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地理学内容纲要大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127119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86.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旅游地理学内容纲要大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旅游地理学内容纲要大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旅游地理学内容纲要大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旅游地理学内容纲要大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旅游地理学内容纲要大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旅游地理学内容纲要大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

《旅游地理学内容纲要大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旅游地理学内容纲要大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旅游地理学内容纲要大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

旅游地理学内容纲要大学期末复习资料

《旅游地理学》内容纲要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一、闲暇、游憩和旅游

闲暇(leisure)是指人们扣除谋生活动时间、睡眠时间、个人和家庭事务活动时间之外剩余的时间。

游憩(recreation)一般是指人们在闲暇时间所进行的各种活动,游憩可以恢复人的体力和精力,它包含的范围极其广泛,从在家看电视到外出度假都属于游憩。

旅游(tourism)是在闲暇时间所从事的游憩活动的一部分。

二、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旅游者从居住地经过旅游通道到达旅游目的地参观、游览再回到居住地这个过程是旅游的本质属性。

旅游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旅行游览、休憩疗养、康乐消遣同地理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郭来喜,1985)。

第二节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内容

一、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内容

皮尔斯比较重视旅游主体的研究,郭来喜相对重视旅游客体的研究。

(P2-3)

从地理学的观点来看,旅游由三个主要的成分组成,即旅游客源地、旅游目的地和联系客源地与目的地之间的旅游通道。

二、研究内容简析

①旅游产生的条件及其地理背景②旅游者行为规律③旅游流(旅游需求)预测

④旅游通道⑤旅游资源评价⑥旅游地演化规律和重要旅游地研究⑦旅游环境容量

⑧旅游区划⑨旅游开发的区域影响⑩旅游规划

第三节旅游地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根据本学科的对象和内容,旅游地理学同许多相邻学科有密不可分、相互补充的联系。

第二章旅游地理学发展简史

第一节国外旅游地理学发展历史回顾

一、二战之前

这一时期地理学者对于旅游的研究是不自觉的,只是在研究土地利用时将旅游作为一种土地利用方式而加以研究,涉及到这一领域的地理学者也只是个别的,麦克默里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

二、二战之后至20世纪60年代初

总的来说,地理学者对于旅游的研究没有明显的方向和兴趣,所做的研究工作仍然是零散的,这一时期参与旅游研究的地理学者人数仍然有限,如英国人文地理学家科波克(CoppockJT),美国克莱门特(ClementHG)。

三、20世纪60年代中以后

世界旅游业在此时期也进入发展最快最稳的时期。

这一时期地理学者对于旅游的研究以主动参与和多样化的研究内容为特点。

地理学者在这一时期所做的大量旅游研究的实际工作,为旅游地理学的科学化和迅速发展提供了基础。

四、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

包括旅游地理学者在内的各学科旅游学者在继续实用研究的同时,开始致力于理性成分更高些的研究的总结。

五、20世纪80年代初

旅游地理学这一学科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构架,发展是相当快的。

第二节国外旅游地理学的发展趋势

各国学者对自己的研究领域的称谓虽略有差别,总的趋势是将研究视野放到闲暇时间从事的所有活动。

研究旅游和休闲的地理学者中大部分同时还有其他的研究领域。

第三节中国旅游地理学的发展

一、古代旅游知识的积累

旅游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源远流长、浩如烟海、瑰丽多姿的中国古代文献中,有着大量的诗词、歌赋、散文、游记、专著,栩栩如生地描绘了祖国的锦锈山河,广阔而深邃地揭示了大自然的壮美与情趣。

二、现代旅游地理学的发展

在中国系统地开展旅游地理学的科学研究是以1979年底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组建旅游地理学科组为标志开始的。

陈传康、郭来喜、杨冠雄等是当代中国旅游地理学的主要开拓者。

经过20年的努力,旅游地理学已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在整个地理学领域中逐渐确定了其相应的地位,并开始受到广泛的重视。

第三章旅游者行为

第一节旅游者

一、国际上的定义

国际旅游者:

指离开定居国,到其他国家旅行24h以上的人。

国内旅游者:

指在本国某目的地旅行超过24h而少于1a的人,其目的是娱乐、度假、运动、商务、会议、学习、探亲访友、健康或宗教。

二、中国对游客的定义

游客:

指任何一个因为休闲、娱乐、观光、度假、探亲访友、就医疗养、购物、参加会议或从事经济、文化、体育、宗教活动,离开常住国到其他国家,连续停留时间不超过12个月,并且在其他国家的主要目的不是通过所从事的活动获得报酬的人。

海外旅游者:

指来华旅游入境的海外游客中,在我国旅游住宿设施内至少停留一夜的外国人、华侨、港澳同胞。

海外一日游游客:

指来华旅游入境的海外游客中,未在我国旅游住宿设施内过夜的外国人、华侨、港澳同胞。

国内旅游者:

指我国大陆居民离开常住地在境内其他地方的旅游住宿设施内至少停留一夜,最长不超过6个月的国内游客。

国内一日游游客:

指我国大陆居民离开常住地10km以上,出游时间超过6h、不足24h,并未在境内其他地方的旅游住宿设施内过夜的国内游客。

第二节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及活动行为层次

一、旅游需要分析

马斯洛需求层次:

1.基本的生理需要2.安全的需要3.社会的需要4.尊重感的需要5.自我实现的需要

二、旅游动机及其种类

日本学者田中喜一将旅游动机归为四类:

心情的动机、身体的动机、精神的动机、经济的动机。

美国学者罗伯特·麦金托什也将旅游动机分作四类:

身体健康的动机、文化动机、交际动机和地位与声望的动机。

三、旅游动机的激发

旅游动力由三部分构成:

内动力、外动力和中间条件

内动力:

即人的旅游动机,是人的基本需求之一;

外动力:

即旅游地与客源地的空间相互作用;

中间条件:

即收入、闲暇时间和交通条件。

产生旅游地与客源地的空间相互作用的条件有三个:

互补性、替代性和可达性。

即:

互补性:

并不是任何客源地和目的地彼此之间都存在相互作用。

替代性:

当游客从A地向B地移动时,A和B两地间介入了另一个与B地一样性质的旅游地,从而产生替代作用。

可达性:

尽管现代运输和通讯工具已经十分发达,但是距离因素仍然是影响旅游的重要因素。

四、旅游者的旅游活动行为层次

基本层次:

旅游活动最基本的层次是游览观光。

提高层次:

娱乐旅游和购物是旅游的提高层次。

专门层次:

休养、疗养旅游、出席会议、宗教朝拜等各种科学和社会考察、调查,以及其他专业活动。

相互关系:

一般来讲,较高层次的旅游行为的出现,是在较低层次的活动行为出现之后。

第三节旅游者的决策行为

从旅游决策的角度,我们可以将旅游活动分成两类:

一类是旅游者实际不参与决策或对旅游目的地选择余地很小的旅游,如会议旅游、商务旅游、团体福利旅游等;另一类旅游则相反,其决策由旅游者本人完成,或在家庭成员、旅伴之间协商作出,如各种形式的自费旅游。

一、影响决策的主要因素

㈠感知环境

㈡最大效益的原则

⑴最小的旅游时间比

⑵最大的信息收集量:

①选择最有名的旅游地旅游

②选择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与居住地差异较大的旅游地旅游

㈢旅游偏好:

①年龄②职业③学历

二、普雷德(Pred)度假者决策行为矩阵

1967年,普雷德提出一个度假者决策行为矩阵,矩阵中,H11至Hnn表示不同的旅游目的地。

显然,只有被感知的旅游目的地(感知机会)和旅游者经济能力范围内的旅游目的地(可达机会),才进入旅游决策,成为真正后选的旅游目的地(现实机会)。

王家骏(1997)完成的无锡市居民对一些旅游目的地的感知机会和可达机会的调查结果对开拓无锡市客源市场很有价值,其两点推论对一般旅游目的地营销也具有参考价值。

旅游者的可达机会随距离增加而急速衰减。

旅游目的地的感知机会主要靠历史积淀的人文事象得以提高。

三、旅行距离决策模式

旅游者旅程的长短是根据一定条件决定的,最重要的条件是时间、费用和旅途不适。

德国经济学者霍斯特·托特认为,如果时间限定,则旅行距离也是限定的。

四、旅游决策过程

旅游决策过程一般包括三个步骤:

第一步:

认识需要阶段;第二步:

信息收集阶段;;第三步:

评价对比

第四节旅游者的空间行为

一、大尺度旅游空间行为

1.力图到级别较高的旅游点旅游。

2.尽可能游玩更多的高级别旅游点。

3.力图采用环状路线旅游。

二、中、小尺度的旅游空间行为

1.采用节点状路线旅游。

2.旅行路线影响旅游效果。

第五节旅游者行为研究的实践意义

㈠资源个体的评价

㈡独特性、共性和近邻效应

㈢旅游路线的设计和宾馆选址

第四章旅游需求预测

第一节影响旅游需求的要素

旅游需求定义:

旅游需求是在一定时期内,一定价格上,旅游者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旅游产品的数量,即旅游者对某一旅游目的地所需求的数量。

一、影响旅游需求的要素

主要有两方面影响:

旅游客源地:

涉及到客源地旅游需要的水平和旅游者个人的情况。

旅游目的地(供给部分):

①经济发展水平(决定性因素)

②人口特征(出生率,年龄,性别构成)

③收入与闲暇

④职业和教育水平

⑤资源和交通

⑥价格和汇率

二、旅游需求预测资料的获取

按资料的来源和性质分:

第一手资料

主要方法:

调查法、观察法。

第二手资料

来源主要有三个:

㈠企业内部材料;㈡旅游报刊、杂志、调研专辑;㈢国际和区域旅游组织和专业旅游市场调研机构年报及其他资料

第二节旅游需求的时空分布集中性

旅游需求的显著特点:

需求随时间变化而出现剧烈的变化;每一个旅游目的地都有自己相对稳定客源地。

一、旅游需求的时间分布集中性

季节性(时间)强度指数:

高峰指数:

二、旅游需求的空间分布集中性

旅游需求的空间分布结构:

主要指旅游者的地理来源和强度。

其集中性可以用地理集中指数来定量分析:

第三节旅游需求预测模型

㈠趋势外推模型㈡结构模型㈢仿真模型㈣定性模型

四种模型的相关关系:

实际应用、选择模型时主要考虑到精确性与时间、经费和其他资料限制之间的关系。

精确性要求越高,所需要的时间、经费和其他资料越多;反之,精确性要求较低,投入的时间、经费和其他资料都较少。

第四节趋势外推模型

一、简单回归分析

概述:

一元线性回归是最简单也是最常用的趋势外推数学方法,在研究以年为时间单位的旅游需求量变化时较为常用。

其数学形式为:

y=a+bx

式中:

y为因变量;x为自变量;a为常数项;b为y对x的回归系数。

二、时间序列模型

概述:

一般而言,旅游需求的时间序列图形为季节性需求图形。

模型的应用加上科学的分析,能使预测更为准确有效,更好地为决策服务。

第五节引力模型

一、引力模型的发展

1929年,赖利(ReillyWJ)提出假定

天体物理学者司徒瓦特(StewardJQ)第一个指出这些概念和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的同型关系。

1948年,司徒瓦特定义了两地间的“人口统计力”(demographicforce)

经济学家齐普夫(ZipfGK)于1949年创立了人类行为中的最少努力原则

艾萨德(IsardW)1960年提出的模型,对所有系统进行了阐述以及修正了社会引力模型

20世纪70年代初,英国地理学者威尔逊(WilsonAG)将引力模型和潜能模型混为一体,形成了放大的引力模型或称之为一般空间相互作用模型

二、旅游研究中的引力模型及其发展

克朗蓬(CramponLJ,1966)第一个清楚地证明引力模型在旅游研究中是有用的,他的基本引力模型,也是绝大多数其他研究者应用的基本引力模型是

该式给出的引力模型的弱点:

模型无约束,也就是说模型预测的旅行次数没有上限。

模型有过高估计短途旅行次数和过低估计长途旅行次数的倾向。

解决的方法:

发展有确定的实际上限的有约束模型和修正距离变量。

三、实例分析

保继刚(1986)利用北京市委政策研究室组织的国内游客抽样调查资料,建立起了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到京游客量的预测引力模型,下面介绍这个工作,讨论引力模型的应用。

影响北京游客量的因素分析:

旅游业是一项季节变动很强的行业,因此根据预测模型结果进行外推时一般不宜任意变动时间季节。

北京6月份国内游客预测引力模型的建立,基于一次抽样调查的数据进行模拟,从实际应用角度来讲是不充分的,但作为一种方法论应用探讨,在没有更详实数据的情况下则是可行的。

所以将模型限制在6月份。

第六节特尔菲法

一、概述

特尔菲法是预测模型中最著名的也是最有争议的方法之一。

当历史资料或数据不够充分,或者当模型中需要相当程度的主观判断时,趋势外推模型和结构模型都无能为力,这时就得凭借特尔菲法预测事件的发展。

特尔菲法最先由美国兰德公司(RANDCorporation)在20世纪50年代初创立在软科学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取得了大量令人满意的成果。

二、特尔菲法的工作步骤

㈠确定预测的问题,选择征询的专家组。

㈡制定和分发第一轮问卷。

㈢第一轮问卷回收后,整理结果。

㈣将第一轮问卷的统计总结附在第二轮问卷上寄给第一轮征询的专家组,各个专家自己第一轮回答的问卷也复印附上作为参考。

㈤回收第二轮问卷并整理结果。

包括新的预测结果以及部分专家不同意第一轮结果的意见。

㈥将第二轮问卷的结果和意见综合进第三轮,问卷的说明与第二轮相似。

主要的不同之处是加上了部分专家不同意预测的结果的意见。

㈦第三轮问卷的结果出来之后,要决定是否需要做第四轮问卷调查以获得进一步预测。

㈧最后一轮预测之后综合出来的结果包括中位数,内四分数范围,还要确定有哪些事件没有一致性。

第五章旅游资源和旅游地评价

第一节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

一、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有这样一些内涵:

①旅游资源存在于旅游目的地这就排除了从客源地到目的地之间的因素;

②“资源”的概念本身即意含着“有用”的内涵;

③旅游资源应该是直接用于欣赏、消遣等的因素,而不包括为了达到这些目的而必须使用的纯粹接待因素;

④在不同的地方,旅游资源的构成不一样,一个地方只是纯粹属于接待的因素,在另一个地方可能就是旅游资源。

二、旅游地

一定地理空间上的旅游资源同旅游专用设施、旅游基础设施以及相关的其他条件有机地结合起来,就成为旅游者停留和活动的目的地,即旅游地。

三、评价的理论基础

根据评价的着眼点不同,可以将旅游资源和旅游地的评价分为三类:

①体验性评价②技术性评估③综合性评估

第二节旅游资源和旅游地分类

一、旅游资源分类所依据的标准主要有四个方面:

㈠以旅游资源本身的特性作为分类标准;

㈡以旅游活动的性质作为分类标准;

㈢以游客的体验性质作为分类标准;

㈣以综合资源的特性与游客体验作为分类标准。

二、旅游地的分类

一般认为,旅游地可以划分为七个大类:

⑴自然风景旅游地⑵文化旅游地

⑶历史古迹旅游地⑷娱乐旅游地(游乐园为主体)

⑸运动型旅游地⑹产业旅游地(如以园艺业为主体)

⑺综合性旅游地

第三节旅游资源和旅游地的体验性评价

一、一般体验性评价

一般体验性评价是由旅游者根据自己的亲身体验对某一或一系列的旅游地(旅游资源)就其整体质量进行定性评估。

二、美感质量评估

专业性质的旅游资源美感质量评价大都有旅游规划和管理上的实用目的。

这类评价一般是基于对旅游者或专家体验的深入分析,建立规范化的评价模型,评价的结果多具有可比性的定性尺度或数量值,其中,对于自然风景质量的视觉美评估技术已经比较成熟。

关于自然风景的视觉质量评估,目前较为公认的有四个学派:

⑴专家学派⑵心理物理学派⑶心理学派⑷现象学派

第四节旅游资源的技术性评价

旅游资源的技术性评价,是指对旅游资源各要素对于旅游者从事特定旅游活动的适宜程度的评估,大量技术性指标的运用是这类评价的基本特征。

一、气候的适宜性评价

气候对所有的户外旅游活动都有影响,其影响分为两个方面:

第一,对旅游者参与某一旅游活动的环境和活动质量产生影响,如在自然风景旅游区的多雨季节去赏景,旅游体验不能不大打折扣;

第二,气候状况直接影响人的生理过程,影响人的体感舒适程度,因此,一个自然风景优美、海滩状况极佳的地方,如果常年气候偏冷,夏天适合海浴的时间极短,也不可能成为一个海浴胜地。

二、地形的适宜性评价

一般来说,地形因素对于运动型的旅游活动至为重要,是关键的旅游资源因子。

三、资源要素组合的技术性评价

在旅游开发的实际工作中,通常是要求对特定地域的旅游资源总体进行评估,就旅游资源的技术性评价而言,则是要求评价资源要素组合的适宜性状况和等级。

1970年,乔戈拉斯(Georgulas)在研究旅游地的一般特征时,提出如下的一级海滩评价标准。

⑴用于消极活动:

①海滩。

沙质细洁,海滩至少长91m,宽15m。

沙滩在全年中至少应有80%时间免于曝晒。

②后腹地。

有遮掩、有树木、环境幽雅,无人工废弃物和自然危害物。

坡度小于15度,因之易于通达。

具开发潜力。

⑵用于积极活动:

指游泳等。

水底没有或很少淤泥,水质无色,无味,大肠杆菌含量小于50/100mL,无生物垃圾,高潮时深8英尺(1英尺=0.3048m)的海底无珊瑚和尖石,无危险性激流。

与水域领接之海滩坡度不大于8度。

海滩性质同上,但要更长更宽。

一年应有9个月的时间适于游泳。

第五节旅游地和旅游资源的综合性评估

旅游资源或旅游地的综合性评估包含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含义和特点:

评估的范围包括现有的旅游资源和潜在的旅游资源;评估的目的是着眼于对不同地域的旅游资源进行开发价值比较;对于某一类型的旅游资源,评估工作遵循一个统一的评估系统,有着确定的通用的评估标准;评价系统中的各被评估因子大都带有合适的权重值;

评估的结果多是数量化的指数值。

一、菲什拜因-罗森伯格模型

式中:

Aj为选择某一产品j的意愿;

Vi为产品的第i个特征的重要性;Bij为本产品j相对于其它产品拥有特征i的程度;

n为产品的特征项数

二、评估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旅游地综合性评估的工作分为两大部分:

㈠确定各评价因子的权重㈡获得各评价因子的评估值

评价因子分为三个方面:

㈠旅游资源

㈡旅游地及其所在区域的自然、社会和经济条件,包括旅游设施、基础设施、自然生态条件、用地状况、当地社区中心等因素

㈢旅游地的区位关联特性,包括旅游地与客源地的区位关联、旅游地之间的相互影响等因素

三、中国观赏型旅游地评价模型

我国大部分学者所着眼的评价工作也是集中在观赏性的旅游资源或旅游地,郭来喜、杨冠雄、保继刚等在这方面先后作过一些有意义的工作。

第六章旅游地生命周期与空间竞争

第一节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

20世纪70年代以后,在旅游地的发展演化规律研究方面,西方学者提出了几个演化模型,如戈曼森(GormsenE)的海滨旅游地的空间-时间模型,米塞克(MiossecJM)的旅游发展模型,奥珀曼(OppermannM)的发展中国家旅游空间模型(PearceD,1995),但受到学者们广泛注意和应用的是布特尔(ButlerRW)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模型)。

一、布特尔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

布特尔根据产品周期的概念,提出旅游地的演化经过6个阶段:

探查→参与→发展→巩固→停滞→衰落或复苏

二、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述评

对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的应用和讨论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㈠作为旅游地的解释模型㈡指导市场营销和规划㈢作为预测工具

就中国情况而言,布特尔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我们提供了研究旅游地演化过程的理论框架。

第二节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的应用

一、具有广域旅游市场的国际级旅游地(P108-113以及图6.1-6)

第三节旅游地空间竞争

一、旅游地空间竞争的理论解释

旅游地的空间竞争可以用引力模型来分析。

旅游研究中的基本引力模型为:

….…

(1)

……

(2)

二、名山旅游地的空间竞争

名山旅游资源的特点:

⑴遍在性旅游资源⑵共性大,个性强⑶重游率高低取决于名山的旅游功能

名山旅游地空间竞争的特点是非名影响名山旅游地空间竞争的主要因素是名山的地位级别、功能和可进入。

名山旅游地空间竞争的特点是非替代性竞争。

三、喀斯特石林旅游地的空间竞争

喀斯特石林旅游资源的特点:

⑴非遍在性旅游资源⑵地域分布相对集中 ⑶共性大、独特性小、以观光行为为主

影响喀斯特石林旅游地空间竞争的主要因素:

影响喀斯特石林旅游地空间竞争的主要因素是石林的地位级别和可进入性,而以地位级别为主要。

喀斯特石林旅游地空间竞争的特点:

替代性竞争是喀斯特石林旅游地空间竞争的特点。

第七章城市旅游与主题公园

第一节城市旅游概述

一、城市旅游研究的起源和定义

城市旅游研究的起源(P121)

城市旅游的定义(简单概括):

城市旅游是指以城市为目的地的旅游活动,及其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影响。

二、城市旅游研究的内容(P122图7.1)

三、城市旅游吸引(资源)体系

城市旅游吸引(资源)要素:

①自然与文化遗产类②公务(政务)类③经济类④文化类

⑤信息、科技类⑥环境类⑦娱乐类⑧形象

城市旅游吸引(资源)建设的主要内容:

⑴形象吸引⑵活动吸引⑶设施吸引⑷景观与环境吸引⑸氛围吸引⑹服务吸引

第二节城市游憩商业区(RBD)

一、RBD概念(recreationalbusinessdistrict)

所谓的RBD就是为季节性涌入城市的游客的需要,城市内集中布置饭店、娱乐业、新奇物和礼品商店的街区。

直译为“游憩商业区”,后引申为TBD,即旅游商业区。

二、RBD与CBD的关系

在区位选择上,在形态上,在功能上均有不同

三、城市RBD的功能及意义(P128)

四、城市RBD的类型

⑴大型的购物中心型(shoppingmall)⑵特色购物步行街型

⑶旧城历史文化改造区型⑷新城文化旅游区型

第三节主题公园的概念、类型和特点

一、基本概念

主题公园定义:

主题公园是具有特定的主题,由人创造而成的舞台化的休闲娱乐活动空间,是一种休闲娱乐产业。

主题公园的缘起:

迪斯尼乐园的出现标志着主题公园的诞生。

1989年9月深圳锦绣中华的成功开业,标志着中国主题公园的诞生。

主题公园具有下列特性:

㈠主题公园是一种产业,其投资建设是一种企业行为;

㈡主题公园是一种休闲娱乐空间;

㈢主题公园必须有特定且易于了解的主题;

㈣园中所有内容,包括实体环境的塑造、营运管理等都是在该统一主题之下构成的;

㈤主题公园是一种非日常化的、戏剧性的舞台空间,让游客产生暂时摆脱现实时空的心理效果。

二、主题公园的类型

主题公园的类型可以从多方面进行划分,但一般或以主题内容进行划分,或以吸引范围进行划分,或以规模大小进行划分。

以主题内容划分:

⑴以花卉园艺为主题;

⑵以专门铁路沿线开发新世界为主题;

⑶以保存文化、历史为主题;

⑷以异国地理环境,动植物特征为主题;

⑸以博览会、博物馆为主题;

⑹以童话幻想、科学、宇宙为主题。

以吸引范围划分:

⑴具有国际吸引力的主题公园,如迪斯尼世界。

⑵具有区域吸引力(美国概念)或国家吸引力(欧洲概念)的主题公园。

⑶具有地方吸引力的主题公园。

以规模大小划分:

⑴大型主题公园⑵小(微)型主题公园

三、主题公园的特点

㈠强烈的个性,普遍的适宜性㈡被动游憩形式

㈢投入高,占地规模大㈣高门票,高消费

第四节主题公园布局的影响因素

影响主题公园布局的主要因素有:

㈠客源市场和交通条件

㈡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㈢城市旅游感知形象

㈣空间集聚和竞争

㈤决策者行为

一、客源市场和交通条件

客源市场:

主题公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