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景区控制性指标及控制方法.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157160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11.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旅游景区控制性指标及控制方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旅游景区控制性指标及控制方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旅游景区控制性指标及控制方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旅游景区控制性指标及控制方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旅游景区控制性指标及控制方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旅游景区控制性指标及控制方法.docx

《旅游景区控制性指标及控制方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旅游景区控制性指标及控制方法.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旅游景区控制性指标及控制方法.docx

旅游景区控制性指标及控制方法

 

旅游景区控制性指标及控制方法(总10页)

1、指标体系

指标体系是旅游景区控规的核心。

以系统论为指导,从资源、活动、环境、设施等四方面构建旅游景区控规系统,并结合旅游景区控规实践的指标统计分析,提出由景物保护、用地使用、环境质量、建筑建造、设施配套等五大主题构成的指标体系。

运用德尔菲法对指标进行筛选和调整,将其分为基本控制要素和选择控制要素两大类。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控制体系可分为:

(1)用地控制指标:

用地性质、用地面积、土地与建筑使用相容性;

(2)环境容量控制指标:

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人口容量;

(3)建筑形态控制指标:

建筑高度、建筑间距、建筑物后退红线距离、沿路建筑高度、相邻地段建筑规定

(4)交通控制内容:

外来车辆交通出入口方位、停车位;内部车辆交通出入口方位、停车位;

(5)具体设计引导及控制:

对旅游区内重点地块内的建筑形式、色彩、体量、风格提出设计要求;

(6)配套设施体制:

旅游区生活服务设施布置,市政公用设施、交通设施和管理要求。

表1控制性详细规划指标体系

控制指标体系

保护

游赏

景物保护

1、保护级别

条文规定

风景游赏

2、旅游容量

3、游赏项目

用地

使用

土地使用

4、用地面积

5、用地边界

图则标定

6、用地性质

条文规定

环境容量

7、容积率

指标量化

8、建筑密度

指标量化

9、绿地率

指标量化

环境

质量

景观风貌

10、植被类别

11、植被覆盖率

12、种植方式

13、景观分区1

条文规定

14、焦点景观

图则标定

15、视观点

图则标定

16、视观廊道

环境卫生

17、空气污染指数

条文规定

18、地表水水质标准

条文规定

建筑

建造

建筑建造

19、建筑高度

指标量化

20、建筑后退

图则标定

建筑设计引导

21、建筑形式、体量、色彩

景观设计引导

22、组群空间组合形式2

景观设计引导

设施

配套

接待设施

23、接待床位

导引设施

24、标志物

图则标定

25、解说牌

图则标定

交通活动

26、交通通行方式3

图则标定

27、出入口方位

图则标定

28、停车位

图则标定

环卫设施

29、公厕

图则标定

30、垃圾桶

图则标定

注:

1、景观分区:

景观分区建立在景观美景度和景观敏感度评价的基础上,分为一级、二级及三级景观区

2、建筑组群空间组合形式,一般运用具体的图示方式进行示意表达

3、交通通行方式:

选择车行还是步行方式

4、红色标注的为基本控制要素(适用于所有景区控规或景区内每一地块控制,是必不可少的要素),其余为选择控制要素(可以根据景区特色和实际需要选择采用的要素)

说明:

1、针对不同用地不同的保护和开发过程,应采用多手段的控制方式,包括指标量化、条文规定、图则标定及景观设计引导四种控制方式。

(1)指标量化的控制方式是指通过一系列控制指标对景区建设用地进行定量控制,如容积率、建筑密度、建筑高度、绿地率等。

该控制方式主要适用于景区内接待服务设施集中地用地控制。

(2)条文规定的控制方式是指通过一系列控制要素和实施细则对景区用地进行定性控制,如保护级别、用地性质、景观分区及一些规划要求说明等,该控制方式的适用范围是:

当对规划地块作保护级别、使用性质等规定或提出其他特殊要求时采用。

(3)图则标定的控制方式是指用一系列控制线和控制点对用地和设施进行定位控制,如地块边界、焦点景观、建筑后退线、解说牌等。

该控制方式适用于对需要对规划地块的划分和建筑及设施的布置作出标示时采用。

(4)景观设计引导控制方式是指通过一系列指导性综合设计要求和建议,甚至具体的形体空间设计示意,为景区实施保护性开发提供管理准则和设计框架。

如建筑色彩及形式、建筑群空间组合形式以及地块内其他典型景观的设计要点等,该控制方式的使用范围:

在景区重要景观地带和保护地段,为获得高质量的景区空间环境和保护景区特色时采用。

2、控制方法:

(1)景物保护控制

景区内景物保护级别的确定应建立在保护因子识别和价值评价的基础上;同时为了保证景观资源不受破坏,需要在景观资源外围划出一定的保护地带。

借鉴《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将景区内景物资源划分为四个不同级别的保护区域。

分级的确定

①特级保护区:

也称科学保护区,指景区内的自然保护核心区以及其他不应进入游人的区域。

区内资源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价值或其他保存价值。

②一级保护区:

对景区中景观资源价值良好、能代表该景区的特色与精华部分的风景点及其相关自然资源所划定的保护区域。

⑧二级保护区:

指景区内除一级保护景点外的其它主要风景点及其相关自然环境所在的区域,对旅游景观资源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④三级保护区:

指景区内其他景点和与其相关的自然环境以及景点问游道连接的游览过渡空间,是对景观资源构成影响、存在保护必要性的背景区域。

分级保护控制规定

①特级保护区内阻封禁管护为主,可配置必要的研究和安全防护性设施,禁开展任何旅游活动,仅供观测研究。

旅游利用只宜远处观赏。

②一级保护区内强调以保护原生景观资源和自然环境的完整性、自然性为主,禁止开山采石、采伐、毁林耕作、垦荒、放牧、狩猎、捕鱼等活动,严禁机动交进入。

坚决取缔和整改已存在的污染源,确保环境要素质量达到相应的国家标准。

区内应突出原生景观资源的主体地位,人为构景尽量做到“少而精”,并强调协性,确保景观资源不遭受“建设性破坏”。

地块内主要体现对旅游容量的控制。

③二级保护区内可进行一定规模的开发建设,强调保护与建设并重。

避免旅用地零散化,并严格控制建设项目的性质、规模、体量、风格和色彩等。

也可进农业、牧业等生产活动,如观光性农业景观开发等,但必须科学规划、合理安排,不得破坏景观。

另外,该区应加强绿化、山水等资源的培育,为一级保护区提供好环境背景。

该区内应控制机动交通的进入。

④三级保护区内以建设发展为主,建设项目应与景区环境协调一致,不产生明显的视觉冲突。

地块内以设施建设的控制为主,即以容积率、建筑密度、建筑后退、建筑高度、建筑形式、体量和色彩等的控制为主。

明确的景物保护级别划分,可使旅游产品开发更有据可依。

如在保护分级基础上进行的游径和其他设施的布局,将能达到合理引导游客、保护生物生境等景区资源的目的。

(2)风景游赏控制

旅游容量控制

旅游容量分为空间容量、设施容量、生态容量和社会心理容量四类。

对于不同类型的旅游地和景区景点。

旅游容量核算的决定性因素是有差别的。

如观光型景区的设施容量弹性较大,刚性较小,对景区旅游容量不起主导作用;城市型旅游地的居民心理承载力更值得关注。

本文所研究的旅游景区以观光游览为主要功能,设施相对较少,自然环境要素是其旅游容量的首要制约因素,应以资源空间承载量和生态环境承载量核算为主。

①旅游资源的空间承载量:

旅游资源的空间承载量是指保证旅游资源质量和旅游者旅游质量的前提下,某一时段内(如一天)景区可游览地区所能容纳的游客数量。

旅游景区通常由若干个功能分景区(点)构成,考虑到旅游者的流动性,将《旅游规划通则》附录A中的公式修订如下:

式中:

c为旅游景区日空间总容量;Xi为第i景点的可游览面积;Yi为第i景点的游客适宜游览面积,即平均每位游客占用的基本空间标准;T为旅游景区每天的有效开放时间;t为每位游客完成全部游览活动所需的平均游览时间;Di为第i景点的瞬时旅游容量;z为整个景区的同周转率。

目前我国针对旅游景区的基本空间标准并不完善,可借鉴《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进行计算。

同时,也可参考世界旅游组织(WTO)规定一些活动场所的容量或承载力标准为(以每公顷接待游人数为单位):

②生态环境承载量是生态环境的自恢复能力所允许的游客数量。

旅游活动给景区自然环境带来的影响包括废气、游水、噪声和固废等环境污染,也包括对景区内动植物生存环境等生态的破坏。

目前在景区的管理中一般不依赖于旅游地的自净能力,人工净化能力往往成为衡量旅游地生态环境承载量的主要标准。

生态承载力计算公式为:

式中:

E表示旅游地生态容量;Ni为每天单位面积对第i种污染物的净化能力;S为旅游景区面积:

Hi表示每天人工对第i种污染物的处理能力;Pi表示每位游客一天产生第i种污染物的数量。

当前,旅游寨送内大多配备有完善便捷的污染物人工处理系统,这样人为地并且极太她扩展了风景区的擞态容量;景区内的旅游活动多为参观游览,无产生大气污染的旅游活动类型,景区游览车也都是不产生污染的电动车,虽然有些进出的出租车和公交车,但相对来说这些都不会构成景区大气污染;完善景区内景点之间的道路交通设施,以及诸多方便游憩、锻炼活动的山间小道,在游人常达的非景点的地方,多铺设小道等措施,可使游客对景区植被被践踏造成的影响较小。

因此,旅游景区的生态容量弹性较大。

游赏项目控制

游赏项目的组织应依托旅游资源特色,同时综合考虑用地条件、社会生活需求和地域文化观念等因素,对活动项目、游赏方式等进行初步安排。

游赏项目的选择应遵循以下原则:

①依托景区资源禀赋,遵循景区性质功能定位,与景观特色相协调;

②考虑景区资源与环境的承载方,保持景区发展的可持续性;

③尊重当地文化习俗、生活方式和道德规范;

④符合当地经济状况及设施水平。

在以上原则的指导下,可进行野外游憩、审美欣赏、科技教育、娱乐教育、休养保健等不同类别的项目选择。

如下表2所示:

表2游赏项目类别表

游赏类别

游赏项目

野外游憩

消闲散步、郊游野游、垂钓、登山攀岩、骑驭

审美欣赏

揽胜、摄影、写生、寻幽、访古、寄情、鉴赏、品评、写作、创作

科技教育

考察、探胜探险、观测研究、科普、教育、采集、寻根回归、文博展览、纪念、宣传

娱乐体育

游戏娱乐、健身、演艺、体育、水上水下运动、冰雪活动、沙草场活动、野外生存训练、蹦级、其他体智技能运动

休养保健

避暑避寒、野营露营、风情屋、休养、疗养、温泉浴、海水浴、泥沙浴、日光浴、空气浴、森林浴、负氧离子浴

其他

民俗节庆、社交会展、宗教礼仪、购物商贸、劳作体验

同一地块环境可进行多种游赏项目的选择,在项目组织时应考虑各项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主要有以下几类:

①连锁关系:

一项活动的发生会带动其他活动的发生,如海滨游泳和太阳浴、沙浴就具有连锁性。

②冲突关系:

两项活动在同一空间发生相互冲突,如钓鱼与划船、狩猎与攀岩就互相冲突。

③观赏关系:

一项活动成为被观赏的对象引发出另一项活动,如滑雪与风景观赏。

④相互无关:

两项活动可以在同一空间发生,互不影响或影响较小,如钓鱼与散步。

相互冲突的旅游活动不得规划于同一空间,具有连锁关系、观赏关系的旅游活动在规划中应充分利用其空间上的关联性,互相借景,合理布局。

为了避免各项活动的冲突,应在分析各项活动之问相互关系的基础上,进行项目的筛选和控制。

(3)用地使用控制

用地分类方法

土地利用分类是控制和调整各类用地,协调各种用地矛盾,限制不适当丌发开发利用行为,实施宏观控制管理的基本依据和手段。

旅游景区用地可分为生态保护用地、风景游赏用地、旅游设施用地、居民社会用地、交通与工程用地、滞留用地等六大类,如表3所示。

表3旅游景区用地分类表

用地名称

范围

规划限定

生态保护用地

核心保护用地

特级保护区或生态环境极为敏感的区域,禁止任何土地开发活动和游人进入,允许科考进入,应进行生态保育和恢复。

生态控制用地

原本生态条件较好,原则上要维持其生态的稳定,不得随意占

用。

指来列入景点的林地、园地、耕地、草地、水域等。

风景游赏用地

一般游览用地

提供人为介入程度较大的观光游憩活动,对景点与生态可进行一定改造,但不能损害生态环境,破坏自然和人工景观。

人工景点、游览设施较多,以保育恢复为主。

适度游览用地

提供人为介入程度较小的观光游憩活动,对生态改造极小,并

用地对区内游人进入和土地开发括动进行限制。

只提供茶座、售货亭、公厕等少量接待游赏服务。

控制游览用地

提供未经人工改造的观光游憩活动,满足人们接近大自然的需要,对游人进入进行限制。

人工游赏设施较少,有少量小型服务点,如售货亭、公厕等。

旅游设施用地

旅游接待用地

独立设置的食宿、娱乐等服务用地

运动娱乐用地

独立于景点之外的游戏娱乐、文化体育、艺术表演设施用地

休闲度假用地

独立设置的避暑避寒、休养、疗养、保健、康复等用地

购物商贸用地

独立设置的商贸服务、金融保险替用地

居民社会用地

居民点建设用地

独立设置的各级居民点(如组、点、村、镇、城等)的用地

管理机构用地

独立设置的风景区管理机构、政府机构用地

科技教育用地

独立地段的科技教育用地。

工副业生产用地

为风景区服务而独立设置的各种工副业及附属设旖用地

交通与工程用地

对外交通通讯用地

景区入口或旅游主基地同外部(客源地)沟通的交通用地,位于景区外缘

内部交通通讯用地

景区内各区、荐点之间的联系交通

供应工程用地

独立设置的水、电、气、热等工程及其附属设施的用地

环境工程用地

独立设置的环保、环卫、水保、污物处理设施用地

其他工程用地

水利、防灾、工程施工、养护管理设施等用地

滞留用地

特殊用地

军事、保安、外事、特定禁地及其特殊用地

O

滞留企事业单位用地

X

滞留交通与T程用地

X

未利用地

因各种原因尚未使用的土地

O

其他滞留用地

O

规划限定说明:

应该设置▲;可以设置△;可保留不宜新置O;禁止设置×。

旅游景区用地是依据区域生态格局和风景资源来确定的,各组成用地没有固定的比例关系。

但用地比例的确定应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严格确保生态保护用地,适当扩展风景游赏设施用地,控制交通与工程用地和耕地,减少滞留用地,本着“对自然状态的最少侵扰”原则保护好林地、园地、草地和水域。

地块边界划分

用地边界是规划用地和道路或其他规划用地之间的边界线,用来划分用地权属。

用地边界的划分应以用地分类基础上的功能分区为依据,综合考虑地形、植被等因素,对地块进行合理划分。

地块用地边界的划分应遵循以下原则:

①以总体规划和其他专业规划确定的功能分区为依据划分地块;

②以单一性质划定地块,即一般一个地块只有一种使用性质;

③建议有一边和景区道路相邻;

④地块大小应和景区(点)开发的功能规模相协调(常以各分景区为单位进行划分),以利于统一开发;

⑤结合自然边界划分地块,如地形、河流、植被等构成的自然边界,有利于生态完整性和安全性;

⑥规划地块划分应尊重地块现有的土地使用权和产权边界,以便更好的协调各种关系。

(4)环境质量控制

景观风貌控制

①景观美景度分级:

景观美景度分级建立在景观因子评价的基础上,分为三级,如表4-3和4-4所示。

景观敏感度分级

景观敏感度是景观被观景者注意到的程度,它是景观本身的空间位置、物理属性等因素的综合反映。

可表示为

S=f(Sa,Sd.Se)

式中,S是景观综合的敏感度,Sa是景观表面相对于观景者的坡度敏感度分量,Sd是景观与主要观景线、观景点的相对距离敏感度分量,Se是景观的醒目程度的敏感度分量。

景观分区

景观分区是在景观美景度和景观敏感度分级的基础上,对景观进行的分区控制。

通过对景观分区控制,可以为经典和各类设施的组织与布局提供直接的环境依据,使旅游景观得到合理开发与保护。

依据下表进行景观分区划分:

一级景观区:

最引人注意的区域,在这些区域内人为活动最有可能改变整个风景区的形象,包括人流最集中、观赏性最强的各处景点。

应强调保护该区域的原景观特点,并加强植被培育,人为改造应限制在较低程度,除修建必要的简易山道、便桥、观景台(亭)外,一般应严禁宾馆、餐饮等接待服务性人工建筑。

二级景观区:

在主要游览路线上能看到的区域和在主要观景点上较容易看到的区域。

可布设较宽的游道和结合风景环境进行小规模的人工建筑,适当发展人文景观,要求新增景观在线条、形态、色彩和质地诸元素方面与原景观特征协调统一。

三级景观区:

观赏者视线所不及的区域,包括风景区内部地带、人迹罕至的山谷地带。

原则上可开展综合性旅游设施建设,人为改造相对较多,包括地形、地貌的改造、植被的利用、建筑工程等。

要求建筑风格与景区环境相融合,此外,此区可适当组织农业生产如观光性农业景观开发。

植被景观控制

植被覆盖率的控制要求可参考《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1993)中有关绿化指数的标准规定。

如表4-6所示。

不同的植被郁闭度(树林中乔木树冠彼此相接、遮蔽地面的程度,称为郁闭度。

用十分数表述,以完全覆盖地面的程度为1,依次为,,……等)可营造各异的空问感受,植被类别依据郁闭度和植被群落的外貌特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密林、疏林、灌丛、草地、花带、水生植被等。

如下表所示:

其中,密林又可分为针叶林、阔叶林、针阔混交林。

林地可与灌丛、草地等搭配种植,形成生态效益良好的复合结构。

在重要的景观地带,讲求常绿与落叶搭配,并可配置色叶、蕊花观花、观果植物,形成交换的四季景观。

环境卫生控制

环境卫生控制是在旅游景区环境卫生规划的基础上,迸一步从大气、水、噪声等方面提出的质量要求。

由于旅游景区内噪声主要是交通噪声、游人生活噪声等,可以通过限制旅游容量和交通通行方式来满足噪声控制标准。

因此,环境卫生质量的控制,主要以空气污染指数和地表水质量的控制为主。

空气污染指数标准的确定可参考《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和崔凤军在《风景旅游区的保护与管理》中设定的旅游区空气质量标准的建议值:

空气污染指数核心景区《50,一般景区≤60,服务区≤80;地表水质量控制可参考《景观娱乐用水水质标准》(GBl2941-91)和《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同时也可参照崔风军在《风景旅游区的保护与管理》中设定的旅游区水环境质量标准的建议值。

大气污染控制可采取搬迁旅游景隧内的大型污染型企业,推行清洁能源(用交流电、液化气、煤气或沼气代替柴草和煤炭),控制机动车数量等途径;地表水污染控制(治理)的基本措施有:

关、停、并、转污染型工业企业,建设规模适宜的污水处理厂,实施污水达标排放和“污染者收费”的规定等。

另外,在旅游景区开发过程中,要对环境条件进行实时监控,使其至少不低于国家规定的最低限度。

(5)建筑建造控制

旅游景区建筑控制,主要是对宾馆、餐馆、购物和娱乐等旅游服务设旌的开发建设控制。

这些设施的建设在满足游客游览支持的前提下,要求因地制宜、保持地方特色,确保旅游设施建设与自然景观相协调。

因此,应以景区总体规划为依据,严格控制建筑高度、建筑后退等因素,并从建筑风格、色彩等方面提出设计导引,使景区在发展中保持其形态的和谐性。

建筑高度的确定不能仅考虑经济因素,而应将景观环境的承受能力作为首要的影响因素,并以使用者的需求作为规模的调节因素,通常以上限进行控制。

旅游宾馆、饭店等商业性服务设施常位于山麓区景区大门所在地或山间盆地区,应尽可能的利用空间、化解体量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并努力形成隐逸、幽静、含蓄的场所空间。

建筑后退指在景区建设中建筑物相对于地块边界的后退距离,通常以下限进行控制。

退让距离的确定除必须考虑防汛、交通、消防等安全因素外,更重要的应考虑景区景观、资源保护等方面的要求。

建筑体量、形式风格和色彩的确定主要依据建筑所处的人文环境和景观环境来确定。

景区一般都处于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地区,人文环境为确定建筑风格与符号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如旅游景区建筑往往以当地民居的外观风格和形式为参照;景观环境决定了建筑在环境中的地位,通过对其所处地段的地形地貌、水体等景观条件的分析,可对建筑体量做出合理控制。

同时,建筑体量控制必须遵循“宜小不宜大,宜藏不宜露,宜散不宜聚,宜低不宜高”的原则,并可利用种植绿化带减少建筑对景区内的视线景观产生的影响,营造自然型、生态型景观;建筑色彩一般要与其所在区段的环境大背景相协调,在强调其整体感的同时,也可适当运用局部、小面积的色彩对比,突出焦点景观,活跃空间气氛。

另外,景区内应因地制宜地建造和设置一些简易设施,如装配式房屋、野营帐篷、竹楼、木楼等,以适应游客流动和淡旺季供求变化的需要。

提倡发展民间旅游接待设施,可利用景区外围民居进行风情游览,分散安置游客,形成弹性更大的旅游接待能力。

(6)设施配套控制

游览、住宿、饮食、购物、娱乐等旅游设施的配备,应依据旅游景区的性质和功能,游客规模与结构,以及用地、淡水、环境等条件而确定相应的种类、级别和规模。

其中,住宿床位反映旅游景区的性质和游程,是一种标志性的重要调控指标。

饮食、娱乐等指标的确定都是在床位数的基础上进行估算的,可参照《旅游规划通则》附录中旅游服务设施的基本空间标准。

标识和解说是旅游景区展开自主旅游的“导游”,通过在景区明显位置设立标识物和解说牌,可提供给游客基本的信息和导向服务、引导游客对自然和文化的价值进行鉴别和保护、保持和提高旅游体验质量。

规划应系统地考虑以下类型的标识和解说设施:

表示界限的标识、指导方向的标识、提示警告的标识、阐述有关规定的解说等。

如景区内的游线道路标识、游览路线图、景点讲解展示牌等。

对标识和解说设施的控制主要包括位置、数量及设计导引的控制。

在旅游景区内,游览线路发挥着纽带功能,将各旅游项目、娱乐设施和服务店连接并形成一个整体,并根据旅游项目和环境的不同特点、功能和空间关系,组织旅游序列,使旅游成为一个有意义的经历。

游览线路与道路交通设施决定着旅游者进入旅游区的方式,道路选线应尽量在生态恢复功能较强的区域进行,在满足游客游赏和输送功能的基础上,尽可能多地保留自然空间和元素,尽量利用和选择现有通道,如河流、小溪等。

如果对重要的生物活动确实起到了人为切割、阻断危害时,要考虑采用人工工程手段帮助完成生物活动,例如在建设公路路基下穿涵洞、空中攀援通道等工程作为生物的人工廊道。

另外,游览路线在景区中除了具有交通、指示方向功能外,还可成为旅游活动的重要“导引”:

充分体现景区的特色,组织合理的游览程序,通过最佳的观赏视角、视距,以获得对景区最大的感受和最高的满意程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