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0十六年前的回忆人教新课标版语文.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126375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4.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0十六年前的回忆人教新课标版语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0十六年前的回忆人教新课标版语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0十六年前的回忆人教新课标版语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0十六年前的回忆人教新课标版语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0十六年前的回忆人教新课标版语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0十六年前的回忆人教新课标版语文.docx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0十六年前的回忆人教新课标版语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0十六年前的回忆人教新课标版语文.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0十六年前的回忆人教新课标版语文.docx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0十六年前的回忆人教新课标版语文

第十课《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

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

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

其实,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

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教学目标】

“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

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

《说文解字》中有注曰:

“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

“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

“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

“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

“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

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

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

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

1.知识与技能

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

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

“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

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

《韩非子》也有云:

“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

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

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2.过程与方法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了解李大钊同志在被捕前、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使学生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教学重点】

1.深入领会描写李大钊同志革命精神的重点语句;

2.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教学难点】

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交流

【课前准备】

1.搜集有关李大钊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

3.李大钊的相关视频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课件出示内容和图片,让学生先整体认识李大钊。

师朗读:

有这样一个人,他为了革命事业,不躲不避,慷慨赴死。

他的人生价值,不能用时间,

而只能用深度来衡量。

他就是李大钊。

2.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学的这篇课文就是一篇介绍李大钊的文章。

课件出示李大钊的图片和简介:

李大钊,字守常,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

义者,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和早起领导人。

1927年4月6日,奉系军阀张作霖勾结帝国主义,

逮捕了李大钊,但他始终大义凛然,坚贞不屈。

童年4曰28日,李大钊英勇就义,时年38岁。

3.板书课题《十六年前的回忆》

课件播放李大钊的视频,让大家对李大钊的生平事迹做个了解。

把课前同学们搜集到的李大钊的资料进行展示。

4.介绍作者

课件出示作者的图片和简介。

李星华:

李大钊的女儿,出生于乐亭县大黑坨村,1920年夏随全家到北京定居,主要作品有《回

忆我的父亲李大钊》《十六年前的回忆》等。

二、初读感知

1.初读课文,感知课文。

课件出示阅读要求:

(1)自由阅读课文,圈出本课生字,生词。

(2)标注自然段落。

(3)找出本课的多音字。

点击播放课文朗读,让学生跟着课文停顿,画出生字词,感受课文内容

2.理解词语。

小组内合作学习,扫除生字、词障碍,不能解决的,师生共同解决。

出示词语:

书籍抽屉恐怖瞅魔鬼胖子苦刑哼严峻参保匪徒

窝头啃食舅舅

A.教师领读

B.男女生比读

C.同桌互读。

3.多音字

课件出示多音字:

待看横

A.教师领读

B.男女比读

三、精读领悟

1.全文共分几部分?

指导学生略读全文,分出课文的几部分。

课件出示每部分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第1段):

写“我”永远忘不了父亲的被难日。

第二部分(第2-7段):

写父亲被捕前的一些事情。

第三部分(第8-17段):

写父亲被捕的经过。

第四部分(第18-29段):

写“我们”和父亲最后一次见面的情景

第五部分(第30-32段):

写父亲被害后,全家人无比悲痛的情形

师问:

通过我们对课文具体部分的分析,你知道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吗?

为什么本文的题目会是《十

六年前的回忆》?

课件出示问题:

文章的主要内容?

学生自主概括总结,举手回答。

师小结:

这是一篇回忆录,是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同志在1943年写的,正值李大钊同志遇难十

六周年所以题目为《十六年前的回忆》,文章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

2.学习第一部分

指生朗读第1自然段

课件出示句子:

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

那是父亲的被难日,离现在已经十

六年了。

师问:

根据这句中的时间,你能推算出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间吗?

引导学生从十六年前,往前推。

指生回答:

1927加上16年,应该是1943年

师小结:

所以本文的写作时间是1943年。

1927年,军阀张作霖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率兵进

关,占领河北、山东等地,以武力威胁正在胜利北阀的国民革命军,还下令通缉在北京坚持革

命斗争的李大钊同志,但李大钊同志毫不畏惧,在极端危险的情况下仍然留在北京从事革命工

作。

1927年4月9日被张作霖逮捕,受尽酷刑,始终坚贞不屈,在狱中继续领导党的工作,4

月28日被敌人绞死。

师小结:

所以这句话中的被难日,就是指李大钊被敌人杀害的日子。

师问:

那这句话作为第一部分,有什么作用呢?

引导学生说出这句话交代了时间,与题目相呼应

师小结:

这句话交代了时间,并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同时直接照应了文题。

3.学习第二部分

(1)指生朗读第2自然段

课件出示句子:

那年春天,父亲每天夜里回来得很晚。

每天早晨,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又出去了。

有时候他留在家里,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

师问:

从这段话的描述中可以体会到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到父亲对工作的认真。

师小结:

父亲为了革命事业早出晚归,即使在家里也紧张地工作,从中可以体会到局势越来越

严重,体会到父亲对革命事业的忠诚。

(2)指生朗读第3、4、5自然段

当我看到父亲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就问他:

“为什么要烧掉?

父亲是怎样回答的?

生齐答“不要了就烧掉。

你小孩子家知道什么!

课件出示句子:

他不论多忙,对我的问题总是很感兴趣,总是耐心地讲给我听。

这一次不知道

为什么,父亲竟这样含糊地回答我。

师问:

对我的提问,父亲平时的态度和此时的态度有什么不同?

这里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

引导学生感受到平时都是耐心地讲给我听,而这次是含糊的回答我。

同时回答出对比的写作手

法。

师小结:

对我的提问,父亲平时很感兴趣、非常有耐心,而此时却表现出含糊、敷衍的态度。

师问:

那父亲为什么会“含糊地回答我”?

引导学生体会到父亲是个革命者,所以他怕党的机密泄漏

小组讨论,组内交流,举手回答

师小结:

因为当时的局势十分严重,不是同孩子谈心的时候,而且像防止革命书籍和文件落到

敌人手里这样的事情,也不是几句话能说清楚的,所以父亲怕泄漏了党的机密只好“含糊地回

答我。

(3)指生朗读第6、7自然段

后来从母亲的话中,我明白了父亲为什么会烧掉那些书籍和文件。

课件出示句子:

我们心里都很不安,为这位工友着急。

师问:

阎振三的被捕为什么让我们替他着急呢?

引导学生体会到阎振三一被捕,可能会有更多的革命者被捕,所以处境是很危险的。

师小结:

“阎振三”是我们党北方革命指挥机关的交通联络员。

他的被捕,预示着敌人将疯狂

地镇压革命,暗示出共产党人处境非常危险。

师问:

第7段开头就说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越来越紧张。

那从课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

出“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

引导学生从前面2-6自然段中找出描写局势紧张的句子。

指生回答,老师做总结

师小结:

第2段说“父亲早出晚归”“父亲烧掉书籍和文件”,第6段中有说到“张作霖要派

人来检查”以及“工友阎振三被抓”,这些地方都可以看出局势的紧张。

师问:

在这样严重的局势下,父亲是怎样做的?

指生读出书中描写父亲是怎样做的句子。

课件出示句子:

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母亲也几次劝他。

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

你说吗?

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

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

我哪能

离开呢?

”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

师问:

那从中能看出父亲怎样的精神?

引导学生感受到父亲对工作的认真负责

小组讨论,举手回答,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看出了李大钊的什么精神。

师小结:

在严重的局势下,虽然朋友和亲人都劝父亲离开北京,但他坚决不肯。

当时父亲是北

京党组织的负责人,他把革命工作看得比什么都重要。

他完全明白形势的险恶、处境的危险,

但绝不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

这表现了他对革命高度负责的精神。

师小结:

第2至7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二部分,主要写了父亲被捕前的一些事情。

4.学习第三部分

(1)指生朗读8-11自然段

课件出示句子:

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把闪亮的小手枪,就向外走。

师问:

从第8自然段我们可以敌人来搜捕了,那父亲面对敌人的搜捕是怎样的态度呢?

引导学生从“不慌不忙”这个词中去感受父亲的态度。

师解释:

不慌不忙的意思是不慌张,不忙乱,形容态度镇定,或办事稳重、踏实。

师小结:

“不慌不忙”写出了父亲面对险境时的从容不迫,非常镇定。

(2)师朗读第12段

课件出示句子:

一会儿,外面传来一阵沉重的皮鞋声。

我的心剧烈地跳动起来,用恐怖的眼光

瞅了瞅父亲。

师问:

句中红色字表现了当时我的心情是怎样的?

引导学生回答出紧张。

师小结:

“心剧烈地跳动”“恐怖的眼光”写出了“我”当时紧张、恐惧的心情。

师引导学生感受到“我”的心情是紧张、恐惧的;而父亲的心情是沉着、平和,同时让学生从

中体会对比的写作手法,这样更加衬托出父亲的大无畏精神。

(3)指生朗读第13自然段

课件出示句子:

“不要放走一个!

”窗外传来粗暴的吼声。

穿灰制服和长筒皮靴的宪兵,穿便

衣的侦探,穿黑制服的警察,一拥而入,挤满了这间小屋子。

他们像一群魔鬼似的,把我们包

围起来。

他们每人拿着一把手枪,枪口对着父亲和我。

师问:

画线的词句反映了什么?

引导学生感受到敌人的凶狠。

师小结:

画线的词句反映了敌人的凶狠残暴,也进一步反衬出父亲沉着、机智、临危不惧的英

雄形象。

(4)指生朗读第14-16自然段

师:

那个满脸横肉的便衣侦探指着父亲问阎振三∶“你认识他吗?

”阎振三摇了摇头。

通过第

6段的学习,我们知道阎振三被捕了,面对凶恶的便衣侦探的逼问,阎振三是怎样做的?

生齐答:

阎振三摇了摇头

师小结:

可见阎振三并没有供出父亲,而是装作不认识,那这样说明了什么呢?

引导学生感受到共产党人宁死不背叛组织和同志的精神。

师小结:

阎振三用“摇了摇头”这一动作对便衣侦探的问话作出了否定的回答,说明共产党人

忠于组织,不出卖同志。

阎振三宁死也不出卖父亲,这就是共产党人。

(5)指生朗读第17自然段

师小结:

这段话写了我和父亲被敌人带走后,在拘留所里,我还看见了母亲和妹妹。

所以8-17

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三部分,主要写了父亲被捕的经过。

5.学习第四部分

(1)指生朗读第18、19自然段

师小结:

第18段写了我和父亲被捕十几天以后,敌人要提审“我们”,可是在这过程中我和父

亲始终没有见面,那我和父亲见面后,是怎样描写父亲的?

指生回答,书中描写父亲的句子。

课件出示句子:

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

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

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师问:

这些句子是对父亲哪些方面的描写?

引导学生回答出衣着和没戴眼镜属于外貌描写,平静而慈祥的脸属于神态描写。

师小结:

画线的句子是对父亲外貌和神态的描写,从中可以体会到父亲虽然受到了敌人的折磨,

但依旧沉着、慈祥。

师问:

那“没戴眼镜”和“乱蓬蓬的长头发”说明了什么?

“平静”和“慈爱”又说明了什么呢?

同桌讨论,举手回答

师小结:

“没戴眼镜”“乱蓬蓬的长头发”说明敌人对父亲施了重刑,“平静”说明父亲经历

残酷的折磨后依旧坚强,“慈祥”充分体现了父亲对“我们”的爱。

(2)指生朗读第20-22自然段

我们在法庭上看到父亲,都忍不住喊出声来,但父亲对我们是什么态度呢?

他瞅了瞅我们,没对

我们说一句话。

课件出示句子:

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

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

这个力

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师问:

面对妻儿的哭喊,父亲的表情为何如此安定和沉着?

引导学生感受到父亲对革命事业的稚拙,同时也要感受到父亲这样做,是为了不让我们太伤心。

小组讨论,组内交流

师小结:

因为“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那就是“他对革命事业的信心”。

正因为他

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所以在极端危险和困难的情况下他能够坦然自若,在敌人的严刑拷

打下毫不动摇,也不因亲人的喊声、哭声而忧伤。

相反,他要用“安定”“沉着”影响亲人,使

他们化悲痛为力量。

(3)指生表演朗读23-27自然段

师小结:

第23-27段主要写了“我”和父亲在法庭上巧妙配合,沉着应敌。

其中在27段中,父

亲说:

“她是我最大的孩子。

我的妻子是个乡下人。

我的孩子年纪都还小,她们什么也不懂。

切都跟她们没有关系。

”说完这段话后,父亲是怎样做的?

课件出示句子:

父亲说完了这段话,又望了望我们。

师问:

你是如何理解“望了望”的?

引导学生感受到父亲对我们的爱

师小结:

父亲“望了望我们”,不但是对“我”勇敢的赞许,同时也传递除了父亲对家人的关爱。

(4)师朗读第28和29自然段

师小结:

我和父亲在法庭上匆匆见了一面后,我和母亲被释放了,所以第四部分写“我们”和

父亲在法庭上最后一次见面的情景。

同时也表现了父亲对革命事业的信心和对家人的关心。

6.学习第五部分

生齐读30-32自然段

师小结:

第30自然段通过写知道父亲被害后,我的昏倒和母亲的多次昏倒,说明父亲的死给全

家人带来了巨大的悲痛。

课件出示句子:

过了好半天,母亲醒过来了,她低声问我∶“昨天是几号?

记住,昨天是你爹被

害的日子。

师问:

母亲为什么要特意叮嘱“我”记住父亲的被难日?

这样写表达了母亲怎样的感情?

引导学生答出母亲对父亲的怀念以及对敌人的憎恨

师小结:

记住父亲的被难日,就是记住敌人欠下的血债。

表达了母亲对父亲的怀念和对敌人的憎

恨。

把这天记得这么清楚,充分说明了我们要记住敌人对父亲的杀害。

师:

文章最后一段又写道:

我又哭了,从地上捡起那张报纸,咬紧牙,又勉强看了一遍。

我低声

对母亲说∶“妈,昨天是4月28日。

”母亲微微点了一下头。

师问:

最后一段又提到了4月28日,这样写与什么好处呢?

师提示学生文章第一段就提到了4月28日,现在最后一段又写道4月28日。

引导学生说出首尾呼应的结构,同时感受到文章的严谨,以及作者对父亲的怀念之深。

师小结:

与开头首尾呼应,这样写使文章的结构更加紧凑,同时突出了“我”一直把父亲的被难

日牢记在心,表达了“我”对父亲深深的怀念之情。

四、课堂总结

本文通过对父亲被捕前到被害后的回忆,展示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坚贞

不屈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

五、课堂练习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幼稚——(天真)含糊——(含混)

轻易——(容易)恐怖——(恐惧)

严峻——(严肃)

2.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慈祥——(凶恶)耐心——(焦躁)

紧张——(缓和)含糊——(清楚)

六、作业布置

1.摘抄文中好词好句。

2.课下找一找李大钊与革命事业的故事。

【板书设计】

父亲的被难日

(1)

被捕前:

(2-7)

10.十六年前的回忆被捕过程:

(8-17)

被审时:

(18-29)

被害后:

(30-32)

【教学反思】

《十六年前的回忆》一课是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第10课,课文按照被捕前、被捕时、被审时、被害后的顺序写了我对父亲的回忆,展示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和深切的怀念。

利用同学们课前搜集到的关于李大钊的资料,先让大家对李大钊有个初步的认识,然后在讲授时,多采取大家朗读的形式,让同学们感受李大钊为革命事业不惜牺牲生命的伟大革命精神,同时多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去理解作者对父亲的深切怀念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