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说史笔记整理.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155166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58.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学说史笔记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经济学说史笔记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经济学说史笔记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经济学说史笔记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经济学说史笔记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经济学说史笔记整理.docx

《经济学说史笔记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学说史笔记整理.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经济学说史笔记整理.docx

经济学说史笔记整理

第一篇 资本主义社会的西方经济思想

第一章 古代希腊、罗马和西欧中世纪的经济思想

第一节 古代希腊的经济思想

概述

西方最早出现的经济学说产生于古代希腊。

色诺芬的经济思想

著作:

《经济论》、《雅典的收入》、《居鲁士的教育》、《居鲁士远征记》

《经济论》中,色诺芬最早使用“经济”一词,原意为“家庭管理”,因此他所谈论的经济是家庭经济。

管理家庭经济的学说,就是奴隶主阶级的经济学说;

财富就是具有使用价值的东西;

主张大力开发和管理银矿,在开矿方面重视奴隶劳动;

触及货币的流通手段和贮藏手段。

柏拉图的经济思想

著作:

《理想国》、《法律论》

“理想国” 最高等级是执政的哲学家(洞察真理,具有美德,富裕知识,能够以政治国)

第二等级是战士(平时训练,学习武术,战时保卫国家)

最低等级是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专门从事经济活动,为其他阶层提供生活资料)

奴隶不是公民,处在三个等级之外(只是会说话的工具)

“共产主义”是在奴隶制基础上实行统治者间的集体制度,与科学共产主义毫无共同之处;

意识到货币的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亚里士多德的经济思想

著作:

《政治论》、《伦理学》

他代表中等奴隶主阶级,希望实行有限的奴隶主阶级的民主政体来巩固奴隶制度;

国家是从家庭联合发展起来的,从家庭管理开始阐述其经济思想;

生财之道 家务管理把大自然提供的生活资料安排好,积累对家庭具有使用价值的财富,取得这些财富是为满足消费,人的消费有一定限度,因而这种财富是有限的,合乎自然的;

   “货殖”,即无限制地追求货币增殖,目的是增加货币,是无限的、违反自然的

物品的用途 使用(本身固有的)

交换(非固有的)

讲到公平这一道德范畴,对商品的价值形式发表了天才见解。

第二节 古代罗马的经济思想

概述

时间:

公元前8——前6世纪

古代罗马奴隶主阶级的经济思想

一、贾图

著作:

《论农业》、《起源》

认为农业在一切经济部门中试罗马人最适宜从事的职业,奴隶主的主要任务是管理好自己的庄园以增加收入;

二、瓦罗

农具 能讲话的农具:

奴隶

   只能发声的农具:

牛马

   无声的农具:

马车

三、柯鲁麦拉

著作:

《论农业》

认为使用隶农进行农业生产比使用奴隶更有利。

四、西塞罗

早期基督教的经济思想

奥古斯丁

公平价格(平均价格):

最初出现于罗马法和罗马法学家的著作中,是用来指定某时期内不受市场变动影响的价格,大多数从事交换的人是按这个价格进行买卖。

他们所说的这种公平价格实际上是平均价格,即大体上与价值相符的价格。

第三节 西欧中世界的经济思想

概述

“中世纪”:

公元5世纪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5世纪

阿奎那的经济思想

意大利神学家

著作:

《神学大全》

主要论及封建农奴制、公平价格、货币、商业、利息等问题。

接受了马格努关于公平价格的思想,并做了进一步发挥,认为公平价格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

其学说具有折衷主义。

奥雷斯姆和莫利诺斯的经济思想

一、奥雷斯姆

著作:

《论货币的最初发明》

经济思想史上第一本系统论述货币的著作。

二、莫利诺斯

著作:

《论契约与高利贷》

尖锐批评和谴责了高利贷。

第二章 重商主义经济思想

重商主义分为早期与晚期两个发展阶段

早期重商主义,又被称为货币差论轮、重金主义、货币主义

重商主义的基本思想:

 把货币看成财富的唯一形态;

 财富的源泉来自流通领域,主要是贱买贵卖;

 只有在对外贸易中保持顺差,才能增加一个国家的财富;

 国家应实行干预经济的政策,以保持金银财富的流入;

重商主义是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前史,是对资本主义最初的理论考察。

第一节 概述

西欧重商主义

重商主义产生于西欧封建制度解体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时期。

产生的历史条件:

1、工商业的发展;

2、地理大发现及世界市场的形成;

3、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建立;

4、文化的影响:

西欧“文艺复兴”兴起(人文主义)

重商主义的基本思想

1、社会财富观念:

认为金银货币是财富的唯一形态;

2、财富源泉的观点:

财富的源泉只能是流通领域;

3、强调国家的作用:

中央集权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是国家致富的重要保证;

4、奖励增加人口;

5、生产是创造财富的前提;

6、在对外贸易中遵循多卖少买,多收入少支出的原则,做到出口大于进口,保证贸易中的顺差;

重商主义者的观点,反映了当时西欧流行的追求金银的狂热,反映了新型资产阶级对积累货币资本的渴望。

第二节 西欧重商主义的发展

早期重商主义

14、15世纪至16世纪中叶是早期重商主义阶段

代表人物:

一、海尔斯[英]

著作:

《英吉利王国公共福利对话集》

极力反对当时由于社会上铸造不足值的货币,使商品价格上涨,足值货币流向国外;

反对从外国输入商品,特别是反对从国外输入奢侈品和原材料的出口。

二、马林斯[英]

应禁止金银出口

三、博丹[法]

提出法国物价上涨的主要原因是金银数量过多

四、孟克列钦[法]

著作:

《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

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政治经济学的名称。

观点:

1、明确提出重商主义地位十分重要的观点,说明商业是国家活动的基础;

2、重视对外贸易,它是财富的源泉;

3、论述国家干预经济的重要性;

4、论述农民的重要性;

晚期重商主义

16世纪下半叶到17世纪中叶是晚期重商主义阶段

晚期重商主义也被称为贸易差额论

代表人物:

一、托马斯•孟

二、柯尔培尔

三、塞拉

著作:

《略论无贵金属矿藏国家使金银充足的手段》

第三节 托马斯•孟和柯尔培尔的经济思想

托马斯•孟的经济思想

一、批判禁止货币输出的主张

二、十二条纲领(扩大对外贸易)

1、充分利用荒地,扩大生产以抵制外国商品进口;

2、纠正人们使用外国货的偏见,认真节约;

3、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价格,在国际市场获胜;

4、重视本国航运业的发展,用自己的船只运输出口商品,增加收入;

5、节约原料消耗;

6、充分利用渔业资源,发展渔业;

7、大力发展转运贸易,使英国成为一切外国商品的货站;

8、发展同偏僻地区贸易;

9、输入货币,扩大贸易;

10、进口原料并加工,增加就业,扩大出口;

11、保护关税政策;

12、增加人口,提高生产者技艺;

柯尔培尔的经济政策

1、一国拥有经营货币的多寡决定着该国富裕程度和军事政治实力;

2、力争外贸顺差是增加法国货币财富的唯一途径;

3、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产品在国外的竞争力,从而发布条例,并设检察官监督条例;

4、实行保护关税政策,鼓励本国商品,限制外国商品进口,但对本国工业所需原材料不加限制;

5、主张发展远洋贸易,对殖民地掠夺;

6、以牺牲农业来发展工商业的政策,禁止法国的农产品和其他粮食的输出,并允许同类商品输入;

重商主义早、晚期的区别:

相同:

1、研究对象都是流通领域;

研究方法都是把经济现象和实践经验加以描述总结;

研究目的都是为了增加货币财富积累;

2、意识形态都认为金银货币是财富的唯一形态;拥有金银货币的多少是衡量标准;

3、财富即金银货币来源是流通领域,但国内贸易不能增加一国财富,只有输出商品换回金银货币的对外贸易才能增加财富;

4、对外贸易应遵循多卖少买原则,保持贸易顺差;

5、工业生产是为商业特别是为对外贸易服务的,商业生产是对外贸易的条件;

6、国家积极干预对外贸易,是发展对外贸易的条件;

异:

主要的区别在于实现外贸顺差,以增加货币财富。

1、早期:

重视多卖少买中的少买(货币差额论)

晚期:

重视多卖少买中的多卖(贸易差额论)

2、早期:

对商品生产、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并不是关心(重金主义)

晚期:

十分重视生产和工场手工业(重工主义)

3、早期:

重视行政立法手段(超经济强制手段)

晚期:

重视保护关税(经济手段)

为什么说重商主义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最早理论探索,但不是科学的:

1、重商主义是最早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以资本主义经济为研究对象;

2、最早吐露资本主义生产秘密的经济学说;

3、最早对资本主义经济起过积极促进作用的经济学说;

历史局限性:

1、把财富和货币混同,货币同金银货币混同;

2、研究对象局限于流通领域;

3、国家干预经济的专断性、垄断性、片面性;

局限性的原因:

1、处于资本积累时期;

2、商业资本处于统治地位;

3、中世界的封建思想;

为什么不科学:

以流通领域为研究对象,不可能揭示本质;

第二篇 17世纪中叶——19世纪初的西方经济学说

第三章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 概述

英国古典经济学的产生

从15世纪中叶到17世纪初[重商时代]

产生背景:

经济:

资本原始积累转入工场手工业阶段,产业资本代替商业资本占统治地位;

政治:

封建君主专制统治被推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文化:

产生唯物主义哲学(思想)

第二节 威廉•配第的经济理论

威廉•配第的生平与著作

著作:

《赋税论》、《献给英明人士》、《爱尔兰政治解剖》、《政治算术》、《货币略论》

政治经济学的方法

唯物主义研究法、归纳、抽象

威廉•配第的巨大历史功绩之一,在于他第一次较为系统地讨论了政治经济学的方法问题,把政治经济学从其他科学中独立出来,马克思称他为现代政治经济学的奠基者。

一般经济理论——价值、分配和货币

一、价值理论

贡献:

1、最先区分商品自然价格和政治价格(市场价格),着重研究自然价格;

2、最先认识到商品价值的源泉是劳动,商品价值量由生产商品耗费的劳动量决定,二者成正比;

3、初步看到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区别;

4、第一次分析了劳动生产率和商品价值量的关系,并认为商品价值量和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5、讨论分工对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意义;

缺陷:

1、他只注意了对商品价值量的考察,而缺乏对价值本质的科学的分析,不理解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的特殊社会性质;

2、没有能够科学地解决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问题;

二、分配理论

㈠、关于工资

1、工人的工资应当等于维持工人最低限度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2、工资应随货币价值和物价的变动而变动;

3、有时把工资看成劳动价格(与1矛盾)

㈡、关于地租(剩余价值理论)

1、以劳动决定商品价值的正确规定为出发点;

2、第一次提出了剩余价值与工资的对立关系;

3、考察了级差地租问题;

4、土地价格等于一定量的地租;

㈢、关于利息和土地价格

1、认为土地价格等于预买一定年限的地租;把利息看成是货币的租金;

2、利息率=地租/地价;认为利息率的高低由货币的供求决定;

3、要求利息自由,反对国家法律对利息和限制;

三、货币理论

1、货币本质,一定程度上理解到货币的一般等价物作用;

2、货币的基本职能,特别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职能;

3、流通中的货币量取决于全部商品价格总和与货币流通速度;

经济增长理论的萌芽

一、财富观念

流通领域   生产领域  劳动看做财富的主要源泉

二、影响国家财富增进的因素

1、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时促进国家财富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

2、从事生产性劳动的人数看作一国财富增长的最重要的因素;

3、赋税对国家财富增进的影响;

配第的政治经济政策倾向

1、主张国家适度干预经济,又主张经济自由;

2、反对封建赋税,反对让产业资产阶级负担过重,主张国家赋税主要由封建地主阶级负担;

3、主张削减国防费、行政、司法经费、宗教事务经费、教育经费(神学、法学);增加社会救济经费、公共事业经费;

4、主张节约劳动,主张按全国人口财富产业的数量来设置官员和其他服务人员;

5、主张增加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第三节 17世纪末——18世纪中叶英国经济思想的发展

配第以后的英国经济学家

配第是产生的代表,亚当•斯密是发展的代表

一、约翰•洛克

著作:

《论降低利息和提高货币价值的后果》

贡献:

1、把利息看作是对别人剩余劳动的占有,是剥削收入;

2、利息产生的原因是货币分配的不均,即占有权不均等;

缺陷:

没有区分货币和资本;

二、达德利•诺思

贡献:

1、第一次明确区分货币和货币资本,第一次明确使用了资本的概念;

2、第一个正确理解利息的人,认为利息是资本的租金而非货币的租金,利息率的高低取决于接待货币的供给量;

3、首次较为系统地阐述了自由贸易的思想;

缺陷:

只在利息形成上研究剩余价值,没把利润作为独立的范畴进行深入研究;

三、约瑟夫•马西

1、第一次把利润当成独立的经济范畴栏研究;

2、明确提出利息是利润的一部分,利息高低取决于利润的高低;

四、大卫•休漠

贡献:

1、利息和利润只是相互关系,没有因果关系,两者相互影响;

2、利润、利息的高低是由工商业发展水平和资本积累程度决定;

3、对货币数量论做了系统的表述,即商品价格决定于货币流通量,货币流通量增加,商品价格上涨;

错误:

1、把金属货币符号即纸币的流通规律混同于金属货币流通规律;

2、颠倒货币流通和商品流通的关系;

五、詹姆斯•斯图亚特

贡献:

1、提出实际价值的概念,即一国平均需要的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

2、对劳动的两种形式的区分(即劳动二重性,抽象劳动&具体劳动)

3、对让渡利润的新解释(相对利润vs绝对利润(增加社会财富))

第四章 法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 概述

法国经济学的产生

背景:

1、法国处于封建生产关系占统治地位的时期;

2、法国仍是封建君主专制的国家;

3、封建剥削,推行极端重农主义;

第二节布阿吉尔贝尔的经济理论

布阿吉尔贝尔生活的时代

布阿吉尔贝尔是法国古典经济学的创始人,重商主义的先驱者

布阿吉尔贝尔的经济思想及其经济计划

一、土地收益下降的原因

1、消费不足

当时法国消费不足的原因是税收的变化无常和分配不公;

2、禁止谷物输出和维持谷物贱价的政策;

二、财富理论

1、财富就是满足人们需要的物品,谷物是主要的财富;

2、财富来源于农业特别是土地的耕作;

三、价格和价值理论

㈠、商品价格理论

1、各种商品的价格必须保持一定比例;

2、主张以谷物价格为基准来调整各种商品的价格;

㈡、劳动价值论

1、变化不足的市场价格背后存在着“真正价值”,即价值,这种“真正价值”的基础是劳动的耗费;

2、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并不是在任何条件下都形成价值,只有将生产商品的个人劳动时间按正确比例分配于各个产业部门的条件下才能决定商品价值;

3、通过自由竞争来实现个人劳动时间按正确比例分配于各个产业;

劳动价值论的缺陷:

只从使用价值来探讨价值,把创造价值的劳动混同于创造使用价值的劳动;

㈢以劳动为基础的均衡生产论

1、各生产部门之间要协调发展;

2、以农业为基础,实现国家经济均衡发展;

其学说特征:

1、作为重商主义的对立而出现;

2、重视农业;

3、重视国民经济的均衡发展,认为农业为基础的均衡发展实现社会经济是其学说的基本特征;

四、经济改革计划

1、改革税收制度;

2、要求建立谷物自由市场,取消对谷物出口的限制;

第三节 坎蒂隆的经济理论

生平和著作

著作:

《商业性质概论》

一般经济理论

一、价值理论

提出财富自身不是别的,只是维持生活,方便生活和使生活富裕的资料。

这个关于财富的定义一开始就表现出与重商主义根本对立,是进步的;

把任何物品的价值归结为土地和劳动来决定,这个观点的错误在于混淆了价值和物质财富,把创造价值的因素与创造物质财富的因素混为一谈;还认为物品的生产都离不开土地,从而把土地看作创造物质财富进而创造价值的一个因素,这是受重农主义偏见的束缚;

提出物品的内在价值和市场价格并不总是相等的, 提出商品的市场价格是围绕其内在价值而上下波动,表明他已经初步认识到价值规律的作用;

二、工资理论

  注意到计件工资和计时工资;

三、货币理论

提出金属的真实价值或内在价值同在金属生产中所使用的土地和劳动成比例,表明他已接近于正确地理解货币的本质;

考察了货币的起源和作用,认识到了货币的价值尺度;

论述了流通货币量增加引起商品价格上涨的机制;

认为流通货币量的增加与物价水平上涨之间并不存在严格的比例关系;

四、利息理论

认为利润是利息的基础;

重农主义思想的萌芽

1、农业是一国经济的基础,土地耕种是一国所有阶级和居民生存和致富的源泉;

把农业年产品分为:

⑴、租地农场主付给土地所有者的主要的和真正的地租;

⑵、维持生产的原材料价值和支付农业雇佣工人的工资价值;

⑶、租地农场主的经营利润;

2、社会总产品流通的初步考察;

第一次系统考察了农业年产品如何经过流通而在社会各阶级之间进行分配的过程,初步阐述土地所有者的支出与国民生活的关系;

把租地农场主的全部农产品分为三个部分:

其中的1/3以货币形式支付给土地所有者以作为地租;剩下的2/3农产品,一半用作补偿成本、支付工人的工资另一半是租地农场主的经营利润;这一分析为后来魁奈的《经济表》的制定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启发;

3、农业生产品决定一国人口的规模和变化;

认为一个国家的居民人数取决于分配给他们的用来维持生活的资料,一国人口的数量必然要以土地所能提供的年产品数量为限度;

第五章 重农学派的经济理论

第一节 概述

产生的历史背景

1、资本主义有了一定发展,但封建生产关系仍占统治地位,剥削更加残酷;

2、法国处于资产阶级大革命的准备时期,阶级矛盾尖锐;

3、受法国启蒙运动影响(自然秩序观念对重农学派产生影响,奠定了哲学基础);

4、重商主义经济政策仍统治法国;

重农学派的形成

重农学派的创始人:

魁奈

马克思称重农学派是现代政治经济学的真正鼻祖。

重农学派学说的特点

1、“自然秩序”观是重农学派思想体系的核心、理论基础;

2、重农思想;

3、重农学派体系的矛盾(重农学派理论的资产阶级实质,却获得封建主义的外观);

第二节魁奈的经济学说

魁奈的生平和著作

著作:

《租地农场主论》、《谷物论》、《人口论》、《赋税论》、《经济表》

研究方法:

“自然秩序”是魁奈及其学派的世界观和和方法论

“纯产品”学说

实际上时重农学派的剩余价值理论,是重农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也是重农学派政策主张的基石;

认为财富是由土地生产出来的生产品,财富的真正源泉是农业;

“纯产品”表现为剩余农产品;

认为只有农业才创造“纯产品”及剩余价值,农业是唯一生产部门,此观点是片面的;

第一次提出剩余价值来自生产领域而不是流通流域;

社会阶级结构

1、生产阶级,即从事农业的阶级,其中包括租地农业资本家和农业工人;

2、土地所有者阶级,包括地主阶级及其丛书人员,国王、官吏和教会;这个阶级以地租和租税的形态从农业阶级取得“纯产品”;

3、不生产阶级,不结果实的阶级,包括工商业资本家和工人;

资本理论

农业资本 年预付,每年预付的资本;

原预付,几年预付一次的资本(有折旧);

魁奈的《经济表》

对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进行了探索和研究;

假定前提:

1、整个社会普遍实行的是大规模租地农业经济;

2、社会上划分为三个主要阶级;

3、社会资本所进行的是简单再生产;

4、各阶级之间的流通采取固定不变的价格;

5、商品和货币流通只在三个主要阶级之间进行,各阶级内部的流通略而不谈;

6、不考虑对外贸易;

《经济表》的创见:

1、运用抽象法;

2、出发点是每年从土地上生产出来的总产品,是以一年收获的终结为循环的开始;

3、把资本的整个生产过程看做再生产过程,把流通过程表现为仅仅是这个在生产过程的形式;货币流通表现为仅仅是资本流通的因素,是为在生产过程服务的,受生产制约;

4、把各阶级收入的来源,资本和所得的交换,再生产的消费和给人的消费,以及农业与工业,即生产的两大部门之间的流通,看成是在生产过程的要素;

《经济表》的缺点和错误:

1、片面地把农业视为唯一的生产部门,把地租作为剩余价值的唯一形态;

2、只把资本划分为“原预付”与“年预付”,没有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区分,因此不能正确分析剩余价值的来源,不能科学论证“纯产品”的真正来源;

3、没有把社会生产分为生产资料和生产消费资料的两大部类;

4、把工业视为不生产部门;

魁奈的经济政策和主张

1、发展大农业经济

2、整顿税收

主张废除其他赋税,实行只向土地所有者阶级征收一种单一的地租税。

3、改革贸易政策

提出发展农业和自由贸易的措施和主张,要求在国内取消各州之间和各州的地区之间商品流通的限制;

第三节 杜尔哥对重农主义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杜尔哥的生平和著作

著作:

《关于财富的形成和分配的考察》、《关于商业的重要问题》、《市集与市场》

杜尔哥对重农主义理论的发展

进一本明确地把生产阶级和不生产阶级各自划分为两个对立阶级,即把生产阶级划分为农业工人和农业资本家,把不生产阶级划分为工业工人和工业资本家;更接近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结构实际情况,反映很粗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阶级关系;

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两个主要阶级,进行了比较正确的说明;

重农主义偏见;

发展“纯产品”理论,强调这是土地对于农业劳动者的赐予;

完备地划分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收入,划分为工资、利润、利息和地租;

杜尔哥的经济政策主张与社会改革

取消了对谷物贸易的限制,在国内实施谷物贸易自由;

取消了对酒类贸易的限制;

重农学派与中国的重农思想的历史渊源

1、作为重农学派理论基础的思想受中国古代哲学的影响,“对自然的敬畏”;

2、作为重农学派重要特征的重农思想更是与中国的重农传统有直接关系;

重农学派的自由放任思想深受中国“无为而治”论的影响;

第六章 亚当•斯密的经济理论

第一节 工场手工业时代英国古典经济学集大成者亚当•斯密

斯密所处的时代及其生平

产生的历史条件:

经济:

工场手工业发展;资本主义大农场;英国战胜荷兰取得海上霸权;

政治:

资产阶级同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仍是主要矛盾;

思想:

受英法两国“自然秩序”影响和唯心主义的影响,以及重农学派和配弟以来的经济学说的影响;

斯密的著作

《国富论》

1、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是什么、如何增加国民财富,是国富论研究的中心课题;

2、发展生产力,增加国民财富是贯穿全书的主线;

3、发展生产力,增加国民财富是国富论整个理论体系的核心;

4、发展生产力,增加国民财富是私密经济政策和法律主张的出发点和归宿;

斯密的方法论

研究方法:

1、唯心主义

本末倒置,把社会意识形态看成经济活动的本源;

第一个运用由抽象上升到具体的经济学家;

2、形而上学

把人的本性理解为一般的、永恒的、存在的,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是永恒的;

3、二重

一方面正确反映资本主义内在经济联系,另一方面在研究资本主义外部经济现象有一些庸俗成分;

第二节价值与货币理论

价值的两个意义和两种价值规定

明确区分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使用价值表示特定物品的效用,交换价值表示由于占有某物而取得的对他种货物的购买力;

提出两个自相矛盾的结论或两种对立的价值规定:

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决定商品价值和商品所能支配、所能购买的劳动决定商品价值。

(前者是正确的,后者是错误的)

三种收入构成价值

工资、利润、地租共同决定商品价值;

三种收入决定机制,实际上是斯密第三个价值规定。

这个庸俗的价值定义在经济学的发展史上被称为“私密的教条”;

价值规律:

由于供求关系、竞争作用,商品的市场价格围绕自然价格上下波动,其作用是调节资本主义生产;

评价:

贡献:

1、第一个区分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并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二者的关系;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