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德阳市中考历史试题含答案与解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127944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6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德阳市中考历史试题含答案与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四川省德阳市中考历史试题含答案与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四川省德阳市中考历史试题含答案与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四川省德阳市中考历史试题含答案与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四川省德阳市中考历史试题含答案与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川省德阳市中考历史试题含答案与解析.docx

《四川省德阳市中考历史试题含答案与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德阳市中考历史试题含答案与解析.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川省德阳市中考历史试题含答案与解析.docx

四川省德阳市中考历史试题含答案与解析

四川省德阳市

2020年中考试题

历史

第Ⅰ卷(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1.西汉初,贾谊向文帝上《治安策》,“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

后来,汉武帝“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主要措施是

A.行推恩令B.设刺史C.推察举D.行郡县

2.读如图,图中内容反映的中国古代王朝是

A.秦朝B.西汉C.唐朝D.明朝

3.元朝疆域“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

为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元朝开创了

A.分封制B.郡县制C.三司制D.行省制

4.读如表,据表中内容可知

1844~1855年中国经由广州和上海与英国进出口贸易额统计表(单位:

万美元)

年份

由英国进口的贸易额

对英国出口

贸易额

广州

上海

广州

上海

1844

1550

250

1790

230

1850

680

390

990

800

1853

400

390

650

1330

1855

360

340

290

1990

A.英国成为中国的最大贸易国B.上海的外贸地位不断提高

C.中国在外贸中处于出超地位D.中国外贸总体呈下滑趋势

5.读下图,图中的“将帅”应是

连环画《将帅传奇》的封面之一

A.叶挺B.刘伯承C.陈毅D.彭德怀

6.这个国家在1950~1957年之间共给了中国81亿卢布(旧卢布),用于工业建设援助,其中包括211个项目。

1958年8月增加了47个项目,1959年2月又增加了78个项目。

“这个国家”应是

A.美国B.法国C.苏联D.英国

7.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国对外开放呈现出时间关系的递进、开放领城的递进和开放成效的递进等特点。

从开放地域的角度看,其起点是

A

设立经济特区B.开辟经济开放区

C.开放沿海城市D.建立浦东开发区

8.在伯里克利当政时代,公民大会发展成为定期举行且每个公民都可以参与讨论决定重大问题的最高权力机关。

这一历史事实出现在

A.古埃及B.古印度C.古希腊D.古罗马

9.1800年,波拿巴任命了民法典的4人起草委员会,开始起草民法典。

1801年,参政院开始非常认真地讨论民法典草案。

在107次讨论会中,波拿巴出席了55次。

1804年,民法典作为正式文件颁布。

这表明民法典

A.对其他国家的示范性B.代表利益的广泛性

C.带有明显的专制色彩D.制定过程的严谨性

10.读如表,当时的英国应填写在表中的

A.①B.②C.③D.④

11.有史学家认为,马歇尔计划加速了西欧经济的发展,但西欧经济的腾飞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

其中,生产力因素主要是

A.原有的工业基础设施完善B.采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

C.走上联合自强的发展道路D.制定了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

12.以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探索为基本线索,下列史实在线索上排序正确的是

①实施新经济政策②取消义务交售制③开始农业集体化④实现国家工业化

A.①②④③B.③①②④C.①③④②D.④③①②

第Ⅱ卷(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我们在道光年间虽受了重大打击,但仍旧不觉语,直至受了英法联军及太平天国的痛苦,然后有同治初年由奕訢、曾国藩等人领导的自强运动。

甲午战争后,康有为领导的变法运动,要变更政治制度,其最后目的是要建立君主立宪……这无疑比自强运动更加西洋化近代化。

等到自强、变法、反动都失败了,国人然后注意孙中山先生所提出的救国救民的方案。

武昌起义以后,一个月内,湖南、陕西等13省相继独立,清朝土崩瓦解。

各独立省选派代表,制定《临时约法》,并公举孙中山先生为中华民国的临时大总统。

辛亥革命打倒了清朝,这是革命唯一的成绩。

——摘编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等

(1)根据材料,指出“自强运动”兴起

背景及其性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概括“变法运动……无疑比自强运动更加西洋化近代化”的表现。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论材料中的观点“辛亥革命打倒了清朝,这是革命唯一的成绩。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5世纪末至16世纪晚期的世界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举出当时的两位航海家及其探寻新航路的重大成果。

(2)根据材料,简析新航路开辟带来的影响。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56年的初中《世界历史》教科书侧重讲述经济危机对资本主义各国的沉重打击,至于美国的经济危机状况如何,罗斯福政府如何想办法应对危机,并无任何文字表述。

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后,史学界有关罗斯福新政的研究再次进入兴盛时期。

在此背景下,罗斯福新政重新进入教科书编写者的视野。

——摘编自《百年历史教科书中的“罗斯福新政”》

材料二新政不能从根本上遏制经济危机,但是,它的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美国的经济开始复苏,生产开始回升,人民生活有所改善,社会趋向安定。

——人教社1982年版《高级中学课本世界历史(下册)》教科书

材料三新政取得了显著效果。

美国经济缓慢地恢复过来,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与管理得到加强:

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增强。

新政在美国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人教社2012年版初中《世界历史(下册)》教科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不同时期教材内容编写的因素。

(2)对比材料三与材料二,概括并说明2012年版教材在评价新政方面

扩展之处。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皇帝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是从夏商周至秦始皇时期,是由王变为皇帝的时期;二是自秦汉至宋元时期,①皇帝的统治权与宰相的行政权相对分离,且相互抗衡,②皇权不断被加强,相权不断被削弱,这也反映了中国古代专制主义的不断加深;三是自洪武十三年明太祖改制——③皇帝集中了统治权与行政权,成为绝对专制君主,标志着中国绝对专制君主的出现。

——全根先(试论中国古代皇帝制度》

请选择材料中的一个观点(写序号),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证。

历史参考答案与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西汉初,贾谊向文帝上《治安策》,“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

后来,汉武帝“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主要措施是

A.行推恩令B.设刺史C.推察举D.行郡县

【答案】A

【解析】

【详解】推恩令是汉武帝为了巩固中央集权而颁布的一项重要政令,根据这项政令,诸侯国被越分越小,势力越来越小。

汉武帝“众建诸侯而少其力”指多分封诸侯,从而削弱其实力,相关的措施是推恩令,故A符合题意;汉武帝设刺史是要加强对地方的监察,排除B;推察举指实行察举制这种选官制度,行郡县是指秦朝推行郡县制,排除CD。

故选A。

2.读如图,图中内容反映的中国古代王朝是

A.秦朝B.西汉C.唐朝D.明朝

【答案】C

【解析】

【详解】唐朝始于618年,灭亡于907年,唐朝著名盛世是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唐末有著名的黄巢起义,故C符合题意;秦朝从公元前221年到公元前207年,西汉从公元前202年到公元8年,明朝从1368年到1644年,故排除ABD。

故选C。

3.元朝疆域“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

为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元朝开创了

A.分封制B.郡县制C.三司制D.行省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课本所学可知,元朝疆域空前辽阔。

为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

元世祖在地方设立行中书,在全国设立10个行省。

在行省之下,继承前代的制度,设置路、府、州、县。

这一行政区划与管理的制度,被称为“行省制度”,在历史上影响深远。

D正确;西周时期,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推行分封制。

A排除;秦朝为加强中央统治,在地方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

B排除;宋代为了削弱相权,加强君权设立“三司”管财政。

C排除;故选D。

4.读如表,据表中内容可知

1844~1855年中国经由广州和上海与英国进出口贸易额统计表(单位:

万美元)

年份

由英国进口的贸易额

对英国出口的贸易额

广州

上海

广州

上海

1844

1550

250

1790

230

1850

680

390

990

800

1853

400

390

650

1330

1855

360

340

290

1990

A.英国成为中国

最大贸易国B.上海的外贸地位不断提高

C.中国在外贸中处于出超地位D.中国外贸总体呈下滑趋势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表格数据可以看出,从1844年到1855年间,上海与英国进出口贸易额总体呈上升趋势,并且逐渐超过广州,可见,上海被迫开放后,作为通商口岸的上海外贸地位不断提高,B项符合题意;表格只是统计了1844~1855年中国经由广州和上海与英国进出口贸易额,并没有显示中国与其他国家的贸易情况,无法得出英国成为中国的最大贸易国,所以A项无法得出;表格中只是反映了1844~1855广州、上海两处通商口岸与英国进出口额情况,并不能说明中国在外贸中所处地位,而且,鸦片战争后,中国在外贸中处于入超地位,也不符合史实,所以C项无法得出;表中的数据体现出广州、上海两处与英国进出口的贸易总额呈上升趋势,另外随着近代中国被逐渐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原料产地、市场,中国外贸总体应该是呈现上升趋势,所以D选项不符合史实,也无法得出。

故本题选B答案。

5.读下图,图中的“将帅”应是

连环画《将帅传奇》的封面之一

A.叶挺B.刘伯承C.陈毅D.彭德怀

【答案】D

【解析】

【详解】1940年下半年,彭德怀领导八路军在华北敌后发动大规模进攻和反“扫荡”的战役,由于参战兵力达105个团,故称百团大战,故D符合题意;叶挺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人和新四军领导人,杰出的军事家,排除A;刘伯承和陈毅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军事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但不是百团大战的领导者,排除BC。

故选D。

6.这个国家在1950~1957年之间共给了中国81亿卢布(旧卢布),用于工业建设援助,其中包括211个项目。

1958年8月增加了47个项目,1959年2月又增加了78个项目。

“这个国家”应

A.美国B.法国C.苏联D.英国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1953年到1957年,我国在苏联

帮助下开始一五计划,着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故C符合题意;新中国成立初期,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敌视我国,不可能援助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排除ABD。

故选C。

7.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国对外开放呈现出时间关系的递进、开放领城的递进和开放成效的递进等特点。

从开放地域的角度看,其起点是

A.设立经济特区B.开辟经济开放区

C.开放沿海城市D.建立浦东开发区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迈出了对外开放的步伐。

1980年,中央决定在广东、福建两省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国家给予优惠的经济政策,来吸收侨资、外资,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行现代化建设。

现在对外开放已从沿海地区向内地发展,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因此从开放地域的角度看,其起点是设立经济特区,A项符合题意;综上所述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A。

8.在伯里克利当政时代,公民大会发展成为定期举行且每个公民都可以参与讨论决定重大问题的最高权力机关。

这一历史事实出现在

A.古埃及B.古印度C.古希腊D.古罗马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课本所学可知,公元前希腊半岛和小亚细亚西海岸出现了希腊人建立的城邦,雅典是其中最重要的城邦之一。

公元前5世纪后半期,伯里克里当政期间,雅典的奴隶主民主政治发展到古代世界的高峰。

在伯里克利当政时代,公民大会发展成为定期举行且每个公民都可以参与讨论决定重大问题的最高权力机关。

故选C;金字塔、象形文字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A排除;古印度是佛教的诞生地,还形成了种姓制度。

B排除;伯利克里和古罗马无关,D排除;故选C。

9.1800年,波拿巴任命了民法典的4人起草委员会,开始起草民法典。

1801年,参政院开始非常认真地讨论民法典草案。

在107次讨论会中,波拿巴出席了55次。

1804年,民法典作为正式文件颁布。

这表明民法典

A.对其他国家的示范性B.代表利益的广泛性

C.带有明显的专制色彩D.制定过程的严谨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任命了民法典的4人起草委员会”“107次讨论会中,波拿巴出席了55次”“正式文件颁布”,说明民法典制定过程具有严谨性,故D符合题意;材料无法反映民法典的世界影响,排除A;材料没有反映民法典代表广泛的利益,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民法典的专制色彩,排除C,故选D。

10.读如表,当时的英国应填写在表中的

A.①B.②C.③D.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课本所学可知,19世纪上半期,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大机器生产已经成为工业革命的主要方式,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水平,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世界很多地方成为英国市场,促进了英国与世界各地的贸易往来。

故1850——1870年英国对外贸易总额快速增长,A正确;②③④中1870年的贸易总额不足①中的一半,由此可判断②③④不是英国,BCD排除,故选A。

11.有史学家认为,马歇尔计划加速了西欧经济的发展,但西欧经济的腾飞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

其中,生产力因素主要是

A.原有的工业基础设施完善B.采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

C.走上联合自强的发展道路D.制定了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西欧各国二战前经济发达,工业基础雄厚,凭借其原有的工业基础;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援助西欧;西欧各国重视科技教育,积极参与第三次工业革命,采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发展经济;西欧各国纷纷制定符合本国国情的经济政策,都有利于促进西欧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但从生产力因素来看,主要是采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B项符合题意;综上所述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B。

12.以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为基本线索,下列史实在线索上排序正确的是

①实施新经济政策②取消义务交售制③开始农业集体化④实现国家工业化

A.①②④③B.③①②④C.①③④②D.④③①②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在列宁领导下,1921年,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在赫鲁晓夫领导下,苏联取消义务交售制;在斯大林领导下,苏联开始农业集体化,随后又实现国家工业化;故①③④②符合题意。

故C符合题意,ABD均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第Ⅱ卷(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我们在道光年间虽受了重大打击,但仍旧不觉语,直至受了英法联军及太平天国的痛苦,然后有同治初年由奕訢、曾国藩等人领导的自强运动。

甲午战争后,康有为领导的变法运动,要变更政治制度,其最后目的是要建立君主立宪……这无疑比自强运动更加西洋化近代化。

等到自强、变法、反动都失败了,国人然后注意孙中山先生所提出的救国救民的方案。

武昌起义以后,一个月内,湖南、陕西等13省相继独立,清朝土崩瓦解。

各独立省选派代表,制定《临时约法》,并公举孙中山先生为中华民国的临时大总统。

辛亥革命打倒了清朝,这是革命唯一的成绩。

——摘编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等

(1)根据材料,指出“自强运动”兴起的背景及其性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概括“变法运动……无疑比自强运动更加西洋化近代化”的表现。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论材料中的观点“辛亥革命打倒了清朝,这是革命唯一的成绩。

【答案】

(1)背景:

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太平天国运动的打击;地方势力派的发展,洋务派的形成。

性质:

晚清统治集团的自救运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

(2)表现:

由地主阶级洋务派领导到由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由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层面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层面;由维护封建统治到发展资本主义;由促进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到进一步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尤其是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3)评论:

这一观点较为片面。

辛亥革命不仅打倒了清王朝,还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临时约法》,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还推动了中国社会习俗的变革及近代教育的发展等。

【解析】

【详解】

(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我们在道光年间虽受了重大打击,但仍旧不觉语,直至受了英法联军及太平天国的痛苦”可知,鸦片战争时期清朝皇帝是道光帝,英法联军发动了对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在19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又爆发了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

因此“自强运动”(洋务运动)兴起的背景是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太平天国运动的打击;据材料“然后有同治初年由奕訢、曾国藩等人领导的自强运动。

”可知,以奕訢、曾国藩等人为首的洋务派的形成,地方势力派的发展,都促进了洋务运动的产生。

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可知,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和巩固清王朝的统治,因此其性质是晚清统治集团的自救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

(2)依据材料“甲午战争后,康有为领导的变法运动,要变更政治制度,其最后目的是要建立君主立宪……这无疑比自强运动更加西洋化近代化”并结合所学可知,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使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单凭引进外国器物已经不足以挽救民族危亡。

于是,谋求制度的变革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因此戊戌变法比自强运动更加西洋化近代化的表现是由地主阶级洋务派领导到由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由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层面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层面;由维护封建统治到发展资本主义;由促进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到进一步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尤其是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3)依据材料观点“辛亥革命打倒了清朝,这是革命唯一的成绩”可知,这一观点较为片面;理由:

据材料“武昌起义以后,一个月内,湖南、陕西等13省相继独立,清朝土崩瓦解。

各独立省选派代表,制定《临时约法》,并公举孙中山先生为中华民国的临时大总统。

”可知,辛亥革命不仅打倒了清王朝,还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临时约法》,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此外,结合所学可知,辛亥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还推动了中国社会习俗的变革及近代教育的发展等。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5世纪末至16世纪晚期的世界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举出当时的两位航海家及其探寻新航路的重大成果。

(2)根据材料,简析新航路开辟带来的影响。

【答案】

(1)示例:

迪亚士到达非洲好望角;哥伦布发现美洲;达·伽马到达印度;麦哲伦船队完成环球航行,证明了地圆说

(2)影响:

加强了各大洲之间的联系,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引发了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促进了各洲之间的物种交换。

【解析】

【详解】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判断材料所示的示意图为新航路的开辟,那么图中所示的四条线路分别为①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②迪亚士到达好望角、③达•伽马到达印度、④麦哲伦船队第一次完成了环球航行,证明地圆学说。

(2)从图中航线可以看出,新航路的开辟使各大洲之间被联系在一起,世界开始连城一个整体;图中出现中国茶叶、美洲的玉米、马铃薯等物品在各州之间的流动,可以得出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各洲之间的物种交换;从图中显示16世纪西班牙、葡萄牙占领区,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引起了西方国家进行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56年的初中《世界历史》教科书侧重讲述经济危机对资本主义各国的沉重打击,至于美国的经济危机状况如何,罗斯福政府如何想办法应对危机,并无任何文字表述。

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后,史学界有关罗斯福新政的研究再次进入兴盛时期。

在此背景下,罗斯福新政重新进入教科书编写者的视野。

——摘编自《百年历史教科书中

“罗斯福新政”》

材料二新政不能从根本上遏制经济危机,但是,它的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美国的经济开始复苏,生产开始回升,人民生活有所改善,社会趋向安定。

——人教社1982年版《高级中学课本世界历史(下册)》教科书

材料三新政取得了显著效果。

美国经济缓慢地恢复过来,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与管理得到加强:

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增强。

新政在美国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人教社2012年版初中《世界历史(下册)》教科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不同时期教材内容编写的因素。

(2)对比材料三与材料二,概括并说明2012年版教材在评价新政方面的扩展之处。

【答案】

(1)因素:

时代背景(时代主题)国家关系、史学研究、意识形态、思想解放等。

(2)扩张:

由经济领域扩展到政治领域,如对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作用、增强联邦政府的权力等;由对美国的影响扩展到对资本主义世界的影响,如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思想、政策的影响等。

【解析】

【详解】

(1)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处于美苏冷战的格局下,中国站在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大纲以阶级斗争、“国际主义”和意识形态为导向,把美国看作是我国的头号敌人。

自然,一切能够反映超级大国美国历史发展的内容不会出现在教科书中。

而到了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后,中美关系得到改善,史学界有关罗斯福新政的研究再次进入兴盛时期。

在此背景下,罗斯福新政得以重新进入教科书编写者的视野。

可见,影响不同时期教材内容编写的因素有时代背景(时代主题)、国家关系、史学研究、意识形态、思想解放等。

(2)从材料分析可知,材料二中评价罗斯福新政的影响是在美国经济、社会生活领域;材料三中评价罗斯福的影响不仅有经济领域,还有政治领域、对资本主义世界。

所以对比材料二和材料三对罗斯福新政评价的不同,便可得出答案。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皇帝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是从夏商周至秦始皇时期,是由王变为皇帝的时期;二是自秦汉至宋元时期,①皇帝的统治权与宰相的行政权相对分离,且相互抗衡,②皇权不断被加强,相权不断被削弱,这也反映了中国古代专制主义的不断加深;三是自洪武十三年明太祖改制——③皇帝集中了统治权与行政权,成为绝对专制君主,标志着中国绝对专制君主的出现。

——全根先(试论中国古代皇帝制度》

请选择材料中的一个观点(写序号),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证。

【答案】示例1:

观点:

①。

论证:

一方面,秦朝开创皇帝制度,皇帝开始总揽全国的一切军政大权。

另一方面,宰相掌管行政权,如秦朝设丞相,掌管行政事务;唐朝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由宰相共同议政、决策;北宋由正副宰相共同议政;元朝设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

故,这一时期皇帝的统治权与宰相的行政权是相对分离的。

示例2:

观点:

②。

论证:

秦朝设丞相,掌管行政事务,但最后决断权由皇帝掌控;唐朝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由三省长官分割宰相权力;北宋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元朝设中书省,设正副宰相多名,共同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

故,这一时期皇帝通过分割或分化宰相的权力,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

示例3:

观点:

③。

论证:

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六部,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明成祖建立内阁,帮助皇帝批阅文件,处理政务;清朝设立军机处,辅助皇帝处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