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贵州大学植物生理考试重点名词解释.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162555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9.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贵州大学植物生理考试重点名词解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最新贵州大学植物生理考试重点名词解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最新贵州大学植物生理考试重点名词解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最新贵州大学植物生理考试重点名词解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最新贵州大学植物生理考试重点名词解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贵州大学植物生理考试重点名词解释.docx

《最新贵州大学植物生理考试重点名词解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贵州大学植物生理考试重点名词解释.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贵州大学植物生理考试重点名词解释.docx

最新贵州大学植物生理考试重点名词解释

第二章植物的水分生理

2.束缚水(boundwater):

与细胞组分紧密结合不能自由移动、不易蒸发散失的水。

3.自由水(freewater)细胞组分之间吸附力较弱,可以自由移动的水。

6集流(massflow或bulkflow)液体中成群的原子或分子(例如组成水溶液的各种物质的分子)在压力梯度(水势梯度)作用下共同移动的现象。

7.集流(massflow或bulkflow)液体中成群的原子或分子(例如组成水溶液的各种物质的分子)在压力梯度(水势梯度)作用下共同移动的现象。

8.渗透作用(osmosis)溶液中的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扩散的现象。

对于水溶液而言,就是指水分子从水势高处通过半透膜向水势低处扩散的现象。

渗透作用所形成的流体静压叫渗透压。

20.伤流(bleeding)从受伤或折断的植物组织伤口处溢出液体的现象。

伤流是由根压引起的,是从伤口的输导组织中溢出的。

伤流液的数量和成分可作为根系生理活性高低的指标。

21.吐水(guttation)从未受伤的叶片尖端或边缘的水孔向外溢出液滴的现象。

吐水也是由根压引起的。

作物生长健壮,根系活动较强,吐水量也较多,所以,吐水现象可以作为根系生理活动的指标,并能用以判断苗长势的好坏

28.蒸腾系数(transpirationcoefficient)植物每制造1g干物质所消耗水分的g数,它是蒸腾效率的倒数,又称需水量(waterrequirement)。

35.水分临界期(criticalperiodofwater)植物在生命周期中,对缺水最敏感、最易受害的时期。

一般而言,植物的水分临界期多处于花粉母细胞四分体形成期,这个时期一旦缺水,就使性器官发育不正常。

作物的水分临界期可作为合理灌溉的一种依据。

第三章植物的矿质与氮素生理

1.矿质营养(mineralnutrition)植物对矿物质的吸收、转运和同化,通称为植物的矿质营养。

3.必需元素(essentialelement)在植物生长发育中起着不可替代的、直接的、必不可少的作用的元素。

4.大量元素(majorelement,macroelement)植物生命活动必需的、且需要量较多的一些元素。

它们约占植物体干重的0.01%~10%,有C、H、O、N、P、K、Ca、Mg、S等九种元素。

5.微量元素(minorelement,microelement,traceelement)植物生命活动必需的、而需要量很少的一类元素。

它们约占植物体干重的10-5%~10-3%,有Fe、B、Mn、Zn、Cu、Mo、Cl等。

6.有益元素(beneficialelement)并非植物生命活动必需,但能促进某些植物的生长发育的元素。

如Na、Si、Co、Se、V等  

6.离子通道运输(ionchanneltransport)细胞质膜上有内在蛋白构成的圆形孔道,横跨膜的两侧,其可由化学方式及电化学方式激活,控制离子顺着浓度梯度和膜电位差,即电化学势梯度,被动地和单方向地跨质膜运输。

16.单盐毒害(toxicityofsinglesalt)植物培养在单种盐溶液中所引起的毒害现象。

单盐毒害无论是营养元素或非营养元素都可发生,而且在溶液很稀时植物就会受害。

19.生理酸性盐(physiologicallyacidsalt)植物根系从溶液中有选择地吸收离子后使溶液酸度增加的盐类。

如供给(NH4+)2SO4-,植物对其阳离子(NH4+)的吸收大于阴离子(SO42-),根细胞释放的H+与NH4+交换,使介质pH值下降,这种盐类被称为生理酸性盐,如多种铵盐。

20.生理碱性盐(physiologicallyalkalinesalt)植物根系从溶液中有选择地吸收离子后使溶液酸度降低的盐类。

如供给NaNO3,植物对其阴离子(NO3-)的吸收大于阳离子(Na+),根细胞释放OH-或HCO3-与NO3-交换,从而使介质pH值升高,这种盐类被称为生理碱性盐,如多种硝酸盐。

21.诱导酶(inducedenzyme)指植物体内原本没有,但在特定外来物质的诱导下可以生成的酶。

如硝酸还原酶,水稻幼苗若培养在含硝酸盐的溶液中就会诱导幼苗产生硝酸还原酶,如用不含硝酸盐的溶液培养,则无此酶出现。

25.叶面营养(foliarnutrition)由植物地上部的叶片吸收矿物质的过程称为叶片营养,也称为根外营养。

27.养分临界期(criticalperiodofnutrition)植物在生命周期中,对养分缺乏最敏感、最易受害的时期。

第四章植物的光合作用

2.光合膜(photosyntheticmembrane)即为类囊体膜,这是因为光合作用的光反应是在叶绿体中的类囊体膜上进行的。

光合膜由脂类的双分子层组成,其中含有光合色素和多种蛋白质分子。

4.光合色素(photosyntheticpigment)在光合作用的光反应中吸收、传递光能的色素称为光合色素,主要有三种类型:

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和藻胆素。

高等植物中含有前两类,藻胆素仅存在于藻类中。

 

9.反应中心色素分子(reactioncenterpigment)是处于反应中心中的一种特殊性质的叶绿素a分子,它不仅能捕获光能,还具有光化学活性,能将光能转换成电能。

光系统Ⅰ和光系统Ⅱ的反应中心色素分子分别是P700和P680,这里P代表色素(pigment),P后的数值代表色素分子在受光激发被氧化时,该色素分子吸收光谱中变化最大的波长位置,也即用氧化态吸收光谱与还原态吸收光谱间的差值最大处的波长来作为色素分子的标志。

P700和P680表示它们受光激发被氧化时,吸收光谱中变化最大的波长位置分别是近700nm和680nm处。

14.原初反应(primaryreaction)指光合作用中最初的反应,从光合色素分子受光激发起到引起第一个光化学反应为止的过程,它包括光能的吸收、传递与光化学反应。

原初反应的结果使反应中心发生电荷分离。

15.光系统

21.荧光现象(fluorescencephenomenon)叶绿素溶液在透射光下呈绿色,在反射光下呈红色,这种现象称为叶绿素的荧光现象。

激发态的叶绿素分子回到基态时,可以以发光的形式释放能量。

处在第一单线态的叶绿素分子回至基态时所发出的光称为荧光。

由于能量的损耗,辐射出的光能必定低于吸收的光能,因此叶绿素荧光的波长要比吸收的波长长些。

故为暗红色。

22.磷光现象(phosphorescencephenomenon)处在三线态的叶绿素分子回至基态时所发出的光称为磷光。

磷光波长比荧光波长长,转换的时间也较长,而强度只有荧光的1%,故需用仪器才能测量到。

27.红降现象(reddrop)植物在波长大于680nm的远红光下,光合量子产额明显下降的现象。

28.爱默生增益效应(Emersonenhancementeffect),由Emerson首先发现的,在用长波红光(如680nm)照射时补加一点波长较短的光(如650nm),则光合作用的量子产额就会立刻提高,比用这两种波长的光单独照射时的总和还要高。

这一现象也称为双光增益效应。

这是由于光合作用的两个光反应分别由光系统Ⅰ和光系统Ⅱ进行协同作用而完成的

29.光合链(photosyntheticchain)即光合电子传递链,定位在光合膜上的,由多个电子传递体组成的电子传递的总轨道。

其作用是将水在光氧化时产生的电子,最终送至NADP+。

34.非环式电子传递(noncyclicelectrontransport)指水中的电子经PSⅡ与PSⅠ一直传到NADP+的电子传递途径。

40.光合磷酸化(photosyntheticphosphorylation,photophosphorylation)光下在叶绿体(或载色体)中发生的由ADP与Pi合成ATP的反应。

43叶绿体呼吸

44.解偶联剂(uncoupler)能消除类囊体膜或线粒体内膜内外质子梯度,解除磷酸化反应与电子传递之间偶联的试剂。

如二硝基酚、NH4+等,这些试剂可以增加类囊体膜对质子的透性或增加偶联因子渗漏质子的能力,其结果是消除了跨膜的H+电化学势,电子传递仍可进行,甚至速度更快,但磷酸化作用不再进行。

46.C02碳同化(C02assimilation)植物利用光反应中形成的同化力(NADPH和ATP)将C02转化成稳定的碳水化合物的过程,称为C02同化、光合碳同化或碳同化。

47.卡尔文循环(Calvincycle)美国生物化学家、植物生理学家卡尔文和本森等从1946年起利用14C同位素示踪技术和纸层析技术,研究了小球藻、栅列藻等植物光合作用中二氧化碳同化过程。

发现碳同化的初级产物是3-磷酸甘油酸(PGA),并确定二氧化碳的受体是核酮糖-1,5-二磷酸。

经10年的研究,弄清了光合作用中二氧化碳同化的循环式途径,即光合碳循环(还原戊糖磷酸循环),这是植物光合碳代谢的基本途径,亦被称为卡尔文循环或卡尔文-本森(Calvin-Benson)循环。

为此,卡尔文被授予1961年度的诺贝尔化学奖。

53.光呼吸(photorespiration)植物的绿色组织以光合作用的中间产物为底物而发生的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的过程,由于此过程只在光照下发生,故称作为光呼吸。

由于光呼吸的底物乙醇酸和其氧化产物乙醛酸,以及后者经转氨作用形成的甘氨酸皆为C2化合物,因此光呼吸途径又称为C2光呼吸碳氧循环(C2photorespirationcarbonoxidationcycle,PCO循环),简称C2循环。

57.光补偿点(lightcompensationpoint,LCP)光合作用吸收的C02与呼吸作用释放的C02相等时,即表观光合速率为零时的光照强度称为光补偿点。

59.光饱和点(lightsaturationpoint,LSP)开始出现光饱和现象时的光照强度称为光饱和点。

60.光抑制(photoinhibition)当光合机构接受的光能超过它所能利用的量时,光会引起光合效率的降低,这个现象就叫光合作用的光抑制。

65.光能利用率(efficiencyforsolarenergyutilization)单位面积上的植物光合作用积累的有机物中所含的化学能占照射在相同面积上的光能的百分比。

是衡量植物利用光能的指标

4.CF1-CF0叶绿体ATP(合)酶7.DCMU二氯苯基二甲基脲、敌草隆

8.F6P果糖-6-磷酸12.FNR铁氧还蛋白-NADP+还原酶

16.NAR净同化率17.OAA草酰乙酸

20.PC质蓝素22.PEPC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

第五章植物的呼吸作用

6.糖酵解(glycolysis)己糖在细胞质中分解成丙酮酸的过程。

为纪念在研究这途径中有贡献的三位生物化学家:

G.Embden,O.Meyerhof和J.K.Parnas,又称这途径为Embden-Meyerhof-Parnas途径,简称EMP途径(EMPpathway)。

7.糖异生(gluconeogenesis)生物体将多种非糖物质转变成糖的过程。

糖异生的主要前体物质是乳酸、丙酮酸、氨基酸及甘油等。

8.三羧酸循环(tricarboxylicacidcycle,TCAC)在有氧条件下丙酮酸在线粒体基质中彻底氧化分解的途径。

它是需氧生物利用糖或其它物质获得能量的最有效方式,是糖、脂、蛋白质等物质转化的枢纽。

因柠檬酸是其中的重要中间产物,所以也称这循环为柠檬酸循环(citricacidcycle)。

由于这个循环是英国生物化学家克雷布斯(H.Krebs)发现的,所以又名Krebs循环(Krebscycle)。

9.戊糖磷酸途径(pentosephosphatepathway,PPP)葡萄糖在细胞质内直接氧化分解,并以戊糖磷酸为重要中间产物的有氧呼吸途径。

又称己糖磷酸途径(hexosemonophosphatepathway,HMP)。

10.乙醛酸循环(glyoxylicacidcycle,GAC)脂肪酸氧化分解生成的乙酰CoA,在乙醛酸体内生成琥珀酸、乙醛酸和苹果酸等化合物的循环过程。

其中生成的琥珀酸可用以生成糖,二羧酸与三羧酸可参与三羧酸循环。

此循环发生在某些植物和微生物中,通过乙醛酸循环,可将脂肪转变为糖,这在油料作物种子萌发时尤为重要

11.呼吸链(respiratorychain)即呼吸电子传递链(electrontransportchain),指线粒体内膜上由呼吸传递体组成的电子传递的总轨道

12.细胞色素氧化酶(cytochromeoxidase,Cytaa3)即细胞色素aa3是细胞色素系统呼吸链的末端氧化酶。

它的功能是将Cytc的电子传给氧生成水。

细胞色素a3卟啉环中铁原子的第6个配位键没有被氨基酸残基所占据。

因此,它在还原态时(Fe2+)能与氧或一氧化碳等直接结合,在氧化态时能与HCN、HN3和H2S等结合。

氰化物等的剧烈毒性就是由于它们替代了氧与细胞色素氧化酶的结合,从而阻断了生物体的呼吸作用。

14.底物水平磷酸化(substratelevelphosphorylation)指底物在脱氢或脱水时分子内能量重新分布,形成高能磷酸基团直接转移给ADP生成ATP的方式,称为底物水平磷酸化。

15.氧化磷酸化(oxidativephosphorylation)在线粒体内膜上电子经电子传递链传递给分子氧生成水,并偶联ADP和Pi生成ATP的过程。

它是需氧生物生物氧化生成ATP的主要方式。

16.抗氰呼吸(cyanideresistantrespiration,CRR)对氰化物不敏感的那一部分呼吸。

抗氰呼吸可以在某些条件下与电子传递主路交替运行,因此,这一呼吸支路又称为交替途径(alternativepathway)。

20.末端氧化酶(terminaloxidase)处于生物氧化一系列反应的最末端的氧化酶。

除了线粒体内膜上的细胞色素氧化酶和抗氰氧化酶之外,还有存在于细胞质中的酚氧化酶、抗坏血酸氧化酶和乙醇酸氧化酶等。

21.伤呼吸(woundrespiration)植物组织受伤后呼吸作用增强,这部分增强的呼吸称为伤呼吸。

22.巴斯德效应(Pasteureffect)巴斯德(LouisPasteur,1822~1895)法国微生物学家、化学家,最早发现从有氧条件转入无氧条件时酵母菌的发酵作用增强,反之,从无氧转入有氧时酵母菌的发酵作用受到抑制,这种氧气抑制酒精发酵的现象叫做巴斯德效应。

23.能荷调节(regulationofenergycharge)通过细胞内腺苷酸(ATP、ADP和AMP)之间的转化对呼吸作用的调节称为能荷调节。

26.呼吸商(respiratoryquotient,RQ)植物组织在一定时间内,放出二氧化碳的量与吸收氧气的量的比值,又称呼吸系数(respiratorycoefficient)。

由于呼吸商与呼吸底物性质以及代谢类型有关,因此可根据呼吸商的大小来推测呼吸所用的底物及其呼吸类型。

27.无氧呼吸消失点(anaerobicrespirationextinctionpoint)使无氧呼吸停止进行时环境中的最低氧浓度(10%左右),也称为无氧呼吸熄灭点。

29.安全含水量(safetywatercontent)能使种子安全贮藏的种子含水量,也称为安全水。

一般油料种子为8%~9%,谷类种子为12%~14%。

超过安全含水量,种子呼吸速率上升,不能安全贮藏。

30.呼吸跃变(respiratoryclimacteric)果实成熟过程中,呼吸速率突然增高,然后又迅速下降的现象。

呼吸跃变是果实进入完熟阶段的一种特征。

第六章同化物运输和分配

1.源(source)即代谢源,是产生或提供同化物的器官或组织,如功能叶、萌发种子的子叶或胚乳。

2.库(sink)即代谢库,是指消耗或积累同化物的器官或组织,如根、茎、果实、种子等。

5.P蛋白(P-protein)即韧皮蛋白,位于筛管的内壁,当韧皮部组织受到损伤时,P-蛋白在筛孔周围累积并形成凝胶,堵塞筛孔以维持其他部位筛管的正压力,同时减少韧皮部内运输物的外流。

6.胼胝质(callose)一种以β-1,3-键结合的葡聚糖。

正常条件下,只有少量的胼胝质沉积在筛板的表面或筛孔周围。

但当植物受到外界刺激(如机械损伤、高温等)时,筛管分子内就会迅速合成胼胝质,并沉积到筛板的表面或筛孔内,堵塞筛孔,以维持其他部位筛管正常的物质运输。

一旦外界刺激解除,沉积到筛板表面或筛孔内的胼胝质则会迅速消失,使筛管恢复运输功能。

7.转移细胞(transfercells)在共质体-质外体交替运输过程中起转运过渡作用的特化细胞。

它的细胞壁及质膜内突生长,形成许多折叠片层,扩大了质膜的表面积,从而增加溶质内外转运的面积,能有效地促进囊泡的吞并,加速物质的分泌或吸收。

9.韧皮部装载(phloemloading)同化物从合成部位通过共质体或质外体运输进入筛管的过程。

10.韧皮部卸出(phloemunloading)同化物从筛管分子-伴胞复合体进入库细胞的过程。

16.源-库单位(source-sinkunit)在同化物供求上有对应关系的源与库,以及源库间的输导组织合称为源-库单位。

17.源强(sourcestrength)亦称源强度,指源器官形成和输出同化物的能力。

可用光合速率、丙糖磷酸输出叶绿体的速率、叶肉细胞蔗糖的合成速率,以及蔗糖磷酸合成酶和果糖1,6二磷酸酯酶的活性等衡量源强。

源强=源体积×源活力,源体积可用源的重量表示,源活力可用源器官的相对生长速率或源细胞数目表示。

18.库强(sinkstrength)是指库器官接纳和转化同化物的能力。

库强=库容×库活力,其中库容是指能积累光合同化物的最大空间,可用体积或重量等表示;库活力是指库的代谢活性、吸引同化物的能力,可用库器官的相对生长速率,即单位时间内同化物的积累量来表示。

第七章,植物细胞信号的转导

1.信号转导(signaltransduction)细胞内外的信号,通过细胞的转导系统转换,引起细胞生理反应的过程。

4.第二信使(secondmessenger)能被胞外刺激信号激活或抑制的、具有生理调节活性的细胞内因子。

第二信使亦称细胞信号传导过程中的次级信号。

在植物细胞中的第二信使系统主要是钙信号系统、肌醇磷脂信号系统和环核苷酸信号系统等。

5.受体

10.G蛋白(Gprotein)全称为GTP结合调节蛋白(GTPbindingregulatoryprotein),此类蛋白由于其生理活性有赖于三磷酸鸟苷(GTP)的结合以及具有GTP水解酶的活性而得名。

在受体接受胞间信号分子到产生胞内信号分子之间往往要进行信号转换,通常认为是通过G蛋白偶联起来,故G蛋白又称为偶联蛋白或信号转换蛋白。

11.双信使系统

13.蛋白激酶C(proteinkinaseC,PKC),DAG的受体,当质膜上的DAG与PKC分子相结合并使之激活,激活的PKC进一步使其他激酶磷酸化,导致细胞产生相应的反应。

14.蛋白磷酸酯酶(proteinphosphatase,PP),或称蛋白磷酸酶,催化底物蛋白质的氨基酸的残基上的脱磷酸化作用,从而引起相应的生理反应,以完成信号转导过程。

第八章.植物生长物质

1.植物生长物质(plantgrowthsubstance)能够调节植物生长发育的微量化学物质,包括植物激素和植物生长调节剂。

2.植物激素(planthormone,phytohormone)在植物体内合成的、能从合成部位运往作用部位、对植物生长发育产生显著调节作用的微量小分子有机物。

目前国际上公认的植物激素有五大类:

生长素类、赤霉素类、细胞分裂素类、脱落酸、乙烯。

另外有人建议将油菜素甾体类、茉莉酸类也列为植物激素。

3.植物生长调节剂(plantgrowthregulator)一些具有类似于植物激素活性的人工合成的物质。

如:

2,4-D、萘乙酸、乙烯利等。

6.极性运输(polartransport)物质只能从植物形态学的一端向另一端运输而不能倒过来运输的现象,如植物体的茎中生长素的向基性运输。

7.三重反应(tripleresponse)乙烯对植物生长具有的抑制茎的伸长生长、促进茎或根的增粗和使茎横向生长(即使茎失去负向地性生长)的三方面效应,这是乙烯典型的生物效应。

8.偏上生长(epinastygrowth)指植物器官的上部生长速度快于下部的现象。

乙烯对茎和叶柄都有偏上生长的作用,从而造成茎的横向生长和叶片下垂。

10.生长延缓剂(growthretardant)抑制植物亚顶端分生组织生长的生长调节剂,它能抑制节间伸长而不抑制顶芽生长,其效应可被活性GA所解除。

生产中广泛使用的生长延缓剂有矮壮素、烯效唑、缩节安等。

11.生长抑制剂(growthinhibitor)抑制顶端分生组织生长的生长调节剂,它能干扰顶端细胞分裂,引起茎伸长的停顿和破坏顶端优势,其作用不能被赤霉素所恢复,常见的有脱落酸、青鲜素、水杨酸、整形素等。

1.IAA吲哚乙酸2.NAA萘乙酸3.GA赤霉素4.GA3赤霉酸

7.ABA脱落酸8.ETH乙烯10.CTK细胞分裂素 

第九章植物的光形态建成与运动

1.光形态建成:

以光作为环境信号调节细胞生理反应、控制植物发育的过程。

9.向性运动:

指植物受到环境因素的单方向刺激(或在不同方位上受到不同强度刺激)所表现出的定向运动。

11.向光性:

15.感性运动:

是指无方向的外界因素作用于植株或某些器官所引起的运动。

第十章植物的生长生理

2.生长(growth)在生命周期中,植物的细胞、组织和器官的数目、体积或干重的不可逆增加的生理过程称为生长。

例如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的体积扩大或干重增加都是典型的生长现象。

3.分化(differentiation)从一种同质的细胞类型转变成形态结构和功能与原来不相同的异质细胞类型的过程称为分化。

它可在细胞、组织、器官的不同水平上表现出来。

例如:

从受精卵细胞分裂转变成胚;从生长点转变成叶原基、花原基;从形成层转变成输导组织、机械组织、保护组织等。

这些转变过程都是分化现象。

4.发育(development)在生命周期中,生物的组织、器官或整体,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的有序变化过程。

它泛指生物的发生与发展

6.生命周期(lifecycle)生物体从发生到死亡所经历的过程称为生命周期。

7.极性(polarity)细胞、器官和植株内的一端与另一端在形态结构和生理生化存在差异的现象。

如扦插的枝条,无论正插还是倒插,通常是形态学的下端长根,形态学的上端长枝叶

9.组织培养(planttissureculture)指植物的离体器官、组织或细胞在人工控制的环境下培养发育再生成完整植株的技术。

根据外植体的种类,又可将组织培养分为:

器官培养、组织培养、胚胎培养、细胞培养以及原生质体培养等。

11.外植体(explant)用于离体培养进行无性繁殖的各种植物材料。

12.植物细胞全能性

13.脱分化(dedifferentiation)植物已经分化的细胞在切割损伤或在适宜的培养基上诱导形成失去分化状态的、结构均一的愈伤组织或细胞团的过程。

10.再分化(redifferentiation)由处于脱分化状态的愈伤组织或细胞再度分化形成不同类型细胞、组织、器官乃至最终再生成植株的过程。

11.胚状体(embryoi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