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市十二五科技发展.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129159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7.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宁市十二五科技发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西宁市十二五科技发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西宁市十二五科技发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西宁市十二五科技发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西宁市十二五科技发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宁市十二五科技发展.docx

《西宁市十二五科技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宁市十二五科技发展.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西宁市十二五科技发展.docx

西宁市十二五科技发展

 

西宁市“十二五”科技发展

专项规划

(送审稿)

 

《西宁市“十二五”科技发展专项规划》编写组

2010年10月

一、西宁市科技发展现状及环境2

(一)“十一五”以来科技工作的主要成就2

(二)“十一五”制约科技发展的主要问题7

(三)“十二五”期间科技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8

二、“十二五”科技发展的基本思路11

(一)指导思想11

(二)基本原则11

(三)发展目标12

(四)发展思路13

三、“十二五”科技发展的主要任务14

(一)加快创新体系建设,提升企业创新能力14

(二)推进五个行动,为产业和社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14

(三)打造五个平台,构建区域创新网络16

(四)组织六个专项,实现重点技术突破17

(五)建设八个产学研创新基地,增强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能力18

(六)深化科技管理改革,发挥政府服务职能18

四、“十二五”期间科技发展的重点领域19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19

1、新能源20

2、新材料21

3、中藏药与生物制药21

(二)特色优势产业22

4、矿产资源高效、清洁、循环利用22

5、装备制造23

6、藏毯与纺织23

7、特色生物资源精深加工24

(三)特色农牧产业24

8、高原特色城郊型现代农牧业25

(四)科技促进社会发展25

9、生态与环境科技26

10、现代服务业科技26

11、人口与健康科技27

12、社会公共安全科技27

五、保障措施27

(一)加强政府统筹协调和组织管理,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27

(二)完善政策支撑体系和制度保障体系,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28

(三)加大科技投入,建立和完善多元科技投入体系29

(四)以人为本,加快人才的引进与培养30

(五)拓展科技合作与交流的渠道,提升科技创新能力31

(六)加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和保护,激励和促进科技创新31

(七)加强县区科技工作,大力推动科技富民强县32

(八)加强科普工作,提高全民科技创新创业意识33

西宁市“十二五”科技发展专项规划

(送审稿)

“十二五”是西宁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大力提升西宁市的创新能力,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和《青海省“十二五”科技发展专项规划》及《西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总体部署和要求,特制定西宁市“十二五”科技发展专项规划。

一、西宁市科技发展现状及环境

“十一五”以来,西宁市科技工作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一中、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全国、全省科技工作的部署和市委、市政府的要求,紧紧围绕全市工作大局,坚持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相结合,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与传统产业升级改造相结合,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相结合,加大政府的引导力度,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作用,在创新体系建设、创新能力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以及全社会科技进步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一)“十一五”以来科技工作的主要成就

1、科技资源加速整合,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初步形成

“十一五”期间,西宁市遵循政府调控、市场导向、体现特色、重点突破的原则,充分利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特色和优势,发挥各创新主体的重要作用。

通过整合各类科技资源,优化创新环境,初步形成政府引导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业化为目的、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并于2010年被科技部批准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

目前全市有科技型企业73家,高新技术企业27家,省级重点实验室6个,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中心2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个,省级研发中心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个,省级企业循环经济研究开发中心1个,市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10个。

“十一五”以来,高新技术企业增加了7家,同比“十五”增长了35%;省级以上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共增加了10个,市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增加了5个,同比“十五”分别翻了一番。

在此期间,西宁市获得“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城市”荣誉称号,西宁市科技局获得“全国科技特派员工作先进集体”、“全国技术市场金桥奖”和“全国创新基金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2、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科技成果产出不断增加

“十一五”以来,西宁市依托本地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科技资源,加强东西部的科技交流与合作,在新能源、新材料、中藏药及特色生物资源加工、特色农牧业等领域取得的科技成果显著增加,科技水平和应用转化率明显提高,经济社会效益显著。

2006年以来,我市登记科技成果103项,其中省级成果57项;有10个项目获得青海省科技进步奖。

通过宣传、培训等手段营造了开展知识产权工作的氛围,全市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意识不断提升,制定了“西宁市贯彻执行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实施意见”。

全市专利申请量达1131件,其中发明专利293件,授权629件,年增幅位列全省第一。

“十一五”期间,共组织实施市级科技计划项目206项,累计投入本级科技三项经费2584万元;争取国家科技部科技计划项目79项、省科技厅科技计划项目565项,共争取部省级科技专项经费1.76亿元,吸引社会资金13.4亿元。

目前已完成市级科技项目163项,产生经济效益13.9亿元,实现利税4.13亿元,增加农民收入6.2亿元。

3、科技引领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初具规模

“十一五”期间,通过贯彻“工业强市”战略,争取国家、省、市各级政府的支持,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产业研发中心的科技优势,加大人才、技术、资本等要素的市场配置力度。

围绕新型工业化、高新技术产业化中的共性关键难题组织开展了各级工业科技计划项目490项,有效推动了部分领域科技跨越和产品市场竞争力的跃升,使我市在有色金属冶炼、盐化工、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建工建材、生物制品、藏毯绒纺等领域涌现出多个具有较强实力的产业集群和较为完善产业链的产业化基地以及一批在自主创新方面有突出表现和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企业。

“一区四园”的科技产业发展格局已经形成,以园区为依托的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已初具规模。

2009年,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为14.83亿元,占当年工业增加值的7.06%。

其中,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被国家批准为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园区,东川工业园区被认定为国家级太阳能光伏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

4、科技支撑作用增强,农牧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

“十一五”期间重点实施了农作物良种工程,引进示范推广农作物优良品种180余个,引进示范兰天15号、京农411等冬小麦优良品种;示范推广青杂系列优质高产杂交油菜,青海9号、青海11号等优良蚕豆品种,建立良种繁育基地;引进示范推广蔬菜、花卉、食用菌、特色果品等优良品种,加快品种的更新换代,促进农业结构调整。

重点推广了杂交油菜、马铃薯、蚕豆标准化栽培技术、病虫害统防统治、旱地马铃薯全膜双垄集雨栽培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等先进适用技术60余项,使主要农作物产量进一步提高,粮食单产提高了21.5%,油料单产增加了22.8%,蔬菜亩产达到2635公斤,效益处于全省前列。

依托资源优势发展畜牧业,重点进行畜种改良及繁育,建立了牛羊育肥、优质肉羊、肉牛及奶牛规模养殖示范基地,使得我市畜牧业在规模和效益上都得到大幅提升。

实施农业产业化技术专项,延伸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开发出沙棘系列产品、软包装牛羊肉系列产品、油菜籽色拉油等名优品牌和地方特色产品,实现资源的加工增值,增加农民收入。

5、中介机构建设加快,科技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通过加强科技中介机构服务功能建设,密切中介机构与企业、科研机构、大学、政府之间的关系,完善开放协作、功能完备、高效运行的科技服务体系,目前西宁市已初步建立了有利于各类科技服务机构健康发展的组织制度、运行机制和政策法规环境,培育了一批服务专业化、发展规模化、运行规范化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造就了一支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的科技中介服务队伍。

“十一五”以来,科技中介机构帮助企业及社会争取国家及省上项目150多项,争取资金2180万元,年均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金额达5.89亿元。

建立了技术转移中心和东西部技术项目对接基地,在浦东—西宁科技交流合作和促进两地企业项目对接方面取得丰硕成果,开创了浦宁科技合作交流“企业、科研院所、中介组织、政府”联合协作的模式,联通了双方在生物医药、太阳能光伏等领域广泛合作的渠道,在生物医药领域建立了“基地+平台”的合作模式。

承办了科技部高新司主办的“全国生产力促进中心推进技术创新工程支撑产业集群发展专题研讨会暨全国工业设计联盟成立大会”。

开发区中小企业创业园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成为我省第一个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西宁生产力促进中心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成为科技部首批22家工业设计联盟试点单位之一;西宁技术市场协会两次荣获全国技术市场金桥奖,并获得全国民间组织机构评估等级A级。

6、科技进步成效显著,支撑社会发展作用增强

“十一五”期间,我市大力开展了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人口与健康、城市发展、民族文化等社会发展领域的重大科技问题的研发、技术引进和示范推广,有力促进了全社会科技进步。

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人口质量明显提高;对重大疾病和突发传染病的防治能力明显增强,全民健康水平明显改善;人居环境和条件发生了明显变化,城市绿化覆盖率、绿地率不断增加;城市节水、区域生态治理与恢复、清洁能源开发利用、抗震减灾等方面的研究取得重大进展。

持续推进科普工作,全民科学素质明显提高。

组织开展了科技活动周、科技下乡活动、科普冬训工作和星火骨干人才培训,颁布了“关于实施职工素质提升工程的安排意见”,并加大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力度,抓好科技特派员基层创业行动,其中2009年实施省、市科技特派员项目84项,组织引导了162名科技特派员开展创新创业行动。

“十一五”以来,我市科技进步成效显著,科学技术为促进我市建设更加繁荣、更加美丽、更加宜居的青藏高原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十一五”制约科技发展的主要问题

“十一五”期间,我市科技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与中东部地区科技水平差距还很大,科技创新能力在全国尚处于落后地位,科技工作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亟待解决:

1、科技研发投入严重不足。

全社会科技投入虽然逐年增加,但远远不能满足科技事业发展的需要;政府引导资金投入强度小,支持力度较弱;多元化投融资体制和风险投资机制尚未形成,难以适应科技发展的需求。

2、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受规模的限制,很多企业无力支持创新活动,导致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不足。

每年专利申请数和获得专利数偏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不多,企业还未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企业整体技术水平和产品附加值偏低。

3、科技创新体系尚不完善。

目前支持研究、开发、创新及其成果产业化的科技基础设施和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薄弱,各创新主体的协调运作有待加强。

4、科技人才特别是领军人才匮乏。

目前我市科技创新缺乏领军人才,高层次专家、尖端人才、学科带头人紧缺,高素质、高水平的创新创业和管理人才严重缺乏,适应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需求的专业人才和研发力量不足。

(三)“十二五”期间科技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十二五”期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此期间,我市科技发展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的风险挑战。

1、世界经济格局面临深度调整,国际竞争将更依赖于科技竞争

从国际来看,科技创新、转化以及技术更新的速度不断加快,科技创新的地位日益突出,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短,国家之间竞争归根到底是科技人才和创新能力的竞争。

随着全球化进程加快,资本、信息、技术和人才等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与配置更加普遍,科技竞争日益成为国家间竞争的焦点。

在金融危机爆发后,发达国家纷纷调整创新战略,加大创新投入,世界经济格局将面临深度调整,世界范围内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崛起,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生物医药产业、信息产业等成为各国竞争的焦点,全球科技与产业竞争将更加激烈。

2、国家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将为我市的跨越发展提供了战略机遇

产业结构调整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核心问题。

随着国家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具体举措的逐步实施,必将进一步推动我市优势特色产业向提高规模扩总量、综合利用上水平、精深加工上档次转变,加快我市形成能源资源集约利用、节约利用的经济发展方式,为我市在“十二五”期间的跨越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战略机遇。

与此同时,伴随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化,不同区域间的合作态势越发明显,建立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取长补短、优势互补的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合作关系成为一种趋势,特别当前东部地区产业战略转移的需求日趋增强,这种局面对于西宁市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但是,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强有力的科技支撑,要求通过科技创新谋求经济长远发展主动权,形成长久的竞争优势,这将对科技创新能力提出新的要求。

3、西部大开发第二个十年规划为我市可持续发展带来重大历史机遇

当前中央将把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作为具有全局意义的重大方针、作为“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任务,努力把西部地区建设成为现代产业发展的重要集聚区域、统筹城乡改革发展的示范区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区域。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中央在规划指导、政策扶持、资金投入、项目安排、人才交流等方面不断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必将为我市走科学发展之路、实现资源的有效合理开发带来重大历史机遇,这也将对我市的科技发展能力提出新的要求。

4、国家支持藏区发展政策为我市实现和谐发展提供重要机遇

2010年中央召开的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是新形势下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会议,会议研究制定的中发5号文件,对推进四省藏区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做出了战略部署。

国家着力解决当前发展中面临的突出困难和问题,重视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规划了一大批起点高、投资大、带动广的项目,制定了积极的投入保障政策,全面促进藏区经济社会发展。

国家支持藏区发展政策的颁布,为西宁市“一统三基”发展战略的实施带来了重要机遇,营造了城乡和谐发展的有利环境,也对西宁市作为服务藏区的重要基地提出了新的要求。

5、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为我市科技发展提供现实机遇

当前,在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做强西宁、服务全省的新发展要求下,随着我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在我市开展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的大好契机下,也迫切需要科技进步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以创新统筹经济、科技、教育发展,系统推进技术创新、产业创新、企业创新,充分发挥城市要素集聚和创新活跃的优势,形成区域创新发展增长极,增强城市对全省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辐射和带动作用,着力推动我省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和统筹发展。

但目前西宁农业基础依然薄弱、工业经济增长质量不高、企业市场竞争力不强、资源综合利用率不高,急需运用高新技术进行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全社会对科技的需求前所未有,对西宁“十二五”期间的科技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十二五”科技发展的基本思路

“十二五”期间,西宁市在已有科技工作和成果的基础上,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有效化解各种矛盾,集中力量加快解决科技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探索区域创新发展模式,全面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

(一)指导思想

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工作方针,按照“做强西宁、服务全省”的发展要求,围绕西宁市“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和“一统三基”的发展战略,以建设创新型城市、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以提升科技发展能力为基础,以开放创新为手段,以科技服务平台和创新基地建设为抓手,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为建设更加繁荣、更加美丽、更加宜居的青藏高原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提供科技支撑,努力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统筹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导向相结合的原则。

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提高科技活动的效率和效益。

在科技计划的实施过程中,坚持指导性计划与引导性计划相结合,既要强化政府对科技创新的公共服务和战略管理职能,也要引导全社会各种资源联动协同,共同推动西宁市科技创新,全面推进科技发展。

2、坚持重点突破、以点带面的原则。

从解决西宁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出发,规划科技发展的重点领域和重大任务,以重点突破带动科技能力的提升。

3、坚持自主创新与开放合作相结合的原则。

以开放的态度,积极开展国内外的科技交流与合作,在强调应用国内外先进适用技术与集成创新、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同时,加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培育,促进技术、市场、资源、人才、资金等要素的融合。

4、坚持以人为本、育人为先原则。

充分体现创新人才在科技发展中的核心地位,把调动科技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放在突出位置,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

(三)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是:

到2015年成为具有较大创新资源集聚优势、较强创新能力,具备率先发展和辐射带动条件的青藏高原创新型城市和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发挥科技在传统产业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城乡统筹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在服务全省、促进区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方面的辐射带动作用。

具体目标如下:

“十二五”时期,本级财政用于科学技术经费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

至2015年,全社会研究与开发经费(R&D)占当年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1.0%;主要工业企业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1.0%以上;建成企业技术研究开发中心30个;高新技术企业数提高30%,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10%以上。

到2015年,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

(四)发展思路

探索具有西宁特点的科技发展模式,改革科技管理体制和创新管理机制,整体推进“5568”创新工程,加快技术创新体系和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促进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的转变、后发劣势向后发优势的转变、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变,全面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

“5568”创新工程:

五个行动:

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培育行动、特色优势产业科技提升行动、城郊型现代农牧产业科技支撑行动、社会民生科技服务行动、引进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行动

五个平台:

科技信息与技术设备共享服务平台、重点领域技术创新育成平台、科技投融资服务平台、产业技术交易服务平台、科技管理信息化服务平台

六个专项:

新能源关键技术、中藏药与现代生物技术、矿产资源深加工技术、循环经济与节能减排技术、生态农业与绿色技术、科技服务平台建设

八个基地:

太阳能光伏产学研创新基地、中藏药产学研创新基地、青藏高原特色生物资源开发产学研创新基地、装备制造机械产学研创新基地、藏毯产学研创新基地、有色金属产学研创新基地、特色农畜产品加工产学研创新基地、电子信息材料产学研创新基地

三、“十二五”科技发展的主要任务

根据“十二五”科技发展目标及思路,西宁市科技工作的主要任务包括:

(一)加快创新体系建设,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为全面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十二五”期间,我市将进一步促进创新资源集聚,加快建设技术创新体系和科技服务体系。

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通过项目引导、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促进和提高企业自身技术创新能力,根据企业技术创新的需求服务新特点,建立产学研结合新机制,并争取将我市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纳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建设计划、“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计划、技术创新工程等。

加快建设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服务体系,大力培育和发展包括各类信息服务机构、企业孵化器、知识产权机构、资产评估机构、投融资机构、共性技术服务机构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促进企业之间、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之间的知识流动和技术转移。

充分发挥中介机构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同时引导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向专业化、规模化和规范化方向发展。

(二)推进五个行动,为产业和社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根据不同产业发展特点及发展阶段,以及不同领域对技术发展的需求,积极与国家、省科技专项的配套衔接,通过启动一批项目来整体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培育行动、特色优势产业科技提升行动、城郊型现代农牧产业科技支撑行动、社会民生科技服务行动、引进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行动,从而全面提升西宁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培育行动,以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园区工业为重要基地,打造产业技术联盟,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集群化发展,使西宁市成为全省技术创新的源头和创新人才的富集区,使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带动我市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龙头”。

实施特色优势产业科技提升行动,采取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等方式,运用高新技术和适用技术改造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循环经济和节能减排技术,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使特色优势产业成为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支柱性产业。

实施城郊型现代农牧产业科技支撑行动,运用科技进步的最新成果,发展绿色经济,加快技术的引进和推广,大力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及产品,提高企业品牌效应,以优质化的方向、园区化的布局、设施化的条件、产业化的道路、标准化的要求,打造具有青海特色、西宁特点的现代城郊农牧业。

实施社会民生科技服务行动,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创新和促进作用,围绕服务业和民生问题开展研究,加强科技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推广应用,运用信息化、网络化等手段,破解人口、资源、环境等瓶颈制约,全面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和城市功能品味,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健康水平和幸福指数。

实施引进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行动,根据我市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目标,面向省内外大力引进创新创业人才,以各类高校、科研机构及创新基地、产业化基地等为依托,以重大科技项目为支撑,加快创新人才的培养,建立和完善创新人才激励机制,为西宁创新型城市建设提供智力支撑。

(三)打造五个平台,构建区域创新网络

在政府、企业、科研、金融、中介等创新主体间建立起紧密的合作网络关系,以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竞争力。

“十二五”期间,我市将着力打造或搭建科技信息与技术设备共享服务平台、重点领域技术创新育成平台、科技投融资服务平台、产业技术交易服务平台、科技管理信息化服务平台等五个平台。

打造科技信息与技术设备共享服务平台,为科研机构和中小企业创新活动提供科技信息服务。

运用网络技术,整合和利用国内外科技文献、相关数据/信息、动植物种质资源等科技资源,搭建基础性、战略性的具有数据共享、仪器设备共享、科技信息宣传等功能的服务平台。

打造重点领域技术创新育成平台,为重点领域的技术育成提供服务。

围绕“十二五”期间的重点领域,组织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加强与部、省的协调,通过开放创新,开展行业关键技术攻关,按照政府政策引导、产学研联合、企业化运作的模式,引导一批技术创新集成和育成中心的形成,并通过技术创新集成和育成中心培育、扶持中小企业成长。

打造科技投融资服务平台,为科技企业提供有效的投融资服务,促进科技资本、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有机结合。

建立咨询服务系统,通过引进财务顾问、律师、审计、评估等专业服务机构,为企业提供培训、辅导、咨询、法律、审计、评估等服务;建立信息发布系统,通过建立网站、建设电子信息发布系统,为企业提供项目评价、信息发布、项目推介等服务。

打造产业技术交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