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治疗.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124332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64.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血压治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高血压治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高血压治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高血压治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高血压治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血压治疗.docx

《高血压治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血压治疗.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血压治疗.docx

高血压治疗

[高血压治疗]2013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版)_高血压治疗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版)在多次广泛征求各学科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由我国20余位心血管、肾脏、内分泌、神经科、妇产、行为、营养、管理专家组成的委员会历时一年修订编写完成。

本次指南的修订是根据我国近年来的心血管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的进展,并参考借鉴了国外最新研究成果和指南建议《2003年WHO/ISH高血压处理指南》。

近年来,由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我国的心血管病发病率及相关危险因素均有增长的趋势。

据2002年全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资料显示,我国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为18.8%,全国有高血压患者约1.6亿。

但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及控制率均很低,我们面临的高血压防治任务是非常艰巨的。

本指南从我国高血压流行状况和防治实际出发,提出符合国情的全人群和高危人群相结合的防治策略,强调人群防治,同时加强高血压病人的治疗。

高血压的危害性除与患者的血压水平相关外,还取决于同时存在的其它心血管危险因素以及合并的其它疾病情况。

因此,在高血压的定义与分类中,除仍将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定在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根据血压水平分为正常、正常高值血压和1、2、3级高血压之外,还应当根据合并的心血管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和同时患有的其它疾病,将高血压患者分为4层(组),即低危、中危、高危和很高危,并依此指导医生确定治疗时机、治疗策略与估计预后。

治疗高血压的主要目的是最大限度地降低心血管发病和死亡的总危险。

这就要求医生在治疗高血压的同时,干预患者检查出来的所有可逆性危险因素,并适当处理病人同时存在的各种临床情况。

对于一般高血压患者降压目标应是140/90mmHg以下,而对于合并糖尿病的病人,血压应降至130/80mmHg以下。

在初始用药的选择方面,主要根据个人情况,结合社会经济情况,根据我国的现状,群体的治疗应是尽可能在一般高血压患者中推荐使用廉价的降压药物,首先提高治疗率,然后在此基础上逐步提高控制率。

临床医师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利尿剂、?

阻滞剂、钙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II受体(AT1)拮抗剂(ARB)的一种或一种以上,或由上述药物组成的固定剂量复方降压制剂。

为使血压达标,大多数高血压病人需要两种或两种以上降压药联合应用。

强调改善生活方式对高血压的防治是十分重要的,不仅对高血压患者有益,而且对血压正常高值人群也有好处。

对特殊人群的防治,包括老年高血压、妊娠高血压以及同时患脑血管病、冠心病、心力衰竭、糖尿病或肾脏疾病的高血压病人,指南也有相应的论述。

高血压防治必须采取全人群、高危人群和病人相结合的防治策略,从控制危险因素水平、早诊早治和病人的规范化管理三个环节入手,构筑高血压防治的全面战线。

努力提高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

而以上目标的实现必须依靠观念的转变和战略的转移。

从以疾病为主导,转向以健康为主导。

从以患者为中心,转向以人群为中心,将工作的重心前移,普遍提高人群的保健意识和健康水平。

从以医疗为重点,转向以预防保健为重点,综合控制各种危险因素。

从以专科医生为主,转向全科医生、护士、预防保健、检验、公共卫生等人员共同参与的团队管理。

从以大医院为中心,转向以社区为中心,将高血压防治的政策、措施、成果和经验变成社区实践。

从卫生部门转向社会共同参与,充分发挥政府各相应部门、专业团体、企业、新闻媒介及社会各界的作用,建立广泛的高血压防治联盟和统一战线。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版为我国21世纪的高血压预防工作和临床实践指明了方向。

为使指南的原则变成行动,需要政府部门、学术团体以及社会各界全方位的支持配合,使防治一线的工作人员认真贯彻,服务于广大城乡居民,为将我国高血压防治提高到新的水平做贡献。

1.人群高血压流行情况高血压是一种古老的疾病,一百多年前Riva-Rocci发明了袖带血压计后医学界才对高血压的生理和病理意义有了认识。

20世纪50-60年代开展了大量人群血压分布及血压与心血管病关系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研究,证实了高血压是引起心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研究高血压的流行特征,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高血压诊断标准的确定。

人群血压的分布接近正态分布。

如何确定高血压和正常血压的分界点(cutoffpoint)一直是高血压流行病研究的重点。

从理论上讲,分界点的确定是人为的,但从临床角度看,这个点应该是能区别―有病‖和―无病‖的最佳点。

这和确定任何呈正态分布的生理指标正常值的原则是一样的。

经过多年的观察、研究和论证,现在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收缩压140mmHg和舒张压90mmHg是能够最佳地(敏感性和特异性最好)预测高血压所导致的心血管病的分界点。

但是,是采用收缩压还是舒张压,各家有不同的意见。

由于收缩压测定(根据柯氏音第一音)比较准确,故最初推荐使用收缩压。

以后研究发现舒张压的临床意义更大,故又推荐使用舒张压。

此外还对平均血压以及近年来对脉压的重要性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结果说明这两种指标不适合作为区分―高‖和―正常‖的指标。

经过多年争论和研究后,现在比较一致的意见是同时采用收缩压和舒张压两个指标。

因此―收缩压≥140mmHg及/或舒张压≥90mmHg‖被国际上公认为高血压的诊断标准。

在确定高血压诊断标准的同时,国际上也对血压测量的方法、仪器、环境和测量次数等影响因素作了明确的规定,形成了血压测量的标准化方法,对高血压流行病学研究和国际间比较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1.1高血压流行的一般规律经过多年的流行病学研究,现在对高血压在人群中的流行特征和规律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

高血压流行的一般规律是:

(1)高血压患病率与年龄呈正比;

(2)女性更年期前患病率低于男性,更年期后高于男性;(3)有地理分布差异。

一般规律是高纬度(寒冷)地区高于低纬度(温暖)地区。

高海拔地区高于低海拔地区;(4)同一人群有季节差异,冬季患病率高于夏季;(5)与饮食习惯有关。

人均盐和饱和脂肪摄入越高,平均血压水平越高。

经常大量饮酒者血压水平高于不饮或少饮者;(6)与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呈正相关。

经济文化落后的未―开化‖地区很少有高血压,经济文化越发达,人均血压水平越高;(7)患病率与人群肥胖程度和精神压力呈正相关,与体力活动水平呈负相关;(8)高血压有一定的遗传基础。

直系亲属(尤其是父母及亲生子女之间)血压有明显相关。

不同种族和民族之间血压有一定的群体差异。

1.2我国人群高血压患病率及其变化趋势我国曾进行过三次大规模高血压人群抽样调查。

1958-1959年第一次调查(部分省市),共调查15岁以上人群约50万。

当时各地采用的诊断标准不一致,加上统计技术落后,故未能得到精确的患病率数据。

粗略地计算,平均患病粗率为5.1%。

1979-1980年第二次全国抽样调查,共查15岁以上人群约400多万。

采用了当时的世界卫生组织标准(≥160/95mmHg为确诊高血压,140/90mmHg和160/95mmHg之间的为临界高血压)。

由于当时理解有误,没有把血压值是140/90的人诊断为高血压。

根据当时的标准(收缩压≥141mmHg及/或舒张压≥91mmHg),总的临界以上高血压患病粗率为7.73%。

1991年第三次全国抽样调查,共查15岁以上人群90多万。

完全采用了当时的国际标准(收缩压≥140mmHg及/或舒张压≥90mmHg或两周内服降压药者),结果总的患病粗率为13.58%。

如按第二次调查采用的标准(收缩压≥141mmHg及/或舒张压≥91mmHg)计算,患病粗率为11.88%。

由此可见,由于历史的原因,不太可能根据上述三次调查结果精确地估计高血压患病率的变化趋势。

但这些资料明显地反映了我国人群高血压患病率的上升趋势。

特别是第二次和第三次调查,采用了同样的年龄组和血压测量方法。

在采用了同一标准(第二次调查的标准)后数据完全可比。

结果显示,从1980年到1991年的10年间,我国人群高血压患病率上升了4.15个百分点,绝对值增长了54%。

我国人群流行病学调查表明,脑卒中是威胁我国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

有研究提示脑卒中发病率约250/10万人,而冠心病发病率约50/10万人。

脑卒中发病是冠心病的5倍。

因此,我国心血管病防治的重点是预防脑卒中。

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是高血压,积极控制高血压是预防脑卒中的重要措施。

我国人群血压水平从110/75mmHg开始,随着血压水平升高而心血管发病危险持续增加,与血压<110/75mmHg比较,血压120~129/80~84mmHg时,心血管发病危险增加1倍,血压140~149/90~94mmHg,心血管发病危险增加2倍,血压>180/110mmHg时,心血管发病危险增加10倍。

近年来,由于社会变革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我国心血管病发病率及相关危险因素均有增加趋势。

据2002年卫生部组织的全国居民27万人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资料显示,我国居民膳食质量明显提高,但城市居民膳食结构不尽合理。

畜肉类及油脂类消费过多,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病率上升迅速。

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18.8%,估计全国患病人数1.6亿多。

与1991年比较,患病率上升31%。

我国人群高血压知晓率为30.2%,治疗率为24.7%,控制率为6.1%,与1991年比有所提高,但仍处于较差水平。

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糖尿病患病率为2.6%,空腹血糖受损率为1.9%。

估计全国糖尿病现患人数2000多万,另有近2000万人空腹血糖受损。

与1996年比较,大城市20岁以上糖尿病患病率由4.6%上升到6.4%,增加39%。

我国成人血脂异常患病率为18.6%,估计全国血脂异常现患人数1.6亿,其中高胆固醇血症2.9%,高甘油三酯血症11.9%,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7.4%。

我国成人超重率为22.8%,肥胖率为7.1%,估计全国超重人数2.0亿,肥胖人数6000多万。

儿童肥胖率已达8%,应予以重视。

与1992年比较,成人超重率上升39%,肥胖率上升97%。

调查表明,膳食高能量、高脂肪和少体力活动与超重、肥胖、糖尿病和血脂异常的发生密切相关,高盐饮食与高血压患病密切相关,饮酒与高血压和血脂异常的患病密切相关,脂肪摄入多且体力活动少的人,患上述慢性疾病的机会多。

1.3我国人群高血压病患者的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是高血压流行病学和防治研究的重要参数。

1991年全国血压抽样调查收集了有关人群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的数据(表1中1991年资料,引自中国高血压杂志1995年增刊,17页)。

表11991年,2002年我国人群高血压患者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2002年的定义:

知晓率为可被诊断为高血压的调查对象在调查前就知道自己患有高血压者的比例;治疗率为可被诊断为高血压的调查对象中近2周内服降压药者的比例;控制率为可被诊断为高血压的调查对象中目前通过治疗血压在140/90mmHg以下者的比例。

以上流行病学资料显示,近半个世纪来我国人群高血压患病率上升很快。

其他研究资料还表明,心血管病的其他危险因素(血脂异常、肥胖、糖尿病、吸烟等)也呈明显上升趋势,加快了高血压的致病过程。

导致高血压和其他危险因素上升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我国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改善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带来的一系列不健康生活方式所致。

其中最重要的是膳食不平衡,吸烟和过量饮酒,缺乏体力活动和心理压力增加。

这些不良趋势,以及很低的人群高血压控制率,是对我国人群高血压防治的一个严重的挑战,也是一个机遇。

每一名医务工作者对我国高血压的流行态势及其将导致的后果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保持高度的警觉,并采取有力的防治措施。

1.4心脑血管病成为中国人首位死因,高血压是第一危险因素最近发表的我国≥40岁17万人群8年(1239191人-年)随访结果表明,总死亡20033人,总死亡率为1345.2/10万人-年。

前三位死亡的原因(死亡率/10万人-年)分别为心脏病(296.3)、恶性肿瘤(293.3)、脑血管病(276.9)。

总死亡的危险因素第一位是高血压(相对危险:

RR=1.48),此后是吸烟(RR=1.23)和缺乏体力活动(RR=1.20)。

心脏病占总死亡的23.1%,恶性肿瘤占22.3%,脑血管病占21.3%。

心脑血管病合并占总死亡的44.4%。

高血压及相关疾病的负担是巨大的,据2003年统计我国高血压直接医疗费为300亿元人民币,脑血管病为263亿元,心脏病为288亿元。

据估计我国心脑血管病每年耗费(直接医疗费和间接耗费)3000亿元人民币。

2.血压与心血管病危险血压水平与心血管病发病率呈连续正相关。

许多与高血压有关疾病发生于通常被认为是―正常血压‖者,因此,高血压患者心血管病危险不仅取决于血压水平,还取决于同时存在的其它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数量和程度。

2.1高血压发病的危险因素国际公认的高血压发病危险因素是:

超重、高盐膳食及中度以上饮酒。

我国流行病学研究也证实这三大因素与高血压发病显著相关,但又各自有其特点。

2.1.1体重超重和肥胖或腹型肥胖中国成人正常体重指数(BMI:

kg/m2)为19~24,体重指数≥24为超重,≥28为为肥胖。

人群体重指数的差别对人群的血压水平和高血压患病率有显著影响。

我国人群血压水平和高血压患病率北方高于南方,与人群体重指数差异相平行。

基线体重指数每增加3,4年内发生高血压的危险女性增加57%,男性增加50%。

腹型肥胖:

中国成人‖代谢综合征‖腰围切点的研究表明,我国中年人随着腰围增大,‖代谢综合征‖成分聚集的OR值显著增高;腹部脂肪聚集和危险因素的增加有密切关系。

以男性腰围≥85cm、女性≥80cm为切点,检出‖代谢综合征‖的假阳性率和假阴性率相对较低。

我国24万成人数据汇总分析表明,BMI≥24kg/m2者患高血压的危险是体重正常者的3~4倍,患糖尿病的危险是体重正常者的2~3倍,具有2项及2项以上危险因素的高血压及糖尿病危险是体重正常者的3~4倍。

BMI≥28kg/m2的肥胖者中90%以上患上述疾病或有危险因素聚集。

男性腰围≥85cm、女性≥80cm者高血压的危险为腰围低于此界限者的3.5倍,其患病尿病的危险为2.5倍,其中有2项及2项以上危险因素聚集者的高血压及糖尿病危险为正常体重的4倍以上。

最近,国际糖尿病联盟公布的‖代谢综合征‖有关腹型肥胖的标准是中国人腰围男性≥90cm、女性≥80cm。

有关腹部肥胖的腰围目前暂用中国肥胖工作组建议的标准,但在不同的研究中可同时参考国际糖尿病联盟的标准。

有关中国腹部肥胖的腰围标准仍需进一步研究。

2.1.2饮酒按每周至少饮酒一次为饮酒计算,我国中年男性人群饮酒率约30%~66%,女性为2%~7%。

男性持续饮酒者比不饮酒者4年内高血压发生危险增加40%。

2.1.3膳食高钠盐我国人群食盐摄入量高于西方国家。

北方人群食盐摄入量每人每天约12g-18g,南方为7g-8g。

膳食钠摄入量与血压水平呈显著相关性,北方人群血压水平高于南方。

在控制了总热量后,膳食钠与收缩压及张压的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63及0.58。

人群平均每人每天摄入食盐增加2g,则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升高2.0mmHg及1.2mmHg。

2.2血压升高是心血管发病的危险因素血压升高是脑卒中和冠心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2.2.1血压升高是中国人群脑卒中发病的最重要危险因素我国为脑卒中高发国,1997年,WHO-MONICA研究报告北京35~64岁男性脑卒中事件发生率为247/10万人,女性为175/10万人。

我国10组人群研究表明,血压水平与脑卒中发病危险呈对数线性关系,基线收缩压每升高10mmHg,脑卒中发生相对危险增加49%(缺血性卒中增加47%,出血性卒中增加54%);舒张压每升高5mmHg,脑卒中危险增加46%。

东亚人群分析显示,中国和日本人群中,血压升高对脑卒中发病作用强度为西方人群的1.5倍。

我国的研究提示老年脑血管病患者基础和长期治疗中平均收缩压水平与脑卒中再发有关。

中国七城市脑卒中预防研究表明血压水平与脑卒中发生危险密切相关,收缩压每升高10mmHg,脑卒中危险就增加25%。

社区干预治疗可使脑卒中发生危险下降31%。

2.2.2血压升高是中国人群冠心病发病的危险因素血压升高是西方人群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弗明汉心脏研究及MRFIT研究已经证实。

首钢公司男性冠心病危险因素的前瞻性研究显示,收缩压120~139mmHg时,冠心病相对危险比<120mmHg者增高40%,140~149mmHg者增加1.3倍,同样说明血压升高在中国人群中对冠心病发病的作用。

血压急剧升高可诱发急性心肌梗死。

2.2.3血压升高增加心力衰竭和肾脏疾病的危险有高血压病史者的心力衰竭危险比无高血压病史者高6倍。

舒张压每降低5mmHg,可使发生终末期肾病的危险减少1/4。

据中国心血管健康研究调查,我国心力衰竭患病率为0.9%,估计全国有心力衰竭患者400万。

2.2.4脉压对老年人心血管发病的影响。

脉压增大是反映动脉弹性差的指标。

Syst-China、Syst-Eur和EWPHE等老年人高血压试验汇总分析表明,60岁以上老年人基线脉压与总死亡,心血管性死亡,脑卒中和冠心病发病均呈显著正相关。

我国的研究提示老年脑血管病患者脉压水平与脑卒中再发有关。

2.3心血管病发生的其它危险因素心血管发病是多种危险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几种危险因素中度升高时对心血管发病的绝对危险可超过单独一种危险因素高度升高造成的危险。

我们在考虑高血压病人的治疗方针和力度时,不仅应根据其血压水平,还应同时考虑其它危险因素。

心血管发病的其它危险因素如下:

2.3.1年龄:

心血管发病随年龄而升高。

如北京35-74岁居民,年龄每增长10岁,冠心病发病率增高1~3倍,脑卒中发病率增高1~4倍。

这是由于多数危险因素水平随年龄的增长而升高,虽然年龄越大增高的速度有所减慢,但由于老年发病率高,故绝对危险仍很高。

2.3.2性别:

男性心血管发病率高于女性,我国14个人群监测5年结果显示,25~74岁男性冠心病,脑卒中发病率分别为女性的1.1~6.2和1.2~3.1倍。

2.3.3吸烟:

吸烟是公认的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

我国10组队列人群前瞻性研究表明,吸烟者冠心病发病的相对危险比不吸烟者增高2倍,缺血性卒中危险增高1倍,癌症死亡危险增高45%,总死亡危险增高21%。

北京资料表明,吸烟总量每增加1倍,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危险就增加4倍。

2.3.4血脂异常:

血清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是冠心病和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

首钢男工血TC200~239mg/dl者,冠心病发病危险为TC<200mg/dl者的2倍,>240mg/dl者的发病危险为<200mg/dl者3倍。

上海一组职工资料也表明,虽然血TC水平低于西方,但其与冠心病死亡的相对危险仍呈对数线性关系。

说明血TC作为冠心病发病的危险因素,没有最低阈值。

另一方面,也有资料提示如血TC过低(<140mg/dl),有可能增加出血性卒中的发病危险。

我国14组人群研究显示,人群中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均值与冠心病发病率呈显著负相关。

2.3.5超重和肥胖:

超重和肥胖是高血压发病的危险因素,同时也是冠心病和脑卒中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我国人群体重指数(BMI)水平虽低于西方,但近年来增长较快。

我国人群BMI水平与心血管病发病密切相关。

基线时BMI每增加1kg/m2,冠心病发病危险增高12%,缺血性卒中危险增高6%。

提示超重和肥胖是我国人群冠心病和缺血性卒中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2.3.6糖尿病和胰岛素抵抗:

糖尿病是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明确危险因素,也是冠心病的等危症。

据1994年20余万人调查,我国糖尿病患病率和糖耐量异常患病率分别为2.5%和3.2%,比10年前增长了3倍。

2002年调查也提示大城市20岁以上糖尿病患病率比1996年增长39%。

糖尿病患者的BMI,腰臀围比例,血压水平均高于非糖尿病者。

我国资料还显示,血清胰岛素水平与心血管病的许多危险因素显著相关,如高甘油三酯,低HDL-C,超重和肥胖,高血压、高血清胆固醇和高尿酸等。

大庆研究资料表明糖尿病组冠心病发病人数是糖耐量正常者的10倍以上。

餐后血糖浓度与冠心病发病呈正相关。

2.3.7C-反应蛋白:

不少研究表明C-反应蛋白与心血管发病有关,可预测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其预测的能力与LDL-C一样强。

C-反应蛋白还与‖代谢综合征‖密切相关。

还需进一步积累国内的研究资料。

2.3.8缺少体力活动:

体力活动减少是造成超重/肥胖的重要原因之一。

北京和广州郊区农民的随访研究表明,转向乡镇企业当工人或非农业劳动的农民与持续田间劳动者比较,BMI显著增高,心血管其它危险因素也显著增高。

缺少体力活动可增加高血压患者心血管病发生危险。

2.3.9心血管病病史:

疾病史:

有心血管病家族史,患者本人有心血管病史(如脑卒中,心肌梗死,心衰等)或肾脏疾病史者,均可增加心血管病发病危险。

3.诊断性评估评估包括三方面:

⑴确定血压水平及其它心血管病危险因素⑵判断高血压的原因(明确有无继发性高血压)⑶寻找靶器官损害以及相关临床的情况目的是利于高血压原因的鉴别诊断、心血管危险因素的评估,并指导诊断措施及预后判断。

所需信息来自患者的家族史、病史、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

3.1家族史和临床病史要点2家族史及临床病史采集1.1.既往血压水平及高血压病程2.2.继发性高血压的指征?

?

肾脏疾病家族史(多囊肾)肾脏疾病、尿路感染、血尿、滥用止痛药(肾实质性疾病)?

?

药物:

口服避孕药、甘草、生胃酮、滴鼻药、可卡因、安非他明、类固醇、非甾体类抗炎药、促红细胞生长素、环孢菌素?

?

阵发性出汗、头痛、焦虑、心悸(嗜铬细胞瘤)?

?

阵发性肌无力和痉挛(醛固酮增多症)3.3.危险因素高血压和心血管疾病的个人史或家族史?

?

血脂异常的个人史或家族史?

?

糖尿病的个人史或家族史?

?

吸烟习惯?

?

饮食习惯?

?

肥胖;活动量?

?

性格4.4.器官损害症状脑和眼:

头痛、眩晕、视力下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感觉及运动缺失心脏:

心悸、胸痛、气短、踝部水肿?

?

肾:

口渴、多尿、夜尿、血尿?

?

外周血管:

肢端发冷、间歇性跛行5.5.既往降压治疗所用药物及其疗效和副作用6.6.个人、家庭和环境因素全面的病史采集极为重要,应包括:

?

?

家族史:

询问患者有无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冠心病、脑卒中或肾脏病的家族史;病程:

患高血压的时间、血压水平、是否接受过抗高血压治疗及其疗效和副作用;症状及既往史:

目前及既往有无冠心病、心力衰竭、脑血管病、外周血管病、糖尿病、痛风、血脂异常、支气管痉挛、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性功能异常和肾脏疾病等的症状或病史及其治疗情况;有无提示继发性高血压的症状;生活方式:

仔细了解膳食中的脂肪、盐、酒摄入量,吸烟支数、体力活动量;询问成年后体重增加情况;?

?

药物致高血压:

详细询问曾否服用可能升高血压的药物,如口服避孕药、非甾体类抗炎药、甘草等;?

?

心理社会因素:

详细了解可能影响高血压病程及疗效的个人心理、社会和环境因素,包括家庭情况、工作环境及文化程度。

3.2体格检查:

仔细的体格检查有助于发现继发性高血压的线索及靶器官损害的情况。

包括正确测量四肢血压,测量体重指数(BMI),测量腰围及臀围,检查眼底,观察有无Cushing面容、神经纤维瘤性皮肤斑、甲状腺功能亢进性突眼征、下肢水肿,听诊颈动脉、胸主动脉、腹部动脉及股动脉有无杂音,甲状腺触诊,全面的心肺检查,检查腹部有无肾脏扩大、肿块,四肢动脉搏动,神经系统检查。

3.3实验室检查:

要点3实验室检查常规检查血糖(空腹为宜)?

?

血清总胆固醇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

?

空腹血清甘油三酯?

?

血清尿酸?

?

血清肌酐?

?

血清钾血红蛋白及红细胞比容?

?

尿液分析?

?

心电图推荐的检查超声心动图颈动脉(和股动脉)超声?

?

C—反应蛋白尿微量白蛋白(糖尿病病人的必查项目)?

?

尿蛋白定量(如纤维试纸检查为阳性)?

?

眼底镜检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