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读本概念楼书最终稿.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128498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6.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化读本概念楼书最终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文化读本概念楼书最终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文化读本概念楼书最终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文化读本概念楼书最终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文化读本概念楼书最终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化读本概念楼书最终稿.docx

《文化读本概念楼书最终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化读本概念楼书最终稿.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化读本概念楼书最终稿.docx

文化读本概念楼书最终稿

绿城御园文化读本

前言:

关于北京,关于西山,关于三山五园,关于历代帝王留下的片片瓦砾,在千百年的风云变幻中,她们都有着世人难以企及的辉煌,也有着数不尽道不完的人间情怀……

今天,我们虔诚仰望的同时,以重述当年盛景的笔触,灵犀辉映御园所根植的这片土地的价值;期待从浩瀚的历史海洋中撷取几片精彩的浪花,来荡漾出历史与现实之间心灵的感动,并作为我们这个时代的开端,希望这几朵浪花足以澎湃出文脉的江河,穿透时空,遥相呼应!

目录:

皇城威仪

1.一个皇帝的梦想

2.37.95米一个王朝的崭新起点

山水奇观

3.逃逸紫禁城的年轻君主

4.第一桶玉泉山水运向皇宫大内

5.青龙桥的稻田厂始自1714

6.《耕织图》里的千秋大业

7.六下江南揽胜九州

盛世瑰宝

8.芳菲满园中的三位皇帝

9.中国的凡尔赛宫从喷水池开始

第一篇皇城威仪

北京城建城3000余年,在浩瀚的中华5000年文明长河中,书写着850年的皇家历史;庄严的皇宫和巍峨的城墙,以其壮丽威仪天下,成为权力至上的象征。

历代帝王及伟人选择于此统御四方,这里,注定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注)早在三千年前周朝时,燕诸候国就定都北京,称蓟,辽称“燕京”,金为“中都”,至元代,建“大都”,号“大汗之城”。

明朝建立,始称“北京”。

清承明制,帝王气韵,绵延至今。

“北京北枕居庸关,西靠太行山,东连山海关,南俯中原,沃野千里,山川壮丽,足以控制四方,统治天下,确实是可以绵延万世的帝王之都。

-------《故宮》

1.一个皇帝的梦想

这片深藏着他儿时的纯真与感情的土地,历经49年,终于成为他统御天下的政治中心。

公元1403年的大年初一,世世代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依旧在各自的家门口贴上红纸袋,接收邻里之间的祝福卡片,人们以此来互致新年的问候。

这一天不再是普通意义上的一天,人们迎接新生活的同时,也迎来了新的梦想,大明朝开始了第三个皇帝朱棣的统治,人们期望着新的王朝能够带来更加美好的气象。

这一年是永乐元年,当时的首都在今天中国的南京,而此时的北京城在大明的版图上,还只是朝廷的一个布政司,叫做北平,北平是新皇帝朱棣的故乡,是他11岁被封为燕王时的藩邸。

他和他的旧部们熟悉这里,对这个地方充满着感情。

对于一个刚刚登基不久的皇帝来说,在南京的紫禁城里,他面临太多棘手的问题与种种的不安。

永乐元年农历正月十三,明成祖朱棣一道圣旨昭告天下,北平被御封为北京,成为明王朝的第二个京都。

这时,一项浩大的工程也随之开始。

公元1420年,永乐十八年,此时的明朝国力强盛,经济发达。

而伟大的宫殿---紫禁城也在北京建成,时年60岁的朱棣更加强烈地怀念他的故地,也期望北京这座帝王之都能够给他带来更加稳定的统治。

于是正式颁诏迁都北京,回到他11岁时的故乡----这个深藏着他儿时纯真与感情的地方,这个寄托着他威服世界梦想的地方。

朱棣追寻梦想的举动使得中国的地域政治文化再次发生改变,这种改变影响了中国数百年的政治格局,直至今日。

 

2.37.95米,一个王朝的崭新起点

谁的王朝会亘古不变?

大明朝几经风雨,这个刚质健拔、充满阳刚之气的朝代,到万历年间,也难掩岁月的疲惫与憔悴,即将取而代之的是另一王朝崛起。

公元1644年农历的八月,一行浩浩荡荡的队伍从盛京向北京进发,在随从队伍的陪同下,一个6岁的男孩和他的母亲一起,离开世世代代生活的老家,踏上了一条通向新王朝的陌生之路。

男孩名叫福临,是大清王朝的顺治皇帝,也是清朝入主中原的第一个皇帝,此行的目的地是他们在北京的新家:

紫禁城。

午门是紫禁城的正门,也是紫禁城最大的门,有37.95米高,气势巍峨,雄伟壮丽。

对于出生于白山黑水之间,6岁的顺治皇帝来说,他前所未见的高大城门,一定给他留下了很多新奇而深刻的印象。

穿过午门,紫禁城的真容出现在顺治皇帝的眼前。

这里就是他们的新家,而对这座宫殿的占有,是他们成为新的统治者的象征。

37.95米是一个高度,也是一个起点,居天下之中,八方来朝、万国礼拜的人生境界由此开始。

小结:

需要怎样宽广的胸襟,才能承受得起历史的风云激荡?

需要怎样厚重的情怀,才绝不会动摇对这片土地的深爱?

如今,只有缔造城市历史与荣耀社会的巅峰阶层,方能匹配北京——这座古老而又年轻的城市所焕发出的荣光。

创造这座城市历史的人,正被城市铭刻在生生不息的前进浪潮中,被历史与时代炫耀。

 

第二篇山水奇观

展开地图,打开罗盘,沿着磁偏角的方向:

紫禁城——西山——玉泉山——御园。

没有西山,就没有北京城。

没有西山,也就没有御园。

从建城到建都,西部山系始终是北京的龙兴之地。

皇天后土,海浪涛声,汇聚在燕山山脉的怀抱。

天地造化,烘托出一派王者气象。

这里有着媲美紫禁城的宏伟,也有着紫禁城无可比拟的山水奇观。

3.逃逸紫禁城的年轻君主

日夜厮守着的这片土地,一柱一廊、一花一木,曾经构建着多少帝王们的梦想,载录着多少的风雅情怀?

当努尔哈赤的孙子福临身穿龙袍,高坐在金銮殿宝座上的时候,他面对的是一种成熟而强大的文明形态。

宝座上的他忽闪着乌黑的眸子,饶有兴致地看着前来朝贺的文武百官,显得气度雍容,毫不胆怯。

比起前人来,他有更多机会接受不同的文化熏陶。

他对汉文化有着发自内心的喜爱,勤奋好学,兴趣广泛,几乎不会放过任何一个接受新知识的机会。

读书的广博,对各种文学作品独到见解,都令人钦佩。

对于一个母语并非汉文,到十四岁时都没有受过很好汉文教育的人来说,尤其难能可贵。

这位清正史上名正言顺的定鼎之君,在童年时期便养成了大胆任性、不屑常规的自由秉性,当面对紫禁城威严庄重的宫廷布局,面对其中不断上演的各种典礼仪式,年轻的皇帝开始怀念先主们白山黑水之间自在的游牧生活,不断寻找能够狩猎游玩的去处,他的目光碰到了西山区域的峰峦叠嶂,和先人们留下的众多园林……

于是从1680年,在强大国力的支持下,清王朝开始聚集主要的精力和财力开发北京西郊,在紫禁城西北面,依香山、玉泉山、万寿山由西向东,依地势而建,自此“三山五园”为主体的西郊园林便浩荡开来。

皇帝们喜爱之余,与这片土地日夜厮守,住在园林里的时间远远多于住在皇宫的时间。

“三山五园”是盛世王朝的见证,浩荡皇脉的传承。

信步群峰叠翠、山水潺潺间,放眼一柱一廊、一花一木,或雕梁画栋、或自然清透,都能感受到随处氤氲着的皇家气息。

[三山五园]北京的西山区域,山水豪阔,林泉遍野,远自辽、金、元、明历代,就建有多处皇家园林。

清代前中期康、雍、乾三朝盛世百余年间,又相继营建了“三山五园”。

三山是:

香山、玉泉山、万寿山;五园是:

畅春园、圆明园、静明园、静宜园和清漪园(颐和园)。

[香山静宜园]康熙十六年(1677年),在香山建造了规制较为简朴的皇家行宫。

乾隆十年(1745年),乾隆皇帝对香山大加扩建,营造了二十八景,命名为“静宜园”。

乾隆在香山所题“西山晴雪”景点,为“燕京八景”之一。

[玉泉山静明园]康熙十九年(1680年),始建“澄心园”,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更名为“静明园”。

乾隆时又扩建,并命名了十六景。

其中“玉泉趵突”,亦为“燕京八景”之一。

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皇帝评定玉泉之水为“天下第一泉”,自此成为皇帝专用饮水,每日都由特备水车运往皇宫。

[畅春园]于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前建成。

康熙皇帝在《御制畅春园记》中说,“朕自临御以来,日夕万机,罔自暇逸,久积辛劬,渐以滋疾。

偶缘暇时,于兹游憩,酌泉水而甘,顾而赏焉。

清风徐引,烦疴乍除。

”今北京大学西门斜对面,有“恩佑寺”和“恩慕寺”两座琉璃山门,即畅春园仅存的遗迹。

[圆明园]始建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原为康熙皇帝赐给皇四子雍亲王胤禛(即后来的雍正皇帝)的花园。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四月,康熙皇帝应胤禛之请,来圆明园观赏牡丹花时,在牡丹台首次见到了胤禛12岁的儿子弘历(即后来的乾隆皇帝),留下祖孙三代皇帝同聚一台的佳话。

雍正即位之后,扩建了圆明园。

圆明园曾有两块匾额,一块由康熙题写,挂在“九州清宴”的前殿----圆明园殿;一块由雍正题写,挂在圆明园的正门----大宫门上。

乾隆即位之后,再次扩建了圆明园,并按下江南时所见苏、杭园林景物,移植仿建了许多景点。

[万寿山清漪园]清漪园是颐和园的前身,是清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四朝皇帝的御苑,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是清代皇家“三山五园”中最后兴建的一座。

光绪十二年(1886),慈禧太后对清漪园进行全面修复,并于光绪十四年将其更名为“颐和园”。

4.第一桶玉泉山水,运向皇宫大内

玉泉山众多奇美的景色很多都已经消失在历史的沧海桑田,而玉泉山泉水却始终如一的滋润着皇族贵胄……

每天天还没有亮,就会听到轰隆隆的马车声第一个驶进西直门,这是皇宫的运水车,盛放着玉泉山泉水,车上插着黄龙旗,盖着绣龙的大苫布。

因为北京城内的水质不好,皇宫用水都取自玉泉山,明、清两代由玉泉山到皇城的御水车皆从西直门入城,故西直门(当时西直门包括门楼、门洞、箭楼、瓮城、瓮城门各一)瓮城门洞中刻有汉白玉水纹石雕一块,这就是京人皆知的“西直水纹”。

乾隆初到玉泉山时曾做诗《玉泉垂虹》,但是后经乾隆皇帝多次观察,认为泉水是从石缝中流出,并没有形成瀑布,不能叫“玉泉垂虹”,而泉水“喷雾如珠”,很像济南的“趵突泉”。

乾隆十六年(1751年),他将“玉泉垂虹”正式更名为“玉泉趵突”并赋诗一首。

此后不久,乾隆下令内务府制银斗,较量天下各泉名水,发现玉泉水重一两;济南珍珠泉水重一两二厘;扬子江金山水一两三厘;惠山虎跑泉重一两四厘;平山水重一两六厘。

只有玉泉水最轻。

从此,玉泉水定为清宫专用水,乾隆亲题“天下第一泉”碑。

(题图文字)“涌湍千丈落垂虹,风卷银涛一望中。

声震林梢趋众壑,光浮练影挂长空。

跳波激石珠丸碎,溅沫飞花玉屑红。

自此恩波流处处,公田时雨泽应同。

——乾隆《玉泉垂虹》

玉泉山众多奇美的景色很多都已经消失在历史的沧海桑田,而玉泉山泉水却始终如一地滋润着皇族贵胄,在生生不息的流淌中奏响鼎盛繁华,玉泉山麓亦成为世代达官贵人的栖息之地,休闲之所。

5.青龙桥的稻田厂始自1714

皇家御用玉泉山水蜿蜒流淌,所到之处,润泽万物,京西水稻亦在其灌溉中蓬勃繁盛。

1403年,由北平刚刚改称为北京的城市里,突然多了很多来自江浙等地的南方人,他们得到朝廷的应允,迁至北京即可获得五年免缴税赋的优待条件。

由于京西群泽遍野,泉水丰沛,于是,在北京的西郊多了很多农民开始垦荒种地,开辟出稻田。

这就是朱棣为迁都北京而开始的大规模移民工程的第一步。

进入清朝,京西的水稻种植得到了几代皇帝的重视,康熙南巡,将南北稻作进行比较,对江南稻田产量远高于京西玉泉山下的稻田深有感触,为改变北方低产状况,他将南方在稻田中施猪毛、鸡毛的经验推广于京西稻田,并取得成功。

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在青龙桥设稻田厂,又在功德寺和六郎庄各设官场一处,并在玉泉山、六郎庄、圣化寺、泉宗庙和长河两岸等地拥有官种稻田。

甚至在畅春园中都种有稻田。

乾隆对京西稻作十分关心,乾隆二十年(1755年)他在疏浚玉泉山下的金河后,赋诗云:

“疏泉因为广其壑,益开稻畦千亩多。

”二十九年(1764年),他命疏浚万泉,“即其地开水田,”并筑起护田长堤,两年后稻畦鳞次了。

六郎庄、巴沟、玉泉山一带的数千亩稻田,成为著名的京西稻产区,京西稻也成为历代皇家的御用贡米。

稻田、荷塘是任何植物也代替不了的水乡符号;田边、湖畔、黛紫色的山峦,稻浪轻摇、荷香飘逸,几只鸥、鹭悠然飞起,翩然而过;远眺玉泉塔影,西山苍翠,皇家园林古朴壮丽,一幅意境深远的水乡画卷与历史古韵在此形神相会,一种幽古旷达的自然与历史的感怀充斥胸襟。

6.《耕织图》里的千秋大业

《耕织图》几百年的历史变迁和文化沉浮中渗透着生命的本源,责任如山、兼济天下的大国情怀亦可从中阅读……

农桑为本的传统自古有之,《耕织图》便是一组表现农民在不同时节耕、织劳作的画卷。

《耕织图》最早始建于南宋初期(1133-1135),分耕和织两部,耕21图,织24图。

历代帝王均以皇室名义摹绘或修订耕织图,以教育皇子大臣们要重视农桑,体恤子民。

清朝统一中国以后,绘制耕织图的传统被保留,并达到了历史上的鼎盛。

康熙重视农桑,天下皆知。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康熙帝南巡,有士人进献《耕织图》,康熙帝观览之后感慨万分,珍爱有佳,特命内府绘制《耕织图》并亲自为每图制诗一章。

心计颇深的胤禛了解自己的父亲,也深知他探索治国理政所付出的心血。

于是他命宫廷画家将自己和福晋作为农夫和农妇的形象分别画进耕、织二图,一方面表现自己向往田园生活的恬淡,另一方面,更是在向康熙表明自己对农耕的重视并愿意亲力亲为。

这本画册无疑博得了康熙的开心。

终于,在激烈的皇位继承大战中胤禛走到了最后,年号雍正。

胤禛对于农业的关注,并不亚于父亲康熙,这本画册也透露出日理万机的帝王对自然生活的无限想往。

延续先帝们重视农桑的传统,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皇帝开始于颐和园昆明湖畔的西侧清漪园内建设景区,主要由澄鲜堂、玉河斋、延赏斋、蚕神庙、织染局和水村居组成。

这里稻田棋布,桑叶葳蕤,男耕女织,鱼跃鸢飞,是北方皇家园林中的一处极富江南水乡风情的景区,乾隆皇帝将之命名为——耕织图。

“历代王朝皆重视农桑”的治国之本,是清朝学习中原农耕文化,融入中原社会,改革政治、守护社稷的中兴之路。

或淡定于山水画卷,采桑篱下,悠然南山;或躬耕于田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体悟农桑传统,回归自然和谐,亦是财富与荣耀背后的心灵境界。

7.六下江南,揽胜九州

揽天下至景皆为我用,经典技艺的古法沿袭与形神兼备的艺术创造,是一代帝王铸造家园的豪情与气度。

乾隆十四年(1749年)十月初五、十七,弘历相继下了两道上谕,讲述欲于十六年巡幸江南的原因,大致有四点:

一是江浙官员代表军民绅衿恭请皇上临幸;二是大学士、九卿援据经史及圣祖南巡之例,建议允其所请;三是江浙地广人稠,应该前去,考察民情戎政,问民疾苦;四是恭奉母后,游览名胜,以尽孝心。

此后,弘历于乾隆十六年、二十二年、二十七年、三十年、四十五年、四十九年,六次巡幸江南。

喜好山水之乐的乾隆,深慕江南精湛的造园艺术,六下江南,每次均命随行画师将他喜爱的园林描摹成图,作为建园参考。

清漪园(后更名为颐和园)在兴建之初,就是以杭州西湖作为蓝本。

乾隆曾题诗:

“背山面水地,明湖仿浙西。

烟波三竺寺,花柳六桥堤。

昆明湖的水域划分、湖与山的关系都与杭州西湖非常相似,尤其是西堤和堤上六桥,简直就是对西湖苏堤的直接模仿。

但是颐和园对杭外西湖的摹仿并非简单抄袭,而是一种意在神似的艺术创造。

两者景观虽有相似,但情趣各异。

颐和园在北京市中心西北约15公里,主要由万寿山昆明湖组成,占地290公顷,水面约3/4。

它是清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四朝皇帝处理政务的行宫和避暑游玩的御苑,也是世界上现存古代建筑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园林。

它继承了历代园林艺术的修造传统,博采各地造园手法的长处,兼有北方山川雄浑宏阔的气势和江南水乡婉约清丽的风韵,并蓄帝王宫室的富丽堂皇和民间宅居的精巧别致、宗教寺庙的庄严肃穆,气象万千而又和谐协调,浑然一体。

小结:

“西窗正对西山启,遥接尧峰等咫尺;霜晨红叶诗思杜,雨夕绿螺画看米”。

—乾隆《圆明园图咏》

为什么以北京为都城的帝王们,都要选择这片土地作为行宫别院、皇家园林,且喜爱之情远甚于大内宫廷?

因为这里才是是真正的宜居之所,养生之所,怡情之所…

王朝会变,风物常在,择址于此,知交自然山水,吐纳灵秀之气,身心和谐,澄明而致远。

 

第三篇:

盛世瑰宝

雨果说,“在东方,一个近乎超人的民族,所能幻想到的一切都汇集于圆明园。

曾经厚载于这片土地之上的圆明园和他的西洋楼,汇聚了五千年的造园艺术,以天下至景皆为我用的气度,合壁中西、古今交融,以绝无仅有的美勾勒出18世纪寰宇一统的盛世。

这种撼动整个世界的精神与文化,至今回荡在这片土地的上空。

8.芳菲满园中的三位皇帝

圆明园盛景,见证了清帝国的昌荣。

她的兴起,是18世纪初,以中国为中心的世界秩序的崛起。

北方的夏天,天气炎热,高墙环绕、色彩浓烈的紫禁城就像一个大蒸炉,过分的追求礼制仪式也使得紫禁城更加的庄严肃穆,缺乏生气,无论年轻的还是年老的皇帝都想摆脱这种压力与束缚。

于是帝王们纷纷将目光投向宫外。

1709年,康熙在自己的园子畅春园北面选了一块风水宝地赐予四子胤禛,取名“圆明园”寓意“圆而入神,明而普照”,据说胤禛脾气暴戾,所以康熙希望他能够有完美的品德。

1722年(康熙61年)3月25日,皇四子胤禛陪同父亲康熙来到圆明园内的牡丹园,满园芳菲,蜂飞蝶舞,喜欢牡丹的康熙非常高兴,最让他惊喜的是除了牡丹,他头一次见到了孙子弘历,这个已经长成11岁的可爱少年。

康熙有五十多个孙子,但一见弘历康熙便分外喜欢,他未曾想到,在这座13年前送给儿子的花园里,清朝最重要的三个统治者站在了一起。

而圆明园无疑是这场历史巧合的见证人,正是因为雍正和乾隆先后登上皇位,圆明园才可能成为未来的“万园之园”。

圆明园的建制和规格没有礼制的束缚,完全是君主个人意念的反映,经雍、乾、嘉、道、咸五代帝王的扩建和补充,历百年而不衰。

对于清朝世代帝王来说这里才是他们真正意义上的家,这里才是大清帝国的真正核心。

 

与颐和园紧相毗邻,由圆明、长春、绮春三园组成。

占地350公顷(5200余亩),其中水面面积约140公顷(2100亩),有园林风景百余处,建筑面积逾16万平方米。

圆明园的兴衰,是清朝帝国史的一个缩影。

它的兴起,是以中国为中心的世界秩序的崛起。

圆明园经过一个半世纪无休止的营造,工程几乎无一日中断,集明清园林之大成,更包含西洋建筑,气势空前,成为大清帝国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也

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帝王宫苑。

9.中国的凡尔赛宫从喷水池开始

在拥有了世界膜拜的神秘与辉煌后,西洋楼,虽已化为历史的尘埃,但至今仍是无可超越的盛举。

公元1747年,乾隆十二年,当他翻开耶酥会教士们奉上的西方绘画时,他的目光开始变得激动,一座欧式的喷水池引起了他的极大兴趣。

那时大量的西方传教士进入中国,在他们带来的图画和故事里,巴洛克后期和洛可可建筑的风格吸引了乾隆的眼球,他也知道了在法国也有一座著名的夏宫凡尔赛宫。

当时部库充盈,乾隆帝又极喜游玩,可以随心所欲地建造自己喜欢的建筑。

于是世界上第一处欧式建筑宫殿群开始筹划营建,它由当时供职宫廷画院的法国传教士蒋友仁、王致诚和意大利人郎世宁等主持设计,由中国匠师建造,历时36年,中西合璧,古今交融,成为世界上东西方交流的象征,也是“万园之园”圆明园内最显赫的西洋建筑群。

小结:

历史往往是沉重的,在三山五园这片土地上,西山的神性光芒和玉泉水的灵性飘逸已将历史的沉重化解。

这种不可触摸但可感知的文脉积淀,在时空里潜行奔突,与山水相通相连,绵延不绝。

今天,同样一片土地,同样的山水,同样的情怀,盛世梦想将再次呈献!

10、玉泉山麓尊贵华庭

择址玉泉山麓,昆明湖畔,位居“三山五园”之列,遍观层峦迭嶂,灵泉清冽;御园,以其旷世经典从容御正西山豪宅,王者气质,彭湃于山水之间,领御全城神采。

在这里,高贵并非肤浅的炫富,而是一种融化在血液里的气质。

高贵者自有高贵的向往,高贵者只与高贵者相遇。

在这里,优雅并非夸张的清高自许,而是一种深得人文传承的秉赋。

优雅者自有优雅的梦想,优雅者只对优雅者会心一笑。

 

御园概况

御园,紫禁城西北近郊五环之内,立足千年皇家胜地,统御玉泉山、万寿山、颐和园及周边高尔夫胜景,以豪阔尺度营造出恢弘高贵的鼎极园区。

园区三层秩序园林景观与周边盛境和谐铺排,山水画卷,冠盖京城。

新古典主义建筑特色,保有意大利文艺复兴后期大师帕拉迪奥(AndreaPalladio)代表作――圆厅别墅的布局和风格,庄严壮丽,精致完美,于王畿之地,更显伟岸雍容。

御园,凝聚绿城12年品牌荣光,深蕴高瞻远瞩的历史责任与人文关怀,山水萦绕间世界华邸卓远天成,精神版图彪炳盛世。

结语

正心诚意,格物致知,御园,择址于此,传承文脉,以绵延千百年的盛世辉煌,诚献笃定本真,敛藏家国情怀,以天下为己任的时代巨子,谱写一曲跨时代的鸿章巨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