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方正条文整理.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158723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4.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伤寒论方正条文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伤寒论方正条文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伤寒论方正条文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伤寒论方正条文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伤寒论方正条文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伤寒论方正条文整理.docx

《伤寒论方正条文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伤寒论方正条文整理.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伤寒论方正条文整理.docx

伤寒论方正条文整理

伤寒论方正条文整理.txt人永远不知道谁哪次不经意的跟你说了再见之后就真的再也不见了。

一分钟有多长?

这要看你是蹲在厕所里面,还是等在厕所外面……桂枝汤

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15、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17、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19、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

24、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42、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44、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

欲解外者,宜桂枝汤。

45、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

今脉浮,故知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技汤。

54、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56、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

57、伤寒发汗,已解。

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

91、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

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

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95、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146、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164、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

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

234、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

240、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

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

下之,与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

276、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372、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

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

387、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

桂枝加附子汤

20、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五苓散

71、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

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72、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73、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

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74、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141、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差者,与五苓散。

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三物

小陷胸汤,白散亦可服。

156、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244、太阳病,寸缓关浮尺弱,其人发热汗出,复恶寒,不呕,但心下痞者,此以医下之也。

如其不下者,病人不恶寒而渴者,此转属阳明也。

小便数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也。

渴欲饮水,少少与之,但以法救之;渴者,宜五苓散。

386、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63、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

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162、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

十枣汤

152、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

其人漐漐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

十枣汤主之。

桂枝人参汤

163、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

葛根黄芩黄连汤

34、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

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

桂枝去芍药汤

21、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22、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18、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43、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瓜蒂散

166、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硬,气上冲喉咽不得息者,此为胸有寒也。

当吐之。

宜瓜蒂散。

355、病人手足厥冷,脉乍紧者,邪结在胸中;心下满而烦,饥不能食者,病在胸中;当须吐之,宜瓜蒂散。

大陷胸汤

134、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

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

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憹,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

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

135、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汤主之。

136、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但结胸,无大热者,此为水结在胸胁也,但头微汗出者,大陷胸汤主之。

137、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哺所小有潮热。

从心下至少腹便满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汤主之。

149、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

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

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

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大陷胸丸

131、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也。

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

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痓(音瘛,通痉)状,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

小陷胸汤

138、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三物白散/文蛤散

141、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差者,与五苓散。

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三物小陷胸汤,白散亦可服。

麻黄汤

35、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36、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

37、太阳病,十日已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

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46、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

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

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

麻黄汤主之。

51、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

52、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

55、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

232、脉但浮,无余证者,与麻黄汤;若不尿,腹满加哕者,不治。

235、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

芍药甘草附子汤

68、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

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

62、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茯苓甘草汤

73、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

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356、伤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

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

小建中汤

100、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

102、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炙甘草汤

177、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桂枝甘草汤

64、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65、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28、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67、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栀子豉汤

76、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

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77、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

78、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

221、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

若发汗则躁,心愦愦反谵语,若加温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憹。

舌上胎者。

栀子豉汤主之。

228、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憹,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豉汤主之。

375、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宜栀子豉汤。

栀子厚朴汤

79、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厚朴汤主之。

栀子干姜汤

80、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之。

桃核承气汤

106、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

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

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

抵当汤

124、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

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

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抵当汤主之。

125、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少腹硬,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证谛也,抵当汤主之。

237、阳明证,其人喜忘者,必有蓄血。

所以然者,本有久瘀血,故令喜忘。

屎虽硬,大便反易,其色必黑者,宜抵当汤下之。

257、病人无表里证,发热七八日,虽脉浮数者,可下之。

假令已下,脉数不解,合热则消谷喜饥,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有瘀血,宜抵当汤。

抵当丸

126、伤寒有热,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为有血也。

当下之,不可余药,宜抵当丸。

大黄黄连泻心汤

154、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164、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

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

附子泻心汤

155、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甘草泻心汤

158、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

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

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

甘草泻心汤主之。

生姜泻心汤

157、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半夏泻心汤

149、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

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

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

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赤石脂禹余粮汤

159、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硬。

服泻心汤已,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

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

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

复不止者,当利其小便。

旋覆代赭汤

161、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汤主之。

大青龙汤

38、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若脉微弱,

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39、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桂枝二麻黄一汤

25、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技汤,如前法,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23、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圊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

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

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27、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

小青龙汤

40、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41、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干姜附子汤

61、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茯苓四逆汤

69、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

白虎加人参汤

26、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168、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169、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170、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222、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白虎汤

176、伤寒,脉浮滑,此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

219、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于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

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

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350、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

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

208、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

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

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至大泄下。

209、阳明病,潮热,大便微硬者,可与大承气汤,不硬者,不可与之。

若不大便六七,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气汤,汤入腹中,转矢气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若不转矢气者,此但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胀满不能食也。

欲饮水者,与水则哕。

其后发热者,必大便复硬而少也,以小承气汤和之。

不转矢气者,慎不可攻也。

212、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

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涩者死,微者,但发热谵语者,大承气汤主之。

若一服利,则止后服。

213、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则谵语,小承气汤主之。

若一服谵语止者,更莫复服。

214、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

因与承气汤一升,腹中转气者,更服一升。

若不转气者,勿更与之;明日又不大便,脉反微涩者,里虚也,为难治,不可更与承气汤也。

215、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硬耳,宜大承气汤下之。

217、汗出谵语者,以有燥屎在胃中,此为风也。

须下者,过经乃可下之。

下之若早,语言必乱,以表虚里实故也。

下之愈,宜大承气汤。

220、二阳并病,太阳证罢,但发潮热,手足漐漐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

238、阳明病,下之,心中懊憹而烦,胃中有燥屎者,可攻。

腹微满,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

若有燥屎者,宜大承气汤。

239、病人不大便五六日,绕脐痛,烦躁,发作有时者,此有燥屎,故使不大便也。

240、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

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

下之,与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

241、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烦不解,腹满痛者,此有燥屎也。

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

宜大承气汤。

242、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冒不能卧者,有燥屎也。

250、太阳病,若吐,若下、若发汗后,微烦,小便数,大便因硬者,与小承气汤和之愈。

251、得病二三日,脉弱,无太阳柴胡证,烦躁,心下硬,至四五日,虽能食,以小承气汤少少与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与承气汤一升。

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虽不受食,但初头硬,后必溏,未定成硬,攻之必溏。

须小便利,屎定硬,乃可攻之。

宜大承气汤。

252、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

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253、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253、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255、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256、阳明少阳合病,必下利。

其脉不负者,为顺也。

负者,失也,互相克贼,名为负也。

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320、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321、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322、少阴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374、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宜小承气汤。

29、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

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

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

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70、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

94、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俱停,必先振栗汗出而解。

但阳脉微者,先汗出而解;但阴脉微者,下之而解。

若欲下之,宜调胃承气汤。

105、伤寒十三日,过经谵语者,以有热也,当以汤下之。

若小便利者,大便当硬,而反下利,脉调和者,知医以丸药下之,非其治也。

若自下利者,脉当微厥;今反和者,此为内实也。

调胃承气汤主之。

123、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心下温温欲吐,而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满,郁郁微烦,先此时自极吐下者,与调胃承气汤。

若不尔者,不可与。

但欲呕,胸中痛,微溏者,此非柴胡汤证,以呕,故知极吐下也。

207、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

248、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

调胃承气汤主之。

249、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

麻子仁丸

247、跌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

浮涩相搏,大便则难,其脾为约。

麻子仁丸主之。

猪苓汤

319、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

223、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224、阳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与猪苓汤。

以汗多胃中燥,猪苓汤复利其小便故也。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

262、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

茵陈蒿汤

236、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

260、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

栀子檗皮汤

261、伤寒身黄,发热,栀子檗皮汤主之。

小柴胡汤

266、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

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

379、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

394、伤寒差以后,更发热,小柴胡汤主之。

脉浮者,以汗解之;脉沉实者,以下解之。

37、太阳病,十日已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

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96、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

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97、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

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藏府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

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

99、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

100、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

103、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汤;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104、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证,下之以不得利,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此非其治也。

潮热者,实也。

先宜服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汤主之。

144、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

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

148、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

脉沉,亦在里也。

汗出,为阳微。

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

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

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

可与小柴胡汤。

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229、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与小柴胡汤。

230、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胎者,可与小柴胡汤。

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

231、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都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及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

刺之小差,外不解。

病过十日,脉续浮者,与小柴胡汤。

98、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医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胁下满痛,面目及身黄,颈项强,小便难者,与柴胡汤,后必下重。

本渴饮水而呕者,柴胡不中与也,食谷者哕。

101、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

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

149、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

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

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

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267、若已吐、下、发汗、温针,谵语,柴胡汤证罢,此为坏病。

知犯何逆,以法治之。

柴胡桂枝汤

146、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柴胡桂枝干姜汤

147、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黄连汤

173、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

大柴胡汤

136、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但结胸,无大热者,此为水结在胸胁也,但头微汗出者,大陷胸汤主之。

165、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中痞硬,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

103、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汤;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柴胡加芒硝汤

104、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证,下之以不得利,今反利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