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完动物病理生理学网上作业题1102.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164716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85.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整理完动物病理生理学网上作业题110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整理完动物病理生理学网上作业题110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整理完动物病理生理学网上作业题110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整理完动物病理生理学网上作业题110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整理完动物病理生理学网上作业题110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整理完动物病理生理学网上作业题1102.docx

《整理完动物病理生理学网上作业题110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整理完动物病理生理学网上作业题1102.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整理完动物病理生理学网上作业题1102.docx

整理完动物病理生理学网上作业题1102

动物病理生理学网上作业题

第二章疾病概论

一、解释下列名词

①疾病——疾病是动物机体在一定病因作用下,引起的损伤与抗损伤反应,由于稳态调节紊乱,从而引起一系列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改变,临床出现许多不同的症状和体征:

使机体与外环境的协调关系发生障碍,这种异常的生命活动过程,称为疾病。

②脑死亡——是指全脑功能的不可逆性的永久性丧失,机体作为整体的功能永久性停止。

③病因(致病因素)——疾病发生是有原因的,引起疾病的原因,简称病因,又称为致病因素。

④病因学——研究疾病发生原因和条件的科学,称为病因学。

⑤诱因——能促进疾病发生的因素,称为诱因。

⑥分子病理学——是指从分子水平研究疾病时各种形态、功能、代谢变化及疾病发生的机制,即分子病理学或称分子医学。

⑦疾病的转归——任何疾病都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大多数疾病发生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终将结束,这就是疾病的转归。

⑧发病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基本规律和机制的科学。

二、填空题

1、世界卫生组织对人类健康的定义是“健康不仅仅是没疾病和病痛,而且在(躯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处于完好状态”。

2、现代医学对疾病的研究,已从群体水平、个体水平、系统器官水平、细胞水平、亚细胞水平发展到(分子水平)水平。

3、任何疾病都包括损伤与(抗损伤)两方面变化及其相互转化,而且两者的比例关系,决定着疾病发展方向。

4、动物患病时,不但其生命活动能力减弱,而且其生产性能和(经济价值)均降低。

后者是动物疾病概念的最重要特征。

5、据来源病因可分为:

外界致病因素(外因)和(机体内部因素(即内因))。

条件可以促进疾病发生,也可阻碍疾病发生,把能够促进疾病发生的因素,称为(诱因)。

6、疾病发生的外因包括:

生物性因素、(物理性)、(机械性)、化学性因素和机体必须物质的缺乏与过多

7、生物性致病因素的致病特点包括:

有一定选择性、有一定(特异性)、有一定(持续性)、有明显(潜伏期)及(有毒代谢产物)。

8、生物性致病因素是动物疾病最常见的致病因素,包括各种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病毒、真菌、霉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等)和寄生虫(如原虫、蠕虫等)。

9、疾病发生的3大规律是:

(损伤与抗损伤)、(因果转化)、(局部与整体)。

10、转归期是指疾病的最后阶段,其有(康复)和(死亡)两种。

三、选择题

1、马传染性贫血病毒对马类动物有致病作用,对牛、羊则无致病性,表明生物性致病因素具有(A)。

A、选择性B、特异性C、持续性D、潜伏性

2、生物性致病因素对感染动物的种属、侵入门户、感染途径和作用部位等有一定的选择性,如破伤风梭杆菌只能从损伤的皮肤或黏膜侵入机体才能发病,随饲料进入消化道则不发病,表明生物性致病因素具有(A)。

A、选择性B、特异性C、持续性D、潜伏性

3、生物性致病因素侵入机体后,首先在体内生长繁殖,当其达到一定数量或其毒力增加到一定程度时,才能引起机体发病,表明生物性致病因素均有(D)特点。

A、选择性B、特异性C、持续性D、潜伏性

4、代偿是疾病时机体抗损伤性变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如一侧肾脏功能严重障碍,对侧肾脏可增强活动进行代偿,维持正常泌尿功能,这属于( B )代偿。

A、形态B、功能C、代谢D、持续

5、有关疾病的概念下列哪种提法较确切?

(C)

A、疾病是不健康的生命活动过程

B、疾病是机体对外环境的协调发生障碍

C、疾病是机体在一定的病因作用下,因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D、疾病是指机体的不舒服

6、病因学的正确含义是:

(C)

A、研究疾病原因的科学B、研究疾病特异性的科学

C、研究疾病原因和条件的科学D、研究疾病抵抗力的科学

7、下列哪些不属于生物性致病因素?

(D)

A、细菌B、病毒C、寄生虫D、药物中毒

8、死亡的概念是指(C)

A、有机体解体过程B、各组织器官和细胞全部死亡

C、机体作为一个整体机能的永久性停止D、心跳呼吸停止,反射消失

9、脑死亡的标志是(D)

A、脑细胞功能消失B、大脑机能严重障碍

C、脑干以上机能严重障碍D、全脑功能永久消失

10、不完全康复时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

A、损伤性变化完全消失B、基本病理变化尚未完全消失

C、主要症状消失D、经机体代偿后功能代谢恢复

四、简答题

1、生物性致病因素的特点有哪些?

答:

生物性因素的致病作用特点:

有一定选择性、有一定特异性、有一定持续性、有明显潜伏期、产生有毒代谢产物。

2、疾病的外因有哪些?

答:

生物性因素,机械性因素,物理性因素,化学性因素,机体必需营养物质缺乏或过多。

3、动物疾病的特点是什么?

动物疾病概念包括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任何疾病都是由一定原因引起的,没有原因的疾病是不存在的.

任何疾病都呈现一定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变化,是疾病时产生各种症状和体征的内在基础。

任何疾病都包括损伤与抗损伤两方面变化及其相互转化,而且两者的比例关系,决定着疾病发展方向。

疾病是一个过程,有其发生、发展和转归的一般规律。

疾病与健康有本质区别。

疾病时,不仅动物的生命活动能力减弱,而且其生产性能和经济价值均降低。

4、举例说明疾病过程中的因果转化规律。

因果转化规律是原始病因作用于机体后引起发病,产生一定的病理变化,即为原始病因作用的结果,这个结果作为病因又可引起新的病理变化,即转化为新的病理变化的原因。

如此原因、结果交替出现,互相转化,形成一个链锁式的发展过程,推动疾病的发展。

疾病过程中的这种因、果交替的关系,称为因果转化规律。

如机械因素作用于机体,引起创伤性大出血,使血液容量减少,致使心脏输出量及动脉血压下降,血压下降可反射性地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因而皮肤、腹腔内脏器官的微动脉和小静脉收缩,结果导致组织缺氧,毛细血管大量开放,大量血液淤积在毛细血管内,回心血量则进一步减少,心输出量和血压也随之进一步降低,组织缺氧更加严重,于是微循环中血液淤积也增多,回心血量更加减少。

如此不断发展,病情不断恶化,甚至导致动物死亡。

这就是创伤性大出血的因果转化和恶性循环。

5、举例说明疾病过程中的整体与局部统一的规律。

任何疾病都是完整统一机体的复杂反应,这种反应可表现为全身性病理变化,又可表现为局部病理变化,任何局部病理变化都是机体整体疾患的一定组成,它既受整体影响,又影响整体,二者存在不可分割的内在关系。

如肺结核病的病变主要在肺,一般都出现发热、盗汗、消瘦、心慌、乏力及血沉加快等全身反应;另一方面,肺结核病也受全身状态影响,当机体抵抗力增强时,肺部病变可以局限化甚至痊愈,抵抗力降低时,肺部病变可以发展,甚至扩散到其他部位,形成新的病灶。

6、疾病的内因有哪些?

(1)防御功能降低;

(2)机体反应性改变(3)机体免疫特性改变(4)遗传因素

五、试述题(答题要点)

主要阐述一分为二的观点,损伤是病因对机体的;抗损伤是机体对病因的作用;两者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第三章应激

一、解释下列名词

①应激/应激反应——是指机体受到各种内外因素的强烈刺激时,机体势必动员内在力量来克服、消除各种强烈刺激对机体的不利影响,以提高机体对外环境适应能力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非特异性全身反应。

②应激原——引起应激反应的各种刺激因素。

③全身适应综合征——是指机体自稳态受威胁、扰乱后出现的一系列生理、心理和行为的适应性反应,当应激原持续作用于机体时,全身适应综合征表现为一动态的连续过程,并可最终导致机休适应能力的耗竭,疾病、甚至死亡,是对应激反应所导致的各种各样的机体损害和疾病的总称。

④热休克蛋白——是指细胞在应激原,特别是热应激原作用下新合成或合成增加的一组蛋白质,其主要功能是稳定细胞结构,修复被损伤的前核糖体,使细胞维持正常生理功能,以提高细胞对应激原的耐受性。

⑤分子伴娘——结构性HSP主要功能与细胞结构维持、更新、修复、免疫等有关,其基本功能帮助蛋白质的正确折叠、转运、含量维持和降解,因此,有“分子伴娘”之称。

⑥急性期反应——是指在感染、炎症、组织损伤等应激原作用于机体后,于短时间(数小时至数日)内,机体发生以防御为主的非特异性反应。

⑦急性期反应蛋白——在炎症、感染、组织损伤时血浆中某些物质其浓度迅速增高,称为急性期反应物,急性期反应物绝大部分是蛋白质,故又称为急性期反应蛋白。

⑧应激性疾病——应激起主要致病作用的疾病称应激性疾病。

二、填空

1.应激反应的基本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它们是:

(警觉期)、(抵抗期)和(衰竭期)。

2.应激时主要神经-内分泌改变为(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强烈兴奋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强烈兴奋。

3.热休克蛋白的最重要的生物特性是(进化过程中的高度保守性)。

4.急性期反应蛋白主要由(肝细胞)合成。

5.急性应激时,外周血中的白细胞数(增加);纤维蛋白原浓度(增加)。

6.应激导致的免疫功能障碍主要表现在(免疫抑制)。

7、应激时变化最明显的激素是(糖皮质激素)和(儿茶酚胺),两者对免疫功能都显示(抑制)效应。

8、应激反应时,心血管系统的基本变化为心率(增快),心肌收缩力(增强)心排血量(增加),血压(升高)。

9、应激反应时,泌尿系统的主要变化为尿量(减少),尿比重(升高),水钠排除(减少)。

三、选择题

1.应激是指机体受到各种内外环境因素刺激时所出现的一种(C)

A、特异性全身反应B、损伤性全身反应

C、非特异性全身反应D、保护性全身反应

2.在全身适应综合征的警觉期起主要作用的激素是(B)

A、CRHB、儿茶酚胺C、胰岛素D、糖皮质激素

3.在全身适应综合征的抵抗期起主要作用的激素是(D)

A、肾上腺素B、去甲肾上腺素C、胰岛素D、糖皮质激素

4.下述有关热休克蛋白的描述最准确的是(D)

A、烧伤时分解的组织蛋白B、烧伤时产生的保护性蛋白

C、发热时产生的一种可致休克的蛋白D、细胞内的一种“分子伴娘”

5.热休克蛋白的基本功能是(A)

A、帮助蛋白质的正确折叠、移位、维持和降解B、维持细胞的结构、功能

C、免疫功能D、具有Na+-K+-ATP酶的功能

6.中枢神经系统在应激反应中(A)

A、是重要的调控中心

B、只在心理应激反应中起作用

C、只是应激反应的一个靶器官,并无主要作用

D、应激反应是一种局部反应,不需要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

7.心血管系统在应激反应中常表现为(B)

A、心率减慢、心输出量下降

B、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增加

C、心率和心输出量皆无明显变化,但外周总阻力明显升高

D、心率和心输出量皆无明显变化,但外周总阻力明显降低

8、参与应激反应的关键性器官是(C)

A、甲状腺B、胸腺C、肾上腺D、性腺

9、应激反应时机制免疫功能的最主要激素是(D)

A、胰岛素B、雌激素C、肾上腺素D、糖皮质激素

10、应激反应时体内含量减少的激素是(A)

A、胰岛素B、胰高血糖素C、催乳素D、抗利尿激素

11、应激反应时体内含量增加最多的激素是(D)

A、胰岛素B、胰高血糖素C、生长激素D、儿茶酚胺

12、应激反应时,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强烈兴奋所产生的防御反应是(D)

A、心率加快B、血糖升高C、心肌收缩力加强D、以上都是

四、简答题

1、何为应激?

为什么说应激是一种“非特异性全身反应”?

答:

应激反应是指机体受到各种内外因素的强烈刺激时,机体势必动员内在力量来克服、消除各种强烈刺激对机体的不利影响,以提高机体对外环境适应能力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非特异性全身反应。

将应激定义为一种“非特异性全身反应”是因为:

①引起应激的刺激(应激原)是非特异的,并不需要特定刺激;②应激反应是非特异的,各种不同的应激原所引起的应激反应大致相似;③应激反应广泛,几乎涉及全身各个系统,从分子直到整体水平都有表现。

2、简述动物机体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在应激反应时主要效应。

答:

应激原作用于机体后,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是最早参与应激反应的系统之一,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髓质分泌迅速增加,血中儿茶酚胺增多。

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主要参与调控机体对应激反应的急性反应。

介导一系列代谢和心血管代偿机制以克服应激原对机体的威胁或对内环境的扰乱。

3、简述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在动物应激反应时的主要效应。

答: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激素系统的基本组成单元为下丘脑的室旁核、腺垂体和肾上腺皮质,室旁核为该神经内分泌轴的中枢位点。

其中枢介质为CRH和ACTH,CRH最主要的功能是刺激ACTH的分泌进而增加糖皮质激素的分泌。

应激时糖皮质激素增加对机体有广泛的保护作用。

糖皮质激素升高是应激时血糖增加的重要机制,它促进蛋白质的糖异生,并对儿茶酚胺、胰高血糖素等的脂肪动员起容许作用;糖皮质激素对许多炎症介质、细胞因子的生成、释放和激活具抑制作用,并稳定溶酶体膜,减少这些因子和溶酶体酶对细胞的损伤;糖皮质激素还是维持循环系统对儿茶酚胺正常反应性的必需因素。

4、简述热休克蛋白的基本功能。

答:

HSP属非分泌型蛋白质,在细胞内的含量很高,约为细胞总蛋白的5%,结构性HSP主要功能与细胞结构维持、更新、修复、免疫等有关,其基本功能帮助蛋白质的正确折叠、转运、含量维持和降解,因此,有“分子伴娘”之称。

在应激反应时,诱生性HSP具有使聚集或异常折叠蛋白质恢复部分功能的作用,从而保护细胞免受进一步损伤。

5、简述急性期反应蛋白的主要功能。

答:

APP种类很多,其功能也相当广泛。

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①抑制蛋白酶②清除自由基③清除异物和坏死组织④凝血和纤溶⑤其他血清淀粉样物质A蛋白有使损伤细胞修复和抑制自身免疫反应作用;纤维连接蛋白能促进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的趋化性,促进单核细胞膜上Fc受体和C3b受体的表达,并激活补体旁路,从而促进单核细胞吞噬功能;结合株蛋白与血红蛋白有极强的亲和性,可防止铁向体外流失。

6、应激时心血管系统和免疫系统有哪些主要反应?

答:

应激反应时在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的驱动下,心血管系统的整体功能全面提高,其基本变化为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增强,心输出量增加,血流速度加快,血压升高。

急性应激反应时,血浆中非特异性抗感染相关的急性期蛋白浓度升高,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反应常有增加,但持续强烈应激反应常常导致免疫系统功能减弱,这主要与糖皮质激素分泌增加有关。

糖皮质激素对免疫系统功能有多环节抑制作用,从而导致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抑制。

五、试述题

1、试述应激反应时神经-内分泌反应主要变化(要点)

(1)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变化

(2)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激素系统(3)应激反应时,由于交感神经兴奋,儿茶酚胺或糖皮质激素的作用使机体多种其他激素的合成分泌发生改变,从不同角度协同或增强儿茶酚胺或/和糖皮质激素的生理效应,以促进内环境平衡与协调。

2、试述应激反应时机体代谢的主要变化

答:

应激反应时,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儿茶酚胺合成和释放增多,致使能源物质动员增加,而贮存减少,表现为代谢率明显增高。

又因胰高血糖素、生长激素和糖皮质激素分泌增多,而胰岛素含量减少,致使糖原分解和糖异生作用加强,组织细胞对糖摄取和利用减弱,故血糖浓度升高,呈现应激性高血糖;后者如果超过肾糖阈时,则出现应激性糖尿。

此外,由于上述各种激素作用及细胞内葡萄糖利用受抑制,致使脂肪和蛋白质分解加强,血中游离脂肪酸、酮体、氨基酸等物质增多,尿氮排出增加,机体出

现负氮平衡。

第四章发热

一、解释下列名词

①发热——是指恒温动物在致热原作用下,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并伴有机体各系统器官功能和代谢改变的病理过程。

②过热——是体温调节机构失调控或调节障碍所引起的一种被动性的体温升高,体温升高的程度可超过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水平。

③生理性体温升高——在某些生理情况下(如剧烈运动、使役、妊娠期、某些应激等)也出现体温升高,因它们属生理性反应,也有学者称为非病理性发热。

④激活物/发热激活物——凡作用于动物机体直接或间接激活产内生性致热原细胞,使其产生和释放内生性致热原的各种物质。

⑤内生性致热原——产内生性致热原细胞在发热激活物作用下,产生和释放能引起恒温动物体温升高的物质。

⑥热型——疾病过程中将不同时间测得的体温值标在体温单上,所连接起来的具特征性体温动态变化的曲线。

⑦产内生性致热原细胞——动物机体内能够产生和释放内生性致热原的细胞。

⑧致热源——传统上把能够引起恒温动物发热的所有物质。

⑨外致热原——来自体外的致热物质。

⑩热惊厥——发热引起的神经系统兴奋性增强,特别是高热患病动物(人,尤其是幼儿最为明显)出现全身或局部肌肉的抽搐。

二、填空

1、机体最重要的散热途径是(皮肤)。

2、体温调节中枢的高级部位是(视前区-下丘脑前部)。

3、病理性体温升高包括:

(发热)和(过热)两种情况。

4、引起发热最常见病因是(细菌感染);输液反应出现发热的原因多数是由于(细菌内毒素污染)所致。

5、内生致热原主要包括:

(IL-1)、(TNF)、IFN、(IL-6)和MIP-l等。

6、体温上升期的热代谢特点是(产热大于散热);发热高峰期的热代谢特点是(产热与散热)在高水平上相对平衡;退热期的热代谢特点是(散热大于产热)。

7、体温升高可分为(调节性体温升高)和非调节性体温升高,前者即指发热。

8、发热是指恒温动物在(致热原)作用下,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并伴有机体各系统器官功能和代谢改变的病理过程。

三、选择

1、下列有关发热概念的叙述哪一项是正确的(C)

A、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B、产热过程超过散热过程

C、由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上移引起的体温升高D、由体温调节中枢调节功能障碍引起的体温升高

2、动物机体最重要的散热途径是(B)

A、肺B、皮肤C、尿D、肌肉

3、下述哪一种体温升高属于过热(D)

A、肺结核时的体温升高B、妊娠期的体温升高

C、剧烈运动后体温升高D、先天性汗腺缺乏引起的体温升高

4、体温调节中枢的高级部分是(A)

A、视前区-下丘脑前部B、延脑C、脊髓D、中脑

5、引起发热的最常见病因是(B)

A、淋巴因子B、恶性肿瘤C、变态反应D、细菌感染

6、临床上输液出现的发热其主要原因多数是由于(D)

A、变态反应B、药物的毒性反应C、外毒素污染D、内毒素污染

7、下述哪种物质属内生致热原(D)

A、革兰阳性细菌产生的外毒素B、革兰阴性菌产生的内毒素

C、体内的抗原抗体复合物D、单核细胞等被激活后释放的致热原

8、近年来证明白细胞致热原(LP)与下述哪种物质相一致(D)

A、肿瘤坏死因子B、组织胺C、淋巴因子D、IL-1

9、内毒素是(B)

A、革兰阳性菌的菌壁成分,其活性成分是脂多糖

B、革兰阴性菌的菌壁成分,其活性成分是脂多糖

C、革兰阳性菌的菌壁成分,其活性成分是核心多糖

D、革兰阴性菌的菌壁成分,其活性成分是小分子蛋白质

10、体温上升期的热代谢特点是(B)

A、产热和散热平衡B、散热大于产热C、产热大于散热D、散热障碍

四、简答题

1、何为发热?

体温升高是否就是发热?

答:

发热(fever)是指恒温动物在致热原作用下,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并伴有机体各系统器官功能和代谢改变的病理过程。

体温升高可见于下列情况:

①生理性体温升高。

如母畜妊娠期以及剧烈运动和使役等生理条件,体温升高可超过正常体温;②病理性体温升高,包括两种情况:

一是发热,是在致热原作用下,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二是过热,是体温调节机构失调控或调节障碍所引起的被动性体温升高,体温升高的水平可超过体温调定点水平。

见甲状腺功能亢进引起的产热异常增多,先天性汗腺缺乏引起的散热障碍等。

2、主要的外致热原有哪些?

答:

来自体外的发热激活物称为外致热原。

主要包括:

(1)革兰阴性菌;

(2)革兰阳性菌(3)病毒(4)其他微生物

3、外致热原通过哪些基本环节使机体发热?

答:

外致热原(发热激活物)激活产内生致热原细胞产生和释放内生致热原(EP),EP通过血脑屏障后到达下丘脑,通过中枢性发热介质(正负调节介质)使体温调定点上移而引起发热。

4.内生性致热原种类及其生物学特性?

答:

(1)白细胞介素-1(IL-1)目前已公认,早期发现的LP或EP实际上主要是IL-1。

(2)肿瘤坏死因子(TNF)。

(3)干扰素(IFN)(4)白细胞介素-6(IL-6)(5)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MIP-l)(6)其他

5.发热时参与体温正负调节的中枢介质有哪些?

答:

发热时体温的正调节介质:

(1)前列腺素E2(PGE2);

(2)环磷酸腺苷(cAMP);(3)促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4)Na+/Ca2+值;(5)NO发热时体温的负调节介质:

(1)精氨酸加压素(AVP);

(2)α-促黑激素(α-MSH);(3)脂皮质蛋白-1

五、试述题

1、试述EP引起发热的基本环节。

(要点)

答:

①信息传递。

②中枢调节。

③效应部分,

2、发热时机体物质代谢有哪些变化?

答:

体内物质消耗,尤其是糖、脂肪、蛋白质分解增多,使机体处于能量代谢的负平衡。

①蛋白质代谢:

总蛋白和白蛋白量减少,尿素氮明显增高,呈负氮平衡;②糖与脂肪代谢:

发热时糖原分解增高,血糖增高,糖原的储备减少;发热动物体食欲低下,糖类摄入不足,导致脂肪分解也加强,大量脂肪分解且氧化不全可使血中酮体增加;由于糖分解代谢加强,氧供应相对不足,于是糖酵解增加,血乳酸增多;③水、电解质与维生素代谢:

发热动物体维生素不足,尤其是维生素C和B族缺乏;在发热的体温上升期和高热持续期,由于尿量减少,可致水、钠、氮等在体内潴留。

在体温下降期,由于皮肤、呼吸道大量蒸发水分,出汗增多及尿量增多,可引起高渗性脱水。

发热时,组织分解代谢增强,细胞内钾释放入血,血钾增高,肾脏排钾减少,尿钾增高。

严重者因乳酸、酮体增多及高钾血症,可发生代谢性酸中毒。

3、试述发热激活物种类及其主要生物学特性。

答:

发热激活物包括外致热原和某些体内产物

(1)外致热原主要包括:

①革兰阴性菌;②革兰阳性菌③病毒④其他微生物。

(2)体内产物主要包括:

①抗原抗体复合物;②致炎物和炎症灶激活物;③淋巴因子;④恶性肿瘤;⑤某些致热性类固醇类物质等。

第五章缺氧

一、解释下列名词

①缺氧——当氧的供给不能满足机体需要或者组织对氧的利用发生障碍时,则可使机体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等发生一系列变化,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的病理过程。

②低张性缺氧——也称为呼吸性缺氧、乏氧性缺氧、低张性低氧血症。

由于动脉血氧分压明显降低,动脉血氧含量减少,导致组织供氧不足为主要特点的缺氧。

③等张性缺氧——又称为血液性缺氧,由于HB含量减少或性质改变,以致血氧含量降低或HB结合氧不易释出所引起的组织氧供应不足。

④循环性缺氧——又称为低动力性缺氧,由于组织血流量下降使组织氧供给减少所引起的缺氧。

⑤组织性缺氧——又称为氧利用障碍性缺氧,因组织、细胞利用氧的功能障碍所引起的缺氧。

⑥高铁血红蛋白血症——HB中的二价铁在氧化剂(如亚硝酸盐、硝基苯化合物、胺基苯化合物、过氯酸盐、磺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