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124230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6.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docx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三五”规划的建议》、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关于进一步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家支持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等政策精神,在推动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更高要求上实现全县“率先、创新、绿色、和谐”发展,大步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目标迈进,根据省、市“十三五”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结合县情实际,特制定本规划纲要。

一、发展基础和面临形势

(一)“十二五”规划执行情况

“十二五”期间,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县上下抢抓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扩大内需的历史机遇,坚持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科技进步为支撑,锐意进取,戮力同心、玉汝于成,提前一年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的各项目标任务,成为历次“五年规划”发展速度最快,改革开放程度和县情变化最大,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

——国民经济保持快速发展。

“十二五”以来,全县经济发展总体呈现总量扩强速加、结构优化、效益提升的良好态势,预计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实现“两高、两增、两降、六个翻番”。

“两高”:

增速高于“十五”实际增长,高于“十二五”规划目标。

GDP(含油田)年均增长21.1%,较“十五”实际增速提高8.9个百分点,较“十二五”规划增速提高17.5个百分点。

“两增”:

粮食总产量由7.4万吨增加到11.1万吨,增长49.2%,年均增长8.3%,农民人均产粮达到1620斤;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690元增加到3073元,增长81.8%,年均增长12.7%。

“两降”:

贫困面由25.6%下降到21.1%;单位GDP能耗由8.2%下降到6.6%。

“六个翻番”:

地方生产总值由4.6亿元增加到11.37亿元,增长147%,年均增长19.82%,比“十五”末翻1.3番;财政大口径收入由5740万元增加到1.55亿元,增长170%,年均增长21.99%,比“十五”末翻了1.4番;地方财政收入由3834万元增加到1亿元,增长160.9%,年均增长21.1%,比“十五”末翻了1.4番;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3.9亿元增加到32.72亿元,增长738.8%,年均增长53%,比“十五”末翻了3.1番;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6052元增加到12840元,增长112.2%,年均增长16.2%,比“十五”末翻了1.1番;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3亿元增加到5.16亿元,增长154%,年均增长21%,比“十五”末翻了1.4番。

——项目建设取得新突破。

“十二五”期间,全县共有红色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县城供水等583个项目得到国家、省、市批复立项,落实国投资金17.4亿元。

五年来,累计实施各类建设项目781个,完成投资96.4亿元,其中招商引资及启动民资47.4亿元,实施项目354个,拉动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增长,成为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助推器”。

——基础设施和城乡建设成效显著。

“十二五”期间,全县修建油路13条378.25公里,砂砾路56条553.99公里,公路总里程由440.43公里增加到1263公里,实现了乡乡通等级油路、村村通等级砂砾路目标。

县城南部新区开发和旧城改造同步推进,县城规模快速增大,城镇功能进一步完善,城镇品位得到有效提升。

悦乐、南梁、元城、五蛟等小城镇面貌有了新的变化,城镇化率由“十五”末的20%提高到28.5%,城镇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0平方米。

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农电入户率达到98.8%,电话普及率达到36部/百人,农民人均水平梯田达到3.2亩,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89%和90%,50%的农户住上了砖瓦房,1.73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得到解决。

——特色产业发展有了重大突破。

绿色农业产业初具规模,草畜主导产业地位凸显。

畜牧业总收入从“十五”末的0.71亿元达到1.2亿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0%,草畜产业不断壮大。

全县瓜菜、洋芋、小杂粮、白瓜籽四大产业开发总面积达到60万亩、总产量达到22.68万吨、总产值达到6.19亿元、为农民提供人均现金收入1997.1元,分别是“十五”末的2倍、9.1倍、2.6倍和2.8倍。

优势资源开发形成规模。

原油产量由“十五”末的70万吨增加到150万吨,增长114.3%,约占全市原油总产量的40%,相当于全国十六大油田中江汉、江苏、冀东等小型油田的年产量。

红色旅游产业蓬勃发展。

开通红色旅游油路4条118公里,建成以南梁革命历史陈列馆为主的“一大四小”展馆5处,景点配套设施明显改善,参观瞻仰人数急剧增加,游客年接待量由“十五”末的3.65万人,增加到19万人,旅游收入由220万元提高到1580万元。

——民生保障和公共服务取得新进展。

社会保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民生问题有了较大改善。

五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人员4320人,实现再就业118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年均控制在4%以内。

教育资源配置不断优化。

撤并中小学校72所,新建寄宿制学校9所,累计向大专以上高等院校输送新生4000余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由“十五”末的60%提高至80%。

公共卫生体系逐步健全。

大病救助能力有所提高,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7.28%,农村低保覆盖面达到16.7%,城乡低收入居民基本实现应保尽保,保障性住房加快实施,普惠教育和强农惠农政策全面落实。

——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得到加强。

“十二五”末,全县造林面积达到60万亩(封山育林面积3.88万亩,人工造林56.12万亩),保存率为91.2%,森林覆盖率达到26.8%。

“十二五”期间每年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60平方公里以上,以油区、林区、水源地为重点的环境保护与治理工程有所加强,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遏制。

——改革开放深入推进。

国有企业改制基本完成;政府机构改革基本理顺;农村税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农村土地流转试点等涉农领域改革卓有成效;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向纵深推进;文化教育和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顺利推进。

开放合作继续扩大,成功举办了首届****南梁红色旅游文化节、陕甘边苏维埃政府(南梁政府)成立75周年纪念活动,国家西北部旱作农业、全省农村沼气能源建设、全省农民工技能培训、全国红办红色旅游精品线路推介及全省旅游从业人员培训等10多次(场)现场会议,与延安、井岗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签定友好合作协议,与中非八国积极开展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经验交流,这些亮点工作提升了**知名度。

(二)“十三五”发展基础和面临形势

“十三五”期间,我县发展有着千载难逢,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

一是全球进入后金融危机时代,世界经济继续缓慢回升向好,我国经过抗击金融危机后,已进入经济稳定增长期,国际国内有利形势为我县加快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大环境。

二是国家支持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和国家领导人心系南梁革命中心,将会大大提高我县革命老区政治地位,得到国家更大更多的政策支持。

三是我县作为陇东油田核心、陕甘边革命中心、国办29号文件《关于进一步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赋予的建设陇东“大型石化工业基地”、“红色旅游胜地”,将给我县石油资源大开发、红色旅游产业大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

四是随着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深入实施,国家把优惠政策、扶持资金更多地倾向“老少边”地区,将对我县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生态文明创建、农业产业开发、扶贫攻坚创造有利条件。

在看到有利机遇的同时,应清醒地意识到国际国内经济发展大局中的不稳定、不确定、不可预见性因素相互交织,势必涉及和影响我县发展环境,未来发展也面临严峻挑战。

客观地讲,我县产业开发正处于起步阶段,欠发达的县情特征十分明显,集中表现为“一小三低三突出”。

即经济总量小:

全县人均GDP与全国、全省、全市相比分别低20189元、5836元、4957元,与周边区域相似的吴起、志丹相比分别低23215元、57825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比全国低5581元、2547元,比全省低335.8元、374.1元。

农业产业化、城镇化、地方工业化水平低:

我县既是一个农业大县,又是农业弱县,绿色农业规模化开发、集约化经营尚未形成,特色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和商品率不足20%。

地方工业企业和产品门类少、总量小、比重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在境内中央企业工业总量中所占比重不足7%。

城镇化进程缓慢,“十二五”末,全县城镇化率仅为28.5%,分别低于全国、全省、全市19.5个、6.15个和1.6个百分点。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与加快发展的矛盾突出,全县至今没有高等级公路,主干线公路分布少、路网密度小、等级低,远远低于全国、全省和全市平均水平,交通和水利工程建设现状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需要,是优势资源开发和产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生态环境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矛盾突出。

我县是石油开发的重点区域,水土流失、生态环境脆弱的问题依然突出,对资源开发的承载力较差。

资源大县与财政穷县的矛盾突出。

作为长庆油田开发的核心区,我县原油年产量相当于全国小型油田的产量,但资源收益分配严重失衡,石油产业对地方财政和农民收入贡献十分微弱,与周边相邻油区市县相比,收入水平悬殊,差距不断拉大,在付出沉重生态环境代价下,资源大县、生态弱县、财政穷县、脱贫难县的特征异常凸显。

总体判断,机遇大于挑战,“十三五”时期,是我县优势资源大开发、基地大建设、产业大转型、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期,也是我县消除瓶颈、打牢基础、改善民生、蓄势而发的非常期,更是决定命运的决战期。

如果这五年,产业结构得不到优化调整,重大项目不能如期实施,国家扶持政策和保障措施不能落实到位,就会丧失大好机遇,不仅辜负了国家赋予的光荣使命,还会影响到**今后经济社会发展走向。

二、“十三五”规划的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为统揽,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建设特色经济强县为目标,以保障和发展民生为重点,以项目建设为总纲,大力开发“红、黑、绿”(红色旅游、石油资源、绿色农业产业)“三大产业”,努力在红色旅游开发、石油资源开发、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谐社会建设上实现“五大跨越”,着力打造全国红色旅游重点县、重要石油生产基地和以小杂粮为主的特色农产品基地、西部生态优县、陇上畜产强县。

(二)基本原则

——坚持“四个结合”,“三个转变”。

重点解决资源大县、财政穷县、生态弱县的突出问题,把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结合起来;把资源开发与就地加工转化结合起来;把税收保护政策与当地财政收益结合起来;把区域发展与老区人民脱贫致富结合起来。

着力推进资源富集与经济落后并存、向资源开发与经济强县转变,资源开发与生态脆弱并存、向资源综合利用与生态文明转变,传统模式与粗放经营并存、向改革创新与跨越式发展转变。

——坚持科学发展,循环开发利用。

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循环经济发展要求,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技术升级,创新节约、集约、绿色发展的模式,走低碳低排、节能降耗、清洁环保、循环利用、高质高效、科学发展的路子,增强自主创新动力、内在发展活力、自我发展能力。

——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

准确把握国家产业政策导向和基本县情,正确处理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的关系,在办好短、平、快产业,解决好群众最迫切、最关注、最切身利益的同时,把红色旅游、石油开发、特色农产品、重大项目建设作为事关全局长远发展的战略和主攻方向。

——坚持统筹谋划,全面发展。

在立足主类资源和重大产业开发的同时,统筹安排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配套工程措施,统筹经济社会、公共服务以及人的自身全面发展,齐头并进。

——坚持民生至上,推进和谐发展。

突出创业就业、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合法权益保护等民生问题的优先位置,着力开通产业与群众共同致富“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收益差距均衡化,经济增长与居民收入同步化,落实利民政策的普惠性,发展改革成果的共享性。

——坚持解放思想,争先创优。

不断解放思想、创新发展理念,充分发挥文化“软实力”引领经济发展的先导作用。

发扬“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精神,重振“面向群众,艰苦奋斗,不怕牺牲,开拓创新”的革命老区精神,传承勤劳智慧、奋发图强、创造奇迹的优良传统精神,弘扬与时俱进、再造辉煌的时代人文精神,引领和推动各项重点工作争先创优,与时俱进。

(三)总体思路

紧紧围绕建设特色经济强县的奋斗目标,坚定不移地走好地企共建、主攻石油开发发展;把握机遇,实施项目带动发展;开发优势资源,依托草畜产业推动发展;打造红色旅游品牌,依托老区政治优势帮扶发展;民生至上,社会和谐发展的五条路子。

(四)奋斗目标

总体目标:

到“十三五”末,优势资源开发和产业基地基本建成,重大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治理,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经济总量与人均水平居全市上游;扶贫开发取得显著成效,社会各项事业建设、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取得实质性突破。

在推进跨越式发展的更高要求上,实现率先、创新、绿色、和谐发展。

到2020年,全国石油生产基地和以小杂粮为主的特色农产品基地全面形成,实现全国红色旅游重点县、陇上畜产强县、西部生态优县、全面小康社会的总目标。

主要预期目标:

——综合经济目标:

“十三五”末,生产总值力争达到175亿元,较“十二五”翻1.55番,年均增长24%,其中地方生产总值达到28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26亿元,较“十二五”末翻1.95番,年均增长31%;财政总收入达到3.12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2.01亿元,分别较“十二五”末翻1番,年均增长1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367元,年均增长11.8%;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20679元,年均增长10%。

到“十三五”末,生产总值达到500亿元以上,财政总收入达到6亿元以上。

——产业发展目标:

产业结构得到优化,支柱产业发展壮大。

“十三五”末,原油产量达到400万吨以上,游客接待量达到50万人(次)以上,旅游收入达到1.5亿元以上。

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25.2﹕28﹕46.8调整为22﹕29﹕49。

一产增加值年均增长17%以上;二产增加值年均增长20%以上;三产增加值年均增长21%以上。

——社会发展目标:

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6%,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9.5年以上;人口自增率控制在7.5‰以内;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实现全覆盖;科技投入占GDP的比重逐年提高;城市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城镇化率达到40%以上。

——可持续发展目标:

单位GDP能耗控制在0.6吨标煤/万元以内,森林覆盖率达到35%。

全县县城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柔远河等四条河流水质达到Ⅲ类地表水环境质量;县城大气环境质量基本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危险废物得到安全处置;全县80%以上的乡镇建成省级环境优美乡镇。

三、“十三五”发展的重大任务

按照上述总体思路、发展原则、总体目标,确定全县“十三五”期间重大任务是:

(一)抢抓发展机遇,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

坚持把项目作为实现“十三五”规划目标的关键环节来抓,以只争朝夕、占登先机和雷厉风行的实际行动,争政策、争项目、争投资,力争有更多的项目列入国家和省市投资计划,获取更多更大支持。

坚持围绕消除“瓶颈”制约,大上基础建设项目;围绕开发特色产业,大上城乡居民增收项目;围绕优势资源开发,大上财政增收项目;围绕促进全面发展,大上社会事业项目,努力争取和实施好对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和生产力布局具有重大影响的9类106个重点项目,把“十三五”规划的思路和目标任务体现和落实到建设项目上。

全面落实项目工作责任制,强化对项目建设全程管理,以卓有成效的项目工作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二)挖掘南梁革命历史,深度开发红色旅游产业

按照建设“全国红色旅游重点县”的战略定位,努力挖掘南梁革命历史“两点一存”的历史作用,举办陕甘边党史高峰论坛,提升“红色南梁”党史研究地位,树立“红军从这里走向辉煌”红色品牌。

以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旧址(南梁政府)红色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二期项目、延安干部学院南梁教学点工程、马锡五审判方式展馆暨**市法官培训基地、大凤川景观坝、东**砖塔维修保护等重大项目为依托,要严格执行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院旅游风景管理所修编的《**县红色旅游景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分步实施以南梁纪念馆为中心的土地革命红色旅游景区、以抗大七分校旧址为主要内容的红色抗大教育旅游景区,以军民大生产纪念馆为载体的屯垦文化旅游景区。

“十三五”期间南梁革命纪念馆和抗大七分校景区分别晋升国家4A、3A级旅游景区,切实确立红色旅游的龙头地位。

加大生态、人文、工业旅游的建设步伐。

加大东**森林公园、大小凤川生态休闲度假村的建设力度,有效保护秦直道、秦长城、大顺城,推进以范公祠、双塔寺为核心的双塔森林公园提升步伐。

构建红色、生态、人文资源互为补充的旅游产业格局。

加强区域合作。

重点开拓西安、咸阳、铜川、银川、延安、兰州等中远程客源市场。

加快推出兰州—会宁—六盘山—**—延安、兰州—银川—**—延安、西安—**—吴起—志丹—延安区际旅游线路。

争取在5年内,把**融入陕甘宁红色旅游圈,实现资源、客源、利益共享。

加强宣传促销。

坚持每两年筹办一次“**·南梁红色旅游文化节”,将其培育成陇上知名的红色节会。

加强文物史料的抢救、搜集和整理,编撰通俗易懂的红色故事和珍贵红色资料。

组建红色演艺队伍,策划编排演出《南梁红歌》,增强宣传、推介效果。

大力发展旅游服务业。

加强景区住宿、餐饮、购物及接待中心、停车场、旅游厕所等设施建设;加强景区参与性、体验性项目建设,丰富景区(点)游览活动;加强旅游队伍的整合和从业人员的培训,规范行业行为、优化旅游环境,树立窗口形象;全面提高接待质量和服务水平。

积极培育特色民俗文化产业。

大力开发以香包、刺绣、剪纸为重点的特色民俗文化产品,挖掘、整理、出版**民歌、民谣等非遗文化产品。

加快建设非遗成果及民俗文化会展中心、县文化“三馆”楼、南梁影剧院和基层文化站建设,每年发展香包、刺绣、剪纸生产大户300户,生产销售量达10万件以上。

(三)依托优势资源,大力开发石油产业

丰富的石油资源,决定了县情的特点,依靠石油开发实现产业转型,是我县未来一个时期的头等大事,是压倒一切的首要任务。

根据国家赋予的“建设战略性石化工业基地”、“传统能源综合示范区”的定位,围绕中油集团提出“十三五”期间“把陇东打造成全国特大型油田”和市委、市政府确定的把**建成全国大型绿色能源化工基地和全省新的经济增长极的总目标,按照“环境最佳、服务最优、效率最高、速度最快”的要求,全力支持油田开发,确保“十三五”末境内原油年产量达到400万吨,产量达到全国中型油田水平,使我县保持长庆油田陇东油区的核心地位。

在加快石油资源开发步伐,创建“和谐典范、模范油区”的同时,创新地企联合开发、合作经营、相互支持、利益共享机制。

围绕油田生产需要,地企在石油化工助剂、污水处理等生产方面加强合作,促进石油开发后续产业发展,力争在“十三五”期间围绕石油资源开发促进县域经济发展,鼓励油田单位建设伴生气回收利用企业,全力支持油田、开发油田、带动地方工业同步发展。

(四)立足特色农产品,大力开发绿色农业产业

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产业富民为目标,连片规模化种植,基地化生产,产业化经营,重点加快草畜、粮饲玉米、小杂粮、蔬菜、洋芋等农业主导产业开发。

在东部生态农业区以发展草畜、粮饲玉米、白瓜籽产业为主。

在西北部旱作农业区以洋芋、小杂粮为主。

在中南部高效农业区以蔬菜、草畜、粮饲玉米为主。

草畜产业:

继续坚持走“广种草、舍饲养,改畜种、调结构,小群体、大规模”的发展路子,以“漫山遍野种草,千家万户养畜”为主推模式,每年新种植紫花苜蓿18万亩,大力抓好退牧还草、百万亩优质紫花苜蓿基地、肉绒山羊基地建设。

到2015年,全县紫花苜蓿留床面积达到100万亩以上,新增舍饲养殖户累计达到1.8万户,建成专业养牛村20个、专业养羊村30个,建成5万头肉牛、50万只肉绒羊和30万只獭兔生产基地,大家畜饲养量达到8.5万头,羊饲养量达到50万只以上,猪饲养量达到15万头。

粮饲玉米产业:

坚持以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推广为核心,每年种植优质粮饲玉米20万亩,亩增产粮食50-120公斤,增加产值75-180元,大力实施旱作农业项目,五年累计推广100万亩。

小杂粮产业:

坚持走无公害化的发展路子,建成以荞麦、豆类、糜谷为主的优质小杂粮生产基地5万亩,带动全县发展20万亩,总产达到2万吨。

蔬菜产业:

围绕油田产业队伍和城乡居民生活需求,扩大绿色优质蔬菜产业规模,以悦乐镇千亩蔬菜基地建设为重点,年均完成设施蔬菜生产5000亩,带动蔬菜产业开发面积10万亩,总产达到18万吨。

洋芋产业:

以引进推广优质专用新品种为重点,每年建无毒种薯示范推广1万亩,良种繁育基地3000亩、中心示范基地3万亩,使全县洋芋种植面积稳定在20万亩,总产稳定在20万吨以上。

白瓜籽产业:

以改良品种,改善品质,提高产量,增加效益为重点,建成优质白瓜籽生产基地10万亩(其中纯种1-2万亩),总产达到2000-3000吨。

(五)强化基础设施支撑,破解发展“瓶颈”制约

“十三五”期间以提升公路等级,增加公路密度,加大水资源配置能力,改造升级农村电网,扩大信息覆盖面为重点,提高基础设施承载能力和运行效率,改善发展硬环境,消除“瓶颈”制约。

——强化交通基础支撑。

按照主干线公路、出县出省公路、县乡公路、乡村公路四个层次稳步推进,努力打通一批接界路、出境路和断头路,实现与周边交通动脉全程对接,与边际公路联网。

“十三五”期间,论证启动打扮梁-潘阳涧高速公路**段、柔远至太白高速公路、悦乐至阜城二级公路前期工作,力争早日立项开工建设;完成新南红色旅游二级公路建设,新(改)建农村公路915.3公里,升级改造元城至铁角城县乡道路,建成毛上路至南湾等41条通村油路,11条乡村道连通工程,3条矿区道路建设。

建成县城二级客运站、4个乡镇客运站、90个村停靠站。

新增通油路行政村55个,实现100%的行政村通油路,村到村、村到部分组基本实现以等级公路与干线道路网相连接。

——强化水利基础支撑。

坚持“三水”齐抓,大中小并举,开源与节流并重的水资源开发思路,努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切实加大城乡现有水资源保护力度,积极寻找后续替补水资源,“十三五”末,使县乡均有新的稳定替补水源。

加快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小型水资源工程、县城供水及山洪灾害防治等工程,全面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积极争取葫芦河调水、境外调水工程。

加快灌区节水改造和灌溉泵站更新改造,完善灌区末级渠系配套,提高节水效能。

“十三五”期间,新建电力提灌站20处,维修灌区5处,除险加固病险水库2座,新建小型水库1座、节水灌溉工程6处,新建泵站扬水工程15处,新打机井15眼、小电井1500眼、集雨水窖1万眼,发展补灌面积1万亩,全县实现川区农田水利化和山区人畜饮水安全化。

——加快电力改造步伐。

加快城乡电网改造升级和延伸,新建110千伏输变电站2座、110千伏线路273公里;新建改造35千伏输变电站6座,35千伏线路275公里,新建10千伏线路380公里,0.4千伏线路3410公里。

提高供电能力,实现城乡用电同网同价。

在偏远山区尝试开发利用太阳能、风力发电,力争建成太阳能、风力发电站7处,使全县农电入户率达到100%。

——扩大信息覆盖面。

根据山区生产生活实际,结合新农村建设,超前实施信息系统技术升级,有步骤、分层次地促进电话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三网融合”,加强信息传输基础设施及机关单位网络信息化建设。

到2015年,川塬区网络覆盖率达到95%以上,农户电话入户率达到85%,移动、联通、电信、电话网络覆盖全县,基本实现信息共享。

——加大农田改造力度。

坚持农田改造与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相结合,新修围庄田与规模田相结合,改善耕地条件与培肥地力相结合,加大土地整修力度,加快乔山梁梯田建设进度,每年新修基本农田3.5万亩,开发整理土地1万亩,改造中低产田2.5万亩,力争到2015年,实现“梯田化达标县”目标,机械化作业面积占到基本农田总面积的60%以上。

(六)加强生态建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