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易错易混突破专题12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发展变化.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123592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60.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易错易混突破专题12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发展变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考历史易错易混突破专题12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发展变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考历史易错易混突破专题12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发展变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考历史易错易混突破专题12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发展变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考历史易错易混突破专题12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发展变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易错易混突破专题12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发展变化.docx

《高考历史易错易混突破专题12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发展变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易错易混突破专题12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发展变化.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易错易混突破专题12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发展变化.docx

高考历史易错易混突破专题12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发展变化

易混易错点12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发展变化

错因归纳:

对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不同阶段的特征及主要表现掌握不准确。

释疑解惑

阶段

世界格局

主要表现

认识

二战后

至50年

代中期

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铁幕”演说、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约组织;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经互会、华约组织

①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冲突是两极格局形成的主要原因。

②世界多极化趋势的根源在于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发展趋势。

③新的国际格局的形成需要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但多极化不可逆转。

④多极化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

50年代

后期至

80年代

末90年

代初 

两极格局下,表现出多极化趋势

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中国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80年代

末90年

代初

至今

两极格局崩溃,多极化趋势加强。

暂时表现为“一超多强”

苏联解体,冷战结束。

美国、欧盟、日本成鼎立之势;俄罗斯走出低谷;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真题突破

1.(2019·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34)1947~1948年,美国部分印第安人部族面临饥荒,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因为有人指控他们部族公社的生活方式是共产主义式的而不是美国式的。

这反映出(  )

A.三权分立体制存在重大缺陷B.意识形态影响政府政策

C.执政者力图重塑国家精神D.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加强

【答案】B

【解析】“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因为有人指控他们部族公社的生活方式是共产主义式的而不是美国式的”这属于意识形态的歧视,与国际美苏之间的意识形态对立相关,故选B项;“美国部分印第安人部族面临饥荒,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这种结果不是权利制衡的结果,排除A项;“1947~1948年,美国部分印第安人部族面临饥荒,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这

不是一种正常的国家精神,排除C项;“印第安人部族面临饥荒,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与国家干预的理念是相违背的,排除D项。

2.(2019·北京高考·23)日本自1963年起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钢铁出口国。

同年,美国指责日本对美进行钢铁倾销,日本遂减少对美出口。

1968年美国迫使日本签署协定,日本再次大幅减少对美钢铁出口。

这说明(  )

A.“一超多强”的世界格局已形成B.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速

C.日本难以摆脱美国的经济控制D.美国开始建立世界经济霸权

【答案】C

【解析】由材料“美国指责日本对美进行钢铁倾销,日本遂减少对美出口。

1968年美国迫使日本签署协定,日本再次大幅减少对美钢铁出口”可知日本作为最大的钢铁出口国,其对外贸易受到美国的干涉和控制,故选C项;世界格局向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但是新格局尚未形成,排除A项;材料强调日本经济发展受到美国的影响而非世界经济一体化,排除B项;二战后美国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世界经济霸权,排除D项。

3.(2018·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35)图8反映了1945~1975年间联合国成员国的变化情况,这表明(  )

A.第三世界发展壮大B.欧共体的成员增加

C.世界贸易范围明显扩大D.经济区域化的趋势加强

【答案】A

【解析】根据图中联合国成员数量的洲际分布变化可知从1945到1975年,亚洲和非洲成员国明显增多,而亚非国家多为第三世界国家,说明第三世界发展壮大,故A项正确;从图中可以看出1945到1975年欧洲成员国增加,但不能反映欧共体成员增加,并且这也不材料反映的主旨,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联合国成员变化情况,与世界贸易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联合国成员变化情况,并未体现经济区域化,故D项错误。

4.(2018.4·浙江高考·25)右图是欧洲某区域集团组织的成员国扩大示意图。

观察图1和图2,该组织的演进反映了(  )

图1图2

①欧洲一体化进程②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③美苏对峙格局的形成④从经济合作为主向政治合作为主的转变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答案】A

【解析】欧洲该区域集团组织是欧盟,成员国扩大反映出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故①正确;欧盟推动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故②正确;此时美苏对峙格局已经结束,故③错误;示意图反映出欧盟合作深入,从经济合作为主向经济政治合作的转变,故④错误,故④错误。

只有A项符合题意。

5.(2018·江苏高考·19)20世纪60年代末,在世界贸易总额中,西欧国家仅欧共体六国所占比例就超过39%,美国同期从1957年的20.9%下降到15.1%。

在世界工业生产中,1951年至1970年,西欧所占比例由20.8%升至28.6%,美国同期则由48.6%降至37.8%。

据此可知,西欧经济的发展(  )

A.促进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B.强化了欧洲为主导的世界格局

C.缓和了西欧国家与美国的矛盾

D.推动了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演进

【答案】D

【解析】1945年,根据《布雷顿森林协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成立,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建立起来了,这就是布雷顿森林体系,与材料中“20世纪60年代末”不符,故A项错误;二战后,西欧衰落,美苏两极格局取代了长期以来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政治格局,世界经济格局以美国为主导而非欧洲,故B项错误;材料中“1951年至1970年,西欧所占比例由20.8%升至28.6%”,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西欧国家开始摆脱美国的控制,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并不是缓和矛盾,故C项错误;1967年欧共体成立后,欧共体国家在一系列重大国际问题上采取了共同政策,对外尽量“用一个声音说话”,进一步加强了政治上的联合,推动了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发展,故D项正确。

6.(2018·北京高考·23)1956年7月,印度、埃及和南斯拉夫共同发表宣言,反对“把世界分为强有力的国家集团”。

该宣言(  )

A.成为亚太经合组织的指导方针

B.奠定了不结盟运动的政治基础

C.推动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立

D.促成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建立

【答案】B

【解析】亚太经合组织的指导方针是“自愿、互利”等原则且主要是经济领域,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时间和印度、埃及及南斯拉夫和他们提出反对“把世界分为强有力的国家集团”得出是反对两极对峙,因此为不结盟运动奠定了基础,故B项正确;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是1949年成立的,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建立于1945年,与材料时间不符,且以美国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不是发展中国家,故D项错误。

7.(2018.4·浙江高考·25)右图是欧洲某区域集团组织的成员国扩大示意图。

观察图1和图2,该组织的演进反映了(  )

图1图2

①欧洲一体化进程②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③美苏对峙格局的形成④从经济合作为主向政治合作为主的转变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答案】A

【解析】欧洲该区域集团组织是欧盟,成员国扩大反映出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故①正确;欧盟推动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故②正确;此时美苏对峙格局已经结束,故③错误;示意图反映出欧盟合作深入,从经济合作为主向经济政治合作的转变,故④错误,故④错误。

只有A项符合题意。

8.(2017年天津卷11).1990年9月12日,苏、美、英、法、西德和东德的外长在莫斯科举行最后一次“2+4”会谈,签署条约,规定:

四大国停止对德国的权利和责任,统一后的德国享有完全的主权。

这体现的历史背景是(  )

A.战后世界格局的影响依然存在B.两极格局的瓦解

C.民主德国与联邦德国完成合并D.全球化进程加快

【答案】A

【解析】从材料中苏、美、英、法四国参与协定东德、西德的统一和主权问题,可知当时两极格局和大国主导世界的影响仍然存在,故A项正确;两极格局瓦解的时间和标志是1991年苏联解体,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民主德国与联邦德国完成合并是在这次各国会谈签署条约之后,故C项错误;全球化趋势加快是当时的时代背景,但与材料体现的德国受到大国监管的内容无关,故D项错误。

9.(2017年北京卷22).图10取材于1949年美国报纸的一幅漫画,题为“他终于上道了”。

图中①处应填写(  )

A.罗斯福新政B.“铁幕”演说C.马歇尔计划D.欧洲煤钢联营

【答案】C

【解析】题目时间是1949年,与罗斯福新政时间不符,且与漫画中欧洲自立没有关系,故A项错误;“铁幕”演说是丘吉尔在1946年提出的,与题目中的美国和欧洲无关,故B项错误;1947年,美国提出马歇尔计划,有利于欧洲的经济的恢复,故C项正确;欧洲煤钢联营成立于1951年,与题目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10.(2016·北京文综·23)电影往往是社会现实与舆论的一种反映。

1943年,好莱坞拍摄了一些歌颂苏联的电影,比如《光荣的日子》《出使莫斯科》等。

1948年,苏联对美国的威胁成为好莱坞电影的重要主题之一,这类影片有《铁幕背后》《红色威胁》等。

与这一时期电影主题转变相关的政治背景有(  )

①“杜鲁门主义”的提出②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

③联合国成立④不结盟运动兴起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答案】A

【解析】题干中电影主题转变的时间是1948年,转变后的主题是“威胁”,1947年美国总统杜鲁门提出了“杜鲁门主义”,标志着美苏冷战的开始,故①正确;1949年,为了在军事上对抗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美国牵头成立了北约,故②正确;联合国成立于1945年,其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国际合作,与题干主旨不符,故③错误;不结盟运动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是新独立的亚非拉发展中国家为了摆脱美苏控制和维护独立而酝酿的,与题干主旨不符,故④错误,选择A项符合题意。

11.(2016·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35)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一位著名黑人爵士乐演唱家,在美国新闻署的资助和安排下,多次赴非洲等地巡演,赢得了大量歌迷,很多人通过他的演唱知道了美国。

美国政府机构支持该演唱家海外巡演的主要目的是(  )

A.争取国内黑人选民支持

B.展示美国的经济实力

C.抵制不结盟运动的发展

D.与苏联争夺中间地带

【答案】D

【解析】争取国内黑人选民支持与材料美国政府机构支持演唱家“赴非洲等地巡演”不符,故A项错误;展示美国的经济实力与材料“赢得了大量歌迷,很多人通过他的演唱知道了美国”不符,故B项错误;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依据材料“在美国新闻署的资助和安排下,多次赴非洲等地巡演,赢得了大量歌迷,很多人通过他的演唱知道了美国”可知,美国政府机构支持演唱家海外巡演是为了让非洲等地的黑人们由此了解美国,支持美国,进而达到与苏联争夺非洲等中间地带的目的,故D项正确。

模拟突破

1.如图是苏联人心目中的马歇尔计划。

对其理解正确的是(  )

A.美国摧毁了西欧经济基础

B.西欧成为美国的政治附庸

C.揭示了马歇尔计划的本质

D.反映了当时“冷战”的国际形势

【答案】D

【解析】依据图片可知,苏联人认为马歇尔计划侵犯了西欧国家的主权,打破了西欧国家的关税壁垒,并非摧毁了西欧经济基础,故A项错误;从图中可以看出,苏联人心目中的马歇尔计划是美国想用美元打开西欧的市场,控制西欧的国家主权,这是美国的目的,但美国的目的没有完全实现,故B项错误;马歇尔计划的本质是防止共产主义的扩张,对抗苏联,与苏联人心目中的马歇尔计划不一致,故C项错误;苏联人对马歇尔计划的认识充分体现了“冷战”背景下的美苏关系,D项正确。

2.右图中飞机的驾驶员是美国人霍尔沃森。

1948年到1949年,苏联封锁西柏林,英美两国联合救援,向西柏林空运各类生活物资。

霍尔沃森每次执行任务时都会给孩子们空投糖果,为了让孩子们能辨认出自己,便摇晃几下飞机的翅膀。

因此,西柏林孩子称他为“摇翅膀的叔叔”。

此事发生的背景是(  )

A.杜鲁门主义实施    

B.东德建成“柏林墙”

C.北约与华约对峙

D.欧洲共同体的成立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二战后的世界政治格局。

根据材料信息“1948年到1949年,苏联封锁西柏林”,判断柏林危机是美苏冷战的产物。

A是冷战的标志,符合题意。

B是1961年,C是1955年,D是1967年。

3.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仅仅25年,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

在战后头几年中十分盛行的世界力量的两极分化已经消失。

”这种状况产生的原因不包括(  )

A.欧共体崛起

B.日本经济迅速发展

C.美苏两国在政治、经济等领域的矛盾趋向缓和

D.发展中国家作为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提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25年”,应为1970年,当时美苏处于激烈争霸中,矛盾没有趋向缓和,C项错误,符合题意。

4.德国分裂后,联邦德国期望依靠美国和北约组织的支持来实现统一。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联邦德国主动发展同苏联、东欧国家的关系,以“缓和、均势与联盟”为基础的新东方政策逐渐成熟。

导致这一外交政策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苏联对外扩张的加剧

B.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C.美国霸主地位的丧失

D.欧洲国家逐步走向联合

【答案】B

【解析】联系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随着西欧走向联合,经济得到恢复、发展,西欧国家在政治上开始谋求独立自主,不再追随美国,“联邦德国主动发展同苏联、东欧国家的关系,以‘缓和、均势与联盟’为基础的新东方政策逐渐成熟”正是这一时期谋求外交独立的表现,西欧的崛起反映出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故B项符合题意。

5.在“冷战”结束后的亚太地区,俄罗斯国力锐减,日本综合国力下降,与此同时,东盟、印度的力量迅速壮大,成为“冷战”后亚太政治格局中不可忽视的力量。

这反映出“冷战”结束(  )

A.有利于遏制大国的霸权主义

B.推动了世界格局的健康发展

C.为区域力量发展提供了机遇

D.对亚太地区的发展更为有利

【答案】C 

【解析】“冷战”结束后是“一超多强”的格局,材料中没有涉及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故A项错误;材料中“‘冷战’后亚太政治格局”不等于整个世界格局,故B项错误;为区域力量发展提供了机遇与材料中“东盟、印度的力量迅速壮大,成为‘冷战’后亚太政治格局中不可忽视的力量”相符,故C项正确;和平发展更有利于亚太地区的发展,而材料未涉及和平发展,故D项错误。

6.某课题的中心词是“杜鲁门主义”“欧洲一体化”“日本崛起”“中国振兴”“苏联解体”。

由此推断,该课题的中心内容最有可能是(  )

A.从美苏争霸到美国霸主地位的动摇

B.从经济区域集团化到全球经济一体化

C.从两极格局到世界多极化格局的形成

D.从两极格局的形成到两极格局的瓦解

【答案】D 

【解析】“杜鲁门主义”是两极格局的表现,“欧洲一体化”“日本崛起”“中国振兴”属于新兴力量的崛起,有力冲击美苏两极格局,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

“苏联解体”标志两极格局解体,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多极化格局并没有形成,C项错。

7.(2019·天津河西区模拟)1946年2月22日,美国驻苏联外交官乔治·凯南向美国国务院发了一封电文,指出:

“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是水火不相容的;美苏之间无法建立‘合作’关系;美国必须把苏联当作对手,而不是伙伴。

”这一文件(  )

A.标志着美苏争霸的局面完全形成

B.主张美国用战争手段与苏联全面对抗

C.为美国的“冷战”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D.形成了二战后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1946年……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是水火不相容的……美国必须把苏联当作对手,而不是伙伴”,这一电文为“冷战”提供了理论支持,故C项正确。

8.(2019·广西南宁模拟)关于冷战起源,20世纪四五十年代主流学者认为是苏联寻求世界霸权导致冷战;60年代后,随着美国霸权主义不断上升,主流学者认为美国应负主要责任;进入70年代后,美苏争霸越演越烈,主流学者认为双方实用主义政策下的误判与误解,是冷战发生的原因,双方都有责任;而到了90年代,随着苏联档案公开,学者又开始关注斯大林等个人因素,这表明(  )

A.冷战发生真正的责任者无法探求

B.苏联才是冷战发动的主要责任方

C.冷战导致美国霸权主义思想出现

D.冷战学术研究体现时代不断变革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不同时期关于冷战的主要责任方存在争议,反映出冷战学术研究体现时代不断变革,故D项正确。

9.(2019·山西太原调研)1959年苏联最高领导人赫鲁晓夫访问美国,讨论东西柏林和裁军问题;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苏联,双方达成了限制核武器的协议。

这反映出美苏(  )

A.意识形态的对抗逐渐消失

B.国家利益的矛盾趋于缓和

C.共同致力于推动世界和平

D.力量的消长影响双边关系

【答案】D

【解析】由材料“1959年苏联最高领导人赫鲁晓夫访问美国,讨论东西柏林和裁军问题;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苏联,双方达成了限制核武器的协议”可知,国家经济实力的发展影响对外关系,故D项正确。

10.(2019·山东潍坊模拟)1970年,尼克松向国会提交国情咨文,把只是针对亚洲的“关岛主义”正式发展为美国新的全球战略即“尼克松主义”,提出了以“伙伴关系”“实力”“谈判”为“三个支柱”的“新和平战略”。

这说明美国(  )

A.放弃了与苏联争霸

B.对外战略由亚洲转向全球

C.力图维护世界和平

D.争取对外关系的主动权

【答案】D

【解析】据材料“伙伴关系”、“谈判”可知美国在对外活动中改变以往的直接影响方式,其目的是争取对外关系的主动权,故D项正确。

11.(2018·湖南长郡中学模拟)1969年,社会民主党人勃兰特出任联邦德国的总理,他改变了前任总理阿登纳向美国一边倒的政策,在依靠美国的同时与苏联和其他东欧国家和解。

这反映出当时(  )

A.美德关系的恶化

B.西方阵营出现分化

C.美苏关系的缓和

D.两极格局趋向瓦解

【答案】B

【解析】德国总理勃兰特改变向美国一边倒政策,与苏联和其他东欧国家和解,说明德国逐渐与美国反苏反共政策相左,反映当时西方阵营出现分化,故B项正确。

12.(2019·山东烟台模拟)2017年12月21日,联合国大会召开紧急会议,就要求美国撤回将其使馆迁往耶路撒冷并承认耶路撒冷是以色列首都的议案进行投票表决。

决议草案最终以128票赞成、9票反对和35票弃权获得通过。

这反映出(  )

A.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B.世界经济政治秩序日趋合理

C.美国超级大国地位严重削弱

D.联合国职能发生了重大改变

【答案】A

【解析】材料中“要求美国撤回”“最终以128票赞成、9票反对和35票弃权获得通过”反映了对唯一超级大国的制约,故A项正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