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水过程中膜污染的机理及控制.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146949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35.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净水过程中膜污染的机理及控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净水过程中膜污染的机理及控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净水过程中膜污染的机理及控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净水过程中膜污染的机理及控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净水过程中膜污染的机理及控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净水过程中膜污染的机理及控制.docx

《净水过程中膜污染的机理及控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净水过程中膜污染的机理及控制.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净水过程中膜污染的机理及控制.docx

净水过程中膜污染的机理及控制

净水过程中膜污染的机理及控制

(一)立项依据与研究内容(4000-8000字):

1、项目的立项依据(附主要的参考文献目录)。

1.1研究背景、意义

膜分离是随着材料学科的发展而新兴的一种高效分离技术,近年来逐步应用于给水与废水净化领域中,并显示了常规技术难以达到的良好效果及广阔的应用前景[1]。

目前,膜分离技术在水处理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是给水处理中的饮用水深度净化和污水处理中的膜生物反应器(MBR);在饮用水深度净化中的一般应用形式为预处理、膜过滤相组合,预处理主要作用为去除原水中易于通过絮凝、氧化、吸附等过程去除的污染物质,剩余的难以通过常规技术去除的污染物质,则通过合适的终端膜工艺得以截留。

例如我国在深圳梅林一村居住小区已建成的以膜分离技术为核心的居住小区管道直饮水工程[2],工艺流程为:

市政自来水→活性炭→微滤膜→超滤膜→ClO2消毒→送用户

膜生物反应器是污水的生化处理和膜有机结合的技术,通过膜技术的应用,达到取消二沉池、增加反应器污泥浓度、延长污泥龄和提高处理效率等目的,目前国内外也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及工程实践。

例如,通过向曝气池中投加多孔悬浮载体供微生物附着生长,可以提高反应器中生物浓度,改善污泥的沉降性能,提高曝气池的硝化能力,从而大大提高现有污水处理厂的处理能力和运行稳定性[3];将膜生物反应器应用于处理生活污水,出水中几乎无悬浮物和浊度,对有机物和含氮化合物的去除效率很高[4];利用MBR还可实现同步硝化反硝化,并与厌氧组合进一步实现生物除磷[5]。

尽管膜分离技术在水处理技术中已确立了常规技术难以比拟的优势地位,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推广应用,但多年的研究及应用经验表明,膜法水处理技术依然存在一些尚未解决的技术关键,而这些问题依然是制约膜法水处理技术进一步发展的重大科学问题,总体而言有如下两方面:

(1)由于膜的低成本工业化制造技术尚未完全成熟,膜的成本依然偏高;在实际应用中膜的使用寿命到期后膜更换费用巨大;

(2)净水过程中的膜污染一直是困扰工程界的问题,膜污染现象已成为工程应用中最为普遍且难克服的问题,也是技术工作者在应用中最为担忧的问题。

膜污染不仅使运行过程中膜通量快速降低或压力增大,从而使能耗大幅度增加,更为重要的是膜的寿命大大降低,大幅度增加了工程应用中膜的更换频率及膜更换费用,对于大中型工程膜更换费用更是巨大。

膜污染已经成为膜法水处理技术推广应用的最大阻碍,是当前国内外学术界广泛关注的焦点问题。

关于第一个问题解决,在根本上受限于膜材料科学的发展,而膜材料科学的发展是一个相对漫长、复杂的过程,在水质净化工程应用中并不能等到膜制造技术发展相当完善的程度、膜成本降低到一定程度才去“用膜”,比较有现实意义的方法是在当前膜材料科学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在实践中将研究和应用的重点集中于解决第二个关键问题—膜污染的控制,既在当前膜材料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膜法水处理技术,发现膜污染的根本致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膜污染的控制方法及措施。

1.2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膜法水处理工艺的应用形式,均是在膜与水直接接触的过程中来实现膜高效分离的作用。

水中的污染物质必然与膜材料发生作用,附着或吸附在膜面上或膜孔中,或与膜材料发生物理、化学及生物反应,导致短期内膜透水通量大幅度下降或操作压力大幅度增加,甚至影响到膜的使用寿命。

根据目前的研究,按照膜污染的成分可以分为无机污染、有机污染、生物污染。

膜的无机污染主要是大颗粒物质对膜孔的堵塞作用,或者是是膜上的CaCO3和MgCO3结垢,靠化学清洗可以有效去除。

可以通过水力反冲完全消除;生物污染主要是微生物在膜材料上的附着与生长,膜材料主要为有机成分,因此膜材料极有可能成为微生物利用的底物,但是这类污染是易于通过调控宏观运行参数得以有效控制;膜的有机污染主要是水中的一些小分子有机物和膜材料通过较强的化学键合力结合甚至和膜材料发生化学反而形成,这类污染往往是最难消除的膜污染。

针对膜污染及控制这一科学问题,国外学者进行了相关研究,例如通过在膜上引入一些化学基团的表面改性方法来提高膜对配置溶液的抗污染性能[6];膜材料的亲水性对污染物质在膜上的吸附有重要影响[7]。

这些研究尽管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膜污染的机理,但这些研究大多是膜材料开发者为测定膜的本体性能而进行的一些模拟研究,研究对象也是人工配置的大分子溶液,和膜法水处理技术中的实际原水有较大差别,研究中的工艺形式和在水处理应用中的工艺形式差别较大,研究成果对膜法水处理技术工程化不具备直接的指导意义。

另外,在膜法水处理技术的实际应用中尽管目前对膜污染有一个总体的认识,但由于原水中污染物质的复杂性,膜污染形成机理、过程及污染物质种类也是不尽相同的,目前尽管靠化学清洗的方法能够消除一定的膜污染成分,但由于在实际应用中对膜污染的微观分子成分及其与膜材料的相互作用尚未从根本上认识清楚,所以只能采用成分单一的化学药剂(如酸、碱等),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膜污染。

国内的学者和技术工作者在研究膜法水处理技术的同时,也进行了膜污染及控制措施的相关研究,例如王锦等研究了净水过程中致浊物质和腐殖酸物质对超滤膜的污染模型[8],陆晓峰等研究了不同材料、不同的亲水性、孔径相当的超滤膜及同种材料、四种不同孔径的超滤膜受蛋白污染的情况[9]。

总之,国内总体研究水平也仅仅停留在膜污染宏观表征的研究,对膜污染的研究目前尚未深入到微观分子水平,因而也不能从根本上剖析膜污染的形成原因,所采用的单一成分的化学清洗也不能完全消除膜污染。

1.3课题学术思想的提出

基于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针对实际应用中最难以控制的膜的有机污染,提出本课题的学术思想:

(1)如要有效控制膜法水处理技术中的膜污染,首要的关键问题在于剖析膜污染的根本致因,尤其是从微观分子水平分析膜的有机污染,这也是真正实现膜污染有效控制的前提和基础。

(2)在阐明膜污染微观特性的基础上,研究宏观运行参数对膜的生物污染和化学污染的影响,从而发现在运行过程中尽最大可能减轻膜污染的最优运行参数,并革新膜污染的消除措施,主要是新型膜污染清洗剂的研制及开发。

(3)为保证研究结果的理论意义及实用价值,以当前在研究及应用中有代表性的污水处理的膜生物反应器(MBR)和膜法饮用水深度净化工艺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研究成果可以直接应用于这两种典型的膜法水处理技术。

1.4主要参考文献

[1]Y.Magara,S.KunikaneandM.Iton.Advancedmembranetechnologyforapplicationtowatertreatment.WaterScienceandTechnology.1998,37(10):

91-99

[2]刘起香,陈华.深圳市梅林一村管道直饮水设计体会.中国给水排水.2000,16(3):

31-33

[3]王建龙,吴立波,钱易.复合生物反应器处理废水特性的研究.中国给水排水.1998,14

(2):

29-31

[4]顾平,周丹,杨造燕.应用膜生物反应器处理生活污水的研究.中国给水排水.1998,14(5):

6-8

[5]何圣兵.膜生物反应器在生活污水回用与污泥减量中的实验研究.哈尔滨工业大学工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

45-93

[6]HuiminMa,ChristopherN.Bowman,RobertH.davis.Membranefoulingreductionbybackpulsingandsurfacemodification.JournalofMembraneScience.2000,173:

191–200

[7]CatharinaJonsson,Ann-sofiJonsson.Influenceofthemembranematerialontheadsorptivefoulingofultrafiltrationmembranes.JournalofMembraneScience.1995,108:

79-87

[8]王锦,王晓昌,何自琦.浊度和腐殖酸对超滤膜污染过程的研究.膜科学与技术,2002,22

(1):

24-28

[9]陆晓峰,陈仕意,刘光全等.超滤膜的吸附污染研究.膜科学与技术,1997,17

(1):

37-41

 

2、项目的研究内容、研究目标,以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2.1研究目标

围绕课题的学术思想,提出本课题的研究的总体目标:

✧以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膜生物反应器(MBR)和膜法饮用水深度净化工艺为研究对象,从微观分子水平研究膜污染的机理,并提出相应的膜污染控制措施。

具体的分项目标是:

✧首先从微观分子水平识别膜生物反应器(MBR)和膜法饮用水深度净化工艺中膜有机污染的成分及形成过程。

✧其次分析膜污染和宏观运行参数的相关关系,提出尽最大可能减轻膜污染的最优运行参数。

✧根据膜污染的微观分子特性,有针对性地研制新型化学清洗剂,提高膜污染的清除效率。

2.2研究内容

在研究目标的控制下,本课题分为如下三个内在有机关联的专题进行研究,基本涵盖了膜生物反应器(MBR)和膜法饮用水深度净化工艺中涉及到的膜污染机理和控制措施研究的主要问题。

三个专题研究如下:

专题

(1):

膜法净水过程中膜污染的微观分析

以膜生物反应器(MBR)和膜法饮用水深度净化工艺为研究对象,对污水处理膜生物反应器(MBR)膜法饮用水深度净化工艺在短期及长期运行中不同材料的膜上形成的有机污染的微观分子成分进行分析,从而阐明膜法净水过程中膜污染与膜材料的相关关系的机理。

该部分研究是后续研究的基础,需要利用多种微量物质分析手段,难度和复杂程度均较高,是本项目研究的切入点及最大难点。

专题

(2):

膜污染的宏观运行控制

研究及应用表明,膜污染程度的大小与通量、操作压力等工艺宏观运行参数密切相关,在膜生物反应器(MBR)中,膜污染主要与生物反应器中的水质、污泥浓度、微生物种类、膜通量等运行参数密切相关;在膜法饮用水深度净化工艺中,膜污染主要与水质、预处理、膜通量等运行参数密切相关。

虽然仅靠调控宏观运行参数并不能完全消除膜污染,但在工艺长期运行过程中,寻求有利于减轻膜污染的宏观运行参数对于延长膜化学清洗周期、降低膜清洗费用还是具有较大的实用意义。

专题(3):

膜污染的化学清洗控制

由于目前在实际应用对膜有机污染微观成分认识模糊,导致在工程应用中只能采用简单的酸、碱等成分单一的溶液作为膜的化学清洗剂,实践证明这些成分单一的清洗剂并不能有针对性地、较彻底地消除膜污染,致使在实际应用时膜的通量越来越低,膜的使用寿命也不能有效延长。

由此可见,膜的化学清洗效果的关键在于清洗剂的成分是否适合于清除附着于膜上的污染物,研制新型高效的清洗剂是本课题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

关于这一研究,我们的初步设想是将目前在水处理中广泛应用的、对小分子有机物有较强氧化作用的氧化剂作为新型高效的清洗剂的主要成分,但应在研究中对其最佳浓度进行严格界定,因为在实际应用中如果浓度较高则容易损伤膜材料,浓度太低则不易氧化膜上附着的污染物质。

2.3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是关于膜生物反应器(MBR)及饮用水膜法深度净化工艺中膜污染控制的科学问题,根据课题的性质与研究内容,如要实现既定的研究目标,在研究过程中尚需解决如下关键问题:

●尽管膜污染尽管是当前膜法水处理技术面临的共性课题,但至今尚未从微观分子的角度从内在根本上揭示膜法深度净水实际工程中的膜污染的分子组分和形成规律,该问题的解决,需要利用多种微量物质分析手段,是本项目研究的最大难点,这也是该课题能否达到预期目的的关键问题。

●根据特定的膜污染组分并借助化学手段有针对性地开发新型高效的清洗剂的研究也是一项难度及复杂程度较高的工作,需要进行大量的化学筛选、对比实验。

3、拟采取的研究方案及可行性分析。

3.1研究技术路线

3.1.1课题总体组织结构

课题的总体组织结构见图1。

 

专题

(1):

膜法净水过程中膜污染的微观分析

专题

(2):

膜污染的宏观运行控制

专题(3):

膜污染的化学清洗控制

图1课题的总体组织结构

 

3.1.2课题研究的技术路线

本课题的技术路线流程图如下:

 

3.2研究方法

3.2.1试验系统及装置

本研究主要以好氧膜生物反应器和膜法深度净水工艺为研究对象,试验中拟建立的MBR试验装置简图如下:

 

在试验中如使用中空纤维膜组件,则不便于对膜上的微量污染物质进行实时观察和分析,故在试验中采用自制平板膜组件,膜片可灵活拆卸,从而便于对膜上的微量污染物质进行观察和分析,克服了常规膜组件构造不利于试验的缺点。

试验中采用自制平板膜组件构造简图如下:

 

试验中拟对典型的活性炭及膜过滤组合、臭氧活性炭及膜过滤组合工艺进行研究,在进行实验时在活性炭过滤单元可选择投加及不投加臭氧作为对比实验。

为便于进行膜污染的分析,在该部分实验中膜组件依然采用上述的自制平板膜形式。

建立的膜法深度净水工艺试验装置简图如下:

 

3.2.2试验方案

围绕课题的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拟订如下实验方案:

(1)首先建立如上所示试验装置,尤其是膜组件的设计应充分考虑便于分析膜上微量污染物质。

(2)进行MBR及膜法深度净水工艺短期及长期运行实验,通过微量物质分析方法分析在运行过程中膜污染的微观特征及变化,包括有机污染及生物污染。

同时考察不同膜材料、不同膜孔径的膜污染特征。

(3)在实验中通过变化、调控MBR及膜法深度净水工艺的宏观运行参数的对比实验,发现宏观运行参数与膜污染的相关关系,找出有利于控制膜污染的最优宏观运行参数。

(4)根据MBR及膜法深度净水工艺中膜污染的微观成分分析,“对症下药”进行高效清洗剂的配制,初步设想是以对小分子有机物有较强氧化作用的氧化剂作为新型高效的清洗剂的主要成分。

在实验中首先对所选取的若干种氧化剂对膜有机污染的清除效能进行对比分析,然后通过不同浓度的对比实验,找出不致损伤膜材料的最佳浓度,最后完成氧化剂与常规阻垢剂、清洗剂的配比及复合工作,使其能够同时高效清除膜的有机、无机污染。

3.3可行性分析

(1)多种微量物质分析手段的协同使用为完成膜污染微观成分的分析和鉴定奠定了技术基础。

可以说,在本研究中能否达到预期研究目标的关键在于膜污染微观成分的精确鉴定和分析。

从理论上分析,就目前的分析方法而言可以达到这一要求,但是在实验过程中,由于微量膜污染物质和膜材料紧密结合在一起,实际操作时有一定的难度。

我们的设想是首先通过洗脱的方法将与膜材料结合力不强的污染物质从膜上分离开来,采用色质联机的方法进行定性及定量分析;膜上难以洗脱剥离的污染物质则通过固体微量物质的分析方法加以鉴定。

(2)研究内容的广泛学术基础

从宏观角度分析,随着膜法水处理技术的发展,膜污染对于该技术的进一步推广及应用的阻碍作用显得益发突出,这也是目前几乎所有的研究及应用碰到的最大技术难题。

因此,膜污染的研究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一个热点课题,这一阶段的研究成果及研究方法均可为本研究所借鉴。

从微观角度分析,申请者目前主持在研霍英东基金优选资助课题、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上海市优秀青年教师后备人选项目、北京市水质科学与水环境恢复工程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四项纵向课题,这四项课题均是关于膜法水处理技术的基础研究,其研究内容均涉及到了膜污染机理及控制的研究,本研究的部分学术思想就是在这些课题的实施过程中凝练并提出的(见后文研究基础详述)。

(3)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技术路线的可行性

本项目提出的研究目标相对较高,但是本项目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都是针对具体的研究内容和现有条件与基础提出的,具有较好的可行性与可操作性。

(4)有较好的研究基础与试验条件。

申请者与课题组成员在膜法水处理技术等方面,都有一定的研究基础;也有较好的研究条件(具体见后文)。

4、本项目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综合项目的学术思想的提出、研究目标及研究内容,并结合国内外的研究水平,本项目的特色和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关于膜污染机理的研究

以往关于膜污染的研究大部分主要集中在膜污染过程及模型的探讨,而没有结合具体的膜法水处理工艺探讨微观膜污染的成分及其与膜材料的相互关系,其研究成果离工程应用尚有较大的距离。

而本项目直接以实际的膜法水处理工艺为研究对象,从膜污染的根本原因的分析入手,旨在从微观分子水平阐明膜生物反应器(MBR)和膜法深度净水工艺中膜污染的微观特征及其与膜材料的相互关系,这在国内外同类型的基础或应用基础研究方面尚属首次。

●关于膜污染化学清洗控制的研究

本项目的研究最终目标是实现膜生物反应器(MBR)及膜法深度净水工艺中膜污染的最优控制。

膜污染的清洗主要靠化学清洗,尽管目前也有多种膜的化学清洗剂,但这些清洗剂对最难清除的膜的有机污染及生物污染不能起到“对症下药”的作用。

本研究则直接针对膜生物反应器(MBR)及膜法深度净水工艺的膜污染微观分子特性,拟通过化学手段开发研制新型高效的膜污染化学清洗剂,这一研究至少在国内外膜法深度净水技术研究领域尚未见到相关报道及成果。

●关于膜污染的宏观运行控制的研究

研究表明,膜污染不仅与水质、膜材料有密切的关系,而且与工艺的运行参数也有较大的相关关系。

因此,发现膜生物反应器(MBR)及膜法深度净水工艺中有利于减轻膜污染的最优宏观运行参数及变化规律,对于以最低运行费用为目标的长期优化运行及膜污染的在线模糊监控有重要的意义。

这也是本课题的一个重要的创新点。

5、年度研究计划及预期研究结果。

5.1年度研究计划

根据本项目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年度研究计划及预期进展如下:

(1)200年月—200年月

建立试验平台,并进行专题

(1)的研究,从微观分子水平分析膜生物反应器(MBR)及膜法深度净水工艺中膜污染成分及其与膜材料的相互关系。

重点是摸清膜污染的微观组分及形成规律,取得阶段性成果。

(2)200年月—200年月

进行专题

(2)的研究,通过调整变化膜生物反应器(MBR)及膜法深度净水工艺的运行参数,同时分析观察膜污染的情况,发现最优的运行参数及变化规律。

(3)200年月—200年月

依据膜污染组分微观分子水平的分析,进行膜污染化学清洗剂主要成分的筛选、对比实验,开发出新型高效的、能够切实解决膜生物反应器(MBR)及膜法深度净水工艺中膜污染的化学清洗剂”。

(4)200年月—200年月:

在此期间根据实验结果对一些可能出现的、没有预料到的新发现进行分析,不断地进行一些补充试验研究。

全面总结本项目并撰写总结报告。

接受对本项目的最终检查与考核。

5.2预期研究结果

A.通过协同使用多种微量物质分析手段及大量的试验研究,从微观分子水平阐明膜生物反应器(MBR)及膜法深度净水工艺中膜污染的微观特征及其与膜材料的相互关系,为实现膜污染的最优控制奠定基础。

B.在试验过程中通过变化膜生物反应器(MBR)及膜法深度净水工艺的宏观运行参数,探讨宏观运行参数与膜污染的相关关系,发现有利于减轻膜污染的最优宏观运行参数及变化规律,对于进一步研究以最低运行费用为目标的长期优化运行及膜污染的在线模糊监控有较大借鉴意义。

C.根据膜污染的微观成分分析,利用化学手段有针对性地筛选能够有效清除膜污染的化学物质作为清洗剂的主要成分,研制开发新型高效的膜污染清洗剂。

D.本课题的研究具有较广泛的应用价值与前瞻性。

如果在今后的研究中能进一步开展中型试验,本课题研究成果将能更快地应用于膜生物反应器(MBR)及膜法深度净水技术中。

E.拟正式发表10篇以上学术论文,其中三大检索论文5篇左右。

F.取得至少两项发明专利。

二)研究基础与工作条件

1、研究基础

(1)关于净水过程中膜污染的微观分析的研究基础:

Ø申请者目前主持在研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优选资助课题—《纳滤膜净化受污染地下水的理论与技术》(编号:

94004)。

该课题的研究已历时一年,在研究过程中以实际受污染地下水为研究对象,探讨了纳滤膜的预处理、膜工艺运行参数对膜污染的影响,并通过傅立叶红外-拉曼光谱手段检测了试验中纳滤膜上附着的微污染物质,结果表明,纳滤膜用于净化受污染地下水时膜上的主要污染物质由CaCO3、CaSO4和一些难以清除的微量有机污染物质组成。

这一研究结果充分表明膜污染成分的多元复杂化,也说明膜污染的微观成分并不是不可知的,更为重要的是这一研究为实现本课题专题

(1)的研究目标提供了思路和技术基础。

Ø申请者目前主持在研上海市教委优秀青年教师后备人选项目——《膜法净水工艺的优化运行及膜污染控制措施》。

该课题也涉及到了净水过程中膜污染控制的研究。

Ø申请者目前主持在研北京市水质科学与水环境恢复工程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膜法净水过程中膜污染的机理及特性》。

该项目是本课题的前期可行性研究,目前已所获得的阶段性成果也已充分证明本课题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的可行性。

(2)关于膜污染的宏观运行控制的研究基础:

Ø申请者目前主持在研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膜法深度净水工艺优化运行的理论及方法》(编号:

04ZR14010)。

在该项目的研究中,利用数学和计算机手段建立膜法深度净水工艺的优化运行模型,并拟通过相应软件和硬件实现膜法深度净水工艺的优化运行,同时优化运行模型建立也考虑到了膜污染对膜工艺运行费用的影响。

Ø申请者作为项目主要负责人完成了黑龙江省科技攻关项目—《多功能组合式高效净水装置研制》(成果登记号:

黑2001-307)的全部理论及试验研究工作。

在该项目中将纳滤膜净水关键技术、生物过滤及相关技术灵活组合,进行了中试及生产试验,在方法和技术上成功地解决了我国小城镇及乡镇的各种水源污染情况,部分研究成果已成功用于工程实践。

在这一科研成果的工程化的过程中,申请者结合实际工程操作,探讨了纳滤膜净水工艺的最佳运行参数,初步构建了实现纳滤膜净水工艺优化运行及自动控制的技术路线和策略方法,本课题的专题(3)的研究主要就是在这一阶段通过实践提炼出的思路。

Ø申请者在攻读博士学位间完成了题为《地下水生物法除铁锰及优质饮用水净化理论及应用》的学位论文。

在论文中,针对我国城镇供水中亟待解决的地下水的铁锰污染、地表水微污染的问题,分别进行了纳滤膜深度净化地表水、生物法除地下水中除铁锰的理论及应用研究。

在研究中,针对实际受污染饮用水确立了纳滤膜深度净水的理论、方法与技术,并认识到了确定纳滤膜深度净水工艺常规方法的不足,明确了膜污染形成的宏观规律,为及应用》的学位论文。

在论文中,针对我国城镇供水中亟待解决的地下水的铁锰污染、地表水微污染的问题,分别进行了纳滤膜深度净化地表水、生物法除地下水中除铁锰的理论及应用研究。

在研究中,针对实际受污染饮用水确立了纳滤膜深度净水的理论、方法与技术,并认识到了确定纳滤膜深度净水工艺常规方法的不足,明确了膜污染形成的宏观规律,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学术思想准备。

(3)关于膜污染新型高效化学清洗剂的研制:

在申请者目前主持在研的霍英东基金优选资助课题、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上海市教委优秀青年教师后备人选项目、北京市水质科学与水环境恢复工程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等纵向课题的研究中,均涉及到了膜污染的化学清洗的研究,并开创性地应用低浓度氧化剂来清除膜的有机污染,初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清洗剂成分的最佳配比尚待于本课题的进一步研究。

(4)以上述研究为基础,目前已发表与“膜法净水技术”相关的主要论文17篇(含已录用文章):

[1]薛罡,赵兴元,汪永辉等.臭氧活性炭、纳滤联用制取优质饮用水的中试研究—水质净化效果.东华大学学报.2003,29(3):

89-9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环境科学食品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