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先云在小学语文特级教师高端论坛上的发言.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155758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6.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陈先云在小学语文特级教师高端论坛上的发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陈先云在小学语文特级教师高端论坛上的发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陈先云在小学语文特级教师高端论坛上的发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陈先云在小学语文特级教师高端论坛上的发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陈先云在小学语文特级教师高端论坛上的发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陈先云在小学语文特级教师高端论坛上的发言.docx

《陈先云在小学语文特级教师高端论坛上的发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陈先云在小学语文特级教师高端论坛上的发言.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陈先云在小学语文特级教师高端论坛上的发言.docx

陈先云在小学语文特级教师高端论坛上的发言

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培训会暨

2015小学语文特级教师高端论坛上的发言

□陈先云

每次会议快要结束时,都安排一个总结环节。

每当这个时候,对于总结的人来说,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出或概括出指导性的结论,压力大,担子重。

好在这次会议日程表将总结改为小结,强调的是对会议内容作临时性的小结,供大家参考及批评指正。

  此次人教社的小学语文教科书培训和特级教师高端论坛活动,着力探讨不同课型的教学、不同文体的教学、同一内容不同的教学风格等,如果这几节课能够引起大家的讨论甚至是困惑、争论,作为论坛来说是一件好事,这样更有高端论坛的特点,说明大家都在思考当前的课文课到底怎么教。

  我个人认为,此次活动的几节课是可圈可点的,简要地概括为四个方面,与期与大家分享。

由于时间关系,不举具体例子,不展开讲述。

  一是对语文教学内容作了一定程度的突破。

将课文作为学生延伸阅读、拓展阅读的“引子”,这是网络发展、教科书的立体化促进阅读方式转变的客观要求;教学内容基于教科书但又不完全依赖于教科书,较好地诠释了叶老的“教材无非是例子”的教育思想。

  二是训练意识加强了。

能够把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突出的特点是关注文本语言的表达特点,能够围绕语言文字训练设计问题,并引导学生从文本中寻求问题的答案;问题的设计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实效性的特点。

  三是文体意识增强了。

阅读课《刷子李》《这片土地是神圣的》,习作课创编童话故事,能够根据不同的文体确定教学目标,教学中能够体现文体特点,这是几节课的一个亮点;文体意识增加是语文教学可贵的进步,至于几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合理,教学效果如何,是可以继续探讨的话题。

  四是对语文教学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突出表现在习作课教学模式的创新,以往的习作教学模式是:

习作指导与讲评分开进行教学,讲评课一般20分钟左右,指导课一般30分钟左右,很少将习作指导与学生的练写、师生的评价融合在一节课40分钟完成;这次研究课,也为小语专委会2016年举办的观摩活动表达课怎么上提供了研究的案例。

  下面重点谈谈当前语文教学需要思考的两个基本问题,希望能与大家一起讨论。

  一是当前语文教学需要从人文主题的思维定势中走出来。

  本世纪初各出版社组织编写的小学语文教科书,基本上是以人文主题组织单元内容。

这样编写的好处是重视以人为本,人文教育加强了,但语言文字训练弱化了。

老师们普遍反映语文训练点不多明确,教学缺少抓手,可操作性不强,教学的盲目性比较大。

  这次教育部组织编写的小学语文教科书,力求体现2011年修订后的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教科书将语文训练要素作为一条贯穿全套教科书的、显性的线索,包括基本的语文知识、必需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以及习作、口语交际训练等,并分成若干个知识或能力训练的“点”,由浅入深,由易及难,分布并体现在各个单元的课文导语或练习题设计之中。

每个单元、每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明确,可操作性增加了。

  一年级教科书已经在十几个省市的一些学校试教,由于试教老师没有教师教学用书可以参考,他们拿到新教材最困惑、最纠结的是看不出每个单元有明显的人文主题。

老师们教了十几年的人文主题教科书,语文教学需要从人文主题的思维定势中走出来;要想从人文主题中走出来,语文教学需要经历一个“阵痛”的过程。

  以人文主题组织单元内容的教科书已经使用十几年了,大家盼望着能够早日用上新编小学语文教科书。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还没有修订,教学怎么体现2011年修订后的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呢?

下面讲一讲第二个需要思考的问题。

  二是语文教学要注重“一课一得”。

  一课一得包括三个层面:

一课一得,课课有得,螺旋发展。

  一课指的是一篇课文;课课指的是每节语文课;发展包括学生理解与运用语言文字能力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式的发展,学生情感的陶冶,习惯的养成。

一课一得,强调每课进步一点点,也就是温教授在报告中说到的要有“干货”。

如果按照这个要求看待此次的研究课,每节课是不是能够看出学生的进步。

下面从四个方面谈谈怎么做到“一课一得”

  1.进一步树立语用观。

  可以说,语用观已经成为当前语文界的共识。

首先,要明确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和根本任务是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语用观作为核心理念,最早出自1932年颁布的《小学课程标准国语》。

在这部课程标准中,首次明确提出了指导儿童“练习运用国语,养成其正确的听力和发表力”“学习平易的语体文,并欣赏儿童文学,以培养其阅读的能力和兴趣”“练习作文,以养成其发表情意的能力”等语用目标。

在以后历次颁布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等纲领性文件中,虽然文字表述上略有不同,但都将语用观作为核心理念。

语用观是语文学科所特有的,是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根本所在。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认为:

“国文教学自有它独当其任的任,那就是阅读和习作的训练……他科教学是不负责任的,全在国文教学的肩膀上。

”较好地诠释了语用观的内涵。

  其次,语用观是语文学科所特有的,体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强调的是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

简单地说,“运用”是目标,“学习”是过程。

探讨语言文字的运用,要区分语文课堂的运用与生活中、工作中的运用。

学校开设语文课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获得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以便在将来的学习、生活、工作中运用。

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离不开语言文字的训练,语文教学要体现出引导学生亲历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过程。

  2.找准语言文字训练的切入点,提炼出对学生来说最有价值的内容。

  找准语言训练切入点,要遵循“基于教科书、因文而异、突出重点”的原则。

基于教科书,主要指要避免教学内容选择的随意性,一节课不是想教什么就教什么。

因文而异,从文体的角度来说主要指小学课文中有记叙文、童话、寓言、诗歌、散文、说明文、文言文等,不同的文体有着不同的表达特点,表达特点不同,语文教学也应该体现出不同的特点。

突出重点,主要指要弄清楚学生在学习课文时,容易产生的错误是什么,需要在哪些方面得到提升。

  什么是最有价值的内容呢?

  一本教科书、一个单元、一篇课文,有许多内容可以选择,明确重点是什么,要给学生以最重要的、最有价值的内容。

例如:

对关键性词句的理解;精彩片段的赏析;优美语言的诵读积累;作品中生动形象的感受;启迪思维内容的领悟;作家与众不同的、有新鲜感的语言品味;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的学习运用等等。

此次部编小学语文教科书在选文上的一个特色就是尽可能保持作家个性化的语言风格。

  为什么要基于教科书选择教学内容?

  例如:

《乡下人家》目标与内容的选择。

对于这篇文章,在座的安徽、浙江、江西的老师们大概有这么一个感受,认为文章描写的生活场景就是自己的家乡,而产生这样的感受也一定有自己的道理,无可厚非。

但语文教学要遵循规律,过于讲的语文教学要“依纲(大纲)扣本(课本)”是有一定道理的。

  课文中有许多目标可以设定,如文章表达上的时间先后顺序、空间的变换顺序;拟人的修辞手法;读文章想画面;也可以将目标定在语文能力的综合运用,等等。

一篇课文有这么多的目标可以选择,这些目标也很重要,就得要学会取舍。

取舍依据的是教科书,强调“课课有得”,得什么,这就需要基于教科书的编排来选择目标了。

  有时候,文本中重要的或者说最基本的价值往往具有隐性特征,需要悟透文本,发掘、提炼出文本的教学价值。

  3.关注能够促进语文运用实际需要的语文知识。

  常常有一种印象,认为传统的语文教育学生摇头晃脑死读书、死背书,不讲语文知识。

传统的语文教育经验是,在以读写实践的基础上,在适当的时机教给学生一些必要的知识,比如造字的原理、字的结构、辨音和辨形、一些虚词的用法[说明:

很少讲词法、句法知识,主要采用属对练习这种形式,帮助学生实际掌握词的运用和句子的结构;教给他们使用工具书的方法,使他们把不自觉的学习转化为自觉的学习,以培养自学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如文字知识类《文字蒙求》,正俗、辨误类《文字举隅》,语法类《虚字说》;工具书,一般字典《字汇》,专书字典《养蒙针度》。

  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

“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但不能脱离语文运用的实际去进行‘系统’的讲授和操练,更不应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概念、定义。

”与传统语文教育是一脉相通的。

  关于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初中)语文知识的学习,以及掌握到什么程度,学界没有统一的认识,争议比较大。

比如大家对《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而”字的教学也许就存有困惑。

小学阶段让学生了解一些有用的语文知识是必要的,但不要强调语文的知识体系,更没有必要在语文知识上纠缠,没有必要费时费力过多。

一般是“随文而学,适可而止。

哪些是有用的语文知识呢,例如小学低年段:

  认识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的用法;认识完整的句子;认识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和祈使句四种基本的句式;认识自然段;认识近义词、反义词;认识比喻句,等等。

  4.学习文本的表达方式,品味作者的语言特色。

  例如,《卖木雕的少年》可以从记叙文的表达方式入手,了解记叙文的基本叙述方式:

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听朋友木雕(了解、起因)――挑选木雕――放弃买木雕(经过)――赠送木雕(结果);对人物语言、行为的直接描写及标点符号的运用;对人物心理活动直接感知、体验。

再如,《慈母情深》可以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可以在反复品味、咀嚼文字的过程中领悟蕴含的情感。

  “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

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

肮脏的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双眼神儿疲竭的我熟悉的眼睛吃惊地望看我,我的母亲的眼睛……”

  “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手脚并用的机械忙碌状态……”

  《桥》的语言特色: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

像泼。

像倒。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

  “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桥》与《慈母情深》的语言特色形成鲜明的对比,语言十分精炼,文字少,画面感却特别强,一个简短的句子就是一幅画,随着画面的不断变化,情况也越来越危急,实际上是以环境烘托出人物的品质。

  对于此次活动的几节课,建议与会的老师们先不要简单地或者过早地从好与不好的角度对一节课下结论,因为会上留给大家思考的时间不够多,空间还不够大。

由于缺少评判一节语文课的标准,好与不好往往凭感觉,主观的成份较浓。

况且借班上课的学生都是低一个年级、又在公开场合上课,不同于在本班上课,可变的、不确定的因素比较多,往往心有所想,但教学效果并不一定都能让所有人满意。

大家回去以后可以进一步作理性的思考,找一找这些课在哪些方面值得自己学习,还有什么需要进一步研究,能够获得什么样的启发。

小学语文教学的突破与变革

                                              ——兼谈靑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改革

                                                                       人民教育出版社   陈先云

 

摘要:

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的变革,需要克服对教科书的过分依赖,突破“以阅读教学为中心”的瓶颈。

以创新教学内容作为变革的突破口,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

创新教学内容要跳出传统的识字、精读、略读、口语交际、习作、综合性学习等课型思维。

语文教学内容的丰富性、练合性可以带动和促进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变革。

内容、目标、能力、特点是阅读系列和表达系列课关注的四大要素。

关键词:

创新教学内容;阅读系列课;表达系列课

 

一、为什么要进行改革   

        由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主办的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于1995年在辽宁省沈阳市举办了首届,如果算上1989年在四川省成都市举办的中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这项活动走过25个年头了,巳经成为全国小语会的一项品牌活动,有着十分广泛的影响力。

这项活动推动了各地语文教学研究活动的开展,培养了一大批青年骨干教师,很多教师通过这项活动成长起来,成为语文学科带头人,成为语文界的名师。

可以说,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也为我国的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1.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越来越陷入教学内容单一、教学形式趋同的境地,需要创新与发展。

        全国小语会作为民间学术研究团体,需要走在教学改革的前沿,引领改革。

学术研究的本质在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地追求真理。

学术研究是无止境的,需要创新。

即使改革的成效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可以走三步退两步,这样还能前进一步,比禁锢不前要好。

如大家非常熟悉的2001年国家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积极倡导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突出了“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种理念的转变,实际上是对语文教育本质属性的一种回归。

2.近年来一些地方、学校的语文教学改革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需要进行转化、推广。

        如从人文主题或语文能力着手的单元组整体教学改革,成效较为显著,促进了语文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

一些地方、学校进行的“群文阅读”(实际上称为“群读”更为合适)教学的研究与实验尝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考虑到大家对“群读”研究已经有了一定体会,在这里说一说对“群读”的理解。

“群读”的主要目标包括需要对某个问题进行深人研究的功能性阅读和满足生活需要的生活性阅读。

主要指怎么提取、整合信息的阅读,以解决工作、生活中的需要,属于比较性阅读,而不仅仅是主题性阅读。

群读不局限于文,可以是篇章的阅读,可以是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可以是整本书的阅读,等等,题材、体裁范围很广泛。

“群读”应该是未来语文教学改革追求的目标之一。

3.不同的学术观点给语文教学带来冲击,既有积极意义,也有负面影响。

        如“每节课应该让学生动动笔”这一观点提出后,给语文教学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比较突出地体现在第八、九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中,很多上课教师在40分钟的课堂上都让学生写一写。

语文课堂上让学生动动笔是对的,教师们往往把写窄化为“写句子”“写片段”等训练上,但写的效果怎么样,缺少反馈、评价,这种写往往流于形式。

事实上,动笔是多样的,可以是抄写、听写、默写,可以是圈、画、批、注,等等。

        再如朗读,不是每篇课文都要求做到有感情地朗读。

朗读的要求也要有层次,如读正确    读通顺    读流利    读出感情    熟读成诵。

朗读的目标要明确,朗读的形式要丰富多样,这些需要因文本而异、因课时而异。

当前语文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客观上需要对语文教学、语文课堂进行深人的研究,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

4.全媒体、自媒体等科技资讯的发展,对学生阅读方式、阅读能力与阅读习惯提出了挑战,对传统的语文教科书概念提出了挑战。

       网络阅读已经对传统阅读方式、阅读习惯形成了挑战,开始由线性阅读向网状阅读转变,如视窗的阅读。

对传统的语文教科书概念提出了挑战,教科书的功能、形态、呈现方式等变得更加丰富而真实;文章的选用变得多样,教师可以基于教科书、根据需要随机选用;教学内容也更加生活化,这些变革使得语文教学内容呈现出多元化、综合化的趋势。

同时,对传统的语文教学提出了挑战,需要克服对教科书的过分依赖,真正地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来思考、设计教学。

这些变革客观上要求语文教学需要突破“以阅读教学为中心”的瓶颈,尝试着从单一的“以阅读教学为中心”“以课堂学习为中心”的模式中走出来。

        长期以来,我国的小学语文教学走的是“以阅读教学为中心”的路子,并以此作为语文教学的指导思想。

此次由阅读教学观摩活动改为语文教学观摩活动,不仅仅是名标、内容选择上的变化,目的是拓宽语文研究的视野,将以阅读教学为中心的研究,延伸到“全语文”教学的研究上来,改变语文教学教师只教一本书、学生只学一本书的现状。

语文教学不限于一篇篇文章的阅读与学习,将教材作为例子,突破语文课堂内外的界限,加强与生活的联系,保进语文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阅读方式的变革。

二、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鼓励创新,注重实效。

       首届青年教师小学语文教学观摩活动的课,不希望都是四平八稳的课,希望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能够有所改变。

改变的前提是创新,可以是教学内容选择的创新,可以是教学过程、学习过程的创新,也可以是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创新。

       创新要考虑实际的教学效果,不能只注重形式。

在让学生学得有趣、学得开心的同时,更要让学生有所获、有所得。

提倡“一课一得”,“得”就是学生能在一节课上有什么样的收获。

在听、说、读、写能力训练上,一节课应该有比较明确的训练重点。

       在这里需要说明一下:

不是说口语交际、习作、综合性学习就属于表达系列,传统的精读课、略读课也可以上成表达系列的课。

2.基于教科书,精心选择教学内容。

       创新首先从精心选择教学内容入手,内容要基于教育部审査通过的教科书。

为什么强调教学内容要基于教科书?

因为当前的情况下,教科书仍然是教学的凭借和依据。

不提倡、不鼓励不依托教科书,随意选择阅读或表达方面的材料进行教学。

鼓励基于教科书的超越,也希望在教学观摩活动中能够看到这样的超越课。

      语文教学首先要考虑好教什么,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

如果教学内容存在问题,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再先进,教学的质量、教学的实效性都会受到影响,甚至出现与自己愿望相反的结果。

       这次观摩活动在内容的选择上进行了改革,教学年段、教学内容、课时的安排上,都由上课教师自己定,教学光盘课也一样。

这次光盘阅读系列课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即教什么方面,已经有了一点小小的突破,如同主题的诗歌与散文不同文体比较阅读、中外作家笔下小说中的人物比较阅读。

但多数内容的选择还是比较单一,大多数的课仍然还是一篇篇课文的教学,特别是一些阅读系列课,选择的课文也不够理想。

希望下半年的观摩活动,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能够有所突破。

现在内容选择的主动权在教师手里,可以再大胆一些。

如果首届小学语文教学观摩活动能够在教什么上有所突破,改革应该算是迈出了第一步。

       基于教科书的内容选择可以是多方面的。

可以是一篇课文、一次口语交际、—次习作或一次综合性学习的教学,可以是同题材、相同主旨(相同观点)内容的比较教学,可以是同题材、不同主旨(不同观点)内容的比较教学,可以是同题材、相同主旨(相同观点)内容不同文体的比较教学,可以是单元组整体教学,可以是整本书的阅读指导或者是整本书阅读后的汇报交流,等等。

希望内容的选择上能够呈现出丰富性、综合性的特征,把阅读系列课和表达系列课的特点体现出来。

通过不同内容的教学,一定程度上带动、促进语文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

       在这里,建议教师在钻研文本上要多下一些功夫,对文本的理解、把握要到位,能够正确地把握文本作者创作意图、教科书编者的编排意图。

钻研文本要达到三个阶段:

读懂、读透、内化。

读懂,即能够把握文本的内涵,了解语言表达上的特色;读透,即重点、难点把握准确,教学时能够深入浅出,化难为易;内化,即能够根据自己的认识和体验,自觉地将文本内容转化为自己的教学需要,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这三个阶段对语文教师自身的素养要求很高,一般的教师应该能够达到前两个阶段。

        此次阅读系列教学光盘课,存在这方面的问题。

语文教学不要出现理解文本上的偏差,不能有知识性、科学性错误。

要了解一节课学生的起点是什么(学生已经知道的、会了的就不要再教了),学生的关注点、兴趣点是什么,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遇到哪些方面的困难(教学的难点是什么),希望学生在哪些方面得到提升(教学的重点是什么)。

要重视利用好语文课程资源和语文环境。

同时要考虑到教师自己的教学水平、教学特长和教学风格。

此次语文教学观摩活动改革,对上课教师的语文素养是一种挑战。

鼓励具备一定文学底蕴、文化底蕴和教学艺术水平的教师能够在创新教学内容方面多研究,多实践,出经验,出成果。

3.教学目标要适度、具体,体现出教学价值。

      教学目标的确定,要遵循适度、具体和发展性原则。

目标适度就是符合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年段目标和教科书编排的要求,适合本班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是学生经过努力能够达成的。

目标具体就是用清晰明白的语言描述学生学习行为的变化,即目标指向明确,可操作,可检测。

确定教学目标时,提倡宁少勿多”“跳一跳,摘到桃子”,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体现螺旋上升的发展过程。

"

       如斯霞老师在选择有关待人态度词语方面,常常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发展水平,有意识地随着年级的递升,逐渐丰富、拓展词语的意思。

一年级常用“客气”“和好”等词语,二年级常用“和蔼”“亲切”等词语,三年级常用“慈祥”“慈爱”“友好”等词语,到了四年级常用“谦虚”“诚恳”“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等词语,显现出一种发展的倾向。

       一本语文教科书、一个单元、一篇课文,有许多内容可以选择作为教学目标,要给学生以最重要的、最有价值的内容,体现出教学目标的教学价值。

例如,关键性词句的理解,促进语文运用实际需要的语文知识的掌握,精彩片段的赏析、文章表达的情感体验,作品中生动形象的感受,作者运用语言特色的了解,文章表达方法的学习与运用,优美语言的积累,等等,这些目标都具有教学价值。

但是,不同年段、不同单元、不同主题、不同文体的课文、同一篇课文不同的课时,重点的、有价值的内容各不相同,选择最有价值的教学目标时,需要依据教材的编排特点。

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乡下人家》,课文运用了时间的先后顺序、空间的变换顺序、拟人等表达方法,在小学阶段这些方法都值得学习。

而根据课后思考练习第3题和本单元语文园地“我的发现”的要求,在表达方法的学习上,可以将拟人手法作为这篇课文最有价值的教学目标。

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空间的变换顺序写等表达方法,可以在其他册教科书或课文里学习与运用。

       判断阅读系列课或表达系列课的标准,主要看教学目标是侧重阅读能力训练,还是侧重表达能力训练。

在刚开始改革的情况下,两者较难兼顾。

但对于兼顾了阅读能力、表达能力训练的课,主要从两者所占时间、分量和实际的教学效果上衡量属于什么系列的课。

这也是阅读系列课与表达系列课的区分度。

4.加强教学内容的整合,善于取舍。

       要加强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内容的整合,听、说、读、写多种能力之间的整合,不同文本内容之间的整合,同一文本内容的整合,不同教学方法的整合,思考的问题整合,等等。

加强整合,既防止面面俱到,又避免过于宽泛,要善于取舍,能够突出一节课的教学重点。

如朗读,要重视加强对全篇课文的朗读,能不能一节课就以“读”为教学的主线:

体现不同层次的读、不同形式的读;体现读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情感提升的过程,对课文表达特点的体会;等等。

       学习的要求上也需要整合。

教师提出的学习要求要完整,一次性把要求说清楚、说明白;要说完整的话,不要说半句让学生接半句。

教师的语言要生动,准确,规范。

语言规范是对语文教师的基本要求,幽默风趣的语言可以使课堂氛围变得轻松愉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的效率,但课堂语言不能太随意。

       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规范”很重要,要重视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规范学生的学习活动;规范学生认识上的偏差,体现正能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一些流行的、不健康的网络语言,最好不要在语文课堂上出现,语文教学要为学生打好语言文字的底子,打好文化和精神的底子。

       再如传统的习作教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