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化仿真实验报告doc.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130546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4.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氧化仿真实验报告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氧化仿真实验报告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氧化仿真实验报告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氧化仿真实验报告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氧化仿真实验报告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氧化仿真实验报告doc.docx

《氧化仿真实验报告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氧化仿真实验报告doc.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氧化仿真实验报告doc.docx

氧化仿真实验报告doc

氧化仿真实验报告

篇一:

摸拟氧化实验跟进报告

  SUB:

关于镀化金氧化摸拟实验跟进报告

  一、背景

  近期FQC返馈有多款型号之镀化金板有金面氧化问题.同样在客服处也返馈有客户投诉我司镀化金产品有金面氧化问题.在FQC发现的金面氧化不良率为1%左右.

  二、目的

  测试镀化金后的产品在各工序当前环境下的存放时间极限及评估各工序当前环境对金面氧化的影响度。

  三、测试方法

  取当前金面氧化具有代表性的型号1803、1115作为测试板,分别存放于镀金车间、压合车间、冲型车间、FQC车间,每个车间存放一周,每天(24H)对测试板全检1次金面氧化问题并作记录.

  四、测试结果

  ※说明;因取样pcs板为返工板产品,故取整pnl刚镀化金生产板测试。

  ※跟进检查记录表;

  镀化金模拟测试.xl

  s

  3.后续制程管控

  1.。

根据模拟氧化测试结果,制订各工序当前环境下存放镀化金板的时间管控如下;

  标记有“▲”的为重点管控工序五、结论

  1.电镀车间酸性化学气体对镀层具有腐蚀性,所以镀化金前后的板不宜长时间在电镀车间存放综

  合本次氧化模拟实验表明FQC发现金面氧化的问题为存储不当及操作不当造成。

  2.通过氧化模拟实验,电镀车间不宜存放板,电镀生产的及待生产的板须存放于原AOI车间的板架上,镀化金IPQC检板台也需要移至原AOI车间。

  3.冲型前发现有金面氧化的板;未帖3M胶的,没有手撕位补强的板可在镀金清洗线洗板,有手撕位补强、已帖3M胶的用等离子机洗板后再冲型.

  4.以上请品管将对各车间镀化金板存放时间管控纳入流程稽核项目内,对制程进行管控。

篇二:

虚拟实验实验报告

  篇一:

虚拟实验报告

  第一章文献综述

  1.1丙酮酸脱氢酶概述

  在原核生物中,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存在于细胞质中。

在哺乳动物细胞中,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主要定位在线粒(原文来自:

wWw.xiaOcAofANweN.coM小草范文网:

氧化仿真实验报告)体上,整个复合体的各个组成酶都是由核基因编码的,在核糖体上表达,转运到线粒体中。

高等植物细胞有两种不同的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形式,一种是线粒体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另一种是定位在质体基质中的质体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

目前认为,线粒体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催化反应生成的乙酰辅酶a进入三羧酸循环彻底氧化产生能量,而质体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催化反应生成的乙酰辅酶a则进入脂肪酸合成途径(bhavnaniandwallace,1990)。

  1.2丙酮酸脱氢酶结构研究

  原核细胞如大肠杆菌的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由丙酮酸脱氢酶(e1,ec1.2.4.1)、二氢硫辛酸乙酰转移酶(e2,ec2.3.1.12)、二氢硫辛酸脱氢酶(e3,ec1.8.1.4)组成,这三个组成酶都结合了不同的辅助因子,其中e1结合了辅助因子焦磷酸硫胺素(thiamindiphosphate,tpp)和mg2+;e2的赖氨酸残基上共价结合了硫辛酸(lipoicacid);e3紧密结合了fad分子。

整个复合体由24个e2单体构成核心框架结构,24个e1单体和6个e3单体结合在e2核心框架上(bosmaetal.,1982)。

  真核生物的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除了含有上述的e1、e2、e3外,还有调节它活性的丙酮酸脱氢酶激酶(pyruvatedehydrogenasekinase)、丙酮酸脱氢酶磷酸酶(pyruvatedehydrogenasephosphatase)以及e3结合蛋白(e3bindingprotein)。

整个复合体核心框架结构由60个e2单体以及12个e3结合蛋白单体组成,在其周围结合有20-30个e1异型四聚体(22)、6-12个e3同型二聚体、1-2个丙酮酸脱氢酶激酶同型/异型

  22四聚体的形式存在,和亚单位的分子量分二聚体以及2-3个丙酮酸脱氢酶磷酸酶异型二聚体(kreszeandronft,1981)。

人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e1是以位点位于和别是41和36kda。

根据人e1的x-射线晶体结构,辅助因子焦磷酸硫胺素和mg2+的结合二个亚基之间的界面处的深沟内。

  和真核生物不同,大肠杆菌e1是同一单体形成的非对称二聚体,e1单体由886个氨基酸残基组成。

焦磷酸硫胺素和mg2+结合在二个亚基之间的界面处,e1的n-末端结构域(1-55氨基酸残基)三维结构无法在x-射线晶体衍射中得到,将e1的n-末端16-25、26-35、36-45氨基酸残基分别去除的突变体没有活性,而去除46-55氨基酸残基的突变体仍保持活性;同时,对e1的7-15氨基酸残基进行的点突变研究也证明e1的n-末端结构域对于整个大肠杆菌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的活性以及e1和e2之间的结合非常重要。

随后的核磁共振研究发现n-末端结构域和e2的亚基结合结构域而不是硫辛酸结构域结合。

利用三维结构预测软件对这55个氨基酸序列进行预测,结果显示它可能含有2个-螺旋,与e2的亚基结合结构域的-螺旋相互结合(arjunanetal.,XX)。

  由于人e1的β亚基有辅助因子焦磷酸硫胺素和mg2+的结合位点,人e1的β亚基的结构就是我感兴趣的。

  第二章序列的获得和载体构建

  在设计之前,要先明确所要使用的表达载体,我想表达的是人丙酮酸脱氢酶的e1的β亚基,然后通过一系列纯化后,进行核磁共振解析其蛋白质三维结构(lessardandperham,1994)。

我考虑使用pet32a表达载体,进行原核表达,因为该载体上有histag标签,可以用ni离子亲和层析柱纯化,该载体还含有amp抗性基因,另外,其ncoⅰ之前存在肠激酶切点ek,在ni柱纯化完成后可以进行酶切,将杂蛋白切掉,只保留目的蛋白,然后用分子筛层析进行最后的分离,纯化效果应该不错。

  选择酶切位点ncoⅰ和xhoⅰ,设计引物时目的蛋白质序列在ncoⅰ开始插入,在xhoⅰ后添加终止密码子taa,目的蛋白质会从trxtag中的atg开始表达,直到taa结束。

  2.1序列获得和引物设计(pp5设计引物)首先,从ncbi上下载了人丙酮酸脱氢酶的e1的β亚基序列,

  再以fasta格式下载下来

  pp5中打开文件

  由于这是人丙酮酸脱氢酶e1组成酶的β亚基,因此在实际的基因组中,两端仍然有序列,为了扩增出整段基因,在这段基因的两端加了连续的a(其他碱基也可以),便于后续对引物编辑,如添加酶切位点,加a或t减小gc含量,添加保护碱基等。

  添加的6个a

  添加的6个a

  检测片段内的酶切位点,在enzyme中选择所需查找的ncoⅰ和xhoⅰ切点,然后检测。

结果表明片段内没有所要添加的酶切位点,因此可以在引物上添加。

  点击primer图标设计引物

  选择上游引物s,这是还未做任何编辑修改,可能会出现dimer(二聚体)、falsepriming(错配)或者crossdimer(上下游引物之间二聚体)等情况,另外gc含量可能不太合适。

不过,通过editprimers功能可以修改引物,来尽量避免这些情况。

  这是editprimers界面。

篇二:

虚拟现实实验报告

  实验一造型定位和旋转、缩放

  一、实验内容:

  1.熟悉vrmlpad编辑器的安装和使用

  2.熟悉cortonaplayer浏览器的安装和使用

  3.掌握虚拟造型的基本操作。

  二、实验环境:

  1.硬件环境

  计算机一台

  2.软件环境

  windowsxp操作系统、vrmlpad编辑器和cortonaplayer浏览器

  三、实验步骤:

  完成第四章例4-1

  代码:

  shape{

  appearanceappearance{

  materialmaterial{

  diffusecolor0.90.10.05

  }

  }

  geometrysphere{

  radius0.85

  }

  }

  shape{

  appearanceappearance{

  materialmaterial{

  diffusecolor0.80.90.1

  }

  }

  geometrycylinder{

  radius0.3

  height2.0

  bottomfalse

  }

  }

  截图:

  实验二三维立体造型的设计与实现(需交实验报告)

  一、实验内容

  1.熟悉各种立体造型的设计

  2.学会利用各种不同的立体造型组合实现复杂的造型

  二、实验环境

  1.硬件环境

  计算机一台

  2.软件环境

  windowsxp操作系统、vrmlpad编辑器和cortonaplayer浏览器

  三、实验步骤:

  1.制作一个烟囱的立体造型,首先以原点为中心生成一个半径为

  1、高度为2的圆柱体,然后以(0,0,1.5)为坐标变换节点的新原点生成一个底面半径为2,高度为1的圆锥体。

  2.建立一个带刻度的钟表造型:

首先生成钟表面box造型,然后

  在钟表面上利用球体sphere造型生成各个刻度,利用圆柱体cylinder造型生成时针、分针等造型。

其中利用transform坐标变换节点对各个造型进行平移、缩放以及旋转操作。

3.设计一个文本造型。

  4、完成书中第四章的例4-2、4-3和4-4。

1)4-2

  代码:

  transform{

  translation-200

  rotation0010.5

  children[

  deflegshape{

  appearanceappearance{

  materialmaterial{

  diffusecolor0.30.30.3

  ambientintensity0.3specularcolor0.70.70.7shininess0.1

  }

  }

  geometrybox{

  size20.24

  }

  }

  }

  transform{

  translation200

  rotation001-0.5

  children[

  useleg

  ]

  }

  transform{

  translation00.520

  scale1.511

  children[

  shape{

  appearanceappearance{

  materialmaterial{

  diffusecolor0.50.30.2

  transparency0.15

  }

  }}

  ]}geometrycylinder{radius3height0.1}

  截图:

  2)4-3

  代码:

  shape{

  appearanceappearance{materialmaterial{diffusecolor1.000}

  }

  geometrytext{

  string[

  happynewyear!

]

  fontstylefontstyle{stylebolditalicsize0.8

  justifymiddle}

  }

  }

  transform{

  translation-3-0.50scale1.21.21.2children[

  inline{

  url1-1.wrl}

  ]

  }

  transform{

  translation3-0.50scale1.21.21.2children[

  inline{

  url1-1.wrl}

  }

  截图:

  3)4-4

  代码:

  shape{

  appearanceappearance{materialmaterial{

  diffusecolor100}

  }

  geometryindexedfacesetcoordcoordinate{{篇三:

电路实验报告虚拟实验

  一、实验目的

  1、初步了解虚拟实验软件pspice,并学会pspice的简单使用。

  2、通过虚拟实验来验证kvl与kcl。

  二、实验仪器与应用软件

  pc机一台(windows操作系统),pspice电路仿真软件。

  三、实验原理

  利用虚拟实验软件pspice,对下面电路原理图进行仿真模拟。

设定r1、

  r2、r3以及r4四个电阻的阻值,然后给两个电压源赋予不同的值,用软件进行模拟仿真实验,分别测出各支路的电压和电流。

算出各回路的电压之和是否为零,和各节点的电流之和是否为零来验证kvl、kcl的成立。

  四、实验步骤:

  1、在e盘上创建自己的文件夹(命名为自己的姓名,学号,班级)

  2、打开pspice软件,从浏览器中的元件库中取出r、vdc、gnd-earth并在画图区上画出电路原理图。

并将文件保存在e盘上自己所创建的文件夹里。

3、给r1、r2、r3以及r4四个电阻分别赋值为:

1k欧、2k欧、3k欧以及4k欧4、给电压源us1、us2赋值为12v。

分别测量此时各节点的电压和各支路的电流并记录下来:

  ua=10.91vub=8.727vuc=12.00vud=0vi1=1.091mai2=1.091mai3=2.182ma5、给电压源us1、us2赋值为9v,-12v。

分别测量此时各节点的电压和各支路的电流并记录下来ua=5.636vub=-1.091vuc=-12.00vud=0vi1=3.364mai2=-3.364mai3=-272.7ua6、给电压源us1、us2赋值为10v,6v。

分别测量此时各节点的电压和各支路的电流并记录下来ua=8.606vub=5.818vuc=6.000vud=0vi1=1.394mai2=60.61uai3=1.455ma7、退出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五、数据处理:

六、实验分析与结论:

  由上表数据,并考虑到取有效数字后小数位数的不同可知道:

各节点电流之和?

i=0;回路1?

u=0;回路2?

u=0可验证kcl、kvl定理成立。

  七、实验感想:

  通过这次实验,利用pspice软件仿真模拟电路,再次验证了基尔霍夫定律。

也体现了科技在我们生活中的科学合理应用,用电脑进行模拟实验,不仅不需繁杂的操作和购买实验器材,也能快速有效地得出数据,避免人为误差。

这加深了我对kcl与kvl的理解。

篇三:

铝的阳极氧化实验报告1

  铝的阳极氧化和着色

  ——电流密度对氧化膜性能的影响

  09化学五班

  摘要铝的阳极氧化膜性能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电流密度、硫酸浓度、氧化时间、添加剂等。

本文主要探讨了其它因素为文献提供的最佳条件的前提下,设计实验探讨电流密度对阳极氧化质量的影响,并通过耐腐蚀性检测,氧化膜厚度检测以及着色效果进行表征。

关键词铝阳极氧化氧化膜电流密度

  AbstractAnodicaluminumoxidefilmpropertiesaffectedbymanyfactors,includingcurrentdensity,sulfuricacidconcentration,oxidationtime,additivesandotherfactors.Thispaperdiscussestheliteratureofotherfactorsthatselecttheoptimalvalueofthecase,thecurrentdensityonanodicoxidationofaluminum.WedotheperformancecharacterizationoftheOxidefilm,includingthecorrosionresistancetesting,thethicknessOxidefilmtestingandshadingeffecttesting.

  KeywordAluminumAnodizingOxidefilmcurrentdensity

  1研究进展

  铝由于其比重小,加工性能好,导电、热性能优良,塑性好,抗大气腐蚀能力强,易于成形,价格便宜等优点在轻工,建材,航天等领域广泛应用。

  铝及其合金阳极氧化处理后表面可得到多孔氧化膜,其硬度高,抗蚀性好,绝缘性好,耐高温,具有较高的化学稳定性,吸附性,自20世纪20年代开始,铝阳极氧化膜的使用价值越来越高,近10年来,随着研究手段的不断先进化,对铝阳极氧化形成多孔膜的激励及影响因素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入。

  1953年Kell等首先报道了用电化学方法制备氧化铝孔洞模板,70年代Thompson通过实验证明,多孔层的形成主要是由于铝表面的显微不平引起电流分布不均,在表面突出的部位生长,出现脊状的结构,脊状骨架之间的区域为氧化膜形成多孔结构创造了条件,1978年Heber提出在电流作用下使电解液产生对流,出现漩涡,漩涡大小为微米级,Serebernnikova等通过循环状伏安法研究了银在多孔阳极氧化膜内的沉积过程,Nathan等采用脉冲和交流沉积的方法在阳极氧化膜沉积得到铜纳米线。

80年代徐源等研究了纯铝在铬酸中的恒流阳极氧化过程。

  1

  目前国内外广泛应用的阳极氧化技术主要有硫酸阳极氧化、铬酸阳极氧化、草酸阳极氧化、瓷质阳极氧化、硬质阳极氧化等。

  用硫酸配电解液直流电进行阳极氧化时,铝的阳极氧化膜性能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电流密度、硫酸浓度、氧化时间、添加剂等。

铝在阳极氧化时,电流密度对氧化膜的生长关系很大:

在相同条件下,一定范围内提高电流密度,有利于氧化膜的生长,其膜厚随电流密度的增大而增大;提高电流密度有利于氧化膜的生长,但电流密度增大的同时,电流效率下降,微孔内的热效应加大,促使膜的孔隙率也增大,导致氧化膜的硬度和比耐蚀性下降。

在工业生产上,铝的阳极氧化通常采用的电流密度为1.5-2.0A/dm2。

  2实验部分

  2.1实验原理

  2.1.1阳极氧化原理:

  铝制品作阳极,以硫酸等酸为电解液进行阳极氧化,形成较厚的Al2O3氧化膜:

其反应历程比较复杂,现在以Al为阳极,Pb为阴极,H2SO4溶液为电解质介绍其反应原理。

电解时的电极反应为:

  阴极:

2H+2e→H2↑

  阳极:

Al+3e→Al

  3+-3++-Al+3H2O→Al(OH)3+3H

  Al(OH)3→Al2O3+3H2O+

  由于酸的作用,生成的氧化膜的最弱点会发生局部溶解(Al2O3+6H=2Al+3H2O),出现的孔隙使得铝与电解液接触,又重新氧化生成氧化膜。

随着氧化时间的延长,膜不断溶解与修补,氧化反应不断纵深发展,从而使制品表面生成薄而致密的内层和厚而多孔的外层所组成的氧化膜。

要使Al2O3氧化膜顺利形成,必须使电极上氧化膜形成的速率大于氧化膜溶解的速率,因此在铝的阳极氧化过程中,要控制好氧化条件。

如果是在强酸电解液中,阳极上的金属离子不断地从金属本体溶解,根本不能形成氧化膜,若在弱酸中,阳极产物在电解液中不溶解,则氧化膜很快形成并覆盖金属,电阻增大,使电化学反应不能正常进行从而不能形成所需厚度的氧化膜,所以要严格控制硫酸的浓度。

  在氧化膜生长过程中,电渗现象是膜生长的必要条件之一,它使电解液在膜孔内不断循环更新,使多孔层不断增厚。

  铝的阳极氧化和着色工艺要求形成的膜既有一定厚度,又要在膜上有均匀的孔隙,以保证电流的通过及将来着色。

这是一个既有膜的生长又伴随有膜的溶解的电极过程,由于膜2+3+

  的不断生长于加厚,致使电阻不断增加,从而使膜的生长速率渐缓,此时膜的形成速率与膜的溶解速率达到动态平衡,膜的厚度就不会变化了。

  2.1.2着色原理

  氧化膜的表面是由多孔层构成的,其表面积大,具有很高的化学活性,利用这一点,在阳极氧化膜表面可进行各种着色处理。

着色的目的在于提高产品的装饰性和耐腐蚀性,同时给铝制品表面以各种功能性。

  阳极氧化膜着色方法大体有三种类型:

浸渍着色,电解着色和整体着色。

本实验应用浸渍着色

  氧化膜着色应在氧化结束后进行。

将阳极氧化处理得到的新鲜氧化膜铝片直接用水冲洗干净,立即放入着色液中着色。

着色时注意染料的纯度,水温约在313.2~333.2K,不能太高。

实弹加热可加速染色,但水温太高会造成氧化膜的孔隙过早封闭,降低吸附染料的性能,着色液pH在4.5~7.0之间为宜,着色时间视所需颜色的深浅而定。

染色后的铝片经水冲洗干净后,再进行水封闭处理。

  浸渍着色的原理主要是氧化膜对色素体的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

无机盐浸渍着色主要是靠化学反应沉积在多孔层。

有机染料的着色通常认为既有物理吸附也包括有机染料官能团与氧化铝发生络合反应形成。

  影响氧化膜着色质量主要有两方面:

一是阳极氧化膜的质量;二是着色液的种类、浓度及处理条件。

色泽随厚度而异,越厚色调越深;孔隙率要大,均匀。

由于多孔膜的独特性质,除了可以应用于着色外,近年来有人利用它作为模板,在孔中填充金属或半导体材料,用来制备磁记录材料、功能电极、电学或光学器件等。

  2.1.3封闭原理

  氧化膜的表面是多孔的,在这些孔隙中可吸附染料,也可吸附结晶水。

由于吸附性强,如不及时处理,也可能吸附杂质而被污染,所以要及时处理,从而提高多孔膜的强度等性能。

封闭处理的方法很多,如沸水法、高压蒸汽法,浸渍金属盐法和填充有机物(油。

合成树脂)等。

众多方法中应用最广的事沸水法。

沸水法是将铝片放在沸水中煮,其原理是利用无水三氧化二铝发生水化作用。

  Al2O3+H2O=Al2O3·H2O

  Al2O3+3H2O=Al2O3·3H2O

  沸水封闭时,水的pH值应控制在4.5~6.5之间,时间一般为10分钟,煮沸后取出放入无水酒精中数秒后再晾干。

  3

  由于氧化膜表面和孔壁的Al2O3水化结果,使氧化物体积增大,将孔隙封闭。

沸水法封闭时,水的pH值应控制在4.5~6.5之间,pH太高会造成“碱蚀”。

煮沸用水为去离子水。

  2.2实验方案设计

  2.2.1探讨因素

  固定电解液的硫酸浓度为20%、通电时间为20min、室温条件、无添加剂的情况下,探讨电流密度对阳极氧化膜的影响,前5min统一用5mA/cm的电流密度,后15min用相应的电流密度10mA/cm、15mA/cm、20mA/cm三个电流密度进行氧化。

  2.2.2表征手段

  ①翠绿着色:

;对三个电流密度下进行阳极氧化过的铝片分别进行翠绿着色10min,并作封闭处理。

  ②绝缘性实验:

用万用电表测定铝片表面两点间电阻的差别来比较。

  ③耐腐蚀性实验:

在铝的表面滴一滴重铬酸钾的盐酸溶液,观察气泡产生与液滴变绿的时间。

④氧化膜厚度测定:

对三个电流密度下进行阳极氧化过的铝片分别作氧化膜厚度测定,测定公式为:

  (mi-ms)×10

  δ=

  ρA

  式中,δ为膜的厚度,μm;mi为成膜后铝片的质量,g;ms为退膜后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