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心理学课后练习第四章儿童记忆的发展.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129094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0.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幼儿教育心理学课后练习第四章儿童记忆的发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幼儿教育心理学课后练习第四章儿童记忆的发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幼儿教育心理学课后练习第四章儿童记忆的发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幼儿教育心理学课后练习第四章儿童记忆的发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幼儿教育心理学课后练习第四章儿童记忆的发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幼儿教育心理学课后练习第四章儿童记忆的发展.docx

《幼儿教育心理学课后练习第四章儿童记忆的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幼儿教育心理学课后练习第四章儿童记忆的发展.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幼儿教育心理学课后练习第四章儿童记忆的发展.docx

幼儿教育心理学课后练习第四章儿童记忆的发展

幼儿教育心理学课后练习:

第四章儿童记忆的发展

第四章儿童记忆的发展

一、名词解释 

1.再认

2.延迟模仿 

3.自传体记忆 

4.记忆容量

二、选择题 

1.婴儿时期的记忆主要以()为主。

A.无意识为主 

B.有意识为主 

C.自传体记忆 

D.元记忆

2.对于不容易进行分类的信息,个体确认或构建记忆项目之间某种意义上的联系,这属于()记忆策略。

A.复述 

B.组织 

C.精细加工 

D.元记忆

三、填空题

1.关于儿童记忆策略发展的研究主要针对三种基本策略开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简答题

1.如何促进儿童有效地学习?

【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再认:

是注意到当前刺激是过去曾经历过的刺激,如看到某人就想起曾在哪里见过他。

2.延迟模仿:

即不是立即就出现的模仿,而是经过一段时间后突然出现的模仿。

3.自传体记忆:

是一种特殊的情景记忆,指个体在日常生活中对自身经历事件的记忆,具有不随意的特点。

4.记忆容量:

是指在记忆过程中,可供心理过程使用的总的心理工作空间。

 

二、选择题 

1.A2.C 

三、填空题

1.复述、组织、精细加工 

四、简答题 

1.答:

(1)根据儿童记忆特点促进儿童学习:

儿童,尤其是学前儿童,他们是以无意识记忆为主。

因此在培养孩子记忆能力,教他学习记住一些事物的时候,应该尽量选择形象、直观、具体、生动,能引发孩子兴趣、吸引孩子注意的对象。

 

(2)针对记忆规律促进儿童学习:

在这里首先提到的就是科学组织复习。

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因此,在指导儿童学习时,对他们学过的东西要及时地安排复习,早复习比晚复习效果好,如果等到记忆信息已经丢失了很多时再复习,就差不多是重新学习了。

试题推荐:

幼儿教育心理学课后练习:

第五章儿童想象、思维的发展

第五章儿童想象、思维的发展

一、名词解释 

1.想象

2.表象

3.直观行动思维 

4.元认知

二、选择题

1.根据语言或如图画等非语言的描述,在头脑中形成相应新形象的过程是()。

 

A.无意想象 

B.有意想象

C.再造想象 

D.创造想象 

2.幼儿想象的主要形式是()。

A.无意想象 

B.有意想象 

C.再造想象

D.创造想象 

3.思维的核心特征是()。

A.概括性 

B.间接性 

C.逻辑性

D.直接性 

4.3岁前的儿童思维主要是()。

A.直观行动思维 

B.间接性思维 

C.具体性思维

D.抽象性思维

三、填空题

1.根据想象有无目的性可分为__________和__________。

2.思维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主要特征。

3.0~3岁儿童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主要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儿童形成数的概念,经历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个发展阶段。

四、简答题

1.学前儿童想象发展的基本特点。

 

2.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

3.儿童判断发展主要的特点。

4.学前时期儿童理解的发展主要呈现的特点。

【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想象:

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建立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它来源于现实,是对现实的一种反映。

2.表象:

是指当事物不在眼前时,在头脑中形成的对该事物的稳定形象。

3.直观行动思维:

是指直接与物质活动相联系的思维,也叫做感知运动思维,是思维发展的初级阶段,它的主要作用是协调感知和动作。

4.元认知:

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反映或调节人的认知活动的任一方面的知识或者认知活动,即“对认知的认识”。

它涉及元认知知识、元认知监测、自我调节。

二、选择题

1.C2.C3.A4.A 

三、填空题

1.无意想象、有意想象

2.概括性、间接性、逻辑性

3.产生了词的概括、存在显著的年龄特征 

4.相对具体性、不可逆性、自我中心

5.口头数数、给物说数、按数取物、掌握数概念 

四、简答题

1.答:

(1)学前儿童有意想象逐渐得到发展,但主要还是无意识想象; 

(2)学前儿童在再造想象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创造想象;

(3)想象从完全脱离现实到合乎客观逻辑。

 

2.答:

(1)思维的具体形象性:

学前儿童思维由直观行动思维发展到具体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思维的具体形象性是学前期思维发展的主要特点,它以直观行动思维为基础,以具体形象或表象为加工材料,主要还是以感知觉进行思维,而不是依靠理性的概念来进行思维。

(2)思维的抽象逻辑性开始萌芽:

抽象逻辑思维是思维发展的高级阶段,学前期儿童还不具备这种思维,但是4~5岁儿童已出现了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

3.答:

(1)判断形式逐渐间接化;

(2)判断内容逐渐深入;(3)判断依据客观化;(4)判断论据明确化。

 

4.答:

(1)从对个别事物的理解发展到对事物关系的理解。

(2)从主要依靠具体形象来解释发展到主要依靠词的说明来解释。

(3)从对事物比较简单、表面的评价发展到比较复杂、深刻的评价。

(4)从自我中心的理解到比较客观的理解。

幼儿教育心理学课后练习:

第六章儿童言语发展

第六章儿童言语的发展

一、名词解释 

1.语言

2.妈妈语

3.清晰度维度 

4.礼貌维度

二、填空题 

1.儿童在单词语义习得过程中出现的“快速映射”原则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语法发展的机制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儿童的前言语交流体现的特点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简答题

1.2~6岁儿童的汉语发音特点。

2.儿童在词汇语义发展上表现出哪些特点?

 

3.儿童语用能力日趋成熟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

一、名词解释

1.语言:

是口头语言的物质载体,是由人体发音器官发出的表达一定语言意义的声音。

2.妈妈语:

又被称为“儿向语言”,通常指的是母亲指向婴儿的语言,它具有语速慢、声音高和音调高度夸张等特征,并具有强烈的起伏性。

3.清晰度维度:

是指为了适应听者的能力和需要而对交流信息的内容和方式进行调节,以保证信息能为听者所理解和接受。

4.礼貌维度:

指的是遵循社交习惯,为了适应交流场合和听者的角色特征及其与说话者的熟悉程度,对语言内容和表达方式进行调节。

二、填空题

1.整体性原则、对比原则、排除原则 

2.环境因素、认知因素、生物因素 

3.交流的目的性、交流的指代性、交流的约定性

三、简答题 

1.答:

 

(1)儿童的汉语发音是随年龄的发展而逐步提高的,2.5~4岁是语音发展飞跃期,可持

续到4岁半,4~5岁儿童的语言进步最明显。

(2)在儿童的发音中韵母正确率偏高,只有“o”和“e”易混淆,因为这些音发音部位相同,只是在发音方法上有细微差别。

(3)儿童的语音发展受到方言的影响。

 

2.答:

(1)词汇数目和种类突飞猛进。

从理解层面说,儿童在这一阶段所能理解的词汇越来越多。

(2)词汇意义逐渐精确化。

这一阶段,婴儿已经能够脱离具体情景,准确地把词与物体或动作联系起来。

3.答:

(1)能够发挥更多的语言功能。

 

(2)能够适应于交际对象。

(3)能够适应于交际情境。

 

(4)能够保持同一话题。

幼儿教育心理学课后练习:

第七章儿童情绪发展

第七章儿童情绪的发展

填空题

1.普拉奇克根据情绪的强度、相似和两极性,把基本情绪分为8种,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儿童社会情绪主要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儿童情绪调节的策略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答案】

填空题

1.伤心、害怕、惊奇、接受、狂喜、狂怒、警惕、憎恨    

2.自我意识情绪、自我预期情绪、依恋性社会情绪    

3.积极活动策略、自我安慰、寻求他人安慰、被动行为、回避

幼儿教育心理学课后练习:

第八章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第八章 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一、名词解释 

1.同伴关系 

二、填空题 

1.亲子关系的特点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儿童早期依恋形成和发展的阶段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影响早期同伴接纳性的因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幼师关系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师幼关系的类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简答题

1.依恋具有的显著特征。

2.早期良好亲子关系的建立和发展的影响因素。

3.同伴关系的功能。

4.师幼关系的价值。

5.影响师幼和谐关系建立的主要因素。

【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且相互协作的关系,或者主要指同龄儿童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之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

二、填空题

1.生物性和交往性、互动性、依恋性

2.前依恋期、依恋关系建立期、依恋关系明确期、互惠关系形成期 

3.面部的吸引力、身体特征、出生顺序

4.游戏性、稳定性和亲密性、内隐的长久性和外显的单向性 

5.严厉性、灌输性、开放学习型、民主性

三、简答题 

1.答:

 

(1)依恋关系是依恋双方情感交融的关系,但有一方表现更为依赖。

(2)依恋者寻求与依恋对象的身体亲近和目光追随。

(3)依恋关系可以提供安全感和自我效能感,可使人在其他社会情境中面临人际压力时,能够身心放松,感到有所依靠,能更积极、更有信心地活动,去迎接挑战。

(4)此外,依恋还具有传递性,早年的依恋经历会聚变成“内在工作模式”。

 

2.答:

(1)父母亲的内在工作模式。

 

(2)父母亲的抚养品质。

(3)父母亲的缺失、稳定情况。

 

(4)儿童情况:

①气质方面,一般结论是容易照看型的儿童与母亲关系融洽;难以照看型的儿童经常哭泣,在不正常的家庭气氛中比其他儿童更容易受到伤害。

②智力方面和生理方面,有关缺陷儿童的研究表明,儿童的智力水平及生理缺陷对依恋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5)家庭一般情况。

研究表明,失业、经济困难、婚姻失败都会影响父母对其子女照料的质量,父母经常争吵、挑剔,会使孩子体验的多是消极情绪,从而破坏依恋的安全性。

 

(6)文化因素。

研究表明在同种文化背景下依恋类型存在一定的稳定性。

3.答:

(1)同伴关系是满足团体归属感的重要源泉。

儿童有归属以及尊重和爱的基本需要,其满足的途径可多样。

(2)同伴关系是发展社会认知和社会技能的重要基础。

社会认知和社会技能是交往的产物。

4.答:

(1)对儿童的学习及其对早教中心、幼儿园以及学校的适应发挥着重要作用。

师幼关系对儿童的学习和教育机构的适应方面影响最为突出。

(2)对儿童社会性,特别是自我的发展具有极大作用。

 

(3)对儿童的亲子关系、同伴关系产生一定影响。

5.答:

(1)儿童自身特征直接影响其和谐关系。

如性别、外貌、气质特征、认知水平、人际经验、行为表现。

(2)教师自身特征直接影响其和谐关系。

如教师关于儿童和教育知识观念、沟通交流的敏感度、教师的压力感和教学效能感等。

(3)儿童特征与教师特征的组合也影响师幼和谐关系。

儿童的能力、动机和行为风格与教师的期望等存在协调和匹配的问题。

(4)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关系对师幼和谐关系也产生重要关系。

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关系也常常影响教师对儿童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以及儿童对教师的感受,从而影响师幼关系。

(5)客观环境因素影响。

幼儿园班级的规模、教师与幼儿人数的比例等客观环境因素对师幼关系也有一定的影响。

(6)文化性因素的影响。

师幼关系还会受到社会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

幼儿教育心理学课后练习:

第九章儿童个性的发展

第九章儿童个性的发展

一、填空题

1.气质的影响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影响儿童自尊发展的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简答题

1.儿童能力发展的一般趋势。

2.儿童自我概念形成和发展的条件。

【答案】

一、填空题

1.遗传特征、环境特征、人种和文化特征

2.文化、父母教养方式、同伴关系、儿童自身原因

二、简答题

1.答:

(1)操作能力最早表现,并逐步发展;

(2)身体运动能力不断发展;

(3)语言能力在儿童期发展迅速;

(4)模仿能力迅速发展;

(5)各种特殊能力逐渐展现。

2.答:

(1)儿童自我概念形成和发展的首要条件是社会互动;

(2)儿童自我概念发展的另一个条件是儿童的社会认知发展水平;

(3)儿童所处文化的传统价值和信念对其自我概念形成也有很大的影响。

幼儿教育心理学课后练习:

第十章儿童道德的发展

第十章儿童道德的发展

一、名词解释 

1.依恋

2.亲社会行为 

3.移情

二、选择题

1.伴随道德认知而产生的,由人们的道德需要是否得以实现而引起的内心体验是()。

A.道德认知 

B.道德标准 

C.道德情感 

D.道德行为 

三、填空题

1.道德的心理成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儿童道德情感形成的发展大致分为三个时期,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简答题

1.道德心理结构的发展特点。

 

2.道德判断发展的影响因素。

 

3.儿童攻击性行为呈现的特点。

 

4.影响儿童攻击行为发展的因素。

【答案】

一、名词解释

1.依恋指的是个体对另一特定个体长久的、持续的情感联结。

 

2.亲社会行为通常指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

 

3.移情是指儿童在觉察他人情绪反应时所体验到的与他人共有的情绪反应。

二、选择题 

1.C

三、填空题

1.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

2.原伦理状态道德情感阶段(0岁~1.5或2岁)、前道德情感阶段(1.5或2岁~3或4岁)、道德情感的他律性或尊奉性阶段(4岁~6或7岁)

四、简答题 

1.答:

 

(1)发展趋势的循环性和统一性;

(2)发展水平的差异性:

 

(3)发展切入点的多端性。

 

2.答:

(1)个体的认知发展状况; 

(2)亲子交往互动;

(3)同伴交往。

3.答:

(1)引起攻击性行为的原因随年龄而变化;

(2)攻击性行为的形式也随年龄不同而不同;

(3)攻击性行为发生的频率随年龄增长而减少。

4.答:

(1)家庭影响;

(2)媒体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