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之韵解说词.docx
《唐之韵解说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唐之韵解说词.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唐之韵解说词
唐之韵解说词
唐之韵解说词
(一)
从九世纪二十年代末到十世纪初唐朝灭亡这八十年,文学史上称为晚唐时期。
这时,宦官的势力越来越大,把持朝政;官僚的党争也愈演愈烈,【誓不两立;】而藩镇对抗则逐渐向军阀割据过渡,终于把唐王朝灭了。
晚唐诗最为突出的特点,是诗人心中都好像压着一道王朝末世的阴影,往往流露出莫名其妙的感伤情绪。
杜牧的“烟笼寒水月笼纱[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泊秦淮》),李商隐的“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乐游苑》),虽然这时离唐王朝灭亡还有半个世纪,但都有一种大厦将倾,狂澜已倒的惊惶。
这种情绪越往后就越浓。
杜牧的祖父杜佑曾经当过宰相,又是著名的历史学家。
所著《通典》是我国第一部记述典章制度的通史,有非常高的学术价值。
这种家庭环境,使杜牧不容选择地要把自己放在高起点上来安排人生道路。
他注意“治乱兴亡之迹,财赋兵甲之事,地形之险意[易]远近,古人之长短得失”(《上李中丞书》),这显然是把自己当出将入相的政治家来要求。
他写过政治军事论文,还注释过《孙子兵法》,很以这方面的才能自负。
像他的《赤壁》,就以军事家的眼光来看待这次战争。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字面的意思是说,六百多年后的诗人还在赤壁找到没有锈蚀尽的断戟,可见赤壁之战的激烈。
当年周瑜若不是东南风帮忙,用火攻侥幸击败曹操,恐怕东吴的两个美女大乔和小乔,也会被曹操捉到铜雀台去。
显然,在杜牧看来,战争的胜败决不像历史记载的那样带有必然性。
也可以推想到,这里面有他自负的傲气;【要是有我精通兵法的杜牧在,我就能从容不迫的击败曹操,用不着靠东南风帮忙来侥幸取胜了。
】在《题乌江亭》这首诗中,他也以军事家高瞻远瞩的目光来看待项羽的垓下之败。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垓下决战全军覆没后,自杀是项羽唯一的选择。
这一点杜牧不可能不明白。
他之所以出语惊人,认为项羽应当“包羞忍耻”,“卷土重来”,并不是肯定项羽有这种能力,只不过从军事家的角度来看,认为胜败乃兵家常事,不能打个败仗就彻底认输罢了(安徽和县霸王祠)。
这里是安徽贵池杏花村。
贵池为唐代池州州治所在地。
杜牧为池州刺史时,曾写下这首诗: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
这首诗一般,妙就妙在有人改写成一个独幕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这是时间和布景。
人物则有“路上行人”和“牧童”两个。
路上行人“欲断魂”地说: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着回答说:
“杏花村”。
有时间,有布景,有人物,有对话,可以说是一个完完整整的一个剧本。
【可以肯定,这是世界上最短的一个独幕剧。
】
杜牧自视甚高,极想有一番作为。
可是他并没有脱颖而出的能耐,时代也并不特别照顾他,给他一试身手的机会。
加之他秉性刚直,又爱发议论,因而,二十六岁成进士后,有十几年时间一直在节度使手下当幕僚。
他本来就是个风流才子,既感到郁郁不得志,于是就放浪形骸之外,干脆留连于歌楼酒馆之间,寄情酒色,留下了好些风流故事。
“落魄江南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留的[赢得]青楼薄幸名!
”(《遣怀》)这是一首传诵很广的诗,抒发的就是他这种心情。
诗中也流露出悔恨,说明他并不想过这种生活。
杜牧最擅长七言绝句。
他的绝句不仅在晚唐,就在整个唐代,也是当之无愧的一大家。
这种成就,自然得力于他的学识和素养。
诗人是生活的导游,应当指给人看一些就在眼前而常人却又不容易发现的美景和险境。
杜牧自负有出将入相的才能,还朝这方面做过努力,这就使他进行创作构思时,能视点高,视野大,从而使它[他]的绝句境界特别宽广,并寓有深沉的历史感。
像这首《江南春绝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这首诗用鸟瞰取景的手法,把千里江南莺啼燕语、绿嫩红肥的明丽春光铺展在读者的眼前,使读者的心胸也似乎扩展到能容纳千里的幅度。
后两句借南朝迷恋佛教,大建佛寺,导致国力贫弱而终于沦亡的教训,来提醒晚唐统治者不可再蹈覆辙。
诗人从眼前的实景切入,但到第三四句却一笔荡开,由实景进入虚景。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既是眼前实景,又是想象中的虚境,亦实亦虚,似真似幻,使诗的意境一下就扩展开来了。
在《泊秦淮》这首诗中,杜牧更是以政治家的深沉表达了对时事的忧虑。
烟笼寒水月笼纱[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第一句写暮烟凉月笼罩着寒水荒沙,一片凄凉。
第二句的视点变化,由远景切换为近景,镜头对准淮河边一家酒店。
后两句画面再次切换,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个正在唱《玉树后庭花》的歌女,由此引发出诗人对“商女不知亡国恨”的深沉感慨。
《玉树后庭花》是陈朝灭亡前夕陈后主制作的歌曲,被后世称为亡国之音。
那个歌女唱的也许真是《玉树后庭花》,也许只是一般的流行歌曲。
但由于诗人心中有一幅陈后主荒淫亡国的图像,而且蜻蜓点水一样老在现实生活中寻找叠合点。
此情与歌女唱歌的此景一碰,立即爆发出灵感的火花,诗人眼前就展现出一个新天地。
他表面上是指责卖唱的歌女不顾国势的日益危机,还在唱这种靡靡之音,实际上是指责晚唐士大夫毫无心肝,在国家风雨飘摇的时刻,还这么醉生梦死地享乐。
他的咏史诗也非常出色,像著名的《过华清宫》第一首: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杨贵妃爱吃荔枝,唐玄宗就用马队由四川驮运到长安来给她吃。
诗人尖锐地讽刺了唐玄宗这种荒唐行为。
骊山上的华清宫,在安史之乱中被严重毁坏。
如今,远望华清宫又那么金碧辉煌,有如一堆锦绣。
第三四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诗人又采用运实入虚的手法,由眼前实景跃进历史记载中的虚景。
华清宫又修建好了,用马队到四川去驮荔枝的荒唐事是不是也会重演呢?
诗人提醒最高统治者,要记住安史之乱的历史教训,再不能像唐玄宗那样为所欲为。
这种深沉的感慨,大大提高了他诗歌的品位。
由于胸襟开阔,杜牧写的山水风景诗,也显得特别高朗爽健。
【像至今还经常有书法家用来写条幅的《山行》:
】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按国人传统的审美心理,赏秋就一定要带出几分悲秋的情绪来。
这首诗写秋景却一点不衰飒,还这么神气高扬,这是很少见的。
“霜叶红于二月花”,这个饱含哲理的诗句,尤其受人赏爱。
杜牧的好朋友许浑,也应当顺便提一笔。
他的“山雨欲来风满楼”这句诗,大概是无人不知的。
遇到有迹象表明重大事变即将发生时我们说上一句“山雨欲来风满楼”,就足以说明一切了。
包含这句诗的这首七律就不说了,还是来看看他的《塞下曲》吧:
夜战桑干北,秦兵半不归。
朝来有乡信,犹自寄寒衣。
这样切入诗题来凸现战争的残酷,角度选得非常别致,读了叫人触目惊心。
由此我们自然回想到意境相同的另一首诗,这就是唐末诗人陈陶的《陇西行》: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这首诗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度。
许浑虽然也在控诉,但感情比较内敛,这首诗的控诉却饱含血泪,直到今天,读起来还使人伤心惨目,潸然泪下。
唐之韵解说词
(二)
山水田园诗人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因此也称王孟诗派。
这些诗人用开阔的胸怀,深细敏感的审美嗅觉,来描绘山水风景的优美壮丽,歌咏田园生活的闲适静谧,从一个侧面折射出盛唐时期社会的安定,农民的安居乐业和时代精神的开朗乐观。
以前对山水诗评价过低,认为是远离时代的。
其实不然“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也是山水诗,只因为是在乱世,诗人才那么心情沉重。
那么,在太平时期,王维歌咏“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不也正符合时代的要求么!
最杰出的山水田园诗人是王维。
据记载,王维九岁就能写诗。
像那首脍炙人口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就是王维十七岁时写的: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精通音乐,擅长草书和隶书,绘画的成就尤其突出,以致宋代大诗人苏轼称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他的诗歌创作,就是以这种全面的艺术修养为基础的。
三十七岁时,王维曾出使凉州——今天甘肃中部,途中做了一首《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堠骑,都护在燕然。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当时就有人谱曲,称为《阳关三叠》,成为流传广远的送别歌词,用最普通的词组成最普通的句子,一看就懂。
但是情意又那么深长,音调又那么响亮,使人感到正是自己要说的话,只是没有说出来罢了。
开元末年,也就是公元八世纪四十年代初,口蜜腹剑的奸臣李林甫开始得势,把兢兢业业治理国家的著名宰相张九龄挤出朝廷,这意味着政治局势即将发生重大的变化。
王维为了逃避可能会有的意外,就开始过一种半隐半仕的生活。
这是政治局势变化对他的影响。
其实,王维在封闭状态的生活中越陷越深,更主要的还是他自己立身处世的原则造成的。
他母亲长期奉佛,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其实,王维在封闭状态的生活中越陷越深,更主要的还是他自己立身处世的原则造成的。
他母亲长期奉佛,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他来说自然是不可抗拒的。
中年丧妻以后,他就没有再娶,一直过着长斋奉佛的独身生活。
这时正是后来对祖国诗歌有深刻影响的禅宗蓬勃发展的时期,他对禅宗的哲理兴趣越来越大。
他的诗歌风格也发生了变化,早年那种意气风发的诗不见了,代之而起的,是融合画意、诗情和禅理的山水诗。
()这种小诗像一幅画,诗情清淡,却又蕴涵着不易把捉的禅理。
他这类诗成就极高,可以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中年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邻叟,谈笑无还期。
抒情主人公完全跳出了名缰利锁的磁场,内心有一种以安全感为地基的从容不迫,从而能进入一种绝对自由的精神境界,用不带任何功利的审美目光,自得其乐地去发现及其平凡,有时旁人发现不了的自然美。
孟浩然和王维是好朋友,在赠王维的诗《留别王维》中说: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
知音世所稀”。
可见他是把王维当知音的。
孟浩然的生平事迹非常简单:
四十岁以前一直住在襄阳,四十岁时到长安考过一次进士,然而却没有考上,从此也就不得不断了做官的念头了,江浙一代游历了几年之后,最终死在襄阳。
盛唐的大诗人,没有谁一生像他那么平淡的。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去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这首诗是赠憎张九龄的。
八世纪三十年代末,张九龄从宰相的官位上被贬到荆州。
由于欣赏孟浩然的诗,就把他请到荆州,并给他小官做。
还从来没做过官的孟浩然非常高兴,写下了这首境界雄阔的诗。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写洞庭湖的云雾迷朦,波涛浩渺,写得气势磅礴,充分展示了盛唐气象。
孟浩然所以要把洞庭湖写的这么浩浩荡荡,无边无际,是因为他要用湖来象征人间吧。
在人世间他无依无靠,没有得力的人物来提拔他,就如同“欲济无舟楫”――想过洞庭却找不到船一样。
现在当过宰相的张九龄来了,给他官做,终于使他有了施展抱负的机会。
他“坐观垂钓者”,也想到湖边来钓上一条大鱼,也就是想趁此机会来干一番事业。
只是很可惜,一生只活了五十二岁的孟浩然,这时已经是四十八岁了。
从初唐到盛唐,孟浩然是第一个大力写山水诗的诗人。
他的山水诗,不因情造景,既有了某种情然后再找出某种相应的景作衬托,也不光是借景抒情,即由于某种景而生发出某种情来。
他在山水诗中,情和景是水乳交融中写出来的。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
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既是写景,又是抒情,或者说,这是营造出来的一种化境,根本无法说清究竟是写景还是抒情。
在此之前,山水诗达到这种情景交融的境界的,不能说没有。
但只有到孟浩然,才懂得有意识地去营造这样的境界,提高山水诗的表现能力。
再以他另一首表现田园生活的名诗为例: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扬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过故人庄》)
孟浩然所做的诗中传诵最广的是《春晓》这首诗,乍看只不过是叹息春天的花朵容易凋谢,有一片淡淡的惜春之情。
但细一想,不是不可以说,这是暗示在社会的风雨声中,青春容易消逝吗?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
一想起这首诗,人们总是能想起许多失落的惆怅,其实诗的意蕴远不止这些。
唐之韵解说词(三)
四川江油县青莲乡,虽然只是个小地方,但却是一代大诗人李白的故里。
一代诗仙就从这里起步,以隐隐雷声的脚步闯进诗坛,在中国诗歌史上留下了一座永远闪耀着宝石红光的诗碑,留下了一个永不褪色的名字。
李白,字太白,自号青莲居士。
据记载,他出生在唐朝安西都护府的碎叶城,在今天吉尔吉斯坦北部,大约五岁时才迁到这里。
他父亲叫李客。
“客”可能是对外地人的称呼,表明他们不是当地人。
据李白自己说,年轻时漫游扬州一带,不到一年就”散金三十余万“(《〈上安州裴长史书〉》)。
后人据此推断,他父亲应当是个腰缠万贯的大商人。
李白生在哪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从开始懂事的时候起就呼吸着这青山绿水的芬芳。
他的诗“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种清新自然,不事雕琢的美,应当说就是这蜀江的水碧山青的自然风光熏陶出来的。
他“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
六甲泛指道教典籍,百家则泛指各家各派的学说。
四川一直是道教最活跃的地方,李白对道教熟悉是很自然的。
再者,道教尊庄子为真人,而庄子最超绝的地方,就是站在九天绝顶来看人间,用超然物外的态度来对待生活中的一切欢哀苦乐。
李白所以有那种天上地下独往独来的气概,固然是由于他站在盛唐这座历史的高峰上,有条件看得远,但也由于庄子的哲学思想给了他冲开一切传统束缚的胆识,使他敢于昂头去观照宇宙,把视野扩张到最大限度。
此外,李白还“十五观奇书“,”十五好剑术“,:
十五游神仙”。
从这些诗句就可以看出来,他虽然也熟悉儒家典籍,但向往的却是“其翼若垂天之云”的大鹏,而根本不屑于做儒家的信徒。
二十四岁时,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行”。
开始了他向诗坛的进军。
他是云,必须飞到天顶去探测天空的浩渺;他是水;必须奔向大海的去扬起海上狂涛。
他“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几乎游遍了黄河中下游和整个长江流域的各个地区。
在当时,且不说旅游主要靠步行,就是骑马,乘船,坐牛车,要走遍这么广大的地域,至少在精神上,他每时每刻都在奔波。
李白不仅到过许多地方,见多识广,而且人生经历也充满了传奇色彩。
他曾当过隐士,在山林里与朋友酣饮纵酒,养了无数的驯鸟。
他曾当过道士,一门心思采药炼丹,求仙学道,以为真的能够白日飞升,他精于骑术,擅长射箭,击剑,以游侠自命,身上老是带着一把短剑。
他曾经受到朝廷的征聘,有过皇帝召见,亲自下车迎接的殊荣,有一个普通百姓一跃成为翰林学士,在安史之乱中他曾投笔从戎,以东晋著名的宰相谢安自命,想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也因此而意想不到地卷入政治斗争,被关进监狱,成了囚犯,被判处永远流放夜郎,遇赦免后,年纪已六十他还赶到今天的南京,准备去参加平定安史之乱的军队,总之,他一生的经历大起大落,充满了荣光和艰险。
他打过交道的人,上自唐玄宗,杨贵妃,朝廷各级官员,下至监狱里的牢头,和尚,道士和最底层的农夫农妇。
他熟悉各个阶层,各个身份和各种职业的人,把这五光十色的生活都收录在他的诗里。
他能写高适,岑参那种大气磅礴的边塞诗。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应未闲。
(《关山月》)。
王维的诗境界幽静,但又充满了生机。
这种诗李白也有。
对酒不觉暝,落花盈我衣。
醉起步溪月,鸟还人亦稀(《自遣》)
王维诗中有一种禅悦的境界,这是李白诗中所没有的,但李白这首诗另有一种沉着潇洒。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
这大概是汉语诗中流传最广的一首。
游子思乡,是小农社会永远写不够的题材。
这首诗把“床前”,“明月光”“地上霜”,这三个意象组合在一起。
说”疑是地上霜”就说明抒情主人公已经意识到这不是霜,知道不是霜偏生又这么联想,正好透露出他心里有一层霜,有一股思乡的冷气,国人心里都郁结着这样一股思乡的冷气。
所以离开家一看见月亮就会想起这首诗来。
孟浩然的诗将田园生活写的那么有滋有味。
李白也有一首田园诗,但意趣大不相同。
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
田家秋作苦。
邻女夜舂寒。
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
令人惭漂母。
三谢不能餐。
(《宿五松山下荀云媪家》)这个大喊“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诗人,并没有摆出一幅悲天悯人的架势去同情农民,只是作为一个极普通的旅游者,端起老妇人那碗菰米饭,眼里噙着泪水,想吃却又吃不下去。
有几个诗人能具有这样震撼人心的人格魅力。
至于他的《将进酒》等等许多独绝古今的诗篇。
别的诗人不要说没写过,首先在思想境界上就达不到那样的高度。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
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刀,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洒,与尔同销万古愁。
宋代著名诗歌评论家严羽,就别人写诗是用笔一句一句写下来,李白则只要把心里那股气一张口喷出来就行了,这个比喻真是恰到好处。
诗人站在黄河边上看着“黄河之水天上来”,忽然心情一激动,想到这黄河之水就像人类的生命系列,一代一代一去不复返,但依旧滔滔滚滚而来。
然而,人生又是如此短暂,明镜中的头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一转眼就是一次生老病死的轮回!
面对这无限与有限的矛盾,人活着为什么不尽情享受生活!
“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诗人对自己生命价值的实现,是如此自信。
正由于这首诗强烈地呼唤真实的人生,才使多少被强行压缩的灵魂都到诗里来享受那足以舒筋活血的通畅。
李白的诗名越来越大,不但惊动诗坛,而且惊动了许多达官贵人,最后甚至惊动了对艺术有深厚造诣的唐玄宗。
于是天宝元年,李白四十二岁时,唐玄宗听从亲信的荐引,下诏征聘他到长安,给予隆重的礼遇。
等待的机会终于来了,自以为是超一流的政治家而其实根本不懂政治的诗人,栩栩然得意,高唱着“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南陵别儿童入京》)他一厢情愿地以为,这回真的能大展鸿图了,唐玄宗这位明君,就要把他召到身边,请教他该如何治理天下,如何使天下太平。
然而他错了,他是完全生活在梦想中的诗人,梦一旦醒来,留下的就只有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