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化厂安全知识.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125258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7.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焦化厂安全知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焦化厂安全知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焦化厂安全知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焦化厂安全知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焦化厂安全知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焦化厂安全知识.docx

《焦化厂安全知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焦化厂安全知识.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焦化厂安全知识.docx

焦化厂安全知识

焦化厂安全知识

焦化厂安全知识

焦化生产以洗精煤为主要原料,经过焦炉高温干馏和有关的化工过程处理后,生产出不同粒度的焦炭、煤气和多种化学产品。

其中焦炭占总产量的75%左右,而且主要是大于25毫米粒度的冶金焦。

焦化生产的化学产品,其品种随各厂综合利用和加工深度的不同而有较大的差别。

综合利用较差的焦化厂,只开发几种或10多种;综合利用较好的焦化厂,可开发40~50种。

全国焦化厂产品品种可达100余种,广泛应用于农业、医药、染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等轻、化工业以及国防工业等部门。

  焦化厂各车间随着生产工艺的不同,事故性质也明显的不同。

备煤车间以皮带运输机事故和煤埋窒息为主,炼焦车间以机械、车辆伤害、高温、烟、尘为主,而回收、精苯、焦油等化学车间则以火灾爆炸和中毒事故为主。

所以各车间的安全防护措施各有其侧重点。

  皮带运输机事故的预防

  焦化厂皮带运输机是运输煤、焦炭的主要工具之一。

皮带机在运转中容易发生打滑、跑偏、皮带撕裂、漏斗堵塞等事故,在处理故障和清扫时发生绞人事故的情况也不少。

  预防措施

  ①采用触线紧急刹车检测装置。

一旦皮带工触及皮带触线,皮带机迅速停止运转,防止将人绞入皮带;②采用皮带跑偏检测、调整装置。

它能检测皮带的跑偏程度,当接收到电气控制系统的驱动信号时,能调整皮带逆着跑偏方向运动,以消除皮带跑偏;③采用打滑检测,调整装置。

其作用是在皮带机尾轮转速降到额定转速的85%以下时,发出打滑自动调整信号;接收到电气控制系统的驱动信号,能将松香蜡打到皮带机头轮上,以增加摩擦力,从而消除皮带打滑现象;④采用防撕裂检测装置。

当发生皮带撕裂,可立即停车;⑤防止漏斗堵塞。

当物料装满至一定位置时,振打机构开始工作;将物料振下;⑥皮带机清扫、检修等作业,应在皮带机停止运转的情况下进行。

  煤埋窒息事故的预防

  国内焦化厂所有贮煤槽的漏嘴都设计成倒圆锥形或倒角锥形,其横截面积收缩率越来越大,往往使煤在其中流动受阻。

如果煤因潮湿而流动粘性较大,槽中的煤只有中心的筒形部分能够流动,有时甚至完全棚住不下,采用各种方式振动,也无济于事。

  流动受阻的这部分煤,常因过期变质而不适合炼焦使用,因此必须用人工进行处理,往往就在处理过程中,人员被塌下的煤埋住以致窒息死亡。

  近年来,贮槽漏嘴的几何形状,已由原来的圆锥、角锥形改为双曲线形。

这样,煤流动的截面收缩率虽然没有改变,但减少了煤流阻力,使槽内煤流情况大为改善,也就不再需要人工清扫处理,从而基本杜绝煤埋窒息事故。

如果偶尔还需对贮煤槽进行人工清扫,下槽人员必须佩带安全带,并有专人监护,清扫时禁止在悬煤下探煤。

  焦炉高温的防护

  炼焦炉是一个内部温度达1300~1350℃的大型高温窑炉,表面散热量较大。

特别是炉顶和机焦侧操作平台等处,操作工人有相当一部分时间必须在近距离(1~2米)面对大面积的高温焦炭(达1100~1200℃)或炉墙的辐射下进行作业。

  对于高温环境的防护,近年来开发了一些新技术,主要有:

  ①隔热炉盖,夏季可使炉盖表面温度降低120~140℃;②上升管气化冷却,可使上升这表面温度下降240℃左右;③新型隔热材料,如废气盘、蓄热室封墙等新近还有硅酸铝纤维隔热。

以上这些措施,不但降低对人体的危害,而且可收到节能效果。

  焦炉烟、尘的防治

  焦化厂的烟尘和粉尘绝大部分来自炼焦炉。

炼焦炉装煤时,煤与高温炉墙接触后立即分解产生黄色烟尘从装煤口和装煤车煤斗、上升管、桥管接头、大小炉门等处冒出。

据资料记载,每生产1吨焦炭约排出6千克左右的烟尘。

  目前治理烟尘、粉尘的措施

  ①在焦侧安装巨大抽尘系统,比较彻底地解决推焦的粉尘问题;②采用干法熄焦,由于熄焦是在密闭系统中由循环惰性气体冷却焦炭,系统内部与大气隔绝,所以也可大大减少粉尘的散发;③采用除尘熄焦塔,在传统的湿法熄焦塔中设置粉尘捕集器,使熄焦带出的粉尘减少60~70%;④利用高压氨水无烟装煤,替代过去的蒸汽喷射无烟装煤。

由于大部分焦化厂的蒸汽压力无法保证,不能发挥无烟装煤作用,改用高压氨水后,喷射压力有了保证,而且效果比蒸汽为佳。

在双集气管的条件下,装煤时几乎可以完全不冒烟。

  火灾和爆炸的预防

  在焦化厂回收车间、精苯车间和焦油车间,加工生产大量易燃可燃液体,其中有些属于一级易燃液体,如粗苯、苯初馏分、苯、甲苯、二甲苯和吡啶等,一旦发生火灾或爆炸,就可能酿成毁灭性的事故。

所以必须有完备的防火防爆措施。

主要的防范措施有:

①严格划分动火区与防火区。

防火区严禁烟火,包括每个人的防火。

禁止任何人携带火种进入防火区,禁止穿、带、使用可能产生火花的衣服、鞋和工具。

非经特殊批准并采取特殊防范措施,不准在防火区进行动火检修作业。

防火区应采用防爆型电气设备。

有关设备管道应有良好的接地装置,防止静电积聚;②严防泄漏和气体散发。

一级易燃液体或温度高于闪点的易燃、可燃液体,其液面上的空气本身就是爆炸性混合物。

为防止产生这种混合物逸散,必须对易燃、可燃液体贮槽进行定期检查;输送泵及管道均应严密不漏;各贮槽或生产装置的放散管,应装置阻火器;③要有完善的消防设施。

大中型焦化厂一般设有专门消防站和泡沫站。

  中毒的预防

  焦化厂使用、处理和生产的物料,不但易燃易爆,而且容易引起中毒事故。

其主要毒物有一氧化碳、苯、甲苯、二甲苯、酚、沥青、氰化氢和硫化氢等。

防止中毒的措施主要是防止毒物泄漏。

进入有毒物质的容器、设备和管线等内部检修,必须首先对其进行彻底清洗,并经取样分析,确认内部空气符合车间空气容许浓度后,才可进行工作。

  肺癌的预防

  煤高温干馏时生成大量的稠环化合物可使人致癌,其3,4-苯并茈是公认的强致癌物质。

国际公认的癌症高发地区的癌症发病率为10万分之5,而焦化厂的癌症发病率为10万分之167至227。

其中最严重的是沥青焦炉工人,癌症发病率高达10万分之560。

在各种癌症中以肺癌最多。

中国现已确定焦炉工人肺癌为职业病。

预防肺癌的关键是防止烟尘的散发以及减少人与烟尘接触的机会。

消灭烟尘,采用机械化自动化操作是根本途径。

焊接职业防护

在焊接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有毒气体、有害烟尘、弧光辐射、高频电磁场等,都有可能使焊工发生尘肺、慢性中毒、血液疾病、电光眼病和皮肤病等职业病,严重地危害着焊工及有关生产人员的安全和健康。

下面介绍几种主要危害及防护办法。

  焊接的辐射危害有:

可见强光、不可见红外线和紫外线等,除电子束焊接会产生X射线外,其它焊接作业不会生产影响生殖机能一类的辐射线。

气焊和电焊时可用护目玻璃,减弱电弧光的刺目和过滤紫外线和红外线。

氮弧焊时,弧光最强,辐射强度也最大,紫外线强度达到一定程度后,会产生臭氧,工作时除要带护目眼镜外,还应戴口罩、面罩,穿戴好防护手套、脚盖、帆布工作服。

  焊接过程中,由于高温使焊接部位的金属、焊条药皮、污垢、油漆等、蒸发或燃烧,形成烟雾状的蒸汽,粉尘,会引起中毒。

有色金属的烟雾,一般都有不同程度的危害,如人体吸入这些烟雾后会引起锰中毒。

因此在焊接时必须采用有效措施,如戴口罩、装通风或吸尘设备等;采用低尘少害的焊条;采用自动焊代替手工焊。

  高频电磁场是高频振荡器产生的,振荡器的输出频率为150kHZ~260kHZ,电压为2000V~3000V,以帮助引燃电弧。

高频电磁场会使人头晕、疲乏。

应采取如下防护措施:

减少高频电磁场的作用时间,引燃电弧后立即切断高频电源,焊炬和焊接电缆用金属编织线屏蔽;焊件接地。

焊接车间的噪声主要是等离子喷涂与切割过程中产生的空气动力噪声。

它的大小取决于不同的气体流量、气体性质、场地情况及焊枪喷嘴的口径。

这类噪声大多数都在100dB以上。

  1、高频电磁辐射

  高频电磁辐射是伴随着氩弧焊接和等离子焊接的扩大应用产生的。

当等离子焊和氩弧焊采用高频振荡器引弧时,振荡器要产生强烈的高频振荡,击穿钍钨极与喷嘴之间的空气隙,引燃等离子弧。

另外,又有一部分能量以电磁波的形式向空间辐射,形成了高频电磁场,对局部环境造成污染。

高频电磁辐射强度取决于高频设备的输出功率、高频设备的工作频率、高频振荡器的距离、设备以及传输线路有无屏蔽。

  2、光辐射

  在各种焊接工艺中,特别是各种明弧焊、保护不好的隐弧焊以及处于造渣阶段的电渣焊,都要产生外露电弧,形成光辐射。

光辐射的强度取决于以下因素:

焊接工艺参数,焊接方法,距施焊点的距离以及相对位置,防护方法。

  3、焊接车间污染对操作者的危害

  焊接职业病的发生是各种焊接污染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焊工职业病包括焊工尘肺、锰中毒、氟中毒、金属烟热及电光性眼炎等。

其中化学污染(焊接烟尘和有害气体)的医学临床表现为咳嗽、咯痰、胸闷、气短以及有时咯血。

物理污染的医学临床表现则多种多样。

噪声可导致操作者烦躁、头痛;高频电磁辐射对人体的主要作用为神经衰弱综合症,例如头昏、头痛、乏力、心悸、消瘦、脱发等;焊接过程中光辐射会导致电光性眼炎的发生,轻者眼部不适、有异物感,重者眼部有烧灼感和剧痛。

  焊工职业病的发生主要取决于以下因素:

焊接烟尘和气体的浓度与性质及其污染程度,焊工接触有害污染的机会和持续时间,焊工个体体质与个人防护状况,焊工所处生产环境的优劣以及各种有害因素的相互作用。

只有在焊工作业环境很差或缺乏劳动保护情况下长期作业,才有引起职业病的可能。

  4、焊接车间污染的防范、治理及发展方向

  预防焊接车间污染的3条途径是污染源的控制、传播途径的治理、个人防护。

  4.1污染源的控制

  焊接过程中产生的各污染种类和数量取决生产工艺、生产设备及操作者的技术能力。

  4.1.1生产工艺的优化选择

  不同的焊接工艺产生的污染物种类和数量有很大的区别。

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选用成熟的隐弧焊代替明弧焊,可大大降低污染物的污染程度。

  4.1.2设备的改进

  在生产工艺确定的前提下,应选用机械化、自动化程度高的设备。

应采用低尘低毒焊条,以降低烟尘浓度和毒性。

在选购新设备时,应注重设备的环保性能,多选用配有净化部件的一体化设备。

  4.1.3提高操作者技术水平

  高水平的焊接工人在焊接过程中能够熟练、灵活地执行操作规章,如不断观察焊条烘干程度、焊条倾斜角度、焊条长短及焊件位置情况,并作出相应的技术调整。

与非熟练工相比,发尘量减少20%以上,焊接速度快10%,且焊接质量好。

  4.2传播途径治理

  4.2.1焊接烟尘及有害气体的控制

  焊接烟尘及有害气体的治理在传播途径上的控制方式有2种:

全面通风和局部排风。

  全面通风也称稀释通风,它是用清洁空气稀释室内空气中的有害物浓度,使室内空气中有害物浓度不超过卫生标准规定的最高允许浓度,同时不断地将污染空气排至室外或收集净化。

全面通风包括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2种方式[3]。

在国外,对于户外焊接作业或敞开的空间焊接,一般采用自然通风方式,对于室内作业通常采用机械通风方式。

通过安装在墙上或天花板上的轴流风机,把车间内焊烟排出室外,或者经过净化器净化后在车间内循环使用,达到使车间烟尘浓度降低的目的。

循环被净化的空气,解决了车间内的能量损失,此种方式在国外普遍采用。

  局部排风是对局部气流进行治理,使局部工作地点不受有害物的污染,保持良好的空气环境。

一般局部排风机组由集气罩、风管、净化系统和风机4部分组成。

局部排风按集气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固定式局部排风系统和移动式局部排风系统。

固定式局部排风系统主要用于操作地点和工人操作方式固定的大型焊接生产车间,可根据实际情况一次性固定集气罩的位置。

移动式局部排风系统工作状态相对灵活,可根据不同的工况,采用不同的工作姿态,保证处理效率及操作人员的便利。

焊接烟尘和有害气体的净化系统通常采用袋式或静电除尘与吸附剂相结合的净化方式,处理效率高、工作状态稳定。

  4.2.2噪声控制

  焊接车间的噪声主要为反射声。

因此,应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在车间内的墙壁上布置吸声材料。

在空间布置吸声体,可降低噪声30dB左右。

  4.2.3高频电磁辐射控制

  施焊工作应当保证工件接地良好。

同时加强通风降温,控制作业场所的温度和湿度。

  4.2.4光辐射的控制

  焊接工位应设置防护屏,防护屏多为灰色或黑色;车间墙体表面采用吸收材料装饰。

以上2项措施均可起到减少弧光的反射、保护操作者眼睛健康的作用。

  4.3个人防护

  在一些特定的场所如水下、高空中、罐中或船仓中进行焊接工作时,由于受到场所的限制,整体防护难以实现,这时,个人防护成为主要的防护措施。

个人防护用品根据各种危害因素的特点设计,针对性强、种类多,如面罩、头盔、防护眼镜、安全帽、耳罩、口罩等。

  焊接车间的污染种类多,应从污染源、传播途径、个人防护3个方面进行综合治理。

污染的治理应结合车间工位的具体情况制定方案,不能脱离实际,影响正常的生产操作。

治理方案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各种污染的治理方式在保证处理效果的前提下,设计采用一体化设备、设施,从而达到减少场地占用、节约投资的目的。

电弧焊接时,焊条的焊芯、药皮和金属母材在电弧高温下熔化、蒸发、氧化、凝集,产生大量金用氧化物及其他物质的烟尘;长期吸入可引起焊工尘肺,吸入烟尘中的金属氧化物还可引起金用烟尘热。

氧化锰是电焊烟尘中的重要毒物,长期高浓度吸入可引起慢性锰中毒。

焊接时弧区周围还会形成多种有害气体,可产生臭氧、一氧化碳、氮氧化物,臭氧是氩弧焊和等离子弧焊的主要危害因素之一,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接产生的一氧化碳浓度最高。

焊接电弧是一种很强的光源,能产生中、短波紫外线,可引起电光性眼炎。

在引弧的瞬间(2——3秒)有高频电磁场存在。

等离子喷焊可产生90——123分贝的强噪声。

非熔化极氩弧焊和等离子弧焊使用钛钨棒电极,能放出α、β、Υ三种射线。

氨知识

液氨,又称为无水氨,是一种无色液体。

氨作为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应用广泛,为运输及储存便利,通常将气态的氨气通过加压或冷却得到液态氨。

氨易溶于水,溶于水后形成氢氧化铵的碱性溶液。

氨在20℃水中的溶解度为34%。

  液氨在工业上应用广泛,而且具有腐蚀性,且容易挥发,所以其化学事故发生率相当高。

为了促进对液氨危害和处置措施的了解,本文特介绍液氨的理化特性、中毒处置、泄漏处置和燃烧爆炸处置4个方面的基础知识。

一、氨的理化性质

分子式:

NH3              气氨相对密度(空气=1):

0.59

  分子量:

17.04    液氨相对密度(水=1):

0.7067(25℃)

  CAS编号:

7664-41-7       自燃点:

651.11℃

  熔点(℃):

-77.7        爆炸极限:

16%~25%

  沸点(℃):

-33.4        1%水溶液PH值:

11.7

  蒸气压:

882kPa(20℃)

二、中毒处置

(一) 毒性及中毒机理

  液氨人类经口TDLo:

0.15 ml/kg

  液氨人类吸入LCLo:

5000 ppm/5m

  氨进入人体后会阻碍三羧酸循环,降低细胞色素氧化酶的作用。

致使脑氨增加,可产生神经毒作用。

高浓度氨可引起组织溶解坏死作用。

  

(二)接触途径及中毒症状

  1.吸入

  吸入是接触的主要途径。

氨的刺激性是可靠的有害浓度报警信号。

但由于嗅觉疲劳,长期接触后对低浓度的氨会难以察觉。

  

(1)轻度吸入氨中毒表现有鼻炎、咽炎、气管炎、支气管炎。

患者有咽灼痛、咳嗽、咳痰或咯血、胸闷和胸骨后疼痛等。

  

(2)急性吸入氨中毒的发生多由意外事故如管道破裂、阀门爆裂等造成。

急性氨中毒主要表现为呼吸道粘膜刺激和灼伤。

其症状根据氨的浓度、吸入时间以及个人感受性等而轻重不同。

  (3)严重吸入中毒可出现喉头水肿、声门狭窄以及呼吸道粘膜脱落,可造成气管阻塞,引起窒息。

吸入高浓度可直接影响肺毛细血管通透性而引起肺水肿。

  2.皮肤和眼睛接触

  低浓度的氨对眼和潮湿的皮肤能迅速产生刺激作用。

潮湿的皮肤或眼睛接触高浓度的氨气能引起严重的化学烧伤。

  皮肤接触可引起严重疼痛和烧伤,并能发生咖啡样着色。

被腐蚀部位呈胶状并发软,可发生深度组织破坏。

  高浓度蒸气对眼睛有强刺激性,可引起疼痛和烧伤,导致明显的炎症并可能发生水肿、上皮组织破坏、角膜混浊和虹膜发炎。

轻度病例一般会缓解,严重病例可能会长期持续,并发生持续性水肿、疤痕、永久性混浊、眼睛膨出、白内障、眼睑和眼球粘连及失明等并发症。

多次或持续接触氨会导致结膜炎。

  (三)急救措施

  1.清除污染

  如果患者只是单纯接触氨气,并且没有皮肤和眼的刺激症状,则不需要清除污染。

假如接触的是液氨,并且衣服已被污染,应将衣服脱下并放入双层塑料袋内。

  如果眼睛接触或眼睛有刺激感,应用大量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20分钟以上。

如在冲洗时发生眼睑痉挛,应慢慢滴入1~2滴0.4%奥布卡因,继续充分冲洗。

如患者戴有隐形眼镜,又容易取下并且不会损伤眼睛的话,应取下隐形眼镜。

  应对接触的皮肤和头发用大量清水冲洗15分钟以上。

冲洗皮肤和头发时要注意保护眼睛。

  2.病人复苏

  应立即将患者转移出污染区,对病人进行复苏三步法(气道、呼吸、循环):

  气道:

保证气道不被舌头或异物阻塞。

  呼吸:

检查病人是否呼吸,如无呼吸可用袖珍面罩等提供通气。

  循环:

检查脉搏,如没有脉搏应施行心肺复苏。

  3.初步治疗

  氨中毒无特效解毒药,应采用支持治疗。

  如果接触浓度≥500ppm,并出现眼刺激、肺水肿的症状,则推荐采取以下措施:

先喷5次地塞米松(用定量吸入器),然后每5分钟喷两次,直至到达医院急症室为止。

  如果接触浓度≥1500ppm,应建立静脉通路,并静脉注射1.0g甲基泼尼松龙(methylprednisolone)或等量类固醇。

  (注意:

在临床对照研究中,皮质类固醇的作用尚未证实。

  对氨吸入者,应给湿化空气或氧气。

如有缺氧症状,应给湿化氧气。

  如果呼吸窘迫,应考虑进行气管插管。

当病人的情况不能进行气管插管时,如条件许可,应施行环甲状软骨切开术。

对有支气管痉挛的病人,可给支气管扩张剂喷雾,如叔丁喘宁。

  如皮肤接触氨,会引起化学烧伤,可按热烧伤处理:

适当补液,给止痛剂,维持体温,用消毒垫或清洁床单覆盖伤面。

如果皮肤接触高压液氨,要注意冻伤。

误服者给饮牛奶,有腐蚀症状时忌洗胃。

  眼污染后立即用流动清水或凉开水冲洗至少10分钟。

皮肤污染时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用流动清水冲洗至少30分钟。

三、泄漏处置

1.少量泄漏

  撤退区域内所有人员。

防止吸入蒸气,防止接触液体或气体。

处置人员应使用呼吸器。

禁止进入氨气可能汇集的局限空间,并加强通风。

只能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堵漏。

泄漏的容器应转移到安全地带,并且仅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才能打开阀门泄压。

可用砂土、蛭石等惰性吸收材料收集和吸附泄漏物。

收集的泄漏物应放在贴有相应标签的密闭容器中,以便废弃处理。

  2.大量泄漏

  疏散场所内所有未防护人员,并向上风向转移。

泄漏处置人员应穿全身防护服,戴呼吸设备。

消除附近火源。

  向当地政府和“119”及当地环保部门、公安交警部门报警,报警内容应包括:

事故单位;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化学品名称和泄漏量、危险程度;有无人员伤亡以及报警人姓名、电话。

  禁止接触或跨越泄漏的液氨,防止泄漏物进入阴沟和排水道,增强通风。

场所内禁止吸烟和明火。

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要堵漏或翻转泄漏的容器以避免液氨漏出。

要喷雾状水,以抑制蒸气或改变蒸气云的流向,但禁止用水直接冲击泄漏的液氨或泄漏源。

防止泄漏物进入水体、下水道、地下室或密闭性空间。

禁止进入氨气可能汇集的受限空间。

清洗以后,在储存和再使用前要将所有的保护性服装和设备洗消。

四、燃烧爆炸处置

1.燃烧爆炸特性

  常温下氨是一种可燃气体,但较难点燃。

爆炸极限为16%~25%,最易引燃浓度为17%。

产生最大爆炸压力时的浓度为22.5%。

  2.火灾处理措施

  在贮存及运输使用过程中,如发生火灾应采取以下措施:

  

(1)报警:

迅速向当地119消防、政府报警。

报警内容应包括:

事故单位;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化学品名称、危险程度;有无人员伤亡以及报警人姓名、电话。

  

(2)隔离、疏散、转移遇险人员到安全区域,建立500米左右警戒区,并在通往事故现场的主要干道上实行交通管制,除消防及应急处理人员外,其他人员禁止进入警戒区,并迅速撤离无关人员。

  (3)消防人员进入火场前,应穿着防化服,佩戴正压式呼吸器。

氨气易穿透衣物,且易溶于水,消防人员要注意对人体排汗量大的部位,如生殖器官、腋下、肛门等部位的防护。

  (4)小火灾时用干粉或CO2灭火器,大火灾时用水幕、雾状水或常规泡沫。

  (5)储罐火灾时,尽可能远距离灭火或使用遥控水枪或水炮扑救。

  (6)切勿直接对泄漏口或安全阀门喷水,防止产生冻结。

  (7)安全阀发出声响或变色时应尽快撤离,切勿在储罐两端停留

甲苯知识

      甲苯;Toluene;Methylbenzene;CAS:

108-88-3

     理化性质

      无色有折射力的易挥发的液体,气味似苯。

分子式C7-H8。

分子量92.130。

相对密度0.866(20/4℃)。

熔点-95~-94.5℃。

沸点110.4℃。

闪点4.44℃(闭杯)。

自燃点480℃。

蒸气密度3.14。

蒸气压4.89kPa(30℃)。

蒸气与空气混合物的限爆炸限1.27~7%。

几乎不溶于水,与乙醇、氯仿、乙醚、丙酮、冰醋酸、二硫化碳混溶。

遇热、明火或氧化剂易着火。

遇明火或与下列物质反应:

(硫酸+硝酸)、四氧化二氮、高氯酸银、三氟化溴、六氟化铀,引起爆炸。

流速过快(超过3米/秒)有产生和积聚静电危险。

   接触机会

       用于制苯、甲酚、苯甲酸、苯甲醛、混合二硝基甲苯、邻甲苯、磺酰胺等,这些中间体是合成纤维、药物、染料、农药、炸药等的原料。

此外,可用作汽油添加剂和各种用途溶剂。

苯甲酸和苯甲醛萃取剂。

   侵入途径

      可经呼吸道和消化道吸收,经皮肤吸收不易达到急性中毒剂量。

   毒理学简介

       人经口LDL0:

50mg/kg。

       大鼠经口LD50:

636mg/kg;吸入LC50:

49mg/m3/4H。

小鼠吸入LC50:

400ppm/24H。

兔经皮LD50:

14100ul/kg。

        对皮肤粘膜有刺激作用,高浓度时对中枢神经系统有麻醉作用。

工业品中常含有苯等杂质,可同时出现杂质的毒作用。

       进入体内的甲苯主要分布于富含脂的组织,以肾上腺、脑、骨髓和肝为最多。

少量以原形经肺排出;80~90%氧化成苯甲酸,并与甘氨酸结合形成马尿酸随尿排出;另有少量苯甲酸与葡萄糖醛酸结合随尿排出。

       引起眼刺激的浓度为300ppm,吸入的MLC为200ppm,经口的MLD为50mg/kg。

正常人尿中马尿酸的含量因膳食品种和吸收量的不同而有变化,且个体差异较大,故尿中马尿酸含量不能作为吸收指标和诊断指标。

   临床表现

       急性中毒:

吸入较高浓度蒸气后有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四肢无力、意识模糊、步态蹒跚,重症者有躁动、抽搐或昏迷;并伴有眼和上呼吸道刺激症状,可出现眼结膜和咽部充血。

       直接吸入液体后可出现肺炎、肺水肿、肺出血及麻醉症状。

   处理

        吸入较高浓度蒸气者立即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有症状者给吸氧,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对症处理。

可用葡萄糖醛酸。

有意识障碍或抽搐时注意防治脑水肿,参见<急性化学物中毒性脑病的治疗>。

心跳未停者忌用肾上腺素。

       直接吸入液体者给吸氧,应用抗生素预防肺部感染,对症处理。

如出现全身症状,需及时处理。

安环科

二〇一〇年十二月十二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