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适作品研究资料.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123523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2.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适作品研究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适作品研究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适作品研究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适作品研究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适作品研究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适作品研究资料.docx

《高适作品研究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适作品研究资料.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适作品研究资料.docx

高适作品研究资料

高适作品研究资料

1.高适作品著录情况

  《新唐书·艺文志》:

《高适集》二十卷。

  《志斋书录题解》:

《高常侍集》十卷。

  《郡斋读书志》:

《高适集》十卷,集外文一卷,别诗一卷。

  《宋史·艺文志》:

《高适诗集》十二卷。

  《天禄琳琅书目后编·明版集部》:

"《高常侍集》……书十卷,凡赋二首,诗二百四十六首,表九首,赞二首,记一首,序一首,祭文一首。

卷数与《唐志》合,无序跋。

2.今存高适作品

  诗见《全唐诗》卷二一一至二一四,以及陈尚君《全唐诗补编》(中华书局1992年)

  文见《全唐文》卷三五七

  今人刘开扬有《高适诗集编年笺注》(中华书局1981年)

  孙钦善有《高适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3.高适作品整理和版本研究

  二十世纪高适作品的整理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八十年代初,相继出版了刘开扬的《高适诗集编年笺注》和孙钦善的《高适集校注》。

其中刘著据明活字版排印,而以《唐诗选》残卷、《高适诗集》残卷、《文苑英华》、《全唐诗》尤其是以王重民《敦煌古籍叙录》及其《补全唐诗》等,补其逸佚,增其题注,校其误字,录其异文;且为集中可以编年者作了编年,诗文后有题解,附前人之重要诗文评论资料,书前有高适年谱,颇称资料完备,使用便当。

孙著根据《高适诗集》版本源流系统及正误、完足诸情况,确定了校注的底本及具有代表性的校本,尤其用了敦煌写本残卷"伯"3862《高适诗集》、敦煌写本残卷"伯"2552《诗选》以及罗振玉辑印《鸣沙室佚书》敦煌写本残卷《诗选》(署为《唐人选唐诗》)等新出土材料进行校勘。

书后还对高适诗赋作了较为细致、缜密的辨伪工作。

另外编年、注释工作也颇见功力。

  二十世纪专门研究《高适诗集》版本的成果则有赵万里的《高常侍诗唐写本》、万曼的《唐集叙录·高常侍集》、孙钦善的《〈高适集〉版本考》、孙钦善的《〈高适集〉校敦煌残卷记》、张锡厚的《敦煌本高适集研究》等。

    

 4.历代评论

 

唐殷璠《河岳英灵集》评语:

  评事性拓落,不拘小节,耻预常科,隐迹博徒,才名自远。

然适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故朝野通赏其文。

至如《燕歌行》等篇,甚有奇句。

且余所最深爱者:

"未知肝胆向谁是,令人却忆平原君。

"(《唐人选唐诗》十种,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新版)

 

宋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二十三:

  适字达夫,沧州人,客梁宋间。

举有道科,哥舒翰表为西河从事,佐翰守潼关。

天子西幸,适间道及帝河池,迁侍御史。

后代崔光远为西川节度使。

广德中召还,为右散骑常侍。

永泰初卒。

适以功名自许,而浮言其术。

年五十,始为诗,即工,以气质自高,每一篇出,好事者辄传布。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新版)

 

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评》:

  高岑之诗悲壮,读之诗人感慨。

  唐人好诗,多是征戍、迁谪、行旅、离别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

(何文焕辑《历代诗话》,中华书局1981年)

 

明陆时雍《诗镜总论》:

  七言古,盛于开元以后,高适当属名手。

调响气佚,颇得纵横,勾角廉折,立见涯涘。

  高达夫调响而急。

(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中华书局1983年)

 

明胡应麟《诗藪》内编卷三:

  建安以后,五言日盛。

晋宋齐间,七言歌行寥寥无几。

独《白纻歌》、《行路难》时见文士集中,皆短章也。

梁人颇尚此体,《燕歌行》、《捣衣曲》诸作,实为初唐鼻祖。

陈江总持、卢思道等,篇什浸盛,然音响时乖,节奏未协,正类当时五言律体。

垂拱四子,一变而精华浏亮,抑扬起伏,悉协宫商,开合转换,咸中肯綮。

七言长体,极于此矣。

  《燕歌》初起魏文,实祖柏梁体;《白纻词》因之,皆平韵也。

至梁元帝"燕赵佳人本自多,辽东少妇学春歌。

黄龙戍北花如锦,玄菟城头月似蛾",音调始协。

萧子显、王子渊制作浸繁,但通章尚用平韵转声,七字成句,故读之犹未大畅。

至王、杨诸子歌行,韵则平仄互换,句则三五错综,而又加以开合,传以神情,宏以风藻,七言之体,至是大备。

要惟长篇钜什,叙述为宜,用之短歌,纡缓寡态。

于是高、岑、王、李出,而格又一变矣。

  齐梁陈隋五言古,唐律诗之未成者;七言古,唐歌行之未成者。

王、卢出,而歌行咸中矩度矣;沈、宋出,而近体悉协宫商矣。

至高、岑而后有气,王、孟而后有韵,李、杜而后入化。

  盛唐高适之浑,岑参之丽,王维之雅,李颀之俊,皆铁中之铮铮者。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新版)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卷五:

  七言古中时带整句,局势方不散漫,若李、杜风雨分飞,鱼龙百变,又不可以一论。

(中华书局1975年)

 

清叶燮《原诗·外篇》

  盛唐大家,称高、岑、王、孟。

高、岑相似,而高为稍优;孟则大不如王矣。

高七古为胜,时见沉雄,时见冲澹,不一色。

其沉雄直不减杜甫;岑七古间有杰句,苦无全篇,且起结意调,往往相同,不见手笔。

高、岑七律相似,遂为后人应酬活套作俑,如高七律一首中,叠用巫峡啼猿、衡阳归雁、青枫江、白帝城;岑一首中,叠用云随马、雨洗兵、花迎盖、柳拂旌,四语一意。

高、岑五律如此尤多,后人行笈中,携《广舆记》一部,遂可吟咏遍九州,是高、岑启之也。

 

方东树《昭昧詹言》卷十二

  王、李、高、岑别有天机,自成一家,如如来下又有文殊、普贤、维摩也。

又如太史公外别有庄、屈、贾生、长卿也。

 

5.文学史论

 

章培恒、骆玉明主编《中国文学史》:

 

  唐宋以来,高适和岑参是经常被人们并称的两位诗人。

例如杜甫说:

"高岑殊缓步,沈鲍得同行。

意惬关飞动,篇终接混茫。

"(《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适虢州岑二十七长史参三十韵》)严羽说:

"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

"(《沧浪诗话》)辛文房说:

"参……诗调尤高,……与高适风骨颇同,读之令人慷慨怀感。

"(《唐才子传》)胡应麟说:

"高岑悲壮为宗,王孟闲淡自得。

"(《诗薮》)这主要是因为他们的诗风相近,都以"风骨"著称,他们都曾厕身戎幕,擅长以古诗尤其是七古的形式来写边塞题材,而且诗中充溢着感激不平之气。

不过,这两位诗人同中又有异,在诗坛上各自作出了不同的贡献。

 高适(704-765)字达夫,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人。

 

  高适一生的经历比较丰富。

他早年生活困顿,二十岁时西游长安,开元十九至二十年间曾北上蓟门。

以后约有十年滞留宋州,过了多年"混迹渔樵"的落拓浪游生活。

四十六岁时应试举有道科中第,然仅得汴州封丘尉之职。

三年后弃官,赴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府,充掌书记。

安史之乱发生后,高适自骆谷西驰见玄宗,陈潼关败亡之势,又从玄宗至蜀郡,拜谏议大夫。

至德元年(756),受肃宗命征讨永王璘,兼御史大夫、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使,此后数任地方大员。

 

  代宗即位后,先后入朝为吏部侍郎、刑部侍郎,进封渤海县侯。

《旧唐书》说他"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

"他最坎廪不遇的是在第一次出塞前后的时期,那时他漫游蓟北一带,想投笔从军,但未能如愿,不得不在梁宋一带栖游,但这却是他创作力最旺盛的高潮时期。

晚年做了大官后,虽也间有佳作,较之以前却不免有所逊色了。

有《高常侍集》。

 

  高适的性格狂放不羁,年轻时结交游侠,过着"弹棋击筑白日晚,纵酒高歌杨柳春"(《别韦参军》)的放浪生活;浪游梁宋时,也是"酒肆或淹留,渔潭屡栖泊"(《淇上酬薛三据兼寄郭少府微》),行止不定。

杜甫称他"高生跨鞍马,有似幽并儿"(《送高三十五书记十五韵》),殷璠称他"性拓落,不拘小节"(《河岳英灵集》)。

他又是具有纵横壮志和实际政治才干的人物,生平第一次任官(封丘县尉)即因与宏阔志向不合弃印而去。

安史乱中他主动诣阙献计,又先后得到玄宗和肃宗的赏识,受命于危难之际。

可见他志大才雄,并非好作空言之辈。

 

  诗人的性格和经历反映在创作上,使他的诗歌具有沉雄深厚的特色。

他对自己的抱负和才具充满自信:

"公侯皆我辈,动用在谋略。

圣心思贤才,朅来刈葵藿。

"(《和崔二少府登楚丘城作》),对历史上的英雄勋绩也不胜向往;"北上登蓟门,茫茫见沙漠。

倚剑对风尘,慨然思卫霍。

"(《淇上酬薛三据兼寄郭少府微》)"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

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

"(《塞下曲》)因其如此,现实中的不遇使诗人格外愤激不平。

在《效古赠崔二》诗中,他讥刺那些"邈然在云霄"的贵宦唯知游宴享乐,而有才之士只能沉沦草泽,揭示了布衣与权贵的对立。

他渴望得到明主的见赏和重用,常借古代人事抒发自己的情怀。

如《宋中十首》其一云:

 

  梁王昔全盛,宾客复多才。

悠悠一千年,陈迹唯高台。

寂寞向秋草,悲风千里来。

 

  诗中借西汉梁孝王延揽人才的史迹,寄托了知音难觅的悲哀,情调和陈子昂的《蓟丘怀古》诸作颇相仿佛。

但是,坦荡不羁的性格使诗人即使在失意时也不失英雄气度,如《留别郑三韦九兼洛下诸公》:

 

  蹇步蹉跎竟不成,年过四十尚躬耕。

长歌达者杯中物,大笑前人身后名。

 

  诗人壮怀激烈的性格,正是形成他雄健诗风的重要因素。

 

  高适抱负远大,以"谋略"自许,又长期沉沦于社会中下层,使得他热心关切许多现实问题,并表现在诗中。

譬如,他笔下的农村,已不复是孟浩然、王维诗里充满牧歌情调的桃花源,而是负载着不幸和痛苦的世界。

像《东平路中遇大水》,写出"虫蛇拥独树,麋鹿奔行舟。

稼穑随波澜,西成不可求"的悲惨情状。

诗人还进一步指出:

人祸--尤其是沉重的赋税,更加深了民众的不幸:

"惆怅悯田农,徘徊伤里闾。

曾是力井税,曷为无斗储?

"(《苦雨寄房四昆季》)这种带有为民请命意味的诗篇,在同时代诗人中并不多见。

在边塞诗中,高适也敏锐地提出不少问题和主张。

如《塞上》指出:

"转斗岂长策,和亲非远图。

"反对应付一时的权宜之计,主张作好充分的准备从根本上解决边患问题;《蓟门五首》其五就戍卒待遇之低,对统治集团的寡恩提出了抗议。

而《蓟中作》则从塞外部族降而复叛的现象,进而对边将只顾拥兵自重,无意安边的事实表示了深切的忧虑。

这类诗有较多的议论,作为诗而言未必佳,但从中可以看到诗人的胸襟。

 

  高适的诗以古体见长,尤以七古为胜。

他的古诗显然受到张说的影响。

如张说有五古《五君咏》吟咏当代功业人物,高适则有五古《三君咏》,两诗的形式和主旨完全相同。

张说的《邺都引》是七古名篇,高适也以七古写了《古大梁行》,显系步武前者之作。

但高适的七言歌行更具创造性,历来被认为是诗中典范,如胡应麟称为"音节鲜明,情致委折,浓纤修短,得衷合度"(《诗薮》),宋育仁誉为"七言不祧之祖"(《三唐诗品》)。

他的七言歌行不仅上承四杰以来歌行的体制,而且还吸取了汉魏古诗简老遒壮的特色,气势浑雄而飞跃自如,在驰骋纵横中以"筋骨"取胜,例如《燕歌行》: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风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这首诗突破了以前同题诗作铺陈、渲染征人思妇缠绵相思之情的格局,而大大开拓了歌辞的内容。

举凡出征的军容、军情的紧急、塞漠的荒寒、战争的酷烈、军中的苦乐不均、战士的勇武、别离的悲怆、和平的祈愿等等,俱熔为一炉。

诗中骈散相间的句式和平仄互换的用韵,以及援声律入古体的写法,和卢、骆以来的歌行并无二致,但局势的动荡排阖却非前人可比。

诗人的笔触并不固定在某种单纯的情思上,而是在复杂的内心波澜间跌宕回旋,在激越的抒情中又不时变换着场景,形成规格整炼而又一气斡旋,淘洗藻饰而又意象鲜明的特色。

又如《封丘县》:

 

  我本渔樵孟诸野,一生自是悠悠者。

乍可狂歌草泽中,宁堪作吏风尘下。

只言小邑无所为,公门百事皆有期。

拜迎长官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

悲来向家问妻子,举家尽笑今如此。

生事应须南亩田,世情尽付东流水。

梦想旧山安在哉,为衔君命日迟回。

乃知梅福徒为尔,转忆陶潜归去来。

 

  全诗直抒胸臆,滔滔说来,节奏鲜明而毫不局促。

形式上四句一转韵,每节前两句散行,后两句以偶句出之,而对偶处总是最斩截最激昂的内心独白。

尤其"拜迎"、"鞭挞"两句,既表现了他不愿为五斗米折腰的傲岸性格,也表现了他不忍诛求百姓的内心冲突,显得真切感人。

歌行至此已成为一种淋漓酣畅,一泻千里的富有个性的抒情诗体了。

 

  高适的诗歌善于取势,即使是一些寻常的题材,一经诗人处理也具有了饱满的张力,显得劲气逼人。

如七律《九月九日酬颜少府》:

 

  檐前白日应可惜,篱下黄花为谁有?

行子迎霜未授衣,主人得钱始沽酒。

苏秦憔悴人多厌,蔡泽栖迟世看丑。

纵使登高只断肠,不如独坐空搔首。

 

  诗发唱惊挺,出人意表。

白日徒悬,菊花枉开,诗人用反挑的口吻先吐愤激不平之气以笼罩全篇,最后又用"纵使""不如"的顿挫笔法翻跌出世自弃我的牢骚。

这种师心以运思,使气以遣词的艺术表现,使高适的诗尽扫啴缓,呈"气骨遒上"、"磊落奇俊"(《艺苑卮言》)的面目。

 

  高适的一些绝句也写得境界阔大、风骨凛然。

如《塞上听吹笛》: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

风吹一夜满关山。

"把空廓苍茫的塞外雪夜化为无比绚丽的画面。

《别董大二首》其二: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荒凉的塞漠正因有了英雄的襟怀才变得壮美动人。

后两句比起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来,更具有一种豪杰气概。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

 

  以边塞为题材的诗在唐代极为流行,盛唐时蔚为壮观。

作为盛唐边塞诗的杰出代表,高适的诗歌在反映现实的深度方面超过同时的许多诗人,应时而生的追求不朽功名的高昂意气,与冷峻直面现实的悲慨相结合,使他的诗有一种慷慨悲壮的美。

 

  高适(700-765),字达夫,郡望渤海蓚(今河北景县),早年生活困顿,随父旅居岭南。

开元中他曾入长安求仕,并于开元十八年(730)至开元二十一年(733)间,北上蓟门,漫游燕赵,希望能从军立功边塞,但却毫无结果。

后寓居宋中近十年,贫困落拓。

天宝八载(749),他因有人举荐,试举有道科中举,授封丘尉。

三年后弃官入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府,掌书记。

安史乱起后,他从玄宗至蜀,拜谏议大夫。

自此官运亨通,做过淮南节度使和蜀、彭二州刺史。

代宗即位后,他入朝为刑部侍郎、转左散骑常侍,进封渤海县侯。

 

  在动辄自比王侯的盛唐诗人中,高适是唯一做到高官而封侯者。

《旧唐书》本传说:

"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

"但他仕途畅达的最后十年作诗并不多,大部分作品是安史之乱以前写的。

在高适早年的诗作里,颇多不遇的悲慨,其《宋中别周梁李三子》说:

"曾是不得意,适来兼别离。

如何一尊酒,翻作满堂悲。

"在《宋中十首》其一中,他对历史上梁孝王广揽人才之事的不再有感慨不已,吟唱道:

"梁王昔全盛,宾客复多才。

悠悠一千年,陈迹唯高台。

寂寞向秋草,悲风千里来。

"高适诗中,颇多这种寓壮气于苍凉之中的慷慨悲歌,如《古大梁行》:

"暮天摇落伤怀抱,倚剑悲歌对秋草。

"又《送蔡山人》:

"斗酒相留醉复醒,悲歌数年泪如雨。

"悲歌声里,跳动着一颗不甘寂寞、急于用世的雄心。

 

  高适是个非常自负、功名心极强的诗人,性情狂放不羁,好交结游侠。

想通过立功边塞而封侯的理想和热情,促使他不畏艰险,两次北上蓟门,所谓"北上登蓟门,茫茫见沙漠。

倚剑对风尘,慨然思卫霍"(《淇上酬薛三据兼寄郭少府微》)。

想像汉代大将卫青、霍去病那样在边塞立功封侯。

尽管这种愿望当时落了空,但对边塞生活的实地体验和冷静观察,使他能在第一次北上归来后,于开元二十六年(738)创作出了极负盛名的边塞诗力作《燕歌行》: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极为复杂的,既有对男儿自当横行天下的英雄气概的表彰,也有对战争给征人家庭带来痛苦的深切同情;一方面是对战士浴血奋战而忘我的崇高精神的颂扬,另一方面则是对将领帐前歌舞作乐的不满。

作者对当时边塞用兵而将非其人的情形是有看法的,亦不讳言征战的艰苦,但不失奋发激昂的高亢基调;苦难与崇高的对照,更增添了出塞征战的慷慨悲壮。

故此诗虽多用偶对,却不以文采华丽见长,而是纵横顿宕,以沉雄质气和浑厚骨力取胜。

 

  高适的边塞诗,多数写于蓟北之行和入河西幕府期间,是据诗人亲临边塞的实际生活体验写成的。

除七言歌行外,在表现形式上多采用长篇吟怀式的五言古诗,将作者个人的边塞见闻、观察思考和功名志向揉为一体,苍凉悲慨中带有理智的冷静,但基调是慷慨昂扬的。

特别是他被哥舒翰聘用,入河西幕府后,精神很振奋,其《送李侍御赴安西》诗云:

"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

虏障燕支北,秦城太白东。

离魂莫惆怅,看取宝刀雄。

"壮志满怀,雄心勃发,写得极粗犷豪放。

在《塞下曲》中,他描绘了从戎征战时"万鼓雷殷地,千旗火生风"的壮观场面后,直言道:

  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

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

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

古人昧此道,往往成老翁。

 

  这种热烈向往边功的慷慨豪情,往往使他的诗显得壮大雄浑、骨气端翔。

不过,战争的艰苦往往超出想象,也是诗人能冷静感受到的,故慷慨激昂中亦时见悲凉,如《武威作二首》其一:

"匈奴终不灭,塞下徒草草。

唯见鸿雁飞,令人伤怀抱!

"

 

  殷璠在《河岳英灵集》里称赞高适,说他"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

故高适作诗以质实的古体见长,律诗好的不多,但他写的一些与从军边塞相关的绝句,亦有气质沉雄、境界壮阔的特点。

如《别董大》?

quot;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再如《塞上听笛》: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这样的诗,若没有亲临边塞的生活体验,也是不容易写出来的。

 6.高适创作研究综述

 

  

(一)高适的性格和思想研究

 

  二十世纪上半叶人们对高适的政治思想及其诗歌中的思想内容很少研究,只有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对高适的性格大加赞赏:

"他虽没有王维、孟浩然的澹远,李白的清丽奔放,却自有一种壮激致密的风度,为王、孟他们所没有的."又云:

"他的诗也到处都显露出以功名自许的气概。

他不谈苦空,不使酒骂座,不故为隐遁自放之言,不说什么上天下地,不落边际的话。

他是一位'人世间'的诗人,……为的是一位慷慨自喜的人,又是一位屡次独当一方的大员,所以他的作风,于舒畅中又透着壮烈之致,于积极中更露着企勉之意。

"

 

  五十年代以后出现论文、文学史著作、唐诗研究之类的著作则较侧重于高适思想及其诗中所反映的思想内容:

 

  刘开扬在其《论高适的诗》中首先称高适是"一个政治诗人和边塞诗人",然后又从三个方面阐述了高适诗歌所反映的思想内容:

第一,其在"浪游"时期所写的伤不遇诗,反映了盛唐时期人才仍是大批地得不到任用,特别是出身寒微的士人很难找到从政的出路,从而揭露了那些特权阶级的把持政柄,阻滞了当时社会和政治的发展。

第二,也是他的诗的最可贵的方面,是他能注意到人民的疾苦,提出改善人民生活的主张,通过对良吏的称道,和对历史上的暴君贼臣的指责来表达他的关怀人民的思想。

第三,他对于保卫边疆的战争,热烈地歌颂战功,但他对于战争给人民直接带来的痛苦也很早就心领神会,对战士寄寓了高度的同情;对于统治阶级的内战,是立于反对的立场的。

 

  高文《试论高适》认为,高适慷慨有大志,尚节义,务功名,以王霸之略,经世之才自许,以社稷安危为己任。

这是他的主要性格和基本思想。

 

  游国恩等编著的《中国文学史》也论及高适的思想和性格,他们认为,他不肯"拜迎长官",不能忍受小官吏的那种羁束和卑辱的生活,是受了嵇康、陶潜的影响。

不愿意"鞭挞黎庶",不作统治阶级直接压迫剥削人民的爪牙,则是他从切身体验中产生的宝贵的思想。

另外,他们也指出了高适豪侠浪漫的性格以及在诗歌中的表现。

 

  八十年代以后,学界对高适思想性格和其诗中所反映的思想内容的认识又更加深刻了。

如傅璇琮在其《高适年谱中的几个问题》一文中在肯定高适早期诗歌关心人民疾苦的同时,也指出,"作为封建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高适思想中是存在着矛盾的,在所谓追求功名、事业的努力中,有着强烈的挤入封建统治集团上层的欲望,……因此在天宝后期政治极其腐败的情况下,他可以向当时执政的官僚集团表示合作,并写了一些歌颂他们的诗篇。

"相比较而言,前此的一些研究者,往往只注意他的《封丘县》诗中"鞭挞黎庶令人悲"的一方面,而忽视了高适对天宝后期重大政治事件的态度。

 

  萧涤非、佘正松编著的《高适》中首先指出其"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其次肯定其"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心和同情",最后和郑振铎一样,也强调他"对理想和抱负的不懈追求",认为"他基本不受当时盛行的佛道思想的影响","失望、挫折、压抑、冷落,并没有动摇高适为时贤自己的主张和抱负而积极追求的决心","在他送别,同时也是自己真实感情抒发的许多作品中,都洋溢着一股雄健昂扬、热情奔放的乐观情绪。

"

 

  此外,八九十年代出版的两本有关高适研究的专著,也对高适的思想作了较多的剖析。

左云霖《高适传论》在论述了高适边塞诗的思想内容和其诗中的人民性之后,还花费较多笔墨,谈其入仕目的。

他认为,"高适不但功名欲强烈,对富贵的向往也是强烈的。

"取得富贵,是他除了实现政治理想和经世济民的愿望之外所谓另一目的。

"由于长期困苦生活的折磨和世人鄙薄贫贱对他的刺激,使他对富贵向往由来已久。

这种思想,固然是庸俗的,但又是难免的,既不足多非,也无须为之辩护。

"而且,"正因为他汲汲于个人名利,所以他才不惜屈己干人,自堕名节。

"同时,该书还突出了高适"政治上的远见卓识",认为这"特别表现在谏阻玄宗以诸王分镇天下和断言李璘必败上",而同时代的著名诗人李白、王维、杜甫"对政治形势的观察、剖析、应付的能力,与高适相比,却相差甚远,他们在安史之乱中的遭遇和经历就是明证。

"当然,该书最后指出了高适思想中的一些弱点,如他对李唐与周围少数民族战争和他对劳动人民的态度上,以及他身上牢固的"王权思想"、"封建正统思想"等等。

 

  佘正松的《高适研究》一书在涉及高适思想时侧重于对其政治思想的透视,该书认为,高适政治思想的核心或纲领,就是他作于开元年间的《淇上酬薛三据兼寄郭少府》诗中明确宣布的:

"永愿拯刍荛,孰云干鼎镬!

"即永远为拯救人民的苦难而尽力,就是因此得罪被处以煮烹的酷刑也在所不辞。

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他提出了一系列纠正时弊的具体措施:

第一,他反对过度的剥削,主张统治阶级对人民要进行"安抚",及时解决他们的痛苦;第二,要求整顿吏治,选贤任能,打击豪强权贵;第三,要求"将军"对广大士卒要体贴爱护;第四,反对侵略别人,但主张抵御外来的侵略,使人民过上和平生活。

它既说明高适为挽救时弊而提出的政治措施不是大而无当的泛泛之论,同时,也集中表现了高适"政治家"的气质和他爱国忧民的"王霸大略"。

 

  

(二)高适诗歌研究

 

  二十世纪上半叶,虽然没有专文论述高适诗歌的艺术成就,但是一些文学史、诗歌史以及唐诗研究著作中也有所涉及。

 

  如胡适《白话文学史》比较注重其在乐府诗方面的成就,他说,"高适的诗似最得力于鲍照","高适是个有经验,有魄力的诗人,故能运用这种解放的诗体来抬高当日的乐府歌词"。

他认为高适的乐府诗是"从乐府出来的新体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节日庆典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