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必修下册《烛之武退秦师》《谏逐客书》《阿房宫赋》《鸿门宴》《六国论》原文译文注释汇编.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168665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54.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必修下册《烛之武退秦师》《谏逐客书》《阿房宫赋》《鸿门宴》《六国论》原文译文注释汇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高一必修下册《烛之武退秦师》《谏逐客书》《阿房宫赋》《鸿门宴》《六国论》原文译文注释汇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高一必修下册《烛之武退秦师》《谏逐客书》《阿房宫赋》《鸿门宴》《六国论》原文译文注释汇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高一必修下册《烛之武退秦师》《谏逐客书》《阿房宫赋》《鸿门宴》《六国论》原文译文注释汇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高一必修下册《烛之武退秦师》《谏逐客书》《阿房宫赋》《鸿门宴》《六国论》原文译文注释汇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必修下册《烛之武退秦师》《谏逐客书》《阿房宫赋》《鸿门宴》《六国论》原文译文注释汇编.docx

《高一必修下册《烛之武退秦师》《谏逐客书》《阿房宫赋》《鸿门宴》《六国论》原文译文注释汇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必修下册《烛之武退秦师》《谏逐客书》《阿房宫赋》《鸿门宴》《六国论》原文译文注释汇编.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一必修下册《烛之武退秦师》《谏逐客书》《阿房宫赋》《鸿门宴》《六国论》原文译文注释汇编.docx

高一必修下册《烛之武退秦师》《谏逐客书》《阿房宫赋》《鸿门宴》《六国论》原文译文注释汇编

《烛之武退秦师》《谏逐客书》《阿房宫赋》《鸿门宴》《六国论》原文译文注释汇编

烛之武退秦师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

公曰:

“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选自《左传》)

译文

  僖公三十年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

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对郑文公说:

“国家危险了,假如派烛之武去见秦穆公,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

”郑文公同意了。

烛之武推辞说:

“我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

”郑文公说:

“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

”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楼放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

“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

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

然而越过别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

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

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乏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

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

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

晋国,怎么会有满足的时候呢?

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

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

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一下!

”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

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秦伯就回国了。

  晋国大夫子犯请求出兵攻击秦军。

晋文公说:

“不行!

如不是秦国国君的力量,就没有我的今天。

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是不符合武德的。

我们还是回去吧!

”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

注释

晋侯、秦伯:

指晋文公和秦穆公。

以其无礼于晋:

指晋文公即位前流亡国外经过郑国时,没有受到应有的礼遇。

倒装句,于晋无礼。

以,因为,连词。

其,代词,它,指郑国。

于,对于。

且贰于楚:

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

且,并且,表递进。

贰,从属二主。

于,对,介词。

晋军函陵:

晋军驻扎在函陵。

军,名词作动词,驻军。

函陵,郑国地名,在今河南新郑北。

氾(fán)南:

氾水的南面,也属郑地。

(古汉语字典注,氾作水名是念作第二声。

佚(yì)之狐:

郑国大夫。

若:

假如。

使:

派。

见:

拜见进见。

从:

听从。

辞:

推辞。

臣之壮也:

我壮年的时候。

犹:

尚且。

无能为也已:

不能干什么了。

为,做。

已,同“矣”,语气词,了。

用:

任用。

是寡人之过也:

这是我的过错。

是,这。

过,过错。

然:

然而。

许之:

答应这件事。

许,答应。

缒(zhuì):

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运。

既:

已经。

敢以烦执事:

冒昧地拿(亡郑这件事)麻烦您手下的人。

这是客气的说法。

敢,冒昧的。

执事,执行事务的人,对对方的敬称。

越国以鄙(bǐ)远:

(然而)越过别国而把远地(郑国)当做边邑。

越,越过。

鄙,边邑。

焉用亡郑以陪邻:

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

焉:

何。

用:

介词,表原因。

陪:

增加。

邻:

邻国,指晋国。

邻之厚,君之薄也:

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

之: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厚,雄厚。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

舍:

放弃(围郑)。

行李:

古今异义,出使的人。

共(gōng)其乏困:

供给他们缺乏的东西。

共,通“供”,供给。

其:

代指使者。

尝为晋君赐矣:

曾经给予晋君恩惠(指秦穆公曾派兵护送晋惠公回国)。

尝,曾经。

为,给予。

赐,恩惠。

为···赐:

施恩。

许君焦、瑕:

(晋惠公)许诺给您焦、瑕两城。

朝济而夕设版焉:

指晋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

济,渡河。

设版,修筑防御工事。

版,筑土墙用的夹板。

朝,在早晨。

厌:

通“餍”,满足。

东封郑:

在东边让郑国成为晋国的边境。

封,疆界。

这里作用动词。

肆其西封:

扩展它西边的疆界。

指晋国灭郑以后,必将图谋秦国。

肆,延伸,扩张。

封:

疆界。

阙(quē):

侵损,削减。

盟:

结盟。

戍:

守卫。

还:

撤军回国。

[注:

在古汉语词典中明确标注为“缺”音,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说:

“说”同“悦”,喜欢,高兴。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假如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

微:

没有。

夫人:

远指代词,那人,指秦穆公。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依靠别人的力量,又返回来损害他,这是不仁道的。

因:

依靠。

敝,损害。

失其所与,不知:

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

与,结交,亲附。

知:

通“智”。

以乱易整,不武:

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是不符合武德的。

易,代替。

武,指使用武力是所应遵守的道义准则。

不武,不符合武德。

整,指一致的步调。

吾其还也:

我们还是回去吧。

其,表商量或希望的语气,还是。

去之:

离开郑国。

之,指代郑国

一、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 (厌,通“餍”,满足。

4.秦伯说,与郑人盟 (说,通“悦”,高兴。

5.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明智。

二、古今异义

1.贰于楚也  

古:

从属二主,动词;

今:

“二”的大写,数词。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

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今:

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

使者,出使的人;

今:

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

那个人;

今:

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三、词类活用(例句)

(一)名词活用

1.名词作状语

①夜缒而出 (夜:

表时间,在晚上)

②朝济而夕设版焉 (朝:

表时间,在早上)

③既东封郑 (东:

表处所,在东边)

④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西:

在西方)

2.名词作动词

①晋军函陵 / 秦军汜南 (军:

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②与郑人盟 (名词作动词,结盟、订立同盟)

3.名词的使动与意动

①既东封郑 (封:

疆界。

名作使动,使……成为疆界)

②阙秦以利晋 (利:

利益、好处。

名词作使动,使……得利)

③越国以鄙远 (鄙:

边邑。

名词作意动,把……当作边邑)

(二)动词的活用

1.动词作名词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赐,动词作名词,恩惠)

2.动词的使动

①若不阙秦(阙:

使动用法,使……削减)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亡:

使动,使……灭亡)

③烛之武退秦师(退:

使动,使……退却(撤兵))

(三)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①越国以鄙远(远:

远地)

②臣之壮也(壮:

壮年人)

③今老矣(老:

老年人)

④共其乏困(乏困:

缺少的东西)

2.形容词作动词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敝:

形容词作动词,损害)

邻之厚,君之薄也(厚,变雄厚;薄,变薄弱)

(四)数词活用

且贰于楚也(数词“贰”活用为动词,从属二主)

四、一词多义

(一)重要实词:

1.贰

①“二”的大写。

(例:

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

《左传·隐公元年》)

②副职(例:

其内任卿贰以上。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③不专一(例:

贰则疑惑。

《荀子·解蔽》)

④离心,背叛(例:

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

《左传》)

⑤再,重复。

(例:

不迁怒,不贰过。

《论语·雍也》)

⑥从属二主。

(本文: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鄙

①边邑,边远的地方(例:

《为学》:

“蜀之鄙有二僧。

”)(本文:

“越国以鄙远”)

②庸俗,鄙陋。

(例:

《左传·庄公十年》: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

③看不起,轻视。

(例:

《左传·昭公十六年》:

“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

3.许

①准许 (同现代汉语)

②答应,听从  (例:

本文:

“许之”、“许君焦、暇”)

③赞同 (例《愚公移山》:

“杂然相许。

”)

④约数 (例:

《小石潭记》:

“潭中鱼可百许头。

”)

⑤表处所 (例: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

4.阙

①què 古代宫殿前两边的高建筑物。

(虢君闻之大惊,出见扁鹊于中阙《史记·扁鹊传》)

②què 城楼

③què 皇宫,引申为朝廷(诣阙上书,书久不报《汉书·朱买臣传》)

④quē 通“缺” ,缺少,空缺(去年米贵缺军粮,今年米贱大伤农。

杜甫《岁宴行》)

⑤quē,缺点,过错(有驰慢之阙。

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

⑥jué侵损,削减。

(本文:

若不阙秦)

⑦jué 挖掘(若阙地及泉《左传·昭公二十年》)

5.微

①细小,轻微(同现义)

②衰败(国势衰微)

③卑贱(例:

《史记·曹相国世家》:

“参如微时,与萧何善。

”)

④幽微,精妙。

微言大义(成语)

⑤隐蔽,不显露。

见微知著(成语)

⑥假如没有。

(例:

《岳阳楼记》:

“微斯人,吾谁与归?

”)(本文: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6.敝

①坏,破旧。

(例: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使史更敝衣草屦。

”)

②谦词敝人

③疲惫(例:

《资治通鉴》:

“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

④损害,衰败。

(本文:

因人之力以敝之。

(二)重要虚词

1.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因为,连词)

②敢以烦执事(拿,用,介词)

③越国以鄙远(表顺承,连词)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表顺承,连词)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把,介词)

2.而

①今急而求子(才,连词,表顺承)

②夜缒而出(表修饰,连词)

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表顺承,连词)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转折,连词)

3.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

(啊,句末语气词,表感叹)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疑问代词,为什么)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

④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哪里)

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代词,之)

⑥永之人争奔走焉(兼词,于之)

⑦朝济而夕设版焉(兼词,于此)

4.其

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代词,指代“行李”)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代词,指代“那件事”)

③失其所与,不知(代词,自己的)

④吾其还也(语气词,还是,表商量)

5.之

①子犯请击之(代词,他们,指秦军)

②是寡人之过也(结构助词,的)

③臣之壮也(主谓间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④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⑤辍耕之垄上(动词,往、到)

五、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1.是寡人之过也(用“也”表判断)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 失其所与,不知 / 以乱易整,不武(通过语意直接表判断)

(二)倒装句

1.宾语前置句

夫晋,何厌之有(“之”作宾语前置的标志,正常语序:

有何厌)

2.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① 以其无礼于晋

②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③ 佚之狐言于郑伯

(三)省略句

1.省主语

①(晋惠公)许君焦、瑕

②(烛之武)辞曰: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③(烛之武)夜缒而出

④(烛之武)许之

⑤(秦伯)使杞子、逢孙、扬孙戍之

2.省宾语

① 敢以(之)烦执事(省略介词宾语,指灭郑之事或退兵之事)

② 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之:

指郑国)

3.省介词

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省略介词“于”)

六、固定句式

夫晋,何厌之有(何……之有:

表反问的句式,译为:

有……的呢)

七、课外自己补充一词多义:

“之、夫、以、而、焉、其、若、说、辞、鄙、微”。

谏逐客书 李斯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

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

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

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

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

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

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

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昭》《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

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

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

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

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

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

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

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

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译文

  我听说官吏在商议驱逐客卿这件事,私下里认为是错误的。

  从前秦穆公寻求贤士,西边从西戎取得由余,东边从宛地得到百里奚,又从宋国迎来蹇叔,还从晋国招来丕豹、公孙支。

这五位贤人,不生在秦国,而秦穆公重用他们,吞并国家二十多个,于是称霸西戎。

秦孝公采用商鞅的新法,移风易俗,人民因此殷实,国家因此富强,百姓乐意为国效力,诸侯亲附归服,战胜楚国、魏国的军队,攻取土地上千里,至今政治安定,国力强盛。

秦惠王采纳张仪的计策,攻下三川地区,西进兼并巴、蜀两国,北上收得上郡,南下攻取汉中,席卷九夷各部,控制鄢、郢之地,东面占据成皋天险,割取肥田沃土,于是拆散六国的合纵同盟,使他们朝西侍奉秦国,功烈延续到今天。

昭王得到范雎,废黜穰侯,驱逐华阳君,加强·巩固了王室的权力,堵塞了权贵垄断政治的局面,蚕食诸侯领土,使秦国成就帝王大业。

这四位君主,都依靠了客卿的功劳。

由此看来,客卿哪有什么对不住秦国的地方呢!

倘若四位君主拒绝远客而不予接纳,疏远贤士而不加任用,这就会使国家没有丰厚的实力,而让秦国没有强大的名声了。

  如今陛下罗致昆山的美玉,宫中有随侯之珠,和氏之璧,衣饰上缀着光如明月的宝珠,身上佩带着太阿宝剑,乘坐的是名贵的纤离马,树立的是以翠凤羽毛为饰的旗子,陈设的是蒙着灵鼍之皮的好鼓。

这些宝贵之物,没有一种是秦国产的,而陛下却很喜欢它们,这是为什么呢?

如果一定要是秦国出产的才许可采用,那么这种夜光宝玉,决不会成为宫廷的装饰;犀角、象牙雕成的器物,也不会成为陛下的玩好之物;郑、卫二地能歌善舞的女子,也不会填满陛下的后宫;北方的名骥良马,决不会充实到陛下的马房;江南的金锡不会为陛下所用,西蜀的丹青也不会作为彩饰。

用以装饰后宫、广充侍妾、爽心快意、悦人耳目的所有这些都要是秦国生长、生产的然后才可用的话,那么点缀有珠宝的簪子,耳上的玉坠,丝织的衣服,锦绣的装饰,就都不会进献到陛下面前;那些闲雅变化而能随俗推移的妖冶美好的佳丽,也不会立于陛下的身旁。

那敲击瓦器,拍髀弹筝,乌乌呀呀地歌唱,能快人耳目的,确真是秦国的地道音乐了;那郑、卫桑间的歌声,《韶虞》《武象》等乐曲,可算是外国的音乐了。

如今陛下却抛弃了秦国地道的敲击瓦器的音乐,而取用郑、卫淫靡悦耳之音,不要秦筝而要《韶虞》,这是为什么呢?

难道不是因为外国音乐可以快意,可以满足耳目功能的需要么?

可陛下对用人却不是这样,不问是否可用,不管是非曲直,凡不是秦国的就要离开,凡是客卿都要驱逐。

这样做就说明,陛下所看重的,只在珠玉声色方面;而所轻视的,却是人民大众。

这不是能用来驾驭天下,制服诸侯的方法啊!

  我听说田地广就粮食多,国家大就人口众,武器精良将士就骁勇。

因此,泰山不拒绝泥土,所以能成就它的高大;江河湖海不舍弃细流,所以能成就它的深邃;有志建立王业的人不嫌弃民众,所以能彰明他的德行。

因此,土地不分东西南北,百姓不论异国它邦,那样便会一年四季富裕美好,天地鬼神降赐福运,这就是五帝、三王无可匹敌的缘故。

抛弃百姓使之去帮助敌国,拒绝宾客使之去侍奉诸侯,使天下的贤士退却而不敢西进,裹足止步不入秦国,这就叫做“借武器给敌寇,送粮食给盗贼”啊。

  物品中不出产在秦国,而宝贵的却很多;贤士中不出生于秦,愿意效忠的很多。

如今驱逐宾客来资助敌国,减损百姓来充实对手,内部自己造成空虚而外部在诸侯中构筑怨恨,那要谋求国家没有危难,是不可能的啊。

注释

由余:

亦作“繇余”,戎王的臣子,是晋人的后裔。

穆公屡次使人设法招致他归秦,以客礼待之。

入秦后,受到秦穆公重用,帮助秦国攻灭西戎众多小国,称霸西戎。

戎,古代中原人多称西方少数部族为戎。

此指秦国西北部的西戎,活动范围约在今陕西西南、甘肃东部、宁夏南部一带。

百里奚:

原为虞国大夫。

晋灭虞被俘,后作为秦穆公夫人的陪嫁臣妾之一送往秦国。

逃亡到宛,被楚人所执。

秦穆公用五张黑公羊皮赎出,用上大夫,故称“五羖大夫”。

是辅佐秦穆公称霸的重臣。

宛(yuān),楚国邑名,在今河南南阳市。

蹇(jiǎn)叔:

百里奚的好友,经百里奚推荐,秦穆公把他从宋国请来,委任为上大夫。

百里奚对穆公说:

“臣不及臣友蹇叔,蹇叔贤而世莫知”。

宋,国名,或称“商”“殷”,子姓,始封君为商纣王庶兄微子启,西周初周公平定武庚叛乱后将商旧都周围地区封给微子启,都于商丘(今河南商丘县南),约有今河南东南部及所邻山东、江苏、安徽接界之地。

公元前三世纪中叶,大臣剔成肸(即司城子罕)逐杀宋桓侯,戴氏代宋。

公元前年被齐国所灭。

来:

一说作“求”[] 。

邳豹:

晋国大夫邳郑之子,邳郑被晋惠公杀死后,邳豹投奔秦国,秦穆公任为大夫。

公孙支,“支”或作“枝”,字子桑,秦人,曾游晋,后返秦任大夫。

晋,国名,姬姓,始封君为周成王之弟叔虞,建都于唐(今陕西翼城县西),约有今山西西南部之地。

春秋时,晋献公迁都于绛,亦称“翼”(今山西翼城县东南),陆续攻灭周围小国;晋文公成为继齐桓公之后的霸主;晋景公迁都新田(今山西侯马市西),亦称“新绛”,兼并赤狄,疆域扩展到今山西大部、河北西南部、河南北部和陕西一角。

春秋后期,公室衰微,六卿强大。

战国初,被执政的韩、赵、魏三家所瓜分。

公元前年,最后一位国君晋桓公被废为庶人,国灭祀绝。

产:

生,出生。

并国二十,遂霸西戎:

《史记·秦本纪》记载秦穆公“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

这里的“二十”应当是约数。

并,吞并。

孝公:

即秦孝公。

商鞅:

卫国公族,氏公孙,亦称公孙鞅,初为魏相公叔痤家臣,公叔痤死后入秦,受到秦孝公重用,任左庶长、大良造,因功封于商(今山西商县东南)十五邑,号称商君。

于公元前年和前年两次实行变法,奠定秦国富强的基础。

公元前年,秦孝公去世,被车裂身死。

殷盛:

指百姓众多而且富裕。

殷,多,众多。

魏:

国名,始封君魏文侯,系晋国大夫毕万后裔,于公元前年与韩景侯、赵烈侯联合瓜分晋国,被周威烈王封为诸侯,建都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

魏文侯任用李悝改革内政,成为强国。

梁惠王时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市),因亦称”梁”。

后国势衰败,公元前年被秦国所灭。

获楚、魏之师,指战胜楚国、魏国的军队。

公元前年,商鞅设计诱杀魏军主将公子昂,大败魏军。

同年又与楚战,战况不详,据此,当也是秦军获胜。

惠王:

即秦惠王,名驷,秦孝公之子,公元前年至前年在位。

于公元前年称王。

张仪,魏人,秦惠王时数次任秦相,鼓吹“连横”,游说各国诸侯事奉秦国,辅佐秦惠文君称王,封武信君。

秦武王即位,入魏为相。

于公元前年去世。

此句以下诸事,均为张仪之计,因为张仪曾经作为宰相,执掌秦国权柄,所以以下诸事均出于他的谋划。

三川之地:

指黄河、雒水、伊水三川之地,在今河南西北部黄河以南的洛水、伊水流域。

韩宣王在此设三川郡。

公元前年秦武王派兵攻取三川大县宜阳(今河南宜阳县西)。

公元前年秦灭东周,取得韩三川全郡,重设三川郡。

巴:

国名,周武王灭商后被封为子国,称巴子国,在今四川东部、湖北西部一带。

战国中期建都于巴(今四川重庆节)。

公元前年秦惠王派张仪、司马错等领兵攻灭巴国,在其地设置巴郡。

“蜀”,国名,周武王时曾参加灭商的盟会,有今四川中部偏西地区。

战国中期建都于成都(今四川成都市)。

公元前年秦惠文王派张仪、司马错等领兵灭蜀,在其地设置蜀郡。

上郡:

郡名,原为楚地,今陕西榆林。

魏文侯时置,辖境有今陕西洛河以东,黄梁河以北,东北到子长县、延安市一带。

公元前年魏割上郡十五县给秦,前年又将整个上郡献秦。

秦国于公元前年于此设置上郡。

汉中:

郡名,今陕西汉中。

楚怀王时置,辖境有陕西东南和湖北西北的汉水流域。

公元前年,被秦将魏章领兵攻取,秦于此重置汉中郡。

包:

这里有并吞的意思。

九夷:

此指楚国境内西北部的少数部族,在今陕西、湖北、四川三省交界地区。

鄢(yān):

楚国别都,在今湖北宜城县东南。

春秋时楚惠王曾都于此。

郢(yǐng):

楚国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市西北纪南城。

公元前年秦将白起攻取鄢,翌年又攻取郢。

成皋:

邑名,在今河南荥阳县汜水镇,地势险要,是著名的军事重地。

春秋时属郑国称虎牢,公元前年韩国灭郑属韩,公元前年被秦军攻取。

六国之从:

六国合纵的同盟。

六国,指韩、魏、燕、赵、齐、楚六国。

从,通“纵”。

施(yì):

蔓延,延续。

昭王:

即秦昭王,名稷,一作侧或则,秦惠王之子,秦武王异母弟,公元前年至前年在位。

范雎(jū),一作“范且”,亦称范叔,魏人,入秦后改名张禄,受到秦昭王信任,为秦相,对内力主废除外戚专权,对外采取远交近攻策略,封于应(今河南宝丰县西南),亦称应侯,死于公元前年。

穰(ráng)侯:

即魏冉,楚人后裔,秦昭王母宣太后之异父弟,秦武王去世,拥立秦昭王,任将军,多次为相,受封于穰(今河南邓县),故称穰侯,后又加封陶(今山东定陶县西北)。

因秦昭王听用范雎之言,被免去相职,终老于陶。

华阳:

即华阳君芈戎,楚昭王母宣太后之同父弟,曾任将军等职,与魏冉同掌国政,先受封于华阳(今河南新郑县北),故称华阳君,后封于新城(今河南密县东南),故又称新城君。

公元前年,与魏冉同被免职遣归封地。

蚕食:

比喻像蚕吃桑叶那样逐渐吞食侵占。

向使:

假使,倘若。

内:

同“纳”,接纳。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

如今陛下得到了昆仑山的宝玉。

陛下,对帝王的尊称。

致,求得,收罗。

昆山,即昆仑山。

随和之宝:

即所谓“随侯珠”和“和氏璧”,传说中春秋时随侯所得的夜明珠和楚人卞和来得的美玉。

明月:

宝珠名。

太阿(ē):

亦称“泰阿”,宝剑名,相传为春秋著名工匠欧冶子、干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销售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