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群发展的当阳范本.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125011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171.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集群发展的当阳范本.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集群发展的当阳范本.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集群发展的当阳范本.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集群发展的当阳范本.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集群发展的当阳范本.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集群发展的当阳范本.docx

《集群发展的当阳范本.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集群发展的当阳范本.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集群发展的当阳范本.docx

集群发展的当阳范本

湖北部分地区产业发展信息

2010.10.25

当阳:

集群发展的当阳范本

湖北日报讯2010.10.8

产业集群,以其“集聚、集约、集散”的特征,成为当今世界最具竞争力的经济形态。

  2008年,省委、省政府在应急中谋远,确定重点培育52个产业集群,当阳陶瓷产业集群名列其中。

  然而,起步之初,当阳陶瓷规模偏小,仅是个“摆尾巴”的角色。

  短短两年,当阳陶瓷叫人刮目相看:

产值年增速超过50%,生产线从5条发展到21条,产能从2000万平方米飙升到1亿平方米,占全省建筑陶瓷总产能近六成。

  全省产业集群再排序,当阳陶瓷跃升至第九位。

  火红的窑炉,锻造出了怎样的“当阳范本”?

  在产业洗牌中抢先占位

  县域经济,关键在于产业支撑。

选择支柱产业,当阳有过徘徊:

有人主张搞食品、有人主张搞纺织、有人主张搞电子。

几经忙活,收效不大。

  多次外出取经,几番分析比较,当阳审时度势,选定陶瓷产业,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和主力军。

  决策背后,是当阳人看清了陶瓷产业面临重新洗牌的大趋势。

  广东和福建两省,是陶瓷产业的“大本营”。

但经多年发展,当地资源日渐枯竭,市场逐渐饱和,产业转移的压力与日俱增。

  而随着中西部地区城市化进程加快,特别是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市场对陶瓷的需求,进入急剧膨胀期。

  重建产业基地,抢占新兴市场。

于是,“东陶西进”、“南陶北上”成为必然。

  大势明了,脚下踏实。

当阳着力搭建承接产业转移的平台。

2007年11月,国内建筑陶瓷航母——新中源集团落户当阳,投资10亿元,兴建当阳宝加利陶瓷。

  新中源落户,尽显“头羊”效应。

紧随其后,佛山豪山陶瓷、丹豪陶瓷等企业青睐当阳,福建鑫来利陶瓷、凯旋陶瓷、恒达陶瓷等也抢滩登陆。

  短短几年,当阳陶瓷产业集群轮廓初现。

  在市场细分中准确定位

  承接陶瓷产业转移,已有不少地方捷足先登。

在遍地开花的陶瓷产业中,当阳打造出独树一帜的竞争力。

  陶瓷产业走向何方?

在当阳曾发生过争论。

有人认为卫生洁具附加值高,也有人认为工艺陶瓷更赚钱。

  但产品定位的关键,还是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

专家经过考察论证后认为,作为陶瓷的主要原料,当阳高岭土的各项性能指标,最适合生产建筑陶瓷。

发展建筑陶瓷,当阳的资源优势得天独厚。

  与此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建筑陶瓷市场空间巨大。

环顾周边地区,300至500公里市场半径范围内,建筑陶瓷生产基地相对空白。

  于是,在陶瓷产业市场细分中,当阳放弃“大而全”,而是走“小而全”的产业集群之路,专攻建筑陶瓷。

事实证明,准确的市场定位,使当阳陶瓷产业在激烈的市场中,通过错位竞争,得到快速发展。

  资源支撑产业,市场定位产品。

资源、市场与产业的良性互动,促成了当阳陶瓷产业集群的快速崛起。

短短几年,抛光砖、釉面砖、外墙砖、仿古砖等全系列产品一应俱全,“当阳陶瓷”成为响当当的品牌。

  为了开发好2亿吨高岭土资源,当阳市规划,在“十二五”期间建成100条建筑陶瓷生产线,至少可以生产70至80年。

  在承接转移中转型提升

  与沿海地区相比,当阳发展陶瓷产业慢了一步。

但有句古话说得好:

后上船的先起坡。

  发展陶瓷产业集群,当阳并不是简单的引进企业,而是在承接转移中实现转型提升。

  走进宝加利的车间,处处可以感受到陶瓷生产线建设的高起点。

  压机决定陶瓷硬度这一关键指标,佛山老厂的压机吨位普遍只有4200吨,而当阳的压机吨位达到7800吨,生产的瓷砖因此硬度更高。

在瓷砖表面,当阳用上了最新的纳米技术,解决了抛光砖气孔渗水的问题,产品质量明显提升。

  在佛山老厂,一条窑炉最长只有200多米。

而在当阳,窑炉长达320米,是目前亚洲最长的窑炉。

窑炉经过技术改造,余热还用来烘干砖坯及粉料。

经测算,已投产的6条生产线余热全利用,年节约标准煤3.22万吨,节能经济效益达5800万元。

  难怪宝加利负责人说:

“固定资产投资7亿元,没有一颗螺丝钉是从佛山的旧工厂拆下来的。

如今的新中源,最好的设备在当阳,最新的技术在当阳,当阳陶瓷绝对不比佛山陶瓷差。

  而在节能减排技术方面,当阳对陶瓷产业集群更是高标准、严要求。

宝加利投资1200万元自主开发酚水处理技术,每天处理酚水100余吨,无一吨外排。

此外,通过应用两段式煤气发生器、新型脱硫装置等新设备,新工厂建设水平远远高于老厂。

“承接转移,不是承接低端,不是承接淘汰,更不是承接污染。

要在承接中提升,在转移中转型。

”对此,市委书记袁卫东态度鲜明。

  在资源配置中优化利用

  发展产业集群,一个重要目的是通过资源优化配置,实现集约发展。

  前几年,当阳市有高岭土采矿企业22家。

这些企业恶性竞争、采富弃贫,矿区千疮百孔,不仅浪费资源,而且污染环境。

  发展陶瓷产业,高岭土资源是基础。

通过政府收购合并重组,当阳市高岭土采矿权实现了集并,矿权由22个变为6个,并且由政府统一配置,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

同时,高岭土矿区复垦项目随之启动,当阳走出了一条“采矿——复垦”的良性循环发展道路。

  通过陶瓷企业向园区集中,当阳实现了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

选址于荆宜高速玉泉路口的陶瓷工业园,大大降低了企业物流成本。

工业园区原为一片荒坡,目前已完成了道路、供水、供电、排水、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总计投入7亿元,13家国内著名的建筑陶瓷企业已经落户。

园区负责人说,如果按照传统的“一厂一配套”的办法,土地及资金成本要增加一倍以上。

陶瓷产业集群发展,还激活了本地的存量资源。

富豪纸业是本地企业,过去订单不足,陶瓷产业发展后,去年新增包装印刷产值2100万元,新增税收200余万元。

目前,当阳市新增与陶瓷产业相关的采矿、釉料、印刷包装、机械制造、专业市场、物流运输企业已达21家,一个配套齐全的产业集群初具规模。

 

广水:

广水打造武汉城市圈“创业园”

吸引项目125个

湖北日报讯2010.10.8

9月下旬,由武汉菲利特电机公司和湖北中意机电公司联合投资1.2亿元的菲利特电机项目在广水市十里工业基地正式开工建设。

这是该市致力打造武汉城市圈“创业园”取得的又一成果。

  作为武汉城市圈观察员,广水市充分发挥现有产业优势,积极寻求与武汉大企业、大集团的配套、协作。

武汉三江航天集团与该市联合兴办了三江固德生物科技公司,年生产乳酸系列产品突破2万吨,成为国内最大的乳酸生产基地。

武汉雅都超达彩色印刷有限公司收购了该市恒兴纸业公司,并投资1.2亿元新建一条年产10万吨瓦楞纸生产线,新增产能3亿元。

广水丰富的农业资源吸引了众多武汉客商前来“掘金”。

武汉客商在该市投资3000万元兴办的大自然食品公司,主要从事水产品和农副产品的种植养殖和加工业务,产品成功打入欧美市场。

武汉客商在该市兴办的新光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应用“猪-沼-菜-鱼”立体循环经济的生产方式,为市场提供绿色产品和有机产品,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据统计,近3年来,武汉城市圈落户广水的项目达到125个,投资总额21亿元,涉及工业、农业、商贸流通、旅游、房地产、环保等多个行业领域。

荆州:

湖北荆州:

发展现代渔业打造淡水渔都

2010年10月05日 新华网

新华网武汉10月5日电(记者刘紫凌、吴植、廖君)“闻说江陵府,云沙静眇然。

白鱼如切玉,朱橘不论钱。

”地处江汉平原腹地的湖北荆州市,江河沟汊纵横,湖库塘堰密布,渔业资源丰富,养殖历史悠久,素有“鱼米之乡”美誉。

荆州淡水养殖面积和产量连续15年居我国地市之首,是全国有名的淡水水产大市。

近年来,水乡荆州转变水产发展方式,改变重“量”的传统思路,着力调整渔业结构,走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之路,发展特色养殖、生态养殖和水产加工、休闲渔业,推动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转型,促进水产大市向水产强市跨越。

今年8月,荆州被国家渔业协会授予“中国淡水渔业第一市”称号。

调整水产结构 大规模发展特色养殖

荆州市委书记应代明说,荆州的历史某种意义上是一部人水关系史。

“过去我们强调人水抗争,围湖、排水、造田……而水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的现实,逼着我们重新审视发展路子。

现在我们发挥水资源优势,变避水农业为亲水农业,变排水农业为载水农业,走出了一条人水和谐的新路径。

从2007年开始,荆州掀起了“重抓水产”的新高潮。

全市各县区大力调整水产养殖结构,打破“四大家鱼”一统天下的局面,形成了小龙虾、黄鳝、河蟹、龟鳖、黄颡鱼五大名特优产品。

市水产局局长陈斌说,过去“四大家鱼”占据全市水产业70%以上的份额,而今五大名特优产品占比60%。

荆州市积极探索,形成了小龙虾野生寄养、网箱养鳝、鱼鳖混养、虾蟹混养、青鱼专养、鳜鱼套养等八大优化养殖模式。

与之相关的还有人工繁殖、水质调控、纳米增氧等十大技术。

“这些科学的养殖模式和技术,使名特优产品养殖的推广工作事半功倍。

”市水产局办公室主任张弘说。

规模化的特色养殖板块基地,是做大做强水产业的重要基础。

荆州通过开发新鱼池、改造老基地、完善配套设施,促进了渔业基地的提档升级,全市共形成小龙虾板块基地10个、总面积110万亩;虾蟹混养板块基地4个、总面积20万亩;鱼鳖混养板块基地4个、总面积4万亩等。

记者在水产大县公安县了解到,该县开展集中连片的鱼池整治开发,提升了当地渔业养殖水平,也使一方百姓实现致富。

在北湖养殖总场,渔民们通过黄颡鱼与龟鳖混养,过去住的土坯屋全部换成了新楼房。

在崇湖渔场,渔民易继海发展特色养殖的收入比过去养殖“四大家鱼”增长了5倍多。

他家的14亩池塘采用“18221”模式,即1亩鱼塘年产黄颡鱼800斤、鳖200斤,创产值2万元、纯利1万元。

易继海说:

“镇里有专门的公司为我们联系产品出口,去年所有的黄颡鱼都卖到了韩国。

据统计,2009年,荆州市水产养殖规模进一步扩大,放养面积达211万亩;水产品总产量100万吨,占湖北省的29.5%;渔业产值126亿元,占全市农业总产值35%;水产业为全市农民人均增收160元,渔民人均纯收入8600元。

水产业已成为荆州的特色产业、致富产业和支柱产业。

水产发展并没有挤占粮食生产空间,影响粮食产量。

去年,荆州市在水产大丰收的同时,粮食也实现大增产,年总产量达370.45万吨,位居湖北地市之首。

制定行业标准 从源头确保餐桌安全

“近年来,农产品和食品安全问题,广受社会关注。

而解决这一问题,关键在于产品生产的标准化。

”荆州市代市长李建明说,荆州水产在全国占有重要份额和地位,荆州的鱼虾流向全国人民的餐桌,甚至流向海外。

我们必须以标准化建设为抓手,建立统一标准,实现国际接轨,扶持龙头企业,培育名牌产品,从源头上确保百姓食用安全,实现社会、经济效益双赢。

为此,荆州市狠抓渔业标准化建设,几年间组织专家制定了30多个水产地方标准。

记者看到,这些标准文书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涉及水产品的养殖、运输、防疫等各个环节,如鲇鱼养殖技术规范、活鱼运输技术规范、鱼病预防技术规范等,一些标准要求甚至严于国家规范。

荆州各县区通过推行这一系列生产标准或技术规范,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高。

在这些标准和规范的引导下,健康养殖、绿色养殖在荆州已成常规、常态。

此外,当地管理部门坚持开展水产品质量安全整治活动,严查在水产苗种繁育、养殖生产和流通环节使用违禁药物。

这些年全市水产品药残检测合格率均在98%以上,对不合格样品生产单位执法查处率达100%。

在水产养殖板块和水产大县,以及针对重点养殖品种,荆州市还建立起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

得益于标准建设、生态养殖和规范管理,目前荆州无公害水产品产地认定达到138个、面积187万亩,获得无公害水产品标志品种280个,绿色食品标志品种6个,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县、区、场19个,省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21个。

其中,洪湖“清水”牌大闸蟹等一批精品名牌脱颖而出。

走产业化之路  全力打造“淡水渔都”

把荆州打造成享誉全国的“淡水渔都”,是水乡人民的共同心愿。

据荆州市水产局介绍,按照规划,到2015年,荆州要力争实现水产养殖面积220万亩、水产品产量150万吨、渔业产值150至200亿元,水产业综合产值400至500亿元,渔民人均纯收入12000元以上,成为淡水水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位居全国地市级前列的水产经济强市和淡水资源丰富、产业布局合理、水产经济发达、渔业文化丰富的“淡水渔都”。

为了实现这一梦想,荆州按照“一鱼一产业”的思路,不断壮大基地规模,做大水产产业。

应代明说,没有渔业的产业化就没有渔业的现代化。

要发展高效的现代渔业,荆州必须大力发展包括加工业、流通业、休闲渔业等水产第二、第三产业,支持水产精深加工企业发展,提高水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推行“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延伸产业链条。

通过几年的发展,荆州市现在已有50多家水产品加工企业,初步形成了“加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基地”的产业化发展格局。

集研究、养殖、加工于一体的荆州中科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蔡方保说:

“我们公司一开门、开秤,市场上每斤鱼就要涨三毛;我们一停,每斤鱼就会跌三毛。

影响大,责任也大,我们必须好好发展。

”荆州大明水产科技有限公司投资近亿元,将花白鲢等低质鱼作为原料,生产高附加值产品,效益很好。

湖北省水产局副局长刘能玉说:

“这些龙头企业就是荆州水产业做大做强的基础,是荆州农业经济持续发展的引擎。

荆州正努力建设好中心城区水产品加工集群和洪湖市水产品加工工业园,力争建成年产值20亿元以上、10亿元以上、5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梯队。

并依托这些企业重点做大洪湖清水大闸蟹、荆州小龙虾等原产地绿色水产地理标志品牌,做响荆沙才鱼等餐饮品牌,做强德炎小龙虾等加工品牌,让更多的荆州水产品进入大型超市。

陈斌说,作为水产品产量大市,荆州还需要完善水产品的现代化冷链物流建设,以免落后的储运方式对渔民增收和水产生产形成制约,并影响食品安全。

荆州应成为江汉平原最大的集水产品交易、水产品检验检疫、冷链物流、电子商务、特色旅游餐饮于一体的交易中心和流通集散地。

荆州还积极谋划和开发休闲渔业,在有条件的县市和城郊建设观赏鱼养殖基地、水族市场,在风景旅游区水产养殖基地增设垂钓、观赏、餐饮、娱乐等项目,建设集生态、旅游、观光等为一体的休闲渔业场所,发展与鱼或渔文化有关的服务产业,努力把休闲渔业培育成新兴产业,使荆州早日成为名副其实的“淡水渔都”。

咸宁:

咸安纺织跨入全国县域产业集群百强

咸宁新闻网10-10-22

近日,全国麻纺织行业协会技术创新会议在咸安区召开。

记者从会上获悉,该区的苎麻纺织工业已跨入“中国县域产业集群竞争力百强”行业。

据介绍,该区素有“苎麻之乡”美誉。

苎麻纺织工业诞生于上世纪70年代末期,其特点是:

起步早、规模大,产品质量优、科技含量高、品种多,产品出口俏,深受海内外客商青睐;生产能力占全国同行业的五分之一,其中,短纺产能一直稳居全国第一。

现有湖北精华纺织集团有限公司、银泉维新纺织公司、天化麻业公司等9家规模以上企业,其中,湖北精华纺织集团有限公司已步入“中国麻纺十强企业”。

全区规模纺织企业现拥有长纺锭5万锭,占全国八分之一;短纺锭40万锭,占全国三分之一。

由此,该区的苎麻纺织业在中国县域产业集群竞争力百强论坛上,被评为“中国县域产业集群竞争力百强”。

据悉,该区的苎麻纺织业已形成半径为40公里的集中圈,是全国苎麻纺织行业最集中的地区之一,可共生互助、协调发展。

到2015年,该区苎麻纺织企业加工纺纱能力可达到100万锭,实现工业总产值100亿元,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供、销,农、工、贸一体化发展的苎麻产业新格局。

咸宁打造新能源产业基地

2010-09-29中国环境报

作为武汉城市圈“大花园”的咸宁市,在建设“两型社会”进程中,充分发挥生态优势,坚持以减排为重点,以“五大行动”为主线,开辟“六大生态环境建设计划”主战场,取得明显成效。

  确立低碳发展路径

  湖北省省长李鸿忠于2008年11月来咸宁调研时,对咸宁的灵山秀水赞不绝口:

“咸宁是一个绿色的宝库。

”正因为走上绿色发展之路,两年来,咸宁多项经济发展指标居全省前列。

“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

”咸宁市委书记黄楚平提出的这个观念,如今已在咸宁深入人心。

  据了解,咸宁市位居武汉、长沙、南昌三大省会城市经济区的地理中心,处在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两大“两型社会”建设改革试验区的结合带。

湖北省将在武汉城市圈探索区域低碳能源、低碳交通、低碳产业发展模式,重点推动一批低碳经济示范工程建设。

这意味着,低碳将成为武汉城市圈最醒目的名片。

作为武汉城市圈的南大门,咸宁正积极筹划,做好承接准备工作,积极打造咸宁低碳产业示范园。

  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

  咸宁市市长任振鹤表示,咸宁将在兴建核电、风电、火电、水电、生物能发电的基础上,努力实现构建光伏发电、太阳能热发电等综合性的世界领先的新能源“产业化博物馆”的宏伟构想,打造国家级“两型社会”综合改革配套实验区。

  在2010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咸宁市依旧保持了绿色发展的旋律,提出生态兴市理念,深入开展“蓝天、碧水、绿地、宁静、清洁”五大行动,大力推进省级环保模范城市的创建。

强调突出抓好森林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统筹城乡林业一体化建设,加强重点水域保护开发,逐步建立生态环境建设长效机制,探索环境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排污权有偿交易制度,强化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管理,确保节能减排“十一五”任务全面完成。

  全面推进生态工程建设

  咸宁市已将六大生态工程列入了2010年政府工作计划中,即“六大生态环境建设计划”,包括全面实施淦河生态整治、潜山森林公园三期、低碳经济示范区、金桂湖未来人居工程、咸宁垃圾焚烧发电厂、县市污水处理厂建设。

  为使六大生态环境建设计划顺利实施并有效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咸宁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加大环保工作力度。

  在城乡面貌明显整治方面,全市依法关闭了30家小造纸、小水泥、小炼钢企业。

城镇化率提高1.5个百分点,达到48.1%。

中心城区更加洁、绿、亮、美,淦河综合治理工程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新农村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化学需氧量减排年度目标任务全面完成,二氧化硫减排提前一年完成“十一五”任务。

  在生态城市建设方面,启动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编制各类规划203项。

潜山国家森林公园二期、南外环、青龙路、麦笠山路、桂乡生态大道等重点工程相继建成,有序推进中心城区立面整治、拆违治超等工作,深入开展“四城同创”,不断创新管理机制,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全面提升城市品位和容量。

市区绿化率为40.4%,嘉鱼县、赤壁市被评为省级园林城市。

  在“两型社会”推进方面,金融、交通、旅游、教育、卫生、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建设等领域改革取得实效,改革专项总数仅次于武汉市。

开发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进一步理顺,武汉经济开发区、“中国光谷”咸宁“园外园”项目进展顺利,广东工业园、台商工业园开工建设。

投融资机制不断创新,采用“BOT+EPC”方式引进中交集团投资建设咸通高速,江苏吴江农村商业银行、美国花旗银行、黄石银行也相继落户咸宁。

  在节能减排措施方面,按照“硬标准、硬约束、硬检验”的要求,强化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严格执行项目开工建设环评审批和节能评估审查制度,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的发展。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了一批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的示范园区、企业和村镇。

  在重点行业改造升级方面,继续开展“九小”专项治理,大力推进全民节能行动,推进生态咸宁建设,重点实施咸宁垃圾焚烧发电、淦河生态修复与综合治理、潜山国家森林公园二期、城市污水处理、崇阳凯迪生物质发电、赤壁城市防洪、陆水节堤航电枢纽、陆水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梓山湖生态科技新城、农村“清洁家园”建设等生态环境建设工程。

积极开展西凉湖和斧头湖重点水域防治工作,加强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水土保持、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等工作。

襄樊:

湖北深圳工业园调整并入襄樊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2010-10-13来源:

中国经济网

10月11日从襄樊市发改委获悉,湖北省发改委近日发文批复,同意将湖北深圳工业园(襄樊)调整至襄樊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这将有利于土地集约、产业集聚,有利于招商引资、优化资源配置,更好发挥国家级开发区的带动作用,促进深圳工业园更好更快发展,同时也将拓展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空间。

据悉,湖北深圳工业园(襄樊)是2008年省批准设立在襄阳开发区的区中园,目前已形成新能源、低碳经济等产业集群。

襄樊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今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由襄樊汽车工业园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湖北省襄樊经济开发区晋升国家级

2010年10月12日中国网滨海高新

国家级襄樊经济技术开发区近日在湖北襄樊深圳工业园举行揭牌仪式,襄樊成为除武汉外唯一同时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和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湖北省城市。

  据悉,国务院今年批覆襄樊汽车工业园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定名为襄樊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面积为14.7平方公里,为湖北省继武汉、黄石之后的第三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升级后开发区在安排建设用地指标、扩大基础设施建设贷款项目贴息规模、提高贴补率等方面将享受更大优惠和支持。

  伙拍高新区互补发展

  襄樊市政府副秘书长金保樊介绍,该市经济发展两大支柱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其中国家级高新区于1992年设立,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包括军工企业和新能源汽车等,而与之毗邻的经济开发区在主导产业上将与高新区实现互补,避免一业独大局面,使襄樊的产业能够实现多元化。

  国家级襄樊经济开发区的前身汽车工业园是全国重要的汽车产业及零部件生产基地,主要企业及重点产品有风神公司的天籁轿车,东风公司的轻型商用车、旅行车及各种工程专用车,东风康明斯发动机,神龙富康轿车发动机,新火炬公司汽车轴承,宇清公司汽车电机电控等。

  东风汽车签战略合作

  金保樊透露,襄樊市已与东风汽车公司达成一项战略合作协议,计划十二五期间实现3个百万生产项目,即100万辆整车,100万台发动机,100万根车桥,助襄樊未来在整车和关键零部件生产方面在全国占据领先地位。

金保樊续称,当前湖北地区主要的汽车产业基地中,武汉以乘用车生产为主,十堰以重型卡车为主,随州则以专用汽车为主,相比之下,襄樊囊括各类整车和关键零部件生产,产业链更加齐全,未来发展空间更大。

十堰:

“中国卡车之都”迈向千亿级世界汽车产业基地

2010年10月17日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十堰10月17日电(丁喆刘莉莉)中国汽车工业产业协会17日授予湖北十堰“中国卡车之都”称号,该市将向“千亿规模的世界级汽车产业基地”目标迈步前进。

中共十堰市委副书记、市长周霁介绍,2009年,该市汽车工业总产值615亿元,整车产销量达43万辆,汽车产业存量资产1000亿元。

全市汽车及零部件规模生产企业500余家,资产总额1000亿元,从业人员逾40万人。

目前,该市拥有整车企业22家。

随着东风渝安20万辆、东风公司8万辆商用车等一系列重大项目的建设,预计“十二五”期间,十堰汽车产销量可以达到百万辆以上,汽车工业产值保持在千亿元以上。

中国汽车工业产业协会常务副会长董扬表示,汽车产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正呈现健康发展的态势。

今年三季度以来,中国汽车产销增长率为13%—17%,已成为世界第一的汽车产销大国。

为打造“千亿世界汽车产业基地”,十堰市提出,将用3年时间实施汽车产业“五个一”振兴计划,保持“中国第一,世界第三”的商用车生产地位。

湖北省十堰市张湾区:

汽车产业老基地活力迸发

2010年10月21日中国经济网

湖北省十堰市,一个因汽车而闻名的城市。

她是“东风车”的故乡,湖北汽车产业长廊的源头,全国汽车产业化程度最高、汽车产业链条最完整、产业集群优势最为明显的城区之一。

日前,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正式授予十堰市“中国卡车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