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学发展观提升地方人大工作.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162252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0.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以科学发展观提升地方人大工作.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以科学发展观提升地方人大工作.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以科学发展观提升地方人大工作.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以科学发展观提升地方人大工作.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以科学发展观提升地方人大工作.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以科学发展观提升地方人大工作.docx

《以科学发展观提升地方人大工作.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以科学发展观提升地方人大工作.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以科学发展观提升地方人大工作.docx

以科学发展观提升地方人大工作

以科学发展观提升地方人大工作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这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在认识上的重要升华,是党的执政理念的一次重大飞跃。

地方人大怎样落实科学发展观?

法律赋予地方人大重大事项决定、选举任免、法律和工作监督的职权。

但地方人大工作的性质决定,它不承担经济社会建设的具体事务。

笔者认为,地方人大应该紧紧围绕人大职能,在履行人大职权中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具体化,在人大工作的各个方面加以贯彻落实。

  一、以人为本:

找准地方人大工作定位。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就是要把满足人的全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地方人大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是用来为人民服务的,要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所以,以人为本,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必然要求。

群众赞成不赞成、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这是人大工作的根本标准。

在地方人大工作中体现以人为本,根本点就是要坚持依法治国,坚持把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推进和督促解决好人民群众关注的问题,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这不是要求地方人大代替地方政府去做具体的工作,而是要求地方人大更加深入地走近群众,更加细心地倾听地方群众的心声,通过各项职权的行使,维护和实现本地方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从根本上实现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

 

  一是要促进地方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努力实现地方人民的根本利益。

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根本着眼点是要用新的发展思路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离开发展,就无所谓发展观。

只有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才能不断地为人民群众谋取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利益,为人民群众素质提高和人的潜能发挥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和制度保障。

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要坚定不移地推动地方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通过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促进地方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促进地方人民的根本利益得到实现。

  二是要推进地方政治文明建设,努力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权利。

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促进地方发展是地方人大工作的第一要务。

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作为国家权力机关,地方人大工作的侧重点各有不同。

在老百姓温饱问题还没有解决的历史阶段,地方人大把工作的侧重点放在促进经济发展、满足人民最基本的物质需求上,无疑是正确的。

随着经济发展,人民群众生活的逐步提高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如果地方人大的工作侧重点仍只停留在促进经济发展上,显然是不够的。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阶段,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拓宽工作思路,更新思想观念,把工作侧重点转到促进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上。

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处于民主法制建设的第一线,地方人大工作是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

地方人大要自觉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积极推动民主法制建设,通过健全和完善民主选举、民主监督、民主参与、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等政治制度,着力改变执政和行政的方式,从制度上确保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和人民的当家作主地位,扩大地方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切实维护公民的政治权利,不断满足广大人民参政议政的要求。

 

  三是要全面保障地方的人权,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除了经济和政治权利以外,人的权利还包括生命权、自由权、人身权、财产权、社会权利、文化权利、人民自决权等各项权利。

人权是当今人类社会文明的基础,没有人权的保护,文明社会就难以正常运行。

人权的保障程度,直接反映一个国家或社会的文明程度。

地方人大作为人民依法选举产生的国家权力机关,必须把全面充分地保障公民的人权作为一项长期的根本任务。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也是人民权利的保护神,地方人大要督促一切国家机关宣传宪法、执行宪法,维护宪法的权威,健全宪法实施的保障制度和监督机制,通过宪法的实施,从根本上为人权提供全面充分的保障。

 

  四是要发挥各级人大代表的主体作用,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一个重要特点和优势在于,能够在党的领导下,通过人大代表充分反映和理性表达各方面的不同要求,以集体审议的形式实现不同意见的沟通和交融,以集体表决的方式找到各自最大的共同利益。

在当前形势下,更要充分认识人大的这一功能,发挥人大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各级人大代表来自各行各业、方方面面,生活在人民群众中,最清楚人民群众的想法和愿望,充分发挥人大代表的主体作用,是人大及其常委会工作的基础。

人大代表的代表性保证了社会各阶层在人民代表大会中能充分表达自己的主张和意愿,而构建和谐社会最根本的就是妥善协调各方利益关系,平衡各个阶层的价值诉求,从而使各种社会利益和诉求通过其在人民代表中的代表而介入决策过程。

正因为有人大代表介入决策,所以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国家权力机关能充分表达民众意愿,更科学地制定出整个社会所认可的公平、公正的规则体系,从源头上有效地制止矛盾的发生和激化。

人大代表作为具有特殊政治身份的人履行职务,有利于建立畅通、公正、规范的表达机制,保证人民群众的意愿能够及时、充分、有序地得到反映。

地方人大要充分发挥各级人大代表管理国家事务和各项社会事业的积极性、主动性,通过人大代表广泛联系人民群众,真正倾听代表和群众的呼声,真正了解民意,畅通民意表达的渠道。

各级人大代表要发挥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积极宣传政情,深入了解民情,切实凝聚民力,形成政通人和、社会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

要引导群众理性合法地表达利益要求,让群众找得到代表、找得到组织,通过法定的程序、合法的组织来表达利益要求。

要推进地方人大工作的公开化,通过人大信访、网议日、代表电子信箱等多种渠道,使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得到充分表达。

  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开阔地方人大工作视野。

  科学发展观所阐述的关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内涵,既指明了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道路,也为政治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开辟了全新的发展空间和研究领域,为地方人大工作在更高水平和更宽视野基础上实现新的发展提供了舞台。

地方人大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适应经济基础的变化,必须使自身观念和思维模式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提高,对工作内容、工作方式方法进行变革,只有这样,地方人大工作才能与时俱进。

  一是突出地方发展的全面性。

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反复证明,仅有物质财富的丰富不足以构成文明,人类社会的文明不仅包括物质文明,还包括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

发展不仅仅只是经济发展,同时也应是政治、文化、社会的发展,对此必须十分明确。

地方人大审定重大事项,必须统筹平衡,促使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相适应。

人大工作同三个文明建设都有关系,但它的本职工作和根本任务是民主和法制建设,是政治文明建设。

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本特征和发展方向,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地统一起来。

三个方面都与人大制度密切相关,三个方面的有机统一更是离不开人大制度,因此人大制度在政治文明建设中不可或缺,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是经济建设,人大是通过民主法制建设来为经济建设服务的。

换句话说人大是通过政治文明建设来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的。

所以,人大工作决不是“二线”岗位,而是依法治国的第一线。

过去人们常常认为经济工作才是一线工作,而干人大工作是退居二线,在干部配置等方面也对人大建设重视不够。

如今,全国人大常委会配置了一批年富力强的专职委员,充分显示了对政治文明建设和人大工作的全新定位。

我们要以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站在政治文明建设这个全新的平台上,重新审视地方人大工作的地位与作用,构架地方人大工作新的发展蓝图。

  二是重视地方发展的协调性。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在这个阶段,经济容易失调,社会容易失序,心理容易失衡,社会伦理需要调整重建。

当前,地方必须正确面对、认真分析在改革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不和谐因素,重点解决好在土地征用、城镇房屋拆迁、企业重组和破产过程中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依法纠正各种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从法律制度上妥善解决社会成员收入差别悬殊、社会就业矛盾突出、城乡差别扩大、地区差别扩大以及公民参与政治、接受医疗、教育不公平等问题,同时引导人民群众以理性的方式表达利益诉求,解决利益矛盾,化解社会不和谐因素。

地方人大决定重大事项,必须关注地方发展的整体协调和发展要素的有效整合,正确处理城市与农村、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关系,使“五个统筹”落实到各个方面,真正实现协调发展。

  三是追求地方发展的可持续性。

地方人大一方面在工作重点上应更多地、前瞻性地关注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等直接影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工作,通过监督检查促进地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防治污染和其它公害,将环境保护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相结合,协调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

另一方面要督促地方政府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创建节约型社会。

  三、统筹兼顾:

把握地方人大工作方向。

  实行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

实行统筹兼顾,要求地方人大工作要站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局高度观察和思考问题,要做到总揽全局、全面规划、兼顾各方、协调发展。

  

  一是要科学决策,制定科学的地方发展战略。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各级人大是法定的具有广泛代表性和深厚群众基础的国家权力机关,人民只有通过选举人大代表,参与管理国家事务,将自己的意原和要求反映上来,才能最终上升为国家意志。

因此,地方人大要积极主动地承担起自己的职责,重视重大事项决定权的行使,积极探索科学的决策机制,善于提出对策性、预警性、战略性建议,充分发挥地方人大决策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正确指导和巨大促进作用。

要建立健全社会利益协调机制,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协调好、兼顾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它社会矛盾,使每个人都各得其所、各得其利,不至于因利益的不公平产生矛盾对立,确保社会成员公平享受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果。

  二是要加强监督,落实科学的地方发展战略。

人大监督是具有最高法律效力最高层次的监督。

人大监督的实质,是以权力制约权力,从制度上保证国家机器按照人民的意志和需要运转。

人大监督,既是对国家机关一种必要的制约,也是对国家机关工作的支持和促进。

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要不断提升监督功能,把维护民主法治、公平正义作为地方人大工作的主题和核心价值取向,全力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健康发展。

落实科学发展观,地方人大工作最主要的着力点,就是发挥监督作用,促使地方的国家机关切实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工作的全过程,落实到各个环节。

  历经20载风雨才出台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将于明年1月1日起施行。

监督法保障国家权力机关行使监督权,多方面强化了人大对“一府两院”的监督,它体现了人大实行法律监督的延伸性和具象化。

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要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以贯彻实施监督法为契机,把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和社会普遍关注的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问题作为监督重点,综合运用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执法检查、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等形式,加强对带有普遍性、倾向性问题的监督,增强地方人大监督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确保宪法和法律得到正确实施,确保行政权、审判权、检察权得到正确行使,确保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得到尊重和维护。

  目前,地方政府管理职能上“错位”、“越位”、“缺位”现象较为普遍。

地方人大就要督促和支持地方政府转变职能,把主要精力转到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放到加强宏观调控和解决长远发展的根本性问题上来。

在实施“十一五”规划时,地方人大要督促地方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创新发展措施和办法,设定全面发展的指标体系。

在调整传统的经济发展指标体系的同时,增加社会发展、人民生活、社会和谐等方面的指标,尤其要把事关和谐社会建设的民主法治、社会诚信、社会公平、社会活力、安定有序、公共满意、生态环境等方面指标加以细化、量化,使这些指标变成科学的可操作的指标体系。

   三是要深入调研,督促解决地方社会反映集中的问题。

人大工作本质上是体现人民意志、维护人民利益的工作。

地方人大工作重视民生、保护民利、维护民权,必须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利益的事情做起。

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要把调查研究作为履行好职责的根本前提,紧密结合实际,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准确把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热点难点问题,并通过履行自己的职责,使问题及时得到解决。

当前,农村土地征用、城市房屋折迁、环境污染、下岗职工再就业、务工人员合法权益等,是地方社会反映集中的问题。

这些问题,涉及面广,人员众多,利益直接,影响重大。

地方人大应主动介入,积极工作,通过视察调研、专题审议、执法检查、个案监督等方式,督促地方“一府两院”及有关部门,千方百计克服困难,依法妥善处理,真正维护群众的根本利益。

来源:

温州市人大常委会研究室       作者:

丁福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