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义论语解读公冶长篇第五28讲仁之用.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175705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42.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德义论语解读公冶长篇第五28讲仁之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安德义论语解读公冶长篇第五28讲仁之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安德义论语解读公冶长篇第五28讲仁之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安德义论语解读公冶长篇第五28讲仁之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安德义论语解读公冶长篇第五28讲仁之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德义论语解读公冶长篇第五28讲仁之用.docx

《安德义论语解读公冶长篇第五28讲仁之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德义论语解读公冶长篇第五28讲仁之用.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安德义论语解读公冶长篇第五28讲仁之用.docx

安德义论语解读公冶长篇第五28讲仁之用

安德义论语解读——公冶长篇第五28(讲仁之用)

安德义论语解读——公冶长篇第五(28)

2010-01-2616:

33:

04   来源:

   评论:

0点击:

152

  【题解】

  本篇取“子谓公冶长”句中“公冶长”三字为篇名。

  上篇谈“仁”,谈“仁”之义,本篇亦谈“仁”,重点谈“仁”之用,谈孔子以“仁”为依据对人物的品评,大体分两类。

  第一类是直接对孔门弟子的品评。

如屈而受缧绁之难的公冶长,善于保护自己的南容,前者嫁姑娘,后者嫁侄女。

赞扬子贡的精洁高雅,婉惜其专才而有余,通才而不足。

同时记载了子贡的善推导能自知,以及对恕道的研究,对子路耿直豪爽,闻道即行,善于治兵才能的肯定;批评其好勇过我,勇而无谋的不足。

其他如宓子贱的君子之行,冉雍的仁而不佞,宰我的懒惰,申枨的无欲,冉求的邑宰之才,公西赤的应对之能,颜回的闻一以知十,漆雕开的清风亮节,皆在品述之中。

尤其是孔门师徒言志抒怀的内容,更是本篇的重点。

  第二类是孔门弟子以外有关人物的述评。

反面如臧文仲的僭礼,正面有子文的忠诚,陈文子的清雅,伯夷叔齐的清高,宁武子的愚直,子产的君子之道,晏子的善与人交,他们是贤人,是君子,但他们都不够“仁”德的标准。

诸如季文子的“再思”之谏,狂简小子的思念之情,微生高的以曲为直,以及左丘明巧言令色足恭之耻,君子内讼改过之德,均需读者反复咀嚼品味。

  【原文】

  5.1子谓公冶长①:

“可妻也②。

虽在缧绁之中③,非其罪也。

”以其子妻之④。

  【注释】

  ①公冶长:

姓公冶,名长,孔子的学生,生卒年不详。

 ②妻(qì):

名词作动词用,嫁女儿,在这里应为“许配”。

  ③缧绁(léi xiè):

捆绑犯人的绳子,这里指代监狱。

  ④以其子妻之:

(孔子)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他。

子:

这里指女儿。

妻:

以……为妻,意动用法。

  【语译】

  孔子在谈到公冶长时说:

“可以把女儿嫁给他。

尽管他正在蹲监狱,但他是无罪的。

”于是就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他。

  【解读】

  本章记载孔子嫁女儿。

  公冶长,孔门弟子,鲁国人,无辜被抓进监狱,孔老夫子,却将其惟一的女儿嫁给了他。

说明两点:

一、“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孔子明足以察秋毫,不因外界对他如何,坚信其无罪,尤其要注意,“虽在缧绁之中”,意思是他是在押犯人,尚在狱中,毅然决然将自己女儿许配给他,非仁者不能断其是非,唯德者是能。

其二、说明衰世用刑之滥。

“罚不当罪,不祥莫大焉,刑称其罪则治,不称罪则乱(《荀子?

正论》)应该是“明德慎刑。

”(《荀子?

成相》)孔老夫子是非分明,敢于抗义直行,“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

”公然将女儿许配给“缧绁之中”的犯人。

以示对衰世无德之刑的抗议。

大多认为孔子温柔敦厚,孰不知他也有嫉恶如仇而慷慨悲壮的一面。

  【原文】

  5.2子谓南容①,“邦有道,不废②;邦无道,免于刑戮③。

”以其兄之子妻之④。

  【注释】

  ①南容:

姓南宫,名适(kuò),字子容,又称南容。

孔子的学生,生卒年不详。

 ②废:

废弃,弃置不用。

  ③免于刑戮:

避免遭受刑罚。

  ④以其兄之子妻之:

(孔子)把他哥哥的女儿嫁给他。

子,这里指侄女。

妻,以……为妻。

意动用法。

  【语译】

  孔子谈到南容,说他“在国家清明时不被废弃,在国家无道时免于刑罚”,于是就把自己的侄女嫁给了他。

  【解读】

  上一章讲的是孔子嫁姑娘,这一章讲的是孔子嫁侄女。

上一章嫁得豪爽悲壮,大有燕赵多悲歌慷慨之士的气度,这一章嫁侄女却又温柔之极。

上一章强调“邦无道如矢”,孔子唯恐他的弟子们走偏锋,过于极端,事实上在孔子哲学中,他并不主张史鱼之直,“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

”他讲究的是斗争的艺术以及策略,他讲究“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卷而怀之”,邦无道一走了之。

“邦有道,其言足以兴,邦无道,其默足以容。

”(《中庸》)有道则干,无道则走,强调明哲保身。

所以这一章嫁侄女则是另一番景象,邦有道则可以当官,邦无道可以免遭祸患,善于保全自己,不死打硬拼,是智者风范,所以孔子将侄女嫁给了他。

前者嫁女,后者嫁侄,亲者疏之,疏者亲之,表现孔子不独亲其亲的仁者风范。

  【原文】

  5.3子谓子贱①:

“君子哉若人②!

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③?

  【注释】

  ①子贱:

姓宓(fú),名不齐,字子贱。

孔子的学生,小孔子30岁,春秋末鲁国人。

  ②君子哉若人:

即“若人君子哉。

”像这个人真是君子呀!

若:

像。

  ③斯焉取斯:

他从哪里学到这些好品质的。

第一个“斯”指代子贱,第二个“斯”指代他的品德。

焉:

那里。

  【语译】

  孔子谈及子贱时说:

“真是君子啊,象这个人!

如果鲁国没有君子的话,他怎么能取得这些好品质呢?

  【解读】

  本章记载孔子对宓子贱的评价。

  据史书记载,宓子贱,在鲁国边鄙地段单父担任地方行政长官,把单父治理得井井有条,令行禁止,百姓安居乐业。

孔子去考察子贱的政绩,他问子贱,你来单父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损失吗?

子贱说损失没有,收获有三方面:

一是老师教诲的学问,我得以付诸实践,使自己对学问的理解更加深入。

二是所得俸禄虽然不多,但足以分赠救济亲戚,使亲戚之间关系更加亲密。

三是公事虽然紧急,但仍能抽出时间吊死问疾,使得朋友更加友爱。

孔子听了这些见解后,心里十分高兴,说:

“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

”如果鲁国没有君子,像你这样的德行又是从哪里学来的呢?

这是赞扬宓子贱能见贤思齐、转益多师、虚心学习、勤于实践的优秀品质。

  【原文】

  5.4子贡问曰:

“赐也何如①?

”子曰:

“女器也②。

”曰:

“何器也?

”曰:

“瑚琏也③。

  【注释】

  ①赐也何如:

子贡怎么样?

赐:

子贡的名,姓端木。

 ②女器也:

你是器具。

女:

通“汝”,你。

器:

器物,器具。

  ③瑚琏(húliǎn):

宗庙里祭祀时盛粮食用的器具,上面镶嵌着玉,华美而贵重。

孔子以瑚琏比喻子贡。

  【语译】

  子贡问孔子说:

“我怎么样呢?

”孔子说:

“你,像器具一样。

”问:

“什么样的器具?

”说:

“庙堂中的瑚琏。

  【解读】

  本章记载孔子对子贡的评价。

  子贡是孔门言语科的高材生,伶牙俐齿,性格外向,心直口快,具有非凡的外交才能,喜欢臧否是非,品评人物。

“喜扬人之美,不能匿人之过。

”(司马迁语)扬善不隐恶,他不安本分,喜好经商。

每次经营行情他都能摸准,富甲一方,“结驷连骑”。

他善于创新,善于思考,勤学多问。

子贡因贫富之问而悟“切磋”之义,孔子表扬他,“始可与言《诗》已矣。

”并赞扬他“告诸往而知来者”,能“闻一以知二”。

他擅长言辞,孔子告诫他:

“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为政篇》)。

”因他优点突出,德行也不错,但未达到颜回“三月不违仁”的高度。

  因此,当子贡向孔子问到“赐也何如?

”子曰:

“女器也。

”意思是老师你刚才表扬宓子贱,说他“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斯焉取斯?

”那么我怎么样呢?

子贡急切想知道老师对自己评价,一副志在必得的神情,“你是一个器皿啊。

”子贡听到这个评价,不明究里,仍继续追问,“何器也?

”孔子说:

“瑚琏也。

”美玉“瑚琏”是盛祭品的高级器具,精洁高雅,有专门用处。

  子贡如此多才,孔子评价他也只是“瑚琏”,系专才,而非通才。

孔子要求“君子不器”,应具有多方面的才能,博学而多能。

“瑚琏”之评,既有充分的且具有一定高度的肯定,又有一定的婉惜似的否定;肯定其精洁高雅,否定其不能通权达变而具“君子不器”之能,肯定多而批评少,表现孔子循循然善诱人的教学艺术。

难怪子贡对孔子的评价那么高,“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

”也是从一点一滴一问一答之间逐渐形成的。

子贡是孔子身边最亲近的弟子之一,师生感情甚笃,孔子去世后,其他弟子守心丧三年,“唯子贡庐于冢上,凡六年,然后去(《史记?

孔子世家》)。

  【原文】

  5.5或曰:

“雍也仁而不佞①。

”子曰:

“焉用佞?

御人以口给②,屡憎于人。

不知其仁,焉用佞?

  【注释】

  ①雍:

姓冉,名雍,字仲弓,小孔子29岁,春秋鲁国人,孔子的学生。

佞:

巧言之才,能言善辩。

  ②御人以口给(jǐ):

快嘴利舌顶撞别人。

御:

防御,抵挡。

这里是争辩顶嘴。

口给:

言词不穷,滔滔不绝。

给:

足。

  【语译】

  有人说:

“雍这个人,虽然有仁德,但没有口才。

”孔子说:

“哪里用得上巧言之才呢?

应付人只凭巧言,只会屡屡让人厌恶。

不知道他是否有仁德,何须巧言呢?

  【解读】

  本章记载孔子对冉雍的评价。

  冉雍是孔门德行科的高材生,与子贡性格相反,子贡开朗活泼,伶牙俐齿,冉雍仁笃厚道,不苟言辞。

  于是有人向孔子质疑:

“冉雍有仁德却没有口才。

”孔子对子贡一向十分欣赏,但对他巧嘴利舌,多有微辞,因此在评价冉雍时。

有人用“不佞”没有口才来责难冉雍,孔子十分不悦。

劈首一个反问句:

“焉用佞?

”这一个反问句,有二层含义:

一层说,冉雍如果够“仁”德的标准,不需要巧言之才。

一层说,冉雍如果不够仁德的标准,有口才也无用。

不论“仁”与“不仁”均不需要巧言之才,什么原因呢?

“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雍也篇》)“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

”用快捷的巧嘴来对付他人常常遭人讨厌。

  孔子结束时,又说一句“不知其仁,焉用佞?

”连他够不够仁德的标准,都不知道,何必去用巧言之才去评说他呢?

“焉用佞?

”一头一尾,前后两次出现,遥相呼应。

可见,孔子一向重视内心仁德的修养,反对表面华装艳丽,文质兼美是最佳境界,不能兼美,与其文胜质而华丽,不如“质胜文而朴野。

  【原文】

  5.6子使漆雕开仕①,对曰:

“吾斯之未能信②。

”子说③。

  【注释】

  ①漆雕开:

姓漆雕,名开,字子开,又称子若。

孔子的学生,小孔子11岁,春秋鲁国人。

仕:

做官。

  ②斯之未能信:

即“未能信斯”,对这件事没有信心。

之:

宾语前置的标志词。

③说:

同“悦”,高兴,愉快。

  【语译】

  孔子让漆雕开去从政,漆雕开回答:

“我对此事还没有把握。

”孔子听了很高兴。

  【解读】

  本章记载漆雕开不愿出仕的态度。

  漆雕开为人刚直不阿,矜气尚勇,藐视权贵。

师从孔子,孔子向来赞同“学而优则仕”,见他业已步入中年,已具有做官才能,建议他去做官。

漆雕开却说:

“吾斯之未能信”,认为自己对做官还没有信心。

根据他的性格,他可能是不屑做官,也可能是谦虚,不论是何种原因,对于一个勤奋而愿意继续随他学习的人,孔子却表现出喜悦之情。

  【原文】

  5.7子曰:

“道不行,乘桴浮于海①,从我者②,其由与③!

”子路闻之喜。

子曰:

“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④。

  【注释】

  ①桴(fú):

渡河用的筏子。

  ②从:

跟随。

  ③其由与:

大概只有子路吧。

其:

大概,语气副词。

由:

子路的名。

与:

疑问语气词。

  ④材:

通“裁”,裁度事理,不知约束。

  【语译】

  孔子说:

“仁道不能施行,乘着木筏飘流海外,能跟随我的怕只有子路了吧!

”子路听了这话很兴奋。

孔子说:

“由啊!

你的勇猛超过了我,过分自信就没有什么东西可汲取了。

  【解读】

  本章记载孔子对子路的信任以及评价。

  子路是孔门政事科的高材生,生性耿直好勇,爽直刚强,时有粗鲁野蛮之态。

每次孔子发问,谈话,喜欢率尔开对,抢先发言。

每次问志,他总是第一个发言。

孔子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最喜欢的弟子:

一个是颜回,一个是子路。

一个文,一个武,颜回受表扬最多,子路受批评最多。

  一天,孔子感叹,仁道不能推行,设想乘木排出海,远离尘嚣,跟从我的大概只有仲由吧!

孔子是遥想感叹假设之问,并未打算真的远游。

“子路闻之喜。

”一个“喜”字,把子路受老师表扬后,欢喜雀跃的神态表现得十分充分。

孔子因其一向喜欢子路率然坦诚,但对他的批评向来也十分率直,从不转弯抹角,也不看环境场所。

见他手舞足蹈,欢喜异常,又劈头一盆冷水:

“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孔子教学生,既是一位循循善诱,蔼然可亲的长者,又是一位刚正弘毅不阿私情的严师。

  【原文】

  5.8孟武伯问子路仁乎①。

子曰:

“不知也。

”又问,子曰:

“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②,不知其仁也。

”“求也何如?

”子曰:

“求也,千室之邑③,百乘之家④,可使为之宰也⑤,不知其仁也。

”“赤也何如⑥?

”子曰:

“赤也,束带立于朝⑦,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注释】

  ①孟武伯:

姓孟孙,名彘(zhì),“武”是谥号。

孟孙氏是鲁国执政的三家之一。

  ②赋:

指兵役和军政工作。

  ③千室之邑:

一千户人家的城镇。

邑:

庶民聚居地。

  ④家:

诸侯分封给卿大夫,由卿大夫管理并收用当地租税的地方叫采邑,也叫家。

  ⑤可使为之宰:

可以让他去做那里的总管。

之,指代“千室之邑”、“百户之家”。

宰:

大夫家的总管,一个城邑的长官也叫“宰”。

 ⑥赤:

姓公西,名赤,字子华。

孔子的学生,小孔子42岁,春秋鲁国人。

 ⑦束带立于朝:

穿好礼服,站立朝廷。

束带,束紧衣带。

  【语译】

  孟武伯问:

“子路有仁德吗?

”孔子说:

“不知道啊。

”又问。

孔子说:

“由嘛,在一个拥有上千辆战车的国家,可以让他主管军政,但不知道他是否有仁德啊。

”又问:

“冉有怎么样?

”孔子说:

“求嘛,拥有上千户人家的都邑,或拥有百辆战车的大夫封地,可以让他任总管,但不知道他是否有仁德啊。

”又问:

“公西华怎么样?

”孔子说:

“赤嘛,盛装侍立在君主身旁,和来宾交谈应对还行,但不知道他是否有仁德啊。

  【解读】

  本章记载孔子对子路、冉求、公西赤的评价。

  孟武伯向孔子问子路、冉求、公西赤三位孔门高足是否符合仁德的标准,孔子认为子路算得上一个军政长官,冉求可任行政长官,公西赤可任礼宾部长,至于是否符合仁德的标准,孔子说“不知也”,“不知其仁也。

  这里有两点需注意:

  一、“仁”是一个很高的道德修养标准。

孔子不轻易许人,弟子三千,也仅仅只用“其心三月不违仁”赞扬颜回,其余均无此殊荣。

  第二、读《论语》全书,孔子对弟子不论表扬,还是批语,绝少使用全称肯定或全称否定的判断。

既然不同意以“仁”赞许,孔子可以直接说“非仁也”,他却来了一句“王顾左右而言他”的句式,“不知也”,“不知其仁也”,他用了否定句,而是一种模糊否定,是不确定的否定,对追问事实的回避,而不是对追问事实的直接否定,表现了孔子循循然善诱人的教学艺术,不打击学生追求仁德的积极性。

不轻易赞许,也不轻易否定,给学生努力留下了极大的空间,给自己也留下了许多回旋的余地。

我们在与人交往或教学时,当慎用直接否定句。

  【原文】

  5.9子谓子贡曰:

“女与回也孰愈①?

”对曰:

“赐也何敢望回②?

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子曰:

“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④!

  【注释】

  ①愈:

更好,更强。

  ②赐:

姓端木,名赐,字子贡。

  【语译】

  孔子对子贡说:

“你跟颜回谁更强一些?

”子贡回答说:

“我怎么敢和颜回去比呢?

颜回呀,闻一知十。

我呢,闻一知二。

”孔子说:

“不如啊,我和你都不如他。

  【解读】

  本章记载子贡的自我评价以及子贡和孔子对颜回的评价。

  有关子贡,我们在1.15节、5.4节已经谈到,他是一个聪明伶俐善于品评人物臧否是非的人,他对同门学友,颜渊,子路,冉求等二十多人都做过品评,孔子认为他对人的评价都不错,是一个善于知人的人。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能“知人”是一个有智慧的人,能“自知”是一个聪明人。

  孔子想考察子贡是否是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将他与颜回相比,向他提问:

“汝与回也孰愈?

”那一个更强一些?

子贡在与宓子贱相比时,逼着问孔子“赐也何如?

”孔子答:

“器也”,进一步逼问,“何器也?

”孔子最后说出“瑚琏”的评价。

明显看得出,子贡和宓子贱相比,子贡颇有一些不服气。

这一节将颜回与子贡相比,他的口气大不一样,“赐也何敢望回也。

”意思是我哪里敢与颜回相比呢?

颜回知道一件事,可以推导出十件事,我知道一件事,仅仅能推出两件事,“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颜渊以一知十,惊人的推导力,《论语》中不见记载,但子贡仅在《论语》中记载就有:

因贫富之问而悟《诗经》“切磋”之义(见1.15节),因伯夷叔齐之问而知孔子不事卫君(见7?

15节)等均是闻一知二的典型事例。

孔子见子贡推崇颜回而客观的评价自己,十分赞同他的说法,不及他啊,我与你都不及他。

“吾与女弗如也。

  顺便说一下,有注释家将本章末句解释成:

“我赞同你说的比不上他”,“与”应是连词“和”,而将其解成动词“赞与”之“与”,实际上降低了孔子谦虚博大的胸怀,承认弟子在某一方面或全方位超过老师。

这正是老师教诲的结果,也是老师胸襟博大的表现,也是先生对弟子最高的奖励。

何况颜回并未能全部超过老师,仅仅是“悟性”或曰推导联想能力略胜一筹。

  【原文】

  5.10宰予昼寝①,子曰:

“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②。

于予与何诛?

”子曰:

“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于予与改是。

  【注释】

  ①宰予:

姓宰,名予,字子我,又称宰我。

小孔子29岁,春秋鲁国人。

昼寝:

白天睡觉。

近人有考证为“午睡”。

  ②杇:

通“圬”,用泥抹墙。

这里指粉刷。

  【语译】

  宰予白天睡觉。

孔子说:

“朽烂的木头不能雕琢,粪土之墙不能修整。

对于宰予,我还能责备什么呢?

”孔子又说:

“以前我对人,听他怎么说就信他怎么做。

现在我对人,是听他怎么说,还要看他怎么做。

是宰予让我有了这种改变。

  【解读】

  本章记载孔子对宰我的批评。

  宰予是孔门言语科的高材生,以能言善辩著称。

孔子把宰予置于“言语”科之首,排在“利口巧辩”的子贡前面。

他擅言辞,语言朴实,切中要害。

孔子赞扬他说:

“夫言贵实,使人信之,舍实何称之,是赐(子贡)之华,不若予(宰予)之实也。

”(《孔丛子?

记义》)可见孔子对他评价之高;孟子赞扬他:

“智足以知圣人,污不至阿其所好。

”(《孟子?

公孙丑上》)宰予天资聪明,勤学好思,勇于革新,曾经公然与先生论辩“三年之丧”时间太长(参见17.21节)。

宰予的这种不拘礼节,大胆思考,大胆责难的敢作敢为的精神,也直接影响到他在行为上对传统礼制的不满。

  本节记载宰予白天睡觉,显然不符礼制精神。

孔子见了气恼至极,他无法容忍自己的弟子公然的违礼行径,给宰予以严厉的批评,说他“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粉刷)也。

”并从此改变了看待人的方法:

“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孔子的这几句评语,直接影响了后人对宰予的评价。

长期以来,“朽木不可雕”几乎成了宰予的代名词,而且妇孺皆知。

  事实上,从上述可知,无论是从学习态度,还是从学习成就上看,宰予都是一个好学的学生,而且善于思考,勇于实践。

孔子把“仁”“礼”作为人一生追求最高目标,比“法”更为重要,而礼的起点正是人们的日常生活,起居必须的内容。

宰予昼寝违礼,看似违背小礼小节,实际上干系重大,甚至可以同治国安邦联系在一起。

孔子严厉的责骂,并不在意批评他惰学,而是针对他“昼寝”的违礼行为,因此孔子的愤怒可以想见。

也可能因为宰予悟性极高,对孔子的初级教学早已心领神会,不需要再听讲,于是呼呼大睡。

详细背景实难知晓,笔者妄加推测而已。

【原文】

  5.11子曰:

“吾未见刚者①。

”或对曰:

“申枨②。

”子曰:

“枨也欲,焉得刚③?

  【注释】

  ①刚者:

刚正的人。

  ②申枨(chéng):

姓申,名枨,又名党,字周,孔子的学生。

春秋末年鲁国人。

 ③焉得刚:

孔子认为欲望太多的人就不会刚正。

  【语译】

  孔子说:

“我还没见过刚正的人。

”有人就回答说:

“申枨不就是吗。

”孔子说:

“申枨是一个欲望过多的人,怎么能算刚正呢?

  【解读】

  本章记载孔子对申枨的评价。

  孔子说:

“刚、毅、木、讷近仁”。

“刚”是居四种接近仁道的美德之首,《礼记?

表记》说:

“无欲而好仁者,无畏而恶不仁者,天下一人而已矣。

”明代吕坤在《呻吟语》中说:

“所贵乎刚者,贵其能胜己也,非以其能胜人也。

”所以孔子说“吾未见刚者”。

有人不赞成孔子的看法,提出申枨。

关于申枨的具体事迹已无法详考。

“枨也欲,焉得刚?

”无欲则刚,有欲则不能称其为“刚”。

“刚”即“正大光明,坚强不屈之谓刚,乃天德也。

”(《论语集释卷九》)“刚”是一个人重要的品德,若与“柔”结合,刚柔相济,便十分完美。

诸葛亮在论“将领”时有一段话,值得一读:

  “善将者,其刚不可折,其柔不可卷,故以弱制强,以柔制刚,纯柔纯弱,其势必削,纯刚纯强,其势必亡,不柔不刚,合道之常。

”(《诸葛亮全集》)

  《格言联璧》中有一段关于欲望的论述颇有趣,现抄录以备参考:

  无欲之谓圣,寡欲之谓贤,多欲之谓凡,徇欲之谓狂。

人之心胸,多欲则窄;寡欲则宽。

人之心境,多欲则忙,寡欲则闲;人之心术,多欲则险,寡欲则平;人之心事,多欲则忧,寡欲则乐;人之心气,多欲则馁,寡欲则刚。

  【原文】

  5.12子贡曰:

“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①,吾亦欲无加诸人。

”子曰:

“赐也,非尔所及也②。

  【注释】

  ①之:

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诸:

“之乎”的合音。

 ②及:

达到,做到。

  【语译】

  子贡说:

“我不希望别人强加给我什么,我也不希望强加给别人什么。

”孔子说:

“赐啊,这并非你所能做到的啊。

  【解读】

  本章记载子贡对恕道的研究。

  孔门“恕”道,标准定义应该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贡研究恕道颇多。

对这一句话研究后,颇有心得,将这句话进一步具体化,如采取接续法的话,可以说成:

“己所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勿施诸人”,“己所不欲”,“己”字是主语,“不欲”是谓语,宾语省略,子贡将“不欲”的宾语补出:

“人之加诸我也”。

“勿施于人”是一个动宾短语,缺主语和谓语,子贡将其主语和动词谓语补出“吾亦欲”,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更清晰更具体,可见子贡研究问题的深度,对恕道理解把握的准确度。

为人处事,接人待物,守住一个“恕”字,颇不容易,何况子贡一向喜欢品评人物,臧否是非,扬善而不隐恶。

孔子说:

“赐啊,非你的修炼所能达到的高度。

  【原文】

  5.13子贡曰:

“夫子之文章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②,不可得而闻也。

  【注释】

  ①文章:

指孔子传授的有关诗、书、礼、乐等典籍的学问。

  ②性:

人的本性。

天道:

天命。

主宰人类命运的各种规律。

  【语译】

  子贡说:

“先生的学问有机会听人讲到,先生关于本性与天道的见解却没有机会听人讲到。

  【解读】

  本章记载子贡对孔子学问“知”与“不知”的评述。

  这一节文字有三处省略:

一是,“夫子之‘言’”文章,蒙后省略一个“言”字。

二是,“可得而闻‘于人’也”,介宾短语,“于人”省略。

三是,“不可得而闻也”,也省“于人”介宾短语。

整节意思是:

夫子所谈的学问,有机会听到;夫子所谈的“性与天道”,却无法听到。

孔子的教学分初级阶段和高级阶段:

初级阶段谈道德文章,高级阶段谈“人性与天道”。

高级阶段所谈大多是孔子的创见,所以“不可得而闻于人也”。

  这一节文字还有一种理解:

认为孔子“不语怪、力、乱、神。

”“罕言利与命。

”“不知生,焉知死。

”只重视寻常的道德文章,不谈形而上的人性天命,可备一说。

  【原文】

  5.14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①。

  【注释】

  ①有(yòu):

通“又”。

  【语译】

  子路一旦获得新知,在还未能实践它之前,唯恐再获得新知。

  【解读】

  本章记载孔子对岸子路闻风而动,勇于实践精神的赞扬。

  这一节表明子路闻道而行,勇于实践,率真直爽而又急躁的性格特征,也说明了子路对真理追求的态度。

孔子曾把“敏于行”作为衡量君子的条件之一,但他并不是无条件的主张“敏于行”。

譬如说在《先进篇》中子路问“闻斯行诸”,即听到道后马上就行动吗?

孔子却回答他:

“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建议他多思多问而后行。

季文子又问“三思而后行”,孔子却回答说:

“再,斯可也。

”重复考虑一次都行了,不要反复思索,疑事无功,又叫季文子赶快行动。

因季文子,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