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上册洋务运动教案1旧人教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124658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2.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历史上册洋务运动教案1旧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一历史上册洋务运动教案1旧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一历史上册洋务运动教案1旧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一历史上册洋务运动教案1旧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一历史上册洋务运动教案1旧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历史上册洋务运动教案1旧人教版.docx

《高一历史上册洋务运动教案1旧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历史上册洋务运动教案1旧人教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一历史上册洋务运动教案1旧人教版.docx

高一历史上册洋务运动教案1旧人教版

2019-2020年高一历史上册洋务运动教案1旧人教版

教学目的

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

洋务派与顽固派;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洋务运动破产的原因;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

洋务派和顽固派在维护清王朝统治的根本立场上相同,但在解决内忧外患的政策手段上有所不同。

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借以求强求富。

他们既要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又阻挡不了外国的侵略,结果导致洋务运动的破产。

洋务运动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本国封建经济起到一定的解体作用;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到了一些抵制作用。

洋务运动是近代中日由洋务派发动的一次变革试验,也是清政府试图自救的运动。

洋务运动中开办的民用工业,于不知不觉之中将封建主义的坚冰开了些微裂缝,而后,民族资本主义则可以沿着这些裂缝慢慢渗开。

文化教育上的新措施是洋务运动中仅次于工业的重要内容。

正是这一事业,向中国人传播了声、光、电和西方的史地国情,打开了传统文化之外的另一个天地。

这是一种真正的智力开发,它影响了一代知识分子,并哺育出戊戌维新的成批志士。

从某种意义上说,洋务运动汲取来的西方知识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冲击,比十次旧式农民战争更大。

在这个过程中虽没有激昂的呐喊呼叫,但新的观念却借助于具体的事物和实例改变着人们世代沿袭的成见和信念。

这一点,洋务的倡导者是始料不及的。

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

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分析洋务运动的兴起、发展和破产的史实,培养学生对材料处理的能力和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通过比较洋务派与顽固派观点的异同,培养学生抓住事物之间“共性”与“个性”进行比较的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对洋务运动的评价,培养学生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中“现象”与“本质”、“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原理、历史唯物主义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原理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总理衙门的建立的作用(上层建筑的反作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控制清政府进而加紧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日益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

对洋务运动的评价(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一分为二的看)

教学要点

一、洋务派与顽固派

二、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1.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

2.洋务派创办的民用工业

3.洋务派创建的海军

4.新式学堂的出现

三、洋务运动的破产及其影响

本课重点:

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本课难点:

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导入新课

讲述本课具体内容之前,教师可以联系第一节内容,提问“1861年清朝政局变动产生了什么影响?

”请学生思考。

在学生回答基础上,教师应明确指出:

19世纪60年代,在清政府看来,当务之急,在于消灭各地尚在进行反清斗争的人民革命势力,对侵略者必须力保“中外友好”。

为此,清政府除设立总理衙门外,还推行了洋务运动。

从而导入新课。

 

一、洋务运动的背景

1、清朝统治集团分裂为洋务派和顽固派的原因。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面对太平天国运动和西方列强侵略的内忧外患,清朝统治集团不能不调整统治政策。

但在对待“外国事务”态度上,出现了洋务派和顽固派。

2、洋务派和顽固派的代表人物及主张

 

主张

代表

目的

根本目的

洋务派

利用西方的先进技术维护封建统治

奕忻、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主要是镇压人民反抗其次是抵御外来侵略

维护封建统治

顽固派

盲目排外,主张原封不动的维护封建统治

倭仁

·代表:

洋务派在中央以奕为代表,在地方以握有实权的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沈葆桢、丁日昌为代表。

在这些人中间,李鸿章办洋务最多、时间最长,是洋务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

顽固派以大学士倭仁为代表。

·目的:

两派都主张维护清朝的封建专制统治。

曾国藩的“剿发捻”和“勤远略”,是洋务派办洋务的真正目的。

·洋务派与顽固派在对待“外国事务”(西方科技和先进生产技术)态度上的不同。

洋务派主张面对现实,委曲求全,师夷长技徐图自强。

顽固派因循守旧,坚持祖宗成法,盲目排外,仇视一切外洋事物,仇视一切改革。

洋务派和顽固派的分歧实质是在维护清朝统治方式上的分歧,是在对待外洋事物上的差异。

·洋务运动得以进行的条件

慈禧太后采取了暂时支持洋务派的策略。

辛酉政变后刚刚上台的慈禧太后,在内外交困的形势下,要保护清朝的统治地位,必须依靠拥有实力并得到外国侵略者赏识的洋务派,因此她采取了暂时支持洋务派的策略。

总理衙门成为推动洋务运动的机构。

总理衙门专管外交、通商的事宜,成为推动洋务运动的中央机构。

掌握地方实权的一些汉族督抚积极学习西方技术维护清朝统治,那些在镇压太平天国起义中起家的汉族官僚,成为洋务运动的中坚力量。

·洋务派与鸦片战争时期抵抗派的联系与区别

在目的上:

都主张利用西方科学技术,抵御外国侵略,根本目的都是为了维护清朝统治。

不同之处是洋务运动有另一个目的,即镇压人民革命运动。

在方法和步骤上:

都主张从西方购买枪炮和船舰,并仿制西方战舰;都主张建立一支新式海军。

不同之处是抵抗派的主张还没有完全实行,就随着林则徐的被撤职而中断。

洋务运动则进行了长达30多年的实践。

结果相同:

鸦片战争失败,使抵抗派的主张随之破产;甲午战争中北洋舰队的覆灭,则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

3、慈禧太后采取了暂时支持洋务派的态度,

慈禧太后在内外交困的形势下,要维护清朝的统治,维护自身的统治地位,必须依靠拥有实力的洋务派,所以,她采取了暂时支持洋务派的策略。

二、概况

1、时间:

(1)时间:

19世纪60——90年代

(2)推动机构:

总理衙门

总理衙门虽然是推动洋务运动的中央机构,但洋务派的势力在地方而不在清朝中央。

他们在兴办洋务的过程中,又形成各个不同的政治集团,其中以曾国藩为首的湘系集团和以李鸿章为首的淮系集团势力最大。

(3)宗旨:

师夷长技以自强(与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相比较)

(4)“洋务”和“洋务运动”的概念。

“洋务”,是指诸如外事交涉、订条约、派遣留学生、购买洋枪洋炮、开矿办厂等与外国资本主义有关的事情。

洋务运动是指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清政府中的洋务派打着“自强”、“求富”的旗号,通过采用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创办近代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创建近代海军和新式学堂,企图摆脱内忧外患的困境,维护封建统治的自救运动。

2、内容

洋务运动从时间上可分为前期和后期两个阶段。

(1)前期:

创办军事工业

·时间:

19世纪60—70年代。

·旗号:

“自强”。

·主要企业:

安庆军械所(曾国藩、安庆、最早的军事工业)、江南制造总局(李鸿章、上海、最大的军事工业)、福州船政局(左宗棠、福州马尾)、天津机器局(崇厚、天津)等,共计24个。

·军事工业的共同特点。

 

第一,生产力:

这些企业使用新式机器生产,出现了新的生产力,带有资本主义的因素。

第二,江南制造总局仿制的毛瑟枪赶上了德国的水平,制造的无烟火药达到了世界水平,反映了中国科技人员和工匠们的聪明才智。

第三,生产关系――仍是封建生产关系。

这些企业都是官办的,也就是用国家的经费由官吏来办理,产品由清政府分配给军队使用。

每一个工厂形同一座衙门,掌握大权的封建官僚往往是贪污公款,中饱私囊。

李鸿章死时遗产竟有4000万两银子之多。

第四,洋匠受雇期间,挟技奇居唯利是图。

西方列强并不希望中国富强。

第五,企业管理采用封建衙门式,企业设刑庭、监狱。

基本上不是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

(2)后期:

创办航运、煤矿、电讯、纺织等民用工业,洋务运动的重点由军事转向经济。

·时间:

19世纪70——90年代。

·旗号:

“求富”。

·原因:

为解决军事工业资金、燃料、运输方面的困难。

·主要企业:

轮船招商局(上海、中国近代第一家轮船公司)、开平矿务局(天津)、汉阳铁厂(湖北、近代第一家钢铁工业)、湖北织布局  湖北。

·民用工业的特点。

第一,结合本目教材的插图,指出1872年,李鸿章在上海开办的轮船招商局,是中国近代第一家轮船公司。

1890年,张之洞在湖北等办的汉阳铁厂,是中国第一个近代化钢铁工业。

这里近代化的含义是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和设备,例如张之洞从英国进口全套纺织设备。

第二,洋务企业的兴办,还刺激了地主、商人投资于近代工业,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第三,民用工业生产的产品,除了供给国家和军队使用外,还投放到市场上去,在客观上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

轮船招商局经营三年,在华外国轮船公司就损失了白银1300万两;开平煤矿出产的煤逐渐取代了洋煤在天津市场的地位。

张之洞创办湖北织布局后,洋布每年进口减少10万匹;卢汉铁路的铁轨不是进口的,是由汉阳铁厂制造的。

民用工业的性质和特点:

这些企业都是使用大机器生产,创办的目的都是为了获得利润,绝大部分产品销售于市场,从而都具有不同程度的资本主义生产的特性,可以说是含有资本主义成份的近代企业。

这些企业的创办在当时具有积极意义的一面,它在客观上对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势力的扩张起了抵制作用,也诱导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锻炼了更多的掌握机器的产业工人和技术人员。

(3)建立近代海军

·19世纪70年代中期,洋务派开始筹划海防,到80年代中期初步建成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

与此同时,旅顺口和威海卫海军基地竣工。

·清政府专门设立了海军衙门。

中国出现了近代海军。

由于海军名义上是直属清政府,实际上却是地方集团的势力和工具,各不相属,无统一制度和行动,所聘外国教习,从不认真训练。

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水师的彻底失败,也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从1888年起北洋舰队就没有再购买过新舰只,从1890年以后;连弹药也不买了,经费都被老佛爷拿去修颐和园了。

·海军舰船主要购自英德两国,部分船只由福州船政局和江南制造总局制造。

(4)为了适应洋务运动的需要,洋务派举办洋务教育

·举办新式学堂:

如京师同文馆、福州船政学堂等,到1896年达20余所,

·派遣留学生:

又选派几批留学生出国深造。

从而培养了一批翻译、军事和科技人才。

旗号

人物

企业

前期:

军事工业

自强

曾国藩

李鸿章

左宗棠

崇厚

安庆内军械所

江南制造总局

福州船政局

天津机器局

后期:

民用工业

求富

李鸿章

张之洞

轮船招商局

开平煤矿

汉阳铁厂

湖北织布局

筹划海防

建立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水师,成立海军衙门

洋务教育

创建新式学校;派遣留学生

三、评价

1、性质:

是清政府内部的一场自救运动

2、失败标志:

洋务运动破产的标志是甲午中日战争中清政府的惨败(这场战争充分说明中国的落后不仅在军事、经济、文化上,还在于政治制度的腐败)

3、失败原因:

思考:

从哪些史实说明西方列强并不希望中国富强,不让中国掌握真正的先进技术?

顽固派是如何阻挠和破坏洋务运动的?

为什么说不彻底改革封建制度是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

(1)西方列强并不希望中国富强,中国无法真正掌握西方先进生产技术,一些洋匠利用中国官员不懂技术,进行勒索,谋取私利,使企业难以发展。

(2)清政府内部的顽固派百般阻挠和破坏,也使洋务运动步履维艰。

(3)整个洋务运动在中央缺乏一个健全、有力的领导中心,仅凭地方几个热心洋务的总督、巡抚去搞,力量分散有限,难成大器。

(4)洋务派企图靠单纯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设备,而不彻底改变封建制度就想让国家富强起来,这是导致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

 

洋务运动兴办的军事工业基本上是封建性近代工业,民用工业基本上是以利润、市场为基础的资本主义企业。

近代的生产力跟腐朽的封建式经营管理制度不配套,特别受制于封建体制的束缚和侵略势力的压迫,使洋务运动举步维艰,成效不大,导致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破产。

 

4、评价:

(1)消极:

洋务运动的破产,说明洋务运动不能使中国富强,也无法实现维护清朝统治的目的。

由清朝官府举办,为维护反动统治服务;

军事工业主要是为了镇压人民革命,不能救国求强;

民用工业是为解决军事工业的困难,不是为社会求富,很大程度上被洋人控制利用;

经营管理腐败。

(2)洋务运动的进步性表现为:

它引进了西方国家的近代生产方式,第一批近代企业在中国出现了;

培养了一批近代科技人员;

在客观上对本国封建经济起到一定的解体作用,从而刺激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民用工业的兴办,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

在改革封建文化教育制度上打开了缺口。

目前对洋务运动的三种不同评价:

1、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洋务派提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口号,“自强”的核心目的在于镇压人民的反抗,也就是“灭发捻”,这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的;至于所谓“勤远略”不过是自欺欺人而已,在两次鸦片战争中,清统治者早已被西方列强的洋枪洋炮吓破了胆,还怎能“强”得起来呢?

至于“求富”,洋务派创办的军工民用企业都是由封建官僚们充任督办,这些人把清官场的腐败作风都带进了企业,贪污、中饱、办事效率低下;再加上从西方引进的设备、技术陈旧落后,洋务企业都不景气甚至破产。

“求富”也成了一句空话。

2.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近代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员和工人,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到了一些抵制作用。

(例如:

轮船招商局同外国船行的况竞争)但非常有限。

3、洋务派是中国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此运动是先进的中国人寻求救国救民道路的又一探索。

(补充新观点)

 

教材史料应用

1.阅读下列材料

曾国藩说:

“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

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

回答:

(1)材料中提到的“和议既成”指的是什么事?

(2)曾国藩在材料中提出了什么主张?

其目的又是什么?

[参考答案]

(1)《北京条约》签订,清政府“借师助剿”,中外反动势力暂时和好。

(2)“购买外洋器物”,“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目的在于“剿发捻,勤远略”,即镇压农民起义,抵抗外侮,核心是维护清朝统治。

2.阅读下列材料

奕訢批评洋匠唯利是图时说:

“洋匠与中国立合同,订明若干年造船若干号,因恐成船太速,不能久留以食薪饷,往往派华匠造一器,有先期而成者必以为不中程式弃之,华匠相率缓级延遂成锢习。

回答:

以上材料主要能够说明什么问题?

[参考答案]洋务派聘请的一些洋匠利用中国官员不懂技术,故意拖延工期,进行敲诈勒索,谋取私利,使洋务企业发展困难。

 

练习题参考答案提示

一、D。

二、1.①引进了一些西方近代科学技术,仿制出铁甲舰、毛瑟枪、新式火炮,提高了清军战斗力。

②用机器采煤织布轧铁轨,挽回了一些经济利益,如开平煤矿的煤,在天津市场取代了洋煤;卢汉铁路的铁轨是汉阳铁厂生产的。

③培养了一批近代军事、科技、教育人才,如詹天佑、邝荣光、唐国安等。

④洋务派开办的近代企业,尤其是民用企业,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⑤洋务派标榜“自强”,“求富”,这个目的是没有实现的。

2.①要尽力引进西方最先进的技术;②要防止洋匠挟技居奇,唯利是图;③要防止办事官员贪污腐败、中饱私囊。

阅读与思考

1.相同点:

向西方学习。

不同点:

李鸿章认为中国文武制度比西方好,不必改革,只要学习西方制造利器即可。

郑观应认为既要学习西方的技术,更要学习西方改革中国政治制度。

2.郑观应批评洋务运动是中体西用。

他的观点是正确的。

因为只有改变封建制度,才能使国家富强。

资料和注释

洋务运动的目的

1860年12月曾国藩上奏折说,目前借外国力量助剿、运粮,可减少暂时的忧虑;将来学习外国技艺,造炮制船,还可收到永久的利益。

第二年他对上述看法加以发挥,主张购外国船炮,访求能人巧匠,先演习,后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成为官民通行之物,那时可以剿发(指太平军)、捻(捻军),勤远略,这是救时第一要务(《曾文正公全集》奏稿,第14卷,第11页)。

1862年李鸿章到上海后,得到外国侵略者帮助训练洋炮队、设洋炮局。

他认为,清军作战往往数倍于外敌,仍不能胜,原因在武器不行,枪炮窳(yǔ)滥,如能使火器与西洋相埒,则“平中国有余,敌外国亦无不足”,今起重视,最后可达自主(《李文忠公全书》朋僚函稿,第3卷)。

奕看到曾李两人学造外国船炮,决定派员前往学习,在奏折中说,治国要做到自强,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我能自强,可以彼此相安”(《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

奕等人认为,只要在封建制度中加进一些西洋先进技术,可以镇压人民,可以自主自强,封建统治便可长治久安,并认为筹办洋务,必定能得到列强的支持。

  

洋务、洋务运动和洋务派

所谓“洋务”,是从“夷务”二字演化而来的。

在中国漫长封建社会里,凡是非汉族人或非统治民族,不论是外国人还是中国境内的其他少数民族,都被中国封建统治阶级认为是没有开化的野人,被他们吸称为夷、蛮、戎、狄等。

当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刚刚闯进中国时,中国封建政府仍以天朝上国自居,对它们是蔑视的,所以沿用了“夷”的称呼,如“英夷”、“法夷”等等。

推而广之,凡是和外国事务有关的交涉,也统统称为“夷务”。

外国侵略者对称他们为“夷”,当然不满意,一再提出抗议。

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失败的教训,清朝统治者再不敢像过去那样蔑视西方侵略者了,因而对他们也不敢再称为“夷”,而是改称为“洋”了。

于是,“洋人”、“洋教”、“洋抢”、“洋炮”、“洋纱”、“洋布”、“洋油”、“洋火”等等名词就流行开来,“夷务”也就演变为“洋务”。

这里有两点应该指出,一是在道光年间,当普遍开始流行把对外贸易、交涉等事务称为“夷务”的时候,已经有少数人称之为“洋务”了。

但这并不意味着像有的人所说的那样:

“‘夷’固属贱称,‘洋’也并不高贵。

‘夷’‘洋’之间本无高下、褒贬的区别。

”(李时岳等《从闭关到开放》,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页)否则,外国侵略者就不会对称之为“夷”屡屡抗议,而对称之为“洋”却欣然接受了。

二是当多数人已习惯把与外国有关的事务称为“洋务”的时候,也并非没有人或明或暗地继续称之为“夷务”的:

绝口不谈“洋务”,始终坚持“夷夏”之大防者,直到光绪年间也仍然大有人在。

不过,这只能看作是历史惰性延续的表现。

总之,“洋务”是19世纪下半期开始流行起来的一个名词。

它包括的范围很广泛,凡是与外国有关的事务,都可以称之为洋务。

“洋务运动”,它不是当时的人们所使用的名词,而是后来研究中国近代史的学者创造出来的。

从19世纪60年代起,清朝政府一部分官僚军阀为了对付来自内外两方面的威胁,首先是为了镇压太平天国等农民起义,维护腐朽的封建统治,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技术,创办了新式军事工业,建立新式海陆军,以后又创办了新式民用企业,还向国外派遣留学生,在国内开办新式学堂等等。

这在后来便被史学界称为“洋务运动”。

这个运动先后持续了35年,到中日甲午战争失败才大体结束。

以“公车上书”为标志,洋务运动让位给维新运动。

此后洋务派经营的企业虽然继续存在,但已经不成其为运动了。

洋务派,是从事上面所说的洋务活动的官僚军阀。

洋务派有两个基本特征:

第一,他们的主现目的是要维护腐朽的封建统治;第二,他们的办法是采用西方先进技术。

这两个特征缺一不可:

缺了一个,就不能称之为洋务派。

有的人目的是要维护封建统治,而拒绝采用西方先进技术,这样的人就不是洋务派,而是封建顽固派。

还有不少人主张向西方学习,但目的不是为巩固封建统治,也不能叫洋务派。

例如洪秀全、洪仁玕等便主张向西方学习,但他们的目的是要

巩固太平天国农民政权,所以他们不叫洋务派,而叫农民领袖。

其他主张向西方学习的人,根据他们的学习目的和内容,还可以分别划分为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或无产阶级革命派等等。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洋务派的纲领。

所谓“中学为体”,就是把统治中国人民的封建制度看作不可改变的根本;所谓“西学为用”,就是采用洋人的技术,开办工厂、铁路、矿山、学堂,编练新式军队,以增强封建统治力量。

这个纲领充分体现了洋务派的两个基本特征。

张之洞创办汉阳铁厂趣闻

张之洞在初办冶铁厂时,委托驻英公使薛福成购买国外的新式设备,薛告诉他,新式冶炼设备有用于酸性的,有用于碱性的,应先将冶炼厂所用铁矿和焦炭样品寄给制造设备的厂家化验,然后才能定购。

张却回复说,中国地大物博,何矿不有,还寄什么样品,只管买一套来。

结果薛所定的设备与办厂用矿的矿质不符。

选厂址时,张为了能在自己的总督衙门就能看见工厂的烟囱冒烟,硬将厂址定在远离铁矿、煤矿的汉山脚下,为此,不仅大大增加了煤铁运转的开销,还为选厂址筑厂基多耗白银100多万两。

我们知道从减少生产费用、提高经济效益着眼,工业布局要考虑如何接近原料、燃料产地和消费市场,以节省运输费用,降低生产成本。

对于钢铁工业尤其要考虑上述因素。

张之洞违背了这一原则,造成巨大浪费。

 

倭仁

  倭仁(1804—1871),蒙古正红旗人,乌齐格里氏,字艮峰,道光进士。

道光末年,他和曾国藩标榜“理学”,以封建卫道者自居。

同治初年,他任文渊阁大学士,反对洋务派设立同文馆和学习西方科学知识,成为顽固派首领。

著有《倭文端公遗书》。

  

李鸿章

  李鸿章(1823—1901),清末大臣,洋务派地方代表。

字少荃,安徽合肥人,道光进士。

1853年,在籍办团练,协助镇压太平军,屡遭失败,投靠曾国藩当幕僚。

1861年在安徽按湘军编制,组织淮军。

1862年4月,淮军由安庆乘英国轮船到上海,与外国侵略者组织“常胜军”,守上海、陷苏州、常州,升任江苏巡抚。

1865年署两江总督,镇压捻军。

1870年由曾国藩举荐,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掌握军政、外交大权。

为了挽救清朝统治,以“自强”“求富”为名,创办军火工业和民用工业(如江南制造总局、上海轮船招商局等),创办北洋海军。

他对外一贯妥协退让,投降卖国,曾招致中法、中日战争失败,是许多不平等条约的订立者。

曾参与反对戊戌维新,义和团运动时与英国策划“东南互保”。

订立《辛丑条约》后不久病死。

他在洋务运动中贪污中饱,死时遗产竟达4000万两白银之多。

  

左宗棠

  左宗棠(1812—1885),清末大臣,洋务派地方代表。

字季高,湖南湘阴人。

1860年为曾国藩推荐,统领部分湘军,曾自募约五千人,组成“楚军”,左系湘军形成。

1862年初,经曾国藩举荐,升任浙江巡抚,与法国组织“常捷军”,陷宁波、绍兴等地。

1866年以闽浙总督身份创办福州船政局。

次年调任陕甘总督,“身虽西去,心犹东注”。

督陕甘期间,曾办兰州制造局,因西北盛产羊毛,又办兰州织呢局。

1875年任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

次年率军入疆,进攻阿古柏反动政权。

1878年收复除伊犁以外新疆全境,建议设立新疆行省,开发新疆。

1881年升军机大臣,调两江总督。

1884年中法战争中是主战派,督福建军务。

次年因病退职死。

他创办的福州船政局,在70年代以后裁撤洋员,与李鸿章的江南制造总局的“非洋人洋匠不可”的情形有所不同,反映了他具有一定的自力更生办洋务的思想特点。

  

张之洞

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一字香涛,直隶南皮(今属河北)人。

同治年间,他考中进士,历任翰林院侍讲学士、内阁学士等职。

1882年,他出任山西巡抚,1884年擢升两广总督。

中法战争期间,他主战,奏准起用前广西提督冯子材,在广西边境击败法军。

1889年,他调任湖广总督,创办汉阳铁厂、湖北枪炮厂、大冶铁矿,设立纺纱、织布、缫丝、制麻四局,创办两湖书院,筹办卢汉铁路,与李鸿章争夺权势。

张之洞是洋务运动后期著名代表人物。

1898年,他发表《劝学篇》,提出“旧学为体,西学为用”,以维护封建伦理纲常,反对维新变法。

1900年八国联军进攻北京时,在帝国主义策划下,他参与所谓“东南互保”,镇压两湖地区人民反洋教斗争和唐才常自立军起事。

1907年,他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