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问题调研报告共18篇.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145947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49 大小:81.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问题调研报告共18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环境问题调研报告共18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环境问题调研报告共18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环境问题调研报告共18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环境问题调研报告共18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环境问题调研报告共18篇.docx

《环境问题调研报告共18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问题调研报告共18篇.docx(4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环境问题调研报告共18篇.docx

环境问题调研报告共18篇

环境问题调研报告(共18篇)

报告名称:

关于诸暨农村环境整治情况的调研调查方法:

访问

调查地点:

浙江省诸暨市陶朱街道张乐村

调查时间:

2011-2-1

4被访者:

张乐村村委

调查人员:

应用化学0901班沈咪

报告内容:

近年来,诸暨市积极探索农村环境市场化保洁运行机制,不仅实现了卫生保洁的日常化、标准化、长效化,极大地改善了农村环境面貌,而且通过成片推进、扩面提升,逐步降低运行成本和保洁费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农村环境卫生保洁存在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即突击整治容易,日常维护难;短期清洁容易,长期保持难;简单清扫容易,系统保洁难。

针对这种情况,诸暨市建立了市场化保洁机制,通过公开招投标,引入专业化保洁公司,将农村环境卫生工作进行“服务外包”。

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证明是符合实际、行之有效的农村环境卫生长效保洁方法。

一、加强政策扶持,为市场化保洁提供资金保障

诸暨市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专门出台了关于农村生活垃圾长效保洁的政策意见,落实专人保洁,鼓励专业保洁。

专人保洁的镇(乡、街道),做到人员、制度、职责、经费四落实,通过验收的,奖励10—15万元;镇(乡、街道)整体开展村庄专业保洁,通过验收的,按照人口规模,3万人以下的再奖励30万元,3—4万人的再奖励3

5万元,4万人以上的再奖励40万元。

诸暨市财政专门安排1000万元资金,予以重点支持奖励。

目前,该市共有23个镇(乡、街道)和专业保洁公司签订了协议,其中18个镇(乡、街道)聘请专业保洁公司,5个镇自行成立保洁公司,负责集镇及全部行政村的日常保洁工作,专业保洁率总体达到85%。

二、加快设施建设,为市场化保洁提供硬件保障

按照“户集、村收、镇运、市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运行机制,重点完善了垃圾站房建设和清运车辆的配置工作。

要求每200户农户必须配备一只垃圾站,农户较分散的,可以采取放置垃圾桶等措施。

目前,全市的垃圾站房建设已经比较完备,2009年,全市共新增垃圾箱2169只,建造垃圾集中房108个,新增垃圾清运工具397辆,农村生活长效保洁的硬件设施得到了进一步完善。

一是督查形式多样化。

改以往年终一次性验收为垃圾保洁常态化检查,实行明查与暗访相结合。

在不定期的暗访中,用数码相机拍摄照片,反馈到各镇(乡、街道),并留作档案,记录到年终考核验收当中。

二是创新考核形式。

农村生活垃圾长效保洁考核验收邀请专业保洁公司负责人、各镇(乡、街道)负责农村生活垃圾长效保洁的人员一起参与。

检查采取先听汇报,然后分别检查软件资料,并随机抽查50—70%的行政村进行实地踏看,最后由考评组综合考评,并量化打分后确定镇(乡、街道)最后得分。

三是下发验收意见书。

考评结束后,对每个镇(乡、街道)出具相应的验收意见书,明确整改重点,

在年终考评中发现尚未整改的镇(乡、街道),在奖励资金中暂扣5万元,待复查通过后再行下拨。

四、精心宣传造势,为市场化保洁提供舆论保障

为切实改变农村生活垃圾乱丢、乱倒、乱放现象,树立群众正确处理生活垃圾的环保意识,诸暨市村庄整治办精心谋划,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宣传发动。

一是在《诸暨日报》、诸暨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开辟专栏,广泛宣传农村生活垃圾长效保洁的政策措施及工作要求。

二是会同新闻媒体,对乱倒、乱堆、焚烧农村生活垃圾的行为进行公开曝光。

三是在垃圾量产生较多的时期,会同市创建办、建设局、爱卫办等单位联合下发关于加强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整治的通知,号召镇(乡、街道)开展区域内环境卫生大清扫、大整治,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

五、促进工作交流,为市场化保洁提供智力保障

一是加强与专业保洁公司的交流。

主要是开展工作走访,专门听取他们对农村生活垃圾长效保洁工作的看法和建议措施等,就保洁员安全作业、清理保洁盲区、日常保洁“三定”法等问题交换意见。

二是加强对非专业保洁镇乡的指导。

专门聘请专业保洁公司人员,到非专业保洁镇乡开展工作指导,对存在的考核督查制度、工资支付制度、人员聘用制度和安全生产等方面,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三是加强和镇(乡、街道)负责长效保洁工作人员的沟通。

大家开展工作互评,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为扎实推进农村环境整治,改善农村卫生面貌,诸暨市陶朱街

道张乐村在村庄整治办的指导和支持下,加快推进农村环境市场化保洁运作步伐,为进一步实现卫生村做出了许多的努力。

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新阶段。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

在调研中,整体的感觉是,农民对新农村建设既寄于极大的希望,又存在着一些不切实际的依赖思想;既盼望尽快改变农村的旧有面貌,又对新农村建设的内涵理解甚少。

因此,需要将宣传思想工作贯穿于整个新农村建设的始终。

现有的许多涉农项目资金,由于来自不同的部门,在使用上难以整合起来,难以根据各地发展的轻重缓急安排使用,从而发挥更大的整体效应。

特别是现有的支农资金比较分散,整合的时候不仅涉及到利益调整,还涉及到资金用途的改变,不符合资金的使用政策,可能会有一定的管理风险。

所以张乐村的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科学规划、逐步实施的原则,把这项工作作为长远的战略任务。

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列入“十二五”规划,明确新农村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手段、未来5年国家重点投资的领域。

明确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政府将在未来的几十年里大力支持新农村建设。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相关立法工作,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稳定的法律制度保障。

近年来,我国城市环境日益改善,农村污染问题却越来越严重。

各种污染不仅威胁到了农村人口的健康,甚至通过水、大气污染和食品污染等渠道最终影响到城市人口。

现将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做如下报告:

一、现代化的农业生产造成了各类污染。

我国人多地少,土地资源的开发程度深,化肥、农药的施用成为提高土地产出的重要途径,加之化肥、农药使用量大的蔬菜生产发展迅猛,使得我国已成为世界上使用化肥、农药数量最大的国家。

这两类污染在很多地区还直接破坏农业相关生态系统,对鱼类、两栖类、水禽、兽类的生存造成巨大的威胁。

二、由于小城镇和农村聚居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管理滞后产生的生活污染。

小城镇和农村聚居点的生活污染物因为基础设施的不完善以及具体管制的不健全,一般直接排入周边环境中,造成严重的“脏乱差”现象:

每年产生的约为1.5亿吨的农村生活垃圾几乎全部露天堆放;每年产生的超过3000万吨的农村生活污水几乎全部直排,使农村聚居点周围的环境质量严重恶化。

然而,在我国农村现代化进程发展较快的地区,这种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和环境管理落后于经济和城镇化发展水平的现象并没有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而得到改善,其对人群健康的威胁却在与日俱增。

三、乡镇企业布局不当、治理不够产生的工业污染。

受农村自然经济的深刻影响,农村工业化实际上是一种以低技术含量的粗放经营为特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工业化,村村点火、户户冒烟,不仅造成环境污染,加大了治理的困难,还导致污染危害直接影响到周边的自然生态环境。

目前,我国乡镇企业废水和固体废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已占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的一半以上,而且乡镇企业布局不合理,污染物处理率也显著低于工业污染物平均处理率。

由于我国农村污染治理体系尚未建立,环境污染不仅将迅速“小污”变“大污”,而且已经“小污”成“大害”,给作为弱势产业的农业和弱势群体的农民带来了显著的负面影响。

为此,我们应当采取如下措施:

1、加强环境立法,建立健全农村环境管理机构,明确环境保护职责权限,形成环境监测和统计工作体系。

我国目前的诸多环境法规,如《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等,对农村环境管理和污染治理的具体困难考虑不够。

2、政府要加大财政资金的支持力度。

城乡分治使城市和农村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公平现象。

主要指城乡地区在获取资源、利益与承担环保责任上严重不协调。

长期以来,国家把污染防治投资几乎全部投到工业和城市。

城市环境污染向农村扩散,而农村从财政渠道却几乎得不到污染治理和环境管理能力建设资金,也难以申请到用于专项治理的排污费。

3、强化扶持力度,建立农村污染治理的市场化机制。

政府应对农村和规模以上的企业污染治理,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

如排污费返还使用,规模以上企业污染治理设施建设可以申请用财政资金对贷款贴息等。

4、探索科学的治理模式,提高农村污染治理效率。

农村的生活污染、乡镇企业污染以及集约化畜禽养殖场污染,不同于城市、工业企业的污染,不能简单的套用其污染治理模式,要在其治理模式上加以改革创新,以适应农村环境污染的治理,进而提高污染治理的成功率。

关于滇池环境调研报告

作者:

yunhong单位:

lnkjdx时间:

2013-4-30

第一部分:

前言

一.摘要

二.滇池简介

1.滇池地理位置简介2.滇池历史背景说明

第二部分:

调查

一.调查对象

二.调查时间

三.调查方法

四.调查目的

五.调查过程

六.调查体会

七.调查结果

八.结果分析

第三部分:

基本结论

第四部分:

参考资料及文献第五部分:

附件

第一部分前言

一.摘要

随着农村人口逐步迈向城市居住,以及昆明旅游业的膨胀和工业的迅猛发展,滇池的水资源状况迅速恶化,近年来,滇池的环境污染十分严重,不容乐观。

作为当代大学生,有责任和义务保护环境和倡议更多的人们参与环境保护行动。

近日,通过对滇池环境进行了一些简单的调查,深入了解了昆明市民对滇池的看法和感受,并了解到国家以及云南省政府对滇池治理的一些政策和法律保护。

因此通过这次的调研,我们调研小组提出一些治理滇池的方法和建议,希望能借此机会,能引起社会的共鸣和高度关注。

最终,在我们党和人民的带领下,以环境与人文共同和谐发展为指向,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和奋斗,保护和恢复滇池的生态环境,创建和谐文明生态环境。

二.滇池简介

1.滇池地理位置

滇池位于中国云南省昆明市的西南古名滇南泽,又称昆明湖、昆明池。

由构造陷落而成。

有盘龙江等河流注入。

湖面海拔1,886米,面积330平方公里,平均水深5米,最深8米。

滇池西面毗邻西山脚下,其北端紧邻昆明市大观公园,南端至晋宁县内,距市区5公里,历史上这里一直是度假观光和避暑的胜地,居云南旅游省首位。

滇池东南北三面有盘龙江等20余条河流汇入,湖水由西面海口流出,经普渡河而入金沙江。

形似弦月,南北长39公里,东西宽13.5公里,平均宽度约8公里。

湖岸线长约200公里,蓄水量15.7亿立方米,素称“五百里滇池”。

是中国第六大内陆淡水湖。

2.滇池历史背景说明

滇池原居住着称为"滇"或"滇棘"的部落,战国时期有楚将庄桥率部进入滇池地区。

庄桥及其部属"变服从其俗",建立滇国。

西汉武帝时设益州郡.郡治为滇池县(今晋宁);元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建立云南行省后,将池畔的鸭赤城改称昆明,成为云南省会的所在地。

滇池风光秀丽,碧波万顷,风帆点点,湖光山色,令人陶醉。

四周有云南民族村、云南民族博物馆、西山华亭寺、太华寺、三清阁、龙门、筇竹寺、大观楼及晋宁盘龙寺、郑和公园等风景区。

由海埂至西山龙门有空中索道连接民族村与西山公园,即使交通方便,又可观赏滇池风光。

滇池名称的由来可归纳为三种说法。

一是从地理形态上看,晋人常璩《华阳国志·南中志》中说:

“滇池县,郡治,故滇国也;有泽,水周围二百里,所出深广,下流浅狭,如倒流,故曰滇池。

”另一种说法是寻音考义,认为“滇颠也,言最高之顶。

”也有的认为是彝族die(甸)即大坝子。

第三种说法,是从民族称谓来考查,《史记·西南夷列传》有记载:

“滇”,在古代是这一地区最大的部落名称,楚将庄蹻进滇后,变服随俗称滇王,故有滇池部落,才有滇池名。

第二部分调查

一.调查对象1.滇池湖面以及周边环境;

2.滇池旁边居民以及滇池游览观光者;3.男女比例不限,年龄阶段16-65岁。

二.调查时间:

2013年4月24日

三.调查方法:

随机抽样调查以及问卷调查四.调查目的:

1.增加我们大学生社会实践机会,增强实践能力;

2.响应党的号召,以落实党的“十八大”中提出的“五个建设”,积极号召大学生倡导“生态文明”与社会“和谐发展”;3.使我们更加直接、全面的了解滇池污染现状以及周边居民环意识,为进一步开展滇池保护的宣传和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五.调查过程:

昆明学院化科系化教2011级1班第1小组于(调查)当天早晨来到滇池旁边,按照组织的策划与安排,有序的展开科学的调查。

为了保证调查的真实性和客观性,首先,我们小组(4人)分工合作,2人问卷,2人做记录,并且认真的做好笔记。

起初,我们对滇池周边的居民随机问卷,按照已经设置好的问卷进行。

在我们有礼貌的询问下,在16--65岁之间的男女抽查,并且记录他们对滇池的反映情况。

在每一份问卷结束时,我们都恳请他们对滇池的建设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并且相应做记录。

在做完人文方面的问卷调查后,我们来到滇池旁边,在滇池周边进行实地调查。

滇池绿树环抱,吹着海风。

我们看见,在湖边有很多海藻、青苔、其他幼小植被。

同时,滇池水面上也呈现许多浮藻。

随后,我们抽取一定量的海水放在烧杯里,观察其明暗程度,通过肉眼观察,水里面含有很多不明杂质,粉尘居多。

并且,当我们来到滇池旁边时,有明显的植被腐烂味道。

六.调查体会

通过这次滇池实践调研活动,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当我们看到滇池绿油油的水时,我听到了自己心痛的声音滇池在告诉我今天的“高原明珠”是多么的凄惨,人口的膨胀以及工业的发展制约着城市的环境保护。

我看不到鸟虫鱼兽,我只看到了滇池绿色的眼泪,她无力的拍打着岸边时在向我们诉说这些年的痛苦人类,再不采取积极和有效的方法保护环境,我们的家园将面临危难。

我带着沉重的心情向他承诺,我会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用心去保护你,我呼吁广大昆明市民,一起参加,一起保护我们的滇池,让她重新回到原来的风貌—一颗真正的“高原明珠“。

其次,我们在搞工业发展的同时,更应该注重环境保护。

只有科学的发展才会给人类生存带来好处。

与此同时,我们应该积极响应”十八大“精神,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健康地发展生态文明。

七.调查结果

(1)据调查显示。

滇池已经全湖富营养化,污染严重。

具体表现为:

水体表面漂浮大量垃圾;水体富营养化导致水葫芦、蓝藻等的蔓生。

(2)调查结果表明经过多年的宣传,滇池流域农村居民已经具有较强的环境意识。

并且对滇池治理工作表示支持,有较强的参与热情。

(3)滇池周边居民都愿意参与自觉保护滇池环境并且在行动。

八、结果分析

外源和内源污染带来的丰富营养物质是滇池这类浅水型湖泊发生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控源非常必要。

在控源的基础上,进行以水面植被恢复和湖滨带植被恢复为核心的生态修复工作,可有效降低湖泊的外源负荷和内源负荷。

有效的法律管理、行政管理和其他管理方法的颁布实施,既可以巩固控源和生态修复取得的成果,又可以限制排污。

因此关于滇池的污染治理应遵循的路线是:

控源—治污—生态修复—流域管理。

造成滇池污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分为内因和外因。

(1)自然因素

①滇池在自然成长过程中,已进入衰老期,湖盆缩小、变浅,湖泊的自净能力较低。

滇池周边没有大江大河注入,属于半封闭性湖泊,加之年平均蒸发量大于降水量,水质状况受气象因素的影响较大。

在理想状况下,滇池水平均每四年才能置换一次。

②滇池位于昆明城市的下游,盆地最低凹地带,除降雨补给水源外,其余补给水源均是城市生活污水经入湖河道注入滇池。

③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人口急剧增加,污染物产生量也随之加大,沿湖土地又过度开发,湖滨生态带基本消失,导致九十年代滇池严重富营养化,全湖水质劣ⅴ类,水体的使用功能受到严重限制。

滇池流域又是贫水地区,人均水资源量不足300立方米,滇池本身是一个半封闭的宽浅型湖泊,缺乏充足的洁净水对湖泊水体进行置换,加剧了滇池水体的恶化。

(2)人为因素

①每个市民不但是滇池治理的受益者,同时也是滇池污染的责任者。

现在我市每人每天平均产生生活污水约150-200升,产生垃圾约1-2公斤,是滇池的主要污染物。

生活污水中包含有粪便污水、洗涤污水和废弃食物,这些生活污水包括高锰酸盐、氨氮、总磷等含量,并经过入湖河道流入滇池。

据统计仅以粪便计算,每人每天排出的粪便中含氮18.6克、磷1.74克,可以污染10吨水体。

②少数单位和个人只图眼前利益,环保意识淡漠,置法律法规于不顾,没有建相应的污水处理设施,偷排、乱排污水的现象时有发生。

特别是部分餐饮业不建或简单设置必要的排污处理设备,油污直排城市排水管网,给城市排水安全和滇池污染带来危害。

③去年,昆明污水产生量为74.7万立方/日,现有的8个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为48.3万立方,还有近1/3的污水得不到处理直接排入了滇池;污水处理厂不足,以及现有污水处理厂出力不够,加之城镇下水管道建设陈旧落后,雨水和污水不能实现分流,使未经净化的污水排入了滇池,加剧了滇池的污染。

四、解决方法

(1)控制城市规模。

要充分考虑滇池对昆明市发展的制约因素,进一步调整产业布局,在滇池流域外发展次级城市和小城镇,实施网络化城市建设构想,以减轻滇池流域内人口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2)控制污染源。

滇池沿岸工厂排出的工业污水和工业废弃物是污染滇池的主要源头之一,必须采取措施,将滇池沿岸凡有排污的工厂分期分批全部搬迁,或者建设污水处理厂把污水处理后再排放。

(3)提高全社会的环境保护意识。

新闻媒体要对污染滇池的行为加强监督,宣传要实事求是,以正面宣传为主,注意舆论导向,鼓舞人民群众对治理、保护滇池的信心。

通过强化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手段,使广大市民了解滇池治理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关心和支持滇池水污染防治工作,“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使保护滇池成为全民的共识和行动。

第三部分:

基本结论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指标。

所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必备前提和条件。

但自然界向人类提供的资源是不可再生的,人类需求的增长与自然界所能提供的各类资源必须相适应。

也就是说,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条件,也是人自身发展的重要前提。

社会的和谐、人的全面发展都必须在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中得以实现。

大量事实表明,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和谐,往往会影响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

如果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人们的生产生活环境恶化,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是难以实现的。

滇池污染问题严重地阻碍了社会的发展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全社会应该动员起来携手保护我们的母亲湖。

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相信经过政府部门的领导以及大家的共同努力,滇池的明天是美好的!

第四部分:

参考资料及文献

方国瑜;滇池水域的变迁[J];思想战线;1979年01期陈述彭;云南螳螂川流域之地文[J];地理学报;1948年Z1期XX文库;滇池介绍

郑寒;基于滇池的实际调查;西南林业大学;2011年12期

**镇环境卫生相关问题调研报告

一、目前现状

**镇现有环卫工人*人,有垃圾清运车*辆,街道清扫车一辆。

垃圾清运车均为旧式,载重量不足*吨,而且车辆基本快到报废期。

其余城区收运车辆均为人力式手推车和人力板车,市政区各街道设置的生活垃圾收集设施均为砖混式垃圾池或简易坑,由于年久失修,砖混式垃圾池和简易中转站已有部分墙体倒塌破损,已基本失去使用功能,分散式垃圾收集点得不到及时收运,遇风雨天气,垃圾污染四散横流,污染严重,已成为城区生活垃圾的二次污染源。

**镇现有垃圾厂一座,目前已基本填满。

垃圾处理以掩埋为主,垃圾收运未作分类处理,一方面增加了垃圾填埋处理的压力,另一方面对能源节约与资源循环利用不利。

二、存在问题

一是环境卫生管理机制不健全,城区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内的环境基本属于无人管理状态,造成一些商业等公共服务设施的业主直接在门前倾倒垃圾。

二是城市环卫设施投入不够和垃圾处理方式不完善。

三是旧城区公共服务设施不完善,公共厕所分布较不合理,排污排水设施简陋。

四是城市环境卫生管理方法不合理及监察力度不够

五是社会关注度不足,以上软硬件配套设施的欠缺导致养成居民环境卫生不良习惯甚至恶习。

三、建议

(一)加大环境卫生设施投入和完善垃圾处理方式。

编制城市环境卫生相关专业规划,对城市环境卫生现状进行统一规划,分期建设,逐步完善。

按《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设立标准》规定,按服务半径0.8千米设置一座垃圾收集站,用地面积不小于80平方米。

根据宝昌镇城市总体规划要求,至少应该设置生活垃圾收集站11座才可满足城区生活垃圾收运的需要。

从对城区现状覆盖角度及近期发展考虑,生活垃圾收运站应设置7座,旧城区分布应该更加密集,以满足城市人口及公共服务设施集中分布在旧城区以至于给旧城环卫造成的压力。

对于公共厕所的规划、设计和建设应符合市容环境卫生要求,并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城市公共厕所规划和设计标准》的规定。

道路两侧或路口以及各类交通客运设施、公共设施、广场、社会停车场等的出入口附近应设置废物箱。

废物箱应美观、卫生、耐用,并能防雨、抗老化、防腐、阻燃。

废物箱的设置应便于废物的分类收集,分类废物箱应有明显标识并易于识别。

(二)成立相关职能部门,完善管理方法和加强监察力度。

一是建立门前卫生“三包”责任制管理制度。

统一要求商业等临街建筑实行门前“包卫生、包秩序、包容貌”。

1、包门前卫生。

负责门前清扫、保洁、随脏随扫,全天保洁;禁止行人随地吐痰、乱扔烟头、纸屑、果皮等废弃物;雨后铲泥,雪后扫雪,清除杂草。

2、包门前秩序。

禁止门前乱堆乱放,乱设摊点、乱停车辆、乱挖乱占、乱搭乱建、乱泼污水等,保持门前秩序井然。

3、包门前容貌。

保持责任区内建筑物、构筑物的墙壁、门面、橱窗等整洁卫生,维护门前垃圾箱、电杆等不受损坏,禁止乱写乱画、乱贴乱挂等有碍村容的行为。

二是制定相关措施定时回收居住区、工业区、商业区垃圾排放主体所产生的垃圾,并制定相应的奖罚制度,

三是鼓励居民对可回收垃圾进行分类并对其进行商业回收,提高居民节能意识,提高物质的循环利用,

(三)加强宣传,提高全民素质。

关于农村环境问题的调研报告

环境治理一班06号吴登明

随着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的进程加快,农村经济和社会环境得到了迅猛发展,与此同时,也对村落结构产生巨大冲击,导致人口外流、滥用耕地、环境恶化、村落中出现了城市的景观,破坏了原有的乡土风貌,失去了村落固有特色并导致农民家园归属感的丧失。

与此相对应的是对村庄建设的调控手段仍然停留在过去计划经济体制和城乡分隔时期的局面,对处于加速发展时期村庄的规划建设缺少有效引导。

农村环境由自然生态环境、地域空间环境和人文环境组成,农村环境问题直接关系到广大农户的身心健康。

自然生态环境包括供人类发展所需的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是农村人居环境生存和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平台。

通过调查发现,现阶段我国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水平仍不能满足农民最基本的生理和安全需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有些村庄选址不当,使村民随时面临山洪、泥石流的危险;有些村庄没有自来水或水质不能保证,给村民生命安全带来隐患[-];有些村庄农民生活垃圾、污水没有得到有效处理,给村民生活环境带来很大威胁;有些村庄道路不平、没有路灯,满足不了村民的出行需要等。

乡村人居环境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系统,是乡村区域内农户生产生活所需物质和非物质的有机结合体,其功能转换和演变具有内在规律。

受政策影响、利益驱动和人为破坏的影响,现有的乡村人居环境系统功能正逐步走向衰竭,这与乡村普遍缺乏人居建设规划、村庄随意建设和无序化发展有关。

有些乡村虽然进行了村庄布点和镇区规划,但由于规划机制的欠缺,使乡村的地域空间环境反而影响了人居环境,如有的乡村工业用地的无序增加,不仅占用了大量的良田,还出现了“村村点火”的局面,恶化了乡村的环境,影响了农民的生活。

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驱动下,传统的乡村聚落文化、社区意识、人脉关系等“乡村”特色逐步被新的城市元素所替代,多元化的乡村地域文化正逐渐衰落甚至消亡。

乡村人居环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其它语言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