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药理复习重点.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145134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84.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分子药理复习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分子药理复习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分子药理复习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分子药理复习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分子药理复习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分子药理复习重点.docx

《分子药理复习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分子药理复习重点.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分子药理复习重点.docx

分子药理复习重点

一、第一讲:

细胞内信使系统(王维君)

1、scafford蛋白:

能够结合许多功能蛋白,本身几乎没有功能。

组成复合体后能在功能区部位发生作用。

2、细胞内第二信使的标准

(1)细胞内存在其生物合成酶

(2)当活化第一信使受体时,应引起第二信使物质的累积。

(3)细胞内存在第二信使失活或消除机制。

(4)当外源性第二信使物质进入细胞,便产生拟似第一信使刺激受体的效应。

(5)当药物防止或抑制第二信使的产生作用时,第一信使的效应便被阻断。

其他重点在四页复印纸上。

二、第二讲:

细胞信号和信号转导(张德昌)

1、信息传递方式的分类

(1)内分泌:

来源于内分泌腺的信号分子,随血液到达靶细胞,距离可远可近,作用持续时间较长。

(2)旁分泌:

可来源于任何细胞,不经血液,近距离到达靶细胞。

作用快,时间短,范围局限。

(3)自分泌:

分泌的信号作用于自身,多见于负反馈调节。

(4)黏附分泌:

两细胞表面各自受体相互作用,多见于抗原提呈反应。

2、受体的不同类型

细胞膜表面受体分类:

(1)与G蛋白偶联的受体

(2)本身是离子通道的受体:

受体本身就是通道蛋白

(3)心钠利尿因子受体

(4)具有激酶部位的受体:

受体具有酪氨酸激酶部位

(5)胞质内酪氨酸激酶激活的受体:

这种酪氨酸激酶通常存在于胞浆内。

(6)本身是磷酸酶的受体

(7)细胞因子受体

3、G蛋白的调节机制

当外环境中不存在受体的激动剂时,G蛋白的3个亚单位呈聚合状态,α亚单位与GDP结合。

而当外环境中存在受体的激动剂时,受体与之结合,同时释放GDP,形成LRH-Gαβγ复合体(L代表受体的激动剂,RH代表高亲和力受体),这时受体与激动剂的亲和力较高。

在Mg2+存在的条件下,GTP取代GDP,并使整个复合体解离为三部分,即RL(对激动剂呈低亲和力状态的受体)、βγ复合体以及被激活的αs-GTP亚单位。

αs-GTP可激活效应器,如腺苷酸环化酶。

由于αs亚单位本身具有GTP酶活性,GTP被水解成为αs-GDP,后者再与βγ亚单位形成Gs三聚体。

4、G蛋白定义、结构功能特点及其信号传导机制

(1)G蛋白是与鸟苷酸结合的调节蛋白,实际上是对一大类有信号转导功能的蛋白质的总称。

(2)G蛋白都是膜整合蛋白;都由3个不同的亚单位组成;α亚单位分子量在39-46KD;βγ亚单位通常组成紧密的二聚体,共同发挥作用。

α亚单位的多样化使G蛋白具有多种功能的调节作用。

G蛋白α亚单位的共性是都具有特异的GTP结合位点,有GTP酶活性,同时都能被细菌毒素催化发生ADP-核苷化,只是不同的G蛋白可被不同的毒素催化。

一般将G蛋白根据α亚单位分成4个亚家族:

①Gs,主要激活腺苷酸环化酶A,还可以激活磷脂酶C和钙通道;②Gi,抑制腺苷酸环化酶,并调控一些离子的转运和磷脂肌醇的代谢,这个家族的G蛋白还参与了促有丝分裂原蛋白激酶级联和Hh信号传导途径;③Gq家族介导了磷脂酶C的激活的多种报那第二信使的产生及蛋白激酶C的激活;④Gα12和Gα13代表着最后一个亚家族,它们与凝血酶受体偶联,参与激活MAPK且不依赖于Rho因子,还介导了Rho因子依赖的传导信号到细胞骨架的过程。

(3)①G蛋白对腺苷酸环化酶活性的调节:

Gs介导激活腺苷酸环化酶作用,Gi介导抑制腺苷酸环化酶作用。

②多种介质和激素的受体都通过G蛋白与膜上肌醇磷酯特异的磷脂酶C欧联,调节其活性,从而影响诸如IP3和DG等第二信使物质的产生。

③G蛋白通过改变细胞膜的离子通透性或膜电位而发挥调节作用,Gi的α亚单位可以直接激活膜片段上的钾通道,Gs或Go也参与钙通道的调节。

④G蛋白通过调节cGMP磷酸二酯酶活性来调节视网膜光感传导。

三、受体药理概要(陈乃宏)

1、试述G蛋白偶联的受体与效应器相偶联的分子机理

G蛋白偶联受体(感受器)能与到达膜表面的某些外来化学信号作特异性结合,这是受体物质。

目前已用分子生物学的方法证明,它们是一些独立的蛋白质分子;已经确定的近100种这类受体,都具有类似的分子结构,也属于同一蛋白质家族:

即它们都由约300~40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有一个较长的细胞外N-末端,接着在肽链中出现7个由22~28个主要为疏水性氨基酸组成的α-螺旋,说明这肽链至少要反复贯穿膜7次,形成一个球形蛋白质分子,还有一段位于膜内侧的肽链C-末端。

目前认为,受体分子中第7个跨膜螺旋是能够识别、即能结合某种特定外来化学信号的部位。

在受体因结合了特异化学信号而激活时,将进而作用于膜中另一类蛋白质,即G-蛋白质(转换器)。

G-蛋白是鸟苷酸结合蛋白(guaninenucleotide-bindingprotein)的简称,也是存在于膜结构中的一类蛋白质家族,根据它们分子结构中少数氨基酸残基序列上的不同,已被区分出有数十种,但结构和功能极为相似。

G-蛋白通常由α-、β-、和γ-3个亚单位组成;α-亚单位通常起催化亚单位的作用,当G-蛋白未被激活时,它结合了一分子的GDP(二磷酸鸟苷);当G-蛋白与激活了的受体蛋白在膜中相遇时,α-亚单位与GDP分离而又与一分子的GTP(三磷酸鸟苷)结合,这时α-亚单位同其他两个亚单位分离,并对膜结构中(位置靠近膜的内侧面)的第三类称为膜的效应器酶的蛋白质起作用,后者的激活(或被抑制)可以引致胞浆中第二信使(放大器)物质的生成增加(或减少)。

2、思考题:

请参照图,画出拮抗剂对剂量效应曲线的影响

①竞争性拮抗剂的影响(如10×a、102×a、103×a)

②非竞争性拮抗剂的影响(如10×a、102×a、103×a),即找出激动剂的最大效应(Emax)。

3、受体的定义、特征。

受体分类及亚型并举例,作用原理

受体就是能与配体或配基特异性结合并能产生生物学效应的蛋白。

(1)受体与配体结合的特异性这是受体的最基本特点,保证了信号传导的正确性。

配体和受体的结合是一种分子识别过程,它依靠氢键、离子键与范德华力的作用使两者结合,配体和受体分子空间结构的互补性是特异性结合的主要因素。

特异性除了可以理解为一种受体仅能与一种配体结合之外,还可以表现为在同一细胞或不同类型的细胞中,同一配体可能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受体;同一配体与不同类型受体结合会产生不同的细胞反应,例如肾上腺素作用于皮肤粘膜血管上的α受体使血管平滑肌收缩,作用于支气管平滑肌等使其舒张。

(2)高度的亲和力

(3)配体与受体结合的饱和性:

受体的数量有限,所以配体与受体的结合具有饱和性

(4)可逆性:

受体与配体结合发生作用后,分离,再次受到刺激后又可重新结合.

根据受体在细胞中的定位将受体分为膜受体和细胞内受体两大类:

(1)细胞膜受体:

①与G蛋白欧联的受体:

具有7个跨膜区段的α螺旋结构。

②离子通道受体。

③酪氨酸激酶受体: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家族;胰岛素受体家族;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家族;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家族;EPH、ECK等膜外区具有类似FibronectinⅢ型的重复序列的受体;神经细胞生长因子受体家族;肝细胞生长因子受体家族;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家族。

④细胞因子受体:

主要包括白介素、促红细胞生成素以及生长激素等受体。

(2)细胞核受体:

主要包括甾体激素受体、视黄素受体、甲状腺素受体以及过氧化酶增殖体激活受体。

当甾体激素、维甲酸、维生素A等进入细胞后,与核受体结合,形成复合物,在细胞核中产生作用。

 

四、学习记忆分子药理学(张均田)

1、学习和记忆

学习是指经验或信息的获得,记忆则是已获得的经验或信息的储存与再现。

2、学习和记忆的形式

学习有一下类型:

(1)惯化

(2)联合学习:

①经典性条件反射②操作性条件反射③碰试或尝试错误

(3)潜伏学习

(4)顿悟学习:

①期待②完形知觉③学习系列

(5)语言学习或第二信号系统的学习

(6)模仿

(7)玩耍

(8)铭记

按记忆存储的长短可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按记忆的对象和回忆的方式可分为陈述性记忆和非陈述性记忆

3、记忆的机制?

记忆机制是怎样形成的?

神经元机制

(1).神经元反复冲动形成回路:

神经回路学说认为,学习过程是有许多神经元群参加的,神经元往往是以一定时空模式相互联结起来以形成回路。

在中枢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皮层中存在大量闭合回路,它是实现学习记忆的最简单的神经回路。

当这种回路中有神经冲动反复运行时,便向四周传递兴奋信息,从而形成反响回路.该回路的形成,对学习记忆起着决定性作用。

反响回路的活动可因无关信息的干扰,新信号的出现或其它原因终止回路的活动,故其持续时间是有限的。

但如果反复运行的神经冲动,带来了有关突触的结构改变,这时不稳定的记忆痕迹便巩固成为结构痕迹。

激活相应的突触即可再现记忆的内容。

(2).突触变化:

在学习过程中,突触的效能发生了变化,或说产生了突触传递的易化作用,

突触的效能和结构的改变引起突触传递功能的改善。

生化机制学习记忆的生化学说主要用来解释长记忆的形成

脑内RNA被认为与长时记忆的形成有密切关系,即通过学习所获得的经验与行为,是神经元内部的RNA分子结构变化的密码使新的经验长期保存下来

另一假定是某种特殊蛋白质承受记忆储存任务

神经递质、激素和肽类物质的作用

胆碱能系统与记忆过程密切相关,胆碱能突触(主要是M型)可能是记忆贮存的内存系统之一。

儿茶酚胺类系统(主要是α-肾上腺能激活系统和多巴胺能神经激活系统)可能不包含记忆的径路,但具有外在调节作用,这类作用很可能与动机、情绪和觉醒有关

某些神经递质如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可易化记忆过程,而5-羟色胺阻抑记忆过程。

已知可影响学习、记忆的神经肽包括:

血管加压素,催产素,ACTH,MSH,赖氨酸垂体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黄体素释放激素和脑啡肽类等。

4、学习记忆的重要信号途径

(1).cAMP/PKA信号传导途径

Ca2+/CaM和受体介导的G蛋白兴奋共同激活AC产生cAMP,cAMP与PKA酶调节亚单位结合,激活PKA,引起PKA介导CREB磷酸化导致蛋白质的活化,使得基因表达,这在无脊椎动物和哺乳动物的长记忆形成中起中心作用。

(2).NO/cGMP/PKA信号传导途径

NO激活GC产生cGMP,cGMP再激活PKA,引起PKA介导CREB磷酸化作用,这途径与cAMP/PKA信号传导途径协同作用,在学习记忆中起到重要作用。

(3).PLC/PKC信号途径

PLC产生DAG、IP3信号,引起细胞内Ca2+浓度升高,激活相关蛋白激酶PKC。

引起PKC介导CREB磷酸化作用,该途径在多次学习试验中引起中期记忆形成。

五、降压药的分子药理学(朱海波)

1、第一线降压药的代表药物及其降压的分子机制。

目前,国内外应用广泛或称为第一线抗高血压药物的是利尿降压药、钙通道阻滞药、β受体拮抗药和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药物(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或受体拮抗药等四大类药物。

(1).利尿药如氢氯噻嗪等

•用药初期,排钠利尿造成体内钠水负平衡,使细胞外液和血容量减少,从而使心输出量减少和血压下降。

•长期使用,可降低外周血管阻力,机制是持续地降低体内Na+及降低细胞外液容量,平滑肌细胞内Na+浓度降低可通过Na+—Ca2+交换机制导致细胞内Ca2+浓度降低,从而使血管平滑肌对缩血管物质的反应性减弱。

诱导动脉壁产生扩血管物质如缓激肽和前列腺素。

•过量摄入NaCl能使利尿药减弱,限制NaCl摄入则是其增效,证明排钠是利尿药的主要降压机制。

(2)、钙通道阻滞药如硝苯地平等。

①对血管的作用

钙通道阻滞剂通过阻断血管平滑肌细胞膜上钙通道而减少Ca2+内流,从而减少细胞内Ca2+含量而促使血管平滑肌舒张,尤其对动脉平滑肌的舒张作用更为明显,致使外周血管阻力降低,使血压下降。

②对心脏的作用

钙通道阻滞剂通过阻断心肌细胞膜上钙通道而减少Ca2+内流,降低胞浆内Ca2+含量,故心肌收缩力相应减弱而呈现负性肌力作用,另外,钙通道阻滞剂兼有负性频率作用和负性传导作用。

(3)、β受体阻断药

•①减少心排出量

•②抑制肾素分泌

•③降低外周交感神经活性

•④中枢降压作用:

阻断中枢β受体,减少交感神经纤维的神经传导。

•⑤改变压力感受器的敏感性或压力感受器的的再建。

•⑥增加心钠素或前列环素的合成

(4)、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药物(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或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药。

①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

阻止AngII的生成;减少缓激肽的降解;

②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药:

AT1被其阻断剂阻滞后,AngII收缩血管与刺激肾上腺释放醛固酮的作用受到抑制,导致血压降低。

2、抗高血压药物的发展及趋势。

上世纪50年代前,临床上治疗高血压病的常用药物有镇静药和亚硝酸类等,降压作用短暂而不稳定。

神经节阻滞剂六甲溴胺是第一个有效的降压药,后来陆续发现美加明、潘必定等,但因其不良反应多,现已少用或不用。

50年代中期,从印度萝芙木中提出生物碱利血平,其降压作用温和。

国内学者用中国萝芙木总碱制成降压灵,对轻度高血压疗效好;胍乙啶是与利血平作用机制相似的人工合成药,降压作用强但不良反应多且严重,现已少用;同期出现的还有血管舒张药肼屈嗪。

当噻嗪类利尿药进入降压药领域,于是高血压药逐渐发展成为重要的专章。

60年代后期,甲基多巴和可乐定作为中枢性抗高血压药出现,两药均适合于中度高血压。

继之β-受体阻断药普萘洛尔问世,其降压效果好,不良反应少,使高血压药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随着受体学说的不断发展,α1受体阻断药哌唑嗪和α-,β-受体阻断药拉贝洛尔也如雨后春笋般地纷纷出现。

70~80年代后,钙通道阻滞剂硝本地平、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卡托普利的研制成功,使高血压药获得重要而又长足的进展;钾通道开放剂米诺地尔扩大了高血压药的领域。

90年代后,血管紧张素II受体阻断剂氯沙坦和第二代中枢性降压药莫索尼丁在临床上的应用极大地丰富了高血压药家族,揭示出一个广阔的药物研究前景,同时也为高血压药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如逆转和预防心肌肥厚和血管壁重构,在预防或消退动脉硬化方面的作用也同样得到重视。

六、药物代谢酶调控与生物学效应(李燕)

1、CYP450的组成、特性与功能。

(1)组成:

CYP450由多个成分组成,包括CYP450、细胞色素b5、NADPH-细胞色素P450还原酶、细胞色素b5还原酶及磷脂。

CYP450蛋白是底物和分子氧结合的部位,决定底物和产物的特异性。

细胞色素b5、NADPH-细胞色素P450还原酶、细胞色素b5还原酶主要参与CYP450催化反应过程中的电子传递,磷脂的作用是加速电子传递,提高CYP450的氧化作用。

(2)特性:

1光谱特性CYP450在还原状态下可与CO结合,在波长450nm处出现最大吸收,可用于CYP450的含量测定。

 

2膜结合特性CYP450在生物体内以可溶性和膜结合两种形态存在,其中可溶性CYP450便于分离纯化。

膜结合CYP450分为微粒体型和线粒体型两种。

微粒体型具有广泛的底物结合特异性(药物、致癌物、激素、脂肪酸);线粒体型具有明显的底物特异性,可代谢内源性甾醇,参与类固醇激素的合成,较少参与外源物的代谢。

3多样性和底物特异性来源于不同种属、不同组织CYP450的分子量、氨基酸顺序、分布特点、光谱特性、免疫学特性、底物特性和调控机制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

目前在哺乳动物已发现至少有16个CYP450家族和26个亚族。

CYP450对某些底物具有高度的选择性,同时也具有交叉的底物特异性。

4可诱导性一些化合物包括药物、化学毒物等既是P450的底物又是其诱导剂,可通过不同的诱导机制提高体内P450的水平。

(3)功能:

CYP450在内、外源物代谢中的作用:

内源物代谢:

类固醇类、激素、生理活性物质(前列腺素、白三烯)的生物合成;维生素(A,D)、脂肪酸的羟基化;内源性生物碱(可待因、吗啡)的合成和转化。

外源物代谢:

各种药物、化学毒物、致癌物等在体内的生物转化,包括解毒(失活)和增毒(活化)两个方面。

2、CYP450的诱导和抑制。

(1)诱导:

内源物代谢:

干扰机体内环境,导致疾病。

如苯妥英和利福平引起的甲低和骨软化。

外源物代谢:

①肝毒性:

PB加重APAP的肝坏死,乙醇诱导NDMA的致癌性。

②药物:

代谢增加而失效,药物相互作用,引起毒性和不良反应。

如诱导剂增加环孢素的用量,华法令的半衰期缩短,利福平使避孕药失效。

(2)抑制(酶蛋白水平):

可逆性抑制:

快速、可逆结合,竞争活性中心。

抑制程度取决于抑制剂的浓度和亲和力,-Ki<1μmol。

准不可逆抑制:

可逆但作用时间长,形成中间代谢复合物,中间代谢产物形成时间长,解离速度慢。

不可逆抑制:

活性丧失,不可逆的共价结合,抑制程度取决于抑制剂的总量、酶的数量和抑制剂在酶与其它生物大分子之间的分配比。

3、CYP450与新药研究

 

七、生殖激素及生殖健康药物研究进展(费仁仁)

1.RU486的分子作用机理、抗早孕作用机理及应用。

RU486口服后吸收迅速,血药峰值有明显个体差异,与血浆粘蛋白结合后在体内重新分布或释放出游离的RU486。

分子作用机制:

孕酮受体上存在着DNA结合区(DBD)和孕酮结合区(HBD),RU486与孕酮受体的HBD结合,结合后产生两种效应:

即孕酮受体与热休克蛋白90(HSP)作用加强,导致孕酮受体与DNA不起作用,另外,引起HSP与受体解离,但孕酮受体构型的变化阻碍转录因子的功能,使DNA的转录受阻。

抗早孕机理:

米非司酮与孕酮受体结合而对抗孕酮作用,其作用机制有:

1孕酮作用下降:

蜕膜组织变化;黄体功能减退;抗孕酮对蜕膜的支持作用

2前列腺素脱氢酶PGDH活性下降,PG升高

1)蜕膜脱落,出血

2)宫缩:

抗孕酮对子宫肌的抑制作用;PG敏感性增高;出现宫缩。

3)宫颈软化扩张:

抗孕酮对宫颈胶原分解的抑制作用,PG使胶原合成减慢

在引起一系列功能和形态学变化后,最终导致流产。

RU486有许多应用领域,对其研究还在不断深入中

a:

用于中期妊娠引产b:

用于晚期妊娠引产c:

作为紧急避孕药d:

抑制排卵

e:

另外,RU486还可用于促宫颈成熟。

同时在妇科上还可用于治疗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症、乳腺癌、绒毛膜癌,同时在脑膜瘤和结肠癌中也有应用前景。

2、下丘脑分泌的促性腺释放激素和垂体和胎盘的促性腺激素

生殖激素主要包括性腺激素、垂体和胎盘的促性腺激素以及下丘脑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性腺激素调节着附性器官的发育及功能;促性腺激素促进性腺发育及分泌性激素;下丘脑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控制着垂体促性腺激素的合成及分泌。

性腺激素和垂体促性腺激素又可以反馈地控制下丘脑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以及垂体促性腺激素地分泌。

下丘脑,垂体与性腺之间地这种关系称为下丘脑-垂体-性腺轴。

(1)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合成,释放与受体

①合成;以前激素的形式存在,结构图

信息肽

GnRH

GLR

GAP

 

注:

GnRH;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LR:

甘赖精三肽;GAP:

GnRH相关肽)

②释放;被酶裂解后释放,缓冲式释放是GnRH分泌特点

③受体;a、体内广泛分布

b、为G蛋白偶联受体,有七个跨膜结构域。

该受体是目前已知的唯一缺乏胞内C末端结构域的。

c、受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性腺激素和激活素的调节

LHRH药理作用:

小剂量生理脉冲给药,对性腺轴起兴奋作用,大剂量或慢性连续给药,对性腺轴起抑制作用,E2↓,性腺萎缩,停止排卵。

1生理脉冲给药诱发排卵

2LHRH-Ag用于子宫内膜异位症:

抑制E2分泌,药物性卵巢切除

3LHRH-Ag用于真性性早熟

4LHRH-Ag用于女性多毛症、功血、经前期紧张综合症

5抗生育与避孕

6LHRH-Ag用于性激素依赖性肿瘤:

子宫肌瘤、乳腺癌、前列腺癌

(2)促性腺激素为G蛋白偶联受体

垂体促性腺激素(GTH)主要包括4种激素:

腺垂体分泌的LH(黄体生成素)和FSH(卵泡刺激素),人胎盘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和孕马血清中的促性腺激素(eCG)。

目前人胎盘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临床上使用较为广泛:

1促卵泡排卵前加快成熟

2促排卵

3增强黄体功能

4保胎

5作用于男子睾丸的间质细胞,促进雄激素结合蛋白的生产,协同睾丸酮维持正常的生精作用,因而可用于治疗男性不孕症。

3甾体激素受体及作用机制(以前没考过,但我认为最好看一下)

(1)甾体激素受体为胞内受体

(2)作用机制

①激素透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与胞内受体形成激素—受体复合物

②此复合物再与靶基因上的DNA激素反应片断(HRE)结合,启动把基因的转录和翻译,进而影响细胞的功能

八、抗病毒药物进展(陶佩珍)

1、病毒的特征以及增殖

(1)特征①病毒为体积很小的可通过细菌滤器的微生物

②单一遗传物质为DNA或RNA

③严格寄生于活细胞

④对临床应用的抗细菌抗生素不敏感

(2)、病毒的增殖

①.病毒增殖的方式:

自我复制

②.复制周期:

一个感染性病毒颗粒从进入宿主细胞开始到最后产生许多子代病毒并释放的过程称为病毒的复制周期,可分为吸附、穿入、脱壳、生物合成、装配与释放5个阶段。

(1)吸附:

感染的起始期,病毒附着于敏感细胞的表面。

特异性吸附决定病毒的组织亲嗜性和感染宿主的范围。

(2)穿入:

病毒核酸或感染性核衣壳穿过细胞进入胞浆。

病毒穿入细胞的方式主要有三种:

1)融合:

在细胞膜表面病毒包膜与细胞膜融合,病毒的核衣壳进入胞浆。

2)胞饮:

细胞膜内陷使整个病毒被吞饮入胞内

3)直接进入

(3)脱壳:

病毒进入细胞后必须脱去衣壳,其核酸才能发挥作用。

(4)生物合成:

包括病毒核酸复制及蛋白质合成两个方面。

蛋白合成的方式可分成早期蛋白质合成与晚期蛋白质合成两个阶段;早期蛋白是一些功能性蛋白,参与病毒DNA复制和调节宿主细胞生理过程;晚期蛋白为结构蛋白,即核衣壳蛋白和包膜蛋白等。

1)双股DNA病毒的复制:

病毒基因的mRNA转录与翻译(早期转录)——病毒核酸复制——晚期mRNA转录和翻译——晚期蛋白

2)单股正链RNA病毒的复制:

病毒RNA的硷基序列与mRNA完全相同者,称为正链RNA病毒;病毒RNA直接附着于宿主细胞核糖体上,翻译出大分子蛋白;以亲代RNA为模板形成一双链结构(复制型)——互补的负链复制出多股子代正链RNA

3)负链RNA病毒的复制:

病毒RNA硷基序列与mRNA互补者,称为负链RNA病毒;病毒体中含有依赖RNA的RNA聚合酶,从亲代RNA转录出mRNA,翻译出病毒结构蛋白和酶,同时又可做为模板,在依赖RNA的RNA聚合酶作用下合成子代负链RNA。

4)逆转录病毒复制:

病毒体含有单股正链RNA、tRNA及依赖RNA的DNA多聚酶(逆转录酶)者,称为逆转录病毒(Retrovirus);复制过程分二个阶段:

①以亲代RNA为模板——在依赖RNA的DNA多聚酶和tRNA引物的作用下——合成RNA:

DNA——RNA被降解——以cDNA为模板形成DNA:

DNA——转入细胞核内——与宿主DNA整合——前病毒。

②前病毒DNA——转录出病毒mRNA——翻译出病毒蛋白质;前病毒DNA转录出病毒RNA——子代病毒核酸

(5)装配与释放:

子代病毒核酸与结构蛋白合成后,可在宿主细胞内一定部位装配成子代病毒的核衣壳。

DNA病毒——多数核内装配;RNA病毒——多数胞浆内装配释放子代病毒体的方式:

包膜病毒——出芽释放;无包膜病毒——破胞释放。

2、临床抗病毒药物的分子作用靶点

(1).作用于病毒吸附及穿入

T20,36残基多肽。

T-20与gp41C末端α螺旋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