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中的长安意象探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158261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9.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唐诗中的长安意象探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唐诗中的长安意象探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唐诗中的长安意象探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唐诗中的长安意象探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唐诗中的长安意象探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唐诗中的长安意象探析.docx

《唐诗中的长安意象探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唐诗中的长安意象探析.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唐诗中的长安意象探析.docx

唐诗中的长安意象探析

唐诗中的长安意象探析

 

摘要

意象是诗歌艺术的基本单位,表现在诗歌中即是一个个语词,其构成包含了客观物象与主观情感。

唐诗中的长安意象就具有这样的特点,唐朝的长安城是中国建筑历史上气势雄伟恢宏的重要一笔,长安多彩丰富的社会生活让其在文化历史上有着席重要的地位。

探讨唐唐代长安城市的意象既不能离开她瑰丽的建筑群,也不能离开萦绕其中精神文化,唐朝都城长安作为经济、政治、文化上的中心,见证了在那个时代里积极进取的精神,宽容的心态还有辉煌灿烂的文化。

长安作为“千门重万户”繁华之所,既是“水边多丽人”的温柔乡里,又是“长相思”的梦幻都城,还是文人士子心中的圣地,是盛唐时代各色人等生活家园与精神憩园。

唐诗是回忆长安鲜明的文本,是长安标志文化的符号。

有唐一代,疆域统一,国力雄厚,多元的地域文化造就了开放大度的唐代文化,佛教与道教广泛传播,深刻影响唐代文人士子的思想。

关键词:

唐朝;文人心态;城市意象

Abstract

Imageisthebasicunitoftheartofpoetry,poetryisexpressedinoneword,itcontainstheobjectiveimageandsubjectiveemotion.InthepoetryoftheTangDynastyChanganimagehasthecharacteristicsoftheTangDynasty,ChanganisthecapitalofthehistoryofChinesebuildingmomentummagnificent,magnificentandimportantone,ChanganCity,richandcolorfulsociallife,whichoccupiesanimportantpositioninthehistoryofculture.DiscussionontheimageofthecityofChanganintheTangDynastynotonlycannotdowithoutitstallandmagnificentbuildings,alsocannotdowithoutthehauntingspiritculture,theTangDynastycapitalofChanganasthepolitical,economic,culturalcenter,witnessedtheenterprisingspirit,openandtolerantattitudeandbrilliantculture.Changanisthe"thousanddoorweightmillion"downtown,"watersidebeauty"oftenderness,is"fantasySauvignonBlanc",istheholylandoftheliteratiinTangDynasty,isallkindsofpeople'slifeandspiritualhomefor.TangpoetryisthetextaboutChanganfresh,isChangan'siconicculturalsymbols.InTangDynasty,theunifiednationalterritory,abundant,diverseculturebringupanopencultureoftheTangDynasty,BuddhismandTaoismspreadwidely,deeplyinfluencedtheTangdynastyliteratithought.

Keywords:

theTangdynastyliteratimentalityofcityimage

 

引言

城市,从它出现的那一天起,便意味着与乡村母体的分离,意味着自身特征形成开始。

在城市的漫长发展过程中,聚集人类很多的聪明才智,所以,城市可以作为人类智慧上的一个结晶。

人类从来都是以美的规律创造事物,作为人类美的概念产物的都城,她本身就具有很多美学的特征,比如建筑的风貌美、多样性的美、个性特色的美等。

城市的意象存在,在最为深远层次上或隐或显的影响着作为城市的主体人的精神的状态以及审美心态。

城市里的制度、建筑构成我们所生活坏境的物质;城市的无形历史传说、坊巷俚语、、人文风貌建造了绚丽多彩的城市生活。

通过解读文本中的城市,我们却能发现古代城市的沧桑与辉煌。

在我国古代文学比较早的源头,诗人把城市作为他们朗诵的对象,随着都市规模的不断开展和城市生活

日益的丰富,到汉代,出现了赋体用来赞美城市的美貌与国家的兴衰。

比如班固的《西都赋》、《东都赋》和张衡写的《西京赋》都描述了城市面貌。

其次唐诗在汉代以来的咏京都赋和精神上所表现的对长安的歌咏与赞扬情绪一脉相承,不一样的是,唐代的一统、多层次文化融入、政治上的开明等都让诗人的心胸眼界更加开阔,这些人通过诗文营构了绵邈深情城市的意象。

出现在诗人笔下的长安及其代称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概念,也并非仅有国都这一含义,而是包含着多种思想情感因素,是反映大唐帝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及时代变迁的有形载体,因而以唐诗中长安这一都城意象作为研究对象,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相关理论概述

(一)城市意象的理论

“意象”一说实是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固有且重要的概念,这一概念虽被广泛运用,一直以来却没有一个确定的含义。

随着文学理论的发展与国外诗学理论的不断引进,直至当代,文艺理论家对意象的探讨从未停滞虽然至今学者们对其确定的涵义和用法犹有分歧,但他们都认为意象融合了主观的“意”与客观的“象”。

凯文·林奇提出的城市意象是观察者和城市环境相互结合的结果,也是居民心中的“主观的环境”空间。

城市的意象是由三个部分构成的:

一、可识别性,它指的是城市个性与特色;二、结构,指城市与周围环境、建筑之间的空间上联系或者是城市和观察者的关系;三、意蕴,是另外意义上的关系,指城市建筑物、物体向观察者提供的隐藏在深层次的含义。

城市中的任意一种建筑都会在人们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进而反映出对于城市的印象。

理论上来说,每个人都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意象,但是大多数城市居民在同样的环境、相同的文化背景的作用下都拥有共同的印象。

袁行需先生在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一文中认为:

意象赖以存在的要素是,“物象”,意象是融进了主观上情意的客观物体,或是借客观上的像来表体现出来主观上的情意。

陈植愕先生认为,物质世界的象。

一旦根据作家的“意”被反映到一定的语言组合之中并且用书面文字固定下来之后,便成为一种心灵化的意象。

所谓意象,便是客观物象的主观化。

综合各家之见,“意象”可以说是作为诗歌艺术的基本单位,表现在诗歌中即是一个个语词,其构成包含了客观物象与主观情感,是诗人以自身感观经验诉诸形象思维,并借助比兴、对偶等艺术技巧,融合具体之象,而创造出的一种富于更多主观色彩。

而能为人所感知的具体艺术形象意象是诗人独特的审美创造成果,是诗人情感外化的产物,同一个“象”,对于不同的作家和同一个作家的不同时空,可以寄托不同的“意”。

(二)长安意象的概念界定

1、关于长安作为都城意象的概念界定问题

长安地区从西周开始,历经十几个朝代,始终是中华民族建都立业的首善之地,积累了丰厚的文化底蕴。

特别是在唐代,长安的政治与文化地位无疑更是占有十分突出的地位,长安作为帝国京城,既是大唐帝国的国都所在,又是无数文人士子科举赴考,入朝为官,实现政治梦想的全部寄托。

因此有唐一代题咏长安的诗歌俯拾皆是,长安题材的诗歌占有相当份量。

长安作为都城形象出现在些诗篇中,可分成两类:

其一是直接称呼“长安”:

其二是代称,这里又可细分为一般性代称,如“帝城”“帝京”“帝乡”“帝王州”“上京”“京华”等等,出现在诗人笔下的“长安”及其代称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概念,也并非仅有“国都”这一含义,而是具有多方面的思想情感因素,这里有对富丽堂皇的长安的热情歌颂,有因政治失意身处江湖而对长安的期待,也有因政权播迁而对昔日繁华的痛苦追忆。

即是以物象的形式存在,既带着自身的特殊内涵,又带着诗人的特殊情感。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是以意象的形式出现在诗人笔下的。

2、关于长安景观意象的概念界定问题

从西周到隋唐,长安地区人文历史积淀非常丰富,有众多王朝建都留下来而形成的特有自然人文景观,这里可粗分为三类:

其一是郊野山川类,如少陵原、樊川、辆川、终南山、渭水等;其二是城坊宫殿类,如太极宫、大明宫、兴庆宫等;其三是寺观胜地类:

如大雁塔、曲江、濡陵、渭城、骊山、华清宫等。

有唐一代几乎所有著名的诗人都曾描写过这些景观,呈现在他们笔下的这些景观蕴含着千年帝都文化精神传统,因而不仅仅具有自然之美,而是成为诗人表达情感的诗歌意象。

这些景观意象和都城意象共同统摄于长安意象范围之内。

二、唐诗中长安意象的生成根源

(一)都城文化意识

自古以来,中国文化在传承发展方面向来是以都城为中心的,作为都城文化链上的长安文化当然也不例外“秦中自古帝王州”,长安地区自西周至隋唐先后有十几个王朝建都于此,历时一千多年,有着丰厚的帝都文化底蕴“长安作为历史都城”,至唐代达到政治上高峰:

“九天阎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旎”。

其富庶繁华也是空前: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凛俱丰实”。

长安因此成为唐人心目中至高无上的盛世之都。

除此以外,对于唐代文人群体而言,以长安为代表的都城之所以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一个重方面的原因,帝京长安是皇权至上的象征,深受儒家忠君思想的唐代文人面对煌煌帝都,心存敬畏,使得长安产生强大的文化凝聚力和精神感召力,“洪河清渭天池浚,太白终南地轴横,祥云辉映汉宫紫,春光绣画秦川明,草妒佳人锢朵色,风回公子玉衔声,六飞南幸芙蓉苑,十里飘香入夹城”,这是杜牧晚年重归京城为官之作,诗中的长安仍旧是庄严的帝王之所,是诗人魂萦梦牵的所在。

唐代开放的文化政策和日益完善的科举制度,也给文人提供了施展才华抱负的政治舞台,因而长安也成了众多文人涌集的理想场所。

深受儒家积极入世思想影响的古代文人,大多把建功立业作为自己人生的首要选择,同时又受官本位思想的影响,他们往往将读书做官当作实现理想的第一甚至是唯一的途径。

政治的开明和科举制度的日益完善,使士人大都具有强烈的功名意识和用世思想,京城长安因此打开了无数寒门士子的求仕之门,成为最具有人生机遇的地方。

当然,都城文化意识也并非唐人创造,早在“长安意识”之前,屈原就在沉湘洲诸之上吟颂了“呈都意识”毫无疑问,“呈都意识”中对政治王权关怀、爱怜的成分,也会对“长安意识”的生成产生影响。

而“长安意识”的表达,正是唐诗中长安意象繁盛的文化基因之一。

(二)地域文化意识

关于唐代地域文化格局的化分,学术界目前较多的持三大地域学说,即江左文化、山东文化和关陇文化。

长安地处关中,李唐王朝的统治基础是关陇贵族,京瓷长安不可避免会带有关陇地域文化的色彩。

隋唐长安地处秦岭之北,北临渭水,南倚终南,位于八百秦川的中心。

先后有十几个王朝在此建都,这与长安地区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有密切联系。

这一特有的自然地理环境,加上唐帝国的空前强盛和都市的繁华,怎能不烘托出长安帝都恢弘壮丽的气魄声威,怎能不激发起唐人崇高阔大的精神面貌。

唐太宗在《帝京篇十首》之中写道:

“秦川雄帝宅,函谷壮皇居,绮殿千寻起,离宫百锥余”帝宅皇居因八百里秦川和垂壁千初的函谷关而雄奇壮美,突出了长安胜地与关中地理形势之间的必然联系,更彰显了一种恢弘阔大的开国气象。

“城临渭水天河静,朔对南山雨露通”,“神皋类观赏,帝里如悬镜,缭绕八川浮,岩晓双网映”“远山无晦明,秋水千里白,佳气盘未央,圣人在凝碧,关门阻天下,信是帝王宅”这些诗篇都极力描绘关中山河之壮,唐都形胜之美,浸透着唐代文人对伟大帝国的热情礼赞,对千秋帝业的由衷颂扬。

直至晚唐,尽管败象已明,但在文人的心目中,关中的帝王之都气象依然不减,如“秦地山河连楚塞,汉家宫殿入青云”,“西上秦原望未央,山岚川色晚苍苍,云楼欲动入清渭,鸳瓦如飞出绿杨”。

梁启超在先生《中国地理大势论》中说:

“历代王霸定鼎,其在黄河流域者,最占多数,因所蕴所受使然,亦由对于北狄取保守之势,非据北方而不足以为拒也,而其据于此,为外界之现象所风动熏染,其规模常宏远,其局势常壮阔,其气魄常磅礴英鹜,有俊鹊盘云,横绝朔漠之概”。

可用来评价长安的自然地理环境对唐人诗歌中长安意象的影响。

一言蔽之,长安地区特有的自然地理环境孕育着唐诗中众多的长安意象,是并非偶然的。

三、唐诗中的长安意象

(一)长安意象表达情感特征的阶段性

1、初盛唐诗歌中的长安意象

初唐大多数诗人与长安的关系较为亲近,他们面对全新的大唐长安,常常是豪情满怀,如唐太宗李世民的《帝京篇十首》,可谓是礼赞长安的肇始之作,其一云:

秦川雄帝宅,函谷壮皇居。

绮殿千寻起,离宫百雄徐。

连亮遥接汉,飞观迥凌虚。

云日隐层阔,风烟出绮疏。

“帝宅”与“皇居”在“秦川”、“函谷”的衬托下,显得更加雄伟壮丽,呈现出一代显赫帝都雄视天下的阔大气派。

霍松林先生曾评价这首诗:

“取南朝清音丽藻而运以雄健之气,把作为国家象征的帝京长安写得如此壮阔辉煌,而雄伟恢宏的开国气象亦跃然纸上”。

“四杰”对走向昌盛的长安作了史诗般的描绘,如卢照邻的《行路难》、《长安古意》,王勃的《临高台》,骆宾王的《帝京篇》《畴昔篇》等,这些诗篇多采用汉大赋的手法,极力铺陈和张扬长安的盛世图景,尽管在其结尾对统治阶级的奢华有所讽喻,对人生的贵贱无常有所慨叹,但不可否认,诗人在描绘帝都长安时有意无意都流露出钦羡之情,如卢照邻《长安古意》:

长安大道连狭料,青牛白马七香车。

玉荤纵横过主第,金鞭络绎向侯家。

龙街宝盖承朝日,凤吐流苏带晚霞。

百丈游丝争绕树,一群娇鸟共啼花。

啼花戏蝶千门侧,碧树银台万种色。

复道交窗作合欢,双阀连亮垂凤翼。

总之,在初唐诗歌中,长安是以一种恢弘瑰丽的形象出现,它同新兴的李唐王朝一样朝气蓬勃,承载着大唐天子之尊和皇权之威;至盛唐,盛世下的长安更是彰显出大唐帝国特有的盛世气象,也赋予了唐人雄浑阔大的胸襟、乐观自信的气质,它同大一统王朝的皇权盛世紧密相连,是大唐盛世的象征。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诗人的种种遭际,先前范式化的都城意象被逐渐消解,更贴近现实生活的长安意象开始成为诗人表达个人情感的主要载体。

安史乱中,长安更以一种残败的形象出现,它是大唐帝国由盛至衰的体现。

2中晚唐诗歌中的长安意象

安史乱后,太平盛世成为历史,帝京长安风光不再,诗人建功立业!

慨然用世的热情也随之消退。

中唐前期的诗人大多生长于开天盛世后期,也经历过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盛衰的急剧变化,理想的失落,使他们普遍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幻灭感和空虚感,诗歌中的长安意象也表现出一种暗淡凄清的心绪,如大历诗人耿津《发绵津骚》:

孤舟北去暮心伤,细雨东风春草长。

杳杳短亭分水陆,隆隆远鼓集渔商。

千丛野竹连湘浦,一派寒江下吉阳。

欲问长安今远近,初年塞雁有归行。

“孤舟”“暮色”“细雨”“春草”“短亭”“湘浦”“寒江”,“塞雁”无给人孤寂忧愁之感,同时也给全诗蒙上了一层感伤的色彩。

尽管诗中流露出长安望切之意,但更多的是生不逢时的感唱,是理想失落的哀伤。

理想的破灭使得诗人一方面以消极的态度对待现实,另一方面又陷入了对己经逝去的盛世的回忆之中。

如戎星《八月十五日》:

“忆昔千秋节,欢娱万国同。

今来六亲远,此日一悲风。

年少逢胡乱,时平似梦中。

梨园几人在,应是涕无穷”杜甫《忆昔》: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凛俱丰实”抒发对开天盛世无限留恋的深情,盛世长安历史地定格于诗人的回忆之中。

从某种角度来说,这里繁华的长安成了诗人折射时政,表达内心的现实工具,而不再是那个引以为豪的帝都仙乡了,繁华的背后掩藏着更多的是无奈与凄凉。

在晚唐诗人的心目中,盛世已成为遥远的过去,一度出现的中兴迹象也早已化成泡影,眼前看到的长安城只有日甚一日的衰败和荒凉。

如刘沧的《长安冬夜书情》:

上国栖迟岁欲终,此情多寄寂寥中。

钟传半夜旅人馆,鸦叫一声疏树风。

古巷月高山色静,寒芜霜落霸原空。

今来唯问心期事,独望青云路未通。

“上国”,这里指长安。

“钟声”“鸦叫”“树风”“古巷”“月色”“寒芜”“落霜”等意象,给人一种悲愁凄清、迟暮寂寥之感。

诗人心宇浩芒,即使身在往昔文人最向往的帝都,但仍无法实现自己的才华抱负,因为此时的长安已经不再是那个盛世帝乡了。

总之,中晚唐诗歌中的长安再也不是那个赖以为豪、为之鼓舞的帝都仙乡了,而是包含着更多的无奈和凄凉,这种无奈和凄凉来自中晚唐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来自中晚唐文人坎坷遭遇,仕途日艰的悲凉心境。

(二)谨严有序的空间意象

唐朝是中国古代城市审美创造的成熟期,长安城雄伟壮阔、布局精细,建筑物高大辉煌,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之一。

探究长安城的布局形态,必须先知晓它的规划设计思想。

长安城的设计者是隋朝太子左庶子宇文惜,它主耍吸取了北魏洛阳城的都城布周特点,并且加入了许多新的因素。

1、庄严对称的宫廷坊里

唐长安城平挺拔的宮墙、高大魏峨的宫殿、鳞次栉比的楼阁营造出一种刚劲、安稳、单纯的氛同。

建筑是时代文化的载体,皇城严肃齐整的建筑不仅海意长安的政治生活,同时蕴含着唐代文化中祥和、稳定、整齐的精髓。

雄伟壮阔的宫廷长安城在建筑上分为三部分:

宫城、皇城、外郭城。

其中,宫城是皇帝居住和处理朝政的地方,也是封建统治的中心,皇城是朝廷下属的办事机构聚集之地,外郭城为坊里居民、市场以及寺庙的分布区。

长安城是按照宫城、皇城、外郭城这样的顺序建造的,宫城位于全城正北的中心位置,皇城则在宫城之南,与宫城仅相隔一条街,外郭城则以宫城、皇城为中心向东、西、南三面展开。

这种建筑布局突出了宫城的中心地位,实质上是突出了最高统治者皇帝位于权力中心的位置。

同时,这三部分在地势高低上来说,宫城位于龙首原的最高处,在坡与坡之间的佳地则用于安置居民区,这样做既便于维护最高统治者的安全又便于管理和加强统治。

这种布局使长安城呈现出一种错落有致的层次感。

从而形成一个开阔整饬的审美空间,雄阔的地貌,错落的层次,尊贵的君臣,欢乐的百姓,展现出一种谨严有序的氛围。

2、单纯简约的街道坊里

(1)街道

“长安大道横九天”是李白对长安街道布局的精彩描绘。

长安城的街道坊里、商业市场在布局上均采取严格的左右对称的方式,所有的街道都是南北或东西向,排列整齐、宽敞笔直。

外郭城内有东西向大街十四条,南北向大街十一条,这二十五条大街相互交错,将城区划分为网格式的地段,白居易的“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十分形象的描绘了这种棋局式的布局。

(2)坊里

坊里是中国古代城市中居民区的基本单位,先秦时被称为“里”或“闾里”,北魏时期开始出现“坊”的称呼。

唐长安城继承了按坊里划分居民区的制度,在外郭城中设置坊以供居民居住、生活。

这些坊里看似由外郭城中东西向和南北向街道自然交错划分形成,但却整齐排列,坊里的位置、面积和数目大小基本对称,因为坊里采用的是以朱雀大街为中轴,左右对称的布局方式,所以显得井然有序,这些坊里的建筑都是封闭式的,四周用墙分开还设有坊门,门是由专人看着,并按时开关,目的就是方便对居民管理。

这样设置让长安城看起来犹如大城之内又有许多的小城,建筑的环环相套、街道的整齐规律营造出了一种稳固的单纯的氛围。

人们在整齐的宫墙内、街道上行走,单一与反复的生活却传递出了强烈的秩序感和归属感。

长安城单纯明快、整齐简约的审美理想都在外郭城这简明、幵阔、平整、的布局里得到尽情的发挥。

四、长安对诗人心态的影响

(一)奔赴长安——魏阙之思

长安是唐代文人心目中至高无上的帝王之都,更是他们心驰神往,建功立业的理想场所。

因此,有唐一代文人鲜有未曾到过长安的,他们满怀希望地从四面八方奔赴长安。

或参加科举以期跃上龙门,或干渴权贵以图平步青云,在这里感受人生命运的浮沉。

长安科举应试是唐代文人士子走向仕途的第一骚站,也是光荣和梦想的全部寄托。

高中及第则意气风发,长安就是青云直上的起飞之地,如孟郊46岁时考中进士,在《登科后》一诗写道:

“昔日雄凝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走马长安道,观花长安街,得意欣喜之情溢于言表,此时的长安在诗人的心目中俨然是一片繁花似锦。

但是科举取士的数量是极为有限的,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士人的进身要求。

据《登科记考》记载,有唐二百九十年间,共开科取士二百六十榜,进士及第者有六千六百四一六人,平均每榜二十五人,每年不过二一三人。

可以想象,有多少文人要在这里被长安拒绝,承受那痛楚难当的落榜下第之苦。

既然科举应试不能满足大多数文人的进阶要求,唐代开放式的思想文化环境和科举考试的不糊名政策,又为一些特别有才气的士子提供了一条更为便捷的求仕途径---长安漫游与干渴,使得长安成为最具有人生机遇的场所。

如高适在《别韦参军》一诗中写道:

“二十解书剑,西游长安城"举头望君门,屈指取公卿”,意气风发,豪气干云。

但是,理想与现实往往是有一定距离的,干渴的结果常常要付出沉重的代价。

这里有君臣遇合,享受一时恩遇的李白:

“忽蒙白日回景光,直上青云生羽翼。

幸陪莺擎出鸿都,身骑飞龙天马驹”;也有干渴无门,尝尽人间辛酸屈辱的杜甫: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长安,是成功者的人间天堂,也是失败者的精神炼狱。

总之,对于有唐一代大多数文人而言,无论采取何种选择,其最终的价值取向都是指向长安,这种魏阙之思是贯穿始终的。

长安是实现英雄梦想的理想之地,是施展才华抱负的政治舞台。

(二)远离长安——恋都心态

唐人有普遍崇尚京官的心理,能居留京城任职为官,致君泽民,就意味着成功,就能产生一种优越感。

据《资治通鉴》记载:

(开元四年)上虽欲重都督、刺史,选京官才望者为之,然当时士大夫犹轻外任。

扬州采访使班景倩入为大理少卿,过大梁,若水饯之行,立望其行尘,久之乃返,谓官属曰:

“班生此行,何异登仙”。

正正因为对在长安为官如此崇尚和仰慕,才使得那些因落第、贬滴等种种原因而远离京城的文人产生不同程度的失落和思归之情。

当他们一步步走出京门后,长安始终是魂牵梦萦的所在。

杜甫离开京师后,其心一直牵系着长安:

“似闻胡骑走,失喜问京华”;“西江使般至,时复问京华”;“楚雨不苔滋,京华消息迟”;“悠悠照边塞,悄悄忆京华”,等等。

在流寓夔州时,杜甫以望长安为主题的组诗《秋兴八首》,可谓是其恋都心态的集中体现。

平生傲岸的李白,也有强烈的恋都情结。

天宝三载,李白被赐金返还,结束了醉卧长安三年的潇洒生活,继续自己的漫游人生。

在以后的岁月里,无论李白身在何地,长安在诗人心目中的地位丝毫未减。

即使身入道教,心仍系长安:

“别杖留青竹,行歌镊紫烟。

离心无远近,长在玉京悬”;在梁园,李白有“长安如梦里,何日是归期”的哀叹;远游吴越,李白亦深感“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在登敬亭山,李白有“回鞭指长安,西日落秦关。

帝乡三千里,杳在碧云间”的豪迈;在单父东楼,李白有“长安宫网九天上,此地曾经为近臣。

一朝复一朝,发白心不改”的追忆。

终唐一代,文人都有强烈的恋都心态。

去京之时,长安总是魂牵梦萦,因为长安有他们太多的回忆,因为这里是他们实现人生理想。

施展才华报负的政治舞台,美好的回忆能够减轻一时的痛苦,同时又孕育着新的希望。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长安已经成为唐代历仕京外的文人心灵上的慰藉和情感上的寄托。

结语

长安作为都城,在唐代达到鼎盛。

在唐人心目中,长安不仅被视为盛世之都,更是实现英雄梦想的舞台、有唐一代,鲜有文人未曾到过长安,也鲜有文人未曾歌咏过长安。

长安这所帝王之都,频频地出现在唐人笔下,已经成为诗歌中一个鲜明的意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