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浙江新高考语文必修五文档专题四 文本15兰亭集序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128402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120.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浙江新高考语文必修五文档专题四 文本15兰亭集序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苏教版浙江新高考语文必修五文档专题四 文本15兰亭集序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苏教版浙江新高考语文必修五文档专题四 文本15兰亭集序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苏教版浙江新高考语文必修五文档专题四 文本15兰亭集序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苏教版浙江新高考语文必修五文档专题四 文本15兰亭集序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浙江新高考语文必修五文档专题四 文本15兰亭集序 Word版含答案.docx

《苏教版浙江新高考语文必修五文档专题四 文本15兰亭集序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浙江新高考语文必修五文档专题四 文本15兰亭集序 Word版含答案.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教版浙江新高考语文必修五文档专题四 文本15兰亭集序 Word版含答案.docx

苏教版浙江新高考语文必修五文档专题四文本15兰亭集序Word版含答案

文本15 兰亭集序

王羲之

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目标:

积累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

2.思维目标:

把握作者情感,深入理解作者的人生观。

3.审美目标:

赏析本文骈散结合的语言特色。

激趣导入

 曾有人为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写了一副对联,上联是“群贤毕至,一觞一咏成就兰亭华章,信可乐也”,下联是“少长咸集,几俯几仰参悟人生哲理,岂不悲哉”。

今天我们就走进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来体味王羲之的“乐”与“悲”。

一、诵读全文,解释加点词的意思,并回答段后问题。

(第一段)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春季的最后一个月)之初,会(集会)于(在)会稽山阴(山阴县)之(助词,的)兰亭,修(举行)禊[古代习俗,于农历三月上旬巳日(魏以后改为三月三日),游于水滨,举行祭祀、沐浴、采兰等活动,以消除不祥]事也。

群贤(形容词作名词,贤才)毕(全,都)至,少长(形容词作名词,年少的,年长的)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高高的)竹;又有清流激湍(激荡回旋的水流),映带(景物相互关联衬托)左右,引以为(以之为,把它作为)流(使动用法,使……流动)觞(酒杯,两侧各有一耳)曲水(引水环曲为渠,以流酒杯),列(依次排列)坐其次(曲水的旁边)。

虽(虽然)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名词作动词,饮酒)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幽深内藏的感情)。

是(这)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定语后置的标志)大,俯察品类(物品,种类。

指天地万物)之(定语后置的标志)盛,所以(用来……)游(使动用法,使……纵目)目骋(使动用法,使……驰骋)怀,足以极(尽)视听之娱,信(实在)可乐也。

请概括段意:

描述了兰亭宴集的盛况,表现了作者陶醉在人与自然和谐氛围中的快乐心情。

(第二段)夫(发语词)人之相与(相处,相交),俯仰(比喻人生短暂)一世。

或(有时)取诸(“之”“于”二字的合音)怀抱(襟怀抱负),悟言(交谈。

悟,同“晤”)一室之内;或(有时)因(借着,随着)寄所托(爱好的事物),放浪(任性不羁,放荡,放纵)形骸(形体,身体)之外。

虽(虽然)趣舍(取舍,爱好。

趣,同“取”)万殊(千差万别。

殊,不同),静躁(宁静与躁动)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接触到的事物),暂(暂时)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将至。

及(等到)其(它)所之(往,引申为达到,得到)既倦,情随事迁(改变),感慨系(附着,随着)之矣。

向之(过去。

之,音节助词)所欣(高兴,欣喜),俯仰之间,已为(动词,变成)陈迹,犹不能不以(因为)之兴怀(触发感慨)。

况修短(长短。

这里指寿命的长短)随(依附)化(造化,自然),终期(注定)于尽。

古人云:

“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

请概括段意:

引出“死生”这一人生最重大问题,抒发人生无常、情随事迁的伤痛之感。

(第三段)每(经常)览昔人兴感(兴发感慨)之由(缘由),若(像)合一契,未尝不临(面对)文嗟悼(叹惜哀悼),不能喻(明白,理解)之于怀。

固(本来)知(知道)一(数词作动词,把……看作一样)死生为(是)虚诞(虚妄荒诞),齐(把……看成平等)彭殇(寿命长的彭祖和寿命短的夭折的幼童)为(是)妄作(虚妄之谈)。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悲夫!

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即使)世殊事异,所以(……原因)兴怀,其(他们的)致(情趣)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这篇文章)。

请概括段意:

在上文基础上表明作者对生死的看法。

二、在诵读全文的基础上,根据结构导图的提示,填出空缺处相应的内容。

答案 ①乐 ②美景 ③暮春之初 ④人物之盛

微任务活动一 准确翻译重点句子

1.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又有清澈激荡回旋的水流,辉映围绕在亭子的四周,汲引清流急湍,用作流动酒杯的曲折水道,(人们)依次排列,坐于曲水岸边。

(得分点: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省略句式,“映带”,“流”活用,“其次”古今异义,句意对)

2.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抬头观望寥廓的宇宙,低头品察繁盛的事物,用来放开眼界,抒发胸臆,都足够用来让人尽情享受视听的乐趣,实在快乐啊。

(得分点:

“所以”“游”“骋”“足以”“极”“信”,句意对)

3.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我)本来知道把死和生等同看待是荒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看待是妄造的。

(得分点:

“固”“一”“为”“虚诞”“齐”“彭殇”“妄作”,句意对)

微任务活动二 把握作者情感,深入理解作者的人生观

1.第一段“信可乐也”中的“乐”具体指什么内容?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在这一段中,作者描述了这次聚会是“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可谓人贤,此为一“乐”;聚会时是“暮春之初”,“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可谓辰良,此为二“乐”;聚会之地“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可谓景美,此为三“乐”;宴会之中“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可谓情真,此为四“乐”;而“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足以极视听之娱”,可谓赏心,此为五“乐”。

作者感到人贤、辰良、景美、情真、赏心五事俱备,所以认为这次聚会“信可乐也”。

2.如何理解第二段中“岂不痛哉”中的“痛”?

作者因何而“痛”?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痛”指“痛惜”之情。

(2)①一痛人生易老。

人生如白驹过隙,美好却短暂。

一个人以自己的方式自由地生活在社会上,好静者常在室内清谈佛老,好动者喜爱纵情山水,遇上喜欢的事物就心满意足,因快乐而忘却了忧愁,竟然“不知老之将至”。

②二痛情随事迁。

来自生命本体的内在欲望永不满足。

当人们“欣于所遇”,便“快然自足”,但转眼间,“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这就是说,人的欲望、人对美的感受都不是凝固不变的,得到的东西即使美好,很快也会厌倦,感慨也随之产生了。

③三痛时间无情,生命终将逝去。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时间的飞速流逝,事物的急剧变化,更显示出生命的脆弱,所以“犹不能不以之兴怀”;更何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人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生命最终要归于毁灭,这可以说是与生俱来的人生大患啊!

“痛”来自于对生命有限的深刻洞察和对时间无情的恐惧。

3.第三段中作者“悲”的具体内涵是什么?

第三段的“悲”与第二段的“痛”有何异同?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一方面,“我”与古人同悲“死”“生”的感慨。

“今之视昔”: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另一方面,后人读“我”的文章,犹如“我”读前人的文章一样。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2)相同点:

“悲”和“痛”实质上都是一种“悲”情。

不同点:

“痛”是个体之痛,自痛、自悼、自怜、痛惜;而“悲”是对个体之痛的理性思考,是由己悲人的,更加深刻,悲不是悲苦、悲痛,而是悲叹。

人类社会发展至今,人类文明已今非昔比,但无论世界怎样变化,人类对生命本质(生命、青春、痛苦等)的体验是一致的,昔人、自我、后人三位一体,王羲之以“千古同悲”之势,深深打动我们。

4.作者批判士大夫中流行的“一死生”“齐彭殇”这种消极虚无的人生观,表明了他怎样的人生观?

背景提示 东晋是名士风流的时代。

他们崇尚老庄,大谈玄理,不务实际,思想虚无,寄情山水,笑傲权贵。

他们思想消极,行动无为,就像浮萍之于水,随波荡漾,漂到哪里就是哪里。

他们“一死生”“齐彭殇”,认为人死了就死了,无所谓,因为死就是生,生就是死。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生和死是两码事,不能等同起来。

生有各种各样的生,有人活得窝窝囊囊,有人活得志得意足;死也有各种各样的死,有人死得默默无闻,有人死得轰轰烈烈。

②有生之年应当做些实事,不宜空谈玄理(王羲之所生活的东晋是政治极为严酷的时代,杀伐严重,社会动荡,因此有人谈玄悟道,混同生死,及时行乐),总之,要用积极的态度对待生活。

微任务活动三 赏析本文骈散结合的语言特色

本文语言骈散结合,以散为主,后人多评价本文语言清新质朴、自然流畅,试举例说明。

提示 骈句,指的是结构相似、内容相关、行文相邻、字数相等的两句话,跟对偶相似,只是不像对偶那样在音韵上有严格的要求。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兰亭集序》语言或骈或散,散则错落有致,骈则整齐优美,骈散间行,语言清新质朴、自然流畅。

如“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中,以“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写山,以“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写水,骈句整齐优美,前又以“此地有”“又有”相连缀,后随之以散句“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骈散间行。

而从内容的表述上来说,以“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写山,以“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写水,短短16个字就将兰亭周围的景色概括出来,烘托出清幽的气氛。

整句语言清新质朴,行文自由流畅。

对待生死(生命)的态度是一个严肃的哲学问题,古今中外的哲人对此都做出了探索。

下面列举的几种观点,你赞成哪一种?

或者,你还有什么别的看法吗?

(1)积善行德,死后升入天堂。

(基督教)

(2)吃斋念佛,死后上西天极乐世界。

(佛教)

(3)追求长生不死,崇尚无为。

(道家)

(4)追求不朽,有所作为(立德立功立言)。

(儒家)

(5)把握好今天,诗意地栖居。

(现代哲学家·海德格尔)

(6)及时行乐,潇洒走一回。

(享乐主义)

(7)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

(8)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刘禹锡)

(9)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

(雷锋)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观点一)赞成比较有正能量的观点:

(4)(5)(7)(8)(9)。

我们可以悲叹但不等于能够悲观。

悲叹是对生命对人生的一种思考,往往是最富有创造价值的一种思考。

不管时代怎样,年龄几何,思考之后都应该以积极向上的心态去面对生活。

(观点二)须辩证分析的观点:

(1)

(2)。

这两个观点之中的“积善行德”“吃斋念佛”对社会风气从客观上来说,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正面引导人们向善的作用,有积极的一面;但是,从他们行为的终极目的——“死后升入天堂”“死后上西天极乐世界”来看,善心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自己死后的享乐,还是有狭隘的一面。

助读材料

1.作者简介

王羲之(321—379),字逸少,东晋书法家、文学家。

琅琊临沂(今属山东)人,世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

出身士族名门,东晋政治家王导之侄。

朝廷召他担任侍中、吏部尚书,都辞谢不就。

后任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

作品有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表乱帖》,行楷《兰亭集序》。

王羲之擅长书法,论者称其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有“书圣”之称,与其子王献之并称“二王”“二圣”。

东晋文坛盛行骈文,他是少数仍沿用散文写作或以散驭骈的作家之一。

文风清新,不尚辞藻。

2.《兰亭集序》的由来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353)三月三日,王羲之邀请友人谢安、孙绰等41人在兰亭聚会。

他们做曲水流觞之饮,并要求每人作四言、五言诗各一首。

会后,王羲之将诸名家诗作一一辑录成集,这就是《兰亭集》,他又为此集作序一篇,这就是传诵千古的《兰亭集序》。

3.文体知识

序,又名“序言”“前言”“引言”,属实用文体,同“跋”是一类。

列于卷首叫序,附于卷末叫跋。

其作用在于推荐介绍某人著作或某一材料,说明写作过程、写作目的、主要内容或说明一些同书本有关的事情,帮助读者更好地去阅读或理解。

序言,有自己作的,叫“自序”;也有请他人写的,叫“他序”,他序除了介绍著作外,往往还有一些评价的内容。

古人宴集时,常常一同赋诗,诗成后公推一人作序,是为“宴集序”,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又有虽无聚会,也作文相赠,以表惜别、祝愿、劝勉之意,就是“赠序”,如韩愈的《送李愿归盘谷序》。

4.英国大哲学家罗素《论老之将至》

每一个人的生活都应该像河水一样——开始是细小的,被限制在狭窄的两岸之间,然后热烈地冲过巨石、滑下瀑布。

渐渐地,河道变宽了,河岸扩展了,河水流得平稳了。

最后,河水流入了海洋,不再有明显的间断和停顿,而后便毫无痛苦地摆脱了自身的存在。

能够这样理解自己一生的老人,将不会因害怕死亡而痛苦,因为他所珍爱的一切将继续存在下去。

5.历代名家评点《兰亭集序》

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卷九:

“此文一意反复生死之事甚疾,现前好景可念,更不许顺口说有妙理妙语,真古今第一情种也。

李兆洛《骈体文钞》卷二十一:

“雅人深致,玩其抑扬之趣。

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卷七:

“通篇着眼在死生二字。

只为当时士大夫务清谈,鲜实效,一死生而齐彭殇,无经济大略,故触景兴怀,俯仰若有余痛。

但逸少旷达人,故虽苍凉感叹之中,自有无穷逸趣。

浦起龙《古文眉诠》卷四十二:

“非止序禊事也,序诗意也。

修短死生,皆一时诗意所感,故其言如此。

笔情绝俗,高出选体。

余诚《重订古文释义新编》卷七:

“因游宴之乐,写人生死之可悲,则兰亭一会,固未可等诸寻常小集。

而排斥当日竞尚清谈、倾惑朝廷者之意,亦寓言下。

林西仲谓古人游览之文,亦不苟作如此。

信非诬也。

至其文情之高旷、文致之轻松,更难备述。

必备知识积累卡片

一、字词句知识

1.通假字

句子

通假字

悟言一室之内

“悟”同“晤”,面对面

虽趣舍万殊

“趣”同“取”,与“舍”相对

2.古今异义词

词语

例句

解析(古今义)

品类

俯察品类之盛

古义:

物品,物类。

指天地万物。

今义:

种类。

怀抱

或取诸怀抱

古义:

襟怀抱负。

今义:

抱在怀里;胸前;心里存有;心胸,打算。

斯文

亦将有感于斯文

古义:

这篇文章。

今义:

文雅,也指文化或文人。

其次

列坐其次

古义:

它(曲水)旁边的地方。

今义:

次第较后;第二(用于列举事项);次要的地位。

所以

所以游目骋怀

古义:

用来……。

今义:

连词,表示因果关系。

俯仰

俯仰一世

古义:

一俯一仰之间,比喻人生短暂。

今义:

低头和抬头,泛指一举一动。

3.多义实词

词语

例句

释义项(或用法)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形容词,高,长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形容词,寿命长

又重之以修能

形容词,美好

修禊事也

动词,举行

则修文德以来之

动词,整治,施行

孙子膑脚,《兵法》修列

动词,编著

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

动词,修补

信可乐也

副词,实在

于俗不信,适足取辱耳

动词,信任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名词,实情

低眉信手续续弹

动词,随便

4.重点虚词

词语

例句

释义项(或用法)

列坐其次

代词,代曲水

当其欣于所遇

代词,指他们

及其所之既倦

代词,指他们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代词,指人们的

及其所之既倦

动词,往,引申为达到,得到

仰观宇宙之大

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足以极视听之娱

助词,的

夫人之相与

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5.词类活用

词语

例句

解析

一觞一咏

名词作动词,饮酒

游、骋

所以游目骋怀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纵目;使……驰骋

引以为流觞曲水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流

群贤毕至

形容词作名词,贤才

齐彭殇为妄作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把……看成平等

足以极视听之娱

副词作动词,穷尽,尽享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数词的意动用法,把……看作一样

6.特殊句式

句式

例句

解析

判断句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为”表判断

省略句

①引以为流觞曲水

②列坐其次

①省略“之”,引(之)以(之)为流觞曲水

②省略介词“于”,列坐(于)其次

定语后置句

仰观宇宙之大

中心词+之+定语

状语后置句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介词“于”带宾语,介宾结构后置

二、名言警句

课文名句

1.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2.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3.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三、文化常识

1.永和:

东晋皇帝司马聃(晋穆帝)的年号,从公元345—356年共十二年。

2.癸丑:

中国传统纪年农历的干支纪年中一个循环的第50年称“癸丑年”。

以下各个公历年份,年份数除以60余53,或年份数减3,除以10的余数是0,除以12的余数是2,自当年正月初一起至次年除夕止的岁次内均为“癸丑年”。

3.禊,一种风俗祭祀。

古人于农历三月上旬巳日(魏以后改为农历三月三日),游于水滨,举行祭祀、沐浴、采兰等活动,以消除不祥。

实际上这是古人的一种游春活动。

4.暮春:

春天最后一段时间,指农历三月。

5.契,即指符,又称符契,或符节。

是古代朝廷调动军队或发布命令的信物,通常用竹板或金属制成,上面刻着文字,剖分为两半,一半留在朝廷,一半由将帅持有。

它是权力的象征,具有绝对服从的意义。

 

一、“读兰亭”诗歌

兰 亭

[南宋]陆游

兰亭绝境①擅②吾州,病起身闲得纵③游。

曲水流觞千古胜④,小山丛桂一年秋。

酒酣起舞风前袖,尽兴回桡⑤月下舟。

江左诸贤嗟未远,感今怀昔使人愁。

 ①绝境:

独特的环境。

②擅:

胜过。

③纵:

不拘束,放任。

④胜:

胜景,名胜古迹。

⑤桡:

桨,楫。

赏析

 陆游生活的时代是“靖康之变”之后。

靖康二年四月,金军攻破东京(今开封),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及大量赵氏皇族、后宫妃嫔与贵卿、朝臣等三千余人,北宋灭亡。

他耳闻目睹了金兵南下给大宋国家带来的巨大灾难,一心希望能够征战疆场、恢复中原、报效国家。

王羲之则历经了“永嘉之乱”,公元311年即永嘉五年,匈奴攻陷洛阳,掳走怀帝。

诗人游历兰亭之后的感今怀昔的愁情,大概就是源于此吧。

二、“读兰亭”散文

兰亭墨香千古流韵

浪漫心旅

兰亭墨香千古流韵,正如滕王阁文香千古流芳,正如沈园诗香千古溢馨。

历史上诸多名亭名园,一旦与文采璀璨的文人墨客结缘,其自身价值的尊贵,都是难以度测评估的。

兰亭同样不会例外。

水墨江南不仅孕育文人雅士,而且滋生名楼亭园。

享有越士名人之乡的绍兴,亭园楼阁与名士文人相互辉映,气势恢弘的大禹陵,婉约凄美的沈园,那坐落在兰渚山麓的兰亭,更是引无数骚客文人尽折腰。

这个秋阳如火的午后,我和所有兰亭粉丝一样,圆了多年来萦绕心中的一个书香雅梦。

驾车不过半个时辰,兰亭已实实在在呈现于眼前,葱郁茂密的绿影中,鲜红耀眼的“兰亭”二字像一张喜盈盈的笑脸,迎接着远方的客人。

一面汉白玉般的墙壁上醒目的“晋唐心印”和潇洒飘逸的《兰亭集序》昭示着兰亭的深邃和气质。

放眼四周,重重叠叠的黛山是那样温文静雅、空阔辽远,让人不禁联想到《兰亭集序》的轩昂之气,联想到王羲之的博大胸襟。

怀着满心的崇敬,踏着清幽的小径莲步而行,远远就望见碧波荡漾的鹅池和池中嬉戏的白鹅。

我三步并作两步驻足池边,仔细端详着这些曲线优美的白天使,俨然就是书圣序中那一个个体态娇媚的“之”字。

从鹅到之,从之到鹅,我不得不惊讶书圣非凡的想象力。

把视线从池水移向岸边的鹅池碑,眼前竟然回放的是王羲之刚刚挥毫书下一个“鹅”字,圣旨到了,于是,匆匆去接圣旨,“小书圣”王献之随即拿起笔疾书“池”字的那一幕。

告别鹅池继续前行,很快就来到兰亭的精华景点——曲水流觞。

这里,茂林修竹、曲径通幽、叠石绵延,一条“之”字形小溪随弯转的河道静静地流淌。

如果说《兰亭集序》是文人雅士玩酒尽兴的结晶,那么,眼前这条温文尔雅的溪流,就是激点才思的神灵了。

四十一位文采卓越的大师沿溪而坐,盛满佳酿的玉觞在宛若轻舟似的绿叶上顺流而下,“花”落谁家,吟诗作赋,这是怎样的一种雅韵共赏呀!

才情敏捷的王羲之,醉情于心智共舞的华章里,激情燃烧,文思奔涌,一篇千古名序脱颖而出,那瑰丽绚烂的文质,那举世卓绝的神来之笔,为这次文人集会平添了超乎想象的神采。

走进兰亭,走近的是内涵厚重的碑林,是构思奇妙的亭宇,是古墨浸染的传奇故事。

伫立于兰亭碑前,内心是沉甸甸的感觉。

康熙皇帝的亲笔手书,竟然也没能躲过“文革”动乱的一劫,兰尾亭头残缺的一块虽然做过修补,但并未恢复原型,仍然是一道沉重的创伤和莫大的遗憾,同时也见证着岁月的沧桑。

碑中之碑要数御碑了,它是整个兰亭的标志性景观。

石碑的高大宏伟与一朝天子的人格学养相得益彰。

碑的阳面是康熙皇帝临摹的《兰亭集序》。

全文除了“一”字保留了自己的风格,其余的全是临仿。

皇帝的墨宝自然不敢评头论足,可这一留一仿之间带给人的反思,不是随意能抑制的。

“留”是自信,是气势,是一统天下的胆识和勇气;“仿”是谦虚,是美德,是勤学好学的自强不息。

康熙皇帝的确是一位令世人仰慕敬畏的君主,他一生博览群书,底蕴厚重。

文史理学无所不知,琴棋书画样样精通。

每次南巡民间时,一路读经赏典、赋诗题词,镌绣的文采光华至今闪烁在江南大地。

碑的阴面是乾隆皇帝亲笔题写的七律诗,大气磅礴的诗风书韵,折射的是大清王朝恢弘的文化沉淀。

御碑与兰亭碑相比,命运令人欣慰。

同样遭到“文革”的血风腥雨,智慧而聪明的当地人民突发奇想,用白灰在碑石上涂抹了厚厚的一层,正面书上毛泽东的《七律二首·送瘟神》,背面写上“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御碑果然奇迹般保留下来了。

原来钟灵毓秀的古越山水,造就伟人的智慧,也催生平民草根的智慧。

兰亭的博大精深,也许就在于一碑一亭、一景一物背后那颇富传奇色彩的故事。

走下御碑亭,吸引我眼球的是刚劲有力的“太”字碑和它身边的十八个大缸。

作为天下第一书园,这样的构思和设计,并不只是为了再现当年王献之举着练完三缸水墨的大字索取父亲的赞赏,出乎意料的是父亲默默不语随手在大字上加了点。

王献之不得其解求助母亲,智慧敏思的母亲一脸温柔地提示儿子,唯有一点极像父亲的典故吧?

究其深意,不就是为了告诉世人天才等于勤奋吗?

好一个兰亭了得!

徜徉其间,你须读,须赏,须品,须思。

否则,你不会明白在创意上为什么好多亭的芳名都源自《兰亭集序》原作,如骋怀亭、俯视亭、流觞亭、信可乐也亭、墨华亭、惠风亭云云,无法读懂序与亭、亭与人之间的内在联系,更无法读懂“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的深沉与博重了。

重复着来时的幽径步向出口,我不时地回望身后这座集秀丽的自然山水、雅致的园林景观、独特的书坛盛誉、丰厚的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