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语文 第1单元 山水神韵 1 赤壁赋教师用书 鲁人版必修2.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174595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47.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中语文 第1单元 山水神韵 1 赤壁赋教师用书 鲁人版必修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学年高中语文 第1单元 山水神韵 1 赤壁赋教师用书 鲁人版必修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学年高中语文 第1单元 山水神韵 1 赤壁赋教师用书 鲁人版必修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学年高中语文 第1单元 山水神韵 1 赤壁赋教师用书 鲁人版必修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学年高中语文 第1单元 山水神韵 1 赤壁赋教师用书 鲁人版必修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中语文 第1单元 山水神韵 1 赤壁赋教师用书 鲁人版必修2.docx

《学年高中语文 第1单元 山水神韵 1 赤壁赋教师用书 鲁人版必修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语文 第1单元 山水神韵 1 赤壁赋教师用书 鲁人版必修2.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高中语文 第1单元 山水神韵 1 赤壁赋教师用书 鲁人版必修2.docx

学年高中语文第1单元山水神韵1赤壁赋教师用书鲁人版必修2

1 赤壁赋

[预习——夯实基础]

[知识·梳理]

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壬戌(rén)(xū) 酾酒(shāi)

桂棹(zhào)横槊(shuò)

余音袅袅(niǎo)(niǎo)嫠妇(lí)

幽壑(hè)扁舟(piān)

山川相缪(liáo)无尽藏(zàng)

舳舻(zhú)(lú)愀然(qiǎo)

匏樽(páo)枕藉(jiè)

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同“凭”,乘)

(2)山川相缪(缪,通“缭”,环绕)

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

(1)歌

(2)望

(3)下

(4)如

(5)之

第4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

(1)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舞;使……泣

(2)正襟危坐(形容词作动词)整理

(3)渔樵于江渚之上(名词作动词)打鱼,砍柴

(4)侣鱼虾而友麋鹿(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侣;以……为友

(5)不知东方之既白(形容词作动词)显出白色

古义:

指望不到边的宽阔江面。

(1)白露横江

古义:

指白茫茫的水汽。

今义:

二十四节气之一。

(2)望美人兮天一方

古义:

指内心所思慕的人,有隐喻君王的意思。

今义:

美貌的女子。

(3)凌万顷之茫然

古义:

指望不到边的宽阔江面。

今义:

完全不知道的样子或失意的样子。

第6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

(1)客有吹洞箫者。

(定语后置句)

译文:

有位吹洞箫的客人。

(2)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状语后置句)

译文:

何况我同你在江边捕鱼砍柴。

(3)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状语后置句)

译文:

明月从东山上升起,在南斗星和牵牛星之间徘徊。

(4)而今安在哉?

(宾语前置句)

译文:

然而如今在哪里呢?

(5)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判断句)

译文:

这是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宝藏。

(6)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被动句、判断句)

译文:

这不是曹操被周瑜打败的地方吗?

[常识·速览]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

主要成就: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其书法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主要作品:

诗歌代表作:

《饮湖上初晴后雨》《海棠》《题西林壁》等。

词作代表作:

《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卜算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散文代表作:

《石钟山记》《赤壁赋》《后赤壁赋》等。

作品集:

《苏东坡全集》。

1080年,苏轼被贬黄州。

在这里,他经常来赤鼻矶头游览眺望,或泛舟江中。

1082年,苏轼又来到赤鼻矶。

这时他已年近半百,站在矶头,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也付之东流,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写下了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这年七月十六日和十月十五日,苏轼又两次舟游赤鼻矶之下的长江,写下了两篇著名的《赤壁赋》。

这两篇《赤壁赋》在我国文学艺术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Ⅰ.文学常识

“赋”的名称最早见于战国后期荀况的《赋篇》,到汉代形成特定的体制。

“赋”着力于铺陈事物,较多地选用散文化的句式。

“赋”经历了长期演变的过程,发展到中唐,在古文运动影响下,“赋”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不讲求骈偶、音律,句式参差,押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叫作文赋。

像杜牧的《阿房宫赋》、苏轼的《赤壁赋》,都是文赋的佳作。

Ⅱ.文化常识

(1)既望:

过了望日(农历每月十五日为“望”),农历十六。

“朔”指农历每月的第一天,“晦”则指最后一天。

(2)美人:

指内心思慕的人,有隐喻君王的意思。

(3)“斗牛”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古代为了观测天象,选取二十八个星官作为观测时的标志,称为“二十八宿”。

它又平均分为四组,每组七宿,与东、西、南、北四个方位和青龙、白虎、朱雀、玄武(龟蛇合称)等动物形象相配,称为“四象”。

(4)洞箫:

管乐器的一种,本指无底的排箫,后来指单管直吹的箫。

(5)匏樽:

用葫芦做成的酒器。

(6)蜉蝣:

一种小飞虫,春夏之交生在水边,生存期很短,古人说它朝生暮死。

[探究——精研文本]

[整体·感知]

本文首先描写了月夜的美好景色,抒发了泛舟大江、饮酒赋诗的畅快心情,然后写客人吹洞箫吹奏出极其幽怨的声调,引起主客之间的一场问答,文章的重点便转移到关于生存态度问题的论辩上。

文中流露出一些消极情绪,同时也反映了一种豁达乐观的精神。

作者将缥缈的思绪融于景物描写之中,满腔的悲愤寄寓在旷达的风貌之下,情理交融,汪洋恣肆,创造出物我合一、清新自然的艺术境界。

[文脉·梳理]

①月夜泛舟 ②苏子答客

[文本·深读]

■自主探究··············································································

一、阅读课文第1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下列各组句子中,都属于描绘“七月既望”之夜赤壁景色的一项是(  )

①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②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④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⑤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A.①④⑤  B.②③⑤

C.①②④D.②④⑤

D [①是游赤壁这一事件,③是诗人在游赤壁时的活动。

]

2.对这段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段以寥寥几笔勾勒出了作者于秋夜月下泛舟江上所看到的月白风清、水天相连的景象。

B.作者写自己在辽阔江面上泛舟,仿佛在浩荡的太空中乘风而行,毫无阻碍,简直就是远离人世,飘飘升入仙界里去了,令人陶醉其中。

C.“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这几句话在全文中非常重要。

一是在结构上它引出了后文的“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以及主客对话的情节;二是为下文定下了一个得失两忘、超然物外的感情基调,并且与结尾相呼应。

D.本段展示了一种与友人相聚、泛舟江上、畅饮美酒、咏诗诵文、迎风赏月的舒畅飘逸、超然物外的境界。

本段的感情色彩是喜悲交融。

D [D项,“本段的感情色彩是喜悲交融”错,是以喜悦为主。

]

二、阅读课文第2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3.下列句子中,侧面表现箫声悲凉的一项是(  )

A.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B.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C.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D.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C [A、B两项属于正面描写;D项是诗人的歌声。

]

4.对本段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段可以分两层:

第一层,写客人的歌声;第二层,写诗人的箫声。

B.本段营造了一种主客之间箫歌互答,悲喜交集的境界。

C.本段的“喜”由主人“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看出。

本段的“喜”比上段更甚,这样写可为下层转入“悲”形成更大的反差。

D.本段“悲”从客人悲凉的箫声中体现。

作者借助夸张、想象,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化抽象为具体,把洞箫那种悲咽低回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

A [A项,“第一层,写客人的歌声;第二层,写诗人的箫声”错,应是“第一层,写诗人的歌声;第二层,写客人的箫声”。

]

三、阅读课文第3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5.下列各组句子中属于“客悲”的原因的一组是(  )

①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②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③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④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⑤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⑥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A.①③④⑤B.②③⑤⑥

C.②④⑤⑥D.①③⑤⑥

D [②是写曹操英雄表现,不是“客悲”的原因;③⑤“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是小与大、短暂与永恒的对比,说明人的渺小,这是人生苦短之悲;⑥是把无可奈何的心情在悲凉的秋风中吹奏出来,是理想与现实的对比,是壮志难酬之悲。

]

6.对本段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听到了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箫声,他感到“愀然”,整理衣襟胆战心惊地坐着,这里借主人之问,引出悲之所在。

B.“客”之所以“悲”,在于触景伤怀,有感于人生短暂。

眼前之景,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曹操的诗句,进而联想到曹操兵败赤壁的惨状。

这么一个“一世之雄”尚且随着“大江东去”而销声匿迹,有为者尚且如此,更何况我们这些生命短暂、有志而无为者呢?

C.本段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

通过“客曰”,由眼前的“江水”“明月”想到曹操、周瑜两个英雄人物战争的场面,是写景;再由他们的“而今安在哉”,揭示人生短促之“悲”,是议论;引出曹、周两人,更见己身之渺小,自然生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慨,是抒情。

D.本段写“客”的回答,阐发了怀古伤时之情,感情色彩甚为悲伤。

虽然作者借“客”之口表达了自己的悲情,但作者之意并不在宣扬这种悲观的论调,而是沿用赋体“抑客伸主”的方法,力求阐明万物变与不变的道理,超脱于无益的悲观,他的精神世界也就随之而转出了一个更新的境界。

因此文中的“悲”与豪放风格并不矛盾。

A [A项,“整理衣襟胆战心惊地坐着”错,应是“整理衣襟端正地坐着”,“危”在这里就是“正”的意思,解释为“端正地”。

]

四、阅读课文第4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7.下列各组句子中属于作者认为都在“变”的一组是(  )

①逝者如斯 ②而未尝往也 ③盈虚者如彼 ④而卒莫消长也 ⑤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⑥物与我皆无尽也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A [①是作者认为水在不停地流去,在变化;③是作者认为月有圆缺,也在变化;⑤写天地万物时刻都在变动;②水虽然流去,但没有流逝,是不变的;④月有圆缺,但没有消减和增长,是不变的;⑥写万物同我们一样永恒,是不变的。

]

8.对本段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以水、月作比,说明世间万物和人生都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

B.大自然是个无穷宝藏,可以作为人们的精神寄托,所以苏轼认为人对自然万物,不该取的不取,如“清风、明月”;该取的就取,如“非吾之所有”。

C.苏轼讲完了道理,“客”听了以后想通了,心中的悲意没有了,心情又变得舒畅起来,于是,客人开心地笑了,洗干净酒杯重新斟上酒。

D.文章的结尾是向政敌的一种暗示:

“我”虽然受迫害,贬谪黄州,但“我”的日子过得并不错,既不寂寞也不苦恼。

这实际上是一种抗议,“主”“客”实为一体,分别反映了作者内心的积极和消极心态。

B [B项,应为:

不该取的不取,如“非吾之所有”;该取的就取,如“清风、明月”。

]

■合作探究···············································································

9.苏轼的《赤壁赋》一文,以它优美的辞章、空灵的意境、深沉的思辨在我国古代散文中熠熠生辉,同时因为苏轼自身思想的复杂而使本赋的主要思想也说法不一。

那么,本文寄予了苏轼的哪些情感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观点一:

抒发了作者的“悲”情。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①人生平淡:

曹操“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自己却“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与英雄相比,真是可叹可悲。

②人生短暂:

人生如“寄蜉蝣于天地”,故“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想到一个人用毕生的精力也难以实现报国之志,何况自己蹉跎岁月?

③人生无常:

曹操虽一世之雄,可也有困于周郎的时候,况且“而今安在哉”。

周郎虽“雄姿英发,羽扇纶巾。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却仍不免“英年早逝”。

自己虽一生勤政,却遭“乌台”之难,真是人生无常,前途未卜啊!

观点二:

抒发了作者的“喜”情。

在文章中,作者通过水、月,参悟人生。

水,逝者如斯,却未尝往;月,盈虚如彼,却卒莫消长。

从变者而观,天地不能以一瞬;从不变而观,物我都将无穷。

于此,无论英雄豪杰,无论山野村夫,都没有必要去羡慕什么,只要按照自我的生命轨迹走下去就是。

再说,天地之间,物各有主,正如这江上清风,山间明月,物我共有,又何必去杞人忧天?

面对如此良辰美景,不好好享受生命的快乐,反而去忧心忡忡,于情于理,能说得过去吗?

所以,在文章最后,写了客人转悲为喜,主客开怀畅饮,兴尽入睡。

这其实是向政敌的一种暗示:

我虽然遭受迫害,贬谪黄州,但我的日子过得并不错,既不寂寞也无苦恼,这实际是一种抗议,也是一种旷达,一种经过哲学思考之后的真正超越。

  

  

  

  

[迁移——学以致用]

[写法·借鉴]

1.写作特色

叙事、描写、抒情与议论融为一体

文章既有完整、精练的叙事和生动、形象的景物描写,又有浓郁的感情流露,更有对玄妙哲理的自然阐发。

无论抒情还是议论,都是就地取材,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典故,把景、情、理有机地组织在一起。

全文因景生情,借景喻理,画意、诗意、理趣三者兼而有之,水乳交融,创造出一种充满诗情画意而又蕴含着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产生了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2.写法指导

运用具体、翔实、生动的记叙能给人以鲜明的形象,但在记叙文中,只有记叙描写而没有议论、抒情,文章的中心就无法突出,具体内容也显得苍白,所以揭示事物的深刻内涵就十分重要。

这时就需要议论抒情了。

应该说一篇文章的点睛之笔亦在此。

平凡的小事加以有针对性的抒情议论,文章能蜕变成“天鹅”,成为升格文,这里所说的议论不要只在文尾“昙花一现”,还应做到夹叙夹议,在叙述中自然折射理性的光辉;这里的抒情切忌矫情,应缘情而发。

总之,不可喧宾夺主,画龙点睛即可。

3.迁移运用

梨花盛开时节,有中国“鸭梨之乡”美称的河北省魏县万亩梨园景区到处都是赏花的人群。

人群中有位中年男子背着七旬老母赏花,格外引人注目,被人摄入镜头传至网络,“孝男背母赏梨花”随即走红,好评如潮。

(2014年4月10日《燕赵都市报》)

请运用叙事、描写、抒情、议论,对这一事件进行评述。

40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示例】

梨园道路不平,人群较多,这位男子索性背着母亲看遍梨花。

游人纷纷驻足,向这对母子投来赞许的目光,母亲在儿子的背上开心地笑了……(叙事)

“孝男背母赏梨花”,就是一朵盛开的梨花。

梨花春带雨,孝道赛梨花。

洁白如雪的梨花迎春绽放,绘出一幅美丽的人间画图。

“孝男背母赏梨花”的画面,与盛开的梨花相映生辉,无疑成了梨园景区另一道别致风景。

(描写)

孝道在梨花中绽放,梨花因孝道更加灿烂,观花者受到孝道熏陶,岂不是别一样的收获?

“孝男背母赏梨花”,胜于常回家看看。

子女需常回家是法律强制规定,而“孝男背母赏梨花”是自觉行为,体现了尽孝的境界。

正是这种自觉的孝道举动,才让无数网友感动,引起其心灵共鸣。

(议论)

一切炎黄子孙,再忙也不能忘掉尽孝道的责任。

做子女的趁着父母在世时去尽孝道吧!

(抒情)

[素材·应用]

1.课内素材

身处逆境,豁达乐观

谪居黄州期间,凄风苦雨中的苏轼泛舟赤壁,在清风、明月之中,超越了“望美人兮天一方”的失意和“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悲伤,参悟了水与月的辩证法,捕捉到“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的生命本真。

最终彻底顿悟“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跳出心灵炼狱的苏轼开始尽情享受“清风”“明月”……

苏轼不因遭受政治迫害而萎靡消沉,而是寄豪情于山水,荡胸臆于自然,身处逆境而豁达洒脱,随缘自适,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理性地对待生活。

面对生活中的坎坷,我们也要用乐观驱散阴霾,用旷达解读挫折,永远保持理智与乐观。

【应用角度】 这则材料适用于“坦然面对挫折”“笑对人生”“永远保持乐观心态”“豁达乐观是一种人生境界”等相关话题作文中。

2.精彩应用

让我们再次翻开尘封的历史,这次我看到了游玩赤壁的苏轼。

在这里,他与朋友咏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感受着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但又有谁能想到:

他二十岁登进士科,被皇帝预设为未来的宰相,如今却只能流落到黄冈这一荒凉之地。

完美的人生因他的不畏权贵直言进谏而改写。

生活的落差,心灵的失落,这两大劲敌并没有将他击垮。

他从容淡定,打开了自己的心窗,以一种淡然心情看外面的世界,勇敢地生活着,最终

创作出大量惊世之作,用勇气在文学史上树起了一座永恒的丰碑!

人生路漫漫,更多的时候,我们会内忧外患,无所谓,这时只要打开自己的心窗,以一种淡然的心情看事待物,带着勇气上路,勇敢坚强地击退敌人,便能冲出重围,迎接人生的春天!

(选自山东高考满分作文《打开心窗,勇敢面对》)

[佳作·领悟]

导读:

是赤壁成就了苏轼还是苏轼成就了赤壁?

读着苏轼的千古名篇,想象着诗人的豪放雄姿,我们不得不深深地咏叹——“苏轼的赤壁”。

苏轼的赤壁①

风飘飘,水潺潺,掸掸这一路素衣风尘,驾一叶扁舟,于清秋的黄昏,残阳如血,沧海如幕,来到这古战场——赤壁。

心中沉浸着如此的哀闷,漫想:

那“乌台诗案”的苦楚,那皇帝谪贬的敕令,那洛阳亲友的牵念。

于是黄州成为苏轼的落脚地,赤壁成了苏轼的赤壁。

他想起了周瑜。

“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他问自己难道自己不正是那东吴的都督吗?

自己满腹经纶,胸中有的是治国平天下的笔墨,而此时,面对这一片漫漫江水,他陷入沉思。

他的思绪像长了翅膀似的,继续飞扬,斟一杯酒,临江而酾,是祭奠那死去的英雄,也是祭奠自己的往昔。

是啊!

他清醒了:

哀吾生之须臾倒不如托遗响于悲风,取山水之色,听江上清风之歌唱。

他不再悲观,不再耿耿于怀。

后来,他用自己的行动证实自己的顿悟。

他在黄州兴修水利,奖励耕织,浅廉从政。

黄州的百姓感念这一位父母官,后来修了一祠庙来纪缅这一伟大的文人,知心的父母官。

文学的殿堂里永远可以听见那《赤壁赋》华美的乐章。

余秋雨先生在《东坡突围》中呼“苏轼选择了赤壁,赤壁也成全了苏轼”。

是啊!

这一路艰辛,这一路坎坷,这一路无奈。

苏轼没有消沉,没有失落。

他永远也不会去吟唱那软绵绵的情诗与愁苦。

什么“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只属于李清照这样的小女子。

“杨柳岸,晓风残月”“竟无语凝噎”只适合柳三变的多愁善感。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忧虑只为李后主吟唱。

苏东坡是关东大汉,他只吟“大江东去”的豪迈,他只唱“千古风流人物”的激昂。

赤壁记载了苏东坡的崛起。

赤壁沉淀了苏东坡的不屈。

赤壁诉说着苏东坡的豪迈与诗情不朽。

赤壁只为苏轼而光芒四射。

赤壁,只属于苏轼。

【悟亮点】

1.学拟题

文章题为“苏轼的赤壁”,将“苏轼”与“赤壁”联系起来,既点明了文章的写作对象,又为下文写作内容做铺垫。

2.学联想

文章由苏轼想到赤壁,由赤壁想到与之有关的文学作品,《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两篇千古名篇与人物联系起来,既丰富了文章内容,又突出了文章中心。

3.学结尾

结尾用排比手法,运用短句,对苏轼与赤壁的关系进行了点评,凝练又意蕴丰厚地彰显了文章中心。

[训练——落实提升]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导学号:

52662000】

A.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如:

动词,往、到

B.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和:

同声相应

C.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虽:

虽然

D.酾酒临江,横槊赋诗酾酒:

斟酒

C [C项,虽:

即使。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D.

C [C项,均为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A项,动词,吟诵;名词,曲调。

B项,转折连词,却;连词,表修饰关系。

D项,介词,从;介词,表被动。

]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导学号:

52662001】

A.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B.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C.夜缒而出

D.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B [B项,为名词作动词,其余三项均为名词作状语。

]

4.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A.马之千里者

B.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C.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 [B项为状语后置句,其他三项及例句均为定语后置句。

]

5.下列各句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导学号:

52662002】

A.泣孤舟之嫠妇  B.酾酒临江

C.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D.山川相缪

D [缪通“缭”,环绕。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