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纤维行业市场投资分析报告.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180758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4.9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碳纤维行业市场投资分析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碳纤维行业市场投资分析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碳纤维行业市场投资分析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碳纤维行业市场投资分析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碳纤维行业市场投资分析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碳纤维行业市场投资分析报告.docx

《碳纤维行业市场投资分析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碳纤维行业市场投资分析报告.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碳纤维行业市场投资分析报告.docx

碳纤维行业市场投资分析报告

 

2017年碳纤维行业市场投资分析报告

 

目录

第一节性能优异的“新材料之王”4

一、碳纤维简介4

二、碳纤维产品分类5

三、碳纤维用途6

第二节碳纤维相关产业解析8

一、碳纤维及复合材料的制备产业9

二、碳纤维设备的制造产业11

三、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应用产业12

第三节国内外碳纤维行业发展概述13

一、国外主要碳纤维生产企业13

二、国内碳纤维企业简述15

三、国内外碳纤维产业差距分析17

四、我国碳纤维产业面临的困境20

第四节国内碳纤维行业的发展趋势21

一、国内大部分生产企业需要被关停21

二、国内企业需要真正脚踏实地22

三、布局全产业链的相关企业会脱颖而出23

第五节企业分析23

一、碳纤维相关产业的投资机会23

二、企业分析25

 

图表目录

图表1:

碳纤维与常用材料的力学性能对比4

图表2:

碳纤维的发展与应用历程4

图表3:

碳纤维主要形式5

图表4:

按原材料对碳纤维分类6

图表5:

碳纤维应用领域6

图表6:

碳纤维用途7

图表7:

聚丙烯腈基碳纤维及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9

图表8:

沥青基碳纤维及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9

图表9:

碳纤维制备工艺分担成本10

图表10:

国外主要企业原丝工艺技术及性能参数对比10

图表11:

碳纤维生产流程图11

图表12:

宝马i3纯电动车12

图表13:

奥新新能源汽车13

图表14:

宝马车用碳纤维复合材料生产流程13

图表15:

国外碳纤维在各领域的应用比例14

图表16:

东丽公司部分碳纤维性能(按抗拉强度)14

图表17:

东丽公司部分碳纤维性能(按弹性模量)14

图表18:

国内碳纤维相关企业介绍15

图表19:

全球小丝束(≤24K)聚丙烯腈基碳纤维制造商的额定产能单位:

吨18

图表20:

全球大丝束(≥24K)聚丙烯腈基碳纤维制造商的额定产能单位:

吨18

图表21:

2015-2010年我国规划建设的聚丙烯腈基碳纤维项目22

图表22:

西安富瑞达科技的碳化炉设备24

图表23:

中航复合材料预浸料产品27

图表24:

恒神股份对复合材料的应用设计28

 

第一节性能优异的“新材料之王”

一、碳纤维简介

碳纤维(carbonfiber,简称CF)是一种高强度、高模量的高性能纤维材料,含碳量90%以上,碳以外的主要元素是氮。

市场销售的90%以上的碳纤维,是以聚丙烯腈(PAN)纤维为原料制成的聚丙烯腈基碳纤维。

除用作绝热保温材料外,碳纤维一般不单独使用,主要作为增强材料加入到树脂、陶瓷、金属、混凝土等材料中,作为复合材料使用,其中,又以碳纤维增强树脂基体复合材料为主。

图表1:

碳纤维与常用材料的力学性能对比

资料来源:

北京欧立信咨询中心整理

碳纤维被称为“新材料之王”,有非常优异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方面,兼具碳材料强抗拉力和纤维柔软可加工性两大特性。

化学性质方面,对一般的有机溶

剂、酸、碱都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不溶不胀、不会疲劳、不会生锈、热稳定性好。

图表2:

碳纤维的发展与应用历程

资料来源:

北京欧立信咨询中心整理

碳纤维的缺点是横向耐冲力较差、耐磨性一般、高温抗氧化性能较差,需要和其它材质配套使用,此外,高性能碳纤维在制备时需要消除各类缺陷的产生,技术难掌

握,制备成本高。

二、碳纤维产品分类

根据产品用途,碳纤维可分为宇航级和工业级,用于宇航级的为小丝束,用于工业级的为大丝束。

单丝数量24K为大小丝束的分界线。

宇航级碳纤维初期以1K、3K、6K为主,后来逐渐发展到12K、15K、18K、24K等;工业用的大丝束碳纤维有45K、48K、60K、64K、80K等。

按状态不同,碳纤维可分为长丝纤维、短纤、短切纤维、织布、预浸布和粉末等。

图表3:

碳纤维主要形式

资料来源:

TORAY官网,北京欧立信咨询中心整理

按弹性模量,碳纤维可分为:

标准模量(30~40MSI)、普通模量(40~46MSI)、高模量(46~64MSI)、超高模量(64~145MSI)。

按抗拉强度,碳纤维可分为T300(抗拉强度3.5Gpa)、T700(抗拉强度4.9Gpa)、

T800(抗拉强度5.5Gpa)、T1000(抗拉强度7.0Gpa)等。

按原料种类不同,碳纤维可分为聚丙烯腈基碳纤维、沥青基碳纤维、粘胶基碳纤维、酚醛基碳纤维、聚乙烯基碳纤维、人造丝基碳纤维、聚酰胺基碳纤维等,但可以

进行工业化生产的只有聚丙烯腈基碳纤维、沥青基碳纤维和粘胶基碳纤维。

沥青基碳

纤维的原料丰富,成本较低,在碳化阶段产率较高,但是沥青基碳纤维强度较低、产

品的一致性较差、稳定性不好,在国内还没能实现工业化生产;粘胶基碳纤维力学性能较高,但必须通过石墨化阶段的高温煅烧,而碳纤维的石墨化对设备和工艺技术的

要求都很高,导致制备成本较高,粘胶基碳纤维所占份额很少,但也是碳纤维产品中

重要的补充;聚丙烯腈基碳纤维生产工艺较为简单,产品综合性能最好,在全世界碳

纤维的生产中占到了90%以上的比例。

图表4:

按原材料对碳纤维分类

资料来源:

化工新材料-《我国碳纤维行业现状和发展趋势分析》,北京欧立信咨询中心整理

三、碳纤维用途

图表5:

碳纤维应用领域

资料来源:

TORAY官网,中复神鹰碳纤维官网,北京欧立信咨询中心整理

碳纤维作为高科技产品,可应用于航空航天(如飞机、导弹、火箭、卫星)等尖端领域,交通运输、能源、风电、土木建筑、机电、纺织等工业领域,以及体育休闲、医疗器械等民用领域。

图表6:

碳纤维用途

大类

小类

碳纤维的适用优势及应用情况

国防军工

航空航天飞机

碳纤维具有高强度高模量、耐烧蚀、耐磨损、轻量化等性能,适用于制造航空航天飞机的方向舵、升降舵、主翼、尾翼、辅翼等内装饰材料,也可用于制造刹车盘、发动机罩、防热材料、结构隐身材料、壳体结构材料、宇宙空间站等。

军用飞机

碳纤维复合材料可用于隐形军用飞机装备的研制;树脂基碳纤维复合材料可替代金属用于制造军用飞机。

导弹

用碳纤维复合材料替代部分金属材料制造导弹发动机和弹体,可减轻导弹的整体装备质量,可提高导弹的最大射程;碳纤维用于导弹火箭喷管等,可使弹内系统最高承受温度达5000℃以上。

工业

汽车

碳纤维在汽车板块的应用潜力最大。

在制造汽车的结构材料中,碳纤维复合材料最轻。

用碳纤维复合材料替代钢材,制造汽车压缩天然气瓶、底盘、保险杆等汽车零部件,可使汽车结构重量减少39%以上,节省燃油达8%;用碳纤维替代汽车的金属车身,减重可高达60%,节省燃油达30%。

欧洲所有F1赛车都大量使用碳纤维制造汽车结构件。

宝马i3将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应用于车身框架、车顶、发动机舱盖、底盘等,比传统电动车轻300kg左右。

民航客机

波音787等平均每架使用碳纤维复合材料约75吨,空客A380等平均每架使用碳纤维复合材料约30吨。

碳纤维占飞机构造重要的比例预计将达到40%以上。

船舶、钻井平台构件

碳纤维耐腐蚀性强、能够抵抗海水侵蚀,又能减轻船体结构重量,因此广泛应用于沿海钻井平台、海上油田勘探和开采器材、油气及LNG储罐、管道、桥梁建筑加固等。

风力发电

随着风电叶片的大型化,碳纤维替代传统的玻璃纤维成为主流。

在满足刚度和强度的条件下,碳纤维比玻璃纤维叶片轻30%以上,可以使风电叶片更薄更长,从而提高风能利用率和发电量。

在海上风电中,碳纤维更能发挥耐腐蚀、抗拉力强等优点。

土木工程

碳纤维可广泛应用于建筑物的结构补强、桥梁和桥墩的加固增强、高速公路路基的填充加固。

电子电器及仪器

碳纤维具有良好的屏蔽和减振性能,可应用于电视、收音机天线、光学仪器、摄像机、半导体零配件等领域。

机械

碳纤维具有优异耐候性、耐蚀性和导电性,可应用于纺织机械、空压机轴、密封填料和压力容器等。

运动休闲

文体器材

运动休闲领域,碳纤维主要应用于:

曲棍球棍、网球拍、高尔夫球棒、射箭用具、钓鱼竿、自行车等。

其中,曲棍球棍约占市场总量10%,网球拍约占15%、高尔夫球棒占43%以上。

碳纤维在自行车上的用量增长非常快。

医疗器材

医疗器材

碳纤维具有X射线通透性高、生物相容性强等优良性能,可广泛应用于X射线衍射仪的床板、假肢、人造关节、医疗器械等诸多领域。

资料来源:

《聚丙烯腈基碳纤维原丝聚合研究及产业化设计》,北京欧立信咨询中心整理

第二节碳纤维相关产业解析

与碳纤维相关的产业有:

碳纤维及复合材料的生产、碳纤维设备的制造、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应用。

一、碳纤维及复合材料的制备产业

碳纤维是非常高端的化工材料,生产流程长,对精度要求高,以聚丙烯基碳纤维为例,制备过程涉及约3,300多个控制点,800多个关键控制点,全过程分为聚合、纺丝、预氧化、碳化等环节(制备石墨纤维还需要再石墨化,其含碳量高于99%)。

图表7:

聚丙烯腈基碳纤维及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

资料来源:

北京欧立信咨询中心整理

图表8:

沥青基碳纤维及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

资料来源:

北京欧立信咨询中心整理

聚丙烯腈基碳纤维技术的核心是原丝的生产,原丝技术的关键在于丙烯腈的聚合

反应。

丙烯腈分子中含有氰基,没有侧链,使其在反应中牵伸取向困难,如果单独利用

聚丙烯腈原丝生产碳纤维,预氧化和碳化反应时间会延长,使反应成本升高,产品强

度也会下降。

所以在聚合反应中,会加入共聚单体,降低聚合反应的活化能,有利于

交联和环化反应的进行,改善碳纤维的均匀性和致密性,降低断丝的可能性,增强碳

纤维的强度。

另外,碳纤维原丝的喷丝工艺、溶剂及引发剂的选择和配比,都是影响

碳纤维原丝生产的重要因素。

采用高质量的原丝生产碳纤维,每千克碳纤维需要2.2千克原丝,若采用质量较差的原丝,需要2.5千克甚至更高。

在碳纤维生产过程中,喂入的丝带高速运行,且丝束数在1K以上,如果原丝质量差、性能差别大,会导致碳纤维生产过程中出现毛丝缠结甚至断丝,会大量损耗原材料,也使生产难以稳定。

所以提高碳纤维的性能、产量、稳定性,以及降低成本的关键在于原丝的好坏。

图表9:

碳纤维制备工艺分担成本

资料来源:

高科技纤维与应用-《碳纤维低成本制备技术》,北京欧立信咨询中心整理

图表10:

国外主要企业原丝工艺技术及性能参数对比

资料来源:

北京欧立信咨询中心整理

聚丙烯腈原丝预氧化的目的是使热塑性的聚丙烯腈的线型分子链转化为非塑性耐

热梯形结构,以在碳化高温下不熔不燃,保持纤维形态,热力学状态稳定。

预氧化的

工艺要求有:

(1)炉内的温度在玻璃化温度和裂解温度之间并可调节,有效恒温区长,

幅宽方向温度均匀;

(2)循环风是经除油除尘的洁净空气,线速度在60~300m/min之间且可调,方向与丝束平等或垂直;(3)有保温隔热措施、防火装置和环保装置。

碳纤维的石墨化是在惰性气体氩气或氮气的保护下于2,000~3,000℃在石墨管中

进行,石墨化过程中,碳纤维进一步脱除5%左右的非碳元素,碳原子进行类石墨结构

的排列,由二维乱层石墨结构向三维有序结构转变,晶体尺寸增大,取向度增加,从

而提高碳纤维的模量。

二、碳纤维设备的制造产业

碳纤维设备对碳纤维的生产至关重要,碳纤维生产过程中,主要用到的设备有:

纺丝设备、预氧化炉、碳化炉、石墨化炉和复合材料成型设备。

图表11:

碳纤维生产流程图

资料来源:

北京欧立信咨询中心整理

碳纤维纺丝设备与常规纤维纺丝设备类似,但复杂程度和技术要求更高。

其中关键的设备有碳纤纺丝机、蒸气牵伸机、水洗机等。

预氧化设备包括预氧化炉及前期驱动装置,预氧化炉是主要设备。

聚丙烯腈原丝

预氧化的工艺过程需要50~120分钟,所以预氧化炉的效率成为控制碳纤维生产周期的

主要因素。

预氧化炉从热风循环路线区分有侧吹式和顶吹式两种,国内预氧化炉大多

为美国Litzler公司的侧吹式预氧化炉。

预氧化炉从加热点与预氧化炉的相对位置的形式上区分有外热循环式和内热循环式两种,外热循环式较为先进,适用于千吨级预氧化装置,内热循环式由于受热风均匀性限制,一般应用于小型装置或实验线中。

为满足碳化工艺的要求,碳化炉可分为低温碳化炉和高温碳化炉,与之配套的有

非接触式迷宫密封装置、加热系统、废气排出和处理系统以及牵伸装置。

石墨化炉根据热工业源的不同可分为电阻炉、感应炉、太阳炉和等离子体装置,

工业上普遍采用的是高温管式石墨化电阻炉。

碳纤维复合材料生产中最主要的设备是热压罐,其它还有固化炉、复合材料数控

下料铣、激光铺层定位系统、自动铺带机、RTM成型设备、缝合设备以及无损检测设备等。

三、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应用产业

碳纤维复合材料主要应用在航空航天、工业领域和体育休闲领域。

在军工领域,碳纤维复合材料在小型商务飞机和直升飞机上的使用量占到了70%~80%,在军用飞机上占到了30%~45%,在大型客机上占到了35%~50%。

而汽车轻量化有望成为带动碳纤维产业快速发展的最大动力。

车体每减重30%,一次性充电行驶里程可增加33%,由于汽车所用燃料的60%消耗于汽车自重,汽车每减重10%,其油耗可减少8%~10%,排放可减少10%。

在满足安全前提下,碳纤维车身减少的车身重量是铝合金等材料的2~4倍。

用碳纤维复合材料结构取代目前的钢体车身,减重可高达60%,从而提高30%以上的燃油效率。

宝马目前已在i3和i8上大量采用碳纤维复合材料,新M3、M4等M产品也将大量使用碳纤维复合材料。

宝马i3纯电动汽车是全球首款车体主要由碳纤维复合材料制成的量产汽车,宝马i3的整备质量为1,195kg,比传统电动车减轻了250-350kg,同时保证了最高级别的碰撞安全保护。

2015年1月20日,奥新新能源生产的国内首辆碳纤维车身的新能源汽车成功下线,整备质量为800kg。

不过由于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制备成本较高,目前还只能较多的应用在高档汽车中,在普通汽车中较难大量应用。

图表12:

宝马i3纯电动车

资料来源:

北京欧立信咨询中心整理

图表13:

奥新新能源汽车

资料来源:

北京欧立信咨询中心整理

图表14:

宝马车用碳纤维复合材料生产流程

资料来源:

北京欧立信咨询中心整理

第三节国内外碳纤维行业发展概述

一、国外主要碳纤维生产企业

全球前三的小丝束碳纤维生产企业都来自日本,分别为日本东丽、日本东邦和日

本三菱;全球前三的大丝束碳纤维生产企业分别为美国Zoltek(已被日本东丽收购)、

德国SGL和日本东邦。

日本东丽在2013年收购了Zoltek,所以成立于1926年的日本东丽目前为全球最大的小丝束碳纤维生产企业和最大的大丝束碳纤维生产企业,波音对日本东丽有长期且巨量的碳纤维订单需求,日本东丽在全球所有碳纤维企业中盈利最强。

与我国60%左右的碳纤维应用于体育休闲领域不同,国外碳纤维主要应用于工业领域和航空航天。

图表15:

国外碳纤维在各领域的应用比例

资料来源:

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北京欧立信咨询中心整理

图表16:

东丽公司部分碳纤维性能(按抗拉强度)

资料来源:

高科技纤维与应用-《聚丙烯腈碳纤维的产业化及装置》,北京欧立信咨询中心整理

图表17:

东丽公司部分碳纤维性能(按弹性模量)

资料来源:

化工新材料-《我国碳纤维行业现状和发展趋势分析》,,北京欧立信咨询中心整理

二、国内碳纤维企业简述

我国20世纪60年代末就开始研究碳纤维,经过多年努力,实现了T300级别碳纤维的工业化生产,少部分企业能进行T700级别碳纤维的工业化生产,T800级别碳纤维能进行小规模生产,但T700、T800级别碳纤维的稳定性还需大幅提升。

我国目前碳纤维的生产企业有30多家(不包括台湾),主要分布在江苏、山东、辽宁和吉林等地。

其中,具有千吨级规模的有四家:

中复神鹰、恒神股份、威海拓展和兰州蓝星。

图表18:

国内碳纤维相关企业介绍

领域

企业名称

碳纤维相关业务开展情况

碳纤维生产

康得新

2013年在廊坊投资55亿,兴建年产5,100吨碳纤维产能,2014年开建1,700吨一期,同时康得新与慕尼黑工大合作建立欧洲复合材料研发中心、在德国与雷丁汽车有限公司成立康得新-雷丁汽车设计中心,形成轻量化设计、碳纤维材料、碳纤维复合材料技术、碳纤维复合材料汽车部件的完整工业生态链。

与北汽合作成立汽车公司,合作建设智能化碳纤维复合材料生产基地。

方大炭素

子公司吉林方大江城碳纤维有限公司碳纤维年产能500吨。

方大炭素目前在建的碳纤维工程项目有:

3,100吨碳纤维项目、碳纤维LED背板及支架系列产品技术转化生产、1,000吨碳纤维复合材料制品建设项目。

南通科技

2015年12月2日,公司公告中航复材、优材百慕、优材京航已完成资产注入。

中航复材拥有先进复合材料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和结构性碳纤维国家工程实验室,在高性能树脂及预浸料技术、高性能复合材料新型结构、树脂基复合材料制造技术、金属基及陶瓷基(含C/C)复合材料成型技术、材料表征与测试技术、先进无损检测技术等方面均处于领先地位。

和邦生物

2014年11月公司公告与德国某工程公司签订合同,在中国境内投资建设一座工业级碳纤维生产装置,生产规模为1,500吨/年。

德国工程公司负责为公司就该碳纤维工程提供用于航空、国防、汽车、民用的T800级别碳纤维项目的交钥匙工程,包括:

PAN聚合装置、前驱体生产装置、碳纤维生产装置以及一揽子技术服务。

申达股份

2015年10月27日,通过拟投资5.4亿建设碳纤维及其预浸料项目,建设期18个月。

金发科技

拥有200吨T300级别碳纤维产能和1万吨碳纤维复合材料产能,产品主要用作汽车改性塑料的增强材料。

恒神股份

截至2016年1月,新三板唯一主营碳纤维的企业,目前市值100亿左右。

拥有7,500吨原丝年产能和4,500吨碳纤维产能。

吉林碳谷

即将登陆新三板的主营碳纤维原丝的企业,拥有5,000吨原丝年产能,采用的连续聚合稳定运行技术在国内属于首创,不同于日本东丽和国内大部分碳纤维企业采用二甲基亚砜(DMSO)为溶剂生产碳纤维原丝,吉林碳谷采用的是二甲基乙酰胺(DMAC),同时,吉林碳谷还是国内首家采用三元水相悬浮聚合两步法生产碳纤维聚合物的企业。

中复神鹰碳纤维有限责任公司

国内最大的碳纤维生产和销售企业,具有12,000吨原丝产能和5,000吨碳纤维产能,生产型号为ST450A(丝束6K)的碳纤维,强度4.5-5.5GPa、模量220-240GPa,规格与日本东丽T700级别的碳纤维相当。

兰州蓝星纤维有限公司

兰州蓝星纤维有限公司为中国化工集团下属企业,成立于2008年,碳纤维年产能3,100吨,原丝技术来源于2007年中国蓝星(集团)总公司全资收购的英国老牌碳纤维生产企业。

威海拓展纤维有限公司

具有5,500吨原丝年产能和2,600吨碳纤维年产能。

拥有碳纤维制备及工程化国家工程实验室,生产的型号为QZ5526(丝束6K、12K)的碳纤维,强度5.5GPa、模量300GPa,规格与日本东丽T800级别的碳纤维相当;生产的型号为GM3040(丝束3K、6K、12K)的碳纤维,强度3.2GPa、模量400GPa,规格略高于日本东丽M40级别的碳纤维。

中简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具有200吨原丝年产能和100吨碳纤维年产能,研发出了T700级别的碳纤维,并在民用产品上得到了广泛应用。

江苏航科复合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具有100吨原丝年产能和25吨碳纤维年产能,碳纤维规格为T800,是国内首条十吨级的T800级别碳纤维生产线。

河南永煤碳纤维有限公司

由河南煤业化工集团与中科院山西煤化所合作建设,拥有500吨/年T300碳纤维产能和100吨/年T700碳纤维产能。

其他主要碳纤维生产企业

中石油吉林石化碳纤维厂拥有226吨原丝年产能和115吨碳纤维年产能;

吉林市神舟碳纤维有限责任公司拥有50吨碳纤维年产能;

吉林市吉研高科技纤维有限责任公司拥有175吨碳纤维年产能。

碳纤维生产设备提供

精功科技

公司为碳纤维生产线的研制企业。

2015年年底,以T800规格为标准制造的生产线将完成,设计年产能1,500吨左右,实际产能1,000吨左右。

该条生产线为公司与德国、意大利技术团队合作建设。

第一条碳纤维生产线将销售给精功集团生产碳纤维的子公司浙江精业新兴材料有限公司,单台碳纤维生产线可以带来净利润5,000万元。

楚江新材

公司收购了湖南顶立科技有限公司,顶立科技能够提供的设备有:

碳纤维复合材料大型智能化热工装备、碳纤维高温碳化生产线成套设备、碳纤维高温石墨化炉、碳材料生产线、石墨纤维生产线、化学气相沉积炉等。

海源机械

公司国内唯一一家具备大规模生产碳纤维复合材料成套装备基础的企业,公司已掌握碳纤维车身件快速成型工艺及装备的核心技术,有望成为全球第二家推出长纤维增强热塑型复合材料模压生产线供应商。

2015年4月23日,公司发布公告非公开发行股票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60,360万元,拟用于以下项目:

(1)新能源汽车碳纤维车身部件生产工艺技术及生产线装备的研发及产业化项目;

(2)新能源汽车碳纤维车身部件生产示范项目。

2015年12月31日,公司公告该项定增获得了中国证监会的核准。

碳纤维复合材

料应用

博云新材

公司开展了国产碳纤维增强、低成本、高性能碳/碳复合材料产业化的项目。

公司与

霍尼韦尔合作成立的霍尼韦尔博云航空系统(湖南)有限公司(公司持股49%)是C919大飞机机轮和刹车系统(含刹车副)的独家供应商。

宁波华翔

应用碳纤维复合材料制备汽车表面饰品以实现汽车轻量化,碳纤维零件样品已研发成功并有望实现批量生产。

资料来源:

北京欧立信咨询中心整理

三、国内外碳纤维产业差距分析

1.碳纤维企业产能分析

国外碳纤维企业产量很大。

日本东丽碳纤维产量近一年多来不断放大,2015年产量达到了47,000吨左右,2015年,日本东邦、日本三菱和德国西格里碳纤维产量在10,000~15,000吨左右,美国赫氏的碳纤维产量也将近10,000吨。

而国内碳纤维企业大多数产量仅为几十吨或几百吨。

碳纤维企业产能越大,越有利于生产和企业综合成本的降低。

图表19:

全球小丝束(≤24K)聚丙烯腈基碳纤维制造商的额定产能单位:

资料来源:

科技与管理-《全球碳纤维产业的SCP分析》,北京欧立信咨询中心整理

图表20:

全球大丝束(≥24K)聚丙烯腈基碳纤维制造商的额定产能单位:

资料来源:

科技与管理-《全球碳纤维产业的SCP分析》,北京欧立信咨询中心整理

2.单线产能分析

国外碳纤维企业单线产能大,T300级别的碳纤维产能一般达到2,000吨以上,生产线的工位多,生产速度快,干喷湿纺速度的可达400米/分钟,碳化速度可达15米/分钟。

而国内碳纤维企业单线产能低、工位少,生产速度慢,碳化速度仅为4-6米/分钟。

单线产能大有利于产品质量的稳定和装备的先进性。

3.产品质量分析

国外碳纤维企业产品的质量稳定,国内碳纤维企业产品的质量稳定性不够,品质

与国外还有很大的差距。

国内外碳纤维产品质量差距大的主要原因有:

国内碳纤维产业化工艺还不够成熟,各工艺数据的逻辑关系以及与设备的匹配还没有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