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主要施工方法和工艺流程.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125407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132.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主要施工方法和工艺流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主要施工方法和工艺流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主要施工方法和工艺流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主要施工方法和工艺流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主要施工方法和工艺流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主要施工方法和工艺流程.docx

《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主要施工方法和工艺流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主要施工方法和工艺流程.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主要施工方法和工艺流程.docx

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主要施工方法和工艺流程

1.1主要施工方法2

1.1.1管路安装方法2

1.1.2穿线敷设方法2

1.1.3线缆在线槽内敷设3

1.1.4机房设备安装方法4

1.1.5智能化小间设备安装方法6

1.1.6设备调试方案6

1.2工艺流程8

1.2.1常规设备安装及设备接线11

1.2.2计算机网络及程控交换系统12

1.2.3综合布线系统14

1.2.4系统测试17

1.2.5背景音乐及广播系统22

1.2.6安全防范系统26

1.2.7一卡通管理子系统28

1.2.8卫星及有线电视系统30

1.2.9机房工程33

1.2.10楼宇自控系统39

1.1主要施工方法

1.1.1管路安装方法

材料选择

选用紧定式薄壁镀锌钢管PVC©15~©32,出线盒,转接盒采用86H50标准带敲落孔PVC盒。

安装方式公共区域、室内、厅堂部位吊顶内吊装,墙上在墙体内暗敷设。

管路连接

采用配套的管接件连接,将连接件上的螺帽头拧掉后视为连接紧密。

管盒连接

采用配套的管盒连接件连接。

钢管固定

吊顶内采用在楼板打内胀螺栓,采用©6通丝吊杆加U型管卡固定。

沿墙或沿楼板底部安装则采用离墙码固定。

钢管接地

因采用紧定方式钢管,管接处及管盒连接处已经有良好的连接,根据施工规范无需单独做跨接地线。

钢管保护

除公共广播系统管外需刷防火涂料外,其他钢管不需要另外的保护措施,但剔槽暗配在墙内的钢管,必须保证钢管有20mm的保护层,以防止墙面产生裂痕。

1.1.2穿线敷设方法

工艺流程

选择导线f扫管f穿带线f放线与断线f导线与带线的绑扎f带护口f穿线f导线接头包扎一线路绝缘摇测。

线缆材料选择电缆型号、规格、等级及长度应符合设计要求,检查附件备件及技术文件是否齐全。

电缆上应标明电缆规格、型号、电压等级、长度及出厂日期。

包装应完好无损。

电缆外观应无损伤,绝缘和密封良好。

穿线在管内穿穿带线,对管路进行清扫,并将线缆头绑扎在带线上,盒内管口用护口进行保护,防止管口刮伤绝缘。

放线时一人放线,一人拉带线。

穿放完毕后在出线盒预留150mm左右长度,后再断线,并将预留线头包扎后卷进线盒内。

1.1.3线缆在线槽内敷设

工艺流程

选择导线f放线f断线f做标识f敷设f绑扎。

材料选择

电缆型号、规格、等级及长度应符合设计要求,检查附件备件及技术文件是否齐全。

电缆上应标明电缆规格、型号、电压等级、长度及出厂日期。

包装应完好无损。

电缆外观应无损伤,绝缘和密封良好。

线缆敷设

施工前应对电缆进行详细检查;规格、型号、截面、电压等级均符合设计要求,外观无扭曲、坏损现象。

电缆敷设前进行绝缘摇测或耐压试验。

放电缆机具的安装:

采用机械放电缆时,应将机械选好适当位置安装,并将钢丝绳和滑轮安装好。

人力放电缆时将滚轮提前安装好。

a水平敷设

敷设方法可用人力拉引敷设。

电缆沿线槽单层敷设,排列整齐。

不得有交叉,拐弯处应以最大截面电缆允许弯曲半径为准。

b、垂直敷设

垂直敷设,有条件时自上而下敷设。

土建未拆吊车前,将电缆吊至楼层顶部。

敷设时,同截面电缆应先敷设低层,后敷设高层,要特别注意,在电缆轴附近和部分楼层应采取防滑措施。

自下而上敷设时,低层小截面电缆可用滑轮大绳人力牵引敷设。

电缆敷设技术要求

在桥架内敷设电缆时,首先对所要布放电缆的规格型号,进行检查是否符合设计要求,然后进行绝缘测试。

-3-

桥架内同一回路的多根单芯电缆或导线,在每隔2m处绑扎成束。

垂直敷设的电缆桥架内的电缆或导线,每隔1.5m固定一次。

沿桥架敷设时,每层最少加装两道卡固支架。

敷设时,敷设一根立即卡固一根。

电缆桥架内敷设的电缆或导线的始末端及主要转弯处,应挂标志牌,标志牌标有电缆型号、编号、规格及起止点。

敷设于槽内的电缆和导线不得有接头,槽内线缆应顺直尽量不交叉,绑扎线缆应整齐间距均匀,松紧适度槽内线缆占槽面积不大于线槽净截面积的50%。

电缆敷设时,应在电缆两端分别留出温度补偿和检修备用长度。

对于电缆穿越楼板、电缆竖井的上下口、穿越防火分区和电缆由区间进入电缆夹层处,在电缆桥架和电缆敷设完毕后,将采用防火枕进行封堵。

线缆穿放完毕后,连接设备前应用兆欧表对线路进行测试,检查所放线缆有无断线、混线并做好测试记录电缆进入室内电缆沟时,防止套管防水处理不好,沟内进水。

应严格按规范和工艺要求施工。

沿支架或梯架敷设电缆时,应防止电缆排列不整齐,交叉严重。

电缆施工前须将电缆事先排列好,划出排列图表,按图表进行施工。

电缆敷设时,应敷设一根整理一根,卡固一根。

沿梯架或桥架敷设的电缆应防止弯曲半径不够。

在梯架或桥架施工时,施工人员应考虑满足该梯架或桥架上敷设的最大截面电缆的弯曲半径的要求。

防止电缆标志牌挂装不整齐,或有遗漏。

应由专人复查。

线缆标识线缆断线后及时在线缆两个端头粘贴标识,标明该条线缆的起始端位置,末端位置及系统名称。

线缆绑扎水平线槽内对线缆按一定距离进行绑扎成束,垂直线槽内线缆理直,整齐的绑扎在线槽内的横档绑线架上,使电缆不承受自身的重量,保证整齐、美观。

1.1.4机房设备安装方法

设备安装定位

根据机房平面布置图进行设备机架与控制台定位。

设备安装方式

机架的底座应与地面固定,安装应竖直平稳,垂直偏差不得超过1%。

几个机架

并排在一起,面板应在同一平面上并与基准线平行,前后偏差不得大于3mm;两个机架中间缝隙不得大于2mm。

对于相互有一定间隔而排成一列的设备,其面板前后偏差不得大于5mm;机架内的设备、部件的安装,应在机架定位完毕并加固后进行,安装在机架内的设备应牢固、端正;机架的固定螺丝、垫片和弹簧垫圈均应按要求紧固不得遗漏。

机房室内电缆的布放,应符合下列要求;电缆由机架底部引人,顺着方向理直,按电缆的排列顺序放入槽内,顺直无扭绞。

设备安装要求控制台安装应符合设计要求,应安放竖直,台面水平;附件完整,无损伤,螺丝紧固,台面整洁无划痕;台内接插件和设备接触应可靠,安装应牢固;内部接线应符合设计要求,无扭曲脱落现象。

机柜(箱)内接线

(I)按设计安装图进行机架、机柜安装,安装螺丝必须拧紧;

(2)机架、机柜安装应与进线位置对准;安装时,应调整好水平、垂直度,偏差不应大于3mm;

(3)按供货商提供的安装图、设计布置图进行配线架安装,

(4)机架、机柜、配线架的金属基座都应做好接地连接。

(5)核对电缆编号无误;

(6)端接前,机柜内线缆应作好绑扎,绑扎要整齐美观。

应留有1米左右的移动余量;

(7)剥除电缆护套时应采用专用开线器,不得刮伤绝缘层,电缆中间不得产生断接现象;

(8)端接前须准备好配线架端接表,电缆端接依照端接表进行;

(9)来自现场进入机柜(箱)内的电缆首先要进行校验编号。

(10)来自现场进入机柜(箱)内的电缆要进行固定。

(II)来自现场进入机柜(箱)内的电缆,应留有一定的余量。

(12)来自现场进入机柜(箱)内的电缆一般不容许有接头。

(13)来自现场进入机柜(箱)内的电缆尽量避免相互交叉。

(14)按图施工接线正确,连接牢固接触良好,配线整齐、美观、标牌清晰。

15)选用同一信号的电缆颜色要尽可能统一,便于安装调试和日常维护。

(16)接线时电源线、信号线的颜色加以区分。

(17)在直流信号中:

黄色为正线(+);绿色为负线(—)。

(18)黄绿相间的双色线为地线。

(注意,但不是直流电的零线和直流电的负线)(19)接线完毕,由第二人进行复检确认后,方可送电,以免接线错误造成系统设备损坏。

1.1.5智能化小间设备安装方法在施工前依据图纸各系统在智能化小间的设备布置情况及箱柜尺寸,统一规划安装位置。

原则是既要满足设计要求,又要考虑观感质量。

若安装在墙面上的箱柜,还要考虑便于箱门的开启。

安装流程

弹线定位f固定设备定位f固定设备f安装机柜内设备f接线

明装设备安装方式根据图纸确定位置,测量箱底标高,采用胀管螺栓固定的安装方式。

落地机柜的安装方式智能化小间一般面积都比较小,则机柜前后都不能靠墙安装。

既要保证机柜北面的操作空间,又要保证柜面们打开不能影响智能化小间门的开启,安装前要依据图纸及现场情况定位。

安装顺序:

弹线定位f安装金属基础f基础面找平f安装柜子f

调整机柜垂直偏差f固定机柜f机柜内部设备安装f电缆电线引入f电缆电线绑扎f电缆电线标识f接线。

设备接地机柜与金属基础之间,基础与小间防雷接地式保护接地之间要有可靠的接地。

1.1.6设备调试方案

调试目的

检验所有设备的安装质量保证系统满足用户预定的使用功能,使系统处于正常的工作状态检验系统的功能质量特性

(1)功能性:

与系统功能和指定性赁有关的覆性,包括系统满足用户预定功能的程度、按要求精度实现其预定功能的程度。

(2)开放性:

不同系统间及第三方设备互联的程度和互联方式的简洁性等。

构建在开放通信协议基础上的系统,各厂商生产的设备之间可互操作,在不同平台上运行的应用程序间可互操作,且与用户交互的方式一致。

(3)可靠性:

与系统在规定的条件下和一定的连续有效时间内维持性能水平的能力有关的属性。

包括系统硬件运行的可靠性、传输的误码率、系统处理事件和数据的完备性、系统结构的冗余性、保护措施等。

(4)安全性:

指在误操作和恶意攻击下系统保持稳定工作的能力、系统对文件数据的保护能力、系统操作权限的设置等。

(5)可维护性:

与系统正常工作的保障和与指定的修改所需的付出有关的属性。

包括系统设备的可维护性、各类参数修改和扩展的便捷程度。

(6)实时性:

指系统的实时反应能力、延迟时间等。

(7)效率:

与系统在规定条件下的性能水平和所使用的资源之间关系有关的属性。

调试准备设备安装完毕后,我方组织技术人员,设备供应商技术人员在业主方、监理工程师的监督下,按施工设计文件、施工图纸及有关规程、规范进行现场调试,并提前一周作书面通知相关单位。

调试的指挥统一协调,分工明确、责任落实到人,配合调试人员到位,调试注意事项、调试纪律要贯彻到每个参加调试人员。

组织好调试所需的仪器仪表(应经国家、省、市级专业计量机构检定且在有效期内、并处于正常状态的仪器仪表)、通信联络工具等。

准备好调试专用表格,并明确表格的填写方法、记录表格签字的责任人。

调试步骤

检查设备安装情况、接线、线缆接头标记。

检查系统工作接地,保护接地情况。

检查设备供电电压稳定程度。

在以上检查确认良好后进行通电试验。

单机调试。

联合调试。

1.2工艺流程

•-主机房设备安装一

桥架安装和管线敷设线缆敷设・系统调试一试运行

各楼层前端设备安装

1.4.2管线敷设

(一)管路敷设的施工工序

的管路连接采取电焊焊接的连接方式,管路的接续采取套管连接,在接线盒、管子接续处跨接圆钢接地线。

钢管的弯曲半径为钢管外径的10倍,且不小于所穿的电缆的

最小允许弯曲外径,预埋钢管在浇筑混凝土前将管口进行临时密封。

钢管的弯曲不应该有折扁和裂缝,切口应平整光滑,管内应无铁屑和毛刺。

(三)管路明敷设

明配管弯曲半径一般不小于管外径6倍,如有一个弯时,可不小于管外径的4倍。

加工方法可采用冷煨法和热煨法(除非管径较大不采取热煨方法),支架应下面规定的间距布置、加工。

钢管固定点间距一览表,见下表。

钢管名称

钢管直径(mm)

15〜20

25〜32

40〜50

65〜100

厚壁钢管

1500

2000

2500

3500

薄壁钢管

1000

1500

2000

/

 

保护管弯曲半径、明配管安装允许偏差控制表,见下表。

项次

项目

弯曲半径或允

许偏差

检查方法

1

管子最小弯曲半径

暗配管

>6D

尺量检杳及检杳安装记录

明配管

一个弯

>4D

明配管

2个弯以上

>6D

2

管子弯曲处的弯扁度

<0.1D

尺量检查

3

明配钢管固定点间距

钢管直径(毫米)

15〜20

30毫米

尺量检查

25〜32

40毫米

40〜50

50毫米

65〜100

60毫米

4

明配管水平、垂直敷设任意2米

段内

平直度

3毫米

拉线尺量检查

垂直度

3毫米

吊线尺量检查

明配管敷设时应检查管路是否畅通,内侧有无毛刺,镀锌层是否完整无损,管子的安装误差保证不大于现行规范的规定值。

明管敷设时,管路连接应紧密,管口光滑,护口齐全,其支架应平直牢固、排列整齐,管子弯曲处无明显折皱。

电缆管应安装牢固,电缆管支持点的距离不宜超过上述钢管固定间距一览表规定的数值,金属电缆管的连接一般执行如下规定:

镀锌管明敷必须采取管箍连接的方式接续,管径在32mm及以上时可以采取套管连接,连接套管的长度不应小于电缆管外径的2.2倍且满焊。

管路长度超过下列长度时应加装接线盒(拉线盒),其位置应该便于穿线:

无弯时45m;有一个弯时30m;有2个弯时20m;有三个弯时12m。

管子进入盒、箱,盒、箱开孔应整齐并与管径吻合,开孔必须使用液压开孔器并保证开孔无毛刺,要求一管一孔不得开长孔。

严禁使用电、气焊开孔。

管口进入盒、箱应用锁紧螺母锁紧,露出锁紧螺母的丝扣长度应为2〜4扣。

(四)电缆管必须可靠接地

暗敷钢管采取用圆钢焊接跨接的方式进行接地,明敷镀锌钢管采用专用地线跨接卡子跨接的方式对钢管接地,一般采用BV-6的导线进行跨接。

圆钢跨接地线的规格与钢管的规格配合执行下表:

接地跨接线的规格参照表,见下笔

管径

圆钢

扁钢

<32

C6

/

40〜50

C10

/

>70

/

—25X4

1.4.3线缆敷设

线缆敷设必须设专人指挥,在敷设前向全体施工人员交底,说明敷设线缆的根数,始末端的编号,工艺要求及安全注意事项;

敷设线缆前要准备标志牌,标明线缆的编号、型号、规格、图位号、起始地点;在敷设线缆之前,先检查所有槽、管是否已经完成并符合要求,路由与位置是否与设计相符,确定有无遗漏;

检查预埋管是否畅通,管内带丝是否到位,若没有应先处理好;放线前对管路进行检查,穿线前应进行管路清扫、打磨管口。

清除管内杂物及积水,有条件时应使用0.25Mpa压缩空气吹入滑石粉,以保证穿线质量。

所有金属线槽盖板、护边均应打磨,不留毛刺,以免划伤线缆;

核对线缆的规格和型号;

在管内穿线时,要避免线缆受到过度拉引;布放线缆时,线缆不能放成死角或打结,以保证线缆的性能良好,水平线槽中敷设线缆时,线缆应顺直,尽量避免交叉;

做好放线保护,不能损伤保护套和踩踏线缆;对于有安装天花的区域,所有的水平线缆敷设工作必须在天花施工前完成;所有线缆不应外露;

线缆与接线端子板、仪表、电气设备等连接时,应留有适当余量;楼层配线间、

设备间端留线长度(从线槽到地面再返上)铜缆2—3m,光缆4—5m,信息出口端予留长度0.3m;

线缆敷设时,两端应做好标记,线缆标记要表示清楚,在一根线缆的两端必须有一致的标识,线标应清晰可读。

标线号时要求以左手拿线头,线尾向右,以便于以后线号的确认;

垂直线缆的布放:

穿线宜自上而下进行,在放线时线缆要求平行摆放,不能相互绞缠、交叉,不得使线缆放成死弯或打结。

光缆应尽量避免重物挤压;绑扎:

施工穿线时作好临时绑扎,避免垂直拉紧后再绑扎,以减少重力下垂对线缆性能的影响。

主干线穿完后进行整体绑扎,要求绑扎间距w1.5M。

光缆应进行单独

绑扎。

绑扎时如有弯曲应满足不小于10CM的弯曲半径;

安装在地下的同轴线缆须有屏蔽铝箔片以阻隔潮气。

同轴线缆在安装时要进行必要的检查,不可有损伤屏蔽层。

安装线缆时要注意确保各线缆的温度要高于5C。

填写好放线记录表;记录中主干铜缆或光纤给定的编号应明确楼层号、序号;线槽内线布放完毕后应盖好槽盖,满足防火、防潮、防鼠害之要求。

1.2.1常规设备安装及设备接线按照图纸及设备安装的工艺要求进行设备安装;机架、机柜安装应与进线位置对准;安装时,应调整好水平、垂直度,偏差不应大于3mm;

按设备提供的安装图、设计布置图进行设备安装及接线。

机架、机柜都应做好接地连接。

核对线缆编号无误;端接前,箱体或机柜内线缆应作好绑扎,绑扎要整齐美观;剥除线缆护套时应采用专用开线器,不得刮伤绝缘层,线缆中间不得产生断接现象;

端接前须准备好线缆端接表,线缆端接依照端接表进行;来自现场进入机柜(箱)内的线缆首先要进行校验编号。

来自现场进入机柜(箱)内的线缆要进行固定。

来自现场进入机柜(箱)内的线缆,应留有一定的余量。

来自现场进入机柜(箱)内的线缆一般不容许有接头。

来自现场进入机柜(箱)内的线缆尽量避免相互交叉。

按图施工接线正确,连接牢固接触良好,配线整齐、美观、标牌清晰。

选用同一型号的线缆颜色要尽可能统一,便于安装调试和日常维护。

接线时电源线、信号线的颜色加以区分。

在交、直流电源线中:

红线为相线(L)或正线(+);黑线为零线(N)或负线(-)。

在直流信号中:

黄色为正线(+);绿色为负线(-)。

接线完毕,由第二人进行复检确认后,方可送电,以免接线错误造成系统设备损

坏。

以上为常规设备安装,有特殊工艺要求的设备安装和各系统调试系统详细描述。

1.2.2计算机网络及程控交换系统

(一)安装工艺

1机架设备

(1)机房机架设备位置安装正确,符合安装工程设计平面图要求。

(2)用吊垂测量,机架安装垂直偏差度应不大于3mm。

(3)大列主走道侧必须对齐成直线,误差不大于5mm。

相邻机架应紧密靠拢。

(4)整列机面应在一平面上,无凹凸现象。

(5)各种螺栓必须拧紧,同类螺丝露出螺帽的长度应一致。

(6)机架上的各种零件不得脱落或碰坏,漆面如有脱落应予补漆。

各种文字和符号标志应正确、清晰、齐全。

(7)机架、列架必须按施工图的抗震要求进行加固。

(8)告警显示单元安装位置端正合理,告警标志清楚。

2机台和外围终端设备

(1)机台位置应安装正确,台列安装整齐,机台边缘应成一直线,相邻机台紧密靠拢,台面相互保持水平,衔接处无明显高低不平现象。

(2)终端设备应配备完整,安装就位,标志齐全、正确。

3总配线架及各种配线架

(1)总配线架底座位置应与成端电缆上线槽或上线孔洞相对应。

跳线环位置应平直整齐。

(2)总配线架滑梯安装应牢固可靠、滑动平稳,滑梯轨道拼接平正,手闸灵敏。

(3)总配线架及各种配线架(含数字配线架、中间配线架等)各直列上下两端垂直误差应不大于3mm,底座水平误差每米不大于2mm。

(4)配线架接线板安装位置应符合施工图设计,各种标志完整齐全。

(5)配线架必须按施工图要求进行抗震加固。

(6)总配线架直列告警装置及总告警装置设备安装齐全。

4电缆走道及槽道

(1)电缆走道及槽道的安装位置应符合施工图设计的规定,左右偏差不得超过50mm。

(2)安装走道应符合下列规定:

水平走道应与列架保持平行或直角相交,水平

度每米偏差不超过2mm;垂直走道应与地面保持垂直并无倾斜现象,垂直度偏差不超过3mm。

走道吊架的安装应整齐牢固,保持垂直,无歪斜现象。

(3)电缆走道穿过楼板孔或墙洞的地方应加装子口保护。

电缆放绑完毕后,应有盖板封住洞口,子口和盖板应用阻燃材料,其漆色宜与地板或墙壁的颜色一致。

(4)安装沿墙单边或双边电缆走道时,在墙上埋设的支持物应牢固可靠,沿水平方向的间隔距离均匀。

安装后的走道应整齐一致,不得有起伏不平或歪斜现象。

(5)安装槽道应符合下列规定:

端正牢固,并与大列保持垂直;列间槽道应成

一直线,从前向后看左右偏差不超过3mm;两外槽道拼接处水平度偏差不超过2mm;布放电缆及电源线的检查。

5布放电缆

(1)布放电缆的规格、路由、截面和位置应符合施工图的规定,电缆排列必须整齐,外皮无损伤。

(2)交、直流电源的馈电电缆,必须分开布放;电源电缆、信号电缆、用户电缆与中继电缆应分离布放。

电缆转弯应均匀圆滑,电缆弯的曲率半径应大于60mm。

(3)在线槽内,绑扎后的电缆应互相紧密靠拢,外观平直整齐。

线扣间距均匀,松紧适度。

(4)在活动地板地板下布放的电缆,应注意顺直不凌乱,尽量避免交叉,并且不得堵住送风通道。

6插接架间电缆及布线

(1)架间电缆的插接、电缆的走向及路由均符合厂家有关规定。

(2)架间电缆及布线的两端必须有明显标志,不得错接、漏接。

(3)插接部位应紧密牢靠,接触良好。

插接端子无折断或弯曲现象。

(4)架间电缆及布线的外观平直整齐。

(二)系统检查测试

1通电测试前的检查

(1)程控交换设备的标称直流工作电压为-48V,电压允许变化范围为-57~-40V。

(2)设备通电前,应对下列内容进行检查:

各种电路板数量、规格及安装位置与施工文件相符;

设备标志齐全正确;设备的各种选择开关应置于指定位置;设备的各级熔丝规格符合要求;列架、机架及各种配线架接地良好;设备内部的电源布线无接地现象。

(3)交换机通电前,应在机房主电源输入端子上测量电源电压,确定正常后,方可进行通电测试。

2硬件检查测试

(1)各级硬件设备按厂家提供的操作程序,逐级加上电源。

(2)设备通电后,检查所有变换器的输出电压均应符合规定。

(3)各种外围终端应设备齐全,自测正常。

设备内风扇装置应运转良好。

(4)检查交换机、配线架等各级可闻、可见告警信号装置应工作正常、告警准确。

(5)交换机系统配置的时钟同步装置应工作正常。

各级交换中心配备的时钟等级和性能参数应符合相关的国家标准和规定要求。

(6)装入测试程序,通过人机命令或自检,对设备进行测试检查,确认硬件系统无故障,并提供测试报告。

3交换系统检查测试,应包括下列主要项目:

(1)系统的建立功能

(2)系统的交换功能

(3)系统的维护管理功能

(4)系统的信号方式及网络支撑

(5)系统的网同步功能

(6)系统的网管功能

1.2.3综合布线系统

(一)布线系统的安装

1线缆敷设综合布线系统线缆敷设除按照本文中线缆敷设的施工方法进行施工以外,还应遵

守以下要求:

(1)线缆拉伸张力

牵引时,不超过6类缆线的拉伸张力(100N)。

张力过大会使电缆中的线对绞距变形,严重影响电缆抑制噪音(NEXT、FEXT)的能力,及严重影响电缆的结构化回波损耗,这会改变电缆的阻抗,损害整体回波损耗性能。

此外,这可能会导致线对散开,会损坏导线。

(2)线缆弯曲半径虽然线缆中有十字骨架,但也要避免过度弯曲,线缆弯曲过大,这样会改变线缆内线对的层空间。

在拉力过大时,扭绞着的线对会松开,从而形成失配阻抗,使回波损耗性能不能达到标准。

(而六类针对回波损耗更为重要)另外线缆内的4个线对的层

之间的关系也可能会发生变化,从而导致抗噪音能力的下降。

因此安装后弯曲半径不得低于线缆直径的8倍,尤其是配线架内的理线。

因为大量的线缆引入配线架,为保持布线整洁,可能会导致某些电缆压得过紧、弯曲过度。

在本工程综合布线工程中,我们将严格要求进线管道的最小弯曲半径在100毫米左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