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复习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第1讲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教学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177246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31.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复习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第1讲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教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考历史复习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第1讲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教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考历史复习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第1讲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教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考历史复习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第1讲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教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考历史复习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第1讲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教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复习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第1讲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教学案.docx

《高考历史复习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第1讲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教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复习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第1讲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教学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复习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第1讲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教学案.docx

高考历史复习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第1讲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教学案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框图概览·线索归纳]——————————

【认读导引】 

一个制度: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历程。

两大阶段:

先秦家国同构与秦汉至明清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三大线索:

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君主专制制度的演变、选官用人制度的演变。

第1讲 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考点1

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知识整合·厘清史实]

一、夏商两代的政治制度

1.夏朝

国家出现,出现了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出现了王位继承的传子制度。

2.商朝

(1)政治制度:

实行内服与外服制度,商王具有支配内服与外服的实际权力。

(2)神权色彩:

商王通过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王朝具有很浓厚的神权色彩。

二、西周的政治制度

1.分封制

(1)目的:

对被征服的广大地区进行有效统治。

(2)内容

①周王将土地和人口分封给亲族、功臣、姻亲和先代贵族,广建封国,以拱卫王室。

②受封诸侯有为周王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

(3)作用

①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西周成为疆域广大的国家。

②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统治效果得到加强。

③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2.宗法制度

(1)目的:

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性质:

是周人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制度。

(3)核心(即最大特点):

嫡长子继承制。

(4)内容:

大宗和小宗两个体系。

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

大宗与小宗的关系不仅是家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

(5)作用

①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

②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

③强化了以大宗为代表的贵族特权地位。

3.礼乐制度

(1)含义:

周礼是表示等级制度的典章制度和礼仪规定。

(2)作用:

周礼作为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成为维护宗法分封制度必不可少的工具。

[素养对接·融会贯通]

[素养1—时空观念]

1.夏商周时代的时空定位

2.分封制的演变历程

[素养2—史料实证]

►探究1 分封制的影响

史料 西周王朝建立后,历经周公、成王、康王三世的经略,国体一改商王朝时异姓国族林立而臣服于商的运作模式,①逐渐建立起一个“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华夏国家……是中国古代国家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变革,主要是在②上层统治者的宏观政治决策下,③分封同姓、异姓诸侯来巩固国土,建立起一个大小相系、上下藩屏的全国统治网络,④进而演变成一种……带有“华夏”性质的地域性社会政治实体。

……总体看来,⑤周天子虽表面上为天下共主,但实际上控制力有限,各诸侯国实际上都是有很大独立性的政治实体。

——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根据史料,指出西周政治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①“华夏国家”体现分封制下周王为天下共主,显示出统一性。

②周王“宏观政治决策”体现这一制度有一定的集权性。

③说明分封制有利于西周统治秩序的稳定。

④“社会政治实体”体现分封制在民族交融方面起了一定作用。

⑤说明西周在国家结构上具有分散性,并对后期政治统治产生消极影响。

特点:

西周政治显示出一定的统一性、集权性,但国家结构上仍具有分散性、松散性的特点。

积极影响:

形成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统治效果加强;扩大统治区域,推动民族融合。

消极影响:

诸侯国有一定的独立性,随着血缘关系的疏远,导致东周后期的诸侯割据。

►探究2 宗法制的内容、特点及实质

史料一

史料二 从整个中国历史的角度看,西周作为短暂的一瞬消失了,但创始于斯的宗法组织或宗法结构并没有随之在政治制度上一起消失。

②自秦以后的中国封建社会,承袭了宗法观念和宗法传统……然而中国封建政治中的等级制则源于原始的血缘宗亲关系,它表现为绝对的君臣隶属原则和极端的皇权主义……中国封建政治还有一个宗法性特征是③亲贵合一和裙带作风……最终导致了中国封建政治统治中的反智主义倾向,即反对理性,经验守旧,这是封建宗法政治的又一特色。

——《中国历史纵与横》

(1)“宗”是一个会意字。

在甲骨文中,宗字作“

”,“

”像宫室屋宇之形,“

”可能表示什么?

(2)根据上述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宗法制的特点。

(1)史料一中图片及①“宗庙”“祖庙”“家族”等信息说明宗法制是以家族为中心,按血缘关系远近区别亲疏的制度。

(2)史料二描述了西周宗法制在政治方面的特点。

史料二以第二个省略号为界分为两层,第一层②主要阐述了宗法制在政治方面的特点“家国同构”“家国一体”,第二层③主要阐述了宗法制带来的裙带作风和荫庇现象。

(1)祖先牌位。

(2)特点:

①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大宗和小宗具有相对性。

②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国”与“家”相结合。

③大宗与小宗既是宗族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

④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

[素养3—历史解释]

1.结合史实说明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最高统治者把自己的行为说成是天的意志,通过垄断神权来加强王权;国事以占卜方式决定。

(2)浓厚的部族色彩:

由于是从父系氏族演变而来,夏商周三代的政治、法律及选官制度都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3)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封国自主权较大,天子对诸侯领地并无实际统治权;但中央与地方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周的文化及习俗在不断传播和影响着诸侯国。

(4)贵族政治特征明显:

世卿世禄制下,官僚都是贵族,贵族有封地但无薪俸。

诸侯国内的劳动者不对国家承担赋税等义务,只对诸侯履行义务。

2.夏商周三代文明传承的表现

(1)文字沿革:

甲骨文、青铜铭文等逐渐演化为今天的汉字,成为记载和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是夏商周三代文明对后世的突出贡献。

(2)宗法观念:

宗法思想影响至今,对民族的延续起到积极作用。

(3)政治制度: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此时萌芽,影响整个封建社会;郡县制影响至今。

(4)传统文化:

儒家思想产生并发展,吸收其他学派思想,最终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

[素养4—家国情怀]

立足家国情怀分析宗法制和宗法观念的影响

1.西周宗法制的文化影响

(1)婚姻礼仪:

宗法制使一妻多妾制成为商周社会婚姻的基本形态,并使聘娶婚成为婚姻的合法程序。

宗法制婚姻满足了宗法政治的需要,使婚姻政治化。

(2)姓氏方面:

姓氏是建立在血缘关系基础上以父权和族权为象征的,是带有阶级等级的宗法制的反映。

(3)信仰、观念:

宗法制调节人际关系、规范伦理道德,导致中国文化成为伦理型文化。

2.宗法观念对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

(1)弘扬宗法文化中的亲切友爱、团结互助的思想,有利于协调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

(2)宗法文化强调爱国、忠孝,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3)传统的宗族思想与故乡观念,有利于促进海外华人、华侨回乡建设家乡经济,促进家乡的繁荣富足。

(4)修祠堂、宗谱有助于对家乡有更深刻的认识,培养自己对家乡的热情,对延续和发扬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1.(2018·济南二模)武王伐纣后,曾封纣王之子武庚于殷,并封霍叔、管叔、蔡叔(均为武王之弟)于其地附近以为监视,是为西周第一次分封;周公平定三监之乱(三监与武庚联合叛乱)后实行第二次分封,如封武王之弟康叔于卫,封王室贵族召公奭于燕,封功臣吕尚于齐。

西周的两次分封均(  )

A.加速了民族交融和华夏族形成

B.确保了贵族权力的有效承袭

C.促进了边远地区的开发与建设

D.有效防止了殷商旧族的叛乱

A [两次分封都有利于加强周人与其他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从而加速民族交融和华夏族形成,故A项正确;宗法制确保了贵族权力的有效承袭,故B项错误;第二次分封促进了边远地区的开发与建设,第一次并未起到这样的作用,故C项错误;根据“三监与武庚联合叛乱”可知第一次分封并未有效防止殷商旧族的叛乱,故D项错误。

]

2.(2018·怀化三模)下表是关于古代分封的历史记载。

据此可知(  )

原文

出处

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

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尝宁居

《史记·黄帝本纪》

(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荀子·儒效篇》

诏曰:

“故衡山王吴芮与子二人、兄子一人,从百粤之兵,以佐诸侯,诛暴秦,有大功,诸侯立以为王。

项羽侵夺之地,谓之番君。

其以长沙、豫章、象郡、桂林、南海立番君芮为长沙王”

《汉书·高帝纪》

夏四月乙丑,封皇子樉为秦王,晋王,棣燕王,橚吴王,桢楚王,榑齐王,梓潭王,杞赵王,檀鲁王,从孙守谦靖江王

《明史·本纪·太祖》

A.分封制正式起源于黄帝时代

B.分封的依据是要有功于王朝

C.分封时主要赐予封地和爵号

D.推行分封主要出于政治目的

D [“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

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尝宁居”不能确定是分封制,故A项错误;“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不能体现有功于王朝,故B项错误;分封主要授予封地和人口,故C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分封的根本目的是维护统治,故D项正确。

]

3.(2018·南昌二模)严复在《社会通诠》一书译论序中说:

“唐虞(尧与舜时代)以讫于周,中间二千余年,皆封建之时代,而所谓宗法亦于此时最备。

其圣人,宗法社会之圣人也;其制度与典籍,宗法社会之制度与典籍也。

”据此理解准确的是(  )

A.血缘亲疏关系渗透社会各方面

B.宗法制是实行分封制的政治基础

C.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关系

D.贵族统治延续时间长,社会影响大

A [根据材料可知,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故A项正确;宗法制是分封制的血缘纽带而非政治基础,故B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提及分封制,更没有涉及二者的关系,故C项错误;材料中只提及了贵族政治的时间而并未涉及其社会影响,故D项错误。

]

4.(2018·芜湖一模)学者许倬云曾说:

“除了军事与经济资源的互为挹注,这些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依仗宗族纽带,用祖先崇拜的繁缛礼节,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

于是,周人统治的机制,取得了道德的意义。

”材料说明西周时期(  )

A.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紧密结合

B.宗法制下形成强大的家族凝聚力

C.家国同构促进周代稳定与发展

D.周王通过宗族纽带维护中央集权

A [由“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依仗宗族纽带”“周人统治的机制,取得了道德的意义”可知材料强调的是西周的政治制度,即分封制和宗法制,说明西周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紧密结合,故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分封制和宗法制的特点,而非宗法制的影响,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而非其产生的影响,故C项错误;中央集权的形成是在秦汉时期,故D项错误。

]

5.(2018·山东淄博二模)有学者认为:

“西周的封建社会,从纵剖面看,是一个宝塔式结构,王室之下有几级的封君,从横切面来看,统治阶级中,也存在着以亲族血缘为基础的宗族组织。

”这说明西周社会在政治上(  )

A.具有家国同构、家国一体的特点

B.建立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中央集权

C.宗族组织与政治系统截然分开

D.“天下为家”开始取代“天下为公”

A [材料显示西周时期,国家和家族有着类似的结构,体现了家国同构、家国一体的特点,故A项正确;西周时期没有建立中央集权,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宗族组织和政治系统一体的特点,故C项错误;“天下为家”取代“天下为公”指的是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它开始于夏朝,故D项错误。

]

考点2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知识整合·厘清史实]

一、背景

原有的宗法分封制度的原则遭到破坏,诸侯争霸;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

二、内容

1.皇帝制度

(1)皇权至上:

秦王嬴政改称“皇帝”,总揽国家的司法、立法、行政、军事大权。

(2)皇位世袭:

“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

(3)皇帝独尊:

皇帝自称“朕”,命令称“制”或“诏”,印称“玺”,任何人对皇帝的名字都要避讳。

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

(1)内容

三公

丞相为“百官之首”,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御史大夫掌管律令、图籍,并负责监察百官

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

九卿

诸卿分管国家和皇家的各项事务,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

(2)作用:

在地位、职责和权力等方面相互配合,彼此牵制,军国大权最终操纵在皇帝手中。

3.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

(1)设置:

地方政权机构分郡、县两级。

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

(2)作用:

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4.用人制度:

制定了一套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

5.法律制度:

秦帝国制定细密、严苛的法律。

三、影响

1.由秦代开始形成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

2.其中央与地方官制的基本原则为历代王朝所继承,对此后2000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素养对接·融会贯通]

[素养1—时空观念]

秦朝从中央到地方政权组织示意图

秦朝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括中央和地方两部分,中央三公权力三分,相互牵制,权归皇帝,地方推行郡县制,郡直属中央,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新形式。

[素养2—史料实证]

►探究 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

史料一 (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浓厚的贵族色彩,①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

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史料二 ②华夏国家是依靠封建制而形成的国家形态……但是,随着封建制赖以存在的宗法制日渐败坏的时候,再依靠封建制重建国家的企图,就难以实现了……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必须再一次重新寻找制度建构的理路,重新踏上制度建构的征程,这就是从华夏国家到官僚制国家的嬗变。

——刘建军编著《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周秦所创制度的显著差别是什么。

其反映了怎样的政治发展趋势?

(2)根据史料二分析“依靠封建制重建国家的企图,就难以实现”的原因,并说明后来中国又是如何实现制度的“重新建构”的。

(1)史料一为后世史学家评论,①“‘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等信息,主要说明西周实行分封制、秦在全国推行君主专制下的郡县制,这是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重大变化。

(2)史料二为后人的史学评论,注意理解②“封建制”“官僚制国家”,史料充分反映了国家形态从“封建制”到“官僚制”的演变。

(1)差别:

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确立地方分权体制,秦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制度。

趋势:

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2)原因:

诸侯争霸,周王室衰微,宗法制遭到破坏。

实现途径:

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从贵族制(世卿世禄制)向官僚制转变。

[素养3—历史解释]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概念阐释

专制主义:

指一个人或少数几个人独裁的政权组织形式,体现在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上,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政大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中央集权:

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素养4—唯物史观]

运用唯物史观分析秦朝大规模推广郡县制的原因

(1)政治上:

春秋战国时期,郡县制的初步形成和推行为秦朝推行郡县制奠定了政治基础。

(2)思想上:

法家思想奠定了秦朝推行郡县制的思想基础,郡县制本身就体现了法家中央集权思想,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3)疆域上:

秦朝疆域空前扩大,为秦朝推行郡县制提供了现实可能。

(4)文化上:

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局面的形成,加速了秦朝郡县制的推行。

1.(2019·郑州联考)秦初并天下后,秦王嬴政自称“始皇帝”,想把皇位宝座千万世传下去;汉王刘邦成为皇帝之后,约定:

“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

”这表明(  )

A.中央集权得以不断强化

B.宗法制决定帝王治国思想

C.分封制依然存在

D.帝王借宗法血缘维护统治

D [材料没有体现中央集权的强化,故A项错误;材料说的并非治国思想,故B项错误;秦朝废除了分封制,故C项错误;材料中秦始皇的想法和刘邦的约定都是依照血缘关系维护君主对国家的统治,故D项正确。

]

2.(2018·菏泽一模)秦汉时期,三公九卿虽然各有执掌,分工清晰,但当时职无常守的现象也普遍存在,官吏既可能有职而无权,也可能有实权而未授职务。

这主要表明秦汉时期(  )

A.官员选拔注重实践能力 B.中央官僚体制受到冲击

C.君主专制统治得到巩固D.世袭贵族势力干政严重

C [材料中强调秦汉时期出现部分官员有职务而无实权,有些官员有实权而无职务的现象,这体现了是否授予实权全在于皇帝的信任,反映了君主集权的强化,使得君主专制得到巩固和强化,故C项正确。

]

3.《千秋兴亡——秦统一2235年祭(前221-2015)》中有这样一段解说词:

秦始皇从千秋万代着眼,比较彻底地消除了旧宗制的影响,精心构造的帝制和一整套国家制度,开创了延续2235年的中华帝国基业。

对材料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

A.宗法制是中国“国家制度”的核心

B.肯定了秦国改革对中国这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贡献

C.贵族政治取代官僚政治是消除旧宗制的具体内涵

D.“中华帝国”意指国家统一、中央集权的政治局面

D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是中国“国家制度”的核心,A项错误;由“秦统一2235年祭”“国家制度”等信息可知,材料强调的是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创建的一系列政治制度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非秦国,B项错误;“旧宗制”指贵族政治,C项错误。

答案为D项。

]

4.“考秦之制……盖内外官制同一系统,丞相与守掌民事,太尉与尉掌军事,而御史与监,则纠察此治民治军之官者也。

”这段材料主要反映了秦朝(  )

A.开创了行之有效的地方行政体制

B.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

C.官僚政治逐步取代传统贵族政治

D.中央和地方出现机构臃肿的趋向

B [由“考秦之制……盖内外官制同一系统”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秦朝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体制,故A项错误;由材料可知,秦朝地方郡守、郡尉、监御史隶属中央的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从而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故B项正确;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标志是郡县制的建立,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这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故C项错误;材料涉及的只是秦朝中央三公和地方郡守、郡尉、监御史等机构官员,不能体现机构臃肿,故D项错误。

]

5.秦朝推行的郡县制与周朝后期的分封制相比是一项巨大的进步,主要是指郡县制(  )

A.促进了民族交融   B.扩大了疆域

C.限制了朝中大臣的权力D.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分裂

D [郡县制主要是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未体现民族交融,故A项错误;西周分封制扩大了疆域,故B项错误。

郡县制是地方机构,不可能限制朝中大臣的权力,故C项错误;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因此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故D项正确。

]

2014-2018年全国卷考情统计与分析

高考对本讲内容的考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1.侧重于对主干知识的考查。

如考查分封制的内容、特点和影响以及分封制与宗法制、礼乐制度之间的关系,但考查内容不局限于现行教材的表达和内容。

2.试题体现综合性。

打破模块界限,注重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史的综合考查,且注重以时间为线索对历史问题进行纵向考查。

3.核心素养立意的态势日趋明显。

如分封制与时空观念的养成、墓葬考古与史料实证的方法、对历史概念的解释以及对历史作用的理解、青铜器铭文、西周分封的文化认同与历史价值的养成等等,均在本讲试题中体现。

试题强调能力立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

[真题研练·感悟考法]

1.考查点:

商周政治制度演变

(2018·全国卷Ⅱ·24)据《史记》记载:

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

这一记载意在说明(  )

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

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

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

A [材料通过商汤对鸟兽不赶尽杀绝而获得诸侯拥护这一历史事件,来体现商汤的成功缘于其“仁爱”之心和基本道德意识,故选A项。

]

2.考查点:

分封制对中华文明发展的影响

(2017·全国卷Ⅰ·2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随着分封范围的扩大,周朝的制度传扬天下。

分封(  )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A [题干材料反映了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分封制使周的文化影响覆盖封国所辖之处,推动了文化的交流和文化认同,A项正确;在西周分封制下,诸侯具有较大的自主权,没有形成君主专制局面,B项错误;西周分封制下,周天子直接控制的地区称为王畿。

诸侯国有相对的独立性,周天子对地方是间接控制,C项错误;题干没有提到贵族的世袭特权问题,D项错误。

]

3.考查点:

西周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

(2016·全国卷Ⅲ·24)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

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

这表明西周时(  )

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

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

C.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

B [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意味着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故B项符合题意;周代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与商代一样,都是“金文”,并没有创造出全新的文字体系,故排除A项;题干没有涉及宗法制度,故排除C项;商周青铜器多用于祭祀,题干信息不能说明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故排除D项。

]

4.考查点:

中华民族“天下一家”的文化认同观念

(2016·全国卷Ⅱ·27)福建各地族谱中有大量关于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的记载,此类现象在清乾隆年间骤然增多。

这说明乾隆年间(  )

A.族谱编修顺应了移民的需求

B.大陆移民已在台湾安居繁衍

C.内地宗族开始整体迁移台湾

D.两岸居民正常往来受到阻碍

B [材料所给的时间信息是乾隆年间,内容是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反映了这一时期台湾与大陆关系的密切。

福建到台湾定居者很多,再联系清前期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的史实,可知B项符合题意;A项是对材料的误解,族谱编修是宗法血缘关系的体现,突出了血脉传承,故排除;C项表述错误,故排除;D项与乾隆年间的史实不符,故排除。

]

5.考查点:

运用时空逻辑分析历史文化现象

(2014·全国卷Ⅱ·24)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

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  )

A.河南   B.河北   C.陕西   D.山东

C [“雅言”是周王室使用的语言,而西周的统治中心镐京在今陕西省境内,故选C项。

]

[模拟精选·直击考法]

1.考查点:

分封制的作用

(2018·湖南四大名校联考)西周初年兼并无数,封建制度遂发生大变革。

分封同宗以树屏藩,授土勋旧以拓疆域。

这表明“封建制度”(  )

A.有助于消除地方与中央的矛盾

B.推动了西周政治文化的传播

C.是西周稳固统治的重要途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