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现代文阅读.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156358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6.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下现代文阅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七下现代文阅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七下现代文阅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七下现代文阅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七下现代文阅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下现代文阅读.docx

《七下现代文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下现代文阅读.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下现代文阅读.docx

七下现代文阅读

读1-9节内容

1、第2节写的是 百草园 的 春夏秋 景色,如用原文中的词语概括所写景物的特点,可用 无限趣味 ,从作者写景的目的来看,本段写景是 表现作者对百草园生活的怀念。

2、这节文字写得有声有色,按要找出相应的词语,写在下边横线上。

A、颜色:

碧绿、紫红 

B、声音:

长吟、低唱、弹琴 

C、形状:

光滑、高大、肥胖   D、滋味:

 又酸又甜  

3、文中“不必说……不必说……单是……”可以看出作者是由 概括到具体 来写景的。

这一组关联词语,意在说明:

点明前面是对百草园全貌的概括描述,这些景物能引起儿童的兴趣是人所共知的,所以就略写。

4、第2节景物描写的角度依次是:

①视觉 ②听觉 ③味觉 ④触觉 

5、“有人说,何首乌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拔了起来。

”这件事说明了当时作者:

 天真单纯、富于儿童好奇心。

6、第2节对百草园景色写得如此之美,它在全文中的作用是:

与下文写三味书屋的生活形成强烈对比,批判了封建教育制度。

 

7、作者称百草园为“乐园”是因为:

 百草园的景色美,在这里可以过着他所喜爱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 。

8、说说百草园的乐趣主要表现在哪三个方面?

(1)吸引人的自然景色;

(2)神奇的美女蛇故事;

(3)雪地捕鸟的乐趣。

              

9、给第2节分层:

 ……里去了。

//单是……  

10、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2节内容。

 描述百草园中的自然景物给“我”带来的乐趣。

  

11、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的故事?

写长妈妈讲美女蛇故事作用是为了寄托善良制服邪恶的愿望。

是为了说明美女蛇的故事很吸引孩子,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感,从而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

           

12、P6-第9节(我不知道……和木莲们)从结构上看,这节文字在全文中起到 过渡 作用。

13、第9节最后一句话(Ade……木莲们)的含义是:

 “我”与百草园中的动物、植物已经结下了朋友般的感情,“我”舍不得离开它们。

 

14、文段中“不”、“也许……吧”、“也许……吧,,、“也许……吧”“都无从知道”这些词语能否删去?

为什么?

 不能删去。

因为原文是写“我”的幼稚的心理活动,是猜测的话,不是确切知道有哪些原因。

     

15、用简要语言概括这节文字的段意。

抒写对书塾的反感和对百草园的依恋的感情。

                         

16、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见课文P10-11练习-  

17、作者笔下的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他对先生的态度又是怎样的?

先生是一位方正、质朴而博学的人;恭敬-有些畏惧-喜欢                    

读P7的第10节一文末

18、作者写了在三味书屋生活的哪几件事?

 

行礼;询问怪哉;习字对课;寻蝉蜕;读书;描绣像。

                     

19、从作者记叙的这些事情中,你能读出作者对三味书屋读书生活怎样的情感态度?

起初觉得这是最严厉的书塾,后来从文字描写中发现它也不乏情趣。

第2课《爸爸的花儿落了》(P13)

1、体会题目《爸爸的花儿落了》的含义:

 语带双关,一、实指爸爸种的夹竹桃垂落,二是象征禀性爱花的爸爸辞世。

                         

2、从全文看,爸爸是一个怎样的人?

喜爱花,是一位慈爱善良的好父亲,对孩子严厉而又慈爱。

               

3、本文有两条线索,主线是:

 爸爸爱花 ,副线是:

 毕业典礼。

                

4、认真阅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插叙的几件事。

插叙三件事:

1、父亲在医院的病床上叮嘱“我”不要害怕,无论什么困难,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能闯过去。

  

2、赖学被打。

  

3、父亲爱花。

 

读P15—13—30节

5、父亲管教我很严,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1、不许“我”乘车上学;2、不许“我”逃学;3、打“我”。

              

6、Pl7—29节中“打开”、“拿”、“递”、“看”、“拿出”、等一系列极细腻的动作描写,表现了父亲怎样的情感?

疼爱、愧疚之情。

(从动作描写分析人物心理活动。

)                   

7、Pl6—26节“我”在“静默”时听了老师说的几句话,为什么“鼻子抽搭了一下”,差点流出了眼泪来?

  略                                            

8、请根据“我刚要静下来的心又害怕起来了!

”这一情境,写一段“我”此时的心理活动50字左右。

  略                                           

9、“爸爸气极了”用鸡毛掸子打了“我”,对“爸爸”的这种教育方法你怎么看的?

  略                                           

读P20—54节一文末(快回家去!

……是小孩子)

l0、54节开头为什么反复写“快回家去!

”的心理活动?

我急于回家见到爸爸,告诉他这一天的情况和自己的收获。

                   

1l、“我”进入家门之后见到了怎样的情景?

这些情景预示着什么?

见到下垂、散落的夹竹桃和从枝头落下的未成熟的青石榴。

这些情景暗示着爸爸生命之树的凋谢。

 

12、P21—67节“爸爸的花儿落了”有什么含义?

它与文章要表现了中心有什么关系?

“爸爸的花儿落了”即指爸爸栽种的花儿谢了,更含蓄地说明爸爸的生命已经结束了,而“我”也在经历了这件事之后真正成熟坚强起来了,将要担负起家庭的一部分重任。

                

13、文末说“我已不再是小孩子”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我”已经从老高所说的噩耗中清醒过来,显得“从来没有过这样的镇定,这样的安静”;“我”意识到爸爸离世之后,自己要担负起家庭的很大一部分责任,知道“这里就数我大了”。

            

4、对于“长高了,变成大人”,你是喜欢还是害怕?

或者两种感觉兼而有之?

请说说你自己的想法。

                                        

1、“最后一课”上的是一堂什么课?

这堂课有什么特殊含义?

以此为题有什么作用?

“最后一课”上的是亡国的阿尔萨斯人的最后一课法语课。

这堂课表现了爱国深情,爱国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以“最后一课”为题爱国情感更强烈。

题目不但指出了文章内容,而且蕴含着悲怆的气氛和悲愤情绪。

一定程度上暗示了中心思想。

             

读P50—13节至文末

2、“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

”“我几乎还不会作文呢!

"“我再也不能学法语了!

这三个句子从句子的用途看,属于 感叹  句,表现了 小弗郎士热爱祖国语言的深厚感情。

                

3、“天啊,如果我能把那条出名……那么任何代价我都愿意拿出来的。

”这个句子属于 心理活动 描写,它既表示了弗郎士 要回答好老师的提问 的愿望,同时也反映了他要学好祖国语言的决心。

4、小弗郎士背诵分词用法时,韩麦尔先生不再责备他,而是批评  阿尔萨斯人和责备自己 。

这是韩麦尔先生民族责任感的表现。

5、韩麦尔先生说“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大门的钥匙”句中的“监狱”比喻 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 ,“钥匙”比喻 祖国的语言 “打开监狱大门”是指 使人民获得自由 。

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含义:

语言是民族的标示和象征,是联系人们思想的纽带,它能使人民不忘自己的祖国,团结起来和侵略者斗争,对民族语言的热爱可以转化为反抗侵略者的力量,求得民族的解放。

            

6、钟声和号声对小弗郎士来说意味着:

 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时间到了 。

韩麦尔听到钟声、号声后,为什么脸色变得惨白?

 钟声、号声宣告着最后一课的结束,从此将和祖国语言告别。

表明韩麦尔先生痛苦之至。

7、怎样理解“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句中的“高大”的意思?

 韩麦尔的爱国主义精神使小弗郎士觉得他的形象高大了。

“我”对韩麦尔老师产生了崇敬的感情。

   

8、“法兰西万岁”这句话表达了 法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思想和对祖国必胜的信念。

 

9、韩麦尔只写了两个字,为什么竟使出“全身力量”?

因为他把强烈的爱国感情全部倾注到这两个字上了。

10、24—29节文字主要运用了哪些描写人物的方法?

语言、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

 

第11课《邓稼先》(P78)

l、说出本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热情赞美邓稼先为国家、民族建立的功勋,表达了对邓稼先的崇敬之情。

            

2、在写邓稼先以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

 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是为了突出强调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伟大意义——“是最重要的,影响最深远的巨大转变。

”而邓稼先正是对这一转变做出巨大贡献的历史人物之一。

(是为了说明邓稼先是对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巨大转变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是对历史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

作者从历史的高度颂扬了这位杰出的科学家。

这部分为全文提供了历史背景并为下文做了铺垫。

读P8l一82“邓稼先与奥本海默”

3、作者笔下的奥本海默和邓稼先各是具有什么性格的人?

奥本海默是一个锋芒毕露、拔尖的人物,邓稼先则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是最有中国家民的朴实气质的人。

  

4、邓稼先能够为国家做出如此巨大的贡献,原因是什么?

邓稼先是中共党员,说明了只有中国的传统文化背景才能孕育出邓稼先这样品格高尚的人物,也只有邓稼先这样的人才适应中国社会的需要,为民族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人们知道邓稼先没有私心,绝对相信他,这是他能领导大家做出历史性贡献的原因)(见P82、83)  

5、作者把邓稼先和奥本海默作对比,目的是什么?

①同样是原子弹设计的功臣,作者通过对比突出表现了邓稼先真诚、朴实的“纯”的性格特征,并高度赞扬了他的奉献精神。

(突出邓稼先身上的独特品格和气质。

②用对比手法,既可烘托突出邓稼先“中国人”的气质和品格,强调他跟奥本海默气质品格不同;又能肯定他们同为国家功臣,同属伟大的科学家。

   

③这样更能突出中国的知识分子对自己祖国满腔热情与兢兢业业的科学探索精神,以及中国人在面对自己国家事务时,表现出了更加可贵的优秀品质,让人再次感念邓稼先之伟大。

 

6、“也不知道邓稼先在蓬断……的时候是什么心情?

”请你联系上下文揣测一下邓稼先此时的心情。

对烈士和下属的痛悼,完成烈士遗志的决心。

                      

7、“可是理论是否正确永远是一个问题。

”这句话的内在含义是什么?

1、理论的正确与否要靠实践去检验;2、在核武器试验时检验理论,危险巨大。

          

8、“戈壁滩上常常风沙呼啸,气温往往在零下三十多摄氏度。

”这句环境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渲染了工作环境的恶劣,衬托了邓稼先为代表的中国核科学家们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表明中国核武器研究的成功是在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后方取得的。

 

9、从“我不能走”这句话中能体现邓稼先怎样的品质和思想感情?

甘为科学事业献身的精神。

邓稼先在极度困难的条件下,在层出不穷的问题前,能身先士卒、不怕牺牲。

          

10、《吊古开场文》是唐代李华的作品,原文描写了古战场荒凉凄惨的景象,揭示了战争的残酷以及给人民造成的苦难,本文引用这段文字的作用是什么?

同时该部分中还引用“五四”时期的一首歌,其用意又是什么?

文中引用唐代的《吊古战场文》和“五四”时期的《中国男儿歌》更增加了邓稼先精神的悲壮色彩,赞颂了邓稼先就是只手撑天空的响当当的中国男儿。

                          

11、用现代汉语理解:

此古战场也!

常覆之军。

往往鬼哭,天阴则闻。

这是古战场啊!

常常有失败的一方全军都掩埋在这里,时常能听到鬼哭的声音,每逢天阴的时候,就能听到了。

12、概括邓稼先的性格的基本特点,并说说为什么“邓稼先的一生是有方向的,有意识的前进的”

性格特点:

朴实、真诚、意志坚定、不畏艰险、无私奉献,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民族自豪感。

邓稼先以发展国防事业为已任,放弃优厚待遇回到祖国,数年如一日,不管政治斗争的影响,不惧环境条件恶劣,努力工作,奉献了自己的一生,所以说他的一生“是有方向的,有意识的前进的”。

               

l3、“是的,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会走他已走的道路”,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为广大人民的利益,奉献自己的一生,这是邓稼先的人生,走这样的人生道路,是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决定的,所以作者说,如果邓稼先再次选择人生,还会这么走。

这两句话,总写出了他的伟大之处。

第12课《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P89)

l、标题是“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闻先生的说和做有什么不同一般人之处?

“说了就做”、“做了再说”、“做了不说”。

2、文中精选了六个事例来表现闻一多的崇高品格和精神,这六个事例是怎样有机地串联构成一个整体的?

 课文是以议论来结构全文的。

1、2节总领对作为学者的闻一多的介绍,领起了3-6自然段的内容,第7自然段则是这一部分的小结,8、9自然段则引出对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的介绍,领起文中10-18自然段的内容,最后2个自然段则是第二部分的小结,也是全文的小结,这样前后照应,使文章结构严谨、浑然一体。

           

(一)阅读第1--7自然段

1、用“||”把选文划分为三层。

(2分)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2、“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

”句中“那时候”指的是:

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闻一多先生钻探古籍的目的是:

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两个空格都用原文回答)(2分)

3、闻一多先生“钻探”古代典籍,硕果累累,作者选举了他的哪几项研究成果?

(3分)

《唐诗杂论》“校补”“古典新义”

4、将下面句子的内容各用一个成语概括出来。

(1)他“说”了:

“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视死如归义无反顾

(2)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

废寝忘食

5、从选文中找出对闻一多先生肖像的描写,并说说这处描写的作用。

(3分)

肖像描写:

炯炯目光头发零乱

描写的作用:

生动形象地表现闻先生为寻找救国方法而锲而不舍、刻苦钻研的精神。

6、你最喜欢选文中的哪个句子?

请说说理由。

(3分)

你最喜欢的句子:

理由:

3、P89一第3自然段叙述的是闻一多先生 做 (填“说”或“做”)的方面,即作为是 学者 方面。

从这段文字中可以体会闻一多 勤于治学 的品格。

文中“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中华……”中的‘‘吃尽’’、“消化尽”这两词生动、形象、准确,请谈谈它的作用:

准确表达了闻一多潜心钻研、全身心投入的状况。

                        

4、用一个成语概括第3自然段节末尾两句话的内容(饭,几乎忘记吃……寸阴,分阴) 废寝忘食。

   

5、这段文字叙述的是闻一多先生创作 《唐诗杂论》 这部著作的情况。

6、“因它大开光明之路”中的“它”指代:

深宵灯火。

  

7、找出第3自然段的中心句:

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

   

8、文中引用杜甫晚年“一月不梳头”的典故有何用意?

以杜甫的勤学衬托闻一多的勤学。

           

                    

9、给8--20自然段划分层次,并归纳层意。

1层:

第8--18自然段;闻一多先生“说”了就“做”。

言行完全一致。

表现了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2层:

最后2节(19、20自然段)。

总结全文,高度评价闻一多先生。

    

10、“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句中“这”指代什么?

为什么说迥乎情况不同,一反既往?

“这”指代的是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的一面,因为作为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是宣传革命,然后用行动去争取民主,与做学问时埋头苦干,然后再“说”不一样。

  

11、最后几段,几乎是一句话为一段,它们能不能合为一段?

为什么?

最后几段一句一段,一方面强调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优秀诗人,革命烈士,另一方面也突出闻一多是言与行一致的伟人。

                                       

12、“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长须飘飘”是形象的描写,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

形象地突出闻一多争取民主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

                       

13、请简要概括闻一多的形象。

闻一多是一位精于学术,有钻研精神的学者;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

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

      

14、对于是先言后行,还是先行后言,你是如何看的?

在言和行的关系中最重要的一点是什

看问题不能太绝对,具体情况具体对待,不论先后,最重要的一点是言行要一致。

(言之有理即可)       

l5、请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作者在文章最后为什么赞扬闻一多先生是“口的巨人”和“行的高标”?

“口的巨人”可以从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及在追悼会上的演讲方面思考;“行的高标”从他学术上的巨大贡献及走在队伍的最前面的方面思考。

                             

16、文中说“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不准备再跨进大门”,从这段描述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革命者的形象?

视死如归、正义凛然。

                                  

 

第5课伤仲永(P3)

1、《伤仲永》的“伤”字是 哀伤 的意思,表达了作者的 惋惜 之情。

2、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他幼时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立就;文理皆有可观。

)第二阶段是十二三岁时的方仲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

(不能称前时之闻);第三阶段是又过七年后,他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泯然众人矣)。

                    

3、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贪图小利,目光浅短,而“不使学”。

从道理上来说,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4、作者为什么要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

为后文议论(第3段)作铺垫。

                         

5、仲永的父亲是个怎样的人?

你认为仲永变得“泯然众人矣”是谁的责任?

 仲永的父亲是个不懂教育,贪图名利的人。

我认为其父“不使学”是仲永“泯然众人矣”的主要原因,其父应负主要责任,但也不能完全怪他的父亲,仲永自己也应该负有责任,应该学会独立思考,自己求学。

    

6、第2自然段“余闻之也久”这句话在本文叙事中有什么作用?

是用一明一暗的两层意思来实现上下文的过渡的。

                         

7、怎样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

“受之天”是指人的天资;“受之人”是指后天教育。

作者认为,两者之间,后者更为重要,即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是否成才是至关重要的。

(“受之天”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受之人”是指人的后天学习和受到的教育。

  ) 

8、本文以方仲永的事说明了 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 的关系,P38第3段作者的议论强调了后天的努力学习,接受教育对成才的重要作用。

本文告诉我们:

 学习和教育对人才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    。

9、请你替方仲永思考一下,他怎么做才不会“泯然众人矣”?

                                                

10、翻译下面的句子。

(课文P39的练习三各句子的翻译也应掌握)

①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同县的人对他感到很惊奇,渐渐地请他父亲去作客。

②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

 

③得为众人而已耶?

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吧?

            

11、方仲永由幼时天资过人,具有做诗才能到后来完全成为一个平庸之人,这令人惋惜,也发人深思。

请以“读《伤仲永》所想到的”为题写一段话:

要求中心明确,层次清楚,语言简练,不超过200字

                                                

                                                

                                        

比较阅读

(甲)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

“泯然众人矣。

(乙)初,权谓吕蒙曰: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蒙曰: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下列句子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B)(2分)

未尝识书具或以钱币乞之

A、B、

孤常读书蒙辞以军中多务

还自杨州不能称前时之闻

C、D、

自以为大有所益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2、写出(甲)、(乙)两文段中的两个通假字(2分)

A._扳_通_攀_,意思_牵,引。

B.邪_通耶_,意思_语气词吗_

3、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4分)

①世隶耕(属于)②父异焉(对……感到惊异)

③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聚,团结)④权谓吕蒙曰(告诉,对……说)

⑤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难道)⑥及鲁肃过寻阳(到……的时候)

⑦即更刮目相待(重新)⑧见往事耳(了解)

4、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2分)

A、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译:

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

B、邑人奇之。

译:

邻居都很奇怪他。

C、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译:

爱卿今天的才干与谋略,不再是住在吴县下面的吕蒙。

D、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译:

但是应当广泛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5、用(甲)、(乙)两段的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3分)

(1)是什么原因造成方仲永最后“泯然众人矣?

_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2)孙权为什么要劝吕蒙学习?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3)表现吕蒙自己治学的毅力和自信心的语句是哪一句?

__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6、你从“方仲永幼年聪慧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泯然众人’以及吕蒙‘当涂掌事之后,’经孙权劝说,‘乃始就学’,其才略就有了惊人的长进”,这两件事中得到什么启示?

(2分)

___能从“学习的重要性”或“成才的关键在于自己的努力”的角度去表述,言之有理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