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书及译文.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128409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6.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素书及译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素书及译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素书及译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素书及译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素书及译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素书及译文.docx

《素书及译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素书及译文.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素书及译文.docx

素书及译文

素书及译文

ThismanuscriptwasrevisedbytheofficeonDecember22,2012

黄石公着

《素书原始第一》

原文:

夫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

道者:

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

德者:

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德其所欲。

仁者:

人之所亲,有慈慧恻隐之心,以遂其生成。

义者:

人之所宜,赏善罚恶,以立功立事。

礼者:

人之所履,夙兴夜寐,以成人伦之序。

夫欲为人之本,不可无一焉。

贤人君子,明于盛衰之道,通乎成败之数,审乎治乱之势,达乎去就之理,故潜居抱道,以待其时。

是以其道足高,而名重于后代。

译文:

道、德、仁、义、礼五者,本为一体,不可分离。

道,是一种自然规律,人人都在遵循着自然规律,自己却意识不到这一点,自然界万事万物亦是如此。

德、即是获得,依德而行,可使一己的欲求得到满足,自然界万事万物也是如此。

仁、是人所独具的仁慈、爱人的心理,人能关心、同情人,各种善良的愿望和行动就会产生。

义、是人所认为符合某种道德观念的行为,人们根据义的原则奖善惩恶,以建立功业。

礼、是规定社会行为的法则,规范仪式的总称。

人人必须遵循礼的规范,兢兢业业,夙兴夜寐,按照君臣、父子、夫妻、兄弟等人伦关系所排列的顺序行事。

这五个条目是做人的根本,缺一不可的。

贤明能干的人物,品德高尚的君子,都能看清国家兴盛、衰弱、存亡的道理,通晓事业成败的规律,明白社会政治修明与纷乱的形势,懂得隐退仕进的原则。

因此,当条件不适宜之时,都能默守正道,甘于隐伏,等待时机的到来。

一旦时机到来而有所行动,常能建功立业位极人臣。

如果所遇

非时,也不过是淡泊以终而已。

也就因此,像这样的人物常能树立极为崇

高的典范,名重于后世呵!

《素书正道第二》

原文:

德足以怀远,信足以一异,义足以得众,才足以鉴古,明足以照下。

此人之俊也。

译文:

品德高尚,则可使远方之人前来归顺。

诚实不欺,可以统一不同的意见。

道理充分可以得到部下群众的拥戴。

才识杰出,可以借鉴历史。

聪明睿智可以知众而容众。

这样的人,可以称他为人中之俊。

行足以为仪表,智足以决嫌疑,信可以使守约、廉可以使分财。

此人之豪也。

译文:

行为端正,可以为人表率。

足智多谋,可以解决疑难问题。

天无信,四时失序,人无信,行止不立。

如果能忠诚守信,这是立身成名之本。

君子寡言,言而有信,一言议定,再不肯改议、失约。

是故讲究信用,可以守约而无悔。

廉洁公正,且疏财仗义。

这样的人,可以称他为人中之豪。

守职而不废,处义而不回,见嫌而不苟免,见利而不苟得。

此人之杰也。

译文:

见嫌而不苟免,克尽职守,而无所废弛;恪守信义,而不稍加改变;受到嫌疑,而能居义而不反顾;利字当头,懂得不悖理苟得。

这样的人,可以称为人中之杰。

《素书求人之志第三》

原文:

绝嗜禁欲,所以除累。

抑非损恶,所以让过。

贬酒阙色,所以无污。

避嫌远疑,所以不误。

博学切问,所以广知。

高行微言,所以修身。

恭俭谦约,所以自守。

深计远虑,所以不彰。

亲仁友直,所以扶颠。

近恕笃行,所以接人。

任材使能,所以济物。

瘴恶斥谗,所以止乱。

推古验今,所以不惑。

先揆后度,所以应卒。

设变致权,所以解结。

括囊顺会,所以无咎。

撅撅梗梗,所以立功。

孜孜淑淑,所以保终。

译文:

绝嗜禁欲所以除累。

抑非损恶所以禳过。

贬酒阙色所以无污。

避嫌远疑所以不误。

博学切问所以广知。

高行微言所以修身。

杜绝不良的嗜好,禁止非分的欲望,这样可以免除各种牵累;抑制不合理的行为,减少邪恶的行径,这样可以避免过失;谢绝酒色侵扰,这样可以不受玷污;回避嫌疑,远离惑乱,这样可以不出错误。

广泛地学习,仔细地提出各种问题,这样可以丰富自己的知识;行为高尚,辞锋不露,这样可以修养身心、陶冶性情;肃敬、节俭、谦逊、简约,这样可以守身不辱;深谋远虑,这样可以不至于困危;亲近仁义之士,结交正直之人,这样可以在逆境中得到帮助。

为人尽量宽容,行为敦厚,这是待人处世之道。

任才使能,使人人能尽其才,这是用人成事之要领;抑制邪恶,斥退谗佞之徒,这样可以防止动乱;推求往古,验证当今,这样可以不受迷惑;了解事态,心中有数,这样可以应付仓卒事变;采用灵活手法,施展权变之术,这样可以解开纠结;心中有数,闭口不言,凡事能顺从时机,这样可以远怨无咎;坚定不移,正直刚强,这样才能建功立业;勤勉惕励;心地善良,这样才能善始善终。

《素书本德宗道第四》

原文;

夫志心笃行之术:

长莫长于博谋,安莫安于忍辱,先莫先于修德,乐莫乐于好善,神莫神于至诚,明莫明于体物,吉莫吉于知足,苦莫苦于多愿,悲莫悲于精散,病莫病于无常,短莫短于苟得,幽莫幽于贪鄙,孤莫孤于自恃,危莫危于任疑,败莫败于多私。

译文:

素书及译文

-4-

欲始志向坚定,笃实力行:

最好的方法,莫过于深思多谋;

最安全的方式,莫过于安于忍辱;最优先的要务,莫过于进德修业;最快乐的态度,莫过于乐于好善;最神奇的效验,莫过于用心至诚;

最高明的做法,莫过于明察秋亳;最吉祥的想法,莫过于安分知足;最痛苦的缺点,莫过于欲求太多;最悲哀的情形,莫过于心神离散;最麻烦的病态,莫过于反覆无常;最无聊的妄念,莫过于不劳而获;最愚昧的观念,莫过于贪婪卑鄙;最孤独的念头,莫过于目空一切;最危险的举措,莫过于任人而疑;最失败的行径;莫过于自私自利;

《素书遵义第五》

原文:

以明示下者暗,有过不知者蔽,迷而不返者惑,以言取怨者祸,令与心乖者废,后令缪前者毁,怒而无威者犯,好众辱人者殃,戮辱所任者危,慢其所敬者凶,貌合心离者孤,亲谗远忠者亡,近色远贤者憎,女谒公行者乱,私人以官者浮,凌下取胜者侵,名不胜实者耗,略己而责人者不治,自厚而薄人者弃废,以过弃功者损,群下外异者沦,既用不任者疏,行赏吝色者沮,多许少与者怨,既迎而拒者乖,薄施厚望者不报,贵而忘贱者不久,念旧而弃新功者凶,用人不得正者殆,强用人者不畜,为人择官者乱,失其所强者弱,决策于不仁者险,阴计外泄者败,厚敛薄施者凋,战士贫、游士富者衰,货赂公行者味,闻善忽略、记过不忘者暴,所任不可信、所信不可任者浊,牧人以德者集,绳人以刑者散。

小功不赏,则大功不立。

小怨不赦,则大怨必生。

赏不服人、罚不甘心者叛。

赏及无功、罚及无罪者酷。

听谗而美、闻谏而仇者亡。

能有其有者安,贪人之有者残。

译文:

在部下面前显示高明,一定会遭到愚弄。

有过错而不能自知,一定会受到蒙蔽。

走入迷途而不知返回正道,一定是神志惑乱。

因为语言招致怨恨,一定会有祸患。

思想与政令矛盾,一定会坏事。

政令前后不一,一定会失败。

发怒却无人畏惧,一定会受到侵犯。

喜欢当众侮辱别人,一定会有灾难。

对手下的大将罚之过当,一定会有危险。

怠慢应受尊重的人,一定会招致不幸。

表面上关系密切,实际上心怀异志的,一定会陷于孤独。

亲近谗慝,远离忠良,一定会灭亡。

亲近女色,疏远贤人,必是昏啧目盲。

女子干涉大政,一定会有动乱。

随便将官职到处乱送,政治就会出现乱相。

欺凌下属而获得胜利的,自己也一定会受到下属的侵犯。

所享受的名声超过自己的实际才能,即使耗尽精力也治理不好事务。

对自己马虎,对别人求全责备的,无法处理事务。

对自己宽厚,对别人刻薄的,一定被众人遗弃。

因为小过失便取消别人的功劳的,一定会大失人心。

部下纷纷有离异之心,必定沦亡。

既然用了人却不给予信任,必定导致关系疏远。

论功行赏时吝啬小气,形于颜色,必定使人感到沮丧。

承诺多,兑现少,必招致怨恨。

起初竭诚欢迎,末了乂拒于门外,一定会恩断义绝。

给予别人很少,却希望得到厚报的,一定会大失所望。

富贵之后就忘却贫贱时候的情状,一定不会长久。

念及别人旧恶,忘记其所立新功的,一定遭来大凶。

任用邪恶之徒,一定会有危险。

勉强用人,一定留不住人。

用人无法摆脱人情纠结,政事必越理越乱。

失去自己的优势,力量必然削弱。

处理问题、制定决策时向不仁之人问计,必有危险。

秘密的计划泄露出去,一定会失败。

横征暴敛、薄施寡恩,一定会衰落。

奋勇征战的将士生活贫穷,鼓舌摇唇的游士安享富贵,国势一定会衰落。

贿赂府政官员的事到处可见,政治必定十分昏暗。

知道别人的优点长处却不重视,对别人的缺点错误反而耿耿于怀的,则是作风粗暴。

使用的人不堪信任,信任的人乂不能胜任其职,这样的政治一定很混浊。

素书及译文

-6-

依靠道德的力量来治理人民,人民就会团结;若一味地依靠刑法来维持统治,则人民将离散而去。

小的功劳不奖赏,便不会建立大功劳;小的怨恨不宽赦,大的怨恨便会产生。

奖赏不能服人,处罚不能让人甘心,必定引起叛乱;赏及无功之人,罚及无罪之人,就是所谓的残酷。

听到谗佞之言就十分高兴,听到忠谏之言便心生怨恨,一定灭亡。

藏富于民,以百姓的富有作为本身的富有,这样才会安定;欲壑难填,总是贪求别人所有的,必然残民以逞。

《素书安礼第六》

原文:

怨在不舍小过,患在不预定谋;福在积善,祸在积恶;饥在贱农,寒在堕织;安在得人,危在失事;富在迎来,贫在弃时。

上无常操,下多疑心;轻上生罪,侮下无亲。

近臣不重,远臣轻之。

自疑不信人,自信不疑人;枉士无正友,曲上无直下;危国无贤人,乱政无善人。

爱人深者,求贤急;乐得贤者,养人厚。

国将霸者,士皆归;邦将亡者,贤先避。

地薄者,大物不产;水浅者,大鱼不游。

树秃者,大禽不栖;林疏者,大兽不居。

山峭者崩;泽满者溢。

弃玉取石者盲,羊质虎皮者柔;衣不举领者倒,走不视地者颠;柱弱者屋坏,辅弱者国倾。

足寒伤心,人怨伤国。

山将崩者,下先赛;国将衰者,人先弊。

根枯枝朽,人困国残。

与覆车同轨者倾,与亡国同事者灭。

见已生者慎将生,恶其迹者须避之。

畏危者安,畏亡者存。

夫人之所行,有道则吉,无道则凶。

吉者百福所归,凶者百祸所攻。

非其神圣,自然所钟。

务善者无恶事,无远虑者有近忧。

同志相得,同仁相忧,同恶相党,同爱相求,同美相妒,同智相谋,同贵相害,同利相忌,同声相应,同气相感,同类相依,同义相亲,同难相济,同道相成,同艺相规,同巧相胜。

此乃数之所得,不可与理违。

释己而教人者逆,正己而化人者顺。

逆者难从,顺者易行。

难从则乱,易行则理。

如此,理身、理家、理国,可也。

译文:

怨恨产生于不肯赦免小的过失;祸患产生于事前未作仔细的谋画;幸福在于积善累德;灾难在于多行不义。

轻视农业,必招致饥僮;惰于蚕桑,必挨冷受冻。

得人必安,失土则危。

招来远客即富,荒废农时则贫。

上位者反覆无常,言行不一,部属必生猜疑之心,以求自保。

对上官轻视怠慢,必定获罪;对下属侮辱傲慢,必定失去亲附。

近幸左右之臣不受尊重,关系疏远之臣必不安其位。

自己怀疑自己,则不会信任别人;自己相信自己,则不会怀疑别人。

邪恶之士决无正直的朋友;邪僻的上司必没有公正刚直的部下。

行将灭亡的国家,决不会有贤人辅政;陷于混乱的政治,决不会有善人参与。

爱人深者,一定急于求贤才,乐得于贤才者,待人一定丰厚。

国家即将称霸,人才都会聚集来归;邦国即将败亡,贤者先行隐避。

土地贫瘠,大物不产;水浅之处,大鱼不游;秃树之上,大禽不栖;疏林

之中,大兽不居。

山势过于陡峭,则容易崩塌;沼泽蓄水过满,则会漫溢出来。

弃玉抱石者目光如盲,羊质虎皮者虚于矫饰。

拿衣服时不提领子,势必把衣服拿倒。

走路不看地面的一定会跌倒。

房屋梁柱软弱,屋子会倒塌;才力不足的人掌政,国家会倾覆。

脚下受寒,心肺受损;人心怀恨,国家受伤。

大山将要崩塌,土质会先毁坏;国家将要衰亡,人民先受损害。

树根干枯,枝条就会腐朽;人民困窘,国家将受伤害。

与倾覆的车子走同一轨道的车,也会倾覆;与灭亡的国家做相同的事,也会灭亡。

见到已发生的事情,应警惕还将发生类似的事情;预见险恶的人事,应事先回避。

害怕危险,常能得安全;害怕灭亡,反而能生存。

人的所作所为,符合行事之道则吉,不符合行事之道则凶。

吉祥的人,各种各样的好处都到他那里;不吉祥的人,各种各样的恶运灾祸都向他袭来。

这并不是什么奥妙的事,而是自然之理。

务善策者无恶事,无远虑者有近忧。

同志相得,同仁同忧,同恶相党,同爱同求,同美相妒,同智相谋,同贵相害,同利相忌。

同声相应,同气相感,同类相似,同义相亲,同难相济。

同道相成,同艺相窥,同巧相胜。

以上这些都是自然而然的道理,凡人类有所举措,均应遵守这些规律,不可与理相抗。

把自己放在一边,单纯去教育别人,别人就不接受他的大道理;如果严格要求自己,进而去感化别人,别人就会顺服。

违反常理,部属则难以顺从:

合乎常理,则办事容易。

部属难以顺从,则容易产生动乱;办事容易,则能得到畅通的治理。

以上所述的各项事理,用在修身、持家、治国,均会获得丰硕的效果。

谭威:

黄石公《素书》

黄石公《素书》是一部类似‘语录’体的书,流传甚广,影响很大。

另名

《铃经》,又名《玉铃经》《宋史。

艺文志》载:

'宋代有黄石公《素书》一卷,张良所传。

《素书》问世以来版本甚多。

有明朝窜眇阁刊《先秦诸子合编》本、《汉魏丛书》本、明朝唐琳刊本、《说郛》本、《二十二子》本、《百名家书》本、明朝王士祺本、明朝溪香馆刻杨慎评本等等,不一而足。

《素书》是作者人生观的具体表现。

全书六章共讲了五个问题,兹简介于下。

一、阐明了作者的思想体系,即道、德、仁、义、礼五位一体,密不可分,及'潜居抱道,以待其时’的处世哲学。

暗示读者,只要具备道、德、仁、

义、礼五种品格,再逢机遇,定可建绝代之功,极人臣之位。

二、阐明了作者用人的原则。

作者依据才学之不同,将人才分为俊、豪、杰三类。

是故其无异儒家的理性意识及道德水平的准则。

作者认为'任材使能,所以济物'、'危莫危于任疑'、'既用不任者疏'、'用人不正者殆,强用人者不畜’等等,都是来自生活的总结,有着指导性意义。

三、作者从思想和行为两方面提出了如何加强个人修养的意见。

'博学切

问‘、‘恭俭谦约’、‘近恕笃行‘、‘亲仁友直'等,反映了儒家的道德意识;‘绝嗜禁欲'、‘抑非损恶’、’设变致权’、'安莫安于忍辱‘、'吉莫吉于知足’等,乂具有道家思想的成分,儒、道兼收并蓄,反映出作者的思想的包罗万象。

四、作者总结安邦治国的经验。

作者认为'短莫短于苟得‘(反对短期行为)

'后令缪前者毁’(政策必须备有连续性)'足寒伤心,人怨伤国’(失民心者失天下)'有道则吉,无道则凶。

吉者百福所归,凶者仃祸所攻。

非其神圣,自然所钟'(反映了作者的天道意识和非神观念)。

这些,对于后人参政有一定的启发。

五、作者阐述了他自己的处世之道。

我们中国人的政治是人治的政治,能否处理好人际关系,是事业能否亨通的关键。

作者提出‘好众辱人者殃,戮辱所任者危'、'慢其所敬者凶'、'轻上生罪,侮下无亲'、'上无常守,下多疑心‘、’近臣不重,远臣轻之’等,都给如何处理好各种关系提出了借鉴。

大凡一个国家的政治、军事,都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都和个人的修养,能否协调好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之间的关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古人看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程序是不可打乱的,因此将‘人'的问题放在首位。

国人认为,军事是政治的延续,政治是军事的高度集中,是一种高层次的军事。

'败莫败于多私‘、‘阴计外泄者败'、'小素书及译文功不赏则大功不立,小怨不赦则大怨必生’等,对于指导政治或军事行动,有着同样的意义。

《素书原序》

张商英(宋)

原文:

《黄石公素书》六篇,按《前汉列传》黄石公圮桥所授子房《素书》,世人多以‘三略'为是,盖传之者误也。

晋乱,有盗发子房冢,于玉枕中获此书,凡一千三百三十六言,上有秘戒:

'不许传于不道、不神、不圣、不贤之人;若非其人,必受其殃;得人不传,亦受其殃。

'呜呼!

其慎重如此。

黄石公得子房而传之,子房不得其传而葬之。

后五白余年而盗获之,

自是《素书》始传于人间。

然其传者,特黄石公之言耳,而公之意,其可以言尽哉。

余窃尝评之:

“'天人之道,未尝不相为用,古之圣贤皆尽心焉。

尧钦若昊天,舜齐七政,禹叙九畴,傅说陈天道,文王重八卦,周公设天地四时之官,乂立三公以燮理阴阳。

孔子欲无言,老聃建之以常无有。

'《阴符经》曰:

‘宇宙在乎手,万物生乎身。

道至于此,则鬼神变化,皆不逃吾之术,而况于刑名度数之间者欤!

'"

黄石公,秦之隐君子也。

其书简,其意深;虽尧、舜、禹、文、傅说、周公、孔、老,亦无以出此矣。

然则,黄石公知秦之将亡,汉之将兴,故以此《书》授子房。

而子房者,岂能尽知其《书》哉!

凡子房之所以为子房者,仅能用其一二耳。

《书》曰:

'阴计外泄者败。

‘子房用之,尝劝高帝王韩信矣;

《书》曰:

'小怨不赦,大怨必生。

‘子房用之,尝劝高帝侯雍齿矣;《书》曰:

'决策于不仁者险。

‘子房用之,尝劝高帝罢封六国矣;《书》曰:

'设变致权,所以解结。

'子房用之,尝致四皓而立惠帝矣;《书》曰:

'吉莫吉于知足。

'子房用之,尝择留自封矣;《书》曰:

‘绝嗜禁欲,所以除累。

'子房用之,尝弃人间事,从赤松子游矣。

嗟乎!

遗粕弃滓,犹足以亡秦、顶而帝沛公,况纯而用之,深而造之者乎!

自汉以来,章句文词之学炽,而知道之士极少。

如诸葛克、王猛、房乔、裴度等辈,虽号为一时贤相,至于先王大道,曾未足以知仿佛。

此《书》所以不传于不道、不神、不圣、不贤之人也。

离有离无之谓‘道',非有非无之谓‘神',有而无之之谓‘圣',无而有之之谓‘贤'。

非此四者,虽口诵此《书》,亦不能身行之矣。

浅释:

秦朝末年的隐士黄石公的《素书》共有六章。

大多数人以为黄石公在圮桥传授给张良的《素书》就是《三略》,这实在是以讹传讹啊。

西晋时期,天下大乱。

盗墓贼发掘了张良的坟墓,在头底下的玉枕中发现了这本《素书》,共计有一千三百三十六字,上面题有秘诫说:

'不允许将此书传于“不道、不神、不圣、不贤之人”,否则必遭祸殃;但是如果遇到合适的传人而不传授,也将遭殃。

'可见像《素书》这样一本关系到天下兴亡、个人命运的‘天书’,是否要传世,是一件极其慎重的事情!

当年黄石公遇到张良这样的豪杰,经过几次无情的考较后,才慎重地传给了他:

张良因为没有遇到合适的人选,只好将它和自己一起带进棺材。

五百余年后,因盗墓贼得到了它,才从而使这本‘奇书'得以在人间流传,然而公之于世的,也只不过是黄石公的极其简略的言词,至于其中的玄机深意,浮浅的言语怎么能穷尽呢?

我与人议论到古人时曾经讲过,天道和人道,何尝不是相辅相成呢?

对于天道和人道的关系,古代的圣人贤哲都能够心领神会并尽心竭力地去顺天而行。

比如帝尧,恭敬地顺应上天的法则就像敬畏上帝一样;舜遵循天道建立建全七种治理国家的重大政治制度;禹依据自然地理的实际情况把天下划为九州;傅说向殷商中期的继承人武丁讲述天道的原则,才使商朝得以中兴;文王'法天象地',才推演发展了八卦;周公效法天地四时的规则建立了封建官吏组织,同时设立三公(太师、太傅、太保)负责调和平衡阴阳;孔子觉得天人之道太奥妙了,常常不愿意轻易谈论;老子却用‘无'与‘有’来概括天道运行的规律。

托名黄帝的《阴符经》中说:

'对于大自然的运行规律了然于心之后,思想才会处于一种自由状态,于是就会感到周围的一切都在自己的把握之中,万事万物的变化都由我来主宰。

'一个人的道行到了这种地步,神鬼变化都无法逃脱其谋术,更何况类似刑罚、名实、制度、相卜这些不足挂齿的小事呢!

黄石公是一位秦时的世外高人,他传给张良的这本书,词语虽然简略,但含义却很深邃,即使尧、舜、禹、文王、傅说、周公、孔子、老子也无法超过他。

他知道秦朝就要灭亡,汉朝即将兴起,因此把《素书》传给了张良,让他替天行道,帮助刘邦灭秦兴汉。

张良虽然完成了这一历史使命,但他乂怎么能完全精通这本书的奥妙呢?

张良之所以能成为千古流芳的张良,功成名遂,全身而退,也只不过用了其中的十分之一、二罢了。

当年韩信要求刘邦封他为齐王,刘邦很恼火,但乂是用人之际,刘邦不能得罪韩信,张良正是运用《素书》上所说的‘阴计外泄者败'这一谋略的基本法则,暗示刘邦答应了韩信的要求,才使他能最后打败项羽。

当天下初定,众功臣因没有得到封赏而策划叛乱的时候,张良根据‘小怨不赦,大怨必生’的人情世故,劝汉高祖首先封赏了与他有隔阂的雍齿为什方侯,从而安定了人心,防止了一场宫廷内乱。

当刘邦被项羽围困在荥阳的时候,刘邦一等莫展,谋士郦食其建议刘邦重封六国的后代,以争取各国君臣白姓的拥戴,张良知道这一决策不是出于真正的仁爱之心,根据'决策于不仁者险’的原则,说服了刘邦,把已经赶制好的印信全部收回,才使刘邦避免了一场灭顶之灾。

《素书》上说:

‘绝嗜禁欲,所以除累。

'张良采用了这一明哲保身的至理,抛弃功成名就后的荣华富贵,飘然出世,避开了政治斗争的漩涡,与清风明月为侣,逍遥自在地度过了一生。

真神妙啊!

张良只用了《素书》中一些残渣余唾,就推翻了秦王朝,打败了项羽,辅佐刘邦统一了天下,如果能领会其中的精华奥义,进而有所发挥,灵活运用,那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象呢?

自从汉刘氏一统天下、九合诸侯后,诗赋文章蔚然成风,蓬勃发展,但是真正认识、掌握宇宙大道的哲人却寥寥无几。

诸如三国时的诸葛克、十六国时的王猛、初唐的房玄龄、唐宪宗时的裴度这些名臣,虽然被世人称作冠绝一时的贤相,但他们对于道为何物,连其依稀仿佛的皮毛也并没有领会多少,其原因就在于他们还算不上是通晓‘天道’的神异之才,造福苍生的圣贤之士,所以没有那个福气得其真传。

‘天道’的真谛可以这样理解.:

'道'的存在'离有离无‘;‘道’化为真气后,就成了一种‘非有非无’的物质,可以将其叫做‘神';如果谁能永远持有这种‘神'的状态乂不显露出来,就是‘圣人';保持在这种无形无状的境界中乂能随心所欲地将之生化为万事万物的人就是‘贤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