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坑变形监测测技术方案设计.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12285 上传时间:2022-10-1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24.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坑变形监测测技术方案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基坑变形监测测技术方案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基坑变形监测测技术方案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基坑变形监测测技术方案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基坑变形监测测技术方案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基坑变形监测测技术方案设计.docx

《基坑变形监测测技术方案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坑变形监测测技术方案设计.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基坑变形监测测技术方案设计.docx

基坑变形监测测技术方案设计

 

变形监测技术方案

 

变形监测技术方案

一.工程概述

受。

的委托,。

拟承担。

变形监测任务。

本项目位于。

基坑深16-18米,南北长近100米,东西宽约60米。

开挖深度较大,周边不明管线复杂,采用-2米以下桩锚支护〔2道锚杆〕,-2米以上组合柱砖墙支护形式。

二.作业目的

本工程基坑挖掘较深,安全问题应引起高度的重视,通过监测与时分析反响监测结果,掌握基坑围护结构与周边环境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确保基坑与周边环境的安全。

在基坑工程施工与地下结构施工期间,应对基坑围护结构受力和变形、周边重要道路等保护对象进展系统的监测,为防止基坑工程施工对工程周边环境与基坑围护本身的危害,采用先进、可靠的仪器与有效的监测方法,对基坑围护体系和周围环境的变形情况进展监控,通过监测,可以与时掌握基坑开挖与施工过程中围护结构的实际状态与周边环境的变化情况,做到与时预报,为基坑边坡和周围环境的安全与稳定提供监控数据,防患于未然,通过监测数据与设计参数的比照,可以分析设计的正确性与合理性,为工程动态化设计和信息化施工提供所需的数据,从而使工程处于受控状态,确保基坑与周边环境的安全。

三.作业依据与规

1、《建筑变形测量规》(JGJ8-2007);

2、《工程测量规》(GB50026-2007);

3、本工程设计图纸与施工方案。

四.工作容

1、测定护坡桩顶部水平位移,周边道路的沉降量、计算沉降差与沉降速率。

2、依据甲方要求,对护坡桩水平位移与周边道路进展变形监测,具体如下:

〔1〕护坡桩顶水平位移:

拟布设监测点8个;

〔2〕护坡桩支护结构水平位移:

拟布设监测点4个;

〔3〕周边沉降:

拟布设监测点10个。

五.基坑与周边监测方案

5.1基准点的布设

基准点是沉降观测起始数据的根本控制点。

本项目拟建立3个基准点。

基准点采用深埋钢管水准基点标石。

基准点布设在变形区以外、位置稳定、易于长期保存的地方,并应定期复测。

水准基点埋设完毕并稳定后即进展初始值观测,初始值应连续观测两次,取其平均值作为基准点的起始高程数据,之后应定期对基准网进展检测,一般为每一个月监测一次,以确保变形观测点的准确性。

当观测点变形测量成果出现异常,应与时进展复测,并按《建筑变形测量规》的规定对其稳定性进展分析。

为与时监控整个支护结构的变形情况,拟在基坑砖墙墙顶部和墙后1.5米处,每20-25米,各布设1个水平位移监测点和1个地面沉降监测点,共布设18个监测点,监测其水平位移。

监测点按均匀、对称、预测位移较大、重要性等因素设置。

根据测量结果可以掌握围护的水平位移变化量。

测点埋设:

围护桩顶监测点在浇捣压顶时同时进展,即压顶混凝土浇捣后3~5个小时,按测点布置图位置插入准备好的标志,标顶部高于压顶梁顶标高2mm左右,待混凝土强度完成后,开挖前进展初始读数的测读工作,初读数取二次测读平均值。

拟采用视准线法,在基点设站,用全站仪读取桩顶小卷尺读数来测量水平位移量。

根据工程地质情况、结构特点,并结合监点布设情况综合考虑水平位移观测点的布设,以能真实反映出护坡桩支护结构水平位移变化量为原如此,确保施工安全附近写明。

根据实际情况布设水平位移观测点4个,点位编号并作上明显标记。

具体布设见崇外3号地东南角金融项目基坑与周边变形监测点布置示意图。

〔1〕监测仪器设备:

采用CX-E03智能型数显测斜仪和配套的铝合金测斜导管观测。

如如如下图1所示:

图1测斜导管示意图

〔2〕测斜导管安装和埋设

测斜导管可相互连接拧紧丝扣,垂直安装固定在连续墙钢筋笼底部上,随钢筋笼浇注在混凝土中。

该测斜导管有四个槽口,用于固定测斜仪探头的滑轮。

探头由一根电缆与显示读数仪连接,用于观测与测斜相关的水平位移量,以这种方式测量由墙体运动所引起的任何倾斜量的变化。

在安装时,应与时检查测斜管的一对导槽,其指向是否与欲测量的位移方向一致〔斜管的一对导槽应平行或垂直于墙体延长轴线方向〕,否如此应与时修正;在未确认测斜管导槽畅通时,不得放入真实的测头,导管顶端应埋设到连续墙冠梁顶部适当高处,量测测斜管导槽方位、管口高程。

要求所有埋设的导管必须保持顺直稳固、端庄,不得扭曲。

并与时做好孔口保护装置,作好量测读数记录。

〔3〕测定方法

电缆线联接测头和测读仪,检查密封装置,仪器是否工作正常,将测头轻轻插入测斜管〔导轮正确插放入一对导槽〕,测量应自孔底开始。

考虑到地下结构深度为16~18米,故将倾斜管深度设计为23米,对23米深处以下的点考虑为不动点,可作为参考点使用,倾斜观测自23米开始。

自下而上沿导槽全长每隔2.0米距离测读一次显示器自动记录,直到到达测斜管的顶部,每次测量时应将测头稳定在某一位置上;测量完毕后,应将测头提起并旋转180°重新插入同一对导槽重复测量,两次读数应是数值接近、符号相反。

5.4变形监测点保护与意外情况处理

变形监测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测量工作,监测点在使用过程中的人为破坏,往往会导致变形监测数据的中断。

因此,变形监测点的保护应高度重视。

5.4.1变形监测点的保护措施

1.甲方措施:

变形监测点的妥善保护首先应引起甲方的充分重视,甲方应以正式文件的形式通告施工单位,以引起施工单位的重视。

2.施工单位措施:

施工单位应对施工人员加强常识和素质、安全教育,制定惩罚制度,杜绝监测标志的人为破坏。

3.乙方措施:

在埋设监测标志处设立标牌以示提醒外,标志的埋设深度和露出地面局部的长度应事先与甲方和施工单位商议,充分考虑施工对标志的影响。

5.4.2意外情况的处理

1.在观测前,对变形监测点的安全情况进展确认,如个别变形监测点受到破坏时,应与时进展补点,并进展一次加强观测,以保证变形监测起始数据的精度和观测工作的持续进展〔数据中断一次〕。

2.数据分析时,可在单点沉降曲线图上用上(N-1)次和下(N+1)次插的方法求出中断次〔N次〕的近似沉降值,以减少对整个数据分析的影响。

5.5基准点、监测点的观测方法与精度要求

1.基准点通过往返观测,并形成闭合环。

按一级沉降观测的技术要求进展测量,观测点测站高差中误差≤±0.15mm,往返较差或环线闭和差≤±mm。

基准网每隔1个月复测一次。

2.沉降观测点按国家二级沉降观测的技术要求作业,观测点测站高差中误差≤±0.5mm,往返较差或环线闭合差≤±1.0mm。

3.建筑变形测量的首次〔即零周期〕观测应连续进展两次独立观测,并取观测结果的中数作为测量初始值。

5.6观测设备和人员投入

5.6.1仪器、设备情况

1.TrimbleDINI03精细电子水准仪一套,每公里高差中误差±0.3mm,配套铟钢水准尺一对;

2.科力达442R全站仪与配套光学对中觇板一套;

3.CX-E03智能型数显测斜仪和配套的铝合金测斜导管一套。

5.6.2施工组织

为做好监测工作,保证在施工过程中万无一失,选派有经验的测量专业人员组成测量技术领导班子,专门领导和研究施工测量技术工作,与测量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具体作业要求如下:

1.固定主要观测人员;

2.固定观测仪器、标尺、钢尺与有关附件;

3.固定观测路线、观测方法,露天作业局部应固定观测时间;

4.每次观测前30分钟晾仪器和标尺;

5.前后视的标尺至仪器的距离尽可能相等。

5.7观测周期

1.护坡桩位移预警值为16mm,控制值为30mm。

2.沉降预警值为30mm。

当沉降或隆起超过规定限差或变化异常时,应增加监测频率和检测围。

本工程观测周期详见下表:

基坑等级施工状况

监测时间

监测次数

备注

开挖>15m~浇垫层

至少测2次初值

2次

当变化量或累计变化量超警戒值时,监测频率适当加密。

开挖>15m~浇垫层

1d

10次

开挖>15m~浇垫层

3d

7次

开挖>15m~浇垫层

5d

4次

浇好垫层~基坑回填

7d

4次

结构施工~基坑回填

10d

3次

结构施工~基坑回填

15d

3次

5.8成果处理

每周期观测后,应与时对观测资料进展整理,采用清华山维平差软件进展平差计算和处理,计算出观测点的沉降量、沉降差以与本周期平均沉降量、沉降速率和累计沉降量,并填写监测成果表等。

六.提交成果资料

6.1提交阶段成果

为保证施工安全,与时准确地反映建筑物变形情况,每期观测完毕应与时上报如下观测资料:

1.监测点成果表;

2.变形监测点位示意图。

6.2提交监测技术报告书

本项目施工完成直到沉降趋于稳定后,完毕本次观测任务。

提交监测技术报告书。

容包括:

1.监测点位分布图;

2.监测成果表;

3.时间—荷载—沉降量曲线图;

4.沉降分析报告;

5.监测技术总结。

七.补充说明

7.1施工过程中如暂时停工,在停工时与重新开工时各观测一次,停工期间,应每隔1月观测一次。

请甲方单位根据工程实际情况,提前通知我单位与时进展观测。

7.2在观测过程中如发生如下情况之一时,必须立即报告委托方,同时应与时增加观测次数或调整测量方案:

1.变形量或变形速率出现异常变化;

2.变形量达到或超出预警值;

3.周边或开挖面出现塌陷、滑坡;

4.建筑本身、周边建筑与地表出现异常;

5.由于地震、暴雨、冻融等自然灾害引起的其他变形异常情况。

7.3观测过程中,假设沉降速度小于0.04mm/d,可认为已进入稳定阶段。

7.4每周期观测后,应与时对观测资料进展整理,计算观测点的沉降量、沉降差、以与本周期平均沉降量和沉降速率。

监测方案是在正常施工与自然条件等情况下考虑制定的,由于现场施工状况不确定因素很多,沉降观测方案很难一次性制定完善,在执行过程中应根据被观测建筑物的实际变形量和变形速率,与时调整观测方案,以满足施工与建筑物的安全需要。

八.质量保证措施

1.建立测量复核制度,按“三级复核制〞的原如此进展施测。

2.原始观测值和记事项目,测量技术人员要认真整理业资料,保证所有测量资料的完整。

资料必须一人计算,另外一人复核。

3.固定专用测量仪器和工具设备,建立专业测量组,专人观测和成果整理。

4.用于本工程的测量仪器和设备,应按照规定的日期、方法送到具有检定资格的部门检定和校准,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5.所用的测量仪器和工具使用前,要检查是否完好。

在运输和使用测量仪器的过程中,应注意保护,如发现仪器有异常,应立即停止使用并送检,并对上次测量成果重新作出评定。

6.积极和测量监理工程师进展联系、沟通和配合,满足测量监理工程师提出的测量技术要求与意见。

九.附件

1.第11页《监测点布置图》;

2.基准点埋设示意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