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十二五专项规划.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125055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9.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十二五专项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江西省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十二五专项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江西省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十二五专项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江西省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十二五专项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江西省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十二五专项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西省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十二五专项规划.docx

《江西省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十二五专项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十二五专项规划.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西省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十二五专项规划.docx

江西省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十二五专项规划

江西省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十二五”专项规划

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是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和促进创新型活动、建设创新型江西的必要物质技术基础。

根据《江西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江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围绕构建自主创新体系、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目标,编制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 

   进入新世纪以来,在科教兴赣方针指导下,我省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强化创新资源整合,扶持研发成果产业化,特别是“十一五”后期,组织实施以发展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中心任务的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使我省的自主创新能力取得了长足发展。

   国家级创新平台建设取得突破。

全省已有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6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8个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2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

   省级创新平台建设成果显著。

已批准建设52个省重点实验室、84个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110个省级认定企业技术中心。

   创新基础设施明显加强。

至2010年底,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用房总面积547万平方米,仪器设备总价值186亿元,材料试验、检测分析等一批试验设备和仪器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人才团队快速发展。

组建科技创新团队80个,主要研发人员中具有博士学位630人、正高职称775人。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面临高端创新平台不多、创新公共服务体系尚未形成、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技术支撑力不强、企业创新主动性积极性不够等不足,需要在“十二五”期间加强和完善,以适应建设创新型江西的要求。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原则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建设创新型江西的要求,紧紧围绕培育和发展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推动全省经济结构优化和增强可持续发展后劲为主要目标,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增强区域竞争力为核心,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加大投入、创新体制、整合资源、改善环境,建设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自主创新、协同创新平台,形成具有江西特色的自主创新体系。

   

(二)发展原则。

   政府引导,企业主体。

发挥政府在宏观调控、制度创新、氛围营造等方面的作用,尊重和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通过优化重组、系统集成、军民结合、科企合作,促进全社会各类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

   突出重点,兼顾长远。

立足我省的特色优势产业可持续发展和技术基础,实行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吸收再创新相结合,选择重点领域、关键技术优先发展,并推动全省自主创新能力建设。

   整合资源,共建共享。

充分挖掘现有创新资源潜力,加强优势资源整合,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促进各类科技创新资源有效整合,增强保障创新条件的能力。

   人才为本,优化团队。

创造条件,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不断优化人才结构,提升团队水平,培养一批具有较强创新意识和开发能力的创新队伍。

改革创新,完善机制。

探索多种合作途径,创新产学研联合方式,鼓励以利益为纽带,参照现代企业制度,整合优势资源创建研发类企业。

   三、发展目标

   国家级创新平台建设有新突破,省级创新平台上新台阶,创新型企业有新发展,创新公共服务初见成效,初步形成具有江西特色的自主创新体系。

   到“十二五”末,力争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达到12个,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超过13家,国家地方共建创新平台达到10家,建设300个省级创新平台、150家创新型企业、100个创新公共服务机构、100个左右特色鲜明的创新团队。

   四、主要任务

   全面贯彻落实《江西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围绕提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推动企业成为自主创新主体,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政府引导作用,从研究实验基础平台、产业技术开发平台、企业技术创新平台、创新型企业、科技公共服务体系、创新服务体系、创新团队等七个层面推进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构筑自主创新体系。

   

(一)研究实验基础平台建设。

加大政府投入、瞄准有限目标、突出特色重点,在具有相对竞争优势的前沿科学领域及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开展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

重点建设好食品加工、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水稻育种、新能源、机械电子、工业催化、矿物加工、有色金属冶炼及加工、地质环境及工程、现代中药、材料科学等学科的创新基础设施。

   专栏1:

研究实验基础平台重点建设项目

   水稻国家工程实验室。

以省农科院为依托,联合福建省农科院、江西农大及省内外种业公司,共同建设水稻育种和栽培技术研究和工程化平台、海南育种基地,为我国南方水稻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以南昌大学为依托,加强与江南大学合作,进一步完善食品生物技术研究平台、食品营养与安全研究平台、食品加工高新技术研究平台等主要功能性子研究平台建设,提高研究实验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

   种猪遗传改良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

以江西农业大学为依托,通过吸纳引进和自身培养,构建一批年龄和知识结构层次合理的人才队伍,进一步完善中国地方猪种资源基因组DNA库和基因定位资源家系群体,建成能独立开展猪遗传育种改良工作中所需分子育种、转基因克隆、胚胎工程、计算机育种、生物信息学等研发平台,在省部共建基础上,力争上升为国家重点实验室。

核资源与环境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

以东华理工大学为依托,联合国内该研究领域的优势资源,引进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或长江学者,建设核资源与环境领域国内一流,具有一定国际影响的实验室,为核电和国防科技工业发展提供有效的科技支撑。

   鄱阳湖重点实验室。

以省科学院、南昌大学为依托,联合省山江湖办、江西师大、江西农大等相关单位共同建设,整合省内优势研发资源,深入开展鄱阳湖生态区域资源、环境、生态、地理省情监测和湿地保护、退化生态系统修复与重建、生态城市与城镇建设等关键技术研究,提出发展战略及保护管理模式,加强组织协调,积极申报省部共建。

   全省陆地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网络平台。

以自然保护区、国有林场、森林公园、森林防火信息中心或自然名胜区为依托,在全省范围内,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区分森林、湿地、沙化或荒漠化土地等不同生态系统类型,建立约20个生态定位站,形成陆地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网络。

   庐山植物园鄱阳湖分园。

以庐山植物园为主体,重点收集保存对湿地生态具有重要保护作用的物种、中亚热带珍稀濒危生物物种、长江中下游特有的珍稀濒危植物、鄱阳湖流域重要的药用植物资源,对环境修复植物进行引种、保存,建立矿区环境修复植物专类园,建立引种驯化过渡区和研究试验区,逐步开展调查、收集、保存以鄱阳湖湿地物种为特色的种质资源,并进行保育和可持续利用研究,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提供技术支持。

   人工影响天气工程重点实验室。

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组织相关企业,通过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南方对流云人工影响天气、飞机增雨高效催化、人工消雾、人工消(减)雨、重点区域人工影响天气等技术研究,建设庐山天然云雾外场实验基地、鹰潭效果检验基地,创建人工影响天气专用数据库,提高我省人工影响天气系统技术水平。

   

(二)产业技术开发平台建设。

   支持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实现产学研紧密结合,加强产业基础技术研发设施建设,增强开发能力。

着力提升中药固体制剂技术、陶瓷新材料、铜冶炼及加工、光伏、硅基半导体照明、红壤改良和单糖化学合成等七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开发能力,加快组建培育种猪遗传改良与繁育、超级水稻育种、钨与离子稀土开发与应用、脐橙、真菌源生物农药、有机硅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争取早日进入国家级行列。

加强培育组建新的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着力提高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质量和水平,在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化学化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资源综合利用、生物技术、食品加工、文化创意等技术领域,每年组建15个以上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同时,加强现有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管理创新,提高创新能力和水平。

支持在国家科技创新城、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地方特色主导产业等有较好创新基础的领域,开展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建设。

   专栏2:

产业技术研发平台重点建设项目

   国家中药固体制剂工程研究中心。

以江西中医学院和江中集团为依托,对已有研究实验条件进行完善和提高,建成集中药制剂制造技术研发及中试放大验证、质量控制与综合评价、药效研究及安全性评价、化学对照品制备等为一体的技术创新平台。

   国家日用及建筑陶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以景德镇陶瓷学院为依托,通过对实验室、分析测试中心及中试生产装备的填平补齐和更新换代,提升在科研开发、分析测试、中试孵化、成果转化方面的硬件条件和能力,使技术成果与企业实际生产无缝对接,实现成果的快速转移和转化。

   国家铜冶炼及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进一步整合江铜集团、江西理工大学、江西瑞林工程公司等优势研发资源,建设铜冶炼与加工中试线和研发、测试中心,构建面向铜行业的工程技术研发与中试平台,打造我国铜冶炼及加工领域自主创新、技术孵化、成果推广和人才培养基地。

   国家光伏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以赛维LDK太阳能高科技有限公司和南昌大学依托,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建设与完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光伏材料与器件技术创新平台与分析检测中心,进行光伏产业关键技术研发,解决我国光伏产业发展面临的紧迫技术问题,推动光伏产业发展。

   国家硅基LED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以南昌大学为依托,联合昌大光电、晶能光电等企业,在现有原创性硅基LED外延与芯片技术的基础上,构建具有国际特色的工程技术研发平台,发展具有自主技术产权的硅基LED系列技术,扩大硅基LED技术与产品的应用面和辐射面,推动我国LED技术和产业水平进入国际先进行列,形成我国自成体系的半导体照明技术与产业发展路线。

   国家红壤改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以省农业科学院为依托,整合省内优势资源,通过实验研发平台、中试基地、技术推广与服务网络的建设和完善,构建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开放式红壤改良关键技术研发平台,解决我国红壤地区生态失衡、地力退化、水土流失严重、改良技术工程化水平低等突出问题,推动红壤地区农业技术进步。

   单糖化学合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以江西师范大学为依托,联合江西行正化工公司等企业,围绕L-核苷类药物合成关键原料2-脱氧-L-核糖及其衍生物产业化关键技术、氟化糖中试生产关键技术、氮杂糖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以及生产过程中杂质的分离鉴定、产品质量控制、标准制订等进行工程技术开发,建成单糖合成科学研究、开发、产业化为一体的国家级研发平台。

   脐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以赣南师范学院等单位为依托,完善设施设备、中试基地,集聚和培养一批创新人才,致力于脐橙品种选育、共性和关键栽培技术、产后处理和加工工艺等研究开发,争取创建国家一流的科技创新研发平台。

   真菌源生物农药工程研究中心。

以天人生态股份有限公司为依托,联合省内外相关科研机构,完善真菌菌种库,建设生物技术研发以及生物测定评价平台,实施微生物农药白僵菌产品、农药控制释放技术以及盾壳霉、淡紫拟青霉、哈茨木霉以及枯草芽孢杆菌等土传病害生防菌等几个产品的产业化开发。

   钨与稀土工程研究中心。

以省钨与稀土研究院为依托,联合江西理工大学及省内骨干企业,建设钨与稀土采矿工艺研究室、钨与稀土冶炼工艺研究室、钨的应用材料研究室、稀土应用材料研究室、粉体实验室、短流程研究室等,为钨、稀土资源综合高效利用、二次资源再生利用及精深加工、新材料开发提供有力技术支撑。

   有色金属精密加工及测量工程研究中心。

以江西理工大学为依托,联合省内企业,建设有色金属精密加工试制中心和测量仪器试制中心,开发有色金属精密及超精密加工及测量的关键技术,开展有色金属材料表面改性技术研究与应用,逐步形成有色金属精密加工高水平科技成果转化平台。

   特种陶瓷工程技术中心。

以萍乡市中源瓷业有限公司为依托,联合国内高水平科研机构,新建中试生产线,完善实验条件,进一步提升高性能蜂窝陶瓷蓄热体、高性能蜂窝陶瓷填料、干法成型非平面红外线蜂窝陶瓷板等产品生产工艺水平,开展计算机辅助设计与陶瓷工业改良研究,建成一个专业的特种陶瓷研究、开发、产业化服务及检测的工程技术中心。

   樟树产业工程技术中心。

以省林科院为依托,联合有关林科所,充分利用已有樟树产业技术研发成果,大力繁育龙脑樟优良品种,推广樟树矮林丰产作业模式,开发龙脑樟为原料的植物源精细化工产品,形成规模化系列化。

   电力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以省电力科学研究院为依托,联合南昌大学、华东交通大学及泰豪科技有限公司,建立集电力技术研究、成套关键设备研制试验及工程化为一体的创新平台。

   (三)企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

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强化技术创新和科技投入主体地位为目标,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在重点产业领域以大企业为依托,以产学研相结合为主要形式,建设支撑产业和企业发展的自主创新平台。

继续支持江铜、泰豪、洪都、昌河、新钢、江铃、汇仁、星火等企业集团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建设,重点扶持150个省级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的建设,鼓励江钨集团、章源钨业、赣锋锂业、德兴百勤、恒大新材料等骨干企业申报国家认定技术中心。

鼓励和支持企业技术中心围绕重点工程、重大新产品研发和产业技术升级,加强自主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相关配套的研发设计支撑体系,提高关键技术与装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围绕重要资源开发、节能降耗、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等方面的需要,建设相关自主创新基础设施,促进可持续发展。

   专栏3:

企业技术创新重点建设项目

   新钢集团技术中心创新能力建设。

购置热模拟试验机、大线能量焊接以及相应的加工、检测、分析、试验平台设施,建设高强度船用钢研发、试验检测平台,提高模拟试验、在线分析、快速及高精度检测方面的能力,实现研发设施的配套完善,使中心的研发设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加快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基础能力建设。

推进江西钨业集团、江中药业、萍钢实业、正邦科技、恒大高新、特康科技、囯鸿集团、特种电机、仁和集团、德宇集团、贵雅照明、赣锋锂业、青峰药业、晶科能源等重点企业技术中心创新基础能力建设。

   江中集团药业研发中心项目建设。

建设科研综合楼20000平方米,增加先进仪器设备,实现中药基础研究和产品研发、中试功能,进行中药保健效用的应用基础研究、OTC药品及保健型产品研究开发,能实现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工艺的工业化生产转化或工程化研究,能完成新产品的小批量工业化生产。

   江钨集团钨和离子型稀土开发与应用创新能力建设。

建设钨和稀土低成本高效提取、金属及合金制备、二次资源综合利用等平台,研发推广钨深层开采和稀土原地浸矿新技术,开发高杂质、低品位钨冶炼工艺和低成本高效稀土分离技术,研究开发质优高效的钨和稀土新材料并实现产品系列化、产业化。

   章源钨业研发中心技术改造。

崇义章源钨业股份有限公司改造研发中心面积3000平方米,新增钴磁仪、衍射仪等进口设备9台(套),万能材料试验机、平面光栅摄谱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等国产设备190台(套),开展超细级APT晶体、纳米钨粉和纳米碳化钨粉、纳米晶硬质合金、涂层材质和涂层技术、数控刀具及钻具等产业化技术研发。

   迪特科技公司混凝土外加剂研发平台建设。

依托江西建材科学研究设计院技术力量,建设研发楼5000平方米,购置实验仪器,建成混凝土外加剂工程研究中心,开展聚羧酸高分子混凝土外加剂、粉末聚羧酸减水剂的研究、中试,并开展推广应用。

   高性能锂电池富锂锰基正极材料研发平台建设。

江特锂电池材料有限公司与江西理工大学合作,在已取得富锂锰基正极材料自主知识产权和中试生产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富锂锰基正极材料的各项性能,降低成本,实现工业化稳定生产。

   制动系统及摩擦材料应用工程研发平台升级。

江西华伍制动器股份有限公司在已有研发能力基础上,完善PDM/CAD/CAPP/CAM/CAE一体化的制动器现代仿真设计制造平台、建立制动系统,并开发制动器专用仿真设计软件系统,开展基于可靠性分析对现有制动器结构的优化与创新设计和新型摩擦材料开发及其对偶件的研究与应用。

   工业陶瓷研发检测平台建设。

萍乡市龙发实业有限公司与武汉理工大学合作,新增建筑面积26000平方米,购置仪器设备并完成所有配套设施,建设工业陶瓷检测、实验平台及高科技陶瓷产品验证生产线,为工业陶瓷产业发展和新产品研发提供技术支撑。

   (四)创新型企业建设。

完善评估体系,加大推进力度,在我省特色优势产业领域,推进一批创新型企业建设。

重点支持骨干企业创新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工艺,遴选150个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争取有10个以上进入国家级创新型企业行列,带动我省优势产业快速发展。

   专栏4:

创新型企业重点创新能力建设项目

   江西水土保持生态科技园。

以省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所为依托,主要建设人工模拟降雨实验、南方红壤土壤侵蚀研究成果展示、土壤样品展示、植被标本展示、特色植物品种选择展示、地形地貌微缩展示、流域景观虚拟演示,坡耕地整治、边坡生态防护等100个径流试验小区以及整个园区的生态景观建设。

   流体污染控制工程技术平台。

以九江七所精密机电科技有限公司为依托,建设油水分离、气水分离、离子交换、反渗透等技术研发设施,研发高效过滤材料及过滤元件,研制在线自清洗及全自动自维护过滤装置,开发油品分析及故障诊断专家系统,提升流体污染控制水平。

   锰酸锂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开发平台。

孚能科技(赣州)有限公司在引进美国先进的锰酸锂动力电池生产技术并实现中试生产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研发手段,引进国际一流人才,构建电动汽车用电池研发平台,并实现规模化的生产。

   中药集成创新技术平台。

仁和集团联合江西中医学院,通过引进先进的仪器设备及专业技术人才,完善中药新物质开发、中药制备工艺、新型中药制剂、中药质量控制、中药中试实验室建设,围绕心脑血管及感染性重大疾病,选择疗效确切的中药(复方),以中药软胶囊新剂型为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新物质、新处方和新技术研究。

   有机油茶标准化基地建设及其深加工平台。

江西绿源油脂实业有限公司联合省林科院,建设有机油茶良种繁育标准化、栽培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有机油茶精深加工、综合利用示范生产线,开展茶油精加工及副产物综合利用,研究质量控制和安全生产技术,形成系统的质量标准体系。

   节能照明创新平台。

江西美的贵雅照明有限公司在积累二十六年节能灯研发及生产经验基础上,扩建研发中心8000平方米,进一步完善研发手段,引进高端人才,升级稀土节能灯生产线,开展LED和OLED显示和照明产品研发,并形成生产能力。

   消炎抗病毒中药注射剂药物创新平台。

江西青峰药业有限公司联合中医科学院,在创新药物喜炎平注射液成功产业化的基础上,完善中药注射剂生产工艺的优化、化学成分及质量控制、主要药效研究、药理作用和安全性研究手段,保证产品安全、有效、质量的稳定可控,为我国重大疾病防治提供质优、价廉、安全、有效的中药注射剂大品种提供技术保障。

   鹰潭铜产业循环经济基地循环经济技术研发中心。

整合江西瑞林工程技术公司、省环科院、江西理工大学、南昌大学、省科学院等研发资源,主要建设废物资源化、清洁生产、节能降耗等研究平台,开展循环经济关键技术研发,为铜产业基地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植物源食用天然色素及其制品研发平台。

江西国亿生物公司在已成功开发可可、栀子黄、红曲红、紫甘薯等植物源色素产业化技术的基础上,完善各类理化、微生物分析检测手段,升级研发中心,建设中试实验线,加强与国内外相关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交流与合作,建成国内先进的植物源食用天然色素及其制品研发中心。

   浮梁县新佳现代茶业生态示范基地。

以浮瑶仙芝茶业有限公司为主体,改造及拓展茶园面积3600亩,节水灌溉设施实现管网全覆盖,建立茶园病虫无害化防治措施体系;建设加工厂房14000平方米,引进名优茶及大宗茶加工流水线设备各一条;建设农残检测、内含物分析室以及新产品开发中心。

   白莲产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在广昌白莲科学研究所现有基础上,联合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新建子莲科研实验用房3000平方米,配备完善实验设施和手段,开展子莲育种、子莲品质分析检测、子莲食品饮料加工技术等研究开发。

   (五)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以服务行业(领域)为目标、资源共享为核心,支持科技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主要支持骨干研发机构整合资源建设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大型科学仪器协作共用平台、科技文献与科学数据共享平台、知识产权信息平台、新药筛选试验平台、新材料物化测验中心、实验动物中心、新农药新种子试验田、环境测评中心、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和应急平台建设等,鼓励特色产业园区建设园区企业共享的分析测试中心、培训交流中心、成果孵化中心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专栏5:

科技公共服务平台重点建设项目

   省科技创新资源共享公共服务中心。

以省科技信息中心为依托,整合政府和社会投入的各类科技资源,建设科技文献、科学数据、自然科学资源、大型科学仪器、实验动物等科技创新信息数据库,建立开放、共建、共享的科技创新资源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实现网络环境下的资源整合、集成共享,面向全省开展高效创新公共服务。

   实验动物中心扩建。

以江西中医学院为依托,新建实验动物楼3648平方米,实验中心的大鼠、小鼠年产量分别扩大到5、15万只,并引入多个近交系,可同时进行10个样品的大小鼠及2个样品的安全性评价实验。

   检验检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以省质监检测基地为依托,以果蔬、竹木、稀土、铜等八个国家级质检中心为支撑,构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光电、新材料、纺织、农林等十大检验检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帮助企业导入国内外先进技术、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实现全省产品质量安全、节能减排和产业升级,提升我省产业核心竞争力。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和应急平台建设。

以省地质灾害应急中心为依托,建立气象、水文、地质灾害信息数据实时交换与共享系统,开发新一代地质灾害应急指挥与信息发布系统,研究江西省地质灾害气象精细化、实时化预警模型,完善省、市、县三级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系统,对严重威胁中小学校、医院、城镇、集市等人口密集区域的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及重要基础设施,开展地质灾害专业监测工程研究和示范,完善省地质灾害应急指挥系统各项功能,为江西省减灾防灾工作提供快速、高效的服务。

   鄱阳湖模型试验研究基地建设。

以省水利科学研究院为依托,建设集科学研究、学术交流、科普旅游为一体的国际性开放型高层次科技平台,开展鄱阳湖生态保护及治理开发研究、大湖地区经济开发模式研究,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鄱阳湖水文生态监测网建设。

以省水文局为依托,通过对鄱阳湖地区现有水文站网进行充实调整优化,建立完整的监测体系,提升鄱阳湖水文生态监测研究能力,对实时监测、实验研究成果进行分析评价,为鄱阳湖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经济区建设、湖泊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鄱阳湖湿地生态地质环境系统调查研究平台建设。

以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为依托,完善以南昌和地级市为基本网络的全省地质环境监测网络,系统调查鄱阳湖湿地现状,深化总结地下水、地表水水文地质学、湿地生态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成果,为湿地的恢复、重建、保护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为保护湖岸工程和生态地质环境、实现防灾减灾提供有力技术支撑。

   高值生态农业试验示范基地建设。

以省农科院为依托,联合中国农业科学院,共同打造国家级农业科技合作大平台,建设集农业科技创新、优质作物良种繁育、绿色高效农业展示、现代设施农业试验示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