。

119.淋巴因子只在体液免疫中起作用,在细胞免疫中不起作用。

错。

淋巴因子可由 T 细胞和效应 T 细胞产生;体液免疫过程 T 细胞产生的淋巴因子主要是促进 B 细胞的增殖和分化;细胞免疫过程中效应 T 细胞产生的淋巴因子主要是促进相应免疫细胞的杀伤力。

120.抗原具有异物性,即抗原都是进入机体的外来物质,自身的物质不能作为抗原。

错。

抗原具有异物性(通常是外来的细菌病毒等病原体,但自身衰老、死亡、损伤和突变的细胞也当做抗原对待)、大分子性(通常是蛋白质或糖蛋白)、特异性(一种抗原只能和一种抗体或效应 T 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

抗体只能由浆细胞合成并分泌,一种浆细胞只能合成一种抗体。

 

121.植物生长素能促进植物生长是通过促进细胞的分裂与生长实现的;生长素的作用具有双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错。

生长素主要是促进细胞的纵向伸长生长,不能促进细胞的分裂(细胞分裂素能促进细胞分裂和组织的分化);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两重性主要与浓度、器官、细胞的成熟程度有关;

122.顶端优势现象、根的向地生长、茎的背地生长都说明了生长素作用的双重性。

错。

顶端优势是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侧芽运输,侧芽浓度高从而抑制生长,顶芽浓度低促进生长的现象,能说明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

根的向地生长、茎的背地生长都是是因为受到重力的作用生长素发生横向运输,使得生长素浓度近地侧高,远地侧低,但是根对生长素敏感,近地侧抑制生长,远地侧促进生长,于是根向地生长,说明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茎对生长素不敏感,近地侧和远地侧都为促进,并且近地侧促进作用大于远地侧,于是茎背地生长,两侧都是促进,不能说明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

123.不同种类的植物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同一种植物的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也不同。

对。

不同种植物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通常双子叶植物比单子叶植物敏感(除草剂就是利用这一原理除去双子叶杂草);同一植物的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

根>芽>茎;另外还与细胞的成熟情况有关:

幼嫩细胞>老细胞。

124.植物生长素在胚芽鞘尖端部位的运输会受光与重力的影响而横向运输,但在尖端下面的一段只能是极性运输,即只能从形态学的上端向形态学的下端运输,这种运输是需要能量的主动运输。

对。

横向运输受单侧光和重力的影响;纵向运输是极性运输,只能由形态学的上端向形态学的下端运输,并且是主动运输,需要载体和能量。

在成熟的组织中可以通过韧皮部进行非极性运输。

125.两种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都不具有促进植物细胞生长的作用,其原因一定是其中的一种溶液浓度过高,另一种溶液浓度过低。

错。

低于既不促进也不抑制的浓度下:

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可以都是促进细胞的生长,并且不同浓度的促进作用可以相同(在最适浓度的两侧有促进作用相同(纵坐标相同)的两个浓度)。

 

126.生长素、细胞分裂素和赤霉素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促进作用,属于植物生长的促进剂;脱落酸与乙烯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抑制作用,属于生长抑制剂。

对。

127.无论是植物激素还是动物激素,对生长体的影响都不是孤立地起作用的,而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

对。

生物的生命活动的调节是多种激素相互协调、共同作用的结果。

例如植物果实从生长到瓜熟蒂落的过程中受生长素、细胞分裂素、乙烯、脱落酸的共同调节。

128.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与死亡率、迁入与迁出,直接影响种群密度;年龄组成预示着种群未来的发展趋势。

对。

种群数量特征包括:

种群密度(最基本特征)、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年龄组成、性比比例;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样方法(适用于植物和活动范围小的动物)、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范围比较大的动物);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因素是:

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年龄组成包括增长型、稳定性、衰退性,是预测种群密度的重要特征。

种群的空间特征:

均匀分布、随机分布、集群分布。

129.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某动物的种群密度时,由于被标记动物经过一次捕捉,被再次重捕的概率减小,由此将会导致被调查的种群的数量较实际值偏小。

错。

假说 N 表示某种群的总的个体数,表示初次捕获并标志个体数,M将标志数放回原种群并充分混匀后,再进行第二次重捕,重捕得到的个体数为 n,其中标志个体数为 m,根据重捕取样中标记比例与样方总数中标记比例相等原理得:

M/N=m/n。

于是可以求出N=Mn/m。

由于被标记动物经过一次捕捉,被再次重捕的概率减小,所以二次捕获 m 值比理论值偏低,则 N=Mn↑/m↓。

130.用血球计数板计数某酵母菌样品中的酵母菌数量。

血球计数板的计数室由25×16=400个小室组成,容纳的液体总体积是0.1mm3。

某同学操作时将1ml酵母菌样品加入99ml无菌水中稀释,然后利用血球计数板观察计数。

如果该同学观察到血球计数板计数的5个中格80个小室中共有酵母菌48个,则估算1ml样品中有酵母菌2.4×108个。

对。

1ml=1000mm3,每个小室的体积:

 V=0.1/400=0.00025mm3,酵母菌的种群密度为48/80V×100(稀释倍数)=2.4×105 个/mm3,所以 1ml 有酵母菌数:

2.4 ×105个/mm3=2.4 × 108个

131.在种群的S型增长曲线中,达到1/2K值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快,达到K值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为0。

对。

132.一座高山从山脚向山顶依次分布着阔叶林、针叶林、灌木林、草甸等群落,这是群落的垂直分布。

错。

该现象是由于海拨温度引起的,属于不同群落。

垂直分层是一个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分层现象,植物的分层是由于光照强度的不同引起的,动物的垂直分层是食物和栖息空间引起的。

垂直分层能减轻各种生物之间的竞争,同时提高物质和能量的利用效率。

133.一个森林中的所有动物与植物构成了这个森林的生物群落。

错。

生物群落是指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

包括所有植物、动物、微生物(或者说成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134.食物链与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就是沿着这种渠道进行的。

对。

135.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由自养型生物构成,一定位于第一营养级。

对。

生产者一定是自养型生物(包括光能自养型和化能自养型),自养型生物一定是生产者。

生产者是食物链第一营养级。

 

136.在捕食食物链中,食物链的起点总是生产者,占据最高营养级的是不被其他动物捕食的动物。

对。

137.食物链纵横交错形成的复杂营养关系就是食物网。

食物网的复杂程度取决于该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

错。

一个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的种类及数量越多,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越强,稳定性越高。

138.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的,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就是该生态系统生产者所固定的全部太阳能。

139.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也就越强。

错。

一个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越多即种类及数量越多,食物网越复杂,抵抗稳定性越高,恢复力稳定性越弱。

140.发展生态农业,实现物质与能量的循环利用,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一项合理措施。

错。

发展生态农业,实现物质的多级循环再生和能量的多级利用,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一项合措施。

141.对任何一个自然生态系统而言,物质可以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而不依赖于系统外的供应,但能量是逐级递减的,且是单向流动不循环的,必须从系统外获得。

错。

物质反复循环利用是指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而不是一个生物群落中各成分之间反复循环利用。

142.负反馈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基础。

143.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全球气候变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和生物多样性锐减等。

144.生物多样性有着三个方面的价值。

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实际意义以及对生态系统的重要调节功能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错。

对生态系统的重要调节功能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使用价值。

145.保护生物多样性,必须做到禁止开发和利用,如禁止森林砍伐,保护森林;保护海洋生物,必须禁止乱捕乱捞。

错。

保护生物多样性,要在合理利用的基础上加强保护,对于濒临灭绝物种,要禁止开发和利用,如禁止森林砍伐.

四、测基础

 

1.植物生长素能促进植物生长是通过促进细胞的分裂与生长实现的;生长素的作用具有双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2.顶端优势现象、根的向地生长、茎的背地生长都说明了生长素作用的双重性。

3.不同种类的植物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同一种植物的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也不同。

4.植物生长素在胚芽鞘尖端部位的运输会受光与重力的影响而横向运输,但在尖端下面的一段只能是极性运输,即只能从形态学的上端向形态学的下端运输,这种运输是需要能量的主动运输。

5.连续下雨天影响了玉米的传粉,此时可施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挽救玉米产量。

6.两种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都不具有促进植物细胞生长的作用,其原因一定是其中的一种溶液浓度过高,另一种溶液浓度过低。

7.生长素、细胞分裂素和赤霉素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促进作用,属于植物生长的促进剂;脱落酸与乙烯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抑制作用,属于生长抑制剂。

8.内环境中含有多种成分,激素、抗体、淋巴因子、血浆蛋白、葡萄糖、尿素等都是内环境的成分。

9.肺泡不属于内环境,所以呼吸系统与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没有关系。

10.血糖是血液中的葡萄糖,所以适当摄入果糖对血糖浓度没有显著影响。

11.红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毛细血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与组织液;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与血浆。

12.人体局部组织活动增加时,代谢产物增加,组织液增多,淋巴增加。

13.人体内环境的稳态是在神经调节、体液调节与免疫调节下由各器官、系统协调作用下实现的。

14.甲状腺激素、肾上腺激素、性激素可以口服,下丘脑、垂体、胰岛分泌的激素必须注射才能起作用。

15.皮肤上的一个温度感受器既能感受热,又能感受冷。

16.某哺乳动物体温为40℃左右,将此动物放于0℃的环境中,耗氧量增加;将此动物的组织细胞放置于0℃下,耗氧量减少。

17.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