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 分章重点归纳及习题带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116689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56 大小:54.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理学 分章重点归纳及习题带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生理学 分章重点归纳及习题带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生理学 分章重点归纳及习题带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生理学 分章重点归纳及习题带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生理学 分章重点归纳及习题带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理学 分章重点归纳及习题带答案.docx

《生理学 分章重点归纳及习题带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理学 分章重点归纳及习题带答案.docx(5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理学 分章重点归纳及习题带答案.docx

生理学分章重点归纳及习题带答案

第一章绪论

1内环境:

指细胞外液占体液的1/3,包括组织液,血浆,淋巴液

2稳态:

内环境的各种物理的和化学的因素保持相对稳定

3人体的调节机制:

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

自身调节:

由组织,细胞本身生理特殊性决定的,并不依赖外来的神经或体液因素的作用的反应

4反射弧的组成:

感受器,传入神经纤维,反射中枢,传出神经纤维,效应器

5神经调节的特点:

迅速,局限,精确;体液调节的特点:

缓慢,弥散,持久

6机体控制系统:

非自动控制(单向式)自动控制系统包括反馈控制,前馈控制,

负反馈:

反馈信息的作用是减低控制部分的活动的反馈控制,对保持内环境稳态起着重要作用

(一)A型题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

A.反射B.反应C.适应D.正反馈调节E.负反馈调节

2.神经调节的特点是:

A.调节幅度小B.作用广泛而持久C.作用迅速、准确和短暂

D.反应速度慢E.调节的敏感性差

3.下列生理过程中,属于负反馈调节的是:

A.排尿反射B.排便反射C.血液凝固D.动脉压力感受性反射E.分娩

4.维持机体稳态的最重要的调节过程是:

A.神经调节B.体液调节C.自身调节D.正反馈调节E.负反馈调节

5.下列生理过程中,属于正反馈调节的是:

A.体温调节B.排尿反射C.肺牵张反射

D.血糖浓度的调节E.动脉压力感受性反射

6.机体中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指:

A.细胞外液B.细胞内液C.脑脊液D.组织液E.血浆

7.关于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A.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保持绝对平衡的状态

B.由机体内部各种调节机制维持的动态平衡过程

C.维持内环境理化性质的相对恒定状态

D.机体一切调节活动最终的生物学意义在于维持内环境的相对恒定

E.负反馈调节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重要途径

8.机体内环境的稳态是指:

A.细胞内液理化性质保持不变 B.细胞外液理化性质保持不变

C.细胞内液化学成分保持恒定D.细胞外液化学成分保持恒定

E.细胞外液理化性质相对恒定

9.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相比,下述各项中错误的是:

A.神经调节的速度快B.神经调节的作用持续时间短C.神经调节的作用范围小

D.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应E.神经调节是机体生理功能调节的主要方式之一

10.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相比,下述各项中错误的是:

A.体液调节的速度慢B.体液调节的作用持续时间长C.体液调节的作用范围广

D.体液调节不参与维持机体的稳态E.体液调节是机体生理功能调节的主要方式之一

(二)名词解释

1.内环境(internalenvironment)

2.稳态(homeostasis)

3.反射(reflex)

4.负反馈(negativefeedback)

5.正反馈(positivefeedback)

参考答案

(一)A型题:

1A2C3D4E5B6A7A8E9D10D

(二)名词解释:

1.内环境(internalenvironment):

细胞外液是细胞直接生活的液体环境,称为机体的内环境。

2.稳态(homeostasis):

维持细胞外液理化性质和化学成分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稳态。

3.反射(reflex):

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的变化所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4.负反馈(negativefeedback):

经过反馈调节,受控部分的活动向它原先活动相反的方向发生改变。

5.正反馈(positivefeedback):

反馈调节使受控部分继续加强向原来方向的活动。

 

第二章细胞基本功能

1细胞膜和各种细胞器的质膜的组成:

脂质,蛋白质,极少量的糖类

2膜蛋白的分类:

细胞骨架蛋白,识别蛋白质,酶,受体蛋白,跨膜转运物质的功能蛋白

3物质的跨膜转运方式:

(1)单纯扩散

举例:

O2,N2,CO2,NH3,尿素,乙醚,乙醇,类固醇

(2)易化扩散

举例:

A经载体介导:

葡萄糖,氨基酸特点:

饱和现象,结构特异性,竞争性抑制

B经通道介导:

Na+,K+,Ca2+,Cl-等

特点:

A顺浓度或电位梯度的高速度跨膜扩散

B门控体制包括电压门控通道和化学门控通道

C对通过的离子有明显的选择性

(3)主动转运

举例:

A原发性主动转运——直接利用ATP:

钠-钾泵

B继发性主动转运——间接利用ATP:

葡萄糖,氨基酸在小肠和肾小管的重吸收(4)出胞和入胞

4细胞的静息电位:

指细胞未受刺激,处于安静状态时,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等于K+的平衡电位

产生机制:

K+离子的外排

极化:

静息时膜的内负外正的状态去极化:

静息电位的减少   

超极化:

静息电位的增大复极化:

细胞膜由去极化后向静息电位方向恢复的过程

5细胞的动作电位:

细胞受到刺激,膜电位发生迅速的一过性的波动,是细胞兴奋的标志

产生机制:

Na+的内流(去极化),K+的外流(复极化)

阈电位:

形成Na+通道激活对膜去极化的正反馈过程的临界膜电位

6局部电流的方向;膜外由未兴奋区流向兴奋区,膜内由兴奋区流向未兴奋区

特点:

全或无定律,不衰减传导

7反应:

当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生物体内部的代谢活动及其外部表现将发生相应的改变

8兴奋:

指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

9兴奋性:

指一切活细胞,组织或生物体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是衡量细胞受到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

10刺激量的参数:

刺激强度,刺激持续时间,刺激强度对时间变化率

阈刺激和阈强度:

能使组织发生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叫阈强度,相当于阈强度的刺激叫阈刺激。

两者是衡量细胞兴奋性最常用的指标,阈刺激和兴奋性成反比关系。

重症肌无力的病因:

自身免疫性抗体破坏了终板膜上的Ach受体通道

肌无力综合症的病因:

自身免疫抗体破坏了神经末梢的钙离子通道

肉毒杆菌中毒导致的肌无力的病因:

病毒抑制接头前膜Ach的释放

 

(一)A型题

1.人体内O2、CO2进出细胞膜主要是通过:

A.单纯扩散B.经载体易化扩散C.经通道易化扩散

D.原发性主动转运E.继发性主动转运

2.人体内能以单纯扩散的形式进出细胞的物质主要是:

A.Na+和K+B.Cl-和HCO3-C.O2和CO2D.葡萄糖E.Ca2+和Mg2+

3.人体内葡萄糖和氨基酸进入细胞内主要是通过:

A.单纯扩散B.经载体易化扩散C.经通道易化扩散

D.原发性主动转运E.入胞作用

4.肾小管上皮细胞重吸收葡萄糖和氨基酸主要是通过:

A.单纯扩散B.经载体易化扩散C.经通道易化扩散

D.原发性主动转运E.继发性主动转运

5.细胞安静(未受刺激)时,膜内K+向膜外移动主要是通过:

A.单纯扩散B.经载体易化扩散C.经通道易化扩散

D.原发性主动转运E.继发性主动转运

6.在动作电位的去极化过程中,Na+由细胞外进入细胞内主要是通过:

A.单纯扩散B.经载体易化扩散C.经通道易化扩散

D.原发性主动转运E.继发性主动转运

7.在动作电位的复极化过程中,K+由细胞内向细胞外移动主要是通过:

A.单纯扩散B.经载体易化扩散C.经通道易化扩散

D.原发性主动转运E.继发性主动转运

8.在神经细胞动作电位变化过程中,复极化后细胞膜内外离子分布的恢复主要是通过:

A.单纯扩散B.经载体易化扩散C.经通道易化扩散

D.原发性主动转运E.继发性主动转运

9.细胞膜内外正常的Na+和K+浓度差的形成和维持是由于:

A.膜在安静时对K+通透性大B.膜在兴奋时对Na+通透性增加

C.Na+、K+易化扩散的结果D.膜上钠-钾泵的作用

E.膜上ATP的作用

10.以下关于钠泵生理作用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

A.钠泵能逆着浓度差将进入细胞内的Na+移出膜外

B.钠泵可顺着浓度差使细胞外的K+转入膜内

C.由于从膜内移出Na+,可防止水分子进入细胞内

D.钠泵的活动造成细胞内高K+,使许多代谢反应得以进行

E.钠泵的活动可建立膜两侧的离子势能贮备

11.以下关于细胞静息电位形成过程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

A.细胞内高K+浓度是形成静息电位的前提

B.细胞在安静(未受刺激)时,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较高

C.细胞膜两侧形成的电场所产生的电场力是K+进一步外流的阻力

D.静息电位在数值上接近于K+平衡电位

E.降低细胞外液中的K+浓度,可使静息电位的数值增大

12.在细胞静息电位形成过程中,当达到K+平衡电位时:

A.膜内外K+的浓度差为零B.膜内外的电位差为零C.膜内K+的浓度低于膜外

D.膜内Na+的浓度高于膜外E.K+的净通透量为零

13.安静时细胞膜外带正电,膜内带负电的稳定状态称为:

A.极化B.超极化C.反极化D.复极化E.去极化

14.所谓细胞膜的去极化表现为:

A.静息电位存在时膜两侧所保持的膜内带负电、膜外带正电的状态

B.静息电位的数值向膜内负值加大的方向变化

C.静息电位的数值向膜内负值减少的方向变化

D.经历C项变化后,再向正常安静时膜内所处的负值恢复

E.经历B项变化后,再向正常安静时膜内所处的负值恢复

15.在神经细胞动作电位变化过程中,由静息电位向0电位方向变化的过程称为

A.极化B.超极化C.反极化D.复极化E.去极化

16.在神经细胞动作电位变化过程中,由锋电位顶点向静息电位水平方向变化的过程称为

A.极化B.超极化C.反极化D.复极化E.去极化

17.在动作电位变化过程中,由正后电位最低点向静息电位水平方向变化的过程称为

A.极化B.超极化C.反极化D.复极化E.去极化

18.在神经细胞动作电位变化过程中,从0电位到锋电位顶点的部分称为

A.极化B.超极化C.反极化D.复极化E.去极化

19.关于神经细胞动作电位产生机制的描述,以下哪项是错误的?

A.刺激使静息电位去极化到阈电位时,即可产生动作电位

B.动作电位的去极化过程是由Na+内流形成的

C.动作电位的复极化过程是由Na+外流形成的

D.动作电位复极化后,需要通过Na+泵的活动来恢复细胞膜两侧的离子分布

E.降低细胞外Na+浓度,可使动作电位的幅度降低

20.以下关于可兴奋细胞动作电位的描述,正确的是:

A.动作电位是细胞受刺激时出现的快速而不可逆的电位变化

B.在动作电位的去极化过程,膜电位由膜内正电、膜外负电变为膜内负电、膜外正电

C.在同一细胞,动作电位的大小不随刺激强度和传导距离而改变

D.在同一细胞,动作电位的大小随刺激强度和传导距离而改变

E.不同的细胞,动作电位的幅值都相同

21.大多数细胞产生和维持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是:

A.细胞内高K+浓度和安静时细胞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

B.细胞内高K+浓度和安静时细胞膜主要对Na+有通透往

C.细胞内高Na+浓度和安静时细胞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

D.细胞内高Na+浓度和安静时细胞膜主要对Na+有通透性

E.细胞外高K+浓度和安静时细胞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

22.在神经细胞动作电位的去极化过程中,通透性最大的离子是:

A.K+B.Na+C.Cl-D.Ca2+E.Mg2+

23.下列哪项是动作电位的特点?

A.刺激强度小于阈值时,出现低幅度的动作电位

B.刺激强度达到阈值后,再增加刺激强度能使动作电位幅度增大

C.动作电位一经产生,便可沿细胞膜作电紧张性扩布

D.动作电位的大小随着传导距离增加而变小

E.各种可兴奋细胞动作电位的幅度和持续时间可以不相同

24.阈电位是指:

A.造成细胞膜对K+通透性突然增大的临界膜电位

B.造成细胞膜对K+通透性突然减小的临界膜电位

C.超极化到刚能引起动作电位时的临界膜电位

D.造成细胞膜对Na+通透性突然增大的临界膜电位

E.造成细胞膜对Na+通透性突然减小的临界膜电位

25.神经-骨骼肌接头处的化学递质是:

A.肾上腺素B.去甲肾上腺素C.γ-氨基丁酸D.乙酰胆碱E.5-羟色胺

26.当神经冲动到达运动神经末梢时,可引起接头前膜的:

A.K+通道关闭B.Ca2+通道开放C.K+通道开放D.Cl-通道开放E.Cl-通道关闭

27.兴奋通过神经-骨骼肌接头时,乙酰胆碱与受体结合使终板膜:

A.对Na+、K+通透性增加,发生超极化B.对Na+、K+通透性增加,发生去极化

C.仅对K+通透性增加,发生超极化D.仅对Ca2+通透性增加,发生去极化

E.对乙酰胆碱通透性增加,发生超极化

28.在神经-骨骼肌接头的兴奋传递中,消除乙酰胆碱的酶是:

A.磷酸二酯酶B.腺苷酸环化酶C.胆碱酯酶D.ATP酶E.胆碱乙酰化酶

29.神经-骨骼肌接头传递的阻断剂是:

A.阿托品B.胆碱酯酶C.筒箭毒D.六烃季铵E.四乙基铵

30.神经纤维动作电位上升支的形成是由于:

A.K+内流B.K+外流C.Na+内流D.Na+外流E.Cl-外流

31.判断组织兴奋性高低常用的简便指标是:

A.阈电位B.刺激的持续时间C.阈强度D.强度对时间的变化率E.刺激的频率

32.神经细胞在接受一次阈上刺激后,兴奋性的周期变化是:

A.相对不应期-绝对不应期-超常期-低常期

B.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低常期-超常期

C.绝对不应期-低常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

D.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低常期

E.绝对不应期-超常期-低常期-相对不应期

33.骨骼肌细胞中的三联管结构指的是:

A.每个横管及其两侧的肌小节B.每个横管及其两侧的终池C.横管、纵管和肌质网

D.每个纵管及其两侧的横管E.每个纵管及其两侧的肌小节

34.骨骼肌细胞发生兴奋-收缩耦联的结构基础是:

A.横管B.纵管C.三联管D.肌凝蛋白E.肌纤蛋白

35.在骨骼肌细胞兴奋-收缩耦联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是:

A.Na+B.K+C.Cl-D.H+E.Ca2+

36.在下列物质的跨膜转运中,属于原发性主动转运的是:

A.CO2由细胞内到细胞外B.O2由细胞外到细胞内C.Na+由细胞外到细胞内

D.K+由细胞外到细胞内E.Ca2+由细胞外到细胞内

37.在下列物质的跨膜转运中,属于被动转运的是:

A.Na+由细胞内到细胞外B.K+由细胞外到细胞内C.Ca2+由细胞内到细胞外

D.O2由细胞外到细胞内E.运动神经末稍释放ACh

38.肾小管液中的葡萄糖重吸收进入肾小管上皮细胞是通过:

A.单纯扩散B.经通道易化扩散C.原发性主动转运

D.继发性主动转运E.入胞作用

(二)名词解释

1.静息电位(restingpotential,RP)

2.动作电位(actionpotential,AP)

3.阈电位(thresholdpotential,TP)

4.兴奋性(excitability)

参考答案

(一)A型题:

1A2C3B4E5C6C7C8D9D10B11B12E13A

14C15E16D17D18C19C20C21A22B23E24D25D26B27B28C29C30C31C32D33B34C35E36D37D38D

(二)名词解释

1.静息电位(restingpotential,RP):

是指细胞未受刺激时(安静状态下)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

表现为膜外带正电,膜内带负电。

神经细胞和骨骼肌细胞一般为-90mV。

2.动作电位(actionpotential,AP):

细胞受到一个适当的刺激时,细胞膜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发生一次迅速、短暂、可逆、可向周围扩布的电位波动,称为动作电位。

3.阈电位(thresholdpotential,TP):

能引起膜对Na+的通透性突然增大,形成正反馈性Na+内流的临界膜电位数值,称为阈电位。

4.兴奋性(excitability):

是指活的细胞、组织或机体对刺激发生兴奋的能力或特性。

(三)问答题:

局部兴奋的特征及其与动作电位的区别。

(1)局部电位呈等级性,无“全或无”现象,随着刺激强度的增大,电位变化的幅度也随之增大。

而动作电位则表现为“全或无”的特点,即动作电位一旦产生,其幅度不随刺激强度的改变而改变。

(2)局部电位在局部形成电紧张传播,随传播距离的延长,电位变化的幅度逐渐降低直至消失。

而动作电位的传播则是不衰减的,表现为“全或无”的特点,即动作电位在同一细胞传导时,其幅度不因传导距离的增加而改变。

(3)局部电位无不应期,可以总和(即叠加)。

局部电位的总和有两种形式,即空间性总和与时间性总和。

当局部电位的幅度通过总和而达到阈电位时,也可使细胞产生动作电位。

而动作电位有不应期,呈脉冲式,不能总和。

第三章血液

1血细胞的组成:

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2血细胞比容:

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3血浆蛋白的功能:

运输,缓冲,形成血浆胶体渗透压,免疫,参与凝血和抗凝血

4血量:

指循环系统中存在的血液总量,包括循环血量和储备血量

5全血粘滞性取决于红细胞的数量,血浆的粘滞性取决于血浆蛋白的含量

6血浆渗透压:

A晶体渗透压血浆=组织液,保持细胞内外水平衡,维持细胞正常形态功能

B胶体渗透压血浆>组织液,保持血管内外水平衡

7正常人血浆的pH值为7.35~7.45,最主要的缓冲对是NaHCO3/H2CO3

8造血中心:

造血干细胞→卵黄囊→肝→脾→骨髓

9血细胞发育成熟过程:

造血干细胞→定向祖细胞→前体细胞

10血红蛋白浓度:

男:

120~160g/l女:

110~150g/l

11红细胞渗透脆性:

红细胞在低渗盐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甚至溶血的特性,与抵抗力成反比

12红细胞悬浮稳定性:

红细胞悬浮于血浆中不易下沉的特性

产生原理:

红细胞与血浆之间的摩擦力以及红细胞之间相同膜电荷所产生的排斥力阻碍了红细胞的下沉。

血沉:

即红细胞沉降率,通常以第一小时末血沉管中出现的血浆柱高度来表示红细胞沉降的速度

13红细胞的生理功能:

运输O2和CO2,缓冲酸碱度

14红细胞生成的基本原料:

蛋白质和铁,

幼红细胞发育成熟中所需的辅助因子:

维生素B12和叶酸

15白细胞的功能:

参与机体的防御和免疫反应,防止病原微生物的入侵

16血小板的生理特性:

粘附,聚焦,释放;

功能:

生理性止血,促进凝血,修复支持血管壁

17生理性止血的过程:

血小管收缩,血小板血栓形成,纤维蛋白血凝块的形成与维持

18血液凝固:

血液从流动的溶胶状态变为不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

19血清和血浆的区别:

血清中缺乏因子I及一些参与凝血的物质,但增添了一些在凝血过程中产生的活性物质

20凝血阶段:

凝血酶原酶复合物形成,凝血酶原转变成凝血酶,纤维蛋白原转变成纤维蛋白

途径:

A内源性凝血途径:

是指由因子Ⅻ被激活所启动的凝血过程,参与凝血的因子全部都在血浆中

B外源生凝血途径:

是指由凝血因子Ⅲ所启动的凝血过程

主要抗凝物质:

①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②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③肝素④蛋白C系统

21血型:

血细胞膜上的特异性抗原的类型,主要指红细胞血型,即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主要有ABO和Rh血型

最重要的抗原系统是人类白细胞抗原系统(HLA)

22输血:

输血前必须鉴定血型和在同一血型系统中进行交叉配血试验

原则:

首选同型输血,慎选异型间输血

异型间输血是血型的选择原则是:

供血者的红细胞不被受血者的血清所凝集,即交叉配血时主侧不出现凝集反应

(一)A型题

1.血浆胶体渗透压主要来自:

A.纤维蛋白原B.α1-球蛋白C.α2-球蛋白D.γ-球蛋白E.白蛋白

2.血浆晶体渗透压主要来自:

A.葡萄糖  B.Na+ C.K+  D.球蛋白  E.白蛋白

3.正常人血浆pH值为:

A.6.35~6.45B.7.05~7.15C.7.35~7.45D.6.5~7.75E.8.35~8.45

4.血浆pH值主要决定于哪种缓冲对?

A.KHCO3/H2CO3  B.K2HPO4/KH2PO4 C.NaHCO3/H2CO3

D.Na2HPO4/NaH2PO4E.蛋白质钠盐/蛋白质

5.某人的血细胞与B型血的血清凝集,而其血清与B型血的血细胞不凝集,此人血型为:

A.A型B.B型 C.O型 D.AB型E.B亚型

6.红细胞的渗透脆性是指:

A.红细胞对高渗溶液的抵抗力B.红细胞对低渗溶液的抵抗力

C.红细胞在生理盐水中破裂的特性D.红细胞耐受机械撞击的能力

E.红细胞相互撞击破裂的特性

7.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是由于:

A.缺少铁B.缺少铁和蛋白质 C.缺少维生素B12和叶酸

D.缺少促红细胞生成素 E.缺少雌激素

8.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主要是由于:

A.缺少铁B.缺少蛋白质C.缺少维生素B12和叶酸

D.缺少促红细胞生成素 E.缺少雌激素

9.红细胞比容是指红细胞:

A.与血浆容积之比B.与血管容积之比C.与白细胞容积之比

D.在血液中所占的重量百分比E.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10.红细胞沉降率变快主要是由于:

A.红细胞比容增大 B.红细胞比容减小C.血浆白蛋白含量增多

D.血浆球蛋白含量增多E.血浆纤维蛋白原减少

11.将血沉正常的人的红细胞放入血沉快的人的血浆中,红细胞的沉降率将:

A.增快B.减慢C.在正常范围D.先减慢后增快E.先增快后减慢

12.将血沉快的人的红细胞放入血沉正常的人的血浆中,红细胞的沉降率将:

A.增快B.减慢C.在正常范围D.先减慢后增快E.先增快后减慢

13.血液凝固的主要步骤是:

A.凝血酶原形成——凝血酶形成——纤维蛋白原形成

B.凝血酶原形成——凝血酶形成——纤维蛋白形成

C.凝血酶原酶复合物形成——凝血酶形成——纤维蛋白形成

D.凝血酶原酶复合物形成——凝血酶原形成——纤维蛋白原形成

E.凝血酶原形成——纤维蛋白原形成——纤维蛋白形成

14.内源性凝血和外源性凝血途径的主要区别是:

A.前者发生在体内,后者在体外B.前者发生在血管内,后者在血管外

C.前者只需体内因子,后者需外加因子D.前者只需血浆因子,后者还需组织因子

E.激活因子Ⅸ的途径不同

15.50kg体重的正常人的血量与血浆量分别为:

A.40L与4LB.30L与4LC.20L与4LD.30L与2.5LE.4L与2.5L

16.通常所说的血型是指:

A.红细胞上受体的类型B.红细胞表面特异凝集素的类型

C.红细胞表面特异凝集原的类型D.血浆中特异凝集素的类型

E.血浆中特异凝集原的类型

17.输血前进行交叉配血的主要原因是:

A.没有检查血型用的标准试管

B.避免肝炎传播

C.人的血型有时可变化,故依靠验血型确定是否可以输血是不可靠的

D.避免其他血型系统的不合及ABO血型系统中的不规则凝集素

E.保证血型的遗传型一致

18.输血时主要应考虑供血者的:

A.红细胞不被受血者红细胞所凝集B.红细胞不被受血者血浆所凝集

C.红细胞不发生叠连D.血浆不使受血者的血浆发生凝固

E.血浆不使受血者的红细胞凝集

参考答案

(一)A型题:

1E2B3C4C5C6B7C8A9E10D11A12C

1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