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教学设计的要求与方法.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172330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8.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程教学设计的要求与方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新课程教学设计的要求与方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新课程教学设计的要求与方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新课程教学设计的要求与方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新课程教学设计的要求与方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课程教学设计的要求与方法.docx

《新课程教学设计的要求与方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程教学设计的要求与方法.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课程教学设计的要求与方法.docx

新课程教学设计的要求与方法

新课程教学设计的要求与方法

(注:

这是我在《高中新课程·历史优秀教学设计与案例》这本书中看到的很有用的文章,转过来然大家看看)

 

面对高中课程改革,高中教师如何更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设计能力,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和条件?

笔者以为,必须解决下列三个问题:

建构新的知识观,树立新的教学观,明确教学设计的要求与方法。

一、新的知识观

引导学生理解、掌握知识,是教学的任务之一。

但长期以来,对于“知识”的理解存在片面性,对于课堂教学应该引导学生理解、掌握的知识,被有意无意地局限在了学科基础知识的层面上。

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教师课堂教学中呈现出来的知识扁平僵化,关注学生的经验阅历不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与探索精神不够,引导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不够,满足不同发展潜能学生的不同需求不够。

在新课程教学环境下,首先需要教师对知识及其内部结构要有新的认识,建构新的知识观。

   在这里,英国哲学家波兰尼(M.Poianyi)关于知识的新发现,可能对我们建构新的知识观,进行新课程改革会有所帮助。

20世纪50年代,波兰尼从“我们所知道的多于我们所能言传的”的前提出发,推断出人类大脑中的知识分为两类:

明确知识和默会知识。

所谓明确知识是指能言传的,可以用文字等来表述的知识;而所谓默会知识则是指不能言传的,不能系统表述的那部分知识。

人类的默会知识远远多于明确知识,而且有着不同于明确知识的显著的特征:

默会知识是镶嵌于实践活动之中的,是情境性的和个体化的,常常是不可言传的;默会知识是不能以正规形式加以传递的;默会知识是不能被加以批判性反思的。

默会知识论向传统的知识与学习概念提出了挑战。

依据默会知识论的观点,知识的传授与习得,可以描绘成这样的结构(图1):

“学习不仅局限于从明确知识到明确知识的言传,而是四种学习关系的相互整合。

从明确知识到明确知识的学习,以书本及其听讲为主,在我们现在的教学实践中占主导地位。

而其他三类学习长期以来为我们的学校教学实践所忽视,现在需要大力提倡。

其中由默会到默会的学习,‘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它是在真实的或模拟真实的情境中、在学生的团体实践和做的过程中发生的;由明确知识到默会知识的学习必须通过学生的内化才能完成,是明确知识的融会贯通;而由默会知识到明确知识的学习,是默会知识的逐步清晰和外显;它丰富了学生的明确知识。

如果教师的视野拓展到了对默会知识的关注,就会发现“教学的任务和效果,不仅仅包含教师通过书本对学生所起的作用,至少还有另外两种作用能产生积极影响,这就是实践活动的作用(在行动中学)和学生集体的作用(在合作中学)”;就会自觉地观照出传统的“满堂灌”的单通道的教学方式的弊端,从而引导学生从明确的知识走向默会的知识,从扁平的知识走向立体的知识,从静止的知识走向动态的知识。

(注:

上述图1和引文内容转引自上海教育信息港所载文章《重构知识与学习的概念》。

该文又摘编自《寻找中间地带》,顾泠沅、易凌峰、聂必凯编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6月版)

二、新的教学观

在教学中,教师对教学客体、教学主体、教学内容的观念和看法直接决定其教学手段、教学方式的选择与运用,从而决定其教学的效用与结果。

我国推行高中课程改革,其目的就是要大力推进教育创新,在教育部编订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中,对高中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就是要“创设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课程实施环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在实施高中课程改革面前,每一位教师都面临了反思课堂教学活动的本质的问题,都迫切需要理清这样一个问题——课堂教学活动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笔者以为,对此问题的思考,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文喆先生的思考最具代表性,在他的《课堂教学的本质与好课评价问题》中提出了一种新的教学观——“现代教学,本质上是由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

文喆先生的这一观点,让我们看到了有关现代教学的四层含义:

“首先,教学是一种涉及教师与学生双方的活动过程,所以,它一定是动态变化的过程,是一种交往实践行为,是一种涉及两个人以上的实践活动。

其次,它是一种学习的活动,本质上是学而不是教。

因此,活动的主体是学生,没有学生的学习活动,就没有现代意义的教学。

第三,教学是一种特殊的学习活动,它是由教师组织的有目的、有计划的学习活动。

这是一种由国家、社会与成人们依据学习者身心发展需要、社会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需要制定出明确计划的、由一定的机构组织实施的学习活动,是一种指向性很强的学习活动。

第四,这里所说的教师的组织活动,包括讲解、讲述、指导、辅导,也包括展示、演示,还包括组织各种参观、操作活动,包括释疑问难、激励评价等等,总之,凡是一切有利于学生学习活动进行的手段,教师都应该利用,而教师利用这些方法、途径、媒体的惟一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的学习活动能够真正进行下去,能够收到切实的成效”。

教学的本质是实现学生的有效学习,真正强调和突出了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与根本作用,这是一种新的具有革命性意义的教学观。

这种教学观直接带来了评价教师课堂教学质量标准的根本转变,“当我们把教学活动关注的重点从教师传递知识转到学生有效学习活动以后,评价课堂教学质量的根本标准,应是学习者能否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积极有效的学习”。

“能够让学生实现有效学习的课,是好课;让大多数甚至让每个学生都能在相当程度上实现有效学习的课,是最好的课;而不能让学生实现有效学习,或不能让大多数学生实现有效学习的课,则是不好的课,是失掉了课堂教学价值的课。

在这里,我们把能否实现或能否让更多的学生在更大程度上实现有效学习,作为评价课堂教学效果的标准”。

认识和理解这种教学观,对于更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方式、实施新课程改革至关重要。

三、教学设计的要求与方法

1、教学设计的主要任务

教学离不开设计,教师在课前往往都会对其课堂教学行为进行一番事先筹划,对学生达成教学目标、实现学业进步的条件和情境做出安排,教师的这些有意无意的活动其实就是一般意义上的教学设计。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教学设计理论被引入国内以来,教学设计的理论研究一直处于引介、消化国外研究成果的状态,当前比较权威的教学设计概念的定义是:

“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

当我们引用上述教学设计定义来研讨有关中学教学设计的要求与方法时,可以看到教师教学设计的整个活动过程,与教师的实际教学流程的三个环节,即课前环节、课堂环节和课后环节之间所形成的对应关系,这种对应关系可以通过下列图表来显示。

教师教学设计的活动过程

 

教师实际的教学活动过程

分析教学问题

课前环节

确定教学目标

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

试行解决方案

课堂环节

评价试行结果

课后环节

对方案进行修改

 

 

通过上述对应关系的展示,可以看到,在课前环节,教师活动的主要任务是三项:

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

在课堂环节,教师活动的主要任务是试行解决方案。

在课后环节,教师活动的主要任务是两项:

评价试行结果,对方案进行修改。

反思和观察目前中学教师的教学设计活动,迫切需要引起重点关注和突破的是课前环节的三项任务,事实上课前环节的这三项工作,决定了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

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忽视的是课后环节的两项任务,殊不知教学设计能力的提高正是积累于长期以来对于自己所上的每节课的反思与总结过程之中。

2、课堂教学设计的具体形式

具体到一堂课,教师写出的教学设计应该由哪些部分构成?

笔者以为,如果把整个一堂课的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看成是一个系统,这个系统就可以分解成三个子系统,即课前系统、课堂系统和课后系统,这样针对一节课的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就由三个子系统构成。

整个一堂课的教学设计可以表述为下列层次结构。

(一)课前系统

包括下列六个方面的内容和要求:

1、分析教材

三个写作要求:

(1)分析《课程标准》的要求。

(2)分析每课教材内容在整个课程标准中和每个模块(每本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3)分析高中教材内容与初中教材相关内容的区别和联系。

   2、分析学生

三个写作要求:

(1)分析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状况。

(2)分析学生存在的学习问题。

(3)分析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行为。

3、确定教学目标

三个写作要求:

(1)确定知识目标。

(2)确定能力、方法培养目标及其教学实施策略。

(3)确定引导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教学选点及其教学实施策略。

   4、确定教学重点与难点

两个写作要求:

(1)确定本堂课的教学重点。

(2)确定本堂课的教学难点。

5、设计教学方式

写作要求:

确定进行课堂教学所要采取的教学策略、方法与技巧。

6、设计教学环境和教学用具

写作要求:

(1)教学环境的设计与准备。

(2)教学用具的设计与准备。

(二)课堂系统

包括下列四个方面的内容和要求:

1、课前探究设计

写作要求:

设计出引导学生进行课前准备和探究的问题与方案。

2、新课导入设计

写作要求:

设计出每节新课的教学导语。

教学导语的设计要围绕“凝神、起兴、点题”三个方面的作用而进行设计。

   3、教学结构(板书结构)设计

写作要求:

(1)设计出每节新课的教学结构(板书结构)。

(2)写出每步设计的设计目的(设计意图)

依据教材内容设计教学结构,是整个教学设计的主体部分。

在这一部分的设计中要注意体现下列要求:

(1)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2)从学生的问题出发营造教学情境,设计教学问题并引导学生探究、解决问题。

(3)设计出师生互动方式。

(4)争取准备两、三种针对不同群体学生的教学安排。

(5)对教材内容作适当的处理,发掘出教材内容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及育人作用。

(6)课堂教学要减少统一讲解,增加学生的自主探究,增加学生的分组活动。

4、课堂总结设计

写作要求:

(1)设计出针对知识目标的系统的回忆巩固问题及方案。

(2)设计出发散、扩展、升华学生思维的问题及复习巩固方案。

(三)课后系统

包括下列两个方面的内容和要求:

   1、评价试行结果(即教学后记)

写作要求:

针对自己的教学设计方案和课堂教学实施结果,课后及时做出自我评价,并写出自己的教学感想、心得体会。

2、修改教学设计方案

写作要求:

根据教学实践,对自己的教学设计方案进行及时的修改、补充、完善。

 

作业要求:

一个完整的课堂教学设计至少应包括两部分内容:

一份规范的教学设计案和一份媒体素材清单。

规范的教学设计案必须体现一个完整的教学设计过程:

    1、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2、学习者特征分析(学习内容分析)

       3、教学目标的阐明

        4、教学模式选择与学习活动设计

        5、教学媒体选择

         6、学习评价和反馈设计

          7、教学反思

教学媒体素材清单:

 1、视觉媒体:

印刷品、图片、黑板。

 2、听觉媒体:

口头语言、录音、广播。

 3、视听觉媒体:

电影、电视、计算机。

 4、触觉媒体:

游戏机、模拟器材。

针对以上内容,结合教学实践,阐述一下各个要素在工作的应用。

提交者:

石丽云(学员)[提交时间:

2010-09-0920:

42:

40]

答题内容:

 

教学设计既要体现创新性,还要遵循完整性和规范性。

      教学设计的主要环节包括:

教学目标分析、学生者特征分析、教学策略选择与活动设计、学习情境设计、教学媒体选择与资源设计、教学评价设计等。

规范的教学设计方案必须体现完整的教学设计过程,所有必需的环节应明确写出,而且要前后一致,是一个整体的问题解决方案,而不是各个要素的简单堆砌。

具体要做到如下几个方面:

教学目标阐述:

确定的教学目标要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不仅反映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而且能体现不同学习者之间的差异;目标的阐述清晰、具体,不空洞,不仅符合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而且便于教学中进行形成性评价。

学习者特征分析:

从认知特征、起点水平和情感态度准备情况以及信息技术技能等方面详细、明确地列出学习者的特征。

教学策略选择与活动设计:

多种教学策略综合运用,一法为主,多法配合,优化组合;教学策略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体现学生主体地位,能够成功实现教学目标;活动设计和策略一致,符合学习者的特征,教学活动做到形式和内容统一,既能激发学生兴趣又能有效完成教学目标;恰当使用信息技术;活动要求表述清楚。

教学资源和工具设计:

综合多种媒体的优势,信息技术的运用有效;资源能促进教和学,发挥必需的作用。

如下载的多媒体素材、制作的教学课件、设计的教学样例等。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思路清晰(有主线,内容系统,逻辑性强)、结构合理;注重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重视新知识的运用;教学时间分配合理,重点突出,突破难点;有层次性,能够体现学生的发展过程。

学习评价和反馈设计:

有明确的评价内容和标准,有合理的练习题,练习的内容、次数合理,有层次性,既能落实双基要求,又注重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注重形成性评价,提供了评价工具,针对不同的评价结果提供及时的反馈,而且以正向反馈为主;根据不同的评价信息,明确提出矫正教学行为的方法。

总结和帮助:

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会产生的问题和困难有所估计,并提出可行的帮助和支持;有完整的课后小结;总结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学习的主题,重点关注潜能生的需求。

       新课程备课与教学设计,应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学科课程标准,依据现代教育思想、现代教学理论、现代学习理论、信息传播学、教育技术学和系统科学方法等进行。

从教师备课与教学设计行为的角度来看,以下几点值得关注与思考:

1.写教案与备课

传统意义上的备课,虽然也强调学习大纲、研究全套教材、全册教材和单元教材,也强调“备学生”和准备教具等,但在实践中,由于教学管理者查教师“备课笔记”(其实只能查教案)等原因,造成教师对备课的理解狭隘化。

有些教师以为“备课”就是“写教案”。

《现代汉语词典》对备课的解释为“教师在讲课前准备讲课内容”,这也是不够准确的。

教师课前的各种教学准备工作,通常称作备课。

可见,写教案或者说制定教学方案只是备课的一个步骤,是把备课的结果书面化。

备课的内涵小于写教案,外延大于写教案。

备课,应称为教学准备,它不仅仅为一节课准备。

为正确实施新课程教学,教师除了具备学科知识准备、专业知识(教育理论、教学理论、学习理论等)准备、专业技能准备外,还应有为教学新课程的准备。

因此,现阶段,教师参加新课程培训、新教材的岗前培训、学历提高培训和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课程标准和新课程教学法,等等,都应是备课的应有之意。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听了一节课后问上课教师什么时候备课的,这位教师说:

“备了一辈子”。

2.教学设计与写教案

“教学设计”与“写教案”是两个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

“写教案”可以认为主要是在上课前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把对某一节课教学所做的预设形成文字,它是课时教学设计的组成环节。

因为,课时教学设计还包括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试行教学方案、对方案进行评价和修正等环节。

站在教师个体日常工作的角度看,教学设计包括学期教学设计、单元教学设计、课时教学设计等。

很明显“写教案”不是“课时教学设计”,更不是“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指对整个教学活动所作的系统策划,与“写教案”的区别主要在于:

“教学设计”是用系统方法分析和解决教学问题的。

就课堂教学来说,它一个微观的教学系统,其中包括教师、学生、学习资源、教学媒体等要素。

教学设计采用系统理论,注重这些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形成最佳的组织结构,设计出低耗高效的教学过程。

没有教学设计,就不可能有教学的最优化。

随着教学设计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教学设计不能仅仅为教师设计,以教师为中心只设计教,要突出为学生设计,以学生为本,表现为教学目标表述以学生为主体,教学过程的描述同样重视学的设计,新课程倡导的教学新理念和这一教学设计新理念是统一的。

这两点是“写教案”所没有的,因为“写教案”只为教而设计,较少考虑教师、学生、学习资源、教学媒体等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

另外,“写教案”一般也不设计学习环境和学习资源等。

3.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

同行合作在新课程实施中,越来越显出其作用和必要性。

因为,同行合作可以重建教师的生存环境,通过教师之间的专业切磋、协调和合作,可以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分享成果,促进经验、思想的交流,促进专业成长。

同时,可培养了合作与交流的技能和习惯,也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

集体备课是同行合作的一种形式。

集体备课时,大家围绕着同一个教学内容集思广益,可以克服个人备课的片面性。

建立集体备课制度,是实施新课程的需要。

新课程试验区的实践说明了这一点。

强调集体备课并不是不要个人备课,得到所谓的“四统一”(统一教学目标、统一教学重难点、统一进度、统一练习与检测),压制教师的个性化设计。

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是可取的方法,它有利于围绕主题深层对话。

集体备课在内容和形式上可以多样化。

从时间上分,有学期备课、单元备课、课题备课。

从人员分,有同校备课、异校备课(如学区备课会)和专家与教师备课。

还有同年级学科备课,同学段学科备课,学科教研组备课和异学科备课等形态。

如一节课的集体备课,或就教学内容作全面的交流,或对某一教学细节作深入研讨;既可以研究教学设计,也可以说课后反思修改,还可以在备课组内试教后反思修改。

4.一次设计与多次设计

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学设计的思想被许多教师接受,并开始实践。

但是,由于习惯的、时间的、精力的以及管理的原因,他们往往只进行一次设计(严格的说,不能称之为“教学设计”),这是其与许多特级教师的重大区别之一。

如,特级教师赵景瑞的“全程备课”:

课前的预设备课----课中的现设备课----课后的反思备课。

赵老师所说的备课其实就是课时教学设计。

可见,课时教学设计一般有三种情况,一是预先设计,也可称为“预设”;二是适时设计,也可称为“现设”;三是课后设计,一般叫“教后反思”,不妨称为“后设”。

三次设计,仅是一节课时教学设计的常态要求。

在新课程校本教研活动中,进行教学设计的研修往往经历多次反复。

如,集体备课----个人“预设”----试教“现设”----试教“后设”----集体备课----个人“预设”----上课“现设”----上课“后设”。

这样做,新课程课堂教学“预设”与“生成”统一,有利于学生发展;使反思成为教师的生存方式,有利于教师专业化发展。

5.教科书与教材

“用教材教”是新课程进行中业内流行的说法。

至少它有两个错误,一是仍强调“教”,二是混淆了“教材”与“教科书”两个概念。

随着教育的发展,教材的概念在不断的变化,教科书已经不能涵盖教材的全部内容。

教材至少指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

课堂教学资源包括教科书、教学指导书、教学挂图、配套的练习册、工具书、学具等,乃至学生和教师的对话。

课外教学资源更是形式多样、丰富多彩。

另外,网络环境下的信息化资源,也被涵盖进教材,如文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网络课程和视频课程等。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教材”应当淡出,而“用教材教”也应该变为“用教材指导学”。

为此,教师备课,进行教学设计的视野就必须开阔,不再是仅就一本教科书了。

教师、学生目力所及、识见所逮、能力所为的可以利用的课堂教学资源、课外学习资源,包括网络资源都应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素材。

6.传统媒体与现代媒体

课堂教学系统包括教师、学生、学习资源、教学媒体等要素。

因此,课时教学设计不仅要设计教与学的活动、设计学习资源,还要设计教学媒体。

教学媒体指介入学与教的过程,承载、传递和控制教育教学信息的材料和工具,可以分为传统媒体和现代媒体两类。

新课程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是教育面向现代化的举措之一。

但是,许多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课时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实施和评价唯现代媒体是追。

更有一种说法,“键盘+鼠标”将代替讲课和板书,“显示器”“大屏幕”将取代纸张和黑板,似乎使用传统教学媒体、不用或少用现代教学媒体的课堂就不是新课程教学。

殊不知传统教学媒体并不等于传统教学,有些学科的教学内容现代教学媒体的作为并不大,甚至不适应。

因此,教学设计时,教师一定要考虑教学媒体的特点、教学内容与学校和学生实际,坚持媒体选择和使用的条件性、适应性、科学性和优化教学的目的性。

7.几个具体问题

在新课程教学实施管理过程中,有关课时教学设计的许多问题困扰着教师,如,教案要不要写?

写详案还是简案?

教学设计用数字化形式呈现是否可以?

教学设计的书写是否得工整、不得圈圈划划?

教学设计一定要写在备课笔记本上吗?

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教学管理没有与新课程同步,二是管理者和教师的功利目的。

教案要不要写?

特级教师于永正把备课分为隐性和显性两部分,显性备课指写教案。

他指出,教案相当于“作战计划”,写教案是“备课中最为重要的环节”,“教案一定要写”。

写详案还是简案?

教案的详简主要看教师的素质,如果在隐性备课上下了大功夫,“备课于心”,就写简案。

否则,应该写详案。

选择的标准,不是年龄的大小、教龄的长短。

也不是有人提倡的因为新课程教学要关注“生成”,“预设”就要少(写简案);或反过来因为学生在课堂上的“生成”具有不确定性,就应该把课前充分考虑的情况都写出来(写详案)。

教学设计用数字化形式呈现是否可以?

计算机、打印机、U盘等文字输入、输出和存储手段的普及和现代教学媒体手段的使用,改变了传统的纸笔办公方式,也给教师的工作带来变化。

通过现代办公方式将自己的教学设计打印出来、存入便携式存储设备或通过网络传输等,已是新时代教师工作的特点之一。

因此,教学设计用数字化形式形式呈现不仅允许,还应该提倡。

但这需要制度的跟进。

教学设计的书写是否得工整、不得圈圈划划?

一个较为完善的教学设计,肯定经历一个逐步修改、完善的过程。

教师听取同行的意见和建议,自己课前、课中、课后的反思,有必要记录下来,就有了对第一次设计的增加、删除、调整、充实,圈圈划划应是正常行为。

随时的想法,一时的灵感,随手记下来,写不工整自是必然。

教育管理者为了“好看”“赏心悦目”,要求教师教学设计书写工整的做法早该休矣!

教学设计一定要写在备课笔记本上吗?

于永正喜欢在课本上写“教案”,“备课于书”。

他的教案往往只写个过程,更细微的东西在书上。

他指出:

“备课要从自己的实际出发,从方便教学出发”“不要拘泥于形式。

”这难道不是热衷于查备课笔记的教育管理者,为应付检查、为评职称而写备课笔记的教师们,值得深思的问题吗?

教学媒体种类很多,性能各异,无论是在表现方法和使用效果上都有各自的优势和不足。

没有一种教学媒体能够绝对适合一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的,包括计算机多媒体。

教学过程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而不同媒体的使用需要对人体的多种感官进行多方位的延伸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因此,对教学媒体的设计时,首先要考虑的是对不同教学媒体的选择。

选择教学媒体的基本原则是:

根据教学媒体对促进教学目标的完成所具有的潜在功能来选择。

由于不同的教学媒体的技术特性和教学特性各不相同,即使是同一种媒体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达到不同的目标,及其本身不同的表现手法,其发挥的教学功能也可能不是同的。

因此,选择媒体的原则主要需要考虑的是:

教学目标的类型,学生的特征,教学内容的需要以及媒体本身的特征。

1、教学媒体的选择要根据不同类型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包括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领域。

在课堂教学中,对于教学媒体要达到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如下几种类型。

(1)事实性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