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语文作文素材第二集.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178535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50.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语文作文素材第二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届高考语文作文素材第二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届高考语文作文素材第二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届高考语文作文素材第二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届高考语文作文素材第二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语文作文素材第二集.docx

《届高考语文作文素材第二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语文作文素材第二集.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考语文作文素材第二集.docx

届高考语文作文素材第二集

2018届高考语文作文素材第二集

用平视让魏祥母子抬头

魏祥是甘肃定西一位需要帮助的残疾考生,生活不能自理,行动要靠轮椅,他能给别人什么?

魏祥的母亲,照顾好魏祥已属不易,魏祥的治疗费用更是她不堪的经济负担,她能给人什么?

用经济学眼光看,母子俩是社会资源的消耗者;至少目前,他们几乎不具备社会资源的生产能力。

昨天,清华大学甘肃招生组告诉媒体,魏祥高考成绩符合清华大学贫困地区专项计划录取分数要求,“属于正常录取范畴,不存在照顾问题。

”他梦圆清华大学已指日可待。

如果魏祥知道自己被怀疑在录取时受到“照顾”,会很难受。

人都是有自尊心的。

魏祥的高考成绩,不但不需要照顾录取,还比较突出。

清华招生老师介绍,魏祥成绩高于甘肃省一本线188分,位列甘肃省理科考生第83名。

魏祥被清华录取,符合相关规定,符合“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魏祥完全可以抬头挺胸进清华。

但是,魏祥的录取被怀疑是“照顾”,这种心理也属正常,可以理解,这是世人对残疾人群体的刻板印象在起作用。

这个刻板印象就是:

残疾人是社会资源的消耗者而不是生产者,他们不可能为社会作贡献。

但是,魏祥致信清华大学希望能携母上学一事经媒体报道后,母子俩的坚强、刚毅感动了人们。

身体严重残疾,幼年失怙,经济拮据;求学过程中还要四处求医——不是谁都能经受住这样的困难还追求梦想的!

昨天有报道说,一位去了魏家的拍客对媒体称,现在,魏祥和母亲特别怕麻烦到别人。

其实,这种“特别怕麻烦到别人”的心情,在魏祥给清华大学的信里就已经有所流露。

“我恳切希望贵校在接纳我的同时,能够给我母子俩帮助解决一间陋宿,仅供我娘儿俩济身而已,学生我将万分万分感谢!

”——“陋宿”、“仅供……”、“万分万分”,这样的措辞,充分表达了魏祥在发出求助信息时的心理状态:

只要求最低水平的帮助,解决他自己无力解决最基本的困难,除此之外,他不要求什么。

与此相一致的是,魏祥婉拒了网友的帮助,表示学费他自己会解决的。

生存如此艰难,接受他人自愿、主动的资助,谁都不会多说什么的,但是魏祥为什么只要求解决母子的住宿,没有其他要求?

答案很简单:

自尊与善良。

以往我们不时会到一些慈善纠纷,一些人并不珍惜他人的帮助,甚至把一场慈善活动当做敛财的机会。

我们更加司空见惯的是,一些人,他们是社会的强者,有权有钱有地位,但是,他们能力越强,越是贪得无厌,掠夺、破坏、伤害社会。

相形之下,魏祥母子实在令人敬佩。

魏祥的同学也说,在班级里,大家会帮助魏祥,但魏祥也帮助同学。

在通常的观念中,他们是弱者,但往往就是这样的普通人,在践行、守护着善良、自尊等人类最基本也最珍贵的品质。

是否“照顾”疑问澄清了,但提出了一个问题,社会应该如何对待魏祥这样的残疾人,如何理解他们的内心,在给予必需、必要的关心与帮助的同时,如何不增加他们的心理负担。

随着魏祥的入学困难解决,希望魏祥不再是新闻热点,如果不是魏祥有特别的困难,希望不要再将他置于公众的视野中心,让他安安静静地学习、治疗,完成学业。

徐玉玉案换来的司法进步令人唏嘘

又到一年高考录取季。

去年高考录取季发生的徐玉玉案,在经历近一年的等待后,从今天起由山东省临沂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陈文辉等七名电信诈骗犯罪嫌疑人到庭受审。

徐玉玉的父亲昨天对媒体说:

相信法院会做出公正审判,还我女儿一个公道。

去年高考录取季,山东临沂考生徐玉玉以568分的高考成绩,被南京邮电大学录取。

徐玉玉出生寒门,父母以农为业,女儿的争气让这个家庭憧憬着未来的希望。

未曾想,徐家的未来在当年8月19日戛然而止。

当天,丧尽天良的陈光辉等犯罪嫌疑人,冒充国家机关公职人员,以帮助申办2000元助学金为名,从徐玉玉处诈骗9900元学费。

这笔被骗学费是徐玉玉父母的血汗钱,徐父踩着三轮载着女儿前去报警。

回来的路上,深感愧对父母的徐玉玉不幸“歪倒在了车厢中再也没有醒来”。

一个好学上进的花季少女就这样冤死在电信诈骗中,一个本来已经看到希望的庄户人家从此破碎不堪。

徐玉玉的冤死被媒体揭露后,立即引发全国群情激愤,山东有关部门遂作出反应,侦破工作最终由公安部直接挂牌督办。

到此,经多地公安部门联手侦办,陈文辉等七名犯罪嫌疑人才被陆续抓捕到案。

从陈文辉等去年9月30逮捕,到昨天首次开庭审理七名犯罪嫌疑人,对徐玉玉父母和全社会,这样的等待无疑是漫长的。

然而,既然此案因“影响极坏”而通了“天”,从侦查到公诉,过程中间的怠慢因素应该可以排除。

相反,此案的漫长等待期,恰恰说明电信诈骗案件取证过程尤其是犯罪证据之固定,比传统诈骗案更为困难和复杂。

去年高考录取季,徐玉玉案并非孤案,但数徐玉玉案造成的社会公愤最为重大。

然而,按现有《刑法》,要对徐案的犯罪嫌疑人施行严厉打击,司法机关却面临无从回避之尴尬。

直白点讲,打击电信诈骗的《刑法》第266条太粗糙、太软弱,而对电信诈骗引发被诈骗人意外死亡,更难用《刑法》第266条进行“对号入座”。

电信诈骗愈演愈烈,广大民众防不胜防,社会危害成几何级数般放大,成因固然十分复杂。

但从法制建设角度讲,整个司法对电信诈骗等新型诈骗犯罪反应迟钝有直接关系。

从法治建设角度讲,则与行政执法机构和行业主管机构各自为政的行政欠作为甚至不作为难脱干系。

而后者欠作为与不作为,又致使司法对电信犯罪的反应更加迟钝。

电信诈骗犯罪开始作孽并非一年两年,之所以越来越猖狂无忌,与法制与法治在此领域一度进入“逆螺旋”有关。

徐玉玉案引发的社会公愤,以及高层的震怒与批示,终使有关方面紧急行动了起来。

作为行动的一项重大成果,最高检、最高法联手公安部,赶在去年底前,颁行了《关于办理电信网络诈骗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类似于此前“两高”发布的专项司法解释),适才使基层公检法在打击电信诈骗犯罪时有了较明确的法律准绳,以至于不再面临广义的“无所适从”之困境。

该《若干意见》首次明确,电信诈骗公私财物三千元以上、三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上,按《刑法》第266条规定的“数额较大”、“数额巨大”和“数额特别巨大”量刑。

此外还明确,电信诈骗导致被害人或其近亲属自杀、死亡或精神失常等严重后果的,还可酌情从重处罚。

对于打击电信诈骗犯罪,这已是个重大进步。

但因《刑法》对传统诈骗罪的量刑属明显偏轻,其对电信犯罪的震慑效果仍有待观察。

最后有一点需要阐明,由于《若干意见》颁行在后,对陈文辉等的量刑还只能套用“老刑法”进行。

徐玉玉用生命换来的司法进步实在令人唏嘘。

连续12年考研的故事包含多少辛酸

四川一位42岁的保安连续考研12年,次次失败,经媒体报道后引发公众关注。

他表示,不会放弃考研,愿意再考36年。

保安考大学、考研,几乎成了媒体报道的一种范式。

例如,过去20年北大保安队先后有500余名保安考学深造,此外还有清华“馒头神”、电子科技大学励志哥等说法流传。

这些原本受教育程度不高的打工者,试图通过考试获得第二次机会,实现命运转折。

此类新闻传播以后,公共讨论每每流露一种猎奇心态,集中于保安考研是否能考上,连续多年考试是否太偏执,等等。

至于他们为什么非要牺牲大量休息时间准备考试,考上研究生能否真正改变命运,却很少出现在公众视野中。

在学历依然是职场竞争力重要指标的现实中,研究生文凭确实能给求职加码。

多数考上研究生的保安,的确在毕业后换了“更体面”的工作。

但是,与那些顺顺当当把小学、中学、本科、研究生一路读下来的“正常大学生”相比,“研究生保安”很难找到同样光鲜的工作。

考试是公平的,对每一个符合条件者都开放,无论你是保安还是大厨。

利用考试的公平规则追求人生逆袭,是考研保安们朴素的人生理想。

然而,哪怕这一理想实现,他们仍然很难与坐在同一教室里的同学利用一样的教育资源,很少设计类似的人生规划。

对于考研保安而言,考上研究生既是目标,也是结果,极少听说考上研究生后的保安,在学业和科研上取得更大突破者。

要不要考研,在普通在校大学生眼中,是一个教育抉择的阶段性命题,然而,对保安们来说,却要下一个破釜沉舟的决心。

之所以愿意花12年甚至更长时间考研,是因为他们没有什么可以“输”的,考不上大不了继续当保安。

而对于应届本科生,没有争取到深造的机会,最理性的选择是尽快就业——对他们来说,不管就业还是读研,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的差别并不全然悬殊。

很多考上研究生的打工者感慨,自己证明了“知识改变命运”的真理。

这话部分正确,但是更严格地说,他们佐证的更多是“考试改变命运”。

在一年又一年循环往复的备考中,他们把蹉跎的青春岁月当成筹码,顶着外界异样的目光,唯一的期待就是那张录取通知书。

这种艰辛是旁人无法想象的,这种意志也是一般人难以具备的,然而,极少“成功”的概略,随着年岁增长而增多的不确定因素,注定其奋斗沦为一场豪赌。

纵然,受教育是终身的,这也是近年来考研、高考放宽年龄限制,赋予更多公民接受高等教育权利的题中应有之义。

不过,在最有学习能力和最有可塑性的年华,没有搭上优质教育的班车,却要在青春的尾巴甚至临近中年时奋力挣扎,很难说这条路是康庄大道。

顺应了考试规则,却未必顺应教育规律,这恐怕是舆论在评析类似新闻事件时,表露出复杂心态的重要原因。

社会更应该反思的是:

除了考研之外,保安等打工者还有没有其他人生逆袭的途径,有没有更适合他们的教育资源。

或者要问,仅仅在保安这个岗位上,社会能否提供足够的尊重,能否因其创造的价值反馈以足够的回报?

条条大路通罗马,连续12年考研失败后,还要继续考试,除了新闻的猎奇感,更要读到中间的辛酸、无奈,以及教育目标的局限。

作文抄袭,别把孩子带沟里去

日前,在第三届(上海市小学生)美丽汉字征文活动颁奖现场,前来参加活动的学生、家长和老师得知一个消息后惊呆了:

原本评出的获奖作品有420篇,结果有超过一成的文章被查出有抄袭,被主办方取消了获奖资格。

10篇获奖作文就有1篇是抄袭,这是什么情况?

考虑到这次征文活动的参赛作文超过3万篇,存在抄袭行为的又有多少?

不敢想象。

为杜绝抄袭行为,主办方耗费大量人力,甚至参照本科生毕业论文查重标准进行仔细排查。

一场征文活动,搞得如此狼狈不堪,让人哭笑不得。

小学生作文抄袭,主谋只能是家长。

多数小学生连抄袭的概念都分不清楚,也不明白照着别人的稿子抄有什么问题。

多数情况下,都是家长亲自上阵,手把手帮小孩完成抄袭过程。

主办方的一项问卷调查也表明了这点。

在参加调查的逾4万名家长中,多达60%的家长表示曾帮助孩子完成过作文。

也因如此,才会出现参加征文的小学生刚满一岁就参加汶川地震悼念活动并且“泪流满面”的情形。

这明显是家长把孩子给带沟里去了。

这样做除了让子女蒙羞,也给孩子起了很坏的榜样。

小学是孩子辨是非、明对错的阶段,此举若给他们留下“抄作文不算抄”的印象,难保以后他们也会效仿,把抄袭精神“发扬光大”。

可要知道,不仅国外大学对抄袭行为绝对零容忍,如今国内高校对论文抄袭的处罚也越来越严厉。

所以,家长在小学阶段给孩子灌输这种不诚实的想法,后果其实很严重。

为什么参加一个征文活动,家长也要帮小孩抄袭呢?

看这场活动的阵仗也就不难明白,家长们不光是冲着让孩子提高写作能力来的——只要参加活动获奖,孩子就多一张证书,以后小升初面试也就多了一块敲门砖。

这才是真相。

这场征文活动就是这么被玩坏的。

否则,哪来那么多人对写作文有那么大的热情呢?

平时,不知多少小孩看到写作文的作业就头痛!

说起来,这又是一个起跑线上的悲剧。

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家长们带着孩子奔波于不同的课外培训班,现身于各类竞赛考场。

奥数竞赛、少儿剑桥英语考级自然是家长扎堆的地方,而近年来,作文培训也日益受到家长重视。

这主要是作文占分多、提高不易。

所以,有些家长在小学一二年级就开始下意识地通过各种培训和竞赛,试图提高孩子的作文水平。

可要知道,一二年级的学生,字都认不全呢。

作文没有捷径。

要想提高作文水平,除了掌握词汇,更多是要靠广泛阅读,这样才能增强语感,开拓思路,提高表达能力。

但许多家长不是鼓励孩子多阅读,而是带孩子参加各种作文培训和竞赛,以为让孩子多学点写作技巧就能达到目的,殊不知,这只会培养出刻板化的写作方式。

这对孩子的作文思维和灵感是一种很大伤害。

至于在征文中玩猫腻,抄袭代笔,这根本不是为提高孩子的作文水平,而是弄虚作假,只为一纸获奖证书了。

这样做只会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封闭的苹果已跟不上移动支付时代

当越来越多的移动支付场景都选择忽视苹果,苹果就会真切感受到市场难以抗拒的力量。

6月26日,北京地铁联合北京市政一卡通,在房山线启动刷手机乘车项目试点。

与此前地铁移动支付不同,此次试点项目不需要使用者更换手机卡,只要所用手机具备移动支付功能,就可免去排队买卡和充值烦恼。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目前这一地铁移动支付只支持安卓手机。

由于苹果还未向公共交通领域开放NFC功能,因此苹果手机用户暂时还无法开通手机一卡通。

至于苹果为什么没有向公共交通领域开放NFC功能,并没有官方说法。

舆论的猜测,有说是技术原因,有说是安全考量,还有搞笑的说法是库克本人不喜欢这一技术。

但无论如何,用户的需求就在那里。

使用手机乘坐公共交通,是未来一个重要的移动支付应用场景,苹果在这方面迟迟没有动作,对其市场地位,肯定不是件好事。

如果说,微信IOS版公众平台赞赏功能被迫关闭,尚可以视为是苹果对日渐强大的微信支付的“主动进攻”。

那么,北京地铁“手机一卡通”的“置身事外”,则昭示了苹果固有的封闭体系,在日益丰富的场景支付中的“被动出局”。

坦率讲,北京“手机一卡通”可预期的用户基数,相较于庞大的苹果用户,算不得多大的分量,也在短期内不足以动摇苹果的根本。

然而,这其实是移动支付的一种趋势,移动支付必然会渗透进入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将会在中国所有的地铁线路上实现。

因而,苹果这种“被动出局”的局面,极具符号意义。

即,在日益开放、日益多元的场景支付中,苹果已经有丧失主动权的可能。

一个问题自然而来,未来,苹果是继续坚持一贯的封闭,还是在市场的压力之下做出改变?

继续封闭,就得面对市场份额被竞争对手一点点蚕食的风险。

从2009年国行版本的苹果手机进入大陆市场以来,由于“高人一等”的用户体验,苹果一直在中国市场牢牢占据着优势地位,拥有极为强悍的市场话语权。

但近几年随着国产手机用户体验的不断增强,苹果的市场竞争力及市场份额,也逐渐下降。

再牛的产品,只有与用户紧密结合,才能彰显价值。

可惜,技术强悍的苹果,因为一贯的封闭基因,始终放不下高冷范儿,不能对市场需求做出积极响应,进而才导致了越来越多的尴尬局面出现。

通俗点说,苹果就像一个老牌的贵族,很难放下架子去和一帮“泥腿子”贴身肉搏。

可是,市场不相信眼泪,市场也不喜欢贵族——尤其是,在贵族范儿已经开始被消解、被解构的当下,在手机应用场景跨越式增长的当下。

北京地铁“手机一卡通”无法使用苹果手机,是一道苹果和时代脱节的“缝隙”,倘若处置不当,定然会成为愈来愈难以弥合的裂痕,甚至,还会引起垮塌。

任何一个领域,都不可能存在永恒的王者,手机市场亦是如此。

当越来越多的移动支付场景都选择忽视苹果,苹果就会真切感受到市场难以抗拒的力量。

谁滋养了“虚假广告表演艺术家”

不相信科学,没有能力相信科学,这是许多中老年电视观众面对虚假广告的普遍困境。

在此困境下,食药监局、电视台这些公立机构,本应成为虚假广告的过滤器,成为他们用药的一道安全阀。

日前,包括《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在内的多个媒体披露了一位“中国最忙碌的虚假广告表演艺术家”。

这位满头银发、面目慈祥的老太太,乍一看颇能让人产生信任感。

然而,信任背后却是虚假广告的杀伤力。

拒不完全统计,这位用过刘洪斌、刘洪滨等名字的老太,在西藏卫视、青海卫视以苗医传人示人,大谈治疗咳嗽的秘诀;在甘肃卫视,则变成了“著名中医养生保健专家和高级营养师”;在东南卫视,老太推销的是号称自己研发的“老院长祛斑方”,身份也变成了医院的退休老院长;此外,在吉林卫视谈睡眠,在东北多个电视台自称是八十高龄的蒙医后人,不遗余力兜售“蒙药心脑方”。

名字随意更改,身份随时变换,内容信口开河、毫无科学依据,这位“虚假广告的表演艺术家”也算创造了一个奇迹。

她居然在如此多的上星频道中,换身衣服、换个身份和名字,公然胡说八道,可见老太太的心理素质是相当好,更可见某些监管人员是何等悠然自得。

稍有思考能力的人都明白,这位频频出镜、粉墨登场的虚假广告表演艺术家,仅仅是一个台前形象,甚至只是一个提线木偶。

更重要的力量在幕后,包括假药制造方、广告制作方,以及至关重要的节目播出平台。

有关虚假医药广告的危害,魏则西一案曾给我们巨大教训。

在魏案中,以竞价排名收取不良医疗机构广告费的XX公司备受责骂。

公众舆论普遍认为,作为一个信息传播平台,如果不能恪守最基本的客观公正立场,那么平台本身就该承担责任。

魏案之后发布的《互联网广告暂行管理办法》,明确以规章形式将争论已久的医疗、药品、保健食品等在互联网搜索付费发布定义为广告,史称“魏则西条款”。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电视中播出的大量虚假医疗广告,始终未能获得一次众人瞩目的清理机遇。

或许,这与电视观众主要以中老年人为主有关,这部分群体的网民比例较低,拥有网络话语权的更是寥寥无几。

在电视这样一种“单向输出平台”,向中老年人推销各类医疗保健品,既是电视台重要的收入来源,同时也钻了监管的空子。

当然,虚假医疗广告的监管和打击不可能依靠舆论来进行。

舆论做的只有曝光现象,真正的监管需要依赖药监局、工商局和法院。

事实上,这位老太太推荐的各种“神药”,无一不涉及虚假宣传。

例如蒙药心脑方、唐通5.0从未通过药品审批,这些广告本身也没有经过审批。

这些产品吃不死人还好,但据一些购买了药品的患者子女陈述,一些药品曾引发其他症状,造成患者出现危急情况。

一些地方的食药监部门和工商部门的问题在于,查处的速度、力度远远追不上虚假广告的扩散速度。

例如,2014年济南市工商局的一份查处通告显示,除了责令停止该广告播放之外,仅仅没收了1.4万元广告费,只罚款1.4万元。

如此蜻蜓点水地查处,恐怕那些虚假药品的生产商和电视台本身都在偷着乐。

中老年人对于电视台尤其是卫视的信任,超过了许多机构。

承载着该群体的信任,这些播放虚假医药广告的电视频道最擅长的也是挥霍他们的信任。

不相信科学,没有能力相信科学,这是许多中老年电视观众面临的普遍困境。

在此困境下,食药监局、电视台这些公立机构,本应成为虚假广告的过滤器,成为他们用药的一道安全阀。

但现在的情况是,过滤器和安全阀已经失效。

我们看到的是那个面目慈善、看起来十分可信任的老太,成天在电视上信口雌黄、招摇撞骗。

尽管这个老太太只是一个提线木偶,但她却成了销售的关键,成了药商、电视台获取利益的关键,也成了坑害民众的帮凶。

丁丁和母亲一起奔跑的人生

5月,美国波士顿,中国留学生丁丁刚从哈佛大学法学院LLM(相当于国内法学硕士——记者注)毕业,转身又投入到美国司法考试的复习准备中。

29年前,因宫内缺氧面临窒息,丁丁一出生被诊断为重度脑瘫。

在5份病危通知书以及“将来非瘫即傻”的预言面前,妈妈邹翃燕选择将他留下。

2007年,丁丁以660分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2016年考入哈佛。

丁丁说,能做妈妈的儿子,“很幸运”。

邹翃燕是一名单亲妈妈,对她来说,这29年,是一场与儿子一起奔跑的“人生马拉松”。

1988年7月18日的凌晨,发令枪响了。

孩子生下来的揪心一幕,刻在邹燕的记忆中:

全身发紫,不哭也不闹,双眼紧闭。

转院抢救,孩子小小的鼻孔一个插着输氧管,一个插着鼻饲管。

护士来打针,扎不进,汗珠一滴滴落在孩子皱巴巴的脸上,孩子还是没丝毫反应,眉头都不皱一下。

“重度脑瘫,没抢救价值了,救下来也非瘫即傻。

”医生隔会儿再来说一遍,“为了孩子和你自己的未来,仔细想想,下决心吧。

那晚,邹翃燕把儿子搂在怀里,一夜无眠。

江汉平原夏夜的燥热,似乎与她无关。

她全部的注意力,覆盖在儿子耷拉的眼皮上,“我是妈妈,你看看我呀”“这世界挺美的,你好不容易走一遭,睁开眼看看”……

凌晨5点,孩子终于有了反应——哼唧了一下,像小猫一样。

随后终于哭了。

医生说,能哭出来,命保住了,但今后的路必将“痛苦艰辛又漫长”。

她给孩子起名丁丁(第二个字念“zheng”——记者注),即是因为她想起《诗经》里“伐木丁丁,鸟鸣嘤嘤”的诗句,大树砍伐都有响动,她希望他至少能在这世界留一点声响。

让丁丁活下来,是第一个层次。

怎样让他活好一点?

这个“好”,照邹翃燕的理解:

肢体各项功能最好逐渐接近正常人,要有一技之长,要有阳光的心态,能在有所作为中体味活着的趣味与价值。

丁丁1岁前检测,智力没问题,但轻偏瘫,左脚活动不灵,有运动障碍。

他总是流口水,双手没力气握不住东西,两岁半才勉强学走路。

邹翃燕带着丁丁四处求医。

湖北中医学院疑难杂症科医生告诉她,脑瘫按摩治疗,3岁~6岁是黄金时期,但需持之以恒科学训练。

每周按摩3次,邹翃燕下了班,骑自行车带丁丁去。

路并不好走。

一次下大雪,自行车倒在水坑里,他滚到了地上。

妈妈把他扶起来,车倒了;车扶起来,他又倒了……他哭了,妈妈也哭了。

娘儿俩泥猴儿似地到了医院。

医生感叹,“这天气以为你俩不会来了。

”“就是下刀子,也要来。

”妈妈斩钉截铁。

每次按摩一个小时,背部的皮被捏起来一点点捻过,3岁的丁丁疼得哇哇直哭、咬牙切齿,他求妈妈“能不能不去”。

邹翃燕很清楚,有了一次,就有第二次,“如果有很多理由,我就会不断原谅自己”,那就没法坚持了。

她必须保持理性——尽最大努力,为丁丁的命运再多争取一点点逆转。

伴随一路艰辛,希望就像是清晨的阳光挣脱云翳,最初是一丝一丝,后来是一缕一缕。

5岁多,丁丁终于可以双脚同时离地跳一下了。

那天,丁丁在院子里逮着人就大喊,“你看我会跳、我会跳!

我跳给你看!

”那天,丁丁兴奋的样子,似乎仍在邹翃燕眼前。

丁丁小时候,学握笔、用筷子都是艰巨工程。

光这两样,就学了一年。

长大后,他感谢有这样明智的妈妈,一桌人吃饭,如果他不用筷子,别人会好奇,还得跟人解释自己脑瘫,麻烦又伤自尊。

丁丁行动不便,但也造就了做事专注的性格特点。

因为手指不够灵活,上小学三年级前,丁丁写字慢。

邹翃燕为丁丁申请考试延时。

一开始20分钟,逐渐缩短到5分钟,四年级后,丁丁写字速度赶上来了,延时停止。

“妈妈从不辅导我作业。

”丁丁说,小学开学,妈妈送给自己《新华字典》。

有不认识的字,妈妈就一句话“自己查字典去”,无形中,独立学习的能力得以锻炼。

读三年级时,老师要求,家长出试卷给孩子做,做完还要检查、打分。

邹翃燕从来不出,都是鼓励丁丁自己出、自己做。

邹翃燕统统不检查就打100分。

一次,丁丁回来闷闷不乐,“妈妈,你今天被我们老师批评了,我做的题明明有两道错的,你还打100分。

老师说你不负责。

“我以后还会天天给你打100分。

”邹燕很淡定,卷子既然自己出、自己做,还好意思做不对?

我们行动比同学慢一点,那更要保证正确率呀。

从此,丁丁养成了做一道题、就尽量做仔细做对的习惯,正确率越来越高。

邹燕后来总结,丁丁能考取北大、哈佛,与小时候养成的这些学习习惯不无关系。

“学霸”丁丁也有迷茫的时候。

初中,丁丁保送进了一所省重点中学。

但开学才几天,正在出差的邹翃燕接到丁丁电话,“哭着说不想上学了,要我回去办退学手续。

原来,军训练习高抬腿,丁丁站不稳,有同学也做不好,教官只批评别人。

同学质疑,年轻的教官脱口而出“他是脑瘫”。

有的孩子便编顺口溜骂丁丁是“苕”(武汉羞辱人方言——记者注),还将他的文具盒传来传去,嘲笑他,捉弄他。

邹翃燕连夜坐了30多个小时火车赶回武汉。

课间,邹翃燕走上讲台。

她说,同学们,你们都很幸运很健康,丁丁身体不好。

你们长大后,可以当运动员、当兵、当飞行员、去做任何喜欢的事与工作,丁丁不行,他只有读书一条路。

现在,他不想上学了,那他以后该怎么办呢?

还会开心吗?

大家是不是应该理解他、包容他、帮助他呀?

台下,寂静无声。

那学期期末考试,丁丁考了全年级第一,从此再没受过欺负。

长大后的丁丁这样形容这段往事:

“虽然妈妈出面一个顶俩,但一辈子需要妈妈这样操心也不行。

在丁丁心目中,妈妈对自己总是循循善诱,“教育小孩用的是智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